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瑞林)11月15日,中国电子(泸州)产业园内,四川长城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正在高效运行,这里基本实现了生产线智能化,年产“泸州造”电脑可达30万台。从签约到投产不到3个月的时间,这个总投资120亿元的项目,在泸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实现“小步快跑”,充分印证了“泸州速度”。  与此同时,泸州长江二桥施工现场传来阵阵机器轰鸣声,各项工作紧锣密鼓,预计12月31日前实现主桥先导索过江,明年6月进行桥面钢桁梁吊装。大桥建成后,将成为泸州东西向进出城主通道,大幅缩短出行时间。一桥飞架东西,让群众感受到了“泸州温度”。  如果用5年的标尺,来衡量一座城市的发展,那么对于泸州而言,过去5年,无疑是一次跨越、一次蝶变。  在这1800余天里,泸州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抢抓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机遇,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影响,较好地完成了中国共产党泸州市第八次代表大会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生了快速而深刻的改变。  在这1800余天里,泸州深入实施开放引领、产业升级、城市提质、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生态环保“六大攻坚行动”,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积蓄发展新力量、增创发展新优势、取得发展新成效,为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11月16日至19日,中国共产党泸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泸州明确,今后5年,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主动适应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有效融入新发展格局,实施“一体两翼”特色发展战略,奋力建设“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共享高品质生活、区域服务力和核心竞争力更强”的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一体两翼”,是泸州遵循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提出的区域化特色发展战略,“一体”即泸州市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东翼”即毗邻重庆的泸州市泸县、合江县,“南翼”即位于乌蒙山区的泸州市叙永县、古蔺县。鸟瞰泸州。(泸州市委宣传部供图)抓大引强 浓墨重彩  早上9点19分,从泸州站始发的D1758次列车驶出站台,一路向前,到达成都东站后,继续开往广州南站。  今年6月28日,经过5年攻坚,泸州市委、市政府“一号工程”——绵泸高铁内自泸段正式通车运营,标志着泸州实现高铁“零突破”。高铁开通近5个月,泸州站旅客发送量超过50万人次。自10月31日起,绵泸高铁内自泸段又新增两对高峰线列车,进一步满足群众的出行需求。  铁路短板补齐,还要延长。当前,泸州的铁路网络在不断织密。  在渝昆高铁重点控制性工程泸州沱江特大桥施工现场,大桥北岸下塔柱最后一节段施工即将完成。渝昆高铁全线建成后,重庆至昆明将新增一条高铁大通道,对于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滇中城市群之间的紧密联系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沱江特大桥上游3公里处,隆黄铁路隆昌至叙永段扩能改造工程沱江铁路特大桥主墩首桩已经成功浇筑。隆黄铁路全面建成后,将形成西南地区大宗货物出海的又一重要南下通道,促进成渝地区、川南地区与北部湾地区货物快速通达和经贸往来。  “十三五”期间,泸州在建设“铁、水、公、空、邮”综合立体交通枢纽的道路上加速前行,大道如虹通四方,一组数据足以说明——  5年里,累计完成投资637亿元。其中,高铁客运实现“零突破”,货运铁路建成里程达265公里;公路总里程1.97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33公里,居川南第1位;云龙机场通航城市47个,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80万人次;泸州港常年每周开行13班内支线班轮,3条近洋航线、14条铁水联运班列。  中国共产党泸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提出,要全力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内通外达、高效便捷;“铁公水空”多式联运优势不断增强,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物流企业聚集发展,集疏运服务能力充分展现,建成长江上游航运贸易中心。  交通是基础,产业是支撑。    去年4月,世界500强企业恒力集团“牵手”泸州,联手开建投资200亿元的恒力(泸州)产业园,打造西南聚酯新材料及纺织制造中心。今年,产业园已开始量产,有望实现年产值10亿元。  不止恒力,“十三五”期间,泸州累计实施20亿元、50亿元、100亿元以上重点项目350多个,累计完成重点项目投资5561.1亿元。如今,中国电子、华为公司、绿地集团、厦门建发、厦门象屿等一大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纷至沓来。  大企业、大项目为何频频落地泸州?在泸州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看来,一是源于泸州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二是源于全市上下对大项目的支持,三是泸州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释放的“磁场效应”。5年来,泸州坚持“发展为要、创新为先、项目为王”理念,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大招商招大商、大抓政策抓大政策,用产业支撑城市阔步向前。  构建产业链,是让项目和企业良性发展的保障。当前,按照省委“支持川南经济区强化产教融合和技术创新应用,促进资源能源高效开发、产业提档升级和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要求,泸州正围绕“产业链”做文章,让老工业城市焕发新动能。  8月4日,泸州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提出,要实行重点产业生态链链长制,由13名市领导挂帅担任“链长”,分别围绕白酒(食品)、电子信息(数字经济)、装备制造、现代医药、能源化工、纺织新材料和绿色建材七大重点工业产业,推进产业链建设。今后,泸州的零散产业将被“串”起来,转向链条化、生态化发展。在服务业方面,泸州正围绕新经济,大力塑造酒城特色场景、休闲游购场景、多元服务场景、康养度假场景、红色研学场景,激发市场活力,助力泸州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消费目的地。  面向未来,泸州将深入实施工业延链强链补链行动和服务业提质增效行动等,全方位筑牢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能级提升的坚实基础。泸州江阳区东门口,成群的红嘴鸥在长江江面上翱翔。周梦颖 摄“绣花”功夫 宜居宜业  “红嘴鸥又回来了!”深秋时节,酒城两江之畔,一群远道而来的“客人”,吸引了不少市民的关注。  “5年前,只有几十只红嘴鸥来到东门口,后来一年比一年多。现在,纳溪、合江、古蔺、叙永、泸县等多个区县都有了红嘴鸥。”市民吴永秀说,在江边观赏红嘴鸥,已经成了泸州人冬日的“打卡项目”之一。  红嘴鸥连续5年到泸州“歇脚”,是长江、沱江泸州段水质改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缩影。近年来,泸州全面落实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决策部署,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通过综合治理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污染源、长江流域泸州段禁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等举措,加快补齐生态短板,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成功创建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  还有一个变化令泸州人欣喜: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品质持续提升,城乡建设有效融合。  “以前小区道路窄、设施旧,我们一直盼望能得到改造,现在真的实现了!”看着改造后焕然一新的小区院坝,泸州市江阳区安雅小区的老住户张永春喜笑颜开。  群众的期盼就是改革的方向。近年来,泸州以推动城乡街区有机更新为目标,大力推进全域老旧小区改造,推动城镇街区形态、生态、业态、文态同步提升。2019年以来,全市共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265个。到“十四五”期末,泸州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将基本完成。  每逢周末,新建的龙涧溪公园游人如织。按照“城市扩建到哪里,公园就‘生长’在哪里”的思路,泸州着力打造公园城市新名片,加快打造“三生”共融的新时代海绵城市,建成公园45个,其中3个城市公园被评为四川省重点公园,基本形成“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生态园林城市格局。  城市更新的同时,还要积极回应教育、医疗等“热点民生”。  根据幼儿园就近就便、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中心城镇或片区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资源向寄宿制学校集中的思路,泸州统筹推进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校点布局优化、寄宿制学校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八大工程,推动学校布局由“行政区”向“经济区”转变、教师配置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管理体制由“管学校”向“管学区”转变,切实提高集约化水平和办学效益,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恒力(泸州)产业园。 牟科 摄  依托优质医卫资源,泸州相继投入近100亿元,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将建设区域医疗健康中心作为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六个建设”重点任务之一。11月12日,泸州市人民政府、西南医科大学市校共建区域医药健康中心支撑性项目投用交付仪式举行,该项目位于西南医科大学城北校区,是泸州市建设辐射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医药健康中心的标志性工程,总投资14亿元,占地1500余亩,包括科技楼、实验楼、学术交流中心等14个子项目。该项目交付投用,将促进西南医科大学建成西部高水平医药大学,同时也为泸州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增添新动力。  “大桥通车后,冰脆李更好卖了。”鸡鸣三省大桥通车至今快两年了,叙永县水潦彝族乡岔河村村支书胡云聪这样总结道。2016年7月落地建设,2020年1月正式通车。在鸡鸣三省大峡谷好似刀削斧劈的悬崖峭壁上,一道净跨180米、全长286.4米的“飞虹”——鸡鸣三省大桥飞跨两岸,牵起云贵川三地之手。  天堑变通途,是泸州市“十三五”抓好民生底线、致力脱贫攻坚的写照之一。2014年,泸州全市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9.9万人、贫困村324个,有叙永县、古蔺县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合江县1个省定贫困县。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泸州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举全市之力尽锐出战,拔掉穷根。  5年来,泸州交出脱贫攻坚答卷:全市实现39.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32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全面胜利。  未来5年,泸州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差距逐渐缩小,推动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事业全面进步,高品质消费场景复合多元、特色鲜明,让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得到有效回应和满足。泸州市叙永县境内高速公路纵横交错。 牟科 摄开门融“圈” 落子铿锵  一份纲要,振奋人心。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在泸州引起热烈反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成渝地区大中城市要立足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推动制造业差异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因地制宜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区域专业服务中心。这为泸州融‘圈’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泸州推进‘一体两翼’特色发展战略、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了政策支撑。”泸州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正式获得川渝两省市批复,泸州将联合重庆永川、江津共同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率先在规划统筹、政策协调、协同创新、共建共享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为成渝地区南翼跨越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在开门融“圈”的同时,泸州的三区四县也需要“抱团相融”。“一体两翼”特色发展战略,正是泸州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破局之举——  做优“一体”,即泸州市主城区: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坚持把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作为首要任务,全力推动区域现代服务业高地、区域先进制造业高地、区域都市现代农业高地建设,进一步增强资源要素集聚力和优势服务承载力。力争通过5年努力,“一体”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人口达200万,实现GDP2200亿元以上。  做强“东翼”,即毗邻重庆的泸县、合江县。依托渝昆高铁和长江黄金水道,突出轨道交通和内河航运优势,统筹优化空间布局。通过5年努力,“东翼”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人口达 100 万人,实现GDP1100亿元以上,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有效融入成渝都市圈,川南渝西融合发展的桥头堡作用充分发挥。  做特“南翼”,即位于乌蒙山区的叙永县、古蔺县。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生态本底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等优势,强化东西部协作,探索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有效模式。力争通过5年努力,“南翼”实现GDP700亿元以上。  作为拥有以西南医科大学为代表的一批知名高校城市,泸州正依托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争创全国健康城市示范市,推进川南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等重点项目,打造成渝地区医疗救治第三极,提升区域整体医疗水平。同时,积极探索与川南渝西片区在文化旅游、金融服务、生态环保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合作,提升区域服务能力。  作为西南片区唯一直接牵手川渝滇黔四省市的城市,泸州一直将开放合作视为城市发展的关键推动力。2016年1月,泸州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行;2017年4月,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挂牌成立……近年来,泸州积极争取国家级开放平台,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开放合作,倒逼着城市不断改革创新。  “头天办理手续,第二天就退税了,真的太快了,大大缓解了公司的资金压力。”谈起不久前办理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的经历,泸州临港自贸投资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倪贤容欣喜地说。以前,企业在办理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中,存在审批环节多、退税效率低等问题,导致办理人反复问、来回跑,退税周期长。自从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推出“增值税增量留抵即报即退”创新服务模式后,大大压缩了办理时间。  “优化营商环境,要站在经营者的角度思考管理和服务的问题。”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工作局制度创新股股长潘云海介绍,截至目前,临港片区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372项,其中有6项创新成果在全国推广(表扬)。  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增活力。2016年以来,泸州市累计完成经济、农业农村、社会民生、党的建设等九大领域606项改革事项,实施完成国、省部署改革试点70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0证明城市”、不动产统一登记等试点改革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面向未来,泸州方向既定、思路已明。在中国共产党泸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泸州提出了“以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统领,以‘一体两翼’特色发展为战略支撑,以实施高质量发展‘八大行动’、高品质生活‘八大工程’为工作路径,以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泸州”的目标。当地干部群众认为,在未来发展蓝图的指引下,要进一步凝聚力量、抢抓机遇、锐意进取,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傲立于长沱两江!”  新时代,需要新作为。在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的道路上,酒城泸州,铿锵前行。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11-19
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通讯员 陈雨 邓建刚 文/图)初冬时节,寒意渐浓。在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黄桷村一组的田间地头处处都种植着绿油油的金牧粮草,村民抓住晴好天气收割金牧粮草运往组里的仪欣家庭农场粮草收购处称量计算。赵小波正在给牛喂草11月15日,走进黄桷村一组仪欣家庭农场的养牛场,首先听到数头牛发出“哞哞”声音,农场主人赵小波正在切割、碾碎新鲜粮草,喂草、打扫牛舍,观察每头牛的生长发育情况是他每天的“必修课”。今年37岁的赵小波,曾在深圳市一家五金店务工,年收入6万元左右,2014年回到泸州尝试过很多创业路。他看到家乡大片土地因为人员外出务工没有管理而荒废时,便准备创业搞养殖,带动周边村民们增收致富。“一开始也考虑到自己没有任何养殖经验,担心养牛风险大、成本高,但是想到牛肉价格总体波动不大,市场前景好,最终还是选择养牛。”赵小波说。养殖初期,赵小波先后到纳溪区大渡口镇、古蔺县、成都等地学习养牛经验和技术,通过多方了解后从众多品种中选择喂养西门塔尔牛。“西门塔尔这个品种的牛生长速度比其它品种的牛更快、肉也更多,从幼牛买回来喂养大概10个月左右就可以卖了。”赵小波说,在饲料选择上要精益求精,用金牧粮草混合着玉米粉制作成的青饲料,喂出来的肉牛品质和口感佳,深受消费者喜爱。2019年,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赵小波利用乡村振兴和返乡创业政策贷款70万元,加上自己前期务工的积蓄,流转50亩土地种植牛草,修建600平方米厂房,从贵州省威宁市引进40头牛开启他的返乡养牛创业致富路。在创业初期,由于之前没有任何养殖经验,农场里部分牛出现胃炎等情况,赵小波向兽医和专业养殖户请教、解剖生病死掉的牛对症下药,通过不断摸索总结经验,边干边学。目前,赵小波今年年初购买回来的80头牛已全部成功出售,年收入达150万余元。“现在养牛场里仅剩的20头也预定好在下个月底就送往本地的各屠宰场,还可以收入近40万元,不愁销路。”谈起农场的发展“钱景”时,赵小波露出喜悦笑容。目前,在赵小波的带动下,周边村民利用自己荒土种植金牧粮草,赵小波以每吨300元的价格收购,平均一亩地可收获30吨左右,有效带动村民增收。同组的脱贫户赵朝栋在农场里主要负责砍草,不仅每月有2000元左右收入,还能照顾到家人。同时,赵小波还积极向前来学习养牛的村民传授养殖经验、提供技术指导,希望村民们都能实现增收致富。“明年我准备把电商平台利用起来,在农场里安装可视化远程视频监控,通过视频直播数字化经营管理,让客户买的放心吃得放心。”赵小波一边喂草一边说,“另外我想继续扩大农场规模,建立一个青饲料加工厂,将牛粪作为有机粪种植粮草,形成一个绿色循环经济。”从解决生计到发家致富,养牛让赵小波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11-18
(杨尚威 记者 程海英)11月15日,在泸州市龙马潭区特兴街道农家女生态农场内,农户们趁着冬日农闲,将田间地头的秸秆粉粹堆肥发酵,在减少秸秆污染的同时,积极备战来年春耕。农户们正在操作挖掘机处理秸秆粉粹堆 杨尚威 摄农户们正在秸秆粉粹堆内抛洒生物制剂进行堆肥发酵 杨尚威 摄农户们正在秸秆粉粹堆内抛洒生物制剂进行堆肥发酵  杨尚威 摄据了解,秸秆还田是当今世界上普遍重视的一项培肥地力的增产措施,在杜绝了秸秆焚烧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的同时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使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容量减轻,促进微生物活力和作物根系的发育,有效促进农作物增肥增产。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1-17
(杨涛)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的大变局,加之新冠肺炎疫情严峻态势,全球范围内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愈加受到重视。作为泸州支柱产业的白酒产业,在危与机并存之下,未来之路何去何从备受关注。产业链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实体经济强。泸州化危为机,抢抓先机,布局“一体两翼”,高质量赋能白酒(食品)产业,聚焦“打造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优质白酒品牌集聚区、白酒绿色发展示范区”的目标,加快推进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价值链等多链融合,创新产业发展生态,提升白酒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今年1-9月,全市七大产业链营收1647.0亿元,利润总额229.4亿元,其中白酒(食品)产业链营收995.2亿元,利润总额163.9亿元,分别占了七大产业链的60.4%和71.4%,成为名副其实的泸州第一产业链。群众收割酿酒原料高粱 (张云飞 摄)创新强链激活酒业一池春水2019年9月13日,泸州老窖酿酒工程技改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投产,标志着泸州老窖成功引进先进生产设备及集成建设信息系统,全面增强在酿酒工艺多环节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实现传统酿酒生产低耗、高效、循环发展,进一步提升了泸州老窖核心竞争力。“产业发展不能一味跟跑,需要拓宽战略视野、树立超前意识。”泸州市委主要领导提出,要促进全产业链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和流程再造,激活产业发展新的增长动力,让老树发新芽、长新枝、结新果。泸州老窖酿酒技改项目只是泸州白酒创新强链的一种形式。酒庄表达、酒旅融合、飘香酒谷等创新消费形式,正激活泸州传统酒业的一池春水。“我们不只是一个酿酒工厂,我们还是五湖四海朋友们相聚的宝地,是把酒言欢畅聊古今文化的场所。”10月14日,郎酒庄园负责人介绍,郎酒庄园的建设,就是郎酒人对品质、品牌的极致追求,是中国白酒传统酿造的现代体现。作为郎酒的原点,对标世界级酒庄而建的郎酒庄园是郎酒“生、长、养、藏”的独特载体。其所开启的对整套郎酒生产工艺体验模式,可让消费者全方位了解郎酒从原粮酿造到储存生香全过程。酒庄表达是中国白酒的本真回归,是中国白酒的文化自信,酒庄投资正成为中小酒企转型发展的新方向,酒庄白酒正成为白酒产业“强链”上的增长极。白酒产业“强链”不仅带动了产业旅游,还将白酒文化、民俗文化与旅游发展有机融合,升华了白酒产业链上的原粮种植、酿制仓储、品鉴体验、定制收藏等乡愁文化。第十六届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一角 (佚名 摄)生态延链好菜方能装进菜篮10月15日,中国酒城·泸州特色产业推介会在南苑会议中心举行。此次推介会让古蔺成为了“吸金王”:成功签约10个项目、投资金额近200亿元。“这批项目的签约,将进一步延伸泸州白酒产业链,做强‘南翼’发展支撑。”项目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也是优化延伸产业链的重要抓手。目前,泸州市涉酒重点建设项目18个,总投资1347.54亿元。“此批项目全部建成后,全市酒类企业将实现百亿级龙头企业‘顶天立地’,骨干企业‘连天接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目标。”泸州市酒业发展促进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要善于把单个项目放到整个功能区、完整产业链上去思考布局,全力引进一批带动性、引领性强的产业项目或产业链配套项目,不能‘捡到篮子都是菜’。”8月11日,泸州市重点工业产业生态链链长制工作会议明确。在产业发展中,单个企业如同散落的珍珠,串珠成链,才能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形成强大的集群效应。“这里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产业链齐全、功能配套完善的酒业园区。”四川泸州白酒产业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涵盖原粮、酿造、储存、灌装、包材、物流、会展、旅游、金融等业态,同时已建成国家酒检中心等“五中心一平台”,在全产业链发展上迈开步伐,不出园区,企业生产的所有环节全能搞定。如何确保项目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泸州服务企业秉承“负责思维”,该办的事坚决办,决不能拖;能办的事马上办,决不能等;难办的事想办法办,决不能放;需要合办的事协作办,决不能推。除了服务项目推进,企业投产后也能享受持续不断的服务。永久落户泸州的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已成全球酒业聚焦酒业趋势的“窗口”之一;“泸酒全国行”“川酒全国行”已成“走出去、请进来”的会客厅。7月22日,潭酒在青岛刮起了一场“紫色”风暴。“泸酒全国行”像泸州酒企在全国的一场定期巡礼,在成功构建泸酒话语体系的同时,也让泸酒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此次青岛“紫色”风暴,就是安排在中国酒城·泸州产区推介会的下半场,紫潭酱酒举行了青岛上市仪式,成为“泸酒全国行”的主角之一。郎酒庄园灯光秀   (周永叙  摄)品质补链高质量履新“链”使命3月19日,「郎酒庄园与世界级酒庄同行——青花郎战略定位升级发布会」在郎酒庄园隆重举行,郎酒集团董事长汪俊林发布全面升级的青花郎战略定位——青花郎:赤水河左岸 庄园酱酒。“赤水河左岸的庄园酱酒,就是将青花郎的真实生产、储存、老熟、勾调等特点如实呈现给广大消费者,由广大消费者去品评、传说。”汪俊林说,用庄园酒来表达,就是让中国白酒与世界顶级酒庄同行,我们就是要尽己所能酿好酒。盛夏,站在古蔺县吴公岩崖颠往山下看,沃野披红,峭壁挂穗。这里,是古蔺郎酒的隆滩与清水高粱基地。一穗红粮酒半杯,高粱越红,酒香越浓。“目前,泸州市继续强化‘高粱基地是白酒酿造第一车间’理念,大力发展酿酒糯红高粱种植,推动高粱种植向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泸州市酒业发展促进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现已建成60万亩酿酒高粱基地,“十四五”期间将建成100万亩。泸州是世界上浓香型白酒和酱香型白酒最佳原产地的唯一叠合区。近年来,泸州白酒产业链已形成一手手“好牌”,白酒学院落成招生,拓宽酒城人才链,飘香酒谷开门迎客,延伸白酒消费链……泸州白酒生产企业梯队式发展格局逐渐成形:“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品牌结构不断优化,“腰部支撑”不断夯实。谋定而动,落子铿锵。今年,泸州市委再次将“1号文件”给了白酒,出台了《关于高质量建设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的实施意见》,坚定酒业发展的决心不动摇,以建立白酒(食品)产业生态链为抓手,着力强链延链补链,改进传统工艺,锻造长板产业,补齐短板产业,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响品牌,做高品位,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全产业生态链,为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产业支撑。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11-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廖胜春 邓建刚 摄影报道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普照村中药材基地种植的金丝皇菊正式进入采摘期,遍地金黄成为靓丽的风景线。11月13日,打古镇村民在晾晒金丝皇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1-15
(张红 王美利 记者 程海英/文图)“‘增产又增收’才是农民最大的喜悦。”泸州市江阳区供销富甸食品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每天将各网点收购的新鲜蔬菜、水果、家禽分别配送到机关、学校等,将农民的“产品”变成了“收入”。为了让农产品供销“货畅其流”,江阳区供销社进一步完善供销服务体系,加强农产品流通网络和市场建设,打通从田间地头到需求终端的“肠梗阻”,让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现在我们配送额每月能达到100余万元。”江阳区供销富甸食品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说,“换一种说法,就是我们为农民变现了产品换回了现金100余万元,这项业务的开展离不开区供销社这道‘桥梁’。”近年来,江阳区供销社通过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改造提升基层经营服务网点、参与城乡服务站(点)建设等方式,推动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经营服务综合体、村级综合服务社,以及深化“新网工程”建设,完善了生产和供销服务体系,形成了农业生产发展新格局。截至目前,江阳区供销系统已发展农资企业1家、建设区级电商服务中心1个、区级配送中心4个、镇村级农资网点97个、镇级电商服务站18个,村级服务网点136个。今年以来,江阳区供销社助力农产品销售收入已达4亿余元。“地里产出的‘疙瘩’变成了现金,揣进兜里,心里才踏实。”这是区供销社工作人员深入农村听农民们讲的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他们说这也是为农办实事的干劲和动力。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1-12
(何南江 记者 程海英)又是一年种菌时。近日,在泸州市古蔺县观文镇共和村、复兴村、永安村羊肚菌乡贤种植示范基地,群众们各司其职,不避风雨,忙着撒灰消毒,旋耕土地,搭建拱棚,覆盖遮阳网,播撒菌种,呈现一派繁忙景象。何南江 摄    尽管天气寒冷,但是在这一场羊肚菌种植接力赛中,群众们分工负责,每一棒都在完美交接,没有一刻耽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目前羊肚菌种植大棚整整齐齐地伫立在观文大地,大家满心欢喜的期待丰收的到来。羊肚菌是一种珍稀名贵食用菌,味道鲜美,香味独特,营养丰富,保健功能齐全,是现代人所追求的高蛋白、低热量、天然、营养、保健、安全的理想食品,具有很高的种植效益。何南江 摄    观文镇是古蔺县种植羊肚菌大镇之一,自2018年引进羊肚菌种植技术以来,观文镇党委政府大力支持羊肚菌合作社发展,合作社也扩大了羊肚菌种植面积,全镇今年种植羊肚菌800余亩。观文镇乡贤人士王邦荣是观文镇羊肚菌种植大户之一,他充满期盼地说:“按去年80元1斤的价格,种植羊肚菌一亩产值在2万左右,今年我们准备更加充分,应该会有好收成。”羊肚菌种植为贫困群众架起了增收桥梁,探索出了贫困山区产业扶贫的新模式,给农民增收提供了新途经。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1-12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婷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初冬时节,正是甜橙即将成熟的季节。11月7日,笔者来到泸州市江阳区况场街道游湾村的甜橙园种植地头,甜橙种植大户牟良开正在查看一串串压弯枝头的甜橙,脸上满溢欣慰的笑容。  今年63岁的牟良开是一名党员,也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游湾村地处泸州城郊,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泸州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很多村民都纷纷进城务工,部分留守村民因年龄偏大和体力所限,村民种植产业单一。2008年10月,作为村里最早引种甜橙的农户,他凭着自己多年积累和实践掌握的技术,又毅然扩种了15亩,让自家的甜橙种植规模扩大到了20亩,并命名为“良开甜橙园”。  “刚开始我自己种了5亩地,由于技术缺乏不懂管护,1亩地的甜橙不仅产量只有1000斤不到,果子品相也不讨喜,在市场上根本卖不起价,好的大果才卖2元/斤,而小一点的果子,有时1元/斤都无人问津。”牟良开说,好在村党支部给我请来了江阳区果技站的专家来到我的地头,测土壤、查肥力,做到科学用肥;同时,还手把手地指导甜橙的管护技术,适时疏花疏果、修枝剪杈、防病治虫,经过我的不断实践,我总算学到并掌握了甜橙的种植管护技术。  如今,牟良开通过自己多年的努力,靠着种植的20亩甜橙,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令他欣喜的是,在自己尝到种植甜橙甜头的同时,周边邻里也对甜橙种植动了心,纷纷加入甜橙种植队伍,向牟良开请教甜橙种植的诀窍,他毫无保留地向村民传授自己掌握的经验,打窝、栽苗、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进行全程指导,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土专家”“田秀才”。  “老牟掌握的甜橙种植技术硬是厉害,果树叶子变黄了打什么药,哪个季节该施什么肥只需一个电话向他请教,他本人不用到现场,就按他指导的方法和用药,果树立马就见效。”跟着牟良开种植了6亩甜橙的68岁留守老人官玉昌不无感激地说。  牟良开告诉笔者,“最先发展甜橙种植时,由于我的种植技术都还不行,大家都不敢种,直到我把种植技术掌握在手上,我的甜橙扩大到20亩并取得丰收后,留守在家的村民这才开始跟着我种了。好多村民都给我说,现在眼见为实了,跟着我种植甜橙也放心了。”  为了让跟着自己种甜橙的人都能获得高效益,这几年牟良开就在示范推广上下足了功夫,带头进行生态种植:用药上,他的果树全部施用低毒无残留的生物农药;用肥上,全部使用复合生态肥和农家肥。同时,牟良开还积极学习“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利用抖音和快手等平台进行广泛宣传推广,极大地提高了游湾甜橙的知名度,在提升线上销售量的同时,也吸引了不少泸州和周边游客前来进园体验采摘,促进了线下销售,让甜橙下树就卖上了好价钱,实现丰产又增收。  据悉,这两年在牟良开的带动下,游湾村民的甜橙全部实现了生态有机种植和“线上+线下”销售,不仅让“游湾甜橙”成为了泸州市场上一个较有影响力的水果品牌,价格还卖到4元/斤,精品果亩产值平均达8000元。全村目前已发展甜橙 1000 余亩,按平均亩产2000斤精品果计,就为全村村民带来了800余万元的稳定收入,实实在在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1-12
(杨尚威 记者 程海英/文图)11月10日,初冬时节,寒意初显,泸州市龙马潭区胡市镇黄桷村久之瑞家庭农场内却是一派火热的丰收场面。14亩金丝皇菊尽带黄金甲,在冬日的朝阳中灿烂盛开,犹如漫天繁星。金丝皇菊丰收农场主曾永久、王之琴夫妻本是沱江渔民,2020年夫妻俩积极响应禁渔退捕的号召,告别了36年风里来、雨里去的沱江捕鱼生活,在政府的帮助下,积极转产转业,退捕后回家种起了金丝皇菊。今年该农场能产鲜菊花近4000余斤,干菊花近400斤,收益近13万元。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1-11
(陈雨 龙婧 魏箐 陈扬 记者 程海英/文图)11月5日,在泸州市纳溪区上马镇黄桷坝村红豆杉种植基地,万亩红豆杉果迎来采摘季,豌豆大小的红果子挂满树枝,吸引许多游客纷纷前来游玩打卡,体验“醉”氧之旅、采摘乐趣。走进黄桷坝村红豆杉林,放眼望去漫山红遍、层林尽染。树上挂满鲜艳的红豆杉果十分耀眼,三三两两的游客穿行在林中忙着采摘、拍照,享受惬意时光。“听说龙湖水乡的红豆杉基地的果子成熟了,今天特地和朋友们过来打算摘点回去泡酒。”游客王琴手中捧着新鲜的红豆杉果说。红豆杉产业园区位于纳溪区上马镇黄龙湖东侧,是西南最大的红豆杉产业园,是集产、学、研、游为一体的康养园区。“我们园区内的果子一部分供于游客自行采摘,另外一部分我们组织工人采摘后烘干,然后在线上售卖干果。”泸州红豆杉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现场生产负责人王燕燕说。红豆杉区别于其他植物,在极弱光的情况下进行光合作用,24小时释放氧气,能有效吸收二氧化硫、甲醛等有毒有害气体。园区内修建了约11公里的观光步游道,供游客观光、运动、康养。春季苍翠欲滴,空气清新;秋冬体验采摘红豆,其乐无穷。据悉,红豆杉不仅具有观光旅游价值,还具有非常重要的医疗作用,从红豆杉中提取出的紫杉醇,是一种新型抗微管药物,对于治疗癌症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近年来,纳溪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走“产业景观+观光旅游、农业园区+休闲度假、乡土风情+民宿品鉴、家庭农场+农事体验、美丽乡村+健康养身”的“现代农旅融合”实践之路,打造绿色生态环境,全力提升当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努力实现“美”与“富”的互促共进、相得益彰。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1-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林 特约通讯员 胡润林 文/图“今年我家的油茶收入已经是去年收入的5倍,感谢你们帮我找到了致富道路!”日前,叙永县油茶种植基地又到了收获油茶果的季节,叙永县后山镇高楼村一名刚卖了油茶果的村民,拿着手中的钱,对驻村第一书记袁汝良激动地说道。卖了油茶果,村民喜数到手的钱。  怎样才能让闲置、荒废的土地有效利用起来?2017年,叙永三中时任教务处副主任袁汝良刚到高楼村担任第一书记,就下定决心为群众找到一条持续稳定发展的产业道路,实现“一村一特色产业”的发展目标。经过走访、调研,并组织村民开会研究,村委会决定为群众引进新产业油茶树进行种植,并申报为“党员示范——三带工程”项目。  通过反复宣传、走访和动员,高楼村共有119户村民(其中党员12人)参加种植,占全村农户的1/5,种植面积1200余亩。村委会合理利用经费购买肥料发放给茶农,并邀请专家到村开展施肥、剪枝和管理等技术指导。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高楼村农户种植的油茶树硕果累累,迎来了大丰收。据统计,全村茶农共卖出油茶果约75吨,总收入达到 30 万余元,其中,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的农户就有25户。  “今年的产量与去年相比翻了两番,真正把油茶树变成了农民的‘摇钱树’!”袁汝良介绍,从近几年的情况分析,高楼村1200余亩油茶今后每年的产量将会明显上升,这将为高楼村的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楼村把农户的荒山合理利用促增收,生态环境也明显改善,充分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1-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婷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利用高粱收获后的土地空档期种植一季大头菜,不仅增收,又避免了土地放荒长野草。今秋我种植的40亩大头菜,按1亩地最低采收大头菜3000斤,目前鲜大头菜市场价1元/斤计,可以实现收入3000元,但我通过腌制后出售,实际亩收入可达4500元。”10月31日,笔者来到泸州市江阳区况场街道红山村村民蔡明昌的大头菜地边,他一边在地头手工除草,一边高兴地介绍说。蔡明昌给大头菜除草  今年57岁的蔡明昌是村里的种植大户,这两年他通过捡拾村里村民抛荒的土地种植“订单高粱”,面积达40余亩,每年40余亩“订单高粱”都给他带来了8万多元的收入。  虽然利用捡来的土地种植“订单高粱”有8万多元的收入,但蔡明昌并不满足,他告诉笔者:“高粱收获后土地就闲置下来了,若不进行复种,土地在明年种高粱的几个月空档期,杂草就会重新长出来。通过收获高粱后的闲置期种植一季大头菜,既控制了杂草的生长,更实现了一笔比种高粱还可观的收入,特别是通过腌制后再出售,效益更是翻倍。”  红山村曾是江阳区万亩大头菜种植示范村,近几年大头菜种植面积虽有减少,但很多村民像蔡明昌一样通过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复种指数,利用高粱等收割后的冬闲地种植一季大头菜,面积有增无减。  “利用高粱收获后土地闲置期种植一季大头菜,确实有账可算。”蔡明昌告诉笔者,高粱亩产500多斤,按订单价3元/斤计,可收入1500多元,而大头菜亩产可达3000~4000斤,即便卖鲜大头菜,亩收入都有3000~4000元。过去高粱收获后地就闲了下来,等到第二年种植高粱时,地头早已杂草丛生,增加了不少翻地成本。现在种上大头菜后,实现粮菜轮作,土地越种越肥,实现了钱粮双增。  不仅如此,近几年,蔡明昌为了提高大头菜附加值,在家里专门建了5个地窖,用于腌制贮藏大头菜,经过3个月贮藏腌制后再出售,极大地提升了大头菜的收益。蔡明昌掰着指头算了起“增收账”,2斤鲜大头菜就可以腌制1斤大头菜,而腌大头菜的价格是鲜大头菜的3倍,每斤大头菜就要多卖0.5元,1亩大头菜按收获3000斤、每斤实际卖1.5元计,实际亩收入就达到4500元,每亩比卖鲜大头菜就多了1500元。  “大头菜种植成本低,技术要求不高,从种下到收成仅需三个月,正好将高粱收完以后的冬季空闲土地充分利用起来,又不误来年的高粱种植。特别是通过腌制后出售,每亩要多卖1500元,我种的40亩这两年就比别人多收入6万元,而且土地越来越疏松肥沃,种植的成本也降低了。”说起大头菜种植,蔡明昌一个劲地说划算。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1-10
(韩孟君 记者 程海英)11月5日,在泸州市龙马潭区特兴街道走马村蔬菜基地里,种植户游正雄正忙着收割小白菜,一颗颗青翠欲滴的小白菜经过采摘、装箱,即将被运送到泸州市海吉星农产品批发市场。蔬菜棚里一派忙碌景象村民采割菜心村民正在采割小白菜“目前,我们的菜主要出产到泸州的批发市场,每天基本能供应2000斤左右。”游正雄介绍,今年他的15亩蔬菜基地主要种植小白菜、菜心等叶菜,这些蔬菜上市的周期较短,只需要30至40天,加上采用大棚种植技术,有效减轻了低温多雨天气对蔬菜质量和产量的影响。同时,对每一个蔬菜大棚进行错时播种,因此蔬菜的供应会持续不间断。新鲜的小白菜整齐地摆放准备装箱村民将新鲜采摘的蔬菜装车批发市场老板为顾客洗姜为切实保障市民“菜篮子”稳稳的,龙马潭区通过强化农技指导、调整种植结构、积极兑现蔬菜规模化种植奖补政策等措施,进一步提升龙马潭区蔬菜生产水平,增加本地蔬菜产量,全力保障市场供应。批发市场老板正为顾客打包萝卜    市民正在选购蔬菜    据了解,龙马潭区今年预计蔬菜播种面积7.11万亩,产量13余万吨,前三季度已经完成播种面积5.7万亩左右,实现产量11万余吨。(龙马潭区宣传部供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1-09
 为解决乡村旅游资源利用率不高、产品吸引力不强、配套设施不足等难题,泸州市龙马潭区结合镇村资源盘活重组,以经济区理念优化产业布局,以市场化发展探索运营模式,通过资源整合、产业联动、基础配套提升等方式,构建科学完善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体系,实现龙马潭区乡村旅游发展有格局、有质感、有效应、有前景。转方式,变资源为资本通过盘活资源,促进资源向资本转化,带动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实现助农增收,有效解决两项改革后,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难、农民增收渠道少与闲置资源利用不充分并存的问题。整合闲置资产资源。激活农户闲置资产,创新“土地入股分红+劳务工资+经营收入”旅游增收模式,流转3000余亩农户土地,改造利用农户闲置住宅1100㎡,建设渔米家农家乐、特色民宿、游客接待中心等,通过农宅“入股”、劳务参与项目经营等方式,带动当地30%村民就近就业、创业,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共享乡村旅游红利。整合乡村人才资源。搭建服务平台,挖掘乡贤、文旅能人资源,建立区镇村三级“文旅能人库”“乡贤联谊会”,通过“聚智、聚财、聚力”,打造泸州简氏乡村有机农场、十里渔湾生态园等农旅示范项目,带动当地百姓增收致富,实现百姓年户增收1.1万元,将各类人才资源转化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强大力量。整合乡村生态资源。依托松滩桥水库、十里渔湾等生态资源,以生态渔业养殖为基础,以农事体验为主题,发展近郊休闲垂钓观光旅游,打造乡村旅游为特色的新农村示范园区,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带动成鱼远销重庆、云南、贵州等地,切实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结出累累硕果。促融合,变劣势为优势充分利用近郊区位优势,坚持“文旅+”发展理念,建设城郊半小时乡村旅游经济圈,破除旅游资源不足、景区景点知名度不高、旅游经济发展条件不优的瓶颈。“文旅+农业”互补发展。依托农业产业资源,以赏花观景、生态采摘、休闲垂钓为主题,打造桐心院子、天香花谷等乡村旅游景点。培育“泸龙青花椒”“中蜂蜂蜜”“双加葡萄”等农产品品牌,通过旅游商品大赛、旅游交易会等途径,提升市场知名度,打造核心产品,变产业单打独斗为联动共赢发展。“文旅+体育”双向发展。结合全民健身理念,以文旅体验为内容、体育活动为载体,积极探索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打造龙马潭区活力新名片。有计划地培育乡村夜跑活动品牌,定期举办环松滩湖马拉松比赛、农民工运动会、全民健身健步走等活动,每年吸引游客10万余人次参与,带动文化旅游综合收入超过5000万元。“文旅+商贸”联动发展。充分发挥龙马潭商贸先锋区优势,借助酒博会、商博会、农交会等活动,宣传乡村旅游资源,展示地方特色文化。利用电商平台和物流体系,采取直播带货等促销手段,助推农旅商品销售,激发乡村旅游消费动力。挖掘非遗文化、传统民俗文化,建设万富金街潮流街区,打造24小时不打烊夜间文旅消费新地标。换思路,变美景为场景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特点,不断丰富产品业态,通过景观打造、品牌感知、文化体验等渠道,打造乡村旅游场景IP,将美丽乡景向消费场景转化,解决吸引力不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打造乡村生态场景。“十里渔湾”持续推行“微改造”,以“绣花”功夫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统筹保护山水林田,建设具有乡村特色的绿化景观,打造绿水青山的秀美田野、秀丽水体、秀色山体,展现自然美,形成山水与乡村融为一体、村居与田野相得益彰的可持续发展样本。打造市场经营场景。桐心院子共享农庄创新合作经营模式,推进产业和社会资本再结合、再合作,健全完善“三位一体”新型合作经营体系,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探索共同富裕先行先试新机制。开展以“三位一体”、农村集体产权、乡村治理、“两进两回”为重点的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逐步实现共建共享。打造乡土文化场景。双加镇大冲头村探索创新农村公共文化空间载体,打造乡土文化沉浸式体验服务。创新举办“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乡村文化旅游节、汉服秀、摸鱼大赛、坝坝宴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加强民间艺人、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等多元化乡土人才培育和传统工艺保护与传承,建设乡土文化展示基地。挖掘乡村优秀民俗、农耕、节庆、名人、祖训家规等文化资源,塑造和谐共生的美德风尚,展现人文美。强基础,变配置为配套以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为需求导向,不断加码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旅游功能化”改造,努力解决设施滞后、游客体验感不强的问题。实施交通旅游融合发展。充分发挥龙马潭区综合枢纽集聚优势,实现“快进”“慢游”。新改建乡村旅游路100余公里,扩展乡村旅游路网,实现乡村旅游重点镇、重点村、重点景区通达四级及以上公路,开通直达乡村旅游景点的公交线路27条,实现城区游客两元钱即可进入乡村旅游点,打通乡村旅游“最后一公里”。推进“旅游功能化改造”。探索文旅设施共建模式,实现文旅公共服务资源的整合共享,试点设立镇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引进文化、娱乐、餐饮等龙头企业2家、经营大户21家,筹措资金约3.8亿元,对游览步道、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进行改造,打造多人秋千、浪荡桥、薰衣草花海等20余处网红打卡点,新建游客接待中心2个、民宿60余间、停车场约3.4万平方米、新改建旅游厕所23座。提升市场服务配套能力。打破行政区划限制,跨村整合资源,推出2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实现区域乡村旅游“点线面”联动布局,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全区36家文旅企业组成文旅企业联盟,策划包装生态观光、民俗文化、农事体验等特色旅游产品,有效链接川、滇、黔、渝等地,大大延伸旅游市场服务半径。支持有条件的镇村争创天府旅游名村、名宿、名品等乡村品牌,不断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市场附加值。(龙马潭区宣传部供稿)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1-09
(李贵平 记者 程海英/文图)立冬时节天渐凉,万亩柚田果飘香。当你走进泸州市合江县,田间地头到处飘逸着“柚”香“柚”甜的味道,全县31万亩真龙柚果满枝头,产量年年攀升,预计今年产量将达到9200万公斤,辛苦一年的广大果农又进入了幸福的采摘季节。采摘柚子在真龙柚原产地——合江县真龙镇瓦房村,一个又一个的山头上,映入眼帘的都是葱葱郁郁的柚子树,陆续成熟的柚子泛着黄橙橙的金光,惹人喜爱。果农们喜笑颜开地摘下充盈饱满的果实,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无论是老人或是小孩,都能在果园现场免费品尝,让你吃到开心,“柚”香“柚”甜的味道,会使你兴奋不已,慷慨解囊,满载而归。采摘柚子近年来,合江县把真龙柚产业作为脱贫奔康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来抓,已在真龙、荔江、凤鸣、白米、望龙、白沙镇和符阳街道等镇(街)建设了较为成熟的真龙柚产业发展基地,每年组织农技专家开展技术管理培训,树牢品牌意识,保障柚果品质,已多次荣获农博会金奖等殊荣。同时,牢固树立品牌意识,确保柚子品质,进一步拓展了市场发展空间,成为了合江县广大农民致富增收的主要支柱产业。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1-09
(王涛 徐茂 唐程 记者 程海英)金秋时节,瓜果飘香。素有“康巴江南”之称的甘孜州乡城县“苹果+藏猪”农业现代产业园喜获丰收,当地果农们正在采摘苹果,忙着分类、装箱。苹果种植基地负责人陈静说:“这批货是给泸州的客户准备的,那边是发往成都和重庆的,红富士每斤收购价5元,他们都说高原上的苹果光照多,水分足,口感好,明年还要来购买。”近年来,泸州市对口帮扶乡城县工作队不断探索创新产业帮扶体制机制,围绕“苹果+藏猪”现代农业产业园,致力于于苹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农艺”的推广,果实品质不断改良,苹果产量逐年攀升,种植苹果25000亩,预计全年产量可达7000吨,产值7000万元,仅苹果产业一项,户均增收4000元。全面坚持精准施策,构建特色农业新格局。依托乡城县海拔适宜、光照充足、水草丰美的优越地理条件,引导农牧民流转土地1.2万亩,聘请泸州市农业农村局技术专家指导当地农牧民发展高原蓝莓、黄桃、苹果等名优水果种植1.5万亩,为乡城县培育了89名农业专业技术人才359名新型职业农民;支持省级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大力发展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协调引进益华文旅、启航科技等2家龙头企业,帮扶打造优质苹果黄桃等水果基地7个,创建藏猪保育基地1个,创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6个、有机食品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地理标志商标证明9个,有效提升乡城县农产品质量,推动乡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截止目前,累计投入对口援建资金2500余万元,预计第三轮泸州市投入对口援建资金3600万元,用于提档升级乡城县“苹果+藏猪”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壮大青德村集体经济,有效带动5个乡镇11个村民小组1000余农牧民发展高原特色农业,预计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建立健全“农业+互联网”宣传平台,赋能农业产销新模式。助甘孜州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市(州)平台,投入对口援建资金1600万元,建成1个县级电商综合服务中心、10个镇(乡)级和60个村级电商服务站,实现电商网络服务体系全覆盖;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投入对口援建资金1100万元,建立乡城县宣传营销中心,广拓产销渠道打造流量经济,广泛开展泸乡两地“千企帮千村”和“以购助扶”行动,大力宣传乡城农特产品,带动乡城县农产品消费500万元,强力助推乡城“苹果”“藏猪”“藏鸡”走得出去,叫得响亮,赢得市场;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泸州市第三轮对口帮扶乡城县项目编制规划将打造乡城县农特产品仓储物流体系提到的首要位置,援建工作队积极参与,主动作为,目前正在帮助相关部门协调仓储物流项目选址、规划论证、资金投入等事宜,为乡城县线上线下仓储物流服务贡献泸州援建力量。积极探索高山光伏农业,打造现代农业新途径。乡村振兴号角已在高山草原吹响,借助乡城县正斗二期5万千瓦商业光伏项目,积极探索以专合社为主导、农牧民广泛参与的“农业+光伏”发展模式,引导当地200余户牧民充分利用光伏板下草场发展高山藏系绵羊养殖,年出栏达200余头,产值达40余万元,实现人均增收6万元。同时,大力推广光伏旅游产业,引导更多游客前往观光旅游,努力实现清洁发电、畜牧养殖、观光旅游一地三用。丰收的不光是土地,还有当地老百姓的钱包,光伏电站建立以来,正斗村实现土地流转草场租赁费194万元,农牧民通过务工等方式受益累计达600万元。(泸州市委统战部统战部供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1-09
“三社融合”增活力 乡村振兴添动力林夕(图片由泸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提供)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供销合作社蓬勃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在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如何继续发挥联结城乡、沟通政府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成为供销社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泸州市泸县在全省率先探索“供销合作社+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三社融合模式,形成农民得实惠、集体得效益、供销得发展的“三赢”格局,蹚出一条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壮大的新路子。泸县先后获评全国供销总社电子商务示范县、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四川省重大农村改革任务推进示范县。泸县供销社。聚沙成塔规模化运作 让惠农服务情满乡间  “刘支书,我想买30个土鸡蛋,价格贵点都可以哈。”近日,泸县龙桥社区党总支书记兼玉蟾街道供销合作社理事会主任刘本建接到辖区居民电话,对方想要购买正宗土鸡蛋。接到“订单”后,刘本建趁着下乡间隙,联系了村社负责给特色农产品超市进货的同事,让城市居民能尽快买到正宗土鸡蛋。  为城乡居民搭建畅通的农特产品购买渠道,只是玉蟾街道供销合作社业务的一个方面,提供农资和日用消费品供应、乡村保洁、订单种植、汽车租赁、河湖治理等多样化服务,也在新型供销合作社的业务范畴之内。  近年来,泸县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模式组建镇级新型基层供销社,充分吸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入股,鼓励引导“村两委”负责人入社担任新型基层供销社“两会”(理事会、监事会)成员,经营盈余在提取法定公益金和发展基金后,按照入股比例进行分红,既密切供销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又助力提升村党支部领导村集体经济发展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目前,泸县建成镇级新型基层供销社20个,吸纳村集体经济组织230个、新型经营主体54个、农民社员3045名,2020年实现经营服务总额1.88亿元,盈利940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730万元,解决就业人员747人,直接和间接带动农户增收1230万元。  当前,随着全省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全面铺开,新型基层供销社的发展天地更加广阔,在传统惠农服务基础上,又拓展了广告设计、文体娱乐、乡村旅游、建筑劳务、物业管理等34类经营性及公益性业务,逐步构建起规模化的惠农服务体系,在发展乡村产业、加强乡村治理、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振兴乡村、服务“三农”的关键力量。  泸县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熊豪德介绍,泸县把镇级新型基层供销社嵌入了村集体经济发展,重振经营业务,重构服务网络,使供销社基层组织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探索出供销系统“轻资产”运营基层供销社改革发展的“泸县经验”。泸县立石镇供销合作社。联动上下市场化经营 让兴农“活水”润泽大地  “这里的种子、化肥都是牌子货,质量有保障,价格也便宜,买一包化肥或种子,还送一亩地的农业保险,方便又实惠。”泸县云锦镇花园村村民张育说,以前每到大春、小春时,怕买到劣质种子,“现在买玉米、水稻种子和化肥,直接打个电话给供销社就行了,镇供销社的东西又好又便宜,让人省心”。  供销社的物资之所以能做到物美价廉、送货上门,与一家名为泸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泸川公司”)的企业密不可分。  “为了解决大宗农资商品流通,由县供销社联合全县20个基层供销社,成立了这家专门负责种子、化肥等生产物资统购分销的市场主体。”熊豪德介绍,公司成立后,已成功拿到川种种业、泸天化、玉龙化工等大型品牌厂家的泸县总经销、总代理资格,这样一来,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又降低了购买成本,保质又实惠。  “泸川公司取得种子、化肥品牌厂家的代理资格后,通过供销社在中心村设置的农资直销店或者农村综合服务社,就近把村民需要的种子、化肥直接送货上门,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买到优质的生产物资。”泸县云锦镇供销社理事会主任张学良说。  除泸川公司外,泸县还按照县供销社至少持股35%且为第一大股东的原则,组建了泸县供销财务会计服务有限公司、泸州供销电子商务公司、四川宴美农产品冷链物流有限公司等社有企业,搭建起供销社服务城乡的综合性、市场化经营服务网络,通过新型基层供销社这个强有力的纽带,实现了上下联动、抱团发展,打通了城乡商品和服务的流通渠道。优势互补集约化发展 让富农产业欣欣向荣  “地怎么种?”这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整合供销合作社的服务和渠道优势、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政策和资金优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业和技术优势,共同转化为乡村发展优势,这是泸县“三社融合”的重要目的。  “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流转土地、组织劳动力,镇供销社负责物资供应和社会化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形成农业生产耕、种、管、收、售全流程闭环服务,这就是‘三社融合’的乡村产业发展逻辑。”泸县嘉明镇供销社理事会主任彭宗华介绍。  “镇供销社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出资350余万元,在护松、狮子等村发展柑橘产业园,800多户农民以1200亩土地入股,镇供销社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经营管理,清媛柑橘专合社负责技术指导,盈利后按股份比例分红。”泸县嘉明镇供销社总经理杨绍兴说,为了发展特色农业,嘉明镇供销社找准乡村产业发展与农户增收致富的结合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目前,柑橘产业园已种植优质柑橘果树10万余株,预计2022年挂果,年产值可达8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可增收60余万元,土地入股农户每亩可收益800余元。据了解,2020年,嘉明镇供销社整合农民闲置土地入股镇供销社产业项目,发展柠檬、藤椒、蔬菜、高粱5个“千亩产业园”,实现产值670万元,带动农民土地流转收入230万元,实现务工收入180万元。  “农业产业发展普遍存在资金投入大、回收周期长、经营风险高等特点,为了规避风险,我们还积极探索‘以工哺农’等多元化发展模式。”熊豪德说,近年来,供销社主动承接农村宅基地复垦、河湖整治、场镇保洁、垃圾清运、改厨改厕等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承建小型水利、农村公路及其他农村公益设施等政府工程,集中为镇、村(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提供办公用品、广告设计、汽车租赁等便捷服务,利用二三产业利润反哺一产,增强了乡村产业发展后劲。  据介绍,仅云龙、方洞、嘉明三个镇供销社2020年拓展的二产业务就实现利润350多万元,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目前,泸县新型基层供销社整体服务水平和综合实力都得到显著提升。  在今后的发展中,泸县将始终践行供销社为农服务根本宗旨,坚持“为农服务方向不偏离、改革活力不消散、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原则,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以加强新型基层供销社建设为抓手,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拓展服务领域,加快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努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11-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桃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通村公路两旁装了路灯,晚上出行不用再担心被蛇咬或摔跟斗了,我们饭后都开始出门去学跳广场舞了。”11月2日下午,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双龙村65岁的村民刘兴珍高兴地说,她在村里生活了45年,以后再也不用借助手电筒出门了,真的要感谢双龙村“两委”的村干部们,是他们的多方努力才让小山村晚上亮堂了起来。群众在齐心协力的安装路灯  夜幕降临,笔者来到双龙村看到,通往村里头的公路最近新安装了一盏盏太阳能LED路灯,有村民在村口的路灯下散步,有的在旁边的村文化广场跳起了舞蹈,骑车回家的人也不用开车灯。  双龙村党支部书记吴学礼介绍,双龙村位于大渡口镇集镇背后的半山腰,目前村里有3000余名村民,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通往村里的道路一直都没有安装路灯,到了晚上村民出行非常不便。现在马路亮了,很多村民都是晚上才去镇上的超市采购生活物资,或是到村文化广场跳广场舞锻炼身体,幸福感骤然提升。路灯安装后,也为村里做农家乐的村民带来了更多的游客。双龙村一农庄老板告诉笔者,晚上来店里消费的客人比以前多了很多,营业时间都延长了两个小时,很多镇上来的客人饭后不再坐车,而是徒步走下山去,还锻炼了身体。群众在路灯下散步  吴学礼介绍说,为了安装路灯,帮助村民解决出行难的问题,今年8月,村“两委”采取向上级政府争取资金、爱心人士捐资和村集体自筹的方式,共筹集资金近10万元,并于9月初启动建设通村公路增设路灯亮化工程,全长约10.5公里,共安装216盏太阳能LED路灯。今年9月30日完工后,当晚路灯就亮了起来,保障了村民出行的安全,也亮化、美化了公路,提升了双龙村整体形象。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1-05
(范万友 陈佳 曾佐然 记者 程海英)十月下旬,泸州市泸县各地的再生稻已经收割完毕,可在云龙镇茅坝村仍然有的400多亩紫色水稻还没有收割。收割机收割紫米稻10月29日,在云龙镇茅坝村紫米种植基地,伴着机器的轰鸣声,一台水稻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高效运转,切割、脱粒、粉碎稻秆等工序一气呵成,不一会儿功夫就完成了一大片紫米稻收割,留下一排排整齐的稻茬,紫色的稻谷全部颗粒归仓。不一会儿,满载而归的收割机就往停在公路上的汽车上卸稻谷,油亮饱满的紫色谷粒如散落的珍珠倾泻而出,引来群众驻足观看。收割机收割紫米稻“这种紫色水稻,我们叫锌硒钛紫米,是我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引进种植的,它比常规水稻推迟一个月播种,又迟两个月收获,生长期长达180天。”泸县祥和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王小英介绍说。此次收成的紫米于4月份播种,10月下旬收割,避开了病虫害高峰期,从育秧到收割,整个过程未施用任何化学肥料,实现有机种植。卸装紫米稻谷    “这紫米稻的种植成本与常规稻差不多,但其抗病力强,不用打药,管理简单省心。”王小英介绍说,“每亩产量700—800斤,比常规中稻+再生稻产量少一半,但价值是常规稻的十倍。”收割的紫色稻子被车辆送回专业合作社的烘干房,进行烘干作业。“烘干后,我们将送到重庆永川的加工厂,进行加工包装销售。”王小英说,锌硒钛紫米稻是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专家教授培育,获得有机认证,价值高的奥秘的于它含有人类需要的锌、硒、钛等微量元素,能有效提升人体免疫力,这个是很好的功能食品,市场紧俏,不愁卖。“锌硒钛紫米每斤市场价是20多元一斤,如果采用纳米技术加工后,售价可达200元每斤。”王小英说。锌硒钛紫米    “我的目标准备要扩大种植10000亩。”种植锌硒钛紫米稻已经五年的王小英对紫米稻种植信心满满。已经有公司正在给他洽谈,准备引进深加工企业,实行定单种植。届时,王小英不仅能种植锌硒钛水稻,还可以种植锌硒钛水果和蔬菜,带动周边更多的农户共同致富,为农民增收致富开拓一条新渠道。(泸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1-03
(周超文 陈婷 记者 程海英)10月31日,记者来到泸州市江阳区况场街道游湾村的甜橙种植基地看到,漫山遍野全是一排排栽植整齐的甜橙树,郁郁葱葱的枝头挂满了开始泛红的果实,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同行的游湾村党支部书记王梅欣喜地介绍到:“自从几年前通往甜橙产业园的环线白+黑公路建成后,产业园对接起西南商贸城水果市场,全村的甜橙种植面积不断增长,特别是这两年体验采摘的兴起,甜橙真正成了游湾村村民致富增收的‘发财树’‘摇钱树’。”甜橙丰收多年来,游湾村许多农户家都有种植甜橙的传统,凭借光照时间长,土壤、气温适宜的优势,这里出产的甜橙果皮光滑、汁多味甜、口感极佳,还比其他地区早上市20多天。但一直以来,苦于缺乏技术,加上交通条件、市场信息等条件限制,村民并没有明显受益于甜橙产业,甚至出现过栽树—砍树—再栽树—再砍树的循环波折。2014年以来,游湾村在实施脱贫攻坚战略中,抓住市场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机遇,引导群众建立商品意识,以科技为支撑,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又用“卖得好”倒逼“种得更好”,让柑橘产业成为游湾村群众实现高质量致富增收的重要动力。“过去娃娃上学,想多给点零花钱都拿不出来,地里的包谷、水稻只够吃饱,日子过得很艰难。”回忆起以前生活,如今已走上致富增收路的脱贫户杨中才说,在村干部的帮扶下,如今他和妻子一起到种植基地打工,每天有200元收入。空闲时间,两夫妻把学到的修枝、疏果、水肥管理技术用在自家的5亩甜橙园,今年所挂果子预计收入达2万余元。甜橙丰收在抓好产业发展的同时,游湾村在街道和江阳区交通部门的支持下加快产业路等乡村公路建设,实现社社通和90%以上户户通水泥路,确保甜橙“种得好、运得出、卖得掉”。如今,游湾村的甜橙可以直接从果园运输到四面八方,来自泸州水果市场的客商也沿着公路来到田间地头。“果子还没落地,80%的甜橙就被客商整园承包了,减少了采摘、运输的成本。”王梅说,随着甜橙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品质的提高,游湾村又地处泸州城郊,甜橙成熟季节,吸引了泸州及周边不少市民带着家人驱车前来进园采摘,体验丰收的乐趣,进一步提高了游湾村甜橙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据王梅介绍,目前游湾村甜橙种植面积达到2000多亩,产值达800余万元,仅此一项,带动全村群众人均增收达3000元,甜橙已经成为了游湾村民致富增收的主要支柱产业。王梅还告诉记者,接下来游湾村还将充分发挥甜橙种植规模大、技术成熟、品质优良、群众积极性高的优势,构建“专合社+基地+农户”的种植经营模式,努力打造“一村一品”,推动游湾村的甜橙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转型升级,全面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1-02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