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 黄建伟 冯蘩婷  记者 庞玉宇 文/图)春风送暖,助力返岗。日前,两辆挂着“合江县农民工返岗专车”标语的大巴车整装待发,120余名合江籍农民工带着家乡人民的美好祝愿,赴深圳、重庆返岗,标志着合江县2023年农民工返岗服务专项行动启动。返岗现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将装有政策宣传资料、牛奶、面包、方便面、口罩等物资的爱心礼包一一送到农民工手中,祝愿他们平安返岗、工作顺利。务工人员程富友说:“很激动,这么多年出去打工,今年是第一次收到礼品,新的愿望就是出去能够赚大钱。”务工人员梁如洪说:“这是我第二次坐这个专车,感觉很亲切、很温暖,感谢政府送这么多礼物,祝大家新年快乐!”合江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务工收入是广大农民工家庭最直接、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多年来,合江县委、县政府始终关注、时刻牵挂着广大农民工朋友,出台稳就业、促就业系列政策措施,为广大农民工朋友稳定就业增收创造了重要条件。新的一年,合江县将继续推进服务保障农民工战略工程,全力做好农民工服务保障八件实事,用心用情服务农民工。
四川经济网 | 分享: 2023-02-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汤婷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为统筹做好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近日,泸州市江阳区开展农民工慰问走访专项行动,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农民工的浓厚氛围,增强农民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去冬以来,江阳区通过微信、QQ群等发布致农民工朋友的慰问信和短信祝福。江阳区领导干部深入企业、村组,对家庭困难农民工、新业态农民工、优秀返乡创业农民工等群体进行走访慰问,鼓励农民工朋友树立信心、奋勇前进,把温暖送到农民工朋友手上、心中。截至目前,江阳区共计发放慰问品价值16.27万元,发放慰问金63.75万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2-01
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你(通讯员 张少榕 冯臣)为贯彻落实县委“六拼六强”工作要求,榕山镇调动统战力量,聚焦“双招双引”工作,不断提升招商引资工作水平。全员招商。一是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完善招商考核激励机制,发动镇、村干部及统战成员全员参与招商,形成“人人都是信息员,处处都可觅商机”的良好局面。二是通过走访镇内乡贤、在外企业家,充分挖掘其社会资源,实现以商招商、以产业链招商。2022年收集招商信息20余条,以商招商引进企业16家,完成项目签约1.8亿元、固定投资2.13亿元、工业投资6543万元。外出招商。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主动到成都、重庆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开展“飞地招商”,到重点意向企业所在地开展“上门招商”,变“地毯式招商”为“地图式招商”,提高招商精准度和质效。截至目前,开展外出招商10余次,招引企业13家,完成招商引资2.36亿元。优质服务。坚持“以服务取胜、以惠企留人”,采取“一企一策、精准服务”方式,对重点税收企业、一般企业、潜力企业分别落实专人,实行“一对一”跟踪服务和定期走访回访,主动为企业提供代办服务、“统战速贷”金融政策支持等,全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截至目前,为企业提供代办服务21项,为3家企业成功贷款220万元,走访回访企业120余家,协助2家企业实现“四上企业”升规培育、完成技改投资4145万元。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2-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超明 特约通讯员 金其云  春节期间,泸州市纳溪区不少市民纷纷走进景区景点和近郊乡村,采摘草莓、观赏美景、品尝美食,感受别样的年味。  纳溪区依托资源优势,通过引进业主流转土地和引导村民规模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把农产品采摘、农业科普、乡村旅游、亲子活动深度融合,唱好全域旅游“大戏”,以共建促共享,实现土地增效、农民增收。冬日草莓红游客采摘乐  “这里的草莓口感好,特别甜,我们一家玩得非常开心。”1月24日,驱车来到纳溪区安富街道三江村草莓基地体验采摘的泸州市民李女士说。该基地里,暖意融融,鲜红饱满的草莓在绿叶衬托之下,让人垂涎欲滴。三五成群的游客提着篮子,在草莓大棚里来回穿梭,乐享冬日“莓”好时光。  “我每年都要对土壤进行改良,有机质含量高、微酸性的土壤种植草莓,才能带来更好的收益。”业主陈富清说,他在三江村种植草莓10余年,每年春节期间,前来体验采摘的人非常多,几乎每天都有上万元收入。  近年来,安富街道持续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引导村民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打造健康、绿色品牌,进一步提升三江草莓的品质,并通过加工草莓酱等,延伸草莓产业链条,让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种植草莓或务工增收致富。目前,三江村的温室大棚草莓种植规模达200余亩,每年实现收入600余万元。蜡梅俏市场花农挣钱忙  “袁老板,给我准备100束蜡梅,我明天一早来取货……”近日,纳溪区丰乐镇马村5组蜡梅种植大户袁国富一边忙着捆扎蜡梅,一边乐呵呵地说,今年蜡梅走俏,天天都接到较多订单,硬是忙不过来。  在马村,蜡梅产业不仅带活了当地经济,还给当地村民引出了一条致富路。  每年农历腊月开始,袁国富的30余亩蜡梅花次第绽放,沁人心脾的花香扑面而来,游客围树闻香,拍照留影。通过引导游客前来赏花、联系小商贩帮忙贩卖等方式,袁国富让蜡梅走出深山,年收20余万元。  “蜡梅花的市场价在20-30元不等。”袁国富表示,他还通过培育树苗、出售树根等方式,增加蜡梅附加值,蜡梅树桩小的可卖百余元,大的可卖到600-700元。  “马村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和田边地角,精选镇内特色野生蜡梅桩头和引进素心蜡梅品种进行移植嫁接,目前全村蜡梅种植面积达300亩,给当地村民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马村党支部书记张林说。乡村农家乐节日经济火  “‘花田酒地’景区的环境美,节假日游客多,餐馆每天接待好几桌客人,收入还理想。”自从办起农家乐,纳溪区大渡口镇民强村村民梁建华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以花为媒、以水为魂”的“花田酒地”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后,景区花海栈道与玻璃栈道、蹦极、漂流、游船等综合娱乐项目投用,为游客度假休闲提供了好去处。民强村党支部书记邹锐龙介绍,村“两委”积极引导村民通过开办农家乐或为景区打工等方式增收致富。目前,村里从事旅游相关行业人员达400余人。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1-30
为统筹做好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泸州市江阳区深入开展农民工慰问走访专项行动,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农民工的浓厚氛围,增强农民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入冬以来,通过微信、QQ群等发布《致广大农民工朋友的慰问信》,联合移动公司发送慰问短信为农民工朋友送上家乡的祝福。组织领导干部主动下基层,深入企业、村组、农户等,对江阳区困难农民工、新业态农民工、优秀返乡创业农民工等群体进行走访慰问,鼓励农民工朋友树立信心、奋勇前进。截至目前,江阳区共计发放慰问品16.27万元,发放慰问金63.75万元。(供稿:江阳区人社局 汤婷)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1-29
为帮助高校毕业生、脱贫劳动力、农民工等就近就地就业,提供更精准的就业服务,日前,龙马潭区就业援助暨乡村振兴专场招聘会、龙马潭区农民工就业专场招聘会在金龙镇举行,闻讯而来的求职者们一早便到达了现场,近200人参与到此次招聘会中。“公司正值用工之际,我们需要销售、大学生干部、工程师等岗位的优秀人才,通过本次招聘会,我们已经与十余名求职者达成初步就业意向。”四川中移通讯技术有限工程有限公司项目主管钟俊说,据悉,本次招聘共设置179个岗位,涉及制造业、餐饮服务、行政管理等多个领域,预计招聘408人次。招聘会现场,志愿者们热情的分发招聘资料,并耐心回答求职者的疑问。求职者们通过招聘海报了解本次设置的岗位及应聘条件,随后与意向企业招聘专员进行交流,询问企业基本情况和薪资待遇等。“我儿子在外地工作十二三年了,我特别想他回到泸州来,这次也看到了合适的岗位,希望他年后能够回来工作。”家住附近的村民施大芬说。“龙马潭区自去年12月以来,共举办招聘会8场,184余家企业参与其中,提供就业岗位13824个,达成就业意愿1186人次。”就业服务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道,各辖区抓住春节前夕返乡热潮,同各大企业联合招聘,拓宽就业渠道,解决部分群众就业难问题,为稳定就业率、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供稿:泸州市龙马潭区融媒体中心 李利丽)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1-29
1月26日,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古纯村的苗族同胞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吹笙弄笛,载歌载舞,欢聚一堂,喜庆苗家传统节日“踩山节”,欢欢喜喜贺新年。《杂技芦笙舞》《弥渡山歌舞》《芦笙舞》《竹竿舞》等一个个充满苗族风情、民族特色的节目,一支支优美的舞蹈伴随动听的旋律回荡在踩山场上,让现场群众连连称赞、拍手叫好!大家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精彩的一刻。打古镇古纯村因宋代纯州所在地而得名。古纯村是典型的川南民居风格,有代表性的山门石刻、古纯州、禹王宫、普照名山等传统建筑,村落被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苗族是当地的原住民族之一,苗族“踩山节”又被称为“踩花山”“花山节”,通常于农历正月期间举行。它承载着川南苗族文化的深厚底蕴,是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南苗族重大的传统节日。一大早,苗族同胞们就开始梳妆打扮,穿上节日盛装,一起来到踩山场上。伴着悠扬的芦笙,锣鼓齐鸣,接花杆、立花杆、祭花杆,跳起欢快的舞蹈,庆祝自己的节日。“在新年里举办‘踩山节’非常激动、开心,我们尽情地唱歌、跳舞,感恩祖国,祝愿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纳溪区打古镇古纯村苗族村民杨华英说,通过举办“踩山节”,苗族同胞和当地村民一起交流民族文化,相互增进感情,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氛围。“我今天特意从城里赶来观看,还从来没见过这么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精彩!过瘾!我要录下来发个朋友圈,让大家都看到!”游客叶明禄录视频时说到。据悉,当地举办的“踩山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融音乐、舞蹈、服饰、杂技、体育竞技、传统饮食等为一体,活态记录着川南苗族的历史变迁。(供稿:纳溪区委统战部 古小波 廖胜春 邓建刚)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1-29
隆冬的清晨,分外严寒,而在泸州市龙马潭区特兴街道安民村安民蔬菜大棚基地内,温暖如春、绿意盎然,种植户崔白勇正忙着和工人们一起采收青翠欲滴的茼蒿菜,棚内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政府很支持我种植大棚蔬菜,我自己也信心十足。如今农村兴了、农民富了,生活越来越好,大家的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崔白勇笑着说。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一直以来,龙马潭区致力于建设都市现代农业高地,紧紧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关键点,立足农业发展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与品牌化,持续加强组织引导、科技赋能、招商引资,助力农民增收致富,让“希望的田野”充满生机与活力。全力稳粮保供 稳固农业基础地位1月,在泸州市龙马潭区石洞街道永寿社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地上,工人们正忙着进行田网、路网、渠网等建设施工。放眼望去,一块块大小均衡、朝向一致的高标准农田已然成形。“石洞街道计划建设8000亩高标准农田,预计今年3月份全面完成项目建设及扫尾工程,项目完成后将为我区实现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奠定坚实的基础。”龙马潭区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股股长刘春介绍。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为加快我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高农田建设质量和效益,2022年以来,龙马潭区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整治撂荒地,稳步提升耕地质量水平,有序实施化肥减量增效、绿色种养循环、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不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让“粮田”成“良田”。截至2022年底,龙马潭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23万亩,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是龙马潭区建设现代都市农业新高地路的一个生动实践。近年来,龙马潭区在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上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稳住了农业基本盘,筑牢了“三农”压舱石。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将全年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任务分解落实到农户、落实到地块,通过开展高粱高产创建、水稻新品种示范、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措施,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积极推进“罗沙贡米”水稻种质资源“罗沙稻”保护与利用,改善提高罗沙米品质,对高粱品质进行优化改良,增加优质有机高粱供给产量,强化果蔬生产指导和技术培训,推进蔬菜标准化基地、水产养殖建设。保障“菜篮子”农产品有效供给,支持畜禽养沉菲笠悼贡曜蓟⒐婺;⒅悄芑ㄉ瑁忧坎艿骺兀繁I沓隼噶课榷ㄔ�8.5万头以上。2022年,全区落实有机高粱种植面积2.6万亩,总产量8800吨,总产值8270万元,同比增长17.9%,户均增收1.2万元。开展大豆高粱套作试验示范1500亩,推广秋洋芋稻草免耕覆盖栽培核心区5000亩。全年蔬菜播种面积7.15万亩,同比增长0.5%,产量14.766万吨,同比增长7.31%;水果种植面积5.93万亩,产量2.406万吨,同比增长7.84%。深化结构调整 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当前,正值黄桃冬管时节,在龙马潭区石洞街道顺江村黄桃基地,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农技员正在向顺江村村民讲解黄桃土壤培育、田间管护、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要点。“政府对乡村振兴很重视,对我们种植的技术指导也越来越多,我对家乡的发展很有信心。”顺江村村民薛杰高兴地说。近年来,顺江村将黄桃产业作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优化调整农业发展规划,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集中精力打造了一批优质特色水果产业,并以此为基础,积极发展精品农业。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47万元,黄桃种植户户均增收3500余元,2021年顺江村被评为“泸州市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顺江黄桃基地是龙马潭区以特色农业产业基地为抓手,倾力打造现代都市农业新高地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龙马潭区以建设都市现代农业高地为目标统领,不断优化全区农业空间布局。结合本地农业发展实际和区域特点,聚焦糯红高粱、特色水果、健康水产、优质水稻、现代养殖“五大特色产业”,着力构建濑溪河生态农业带、龙溪河农旅融合示范带、西南地区农产品交易流通中心“两带一中心”农业空间布局。以现代农业园区创建为抓手,今年重点打造高粱、水产2大园区,做强精品农业产业基地,围绕胡市-金龙一带,以万亩优质糯红高粱基地为支撑,建设龙马潭高粱现代农业园区。与此同时,加快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让农旅融合为高质量发展加持“新动能”。依托十里渔湾和松滩湖,大力打造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水产现代农业园区,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布局建设更多的农业公园、体验田园、民宿庄园等农旅新业态、新场景,举办各类赏花节、采摘节等特色活动,吸引游客前往观光消费,十里渔湾、桐心院子、走马慈竹等成为市民近郊旅游打卡热门地点。截至目前,龙马潭区成功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个、省级乡村旅游精品村寨2个。拓展农业功能 促进三产融合发展近日,“四川非遗直播购物节”直播技能大赛在龙马潭区隆重举行,活动旨在通过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助力乡村振兴发展。龙马潭区积极发挥供销社优势,积极探索供“互联网+供销社”新经济模式,将农产品融入“直播带货+品牌推介”中,打通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品种更全、质量更优、价格更实惠的农特产品,真正帮助实现"农产品进城,日用品下乡"的战略目标。龙马潭区供销社将龙马潭区供销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胡泽彬介绍:“区供销社将大力推进‘互联网+供销社’建设,利用互联网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拉动实体经济发展,高质量建设龙马潭区都市现代农业。”精准对接产业、做好技术服务、深化产销对接,龙马潭区找准三产融合的发力点,多措并举、补齐短板,不断探索乡村振兴的新思路。立足自身实际,以产业化、数字化、生态化的核心理念,科学选择适合各乡村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逐步推动形成“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以产业链思维,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都市现代农业融合发展。运用系统观念、整体思维,推动农业产业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前端注重绿色种养,打造一批健康水产、精品果蔬、特色粮作物示范标准化基地,重点拓展金龙曹坝—胡市黄桷、来寺农业示范片,中端突出加工流通,依托海吉星农产品交易市场、泸州农交会等平台载体,提高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和错峰销售能力,后端提升价值,大力营造新农业消费场景,重点提升桐心院子、走马—慈竹等村寨品质,建设松滩湖主题乐园,升级乡村美丽经济,打造泸州近郊休闲观光农业样板地。强龙头、抓主体,是龙马潭全面打造现代都市农业的重要举措之一。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发展各类农民合作社239家,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创建区级以上农民专合社示范社71家,累计发展家庭农场177家,创建区级以上家庭农场示范场59家。全区累计认证“三品一标”产品18个。培育泸桂圆、九狮柚、西坛花椒等企业自主品牌,建成十里渔湾、安宁九狮柚等4个现代农业园区,辐射带动周边村农业与休闲、观光、生态旅游等业态深度融合,推动农业种植、生产加工、电商物流、观光旅游等农村产业深度融合,逐步构建出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2022年,龙马潭区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63元,同比增长6.5%,现代都市农业建设进程给农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供稿:泸州市龙马潭区融媒体中心 胡晓霞)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1-19
春节临近,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不少市民纷纷走进景区景点和近效乡村,采摘草莓、观赏美景、品尝美食,体会别样的年味。冬日草莓红 游客采摘乐“这里的草莓口感好,特别甜,我们一家三口玩得非常开心。”1月18日,泸州市民李女士驱车来到纳溪区安富街道三江村草莓基地体验采摘,乐享冬日“莓”好时光。在安富街道三江村草莓基地里,暖意融融,鲜红饱满的草莓在绿叶的衬托之下,红似玛瑙,个大饱满、色泽鲜艳,让人垂涎欲滴。三五成群的游客提着篮子,穿梭在草莓大棚之间,享受惬意采摘生活。“我每年都要对土壤进行改良,有机质含量高、微酸性的土壤种植草莓,才能带来更好的收益。”陈富清说,他在三江村种植草莓10余年,每年春节期间,前来体验采摘的人非常多,几乎每天都有上万元收入。为发展草莓产业,壮大节日经济,安富街道持续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打造健康、绿色品牌,进一步提升三江草莓的品质,并通过加工草莓酱等,延伸草莓产业链条,让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种植草莓或务工增收致富。目前,三江村的温室大棚草莓种植规模达200余亩,每年实现草莓收入600余万元。近年来,纳溪区依托资源优势,通过引进业主土地流转和引导农村规模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把农产品采摘、农业科普、游乐、餐饮、亲子活动深度融合,实现土地增值、增效,农民增收。腊梅俏市场 花农挣钱忙“袁老板,给我准备100束腊梅,我明天一早来取货……”1月14日,纳溪区丰乐镇马村5组腊梅种植大户袁国富,一边忙着捆扎腊梅一边乐呵呵地说,今年腊梅走俏,天天都接到城里老板的订单,硬是忙不过来。在马村,腊梅产业不仅带活了当地经济,还给当地村民引出了一条致富路。每年农历腊月开始,袁国富的30余亩腊梅花次第绽放,穿行在腊梅基地的林间小道上,朵朵腊梅舒展着身姿,迎风绽放,沁人心脾的花香扑面而来,游客围树闻香,拍照留影。由于腊梅的花期只有20到30天左右,袁国富通过吸引花卉商人前来大量收购、引导游客前来赏花、联系小商贩帮忙贩卖等形式,让腊梅走出深山,年收20余万元。“腊梅花的市场价在20到30元不等。”袁国富表示,他还通过培育树苗、出售树根等形式,增加腊梅附加值,腊梅树桩小的可卖百余元,大的可卖到600到700元,有较好的市场效益。“马村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和田边地角,精选镇内特色野生腊梅桩头和引进素心腊梅品种进行移植嫁接,目前全村腊梅种植面积达300亩,给当地村民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丰乐镇马村党支部书记张林说。乡村农家乐 节日经济火“花田酒地的环境美,节假日游客多,餐馆每天至少接待几桌客人,收入还理想。”自从办起农家乐,纳溪区大渡口镇民强村村民梁建华的日子越来越红火。清溪河小流域位于纳溪区大渡口镇民强村,属于长江一级支流,生态环境保护迫在眉睫。2012年,纳溪区实施水系净化、土地美化、村庄洁化“三大工程”,关停化工污染源,开展河道治理,“以花为媒、以水为魂”的“花田酒地”景区应运而生,并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如今,随着景区花海栈道与玻璃栈道、蹦极、漂流、游船等综合娱乐项目投用,为游客度假休闲提供了好去处。民强村党支部书记邹锐龙介绍,村“两委”积极引导村民开办农家乐或为景区打工等方式增收致富。目前,村里从事旅游相关行业人员达400余人。纳溪区唱好全域旅游“大戏”,以共建促共享,让企业、游客、村民充分享受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浓冬时节,走进纳溪区白节镇竹海村,蜿蜒平坦的道路干净整洁,一排排房屋错落有致、一户户人家窗明几净,一张张笑脸幸福温馨,处处释放着旅游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平时每天有4-6桌客人,节假日和周末更多,食材都是采用房前屋后的竹笋,自家饲养的土鸡土鸭,成本少,利润可观。”纳溪区白节镇竹海村农家乐老板王沂钊说,随着国道546(纳溪至赤水)公路建成通车,生意更加红火了。“产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农房变客房。”纳溪区白节镇依托丰富的竹林资源优势,融合旅游、文化、酒等要素,全力推进竹旅融合发展;积极鼓励、引导、支持村民发展农家乐、乡村酒店、民宿、森林康养人家等服务业,助推村民多渠道增收致富。大渡口镇民强村和白节镇竹海村抢抓机遇发展旅游经济,只是纳溪区发展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供稿:纳溪区融媒体中心 王超明 金其云)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1-19
四川农村日报讯 先朝进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为解决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老年人在家、种地成本高等实际问题,从去年10月下旬以来,泸州市江阳区茜草街道组织机具对光明、新光两个社区的撂荒地进行了集中整治。  整治中,使用挖机铲除杂树和杂草、翻挖荒地、平整土地等,使撂荒地达到种植条件,切实将撂荒地变为农民扩产增收的“致富田”。经验收测绘,本次实际整治面积达77.23亩,整治行动惠及56户家庭,激发了当地农户的种地热情,提高了农户种粮积极性。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1-19
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通讯员 张少榕/ 文 李维英/图)岁末临近,新春将至,近日榕山镇开展“同心聚力”统战成员走访慰问活动,声声祝福语,浓浓关怀情,党委、政府领导、乡贤会对辖区内少数民族、台属、港属、民营企业代表等开展走访慰问,并对他们送去新年祝福。在走访台属与港胞中,镇村干部与港胞和台胞家属促膝谈心、亲切交流,详细询问他的生活和身体状况,并通过他们向远在香港、台湾的亲人送去节日的慰问。郑雨根表示:将继续履行好全县台属代表职责,与台湾亲人加强联系传递祖国大陆发展新变化,竭尽全力为对台交往和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幸福梦。“感谢党委、政府对我们少数民族家庭的关心”,进宝村彝族人员俄尔五呷激动地说:“他们宣传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还叮嘱我们保重身体,发展生产,做好安全防护,真是我们的贴心人”。据悉,此次共走访慰问台属、港属、少数民族、乡贤代表等共14人,发放慰问金5200余元,发放米、油、面、棉被等生活必需品7套。声声祝福传真情,殷殷关切暖人心,一声声问候,一句句关怀,通过走访慰问,拉近统战成员距离,为建设“绿色生态·和美榕山”贡献统战力量。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1-19
(赖亦涵 记者 程海英) “人勤春来早,兴业正当时!”1月17日上午,合江县委书记李仁军在“百村引百企·党建促振兴”合江县第二届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招商引资推介会上发言讲话。推介会上,来自社会各界优秀企业代表、返乡创业代表和优秀外出务工人员代表相聚合江,共叙友情、共商合作、共谋发展。推介会现场合江县委书记李仁军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推介会,为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搭建平台,为广大有意向返乡创业的人才带来好项目、好商机,切实把合江的生态、农业、区位等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活动中,来自大桥镇、荔江镇、先滩镇、白米镇、白沙镇、九支镇、先市镇的7名代表在现场通过视频介绍、PPT展示等方式,介绍各镇的地理位置与发展优势,推荐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对特色项目、产品亮点等方面进行了推介,展现了合江未来发展的潜在动力。会上还举行了集中签约仪式。“大桥镇乘山村肉牛养殖项目”等5个街镇的5个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与达成意向的涉农公司代表进行了现场签约,签约投资总额达2650万元,项目涵盖畜牧水产养殖、农特产品种植、农旅开发等多个领域。为合江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加快产业升级、提升发展活力注入了强劲动能。 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合江经济社会发展积蓄动能、谱写新篇的一年,也是合江村集体经济成势见效、耕耘收获的一年。本次推介会在新年伊始举行,展示了合江县正以开放之姿、奔跑之态迎接新的一年。合江乘着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战略机遇,政村企携手、团结拼搏,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合江篇章,助力破解乡村振兴发展难题,助力泸州“东翼”发展。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1-18
1月4日,天气寒冷。纳溪区护国镇东巷口村境内一片生机勃勃。村办公室不远处的柚子树上,还挂着黄澄澄的柚子。一条五六米宽的小河蜿蜒流淌,几个村民在对岸,正铺设一条崭新的游道,延伸到柚林深处。“树上的柚子,是为体验采摘的游客留着的。这条小河,是专门为喜欢垂钓的游客开放的。”走在平坦整洁的步游道上,东巷口村老支书汪光权介绍说,东巷口村已是纳溪区护国柚产业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区,正致力于发展休闲近郊游。汪光权是护国镇乡贤之一,东巷口村能有今天的变化,他功不可没。近年来,在护国镇,诸多乡贤出钱出力献爱心,助力乡村振兴,不断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发展产业 让村民们增收致富护国镇是传统的农业大镇,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岩区产茶、坝区产果的局面。在这“岩茶坝果”的背后,少不了护国镇乡贤们的助力。在1997年以前,东巷口村只有几百亩柚子,产量低,卖不上价钱,并没有给村民们带来多少收益。1997年,汪光权担任东巷口村党支部书记后,在全村大力发展柚子种植,并着力提升柚子品质。目前,全村已栽种柚子8000多亩,家家户户都有柚子树,村民种柚收入少的上万元、多的二十多万元。2013年,村里建起了柚庄和柚子广场,并开展以“护国柚”为主题的生态旅游节和柚子鉴评活动,打造集采摘体验、垂钓观光、餐饮住宿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园区,实现产品变礼品、农房变客房、产区变景区,促进了村民增收致富奔小康。2020年,尽管汪光权不再担任东巷口村党支部书记,但仍热衷于村上柚产业的发展。“现在近郊游发展起来了,村民们养的鸡鸭、种的蔬菜都成为抢手货。”谈起这几年的变化,汪光权觉得很自豪。在护国镇的岩区,茶叶已成为村民们的致富产业。这同样离不开护国镇乡贤们的努力。每年农历腊月下旬,泸州市纳溪区荣龙茶厂收购点就开始热闹起来。乡贤吴荣龙建厂加工茶叶已近20年,算是纳溪区成立较早的茶厂。纳溪特早茶因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除夕前就可以采摘上市,能卖个好价钱。“看着茶厂生意一步步红火起来,带动周边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舒心,我心里很高兴。”吴荣龙说。完善设施 让村民们方便舒心对护国镇藕花村砂仁种植大户朱孝隆来说,通往组里的1.6公里泥石公路改造成沥青公路后,每年他都可以节约近两万元的砂仁果转运费。藕花村六组属护国镇岩区,产竹和砂仁。之前,通组公路弯多路陡坑大,一下雨就泥泞不堪,村民们出行苦不堪言。镇、村一直想整治这条路,但苦于没有资金。这时,护国镇乡贤、藕花村土生土长的刘明春站了出来,捐资100万元,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题。去年6月,通往藕花村六组的沥青公路竣工,成为护国镇首条村级“白加黑”公路,村民们请来乐队庆祝,还为刘明春立了功德碑。这条沥青公路的竣工,让近200名村民得到了实惠。朱孝隆之前卖砂仁果时,每年需用摩托车将砂仁果转运到公路上,费时费力费用高,现在大货车直接开到种植基地收购。村民雷广金山上的竹子也能够往外卖了,“以前砍的竹子只能当柴烧。去年我卖竹子就收入了3万多元。”雷广金对刘明春很是感激,“现在路好了,柚子也能卖上好价钱,去年我的柚子就比前年多卖了一万多元。”护国镇永江村也有一条去年10月竣工的爱心公路。地处深丘岩区的永江村,交通十分不便。护国镇乡贤、泸州巴蜀液酒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蒲遥代表公司捐资150万元,修建了永江村一组和二组3.7公里的公路,解决了村上的交通困难。这几年,巴蜀液公司为永江村捐资了600多万元,用于新建、改建水泥公路、碎石路和生产便道,以及安装路灯。去年,在护国镇沙田村十组村民硬化生产便道的捐款名单里,再次出现了乡贤胡亿蓉的名字,这一次,她捐赠了5万元。从2015年开始,胡亿蓉就一直在为家乡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孝老助困 让村民们温暖如春如果说乡贤们促进产业发展、改善基础设施是锦上添花,那孝敬村里的老人、帮助经济困难的家庭,则是雪中送炭。去年12月29日,胡亿蓉为家乡护国镇24名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别送上了3000元的爱心助学金,“我希望家乡的孩子们都能有更多受教育的机会,可以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知识,改变自己以及家庭的命运。”谈及助学初心,胡亿蓉说。从2019年开始,胡亿蓉每年捐出10余万元,用于爱心助学和慰问困难老人,四年来累计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84人次。每年重阳节,护国镇乡贤唐永良心中总牵挂着家乡的留守老人,不论工作有多忙,他都要抽出时间走访看望家乡的老人们,为他们送去节日的祝福和暖心的关怀,进一步营造关心关爱老年人的良好社会氛围。(供稿:纳溪区委统战部 刘林 刘昭)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1-17
时下,秋洋芋迎来收获的时节。1月12日,在泸县海潮镇红合村的高标准农田水稻制种基地里,海潮镇纪检干部、新时代的文明实践者们身穿红马甲,前来体验丰收的喜悦:一个个饱满、匀称的秋洋芋从地里被翻刨出来,摆满了地头。“这是意外的收获,明年我要扩大规模。”看到一个个硕大的秋洋芋从地里翻挖出来,泸县海潮镇红合村的罗永明一家人充满了喜悦。秋洋芋丰收为减少2022年夏季的高温干旱天气对粮食作物带来的不利影响,泸县海潮镇利用县上的惠民措施,提供种子、肥料,鼓励村民在高标准农田实施后的水稻制种收获的田里,大种秋洋芋、油菜。“种子没有喊交钱噻?”镇纪委书记陈凌在采收现场与村民罗永明交谈起来,了解项目资金落实情况。目睹了丰收,没有收到意见,听到了感谢。“种子、肥料都是政府免费提供的。”罗永明种植杂交水稻制种50亩,去年遭受了高温干旱的灾害天气,水稻制种受灾严重,虽然有农业保险,但收入有所减少。有了政府的支持,罗永明就种了20亩秋洋芋,30亩油菜。“秋洋芋市场需求量大、回报见效快,是本地人民喜欢的美食之一。一天在海潮、通滩等周边乡场里卖,2块钱一斤,一天卖得到300斤左右。”罗永明说。随着春节临近,秋洋芋的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一家人已经渐渐的忙不过来了。“有了一季秋洋芋收入,让我的收入实现翻番。”罗永明算了一笔账,秋洋芋的亩产量一般都在1500斤左右,市场价平均2元钱一斤,每亩可收益3000元,他种植的20亩秋洋芋可收入6万元。“通过我们的实际全程跟踪,今年种植秋洋芋丰收,我得到了一个启发:在农田基础设施较好的地方,大力推广稻菜轮作,扩大秋粮秋菜种植面积,增加村民们的收入。”陈凌说,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大,涉及群众广,如何让项目落地生根有效益,纪委的全程监督十分重要。海潮镇是农业大镇,也是泸县水稻制种的基地大镇。农田主要以种植这个水稻为主,水稻收割后就成了冬闲田。2022年,海潮镇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涉及海龙塘村、陈湾村、尖山村、红合村、流滩坝村等5个村,涉及耕地面积8400亩。共规划田型调整3049.25亩,筑砌田埂12373米,新建囤水田210.9米,配套农田制口182处,下田坡道35处,田间机械通道192处;新建排灌渠道4998.68米;整治山平塘15座;新建智能化提灌站1座;新建PE100级PE管合计10153.5m,整治3.5米宽机耕道5490.00米,配套错车道2处,规划整治3.5米宽机耕道7174米;新建1.5m宽生产便道1235米,配套错车道20处,机耕道接口20处,安全警示29个,弯道加宽86米;农业示范推广8400亩,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供稿:泸县融媒体中心  曾佐然)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1-16
 1月13日,合江县凤鸣镇凤凰村,村民们忙着采挖名贵中草药泽泻,直接售卖给联系好的药材公司。 村民采收泽泻凤鸣镇农技中心主任陈复良介绍,凤凰村于去年首次尝试种植100亩中草药泽泻,却获得了令人惊喜的收成,稻田除正常收获稻谷外,一亩轮种的泽泻能带来超5000元的收益,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又一把新钥匙。(供稿:合江县委宣传部  李贵平)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1-16
 1月12日,在泸州市龙马潭区双加镇十里渔湾,阳光明媚,家家户户的院坝竹架上挂满腊鱼,形成一道“水上人家”独特的丰收景象,养殖大户李威正忙着制作腊鱼干。腊鱼干“制作腊鱼干一般选择1斤多的鲤鱼,口感最佳。”李威一边清洗鱼,一边说,制作腊鱼干首先要将鲜鱼洗净,剖开去除内脏,再用料酒拌匀,撒上食盐、辣椒粉等佐料揉搓入味,悬挂在通风处,吃时将鱼取出蒸熟即可。“过去大家都是吃不了卖不完才做腊鱼。而如今生活好了,人们吃腻鲜鱼,想换换口味,腊鱼特别畅销。”李威笑着说,前几天刚接到200条腊鱼的订单,这几天大家都在加班加点制作,现在每年都会做1000多斤腊鱼,全是新老客户订单生意。除了养鱼、做鱼,李威还在十里渔湾经营着一家祥和山庄,每年收入达上百万。山庄的开业,不仅解决了周边村民的就业问题,也为十里渔湾带来了不少客流。在十里渔湾,像祥和山庄这样大大小小的农家乐还有几十家。近年来,十里渔湾生态园以生态渔业养殖为基础,发展近郊休闲垂钓观光旅游,按“一园两基地”进行打造,拥有一个生态采摘园,健康水产养殖基地、名优鱼苗繁育基地两个基地,着重打造农旅、文旅、体育+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年入园人数20余万人次。(供稿:龙马潭区融媒体中心 唐千越)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1-16
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通讯员 刘贵红 冷润生)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泸州市农业农村局二级调研员傅浩然一行到叙永县开展送温暖活动,慰问、走访退捕困难渔民。    1月12日,傅浩然一行到天池镇走访慰问退捕困难渔民潘福华,送上大米、菜油等慰问品。叙永县农业农村局相关领导陪同走访慰问。傅浩然亲切地询问了潘福华退捕后的生产,生活和家庭情况。当知道潘福华的社保和医保都得到落实,生活没有后顾之忧后露出欣慰的笑容并通过潘福华向其他禁退捕渔民致以新春的祝福。潘福华感动地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表示会同其他禁退捕渔民一起以实际行动支持国家的护渔政策。据悉,自长江禁捕退捕工作开展以来,叙永县全面织牢渔民生产生活保障网。11名退捕渔民全面实现转产、转岗就业,其中:4名退捕渔民社保退休,1名务农,5名自主就业,1名通过公益岗位安置为护渔员。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1-13
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通讯员 刘贵红 冷润生)1月12日,泸州市农业农村局二级调研员傅浩然,渔业渔政科科长王泽佩一行到叙永县督查叙永县禁退捕渔工作,并到永宁河流域天池段,龙凤段进行巡河。 傅浩然要求,叙永县要提高政治站位,认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认真落实《长江十年禁渔计划》,要压紧压实责任,做到县乡联动举措落实,强化巡查监管,严厉打击非法电鱼、毒鱼、捕鱼等违法活动。同时要关心退捕渔民的生产,生活,要做到“退的出, 稳得住,生活有保障”。 叙永县农业农村局机关党委书记李竞,渔业股负责人陪同巡河。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1-13
四川农村日报讯 龙婧 金其云  新年初始,笔者走进泸州市纳溪区田野乡村和农业产业园区,用笔尖和镜头见证了无数奋斗者的火热故事。直播促销路产业高质高效  深冬季节,走进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凤凰湖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翠绿的茶山和一个个忙碌的身影,茶农们正抢抓晴好天气管护茶树、修剪茶枝,为来年新茶丰产增收打下基础。  为拓宽销路,2022年大渡口镇邀请当地网红“川香秋月”到茶山直播带货,当天销售额高达200万元左右,直播期间1万余人参与互动。泸州市纳溪区田野乡村(金其云 摄)  近年来,纳溪区依托国家数字乡村示范区建设,探索数字经济和农业产业深度融合,拓宽村民增收致富路。大渡口镇凤凰湖村依托“互联网+”推广“数字凤凰湖”平台建设,把茶叶栽培管理技术、茶园肥水管理和网上营销等信息及时送到广大茶农手中。  同时,纳溪区积极培养和引进了一批掌握短视频制作和网络直播技能的“新农人”,广大茶叶企业和种茶大户都通过电商平台和当地网络达人推介、销售茶叶。  “这是老乡们自家的手工苕粉,真正的童年味道……”纳溪区上马镇云台寺村有一名网上带货的小伙叫明洪强。他是2019年村里第一批返乡创业的“90后”,经过几年的努力通过直播带货,让周边村民的土特产走出大山,走进了大都市。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目前,纳溪区像明洪强一样的年轻“新农人”有30多名,他们为家乡振兴带来新观念、新技术,为纳溪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村民的增收致富路子越来越宽。农房变民宿乡村宜居宜业  1月8日,冬日暖阳下的纳溪区天仙镇双新村更显惬意。  “你看我们这个村子,不比城里差吧?”走在村里宽阔平坦的石板路上,村民王强一边走一边介绍。道路两侧,民居“小洋房”整齐划一,健身器材、幼儿园、卫生院等样样齐全。  “现在的政策越来越好了,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定期体检、送医上门……日子越过越有盼头。”谈起新年的期盼,王强满脸幸福。  在纳溪区上马镇黄桷坝村,蜿蜒平坦的水泥公路,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风貌统一的农房,四季飘香的院落,窗明几净的房屋让人耳目一新。  上马镇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目标,依托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农旅产业,把人居环境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黄桷坝村试点推进“垃圾革命”“厕所革命”“污水革命”和“飘香小院”建设,不仅做靓“面子”,还做实“里子”。  “没想到我准备拆除的破旧房屋,却是企业老板眼里的‘香馍馍’,不仅保留老家的产业,每年还能收入6000元租金。”黄桷坝村 16 组村民胡勇、胡树华兄弟在外打工,返乡在城里买了商品房,家中400多平方米土坯房因年久失修成为危房,正准备排危推倒,没想到龙湖水香农旅文化产业园老板看上他的房屋,租用房屋十年使用权,把破旧民房加固装修,打造成花园式民宿和农家乐。  “农房变客房、农民变业主,不大拆大建,只搞基础建设和美化绿化,让黄桷坝村真正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上马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甘志强说,该镇利用企业资金、资源和先进理念,为乡村振兴谋篇布局,挖掘农旅资源,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激发乡村活力。  近年来,纳溪区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通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纳溪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7%,基本实现村村通电、通硬化路、通客车、通光纤和 4G 网络……乡村绿水青山底色不断“擦亮”。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1-13
四川农村日报讯 龚鑫洁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为进一步帮助返乡农民工重新择业,1月5日,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举办了今冬明春返乡农民工巡回招聘会。  在招聘会现场,企业通过挂横幅、宣讲、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向求职者提供了就业创业政策讲解、就业指导等服务。通过面对面与应聘人员交流,不少求职者填写了心仪岗位申请表。“下一步,我们将创新招聘形式,把岗位和就业创业政策送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通过线上、线下结合,让求职者了解到最新的招聘信息岗位和就业创业政策,为他们提供最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该镇党委书记邓杨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1-13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