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周超文 曾运吉 记者 程海英)9月,正是猕猴桃收获的季节。在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保安村二组一个生态猕猴桃园里,果实饱满的猕猴桃正在装箱发往全国各地。猕猴桃园的主人叫杨刚,是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果树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硕士毕业后,他就到了全国最大的一家猕猴桃企业工作,直到2018年自己回乡创业租用了50亩土地种植猕猴桃。如今,历经三年栽培管理,杨刚在猕猴桃世界里,“种”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杨刚查看猕猴桃学以致用,猕猴桃挂果首年就亩入5万戴着一副近视眼镜,皮肤晒得黝黑,身上穿着T恤和牛仔裤,脚上的休闲鞋因沾满了泥土快要遮住鞋子原来的颜色。记者见到杨刚时,一副地道的农民模样。“我在四川农业大学本科和读研究生时,学的都是果树专业,走出校门后就在一家从事猕猴桃种培育、种植、研究的公司上班。”今年36岁的李刚告诉记者说。2018年,李刚抱着回乡带领乡亲一起种植猕猴桃致富的梦想,毅然回到纳溪区丰乐镇保安村,租用了50亩土地种植猕猴桃。“我是专业从事猕猴桃的种植、研究,因此,我种猕猴桃就要与众不同,就要让周边村民看到猕猴桃产业的巨大效益。”杨刚说,刚开始我回乡种植猕猴桃,很多人表示不理解,认为我们苦读了这么多年书,结果还是回到农村务农,包括她的父母最初也不太赞成他们种植猕猴桃,大学同学中也很少有人务农和从事农业工作。“从事农业的确太辛苦了,这点其实我早就有心理准备,但我愿意干这行,我就要干出点名堂出来。”与别人不同是的,从一开始,杨刚就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猕猴桃的种植管理中,采用仿生栽培法种植猕猴桃。所谓仿生栽培,就是模仿生物自然规律栽培植物的一种方法,旨在改善生态和生理状况,进一步提高栽培效益。由此,杨刚就对猕猴桃园进行标准化改造,仅改土,杨刚每亩地就用了30吨有机肥。辛勤的付出终会换来回报。今年,杨刚的猕猴桃虽然是第一年挂果,亩产量却达到了3000多斤,由于是有机种植,价格卖到了15元/斤,亩收入就接近5万元。“进入盛产期后,亩产量将提高到6000斤以上,亩入将达10万元。”杨刚自信地表示。种植户参观杨刚猕猴桃园科技加持,省时省力节支增收10万走进杨刚的猕猴桃园,水肥一体的管网纵横交错;果园的工棚里,拖拉机、旋耕机、开沟机、植保无人机、剪枝机、除草机等一应俱全,这也标志着杨刚的猕猴桃园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这两年我靠着这些机具,在标准化的猕猴桃园打造中虽然我都是亲力亲为,但却没有费力,而且一年下来还节省了至少10万元的人工费用,省时省力又增收。”杨刚不无喜悦地告诉记者说。  长期以来,川南的猕猴桃等农作物生产主要依靠人工,成本居高不下,成为丘陵山区特色产业亟待解决的难题。由此,杨刚回乡创业时,他就首先投资30多万元购回了作业机具,让他的猕猴桃园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达到了产业增效又增收的目标。这两年,由于机械助力,他的50亩猕猴桃园基本没请工人帮忙,一个人就完成了全年的种植管理。机械化种管猕猴桃园,达到了省时省力又增收的目标,而他在果园采用的“水肥一体化”设备为果树施肥浇水、使水和肥料以优化的组合状态直接输送到果树根部土壤,又让他摆脱了“靠天吃饭”的束缚。杨刚介绍,现在很多果园依然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命运,遇到干旱天气果树容易缺水,浇水施肥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且水肥利用率不高。现在果园利用“水肥一体化”系统进行灌溉,定时、定量的控制,不仅提高了水肥的利用率,还降低了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一人致富不算富,我要带领乡亲一起走致富路。”杨刚告诉记者,现在他已着手推出上门培训、签约管理等方式,指导猕猴桃农户进行有机种植,以实现更大效益。目前,杨刚在全国签约指术指导的猕猴桃园有25家,面积超过2000亩。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28
(李静杰 记者 程海英)近日,记者慕名来到位于古蔺县椒园镇杨柳湾的阎氏手工挂面作坊,映入眼帘的作坊面积不大,但干净清爽,一杆杆制作完成正晾晒的挂面散发着阵阵面香。由这里生产出来的挂面工艺独特、无任何添加剂,水煮后口感顺滑、劲道有营养,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一进入作坊内,便看到工人师傅们都在有条不紊的工作着,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在和面案板前,忙着与工人一起劳作的中年人就是作坊创始人乡贤阎启豹,穿着工作服,戴着工作帽的他,乍一看与作坊里普通工人一般无二。从加水拌面、压片、切条成形、上架定型、晾晒这一系列挂面生产环节的娴熟操作中,阎启豹都全程参与并对工作进行技术指导。今年51岁的阎启豹是地地道道的椒园人,2013年在外学习了手工挂面的制作技艺后便回到家乡建起挂面作坊。“早年间是在外跟着别人学习做手工挂面,通过不断摸索和实践,慢慢掌握了制作手工挂面的全部流程。2013年,就回到家乡开了一家手工挂面作坊并精心研究制作技艺,终于做出了口味独特、深受顾客喜欢的手工挂面。”乡贤阎启豹告诉记者。凭借价格优势和上乘的口感 ,阎启豹的挂面迅速打开市场,现在作坊每年制作挂面100多吨,主要跨省销往贵州等地,一年四季不断。同时,阎启豹的作坊还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业,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难题。随着挂面销量的日益增加,阎启豹意识到传统的的管理已经成为发展的局限,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提高产品质量和美誉度是在市场上站住脚的根本。他已经勾勒好下一步准备建厂,从而带动更多人将面“挂”起来,把钱袋子“鼓”起来。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28
(潘凤平 记者 程海英)为扶持返乡农民工刘选奎创业项目,近日,泸州市江阳区江北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党员杨念到到他的家中补充创业补贴资料,并对他开展创业政策培训。刘选奎是江北镇石鱼村村民,原在福建厦门工业园区务工,每月收入有5000左右,而他的妻子要照顾三个女儿,所以一直都在老家务农。厌倦了长期与妻女分居的生活,2019年12月,刘选奎毅然回到家乡,创办了江阳区选奎家庭养殖场项目,开展水产养殖。“没想到第一年产值就达到了7万元以上。”刘选奎兴奋地说,在政府的政策支持帮助下,不仅收入有望逐年增加,最重要的是还可以照顾家人。据悉,为促进江北镇就业困难人员、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农民工和退役军人、外地来泸创业人员、大学生等群体自主创业,充分发挥就业创业补助资金扶持创业的作用,江北镇积极组织开展创业补贴申报工作。一方面,扎实开展创业情况摸排,精准掌握辖区内劳动者的创业情况,为落实政策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在重点创业群体中进行广泛政策宣传,对开展创业的,及时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创业服务,对符合补贴申报条件的,积极帮助申报,促进政策落地落实。截至目前,共摸排出自主创业项目68个,帮助申报创业补贴项目12个。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26
(陈俞秀 记者 程海英)春风微拂,炎炎夏日,秋高气爽,岁暮天寒。一年四季,吃着小龙虾,喝着冰啤酒,已成为石宝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走进泸州市古蔺县石宝镇兴龙村小龙虾乡贤产业园区,宽阔的水面颇为壮观。撒网、收网、选虾……工人们正有序的忙碌着,每一个步骤都非常熟练,一批又一批的小龙虾被捞上岸,装箱打包,寄往全国各地。“土地改造” 田野迎来新希望“这里地势低,以前逢雨就淹。前年种玉米,去年种包谷,年复一年,每进入汛期,只能眼看着田里绝收,大家都没有办法。”50多岁的村民朱申映叹气道。时年正在广州工作的乡贤朱由龙在一次回家过节时,了解到家乡没有产业支撑,庄稼收成不好,有些土地甚至撂荒严重,盘活地方经济、搞好乡村振兴、带动脱贫致富的念头便在他心里生了根。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朱由龙毅然放弃在外高薪工作,拿着所有积蓄回到了这片心心念念的土地。跑市场、勤调查、忙调研、搞检测、做试验“充实”了他的回乡生活。通过反复检测和试验,朱由龙决定在兴龙村三组养殖高山生态小龙虾。一般小龙虾的生长环境在海拔200-300米之间,而兴龙村的海拔有800米,真的适宜吗?朱由龙决定大胆一试。按照常规试养,小龙虾新到一个地方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新环境,存活率达60%便已是很高了,但兴龙村的小龙虾存活率高达70%,这让朱由龙更加坚定了养殖小龙虾的信心,前后共投入60万尾小龙虾。小龙虾一上市便供不应求,价格最高时可卖到40元/斤,即使是市场低迷时小龙虾也能稳在25元/斤。“我们现在每天至少能卖80斤小龙虾,节假日需要提前一个周预定,根本不够卖。”产业园里的工人笑盈盈的告诉记者。 共同经营 擦亮致富名片想要火车快,全靠车头带。看着朱由龙干的风生水起,周边村民开始“怦然心动”,多次向朱由龙请教,希望加入“致富队伍”。“这两年,石宝镇党委政府通过资金和政策大力支持返乡创业,村委也在积极探索致富之路。我就借这个机会,做真正的致富带头人,成立一个合作社,流转村民的土地,解决部分困难群众的收入问题,同时,通过就地务工的方式帮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朱由龙说道。朱由龙积极探索“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党建引领、规范运营来带动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就业,壮大村集体经济,走永久脱贫之路。“我土地流转有五六亩地,一亩地有300块钱,一共有1800块钱。现在加入了合作社,不光能拿分红,有时还到园里来帮忙,在这里打一天工有100块钱,一年的收入是看得见的涨,在家里还可以照顾老人小孩,又方便又能赚钱。”“我以前一直种的玉米和水稻,每年都要亏损大半,年纪大了又没得技术,只能继续种庄稼。自产业园建成投产,我成了这里的固定员工,每年的收入可达四万元左右,别提多有劲了。”“我是隔壁长坪村的,家离这里不远,听说这里要找临时工帮忙,我也想来挣点钱,现在我已经是这里的长聘员工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产业园里的工人都真正掌握养殖技术,产业园才能发展的更好走的更远。朱由龙深知这个道理,每年都会邀请农业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或远程指导,教授工人养殖技术和注意事项。截至目前,该脱贫产业园的劳务支出达80万元。 稻虾共养 实现一田多收“稻在田中长,虾在水中戏”。这幅美好画面已在朱由龙脑海中反复出现。所谓“稻虾共养”就是让虾在稻中游,稻在田中长,稻田不仅为虾遮阴避阳,还能为虾提供微生物、野草、昆虫等天然饵料使龙虾肥壮,肉质紧实鲜美,而虾的排泄物和壳又为水稻的生长提供养分,实现有机循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经济效益。据调查,通过稻虾共养生产出的大米市场价可高达20元一斤。虽然小龙虾的市场火热,但是兴龙村发展产业的脚步却从未停下。在今后的规划中,兴龙村打算紧紧依靠党建引领,充分发动在外乡贤返乡创业,利用天然溶洞、青山绿水等自然景观优势走农旅融合路线,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真正守住“金山银山”。从高空俯瞰,仿佛看到虾在水中跃,鸟在水上飞,兴龙村150亩脱贫产业园紧紧相连,一幅特色农业产业兴旺、农民稳步增收、生活逐年富裕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26
(姚艾青 记者 程海英)“太安逸了,在这里买东西,不仅享受到比市场价还低的商品,同时还可享受到供销社和农商行共同提供的折扣。”9月24日,在龙马潭区特兴街道新型供销社综合为农服务中心,村民胡强拿着刚办理的“惠民连心卡”购物,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折扣,笑得合不拢嘴。村民胡强拿着刚办理的“惠民连心卡”购物    当日,特兴街道新型供销合作社、特兴街道新型供销合作社综合党委正式挂牌成立,落户于人流集中区的综合为农服务中心同步开门营业,标志着龙马潭区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擦亮供销社为农服务金字招牌”的改革宗旨取得了新成效。在综合为农服务中心,各类商品整齐摆放在货架上,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土特产品,再到农资物品,一应俱全、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旁边的泸州市农商银行特兴支行设置的业务办理台前,还有居民陆续前来咨询。农资采购、技术咨询、农产品展销、存取款、水电气缴费、手机充值、学费缴费、快件收揽等各项业务,都可在此一站式办理,实现“进了一扇门、办成想办的事”。揭牌    “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专项工作‘提升发展质量’总体要求指引下,按照省、市供销社在全省、全市推广实施“三社融合”的工作要求,龙马潭区经过筛选、比较,把特兴街道供销合作社作为省级示范社、市级示范点进行打造,激活农村供销合作社活力,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龙马潭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副主任何昌锐介绍说,特兴街道新型供销合作社整合了街道供销社、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民专合社资源,打造新型基层供销合作社,依托综合为农服务中心,开展农资销售、农产品销售、物流仓储等多项业务,当好农民的“贴心人”、乡村振兴的“护航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走出了新时代服务“三农”的新路径。“在你们这里采购的化肥送不送到家呢?”在综合为农服务中心,前来购物的走马村村民曾生辉边选购商品,边向售货员咨询。因手有残疾,搬不动重物,在得知从这里采购的大宗物品均免费送到家后,曾生辉开始选购自家需要的商品。“我们不仅销售商品,还回购村民的产品进行展售,拓展大家的销路,同时常态为村民提供种养殖技术指导等服务。”特兴街道新型供销合作社理事长孔凡勇高兴地分享自己的生意经。除依托综合为农服务中心做好销售外,合作社还开展劳务派遣、土地托管、家政养老管理服务、办公用品配送、餐饮安全管理食材配送等业务,体现“质量优先、价格优惠、全程服务”的理念。目前,特兴街道新型供销社理事会、监事会、成员代表大会均已成立,正式投入开展工作。特兴街道新型供销合作社成立后,实行独立会计核算,注册资金100万元,其中供销社占股37%、集团资产占股51%、农民成员及个体团体及农业专合社企业占股12%。合作社成员中有种养殖大户、市场供应和销售专业团队,现基本形成供销一体化规模,全面运营后,预计达到2000万元的供销年产值,为特兴街道实现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琳琅满目的商品    “农商行助力乡村振兴,我们一直没有找到更好的路径和平台,今天终于找到了依托!”在综合为农服务中心,泸州市农村商业银行特兴支行行长徐立波高兴地说,除了为综合服务中心提供折扣优惠资金外,支行还为特兴街道新型供销合作社储备了200万元的发展资金,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 “我们将全力支持供销合作社的工作,加大资金政策的扶持力度,通过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等方式,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特兴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晓刚说,加强基层供销社建设,加快建立现代流通服务网络,提升服务效能,让供销合作社这个农民身边的“老朋友”焕发生机和活力,特兴街道定将全力以赴。截至目前,特兴街道新型供销合作社已实现销售收入152万元,收益22.2万元;投入政府购买服务资金20万元,用于居家养老服务;托管土地130余亩,带动更多村民种好地、藏好粮。 “我们区供销联合社的入股分红将投入到更多的业务拓展中,全部用之于社,促进供销社做大做强。”何昌锐说,龙马潭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将始终牢记为农服务根本宗旨,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加强为农服务体系建设,拓展服务领域,做好“供销社+”这篇大文章,加快形成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同时,还将大力实施供销合作社培育壮大工程,坚持“改革强社、服务立社、夯实建设、以企兴社、从严治社”,加快建设新时代综合性合作经济组织,为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龙马潭经验。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26
(欧明霜 黄金 记者 程海英)近日,古蔺县大寨苗族乡大寨村种植的大葱进入收获季节,种植园内就近务工的村民们一扯、一抖、一捆、一放……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采摘大葱盛景    走进大寨村的乡贤种植园,葱香扑鼻,一畦畦“一清二白,亭亭玉立”的大葱映入眼帘。烈日当头,村民抓紧好天气抢收,在田间忙得不可开交,拔葱、捆葱、搬运、装车……每一根待出售的大葱都经过精挑细选。大葱田美景    丰收现场,只见出土的大葱直立粗长,叶片浓绿,葱白均匀有光泽,长度达到80厘米,园区合伙人乡贤人士刘聪介绍到:“今年是我们初次种植,这里土质优良、气候适宜、水源充足,比较适合种植大葱。试种就超过了我们的预期产量,明年我们将扩大规模到500亩左右。”丰收笑开颜    今年的大葱,在刘聪与合伙人精心管理下,品质、产量都很好,亩产在8000斤左右,随着批发价格上涨,按照2.2元/公斤算,130亩大葱,产值就能达到114万元。大葱采摘忙    大葱采摘期,种植园采用“熟手带新手”的策略,50余名就近务工的村民通过学习化身“采葱能手”,村民王祥芬告诉记者:“虽然今天天气热,但我们干活是很带劲的,干半个月,就有1000多块钱的收入。”大葱搬运有序进行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大葱丰收仅仅是大寨苗族乡产业振兴的冰山一角。近年来大寨苗族乡立足本乡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采取“公司+支部+专合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扩建3个烤烟基地,建成4个蔬菜基地、3个花果基地和3个畜牧基地。大葱装车忙    大寨村党支部副书记曹伟表示:“通过今年试种(大葱),每亩净收益达到3500元左右,比以前传统种植玉米高出6倍多。下一步,我们计划流转更多土地,吸纳更多村民加入大葱种植队伍,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帮助村民增产增收,在致富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好。”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26
 金秋时节,走进泸州市合江真龙柚博览园,一颗颗光洁圆润的柚子沉甸甸地垂下枝头,油绿中泛着金黄,散发着淡淡的柚香,仿佛诉说着秋的诗意与日渐成熟的喜悦,描绘出一幅甜美乡村的美好画卷。说起合江农业:中国晚熟荔枝之乡、奥运荔枝、农博会金奖真龙柚、百草之王金钗石斛……一张张响亮的名片是每一个合江人说得出口也拿得出手的骄傲,除了这些,细数合江农业发展,五年来还有哪些明显的变化和亮点呢?亮点一:乡村振兴强力推进成效明显列入全省首批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1+7+N”规划体系成功通过全省县域乡村振兴规划评审,成功创建省级先进镇1个,示范村7个、市级先进镇2个、示范村19个。成立四川荔城乡村振兴学院,搭建基层干部、基层农技员、新型职业农民等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平台。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治理示范镇1个,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4个。深入挖掘一批农村生产生活遗产项目,尧坝黄粑、先市酱油成功入选第一批《四川省农村生产生活遗产名录》。亮点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持续推动设立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成功引进中国蓝田集团投资13亿元建设国际农贸产品交易中心,引进中荔集团投资1.8亿元建设1万亩荔枝出口备案基地和荔枝出口加工厂。目前荔枝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创建为省五星级园区,真龙柚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创建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已被列入全省首批“鱼米之乡”建设县,正在围绕“稻+鱼+虾+旅”四位一体产业发展,以园区化理念高标准打造“巴蜀鱼米之乡”。亮点三:合江县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随着《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方案》的实施,在大桥、尧坝、荔江、白米等镇率先开展垃圾分类试点。进一步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的行政村占比90%。全面推动农村“厕所革命”,合江县新(改)建卫生厕所2.76万户,普及率达85.08%;整村推进“厕所革命”示范村建设49个,新(改)建无害化卫生厕所2.25万户,示范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合江县设置县、镇、村、社四级河长1229名,农村黑臭水体全面消除,主要河流平均水质均保持Ⅱ类标准,完成53个行政村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创建“水美新村”8个,69%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创建“美丽泸州·宜居乡村”达标村151个。亮点四:粮食产量稳中有增持续巩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地位,大力实施郎酒10万亩糯红高粱项目,合江县粮食播种面积118.9万亩,全年产量达51万吨。5年来,新改建农机提灌站19座,新增(恢复)有效机电排灌面积2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25.72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6.29%,成功创建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2020年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县财政专项划拨51万元开展“春雨行动”,将农技服务和农技装备“送上门”,让农户不出本社完成春耕备耕,受益农户达8万多户。“春雨行动助农春耕”被央视新闻联播、新华社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亮点五:生猪产业持续向好坚持做到抓好非洲猪瘟防控和生猪规模化养殖“两手抓、两手硬”,擦亮“全国生猪调出大县”金字招牌。建立非洲猪瘟“4+1”网格化监管体系,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覆盖监管。引进温氏集团入驻合江,投资10亿元左右,建成温氏种猪场4个,年产24万吨饲料加工车间1个,并将建设年屠宰100万头生猪屠宰场1个,带动合江县生猪养殖模式从散户养殖向规模养殖转变,截至目前,合江县共发展741个单元,其中建成投产232个单元,在建509个单元。生猪年出栏71.5万头,温氏60万头生猪一体化项目、现代生猪养殖园、畜禽粪污整县推进项目正加快建设。亮点六:特色产业做优做强荔枝、真龙柚、金钗石斛三大特色产业面积分别达30.6万亩、30.8万亩、5万亩,实现综合产值34.5亿元。荔枝被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真龙柚被认定为四川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金钗石斛获“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称号。2017年真龙柚出口加拿大,2019年荔枝出口澳大利亚,2020年、2021年持续出口加拿大、美国、日韩等国。成功申报合江柿子田荷塘荔色主题公园为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成功申报泰和世家、荔苑秀水为省级示范休闲农庄,打造油菜、粮油等特色文创网红点位8个。加快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已争取合江为“菜篮子”仓储冷链物流推进示范县。成功举办历年荔枝节、真龙柚丰收节、农民丰收节、农民新春大联欢等节庆活动,积极参加国家级、省市级的农交会40余次,合江真龙柚荣获“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最受欢迎农产品”。加快合江县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成功公布合江荔枝区域公用品牌名称和LOGO,合江荔枝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9.9亿元。鼓励支持“三品一标”的培育发展,目前已成功申报“三品一标”44个。亮点七:农业产业扶贫成效显著自2017年以来,合江县统筹整合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和涉农资金共1.14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共232个。通过实施“三个一工程”,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保障贫困户稳定持续增收。5年来,合江县贫困村已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90个、温氏合作家庭农场70个(单元)、扶贫车间72个(单元),通过农业产业发展减贫5.87万人,完成计划目标100%。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帮扶,组建农技服务团5个,派驻驻村农技员64名,成立农业技术服务巡回小组21个,落实非贫困村农技员220名,形成一支“土”“洋”结合的农技服务队伍,开展“一对一”“保姆式”帮扶,实现农业科技人才全覆盖。2017年以来,合江县共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1个,培育科技示范户4120户,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102人。亮点八: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完成全国第二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县推进试点工作,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扫尾工作。今年农村新增流转土地7615亩,合江县累计32.71万亩,流转比例达30.8%。成功列入全省第二批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县。合江县被评为2019年度全省农村改革工作先进县、2020年全省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突出单位。5年来,合江县已培育省级龙头企业5个、市级25个;国家级示范专合社7个、省级示范专合社28个、市级示范专合社36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6个、市级示范家庭农场58个。亮点九:禁捕退捕成效显著合江县赤水河流域于2016年实现了渔民转产上岸,并从2017年1月1日起实施了“十年全面禁渔”,完成45艘渔业船舶处置,妥善安置渔民转产转业45户83人。2019年底合江县按全国统一部署已全面启动长江流域禁捕工作,完成130艘渔业船舶处置,242名渔民退捕补偿工作。同时,建立联合执法巡查机制,与重庆江津、贵州赤水开展重点水域联合执法巡查,为筑牢长江生态屏障做出了积极贡献,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合江落地见效。(合江县委宣传部供稿)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24
四川农村日报讯 赵蕾 记者 张立峰  站在古蔺县石屏镇向顶村的高处俯视田野,一片片火红的高粱,像火海涌动,像朝霞浸染,醉了农民的心房。  石屏镇原人大主席苏华利告诉记者,这片高粱地有2000余亩,产量近130万斤,产值可达400多万元。很难想象,眼前这片美丽如画的千亩红高粱基地,曾是千万吨的磺渣场,方圆数公里寸草不生。修复后的土地生机勃勃。 省自然资源厅供图  “石屏镇从上世纪40年代起就土法炼硫磺,硫磺厂曾撑起了古蔺县大部分财政收入。”苏华利告诉记者,粗放式发展让这里磺渣堆积如山、磺矸水下渗、土壤重金属超标。  到2004年硫磺厂停产时,60多年来堆积起来的磺渣达到了 1300 万立方米。硫磺厂关闭后,向顶村的村民尝试用各种方法对土地进行整治,但成效有限,辛苦一年的收成更是少得可怜,不少青壮年被迫外出谋生路。  为解决硫磺矿渣污染问题,2013年,当地在向顶村、扎山村开展工矿废弃地生态修复。项目坚持宜林则林、宜耕则耕的原则,采取客土回填、培肥地力、土壤酸化中和等措施对矿渣废弃地进行治理。  项目实施后,实现新增耕地68.95公顷、林地16.49公顷,完成整治排水沟 945米,新建蓄水池8口、田间道1054.69米。  “2017年,向顶村发动群众尝试种西瓜,但结出的西瓜个小、颜色淡。经检测,土壤重金属超标。看着这么好的土地却没法用,农民心里五味杂陈,很不是滋味。”苏华利说。  经过不懈努力,从2018到2019年,泸州市决定在向顶村、扎山村实施土地质量提升计划。“我们委托农业检测公司对土壤pH值、有机质等进行检测,同时对果实的根茎叶进行分析,对症下药,采用‘封闭+客土+土壤改良’联合修复技术等,精细化改善土壤,重塑生态系统。”古蔺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古蔺县相关部门对这片土地的农产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质量全部合格。曾经寸草不生的工矿废弃地终于重焕生机。  如何在来之不易的土地上种出致富果?结合当地特殊地理环境,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前提下,向顶村决定采用“村集体公司+专合社+农户+土地托管”模式种植高粱。  种子由郎酒集团专供,采用大棚漂浮漂育苗,种出的高粱全部由郎酒集团收购。记者了解到,向顶村通过与郎酒集团签订订单农业的方式,每年会有400多万元的收人,这让村民越种越有信心。  今年64岁的陈跃刚,是向顶村的一名种植大户。去年他种了100亩糯红高粱,收成3万多斤。今年,他又以300块钱一亩的价格,租了近400亩地种植糯红高粱。  “高粱的产量为亩产500斤到600斤,收购保护价2.85元一斤,去年达到了3元一斤。这样算来,收入还是很可观的。”陈跃刚说。  “石屏镇的工矿废弃地复垦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老百姓的饮用水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了保障,亩均收入达到了3000元以上,实现了以生态修复助推乡村振兴的目标。”古蔺县相关负责人说。  昔日的“磺土”成了村民增收的“钱袋子”。苏华利的诗代表了小康路上向顶村村民的心声:“喜看今日向顶村,土壤改造显神威:高粱穗穗红似火,棵棵点头笑弯腰;百姓喜获丰收果,过路诸君请品尝;九月重阳你再来,高粱美酒醉他乡。”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24
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通讯员  徐燕)为实现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我县将农村垃圾治理同两项改革“后半篇”、现代农业园区创建有机结合,率先在荔江镇、白米镇启动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垃圾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合江模式”。“两次分类”抓好垃圾源头减量。重点抓好农户、村组保洁员两个垃圾分类主体,指导农户按“可腐烂”和“不可腐烂”,对生活垃圾进行初次分类,做到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由村组保洁员按“可回收”和“其他”,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二次分类,提升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三个层次”构建全覆盖治理体系。按照联系“县领导包镇、部门包村、党员干部包户”的原则,开展“1+N”入户宣传,构建全覆盖责任体系;利用公益性岗位配备村组保洁员2000余名,健全完善村庄保洁长效机制,构建全覆盖保洁体系;利用项目融资,新配备垃圾收集桶3万余个,垃圾转运车24辆,构建全覆盖收储运体系。多方合力打造垃圾分类新时尚。创新“党建+垃圾分类”,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基层党建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党员示范作用带动作用;以中(小)学为重点,开展主题班会、主题演讲,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村(社)的良好氛围;引导群众将“门前三包”责任制和垃圾分类写入村规民约,提升群众自主参与垃圾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多方力量参与垃圾分类共建共治共享。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9-23
(周超文 杨桃 记者 程海英)“李书记,你好!今天回泸州再给我带10斤脆柿子嘛,总共15元我马上转你!”“张姐,农户说柿子成熟的都卖得差不多了,再等两天,熟了我马上给你送来。”这是9月17日,泸州市纳溪区太和村第一书记李昭详与他联系买村里甜脆柿微友的一段通话。李昭详(右)采摘柿子    近段时间,随着太和村里的甜脆柿陆续成熟,李昭详找渠道、想办法,借助互联网平台,将村里农户年年都出现滞销现象的甜脆柿子卖成了供不应求的“脱销品”。李昭详是纳溪区人民法院执行局的一名青年干部。2021年7月,他轮换到大渡口镇太和村担任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太和村位于大渡口镇西南部,是典型的丘陵岩区村,也曾是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2008年,太和村获得了150亩退耕还林指标,为了让退耕还林既绿荒山又让百姓增收,太和村将这150亩退耕还林地全部引种了甜脆柿子。为了让甜脆柿能按时实现挂果增收,自甜脆柿苗定植开始,村党支部就通过集中管护技术培训和邀请专家现场指导的方式,确保了脆柿如期成为了村民致富增收的“摇钱树”。据了解,甜脆柿具有果实色泽鲜艳,味甜汁多,营养丰富。除了含磷、碘、钙、铁、锌等多种矿物质以外,果胶含量丰富,有良好的润肠效果。只要管护得当,脆柿苗种下后的第三年就能挂果,每亩甜脆柿的产量至少2000斤以上,按1.5元/斤计,可实现收入3000元。然而,近些年,随着市场上水果种类的丰富,甜脆柿已不再是一家独大。特别是由于太和村距泸州城区较远,交通不便,鲜有果贩进村收购,导致每年柿子成熟季,都是柿子的“滞销季”。为了将柿子换钱,当地群众都要将柿子送到20多里外的周边两个市场卖。而近些年,随着留守村中的大多是老人小孩,由于体力有限,很多村民只能无奈地看着柿子烂在地头。李昭详展示甜脆柿    今年8月,李昭详了解到这一情况,他就和太和村党支部书记钟传杰研究如何帮农民卖柿子事宜。李昭详和钟传杰经过思考之后,决定通过网上销售,让更多的人知道太和村里的甜脆柿亟等销售。”9月8日,李昭详就和村支书钟传杰来到村里的柿子园里,通过直播、手机拍照、发朋友圈、微信群晒图片,当起了太和村甜脆柿子的代言人。同时,李昭祥广泛发动自己所在的纳溪区法院同事、身边亲戚、朋友购买脆柿。李昭祥和钟传杰多渠道宣传,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响应,你5斤,他10斤,太和村的甜脆柿销路打开了,李昭祥和钟传杰也忙起来了,他们将各自的小车当作送货车,奔走于太和村和纳溪泸州城区。每天将订单发给村民,村民按照订货单将柿子采摘、打包后装车,并逐一送到城里的订购者手中。一分辛劳一分收获。到9月21日,由于有了互联网平台和李昭祥、钟传杰的努力,如今太和村的150亩甜脆柿已剩不多且已被人订购,硬是被卖成了“脱销品”。82岁的任福舟今年的3亩6000多斤柿子一共卖了9000余元,往年靠自己卖不上1000元,大多烂在地头或送人吃。任福舟逢人便讲:“李昭详和钟传杰书记真了不起,不用上市场就把我家的柿子给卖脱销喽,这回我算增加见识啦。”“帮老百姓卖柿子只是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两委”改善群众生活的第一步。”钟传杰告诉记者,接下来他们还将依托互联网平台,同样通过带货直播等方式,帮村民销售八月瓜等水果,以提振广大村民发展特色水果产业信心,打响“太和水果”特色品牌,努力让村民在致富奔康路上走得更稳健、更持久。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18
(王易 黄建伟 杜明珉 记者 程海英)金秋九月,眼下正值猕猴桃大量成熟上市的季节,在泸州市合江县甘雨镇亿农猕猴桃采摘基地,可以看到一串串金黄的猕猴桃已经成熟,令人垂涎欲滴。猕猴桃成熟了走进猕猴桃采摘基地,一颗颗猕猴桃在片片叶子中“探头探脑”,秋风吹过,成熟猕猴桃的果香满园飘散。合江甘雨亿农猕猴桃采摘基地负责人董合彬说:“猕猴桃八月份就开始上市了,红心的基本上已经卖完了,现在主要是卖黄心猕猴桃,今年猕猴桃的产量大概在6.5万斤。”猕猴桃基地甘雨镇亿农猕猴桃采摘基地于2015年投资建设,得益基地土壤富锌富硒,灌溉水源优质,产出的猕猴桃口感好、甜度高,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自上市以来,口碑在线的猕猴桃吸引了不少新老顾客。除了自驾采摘游客和网上的各种订单,不少本地的村名也是亿农猕猴桃的忠实“粉丝”。品尝到了自己村上种植的美味猕猴桃,他们都自发当起了代言人,或馈赠或代购,主动把猕猴桃的香甜分享给了更多亲朋好友。甘雨镇华石村8社张红珍说:“我买很多,还送给了重庆、成都的亲戚。”采摘猕猴桃为了满足四面八方客人的购买和运输需求,8月以来,董合彬聘请了不少周边的村民帮忙采摘装箱,搭乘猕猴桃丰收的秋风,周边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甘雨镇华石村1社牟秀英说:“猕猴桃开花结果时,我们来帮忙套袋,现在猕猴桃成熟,开始采摘了,我们又来帮忙采摘,还有一定的收入。”据介绍,基地里的猕猴桃将在国庆前后迎来汁水最饱满、糖分最适宜的采摘期,金艳、徐香、软枣等多品种的猕猴桃在果园内等大家来进行美味鉴赏。董合彬说:“双节到来,基地对外开放。欢迎家长们带着孩子来玩,来看一下猕猴桃是怎么长成的,体验一下采摘带来的快乐。”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18
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 9月14日,纳溪区“点亮乡村,光彩惠民”太阳能路灯捐赠仪式在上马镇举行。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云旭出席仪式并讲话,各镇(街道)分管领导,区镇两级乡联会会长,部分村民代表等共计50余人参加。捐赠仪式现场捐赠仪式上,中山市万普照明科技有限公司,网络代表人士“川香秋月”,纳溪区乡联会会长、科洋房地产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官科为纳溪区的乡村无偿捐赠太阳能路灯410盏,价值50余万元。王云旭代表纳溪区委、区政府向捐赠路灯的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表达了感谢。他表示,太阳能路灯为乡村增添了光辉,照亮了村民们的出行之路和幸福家园,温暖了村民们的心。他希望,各位乡贤、企业家朋友,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感恩回报家乡的父老乡亲,建设家乡的山山水水,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泸州市纳溪区委统战部供稿)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9-17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聂姚 洪瑜9月16日4时33分,泸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记者16日从泸县“9·16”抗震救灾指挥部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当日12时50分,地震共造成3人死亡、3人重伤、85人轻伤,总计伤亡人数91人,直接经济损失正在统计。地震发生后,多方力量驰援灾区。  房屋方面,倒塌1262间,严重损坏3387间;道路交通方面,泸州高铁站停运(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云龙机场运行正常);电力线路方面,造成35千伏牛滩变电站、潮河变电站失电,所带11条10千伏线路停电,5条10千伏线路停运(涉及部分城区、嘉明镇),共计63台区、62000户用户停电;通讯设施方面,8个通信基站受损,97个基站断站;暂未收到乡镇大面积通讯中断情况;油气管线方面,泸县5家加油站墙体轻微开裂,不影响加油作业,暂未发现其他受损情况;天然气长输管网未受影响。企业方面,17家工业企业厂房受损。  地震发生后,当地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经会商研判,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迅速开展抗震救灾各项工作。泸州市应急委调集消防救援队伍、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医疗救护、电力、通信、交通等抢险救援力量3860余人,出动车辆197辆、巡逻艇4艘、挖掘机等救援设备89台在灾区全力开展救援,省应急指挥中心已调成都、宜宾、自贡、内江等地消防救援力量约160人赶赴泸县救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17
(张正蔺 记者 程海英)近日,泸州市古蔺县箭竹苗族乡聚贤村乡贤产业园-高山蔬菜种植基地,正在加紧采摘出售花菜、番茄、茄子、黄瓜、糯玉米等高山反季节蔬菜,山间地头到处是一派丰收景象。 箭竹苗族乡聚贤村深处乌蒙山区,平均海拔1300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箭竹苗族乡聚贤村充分利用高海拔气候和环境优势,大力发展高山蔬菜产业,带动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和增收,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助力乡村振兴。“聚贤村海拔高,蔬菜上市时间晚于其他地区,是天然的反季节蔬菜。加之种植的过程中一直施用农家肥,蔬菜品质好,每天蔬菜供不应求,收购商都在排队等菜装车。”聚贤村乡贤高山蔬菜基地负责人杨洪介绍到。 箭竹苗族乡聚贤村高山蔬菜,是乡贤杨洪在多次外出考察调研,并结合聚贤村实际,带头发展的致富产业,今年发展高山蔬菜种植500余亩。对共同发展的农户统一提供种苗,提供技术指导,并与农户签订保底回收协议,消除农户后顾之忧,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增加就近务工等方式增加群众收入。为周边贫困户、群众提供了600余个就业岗位,户均增收5000元。 “今年我已经在基地工作半年多了,从种植到采收每天都有活,平均每天100元,关键是在家就能赚钱。”苗族同胞杨洪刚高兴的说。 箭竹苗族乡将继续发挥地域优势,大力发展高品质高山蔬菜,不断优化高山蔬菜品种结构,打造优质菜蔬品牌,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高山蔬菜的产业支撑的作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16
(温利江 吴威)近日,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云锦镇·数字乡村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这是中国电信泸州公司开通的首个“数字乡村服务平台”。“以前,村里传达信息要么通过微信群,要么逐个打电话,费时费力。这个平台安装后,通过手机就能实现远程喊话播报,通俗易懂,方便了不少。”云锦镇旺龙山村党总支书记朱锡陶介绍道。与传统广播相比,“数字广播”通过系统拨打电话方式将信息传达出去,不仅传播迅速,村干部还可以通过手机直接喊话,群众没收到喊话,系统就会反复拨打直到信息传达到位,解决了传统广播费时费力、功能单一、信息传递不确定性等问题。同时,还能使疫情防控、科普政策及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新信息,覆盖到不熟悉智能手机、听不懂普通话的留守老人等群体,使疫情防控、防汛减灾等信息通知一键直达,一呼百应。“通过实施‘数字乡村’项目,我们今年的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将突破30万元。”云锦镇花园村党委书记张学良对“数字乡村服务平台”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底气十足。目前,该服务平台除提供应急广播、信息公开、数字订单等服务外,慧眼工程、招工服务、村务回应、农技培训等17项功能也将持续更新。在党员教育栏目中,实时公布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在政务公开栏目中,发布重点项目、乡村振兴等工作动态;在三农服务栏目中,发布就业政策等惠民信息;在慧眼工程监控平台,开通了自动巡视、人形追踪、一键警告等功能,对群众突发事件、应急疏散、治安防控等基层社会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我们随时随地就能了解到疫情动态、镇村大小事务,在平台上还可以实时观看家里面的监控,紧急情况一键报警,还可以在上面找工作,上培训课,不用跑老远去镇上排队办事,少跑很多冤枉路。”云锦镇长潮村村民林启康说。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15
(刘玉明 郭超英 记者 祖明远)“没想到种了一辈子地,还能吃上‘旅游饭’。”9月2日,从村里的“狂欢小镇”游乐园“下班”,三台县立新镇高棚村村民刘秀蓉谈起如今的生活,感慨不已。  在三台县立新镇高棚村,像刘秀蓉一样在游乐园“兼职”的村民不在少数。“村民平时种植蔬菜,在合作社务工,偶尔去游乐园和水世界做‘兼职’,收入增加了许多。”高棚村村委委员颜贵兵说。高棚村居民聚居点  村级建制调整后,新高棚村由原高棚村、新景村、石梯村3村合并而成。原高棚村的旅游产业基础较好,原新景村的蔬菜产业规模较大,而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原石梯村,则有土地和劳动力的“存量”。新村进行了资源整合,以原高棚村的旅游产业品牌吸引游客,推动新村基础设施建设;把原新景村的蔬菜产业引入到原石梯村,为游客提供农耕体验服务;将原石梯村剩余劳动力引进到原高棚村、新景村务工,解决村民就近务工170余人,从而探索出“新村建设+蔬菜产业+乡村旅游”的新模式。  “嗅”到政策利好,村民钟勇在2020年返乡创业,开起了乡村酒店,“距离景区‘狂欢小镇’近,开业一年多一点时间,月平均收入20多万元。”  钟勇说,以往担心隔壁村民“眼红”,搞“价格战”竞争,现在几个村合并了,从前的竞争关系变成了共赢关系:村民为乡村酒店招揽客人介绍生意,游客多了,不少村民开起了小卖部,搞起了民宿,整个村子发展得红红火火,年人均收入提高了上千元。  “我们将与周边村落联合连片发展,打造更多乡村旅游景点、设计旅游线路、建设乡村民宿。”颜贵兵说,新村的产业功能也正从简单的“吃农家饭、摘农家果”向“休闲、体验、度假、娱乐”等多样化、综合化、产业融合化转变。  “引导创新旅游新业态产品,促进乡村旅游差异化、特色化和个性化发展是我们当前的工作重点。”三台县文广旅局副局长赵星说。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14
(记者 范芮菱)9月9日上午,秋雨停了。放眼泸州市龙马潭区罗汉街道老鹰坵生态湿地公园,一片绿意尽收眼底。“我每天都会来锻炼,呼吸新鲜空气。”罗汉街道居民李莉一边哼歌,一边在公园里散步。  谁能想到,这里曾是一片脏乱的荒地,污水横流,臭味难闻,往来居民都要捂着鼻子走。直到2018年底,才有了变化。长效短效结合建起雨污分流管网老鹰坵所在的罗汉街道石樑社区地处城乡接合部,大部分为老旧城区,截污管网体系不完善。为避免水量过大造成爆管等安全事故,老鹰坵市政排污渠设置了溢流口,导致在汛期雨量较大或因收集池栅栏杂物清掏不彻底的情况下,存在污水溢流长江现象。2018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曝光了老鹰坵污水溢流长江的问题。  发现问题,泸州市龙马潭区先后制定了应急治标、长效治本、提升改造三类整改措施,推进老鹰坵市政排口整治。  “首先是应急处置,在最短时间内,切断污染源。”泸州市长开区建设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军介绍,工作组在溢流口处新建了容积约500立方米的雨污应急收集池,新增应急提升泵,将溢流出的雨污水收集并提升至城东污水处理厂截污干管,避免未分流的雨污水再次溢流长江;同时,安装视频监控系统,落实专人管理。2018年11月15日,雨污收集池建成投用,老鹰坵污水溢流长江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为长效治本,龙马潭区又投资1.05亿元,实施罗汉、高坝片区雨污分流改造。项目分两期实施,先后于2019年7月25日、10月30日建成投用,共安装管网约50公里,实现污水纳管处理,雨污分流。其中,一期工程建成后,将下穿所在片区的3、4、5号雨污混排口进行封堵,并停用老鹰坵雨污收集池。  市民刘昌贵以前在老鹰坵附近的工厂上班,每次下班路过污水沟,都要捂着鼻子快速经过。如今,他有空便会到这里走走看看。修复生态环境昔日污点变亮点  泸州还想做得更多:为改善老鹰坵周边区域生态环境,老鹰坵生态湿地公园项目被提上日程。  “项目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主要是进行绿化修复、排口改造,以及建设公厕、路灯、座椅等配套设施,在2019年底建设完成。”老鹰坵环境整治工程项目负责人胡旸表示。  考虑到老鹰坵位于长江边上,在打造湿地公园的时候,项目组特意种植了荻花、蒲苇、中华蚊母、花叶芦竹、紫叶芦苇等亲水植物形成自然色带,兼具生态修复和美观的效果。“希望通过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塑,引导群众自觉保护生态环境。让他们亲近自然,了解湿地生态系统,从认识转变到热爱,再到主动保护。”胡旸说。  在老鹰坵生态湿地公园,记者看到,道路两旁鲜花绿植随处可见,蝉鸣鸟啼多处可闻。指示木牌上,清晰地标注着公园内各景点的走向。  在滨江步道上,家住附近的张大姐正和同伴闲聊。“这几年变化大得很!以前这些地方都是荒地、菜地,吃完饭散步都没得地方去。现在,在自家门口就可以跳广场舞了。”正如张大姐所言,如今的老鹰坵生态湿地公园,已经从昔日的污点变成亮点,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娱乐、景观观赏的好去处,对修复周边生态系统也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09-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刘学懿 摄金秋时节,桂圆飘香。9月11日至12日,以“酒城之心 幸福江阳”为主题的泸州市江阳区第七届张坝桂圆文化旅游节在张坝桂圆林举行。  近年来,江阳区立足独特的生态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实施“全域旅游”战略,近期成功进入第三批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公示名单。截至今年8月底,全区接待游客达698.87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达71.26亿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14
(张磊 陈昕 记者 程海英)“七月的花生,八月的早稻,九月的板栗笑哈哈”。九月正是板栗丰收的时节月,当前泸州市古蔺县金兰街道头道河村的600亩板栗迎来成熟丰收。一早,头道河村板栗种植户钟昭良和家人便“全副武装”来到板栗林里,捡拾树下自然脱落的板栗,成熟以后的板栗,有的会慢慢裂开自然坠落,而有的需要站在树下用竹竿敲打树枝,让板栗掉下来。“我们这里离城近,十多分钟就到县城里面了。我们从几天前就开始在卖了,已经卖了一万多块钱了。”据金兰街道头道河村村民钟昭良介绍,每年板栗成熟上市,县城售卖糖炒板栗的商贩都会第一时间上门收购,家里的近30余亩的板栗是不愁销路的。1989年,县农业农村局引进优良品种到头道河村进行培育,经过多年的培育改良,板栗树已经适应当地气候、土壤,形成了一片独特的生态经济林。每年这个季节,头道河村的板栗树上就会挂满一个个“小刺猬”,串串栗蓬绽开“笑脸”,跟平时看到的光滑板栗不一样,板栗是被包裹在一层带刺的“外衣”里面。而这里独特的微酸性沙质土和气候条件,让板栗味道更加新鲜甜美。道河村位于古蔺县城以南,距县城2.5公里,每年九月,头道河村的板栗开始成熟,农户都是进城自己进行售卖,有时候还供不应求。目前,头道河村共种植板栗600余亩,年产板栗42万斤,产值210万元,带动48户农户增收致富。“下一步,头道河村将以板栗种植为主导产业,结合枇杷、西瓜等产业的种植,充分发挥本村的土壤、气候和地理区位优势,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巩固脱贫成果,大力发展城郊经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金兰街道头道河村党支部书记、 村民委员会主任陈光金说。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13
(记者 庞玉宇 文/图)9月11日,在泸县潮河镇宴美冷链物流园区,伴随着开场舞《节日的翅膀》,泸县潮河镇第十届金秋龙眼节正式开幕,线上直播同步启动。开幕现场活动现场,除了有精彩的文艺表演、互动游戏、吃龙眼比赛、有奖竞答等项目,还设置了龙眼趣味主题互动拍照打卡点、龙眼产品展销区。与往年的龙眼节不一样,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活动启动线上直播,让广大网友在直播中全程“云享”潮河金秋龙眼节。当天上午,吸引了80多万网友参与到潮河镇金秋龙眼节线上直播活动。果农打包龙眼据悉,潮河镇在龙眼加工、产品研发、农旅结合等三产融合发展方面下功夫。实施高换嫁接改良品种,先后培育泸丰、蜀冠、石硖、宝石1号等优良优势品种10余种,龙眼种植面积达3.8万亩;不断完善储存、加工、冷冻等环节配套设施,以龙眼为原材料,开发了干龙眼、龙眼肉、龙眼酒、龙眼蜜、龙眼酵素等系列龙眼产品,通过展销活动、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等形式远销外地;打造了20余公里龙眼农旅融合生态长廊。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9-13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