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姚艾青 记者 程海英/文图)走进冬日的泸州市龙马潭区胡市镇黄桷村,五颜六色的菊花、桃红的指甲花、粉红的月季花等各类花卉竞相媲美,或一簇簇盛开在小路边,或一丛丛绽放在农家小院内,馨香四溢、沁人心脾。一群白鹭唱着欢快的歌谣飞过,惊扰了鸭群、惊醒了熟睡的大黄狗、抖动了一树树的枇杷花。村子里,“灰瓦、白墙、水泥坝”西南民居错落有致,“稻溪、花海、网红路”乡村风光美不胜收,处处呈现勃勃生机,散发出浓浓乡愁乡韵。村民三三两两在村里头散步    漫步在美丽黄桷村,鸡犬相闻、花香扑鼻、泥土芬芳、幸福满怀,诗和远方竟在眼前。2021年,胡市镇以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为抓手,以建设“美丽四川·宜居乡村”为导向,全域实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持续提升改善村容村貌,推进产业大发展。以黄桷村为试点,打造微景观、微田园、微环境,推进农旅融合发展,胡市镇乡村振兴蓝图正在绘就、徐徐展开。 荒地变花园 就地取材造风景“这个小景,我主要想营造‘小桥流水人家’之美!”11月28日中午,阳光穿透云层,照在黄桷村一角。在村庄一农户家门口的斜坡上,黄桷村纪检委员、监委会主任曾春霞正和村党总支书记助理李顺利等人交流着村子小景观的设计理念,对村子提档升级打造做整体策划。景观打造一角    把村民不用的石磨打造成风景,在石磨上搭小桥,溪水从石磨盘中往下流入旁边的土陶罐,再在陶罐中种上荷花、莲子等水生植物,搭配上朽木做成的花篮、石头砌成的桌椅、石凳中长出的菠萝苗、一旁栽种的芭蕉树,一幅小景观就在原来的荒坡上应运而生。“我们实施‘三个一点’推进村子的整体打造!”黄桷村党总支书记(主任)曾建波介绍说,通过村民自筹一点、乡贤出资一点、政府统筹一点,解决资金等问题,带动全村群众多措并举、因地制宜推进村容村貌的改善。曾春霞等人正在实地开展景观打造策划    就地取材造风景,把村民的房前屋后、小路边、荒坡上栽种上花草树木,打造微景观;硬化进村公路,将废旧轮胎染色配以各类花草,装点路边风景,打造网红路;推进高标准农田打造,实施稻鱼稻虾共养、种植订单有机蔬菜,打造微田园;推进风貌塑造,引导村民开展房前屋后卫生大整治,打造美丽宜居家园。系列举措整体实施推进,让昔日垃圾满地、灰尘满天、猪牛随处见的黄桷村一跃成为了城里人赏景游玩、采摘体验的网红打卡地。乡愁乡韵就在一个个小景、一丛丛翠竹、一方方荷塘、一畦畦菜地间荡漾。村容大改善 提振村民精气神“村子变美了,环境变好了,生活质量提升了,我要锻炼好身体活到100岁!”每天清晨,近80岁的老人李开明都要到网红公路上打卡,走上几里路,边赏风景边锻炼身体,碰上乡邻,还要唠唠家常,日子过得舒心又惬意!李花开在冬天里    “你看,连李子花也忘了季节开花啦!”李开明的惊呼声吸引了正在免费修剪花草的78岁大爷李久云和遛狗正经过此地的66岁大妈赵昌莲的目光。连正在路边粉刷轮胎的3位村民也停下了手里的活,往李子林看过来。一枝星星点点盛开的雪白李花正迎着冬日和煦的暖风,与阳光相互挑逗、和树下鲜艳的菊花和娇艳的月季花互相媲美,花丛中的一群小黄鸭也嘎嘎叫着,伸长了脖子打听着什么。时光仿佛在此刻停留,别有一番风情,春天好似提前到了人间。李久云免费修剪花草    在黄桷村,与外部环境打造同步实施的,还有厕所革命和垃圾分类等工作。改厨改厕提高生活品质,垃圾分类引领生活新时尚,选树典型领动新发展,开展各类活动丰富新生活,黄桷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同步提升。“家园变漂亮了,大家参与建设美的动力更强了!”曾建波说,环境变美后,巩固成果也很重要。通过党员领动、志愿带动、村民互动等方式推进环境整治常态长效开展,效果非常明显。主动清理房前屋后杂草、把家中的废旧瓦罐、轮胎、花草等物品捐赠出来,还免费参与花草栽种和修剪,村民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整体的调动;乡贤们联系企业捐赠的200多个废旧轮胎也装点一新,各种筹集也在持续推进中;通过评比或参加义务劳动获得积分换物品,即将在村里全面推行。产业大发展 强村富民动力足“今年大丰收啦,生活更有盼头啦!”立冬时节,黄桷村10多亩的金丝皇菊迎来采摘期。在久之瑞家庭农场菊花基地内,农场主曾永久夫妇边忙着接待前来采花的游客,边指导工人采花、烤花。退渔禁捕渔民曾永久正在采摘成熟的金丝皇菊    从渔民变身花农,从1亩到14亩,曾永久夫妇用一年的时间完成身份的转变和菊花种植的跨越式发展。通过线上线下销售,12厘米左右的花,一朵就能卖出2元的好价钱。今年的400余斤干菊花,预计将为这个家庭带来10多万元的收入。除了种好自家的花,曾永久夫妇还免费为村民提供花苗,带领大家一起种花致富,带动产业连片发展。金丝皇菊的种植,不仅扮靓了村庄,还为村民铺筑了致富奔康的奋进路。枇杷花开压枝头    “黄桷村的蝶变,是我们全域推进宜居环境打造、带动产业发展的有效尝试!”胡市镇党委委员、组宣统委员袁亚飞介绍说,黄桷村的产业发展正在统一规划中不断做大做强,为其他村的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稻鱼共养、稻蟹共养,让稻田种养植价值翻番;三红蜜柚、泸桂圆、枇杷、柑橘、有机蔬菜等果蔬四季飘香;糯红高粱基地打造,拓宽增收致富路。黄桷村的产业正全面盛放新花、结出硕果。2021年,仅三红蜜柚和螃蟹养殖两项产业就获得10多万元收入。村民展示丰收的红膏蟹    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正在黄桷村绘就。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2-01
(陈雨 任小冷 记者 庞玉宇 文/图)“走,上山挖笋子咯……”眼下,正是冬笋收获季节,11月29日,记者走进冬笋重要产地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竹海村,一片片青翠欲滴的竹林映入眼帘,趁着难得的晴好天气,村民余洪良一大早便招呼上邻里一同上山采挖今年的第一批冬笋。村民现挖出来的冬笋。冬笋素有“金衣白玉,蔬中一绝”的美誉,因其质嫩味鲜、清脆爽口,深得食客喜爱。今年,国道546直达竹海村,打通了冬笋外销的道路,该村通过成立竹笋专业合作社,分区域建立冬笋收购点,就近集中统一收购销售,让村民足不出村就可以高价销售自家冬笋。“今天上午挖了一二十斤冬笋,不仅有200多元的收入,还锻炼了身体,一举多得啊!”龙祥焱是白节镇竹海村的一名农户,每年冬笋丰收时节都会到山上采挖冬笋,如今有了合作社收购,他更加干劲十足。据了解,2020年旺源竹笋合作社建立冷库,通过冷冻运输车将新鲜采挖的竹笋运往沿海城市,扩宽销售渠道。“今年的冬笋收购价是每斤10元左右,产量预计能够突破100万斤,产值可达到1000万元。”白节镇竹海村党总支副书记余源坪高兴地算起账来。近年来,竹海村立足10万亩竹资源优势,坚持“绿色发展”“特色兴区”“纳溪生态+”战略,在竹林基地、竹产业园区、竹林风景线建设等方面融合发展,切实做美竹林颜值线、做强林竹项目线、做实富民产业线,通过林下发展林下种养循环,打造独具品牌的“山货经济”,独具特色的“竹笋之乡”,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增长,助推乡村振兴。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12-01
(潘军 记者 程海英)冬日渐寒,为进一步保障全镇百姓安全过冬、辖区企业安全生产,泸州市江阳区丹林镇从宣传入手、强化思维、落实检查全面展开秋冬季节安全生产工作,保障群众秋冬暖。落实宣传到位。把握重点人群,丹林镇结合实际情况把贫困户、独居户、学生列为重点关注人群,针对秋冬季节用火、用电、用气安全组织镇、村(社区)干部进行入户宣传指导,同时通过微信群、QQ群等方式不定期发送安全生产知识。在主要交通要道,对农用车违规载人等情况进行现场教育。底线思维到位。丹林镇组织机关干部全面深入学习领会中央领导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论述,同时以村(社区)为单位分层分类开展学习宣讲,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树立安全生产不松懈的意识,明确各自责任,时刻绷紧安全之弦。检查整改到位。丹林镇结合实际形成以问题摸排、台账梳理、精准落实的系统性工作方案。由镇领导带队不定期对辖区内企业、场镇、学校、水库等重点区域已进行全面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做到检查全方位、整改全落。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1-29
(潘军 记者 程海英)今年来,泸州市江阳区丹林镇持续大力推行“七公开一曝光”模式:在全镇各村(社区)设置了“七公开一曝光”公开栏,对党务村务信息、惠民政策、资金、项目、村级财务、监督举报和其他事项进行公开,对典型案例进行曝光。乡村振兴政策落实、项目建设、各类补贴发放等大小事项均通过公开栏进行了公示,主动接受群众质询评议。随着全镇村务公开工作的进一步规范,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得到进一步保障,基层权力运行越来越规范透明,群众满意度越来越高,干群关系越来越和谐。丹林镇阳光村务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1-29
(李庆 记者 程海英/文图)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初冬时节,位于泸州市江阳区况场街道的泸州绿苑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甜橙基地染上了一层金黄色,今年的“眉红”脐橙又迎来了大丰收,预估产量接近5万斤,圆滚滚的果实压弯了枝条。“塔罗科血橙”也即将成熟,预估产量接近20万斤。一踏进果园,阵阵清香扑鼻而来,黄澄澄的果子像小灯笼一样挂在枝头。“甜度足、水分够才是硬道理。这个品种一直都很畅销,去年有客人没买到,早早就预订了今年的果子。”甜橙基地技术负责人介绍,“眉红”是从引进的“纽荷尔”脐橙的芽变枝经多年试验选育而成,果实较大、果肉化渣、风味浓郁。市场有需求,发展就有目标。近年来,况场街道引导泸州绿苑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引进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技术,加强果树栽培和育苗的生产研究,大力发展农旅产业和果苗产业。目前,公司果树、果苗种植面积达500余亩,果品年收入近130万元,年出圃果苗100余万株,果苗年收入达1000多万元,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1-29
(舒野 杨益 记者 程海英/文图)近日,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泸州市纳溪区龙车镇人大赴省级脱贫村纳溪区龙车镇金龙村回头帮、回头看,开展“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柑橘挂满枝头“近年来,在镇人大的大力帮助下,金龙村转变思路、集思广益,大力发展多种小水果种植产业,走生态发展的路子,极大地激发内生动力,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金龙村支部书记刘世福一边看着柑橘树上的“金果果”,一边激动地说道。这只是龙车镇人大持续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和协同推进工作中的一项举措。深入脱贫户加了走访了解“这些代表真真是为人民,他们帮扶我以来,为我的儿子介绍了工作,现在都到城里去打工了,不仅稳定了家庭收入,也让我们老两口能安安心心在家务农,日子一天天好转起来,都得感谢我们的好代表。”金龙村5社脱贫户紧握镇人大代表的手,激动地说道。为更好地巩固脱贫户脱贫成果,龙车镇人大组织全体新当选的镇人大代表,“点对点”联系指导各村发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困难群众,根据脱贫户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与脱贫户分析存在的返贫点,为脱贫户稳定收入出谋划策。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1-29
(杨尚威 记者 程海英/文图)11月25日,在泸州市龙马潭区双加镇凉坳村返乡创业大学生宋昭云家中的玉米地内,试种的5亩黑玉米喜获丰收,还未完全投放市场就已被抢购一空。试种的成功让这个90后新农民看到了紫黑玉米广阔的市场前景,也坚定了他返乡创业投身乡村振兴的决心。宋昭云正在采摘紫黑玉米    据了解,紫黑玉米是晚熟玉米的一种特殊类型,因其籽粒角质层不同程度地沉淀黑色素,外观乌黑发亮而得名。紫黑玉米籽粒富含水溶性黑色素、花青素及各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植物蛋白质和各种氨基酸,营养含量明显高于其他谷类作物。刚刚出锅的鲜食紫黑玉米    “紫黑玉米可以说浑身都是宝,籽粒口感甜糯脆爽,富含花青素和氨基酸,秆叶含糖量达11.95%,是普通玉米秆的1-3倍,是上好的牛、羊饲料。”在试种的玉米田内,正在直播的宋昭云拿着刚刚掰下的紫黑玉米给网友们介绍到。宋昭云正在直播推荐自己的紫黑玉米    和大部分同龄人一样,大学毕业后宋昭云选择在外地打拼。直到2016年,不忍看到家乡撂荒土地越来越多的他,毅然放弃已经走上正轨的建筑工作,返回家乡流转土地成立野火农业合作社,投身到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宋昭云正在为直播订单的客户称重黑玉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觉得在农村的广阔田地间也能有一翻大作为。”宋昭云说,这次试种的紫黑玉米的成功也更坚定了他的信心,明年他还将继续完善基础设施,扩大种植规模,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带动和帮助更多的乡亲致富,让创业的梦想在这片热土上闪耀光芒。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1-26
(袁玉华 曾森 记者 程海英/文图)11月24日,泸州市江阳区根治欠薪工作暨农民工服务保障五件实事推进会召开,安排部署相关工作。江阳区领导王刚、汪显出席会议。会议现场会议要求,要深刻领会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的重大意义,把根治欠薪作为深入推进“民心守护”工程的重要内容,加快化解各类欠薪突出问题,联动形成根治欠薪强大合力,补齐工作短板,有力有序快速推进根治欠薪工作并确保取得实效。会议强调,春节前后是农民工集中返乡返岗的重要时段,为持续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进一步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根据全省统一部署,今冬明春江阳区要做好农民工服务保障五件实事,即走访慰问、就业招聘、根治欠薪、证照办理、旅途暖冬,让农民工度过一个健康安全、温暖祥和的新春佳节。会后,开展了《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工程建筑领域农民工工资保证金规定》学习培训。据悉,江阳区现有在建工程项目65个(不含在市住建局和高新区办理施工许可证及未办理施工许可证开工项目),涉及农民工10万余人。今年以来,江阳区根治欠薪领导小组办公室对65个在建工程项目实行“前期摸排梳理、中期现场巡查、后期督促整改”常态化监管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行为,约谈存在问题的企业,向行业主管部门发出监管告知函,督促问题及时整改,根治欠薪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下一步,江阳区将通过持续开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学习、全力做好资金保障、严厉查处欠薪行为等措施,把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消化在企业、化解在行业、解决在基层,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1-26
(谢婉玲 记者 程海英/文图)11月24日,泸州市江阳区文艺家协会入驻通滩镇凤龙村签约仪式在凤龙村党群服务中心举行,旨在以艺术介入的方式,进一步加强村社文化阵地建设,繁荣群众文化,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江阳区诗词楹联协会、舞蹈家协会、音协家协会与况场街道游湾村共建工作室    仪式上,江阳区硬笔书法家协会、江阳区摄影家协会、江阳区民间艺术家协会分别与凤龙村签订共建协议,并开展首场“文联万家,艺润凤龙”文艺创作主题活动,为双方的沟通联系注入第一股活力。据悉,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江阳区有力推进文化服务供给质量,通过“送文化下乡”、文艺列车进基层等流动文化服务,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文化建设等方式,为乡村输入文艺人才,推进乡村文艺文化建设。截至目前,江阳区区属10个文艺家协会和学会已分别入驻黄舣镇马道子村、泰安街道咀阳村、况场街道游湾村等6个区级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1-26
(张红 谢代平 记者 程海英/文图)暖阳高照、天朗气清,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常乐寺村梦兴祥家庭农场的梅花鹿,在金色暖阳照耀下格外兴奋,蹦蹦跳跳、来来往往、打打闹闹。鹿群“梅花鹿原来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生长在我国东北等地的山林中,你为什么会想到在泸州养殖梅花鹿,效益怎么样?”“‘鹿身百宝’,鹿茸、鹿角帽、鹿胎、鹿血等都属名贵药材。”农场管理员张义奎一语道破养鹿盈利的关键点,相较于牛羊养殖,养殖梅花鹿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饲草料成本也不高。而且,泸州梅花鹿肉市场供应不足,价格较高,鹿茸市场需求量很大,最近几年的价格也比较理想。鹿群圈里的梅花鹿们一会儿舔舔鼻子,一会儿晃晃耳朵,一会儿甩甩尾巴,一会儿伸伸小腿,温顺灵巧、活泼可爱,讨人喜欢。农场技术负责人郝银修一边往食槽里添加饲料一边观察梅花鹿的生长情况。“现在正是梅花鹿的发情期,希望每只成年母鹿都能产下一仔,母鹿生仔、公鹿割茸是农场的‘喜事’。”郝银修介绍,“每头公鹿每年可割两三次鹿茸,每年能割6斤左右,每斤鹿茸的市场价格达到1500元,一头鹿仅鹿茸一项的年收入就有近万元。”喂食农场注册了“梦兴祥”商标,鹿茸、鹿鞭、鹿肉、鹿血酒等产品不仅畅销泸州市场,并经过经销商或微商渠道,远销全国各地。2020年农场销售收入达到150余万元,农场计划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完善产业链,带动更多村民走上增收致富之路。产品近年来,分水岭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养殖、种植特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助力农民稳定增收。泸南村近1000家农户种植了脆冠梨,总规模超过1800亩;四峰山村六组组长夏延彬带动村民种植胭脂脆桃,今年初挂果;大南山村建设柑橘产业园,种植柑橘1500亩;黎山村500亩蜂糖李预计明年挂果。该镇还在发展“一村一品”的同时,通过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旅游,依托柑橘产业园,打造“伞乡梅岭”项目,让游客既可以采摘柑橘还可以赏腊梅、住民宿。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1-26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超明  日前,农业农村部对外发布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和监测结果,全国共有254个乡村入选,其中四川共有12个村入选,泸州市纳溪区护国镇梅岭村成为泸州市唯一入选的村。这是2020年获得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后,梅岭村再次喜获国家级荣誉。  那么,护国镇梅岭村在短时间内荣获两项国字号殊荣的原因是什么呢?两项改革以来,梅岭村借助村级建制调整“六村合一”的良好态势,统筹打好特早茶规划、生产、销售和茶旅融合“组合拳”,实现了从“合村”到“合人合心合业”的转变、从“青山”到“金山”的蝶变。纳溪区护国镇梅岭村特早茶种植基地俯瞰。 纳溪区融媒体中心供图规划引领 构建茶产业新格局  “按照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发展思路,以‘一环两核四片’茶产业布局为引领,以品牌打造和科技创新支撑茶业转型升级……”这是护国镇梅岭村两项改革以来推进茶产业发展规划的宏伟蓝图。  为了让蓝图尽早变成现实,护国镇梅岭村依托《纳溪区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十条举措(试行)》等政策,推动资金、人才、业主等要素向园区聚集,坚持“品牌兴农”战略,将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之一全力推进。编制《纳溪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和《梅岭村茶产业发展规划》,结合乡村振兴规划统筹产业空间布局,建设特早茶城交易中心。  为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梅岭村组建茶乡梅岭产业党委,成立凤岭、梅岭、天绿3个“两新”党支部,200余名党员聚在茶产业链上,产业党委联合8个村党组织,新发展茶农186户,建成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成功回引农村实用人才80余名,带动培育茶叶种植户200余户、小微企业3家。  梅岭村还整合涉农项目近10个,涉农资金40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1.2亿元,建设完善园区产业道路、排灌渠、生产便道等基础设施,建设1个茶叶交易中心和1个游客接待中心,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2021年,梅岭特早茶实现综合产值8亿元,村集体经济突破400万元,农民仅茶叶一项户均增收超2000元。茶旅融合 带领村民致富奔康  如何让游客留下来,深度体验“茶”生活?两项改革以来,梅岭村党委一班人积思广益,紧紧围绕茶主题、依托茶资源,以茶基地为载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旅游体验为核心内容,打造“茶景结合、茶旅一体”的茶旅景区,形成集“吃、住、游、玩”于一体的精品茶旅项目。  春光明媚,适合郊游。每年早春二月伊始,护国梅岭茶叶主题公园便游人如织,茶山上,游客挎上竹篓,钻进茶园,一边体验采茶的乐趣,一边拍美照;制茶区,大伙体验杀青、揉捻、烘干等制茶流程;特早茶城交易中心,琳琅满目的品牌茶叶更是让你目不暇接。累了,泡上一杯好茶,赏自然风光,好不惬意。  梅岭村按照“以茶促旅、以旅兴茶、茶旅融合”理念,依托二月亭茶山、海棠花海、凤岭茶厂等经典打卡地,开发养生体验游、早茶之乡体验游等茶旅线路。深挖梅岭茶文化、“刘氏庄园”碉楼文化和护国红色文化,打造极具茶韵的茶文化主题公园和“纳溪特早茶”地标文化广场,形成集休闲、旅游、餐饮、购物于一体的茶产业综合体,建成制茶工艺体验及休闲广场3处,研学体验教育基地1个,梅岭茶叶公园旅游线路成功入围“春季踏青到茶乡—全国茶乡精品线路”。2021年上半年,共接待游客5万人次,吸引投资超100万元,实现旅游收入数百万元。  游茶园、观茶厂、住茶居、吃茶宴、看茶景……现如今,走进梅岭茶叶主题公园,各类茶旅体验活动精彩纷呈。两项改革以来,梅岭村以茶文化为引领,加快推进茶旅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塑造茶旅品牌、丰富茶旅业态、培育茶旅商品、提升茶旅内涵、强化茶旅宣传,茶旅融合“渐入佳境”。茶叶,不仅是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更是一张闪亮的名片。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1-26
(陈星宇 记者 程海英/文图)11月22日,清晨,在泸州市龙马潭区金龙镇金坝蔬菜基地里,村民们正忙着收割萝卜、白菜等蔬菜,也在开心地播种芹菜、油菜等,一片繁忙。种植户正在收割成熟的秋季菜——萝卜    种植户正在收割新鲜的莲白菜准备装车    “我们现在收割的是秋季蔬菜,正播种的是冬季蔬菜,预计明年2月可收成。我们充分利用新的种植技术,让蔬菜一年四季都有,保证冬春蔬菜稳定供应。”金龙镇金坝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加强介绍说,蔬菜基地采用了漂浮育苗技术,此技术不仅能提前十五到二十天完成蔬菜育苗阶段,还能减少育苗工序,增加育苗成活率。与普通育苗相比,漂浮育苗技术能使蔬菜上市时间提前三十到四十天,大大减少蔬菜种植周期,为保障今冬明春蔬菜稳定供应打下了良好基础。种植户在将种子洒入育苗基中    正在成长的幼苗    种植户正在栽苗    泸州市龙马潭区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站站长辜润智介绍,目前,龙马潭区冬季蔬菜种植面积是1.68万亩。为切实抓好冬春蔬菜生产,保障蔬菜产品稳定供应,龙马潭区制定了关于加强冬季蔬菜管理技术的要点,并精准发放到各村社及农户手里。对区域内主要蔬菜生产基地和生产户通过实地调研及电话跟踪生产生活情况方式重点指导。同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农户种植技术,加强肥水管理,加强蔬菜病虫监测预警,切实减轻病虫危害。且针对近期低温天气,还指导农户做好保沙保肥措施。此外,龙马潭区近期还组织开展农技员培训会,通过农技员对农户进行生产指导,保证全区蔬菜的标准化生产。大棚里的油菜    据了解,预计龙马潭区未来四个月冬春蔬菜的播种面积将达到4.5万亩,产量将达到7万吨以上。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1-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黄圣恩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近日,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农技人员来到黎山村的蜂糖李基地,为种植户现场讲解蜂糖李冬管技术,促来年增产增收。  分水岭镇黎山村共种植了500多亩蜂糖李。培训现场,技术人员从蜂糖李的生物学习性、发展前景、栽培技术、保花保果、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果园管理,以及常见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和使用方法等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手把手教授农户蜂糖李剪枝、压枝等种植管理技术,提高农户的种植管理能力,增强农户发展蜂糖李产业致富的信心,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1-25
(孙林 记者 程海英)11月20日,泸州市叙永县赤水镇联系叙永县委副书记江勇强、县政协副主席杨静深入赤水镇督导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回头看”工作,赤水镇主要领导、叙永县帮扶单位委相关负责同志等陪同督导。孙林 摄    在赤水镇中会议室,江勇强、杨静听取了赤水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回头看”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详细了解各帮扶单位帮扶工作开展情况。对赤水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回头看”工作表示肯定。会后,江勇强、杨静分别率队到赤水镇松林村、黄坪村入户督导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回头看”工作,在贫困户家中江永强、杨静详细询问了解贫困户生产生活情况、收入情况、“两不愁三保障”情况以及自费医疗等情况。江永强和杨静强调,“回头看”工作务必要扎实,避免大而化之、似是而非。要强化督查考核,提高作风和能力建设,对作风飘浮、工作不具体、不负责、不落实的情况进行严肃处理。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1-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范万友 特约通讯员 曾佐然近日,泸县玄滩镇太阳村红高蟹养殖基地,基地负责人张文义正在捕抓红膏蟹 。看着满盆张牙舞爪的红膏蟹,前来购买的市民纷纷拿出手机拍照、录短视频。  “我们这里溪水潺潺,稻田成片,发展水产养殖有天然的优势。”张文义介绍说,通过土地流转,他承包了田地120亩,进行稻虾(蟹)养殖,形成春夏龙虾、秋有肥蟹的格局。  “我养的红膏蟹可好哩,一上市就受到大家追捧。”张文义说,他养出的螃蟹都是红膏蟹,而别处的很多螃蟹是黄膏,清蒸味道特别鲜美。母的40元一只,公的30元一只,一斤在120元左右。  张文义从事小龙虾养殖已经七八年,为什么改养红膏蟹?虾兵蟹将,蟹自然是利润高些。  近年来,从事小龙虾养殖的村民越来越多,利润空间逐渐被挤兑。通过市场考察,泸县海牧专业合作社决定转向养殖经济价值更高的红膏蟹。2020年,泸县海牧专业合作社试养殖了8亩红膏蟹,每亩产红膏蟹120斤至300斤,效益比小龙虾高出2—3倍。在专业合作社的帮助下,2021年,张文义大胆把养殖小龙虾的80亩地基地改成了养殖红膏蟹。  张文义说,养蟹与养虾是相通的,都讲究水质要好,要全生态饲养。种植的水稻必须不打农药、不施化肥,蟹的排泄物能够为水稻提供营养,水稻为蟹提供栖息地。“为了提高品质,我们让蟹吃绿色食品,主要喂食玉米,并在田中投放螺蛳让蟹捕食。”张文义边说边向池中撒食。一会儿,就看到蟹浮出水面吃食。  “泸县养殖红膏蟹有着天然的气候优势,根本不愁销路,最主要的是,泸县的气候条件比江苏、湖北好,气温普遍高5度。每年11月,江苏、湖北的蟹就下市了,而泸县的才上市,可以卖到明年2月,填补了市场空白,所以价格格外俏。”泸县海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大伦说,明年,我们准备发展1500亩,带领更多村民致富。目前泸县海牧专业合作社采取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的方式,推广稻虾(蟹)养殖,全县已经达到10万亩。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1-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雨 邓建刚 文/图  在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黄桷村一组的田间地头,处处都种植着绿油油的金牧粮草,村民抓住晴好天气收割,运往组里的仪欣家庭农场粮草收购处。  11月15日,笔者走进黄桷村一组仪欣家庭农场的养牛场,首先听到数头牛发出“哞哞”声。农场主人赵小波正在切割新鲜粮草。喂草、打扫牛舍、观察每头牛的生长情况,是他每天的“必修课”。赵小波正在喂牛。  赵小波曾在深圳市一家五金店务工,年收入6万元左右,2014年回到泸州尝试过很多创业路。他看到家乡大片土地撂荒时,便准备利用撂荒地创业搞养殖。“一开始也考虑到自己没有任何养殖经验,担心养牛风险大、成本高,但是想到牛肉价格总体波动不大,市场前景好,最终还是选择养牛。”赵小波说。  养殖初期,赵小波先后到纳溪区大渡口镇、古蔺县、成都等地学习养牛经验和技术。通过多方了解,从众多品种中选择喂养西门塔尔牛。“西门塔尔这个品种,从幼牛买回来喂养大概10个月左右就可以卖了。”赵小波说,在饲料选择上要精益求精,用金牧粮草混合着玉米粉制作成的青饲料,喂出来的肉牛品质和口感佳。  2019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赵小波利用乡村振兴和返乡创业政策贷款70万元,加上自己前期务工的积蓄,流转50亩土地种植牛草,修建600平方米厂房,从贵州省威宁市引进40头牛,开启他的养牛创业。  由于之前没有任何养殖经验,赵小波向兽医和专业养殖户请教,边干边学。  目前,赵小波今年年初购买回来的80头牛已全部成功出售,收入达150万余元。“现在养牛场里仅剩的20头也预定好在下个月底就送往本地的各屠宰场,还可以收入近40万元,不愁销路。”谈起农场的发展“钱景”时,赵小波露出笑容。  目前,在赵小波的带动下,周边村民利用自己荒土种植金牧粮草,赵小波以每吨300元的价格收购,平均一亩地可收获30吨左右,有效带动村民增收。同组的脱贫户赵朝栋在农场里主要负责砍草,不仅每月有 2000 元左右收入,还能照顾到家人。同时,赵小波还积极向前来学习养牛的村民传授养殖经验、提供技术指导,希望村民们都能实现增收致富。  “明年我准备把电商平台利用起来,在农场里安装可视化远程视频监控,通过视频直播数字化经营管理,让客户买得放心吃得放心。”赵小波一边喂草一边说,“另外我想继续扩大农场规模,建立一个青饲料加工厂,将牛粪作为有机粪种植粮草,形成一个绿色循环经济。”从解决生计到发家致富,养牛让赵小波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1-24
(王易 苟儒君 杜明珉 记者 程海英/文图)近日,泸州市合江县尧坝镇千亩“尧坝红”柑橘基地迎来丰收,一颗颗红澄澄的果子果香四溢,丰收盛景跃上枝头。在尧坝镇成片的柑橘林里,工人们分工协作采摘、装篮,鲜果下树后一箱箱整齐打包,装上了销往全国各地的货运专线。这是尧坝镇打造“尧坝红”柑橘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部分内容,通过与各大新媒体、电商平台合作,打通柑橘销售渠道,开辟集文化旅游、研学旅行、观光采摘等为一体的精品项目,推动尧坝镇柑橘产业大规模发展。尧坝镇党委副书记罗杰说:“柑橘目前已经种植了3000亩左右,集中连片有1200亩,主要集中在团结村、白村、井桥村三个村。2021年尧坝镇的挂果产量大概在1200吨以上,总收入有2000万元以上。”为了解决“非农化”“非粮化”问题,带领更多群众加入到尧坝柑橘产业发展中来,尧坝镇探索“农业+旅游”“集体+农户”“线上+线下”“粮食+经作”的特色发展路线,走出了乡村振兴特色发展道路。罗杰说:“农户通过入股分红、土地流转还有就近劳动等方式,可以实现每户收入5000元以上,通过这个产业使村集体收入达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了5个。”近年来,依托独特的土地和气候资源,尧坝镇通过引进优质柑橘品种、嫁接等方式,大力实施柑橘种植,培育出了集妃子橙、状元红、春见、爱媛38等为代表的“尧坝红”特色产业,种植出的柑橘品质优良、口感上佳,深受消费者欢迎,不仅让柑橘产业在尧坝得到繁荣发展,也让当地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发展信心更加十足。尧坝镇井桥村半边山种养专合社负责人郑光荣说:“我觉得柑橘行业,做得非常好,今年我们在白村都又扩张了100多亩地,明年计划还要扩建400亩。”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1-23
(记者 庞玉宇)11月22日,泸州市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会议就泸州市第九次党代会召开情况作了介绍。据悉,泸州市第九次党代会取得了三方面成果:一是绘就了好蓝图,大会提出了今后五年泸州发展的总体要求、预期目标、基本原则、战略支撑和工作路径,描绘了实施“一体两翼”特色发展战略、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的美好蓝图;二是选出了新班子;三是提振了精气神。大会的主要精神集中体现在泸州市委书记杨林兴代表八届市委作的报告中,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1188”。第一个“1”,即一个总体目标: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报告》提出把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作为未来五年泸州发展的目标统领,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泸州的具象表达,也是这座千年古城乘势而上、顺势而为的时代课题。建设什么样的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报告》提出建设以“两高一强”(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共享高品质生活、区域服务力和核心竞争力更强)为内涵特征的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其中,“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强调发展质量和效益,未来之泸州,必将是产业特色更加鲜明、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善、经济综合实力更加雄厚的中国酒城;“人民共享高品质生活”,通过共建共享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努力让孩子们健康成长、让青年人创业乐业、让老年人颐养天年,让广大市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区域服务力和核心竞争力更强”,就是区域商贸物流、医药健康、教育培训、生活消费、文体赛事、金融服务等城市服务功能全面增强,更好地服务全市人民和川渝滇黔毗邻地区群众;同时,既提升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产业、企业等硬实力,也注重提升文化、服务、环境等软实力,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城市综合优势。第二个“1”,即一个战略支撑:实施“一体两翼”特色发展战略。进入新发展阶段,只有坚持优势优先、特色发展,以经济区理念引领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才能更好整合资源要素,促进区域协同,夯实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各具特色的功能支撑。《报告》提出,根据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发展现状,将全市划分成以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为“一体”,以泸县、合江县为“东翼”,以叙永县、古蔺县为“南翼”的三个主体功能区,把“一体”作为核心支撑、“两翼”作为有机组成,以“一体”服务“两翼”、“两翼”助力“一体”,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相互促进的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空间新格局,重塑区域经济地理新版图,争创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一是做强“一体”。立足“一体”在现代产业、综合交通、教育医疗、商贸物流、体育赛事等方面的良好基础,发挥泸州国家高新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优势,建设区域现代服务业高地、区域先进制造业高地、区域都市现代农业高地“三高地”,打造支撑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核心增长极。其中,现代服务业高地主要是建成区域商贸物流中心、区域医药健康中心、区域教育培训中心、区域生活消费中心、区域文体赛事中心和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六大中心”;区域先进制造业高地主要是构建白酒(食品)产业生态圈、装备制造产业生态圈、电子信息(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圈、纺织新材料产业生态圈“四个产业生态圈”;区域都市现代农业高地主要是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供给基地、城郊农旅融合游憩休闲基地、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示范基地“三个基地”。通过五年努力,“一体”城市建成区面积达200平方公里、人口达200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0亿元以上。二是做优“东翼”。对标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发挥“东翼”轨道交通和长江黄金水道航运优势,立足现代医药、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基础,依托良好的丘区生态本底,以规划建设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为引领,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试验区、共同富裕先行区、川渝融合创新示范区“三区”,打造助力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新兴动力源。通过五年努力,“东翼”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人口达100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0亿元以上。三是做特“南翼”。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良好的生态本底、独特的气温优势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便捷,强化东西部协作,推动绿水青山、文化价值有效转化,探索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有效路径,建设以“四渡赤水”为重点的红色文化传承带、以优质酱酒为重点的优势产业发展带、以山地避暑康养为重点的生态价值实现旅居带“三带”,打造助力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特色发展带。通过五年努力,“南翼”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0亿元以上。第一个“8”,即实施高质量发展“八大行动”。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报告》贯彻这一主题,提出实施高质量发展“八大行动”,即实施工业延链强链补链行动、服务业提质增效行动、乡村全面振兴行动、城市有机更新行动、交通物流枢纽构建行动、改革创新突破行动、开放合作提升行动和酒城人才聚集行动,全方位筑牢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能级提升的坚实基础。第二个“8”,即实施高品质生活“八大工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的是创造高品质生活。《报告》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实施高品质生活“八大工程”,即实施富民增收工程、教育提质工程、全民健康工程、社会保障工程、文化涵养工程、生态惠民工程、社会治理工程和民心守护工程,全覆盖增强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美好生活的幸福质感。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11-23
(龙婧 陈扬 记者 程海英/文图)“朱主任,今天蚕豆栽种进展怎样?能如期完工不?”11月17日,泸州市纳溪区上马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杨建敏走进江田村13社的撂荒地里查看播种进展情况,当天,村监委会主任朱双均正带领村民们热火朝天地开垦荒地、栽下蚕豆。按照计划,由村集体公司新流转的50亩撂荒地将实行蚕豆-榨菜-生姜三季轮作,预计明年2月就能看到收益效果。江田村组织村民种植蚕豆    据了解,为发展村集体产业,今年以来,上马镇党委多次组织各村干部、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取经,了解周边地区产业致富村的发展经验,经过多方比较,今年在江田村和大池村进行首次尝试,通过与叙永高县富农生态农业专合社合作,借鉴对方三季轮作的发展模式,由村集体公司先行试种,产生效益以后,再向村民们推广运用。“这是一种高产高效的种植方式,规模种植后,每年每亩收益能达到5000元,可以给农民们实现巨大创收。”上马镇农业农村服务站农艺师王志宏介绍,蚕豆作为冬季作物,播种、采摘季节刚好与榨菜、生姜连作,种植蚕豆也有利于平衡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减轻病虫害,推行三季轮作,不仅大幅提高土地利用率,更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效益。江田村村民石绍琼对发展这项产业信心满满,今天不仅来帮忙,还认真学习了种植技术,准备在自己地里试种。“经过村上把关的项目,肯定有效益。”上马镇纪检干部监督项目进展    石绍琼的自信,来源于这几年在村委会的带领下发展蜂糖李种植尝到的甜头。近年来,江田村蜂糖李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种植、管理、销售一条龙体系,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年产值80余万元,蜂糖李产业成为了江田村村民创收的主要来源。除了江田村,上马镇按照因地制宜思路发展产业,实现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先后建成太平村1000亩柚子示范园、云台寺村2000亩柑橘产业园、龙湖水香1000亩桃李产业园,形成南北贯通的特色农业产业带,不断激活全镇农业产业发展活力。杨建敏表示,谋思路,带方向,以产业引领群众共同致富,是上马镇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落实“民心守护”工程的重要内容。镇纪委将持续加强监督,激活全镇党员干部创业干事热情,通过产业引领推动群众致富,同时落实责任倒逼机制,积极推动项目进展,让百姓能享受到产业发展的红利,实现共同富裕。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1-22
(金雷 莫萨莎 记者 程海英 文/图)泸州市泸县牛滩镇地处泸州北部、泸县西南部,幅员面积76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2个社区,总人口4.7万。镇内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蜘蛛桥”龙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神玉窖池”等7处不可移动文物、55处文物保护点,省级非遗“牛滩马儿灯”、市级非遗“牛滩木雕”、县级非遗“牛滩荷花龙”“牛滩花船”等传统文化,全镇文化氛围浓厚。近年来,牛滩镇深入挖掘非遗文化资源,积极保护和传承镇域非遗文化,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体现当代价值,助力乡村文化振兴。非遗传承多维化建强非遗传习主阵地固本。依托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立非遗传习所,在镇属中小学校建设非遗研学体验基地,聚焦理想信念教育、专业能力提升等方面,培育乡土非遗人才,印制《牛滩马儿灯传习教材》100余册,开展非遗培训32期,非遗传承渠道不断拓宽。“非遗”荷花龙参加禁毒反电诈展演    推出非遗文创作品强新。积极探索“非遗+”模式,加大对文化企业、文艺专家和本土文艺创作人才的培养扶持力度,搭建非遗文化传播展示平台,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素材,创作《过年吃猪儿粑》《安安送米》《电信诈骗防防防》等非遗作品10余件。其中,《马儿灯唱起颂党恩》登上了人民网,非遗文化生命力不断激活。“非遗”荷花龙进村社    打造非遗文化品牌增效。制作牛滩非遗文化墙,设置非遗集中展示区,定期展示“马儿灯”“荷花龙”等演出道具,结合泸县“云上文化年”系列活动,通过视频展播、现场展演等形式积极宣传推广,让牛滩“马儿灯”“荷花龙”“牛滩木雕”等非遗文化走出去,“牛滩木雕”“荷花龙”相继登上央视频道,非遗文化品牌逐步形成。传承队伍多元化保护核心传承人。将非遗传承人纳入文化保护范畴,深入挖掘传承人表演经历,系统整理非遗“马儿灯”“荷花龙”表演套路、音乐、唱词等文字记录、音像资料,分类建档、专人保护,留住非遗文化原生态,形成非遗“马儿灯”“荷花龙”音视频20余个,文字资料30项。“非遗”马儿灯参加禁毒反电诈展演    培育专业传承队。从机关干部、村(社区)干部、企事业单位工作员中吸纳新鲜血液参与非遗传承,选拔一批优秀的非遗传承人进行非遗技艺的传承保护,通过集中培训、社会展演等方式,保持非遗文化新鲜度。培训“马儿灯”“荷花龙”传承表演队伍各1支,共130余人。“非遗”马儿灯进村社    培养民间传播者。加大非遗传习所对文艺队伍、民间演艺团队的培训指导,将非遗元素融入党史学习教育、禁毒、反诈骗等工作中,利用广场舞、小品、相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吸引群众广泛参与,让群众在非遗体验中参与非遗保护,激发非遗文化潜动能,指导“舞动奇迹”“久久演艺”等业余民艺团体20余次。传习活动多样化活动展演扩大影响力。积极组织参加各类非遗展演活动,充分展示牛滩非遗保护和传承的优秀成果,将源于民间的文化遗产回馈民众,让民众“零距离”感受非遗文化,不断扩大牛滩非遗文化影响力。截至目前,牛滩“马儿灯”“荷花龙”累计参加省市县非遗展演及节庆活动40余次。“非遗”马儿灯进学校    群众演艺提高传播力。深入指导各村(社区)建立非遗表演队伍,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禁毒、反诈骗等主题中融入非遗元素,广泛开展群众演出活动,让群众切身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不断提高非遗文化传播力。累计引导群众开展非遗文化元素演出活动80余场次。“非遗”荷花龙进学校    校内传习激发生命力。利用镇属中小学校传习基地,组织在校学生利用课后服务平台开展传习活动,传播非遗传统文化,培养非遗传承接班人,让非遗文化活起来。先后在牛滩小学、玉峰小学等3所学校推广非遗传习活动60余场次,培养接班人90余人。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1-19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