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周超文 陈婷 记者 程海英)10月31日,记者来到泸州市江阳区况场街道游湾村的甜橙种植基地看到,漫山遍野全是一排排栽植整齐的甜橙树,郁郁葱葱的枝头挂满了开始泛红的果实,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同行的游湾村党支部书记王梅欣喜地介绍到:“自从几年前通往甜橙产业园的环线白+黑公路建成后,产业园对接起西南商贸城水果市场,全村的甜橙种植面积不断增长,特别是这两年体验采摘的兴起,甜橙真正成了游湾村村民致富增收的‘发财树’‘摇钱树’。”甜橙丰收多年来,游湾村许多农户家都有种植甜橙的传统,凭借光照时间长,土壤、气温适宜的优势,这里出产的甜橙果皮光滑、汁多味甜、口感极佳,还比其他地区早上市20多天。但一直以来,苦于缺乏技术,加上交通条件、市场信息等条件限制,村民并没有明显受益于甜橙产业,甚至出现过栽树—砍树—再栽树—再砍树的循环波折。2014年以来,游湾村在实施脱贫攻坚战略中,抓住市场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机遇,引导群众建立商品意识,以科技为支撑,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又用“卖得好”倒逼“种得更好”,让柑橘产业成为游湾村群众实现高质量致富增收的重要动力。“过去娃娃上学,想多给点零花钱都拿不出来,地里的包谷、水稻只够吃饱,日子过得很艰难。”回忆起以前生活,如今已走上致富增收路的脱贫户杨中才说,在村干部的帮扶下,如今他和妻子一起到种植基地打工,每天有200元收入。空闲时间,两夫妻把学到的修枝、疏果、水肥管理技术用在自家的5亩甜橙园,今年所挂果子预计收入达2万余元。甜橙丰收在抓好产业发展的同时,游湾村在街道和江阳区交通部门的支持下加快产业路等乡村公路建设,实现社社通和90%以上户户通水泥路,确保甜橙“种得好、运得出、卖得掉”。如今,游湾村的甜橙可以直接从果园运输到四面八方,来自泸州水果市场的客商也沿着公路来到田间地头。“果子还没落地,80%的甜橙就被客商整园承包了,减少了采摘、运输的成本。”王梅说,随着甜橙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品质的提高,游湾村又地处泸州城郊,甜橙成熟季节,吸引了泸州及周边不少市民带着家人驱车前来进园采摘,体验丰收的乐趣,进一步提高了游湾村甜橙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据王梅介绍,目前游湾村甜橙种植面积达到2000多亩,产值达800余万元,仅此一项,带动全村群众人均增收达3000元,甜橙已经成为了游湾村民致富增收的主要支柱产业。王梅还告诉记者,接下来游湾村还将充分发挥甜橙种植规模大、技术成熟、品质优良、群众积极性高的优势,构建“专合社+基地+农户”的种植经营模式,努力打造“一村一品”,推动游湾村的甜橙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转型升级,全面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1-02
(周超文 陈婷 记者 程海英)“利用高粱收获后的土地空档期种植一季大头菜,不仅增收,又避免了土地放荒长野草,今秋我种植的40亩地的大头菜,按1亩地最低采收大头菜3000斤,按目前鲜大头菜市场价1元/斤计,可以实现收入3000元,但我通过腌制后出售,实际亩收入可达4500元。”10月31日,记者来到泸州市江阳区况场街道红山村村民蔡明昌的大头菜地边,他一边在地头手工除草,一边高兴地介绍说。蔡明昌在菜地劳作今年57岁的蔡明昌是村里的种植大户,这两年他通过捡拾村里举家外出后村民抛荒的土地种植“订单高粱”,面积达40余亩,每年40余亩“订单高粱”都给他带来了8万多元的收入。虽然利用捡来的土地种植“订单高粱”有8万多的收入,但蔡明昌并不满足,他告诉记者:“高粱收获后土地就闲置下来了,若不进行复种土地在明年种高粱的几个月空档期杂草就会重新长出来。而通过收获高粱后的闲置期种植一季大头菜,既控制了杂草的生长,更实现了一笔比种高粱还可观的收入,特别是通过腌制后再出售,效益更是翻倍。”红山村曾是江阳区万亩大头菜种植示范村,近几年全街大头菜种植面积虽有减少,但很多村民象蔡明昌一样却通过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复种指数,利用高粱等收割后的冬闲地种植一季大头菜,面积却有增无减。“利用高粱收获后土地闲置期种植一季大头菜,确实有账可算。”蔡明昌告诉记者,高粱亩产500多斤按订单价3元/斤计,可收入1500多元,而大头菜亩产可达3000—4000斤,即便卖鲜大头菜亩收入都有3000—4000元。过去高粱收获后地就闲了下来,等到第二年又开种植高粱时,地头早已杂草丛生,增加了不少翻地成本。现在种上大头菜后,实现粮菜轮作,土地越种越肥,实现了钱粮双增。不仅如此,近几年,蔡明昌为了提高大头菜附加值,他在家里专门建了5个地窖,用于腌制贮藏大头菜,在经过3个月贮藏腌制后再出售,极大地提升了大头菜的收益。蔡明昌掰着指头算了起“增收账”,2斤鲜大头菜就可以腌制1斤大头菜,而腌大头菜的价格是鲜大头菜的3倍,每斤大头菜就要多卖0.5元,1亩大头菜按收获3000斤、每斤实际卖1.5元计,实际亩收入就达到4500元,比卖鲜大头菜每亩就多了1500元。“大头菜种植成本低,技术要求不高,从种下到收成仅需三个月,正好将高粱收完以后的冬季空闲土地充分利用起来,又不误来年的高粱种植。特别是通过腌制后出售,每亩要多卖1500元,我的40亩这两年就比别人多收入6万元,而且土地越来越疏松肥沃,种植的成本也降低了。”说起大头菜种植,蔡明昌一个劲地说划算。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1-02
(刘欢 记者 程海英)11月1日,一辆满载8台回风炉的三轮车驶进了泸州市古蔺县石屏镇敬老院。紧接着,安装工来到敬老院给老人们的大厅安装上了回风炉,这是石屏镇乡贤联谊会为老人们送来的冬天第一缕暖阳,让敬老院的所有老人在这个冬天不再寒冷。据了解,石屏镇敬老院以前的回风炉购于2014年,因时间长,所有的面板已经严重变形,难以保障全院老人们的日常使用,寒冬凛冽,敬老院的老人们亟待关怀。石屏镇乡贤会会长苏华利在听说这个情况后,立即在乡贤会里发起暖冬行动,为敬老院的的老人们募集资金,购买回风炉,乡贤人士们踊跃捐款,仅仅2天时间,就已经募集捐款9450元,为敬老院的老人们解决8个回风炉,让他们安稳过冬。自石屏镇乡贤联谊会成立以来,乡贤们心系家乡的老人们,通过捐钱、捐物、丰富文化生活等多种途径助力家乡发展,“乡贤育新贤,无私做公益”,不仅让孤寡老人们拥有更良好的生活环境,更是营造了社会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赢得了家乡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1-02
四川农村日报讯 梁龙海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又要起来去院坝里呼吸空气了呀,这天气冷了,我先给你再找件衣服穿上。”10月24日,当笔者走进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大河村六组50岁妇女杜如品的家时,她正扶着51岁的丈夫费国全下床坐轮椅。令人倍感唏嘘的是,杜如品每天除了料理家务和忙农活,就是周而复始给生活不能自理的丈夫端饭、递水、帮助大小便……转眼已过了12个年头。12年来,杜如品用瘦弱的双肩,硬是撑起了这个不幸的家。杜如品推着丈夫在室外散心。12年相守用柔弱双肩撑起一个家  2009年5月2日上午,乐于助人的费国全帮村里一村民抬树木,行走在一个下坡坎时,由于在后面抬的另一人不慎一个趔趄让肩上的树木滑落,300多斤重的树木倒向了费国全,并重重地坠压在他的腰部。紧急送医后,费国全被诊断为脊椎断裂,胸部以下部位全部失去知觉,大小便失禁,完全丧失了行走能力。  “丈夫是家里的‘顶梁柱’,他倒下后我感觉一片空白。”杜如品告诉笔者,经过近一年的住院治疗,费国全的病情虽然已经稳定下来,但却只能在病床上度过余生。  “住院和出院的时候,每次下楼都是妻子背我。趴在她背上的时候,我时常感动得悄悄流泪。”费德全说,遭受了突如其来的打击,是妻子一直给他鼓气,他才坚强地面对并接受现实。12年相守,杜如品每天帮丈夫洗漱、排便,还要做饭、喂猪、耕地,忙了家里忙地头。  “我们有一个儿子,家里发生变故后,他初中没毕业就辍学,因无一技之长,至今都在外面四处打零工,家里的农活只能由我承担。”杜如品说,为了不让田地荒芜,在农忙季节,都是和亲戚、邻里换工。特别是栽秧、打谷季节,为了不耽搁换工,她每天早上 3 点钟就要起来煮猪草、煮饭,照料完费国全后就匆忙赶往邻居家帮忙。“好在邻居们都很同情我,在换工上没计较。”杜如品说,正是因为有了亲戚邻居的帮助,她才走到了今天。政府扶助痴心妻子要陪丈夫到老  为补贴家用,杜如品喂鸡、喂母猪、种菜卖,收入加起来,一年还是有几千元,基本能支撑家里的日常开支。“但去年母猪和肥猪死后,今年不敢喂了,只能喂点鸡鸭。”杜如品说。  “一个人在家时,我丈夫就看电视。一天他看了一个妻子带着丈夫出嫁的节目后对我说:哪天你会不会也一样呢?”杜如品说,她毫不犹豫地回答丈夫:“你放心,我会永远和你在一起。”  “实际上,亲朋好友也曾劝我改嫁,但我始终没有作出这样的决定。如今12年过去了,更不可能改嫁了。”杜如品告诉笔者,除了他们夫妻感情深厚,更重要的是,这几年有政府扶贫政策,她家被评为精准扶贫户获得帮助。  2019年,新乐镇政府给杜如品安排了乡村公路保洁员公益岗位,到现在每个月都有900元工资收入,而丈夫费国全每月也有100元低保金、100元困难补助金、80元护理费,加起来280元也基本够每个月吃药、买导尿管的费用。“我们省一点,还是能过得去。”杜如品谈及未来告诉笔者说,“我要用后半生的努力,让丈夫的生命也精彩起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1-02
(韩孟君 记者 程海英)“哦哟,放两车鱼,好多哦!”10月28日,在泸州市龙马潭区沱江流域胡市镇“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2021年天然水域增殖放流活动现场,120余万尾鱼苗成功放入河流,引来不少群众围观赞叹。流放人员将鱼苗从运鱼车装进水桶    在现场,工作人员拿起盆子、水桶等工具,从运鱼车上把鱼苗装入盆,再将活蹦乱跳的鱼苗倒入河中。据统计,此次活动放流胭脂鱼、岩原鲤、鳙鱼、中华倒刺鲃等四种鱼苗共计120.29万尾。鱼苗入盆,准备放流    此次增殖放流活动是龙马潭区保持水生生物多样性,改善长江流域、沱江流域等天然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纲要》的具体体现,更是造福千家万户、惠及广大群众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把鱼苗装桶    “看到这么多好鱼苗被放进河流我们都十分高兴,保护生态环境造福后代,也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围观群众杨万春深有感触。随后,工作人员为缩短鱼苗在运鱼车上滞留时间,确保鱼苗的成活率,用鱼管将鱼苗“注入”河中。流放人员将鱼苗放流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开展清网行为,按照长江流域禁捕工作的相关要求,联合相关部门以及街镇社区大力开展执法巡查,严厉打击非法捕捞,电炸毒鱼等违法行为,确保增殖放流活动达到预期效果。”龙马潭区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站站长万吉兵说。流放人员用鱼管将鱼苗“注入”河中    据了解,龙马潭区水域资源丰富,辖区内有长江、沱江等大小河流11条,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近年来,龙马潭区通过采取全面禁渔、增殖放流等方式,有效促进了水域生态环境改善。(龙马潭区宣传部供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1-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庆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小小无花果,看上去并不起眼,但吃起来却清甜可口,果香浓郁。但是,无花果不好保存,摘下来的无花果,不到几天就要变质,城里的水果店也难卖鲜无花果,导致在农村从事无花果种植的村民头疼不已。然而,10月21日,笔者来到泸州市江阳区况场街道普潮村返乡农民朱秀洪的60余亩无花果种植基地,说起返乡种无花果,朱秀洪却是一脸笑意地说:“无花果虽然保存时间短,但这两年我变换卖法,通过延长产业链将鲜果变果干,1斤无花果还卖出了2斤的价钱。”无花果干  今年55岁的朱秀洪曾在泸州城区从事了近20年的手机维修,一次偶然的机遇,他了解到了无花果因药用价值深受人们喜爱的特点,于2014年放弃修手机的工作回到交通便捷的况场街道普潮村老家,开始了无花果种植。但几年后,随着朱秀洪的无花果种植面积扩大到60多亩,产量大幅增加,无花果鲜果保存期只有几天的短板就显露了出来。“果子生态品质保证了,关键要让无花果卖得出、卖上好价钱才是目的。”朱秀洪说,自2017年以来,每当无花果集中上市时,虽然也作了降价销售处理,但依然有部分鲜果出现滞销。  于是,朱秀洪开始探索将无花果鲜果进行精深加工制作成果干产品。他从广州订购了一台电烤箱,采摘、消毒、切片、烘烤,经过10多个小时的烘烤,鲜果就变成了果干,虽然5斤无花果鲜果只能制作成1斤果干,但售价由鲜果价6元/斤提高到果干价60元/斤,足足高出了1倍,名副其实1斤卖上了2斤的价钱。  “果干制作过程不复杂,先利用我定制的清洗一体机洗干净,然后切片放置在晾晒盘中晾干水分,放进烘干机,最后再回软。”朱秀洪说,由于无花果有清热解毒、化痰去湿的功效,烘制后的无花果干糖分浓缩,口感软糯但芳香味不变,真空保管保质期可达一年以上。  这两年,朱秀洪加工制成的果干产量都超过了1000斤,由于他采取线上和线下同步销售,这些果干基本在年底前就销售一空。这些果干轻松就给他带来了6万余元的收入,让滞销的鲜果卖出了两倍的价钱。  “加工无花果干,只是我尝试做好无花果深加工的第一步。我还计划继续丰富产品种类,不断提升制作工艺,尝试加工原味无花果饼等产品,既提高附加值,也解决鲜销可能出现的滞销问题。”朱秀洪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1-01
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通讯员 张雨 李霞)今年5月以来,泸州市合江县望龙镇瓦屋头村村民委员会便民服务室里,经常有村民前来询问鸡蛋鸭蛋、土鸡土鸭的价格,甚至隔段时间就有不少村民背着鸡鸭来到村委会,村委会怎么像农贸市场?原来,瓦屋头村留守老人们有散养鸡鸭的习惯,因离场镇较远,老人腿脚不方便,这些农副产品销售有点困难。村干部想群众所想,在村便民服务室设置“政务+农产品代销”窗口,平时接受村民询问农资供销价格,定时组织收购人员下乡收购农产品,减少农民既跑路又不熟悉行情的问题。村干部还利用抖音、微信等平台向外推销农户的土鸡蛋、土鸡、鸭、鹅等农产品,帮农户找买家,代销售,同时也将村民急需的生产物资运回村上,同价销售给需要的村民,减少村民运输费用。瓦屋头村5月1日成立农产品代销点以来,已为村内10个社的村民销售土鸡土鸭和鸡蛋,成功为村民代销了土鸡土鸭500余只,土鸡蛋7000余个,成交额6万多元,帮助村内100余户养殖户。随着销量增多,农户收入随之增加。这样农户的养殖积极性更高了,不再是以前愁卖的情况了。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瓦屋头村干部积极探索“支部+公司+农户”模式,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在高梁丰收之际,便民服务室代销窗口为瓦屋头村农户联系收购商,农户把高粱拉到办公室,村社干部积极帮助群众一起称重和记录,将已经过秤的高梁装进编织袋统一出售,统一价格认购群众高粱,比老百姓自行运输售卖更便利,利润更高,今年共收购高粱7吨,成交额8万余元。瓦屋头村支部书记表示:我们积极帮助群众打通销售渠道,让群众真正种得放心、收得开心、赚得舒心。群众可以放心种植高粱,不用担心高粱种多了卖不出去,村民没有后顾之忧,农民的增收有了保障。瓦屋头村村民对代销的价格和方式都很满意,他们不再担心自家农产品卖不掉,希望村上多办点这类代销活动。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10-29
推动改革成果转化为发展红利和治理实效(记者 范芮菱)10月27日,泸州市古蔺县大村镇猕猴桃产业园区内,工人们正忙着清理园区,为明年栽苗作准备。半个多月前,园区内首次挂果的“翠香”“贵长”猕猴桃试验果销往市场,获得不错的口碑和销量。  在推进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中,大村镇由原大村镇、土城镇的大山村、赞台村、堰塘村合并而成,猕猴桃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发展到1.2万亩。  2019年以来,泸州乡镇(街道)从144个减至126个,建制村从1335个减至1143个,破解了乡村建制多、小、散、弱局面,给基层发展提供了条件。如今,泸州正全面推动改革成果转化为发展红利和治理实效,做好农村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优化布局山里种出“金招牌”  “恶性竞争少了,果子质量上来了。”谈起改革后的变化,大村镇丰水村村民刘树玉说。  以前,为让自家猕猴桃有销路,不少农户选择提前摘、提前卖抢占市场。这种行为不仅让猕猴桃口感不好,还可能砸了“蔺州绿肉”猕猴桃的招牌。  整合,打开了思路。大村镇按照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思路,以“蔺州绿肉”猕猴桃产业园区为一个经济区进行产业整体规划布局,联合毗邻两个镇连片发展。同时,正在组建猕猴桃协会,以对区域内猕猴桃产业实施统一技术指导、品相控制、产品营销。  “清查村集体资产时,我们清理出没有产生任何经济效益的100余亩荒地,结合纳溪茶产业这一金字招牌,把荒山变成金茗茶园。”纳溪区护国镇梅岭村党委书记朱春介绍,目前梅岭村种植茶叶6万亩,成为纳溪特早茶核心种植区。  今年以来,泸州在涉改镇村完成改造提升蔬菜、水果、老茶园等基地3万亩,完成冷链物流设施项目建设19个,打造农业主题公园2个、休闲农庄3个。权力下放乡镇看得见管得着  “场镇秩序变好了,解决老百姓问题的效率变高了,我感觉心里很踏实。”在纳溪区大渡口镇居民张强看来,执法力量下沉后,镇上的变化很大。今年以来,为解决执法力量分散、薄弱问题,纳溪区统筹辖区内司法、市场监管、城市管理、自然资源等领域派驻力量和基层执法力量,在全区13个镇街组建13支综合行政执法队,全区镇街执法人员从26名增加到170名。  人数上来了,如何确保执法有序?纳溪区梳理镇街综合行政执法队可统筹行使的716项执法事项清单,逐项编制事项办理流程图。同时,建立首问责任等工作制度,规范镇街综合行政执法行为。  目前,按照驻地镇和中心镇应放尽放、重点镇按需下放、一般镇服务事项全放、城市街道、涉农街道针对性下放的方式,泸州分类下放行政权力事项159项,规范化编制权责清单和事项清单,7个区县全部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民生提质缓解城乡入学医疗养老“难”  在做好农村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中,为解决村级校点撤并后,留守儿童就学距离远等问题,泸州升级提质寄宿制学校14所、改扩建19所、新建14所。同时,针对大量适龄儿童少年向城镇集中等情况,泸州根据幼儿园就近就便、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中心城镇或片区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资源向寄宿制学校集中的“一就近四集中”思路,实施校点布局优化等八大工程,从根本上解决“进城入学难”、乡村校舍“闲”的问题。  今年5月,以两项改革为契机,合江县优化整合乡镇医卫资源,将九支中心卫生院与五通卫生院进行合并改革,运营经费降低三分之一。整合后的合江县九支中心卫生院正积极引进先进医疗设备,加强人员配备,提升辐射带动作用。在泸州规划布局的30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中,已有10个次中心启动建设。  养老服务上,泸州建成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7个,建设农村区域养老服务中心9个。依据全市农村养老服务规划,探索“物业+养老”等8种养老模式,实现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三位一体”融合发展。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1-10-29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桃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这两年我由养猪儿改养母牛卖牛犊后,确实比养猪要划算。牛崽出生后到出售,只需半年时间就可以长到500斤,每头可以卖上1.2万元。除去喂养母牛和牛犊饲养成本,一头养殖6个月的牛犊可以赚6000元。我这30头母牛产下的牛犊给我带来了18万元的纯利,更主要的是养母牛收益比较稳定。”10月24日,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银地村三组母牛养殖大户许玉华,一边给母牛和待售的牛犊喂料,一边高兴地介绍说。  许玉华曾是银地村知名养猪大户,每年出栏生猪都在1000头以上。前几年,凭着对生猪市场的敏锐嗅觉,他还以自繁自养的模式,从生猪养殖中尝足了甜头,特别是前两年,每年获利都有几十万元。然而,2019年下半年,一场猪瘟的到来,让他蒙受了巨大损失。  虽然养猪遭受了不小损失,但许玉华并不气馁,他又对养殖市场进行了一番考察,这回将目光瞄准了母牛养殖和牛犊销售。许玉华告诉笔者,养母牛卖牛犊比养殖肉牛划算,1头育肥牛从断奶后要长到1300斤左右,至少要18个月时间,虽然目前市价可以卖上3万元,但加上购买牛犊等养殖成本却要2.7万元,仅有3000元的利润,而且耗时太长;而养母牛卖牛犊,则有另一笔账可算,母牛从妊娠到牛犊断奶需要12个月,成本5000元;从断奶到出售牛犊需 3个月,每头牛犊饲养成本1000元,按目前断奶牛犊500斤可卖1.2万元计,实际每头牛犊可以获利达6000元。  于是,2020年4月,许玉华就将原来的猪场改为牛场,并投入近100万元购买了30多头已经长到了近1岁的仔母牛,并买了1头优质公牛,请来专业畜牧兽医师陆续进行人工配种。为了让每头母牛每年都能确保产下1头牛犊,同时避免在冬天寒冷季节产牛犊而导致小牛犊的成活可能受到威胁的问题,许玉华在畜牧局专家的指导下,采取短期补饲和药物催情方法,让母牛产犊季节都集中在今年的3、4月,确保了牛犊的成活率和健康成长。  许玉华告诉笔者,现在农村从事专业养母牛卖牛犊的人不多,主要是对于肉牛繁殖没有把握,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产出效率偏低,不能确保实现一年一产。特别是遇上冬季产下牛羔,因天气寒冷,其存活率也会受到影响。“好在有畜牧专家作指导,我现在可以通过控制配种选择分娩季节,达到母牛生产能力的最优化,极大地提高了牛犊的存活率和养殖效益。”许玉华说。  由于有了畜牧专家的指导进行控制配种,今年3、4月,许玉华的30头母牛陆续都产下了牛犊。在经过半年的精心饲养后,因牛犊体格健壮,还未到销售期就被人以1.2万元/头订购,目前这些大多长到500斤左右的牛犊已陆续被人买走,每头给许玉华带来了6000元的净利。  “接下来我还要从牛犊中选留种母牛,以扩大我的母牛养殖规模,争取出栏更多的牛犊,以实现效益最大化。”许玉华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0-29
(肖龙华 记者 程海英)近日,浙江龙游县林业水利局教授级高工吴柏林一行到叙永县水尾镇安全村开展方竹培育、抚育调研指导工作。现场图片专家组一行详细了解了叙永县方竹笋产业面积、产量、技术、成本以及销售渠道,对该县方竹笋的质量给予高度评价。并现场向竹农讲解品种选择对竹笋产量的重大影响,热心指导竹农在竹林培育,竹笋采挖中的注意事项,为竹农上了一堂生动的现场培训课,让竹农在下一步笋用竹林培育中,选育品质好,产量高的方竹进行培育,掌握科学的培育方式,提高品质产量,增加竹农收入。调研结束后,专家组表示,将继续对叙永竹产业发展密切关注,及时提供技术援助。(叙永县水尾镇供图)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0-28
四川农村日报讯 谢代平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为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10月25日,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组织举办了高素质农民培训。  据悉,此次培训结合分水岭镇农业产业发展实际,采取理论授课、田间讲解等方式进行,培训内容以种植、养殖为重点,开设种养技术、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等综合课程。此次培训,旨在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让受训的农民真正成为产业发展能力强、示范带动作用大的高素质人才。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0-28
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通讯员 张雨 李霞)近日,在合江县望龙镇永定村居家就业包装基地,20多名居家妇女正在热火朝天地开展酒盒包装工作。这是永定村两委在疫情防控期间,如何让本村老百姓居家也能增收,把生产车间办在家门口的方法,工作送到家门口,村民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群众称赞村干部真正为群众办了实事。漂亮的永定村产业基地去年初,永定村两委考虑到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才是乡村振兴的根本,除了在村便民服务室设置综合窗口开展常规服务,为群众帮办代办事项外,还组织干部群众外出考察,主动与合江县华泰包装有限公司对接,吸引公司到村民集中区办包装车间,在便民服务室设置“政务+就业”窗口,组织培训村民劳动技能,使村民足不出户便实现就业。望龙镇永定村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室)今年52岁的袁有珍此前一直在家带小孩,闲暇时间种点庄稼,一家人的收入全靠着丈夫外出务工。现在家门口建起了就业基地,让苦于没有挣钱门路的她看到了希望,经过培训后很快就上了手,也有了可观的收入。袁有珍说:“旺季一个月能收入3000到4000块钱,淡季就只有1000多块钱,但在这里上班还能照顾孩子和老人,在家门口就可以挣得到零花钱,我觉得非常不错。”永定村探索出“规模生产+散居零产”的生产方式,让村民灵活选择就业形式。规模生产是在永定场上纸盒包装基地,固定工20余人成批量、成规模折纸盒,人均月收入可达2000多元以上;散居家里自主折纸盒30余人,人均月收入1000多元以上,居家就业成为永定村村民的稳定增收渠道。村民集中在车间生产永定村除努力解决村民就业外,还想方设法增加村集体收入,大力发展了一批村集体项目,如马老顶家庭农场原生态林下乌鸡养殖,乌鸡养殖、销售一条龙,年产出4000多只;飞地张白垇村联合修建温氏养猪场,年出产生猪2000余头;引进公司种植中草药佛手柑和青秋脐橙,规模集中成片发展300亩;订单收购农户红薯,精加工成红薯粉条,以纯天然无添加的品质销往泸州;2020年,永定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0余万元。集体有收入了,村民更信服村两委了。村上以疫情防控为契机,大张旗鼓提倡、宣传、推广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破除陈规陋习,弘扬文明新风,树立淳朴乡风,得到全村群众的支持和好评。村两委推动环境卫生“汇入”生活,推动文明乡风“融入”文化,结合党史教育,让感恩奋进“沁入”人心等,多种多样的村民活动就能开展起来了,村干部号召力增强了,村民满意度也增加了。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10-27
(赵康明 杨桃 记者 程海英)深秋时节,纳溪区大渡口镇太和村处处升腾着生机与希望。未见其鸡,先闻其鸣,还未走近于小兵养鸡场,就听到数千只公鸡打鸣声彼此起伏;藤椒、蜂糖李、茶叶基地,村民正在剪枝、施肥、除草,一派忙碌;一幢幢小洋楼相嵌山间,炊烟袅袅升起……太和村地处泸州、宜宾两市交界岩区,村级建制调整中,原太和村、金竹村合二为一。扶贫攻坚一棒又一棒“接力”,交通不畅、信息闭塞、产业簿弱等难关被一个个攻克。立足产业基础,巩固壮大产业,搭建“产业+互联网”新型业态、办实事解难题……太和村“后半篇”文章步履坚实。太和村里的百亩八月瓜产业长势喜人村干部“下深水” 当产业带头人脱贫户宗国华没想到,自己靠着一个20余亩小茶园,年收入超过10万元,过上了好日子。更没想到,自己还能成为种茶技术能手。“村干部带头发展产业,在技术、销售等方面减少了很多顾虑,我们干起来更有信心。”尝到种茶甜头的宗国华一年四季作息大多围着茶园转。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太和村以村级建制调整为契机,牢牢抓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依托岩区土壤、气候条件,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鼓励村干部发展“短平快”项目,以“公司+专合社+农户”形式,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村干部马祖全,流转土地1000亩建设藤椒基地,成立藤椒专合社,带动周边40多个会员种植藤椒走上致富路;村干部杨忠琼,流转土地1200亩,创建“佰亿家庭农场”,建设1000亩沃柑基地、200亩蜂糖李基地,解决20多个村民季节性务工;村干部于小兵,订单养殖“黑瑶鸡”,年出栏1万余羽,带动周边20多户村民从事养殖增收。党员干部帮助采摘宣传花椒    “村干部带头发展产业,起到了‘抛砖引玉’作用。”太和村党总支书记钟传杰说,在村干部带动下,太和村已栽种茶叶1000亩、藤椒1200亩、李子800亩、柑橘1000亩、八月瓜200亩,基本形成组有基地、户有产业格局。同时,回引返乡创业青年3名,对外引进公司2家,合作企业4家,培养致富带头人7名。今年,村民5000余亩土地流转费100万元,村民季节性务工收40多万元,脱贫户户均纯收入增收3000元以上。直播带货 打造新型业态张泽秀“待字闺中”的3000多斤脆甜柿,今年没出家门就被销售一空,让她“意外惊喜”。张泽秀是太和村脱贫户,丈夫因病去世,孩子还未成年,家中缺劳力。看到一棵棵硕果累累的柿子,她只能“望柿心叹”。村上搭建的直播带货平台让她搭上“顺风车”,顺利把柿子变成钞票。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随着一项项产业投产问市,农产品销售变现问题摆在大家面前。太和村“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通过充分酝酿,积极尝试农业发展新业态,抢抓“直播带货”风口,集成推介太和村美景、特色农产品,各类农产品销售呈现需求旺盛良好态势。党员干部和驻村工作队队员为扶贫产业蜂糖李义务直播带货    市场上10元/斤的蜂糖李,太和村的蜂糖李最高卖到88元/斤。这个价格让村干部、“佰亿家庭农场”负责人杨忠琼感受到直播带货的魅力。在她看来,直播带货不仅是口啤,更重要的是品质。通过线上平台真实展现太和村山水、农特产品生产过程、与粉乡互动交流,太和村藤椒、活水鱼、脆甜柿等农特产品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大部分直播视频浏览量10万+。好山好水出好货。为让农特产品更有“底气”,太和村以“走出去,请进来”方式规范生态种养、完善线上平台。同时积极争取“农旅融合”项目,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让更多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旅游、农副产品走出去,吸引更多的人来太和村领略风土人情,品尝生态美食。目前,集垂钓、观光为一体,有50亩水域面积的流水养鱼项目已峻工,3公里的组道硬化工程正在施工,利用闲置资产规划休闲民宿正在做筹备工作。“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太和村乡村振兴多彩画卷正渐次展开。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0-27
(廖胜春 陈雨 记者 程海英)走进纳溪区护国镇梅岭茶园,一行行翠绿的茶树在阳光下格外耀眼,一条条“绿波”上飘荡着层层薄雾,一道道彩虹描绘出别样的茶园风景。这是纳溪区数字茶园实施雾灌的场景。纳溪区依托物联网系统在全区茶叶核心产区——护国镇梅岭村党群服务中心搭建梅岭茶产业现代农业园区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作为数字茶园核心指挥枢纽。通过平台开展数字茶园信息发布场景应用,一键即可对智慧雾灌系统、肥水药一体化系统、可视化远程视频监控等一系列数字技术设备进行远程智能控制,实现对茶园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通过数字化农业设备可以收集气温、降水、二氧化碳、光合有效辐射等10多个气象要素。”梅岭村驻村第一书记陈超华介绍,通过茶园里的智能气象监测设备,及时准确预报基地茶叶管理和采摘的天气,有助于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降低因天气影响对茶叶采摘造成的损失。他说,在梅岭村建立良种茶苗繁育园、品比实验园,配备温度传感器等数据采集设备,对引进品种生长全过程进行记录,将引种良种数据、本地繁育数据、环境数据等导入物联网系统进行大数据匹配计算,智能筛选出适宜本土培育的良种率先试种、率先育繁、率先推广。为提高茶叶品质,纳溪区通过数字技术对荣龙茶厂、天绿茶厂、瀚源有机茶厂等11个茶叶企业进行全面技改打造、加工基地升级,推广应用茶叶加工先进机械和绿色防控设施装备,实现可视化监管、一体化操作。通过建设自动化、智能化田间监测网点,构建病虫监测预警体系,推广应用一批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有效提升病虫害防治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通过智能茶叶物联网追溯管理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准确掌握茶叶的苗情、墒情、病虫情以及茶叶各生育阶段的长势长相,对茶农的茶叶生产、管理进行快捷高效的调度指挥,以数字技术降低产量对“天时”的依赖,实现茶叶产量稳步提升,让茶产业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依靠数字化管理节约人力和时间成本,和过去手工劳动相比,茶叶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通过肥水药一体化智能喷灌系统自动施用到茶园,实现60%以上的茶园大量施用有机肥,化肥农药施用量均低于当地平均水平。”纳溪区护国镇梅岭村党委书记、村主任朱春说。近年来,纳溪区立足生态、因势而谋,依托数字经济发展优势,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数字茶园,探索“数字+茶园”的新发展模式,以数字化转型激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纳溪特早茶”产业提档升级。目前,全区建成茶叶基地32万亩,年总产量2.25万吨、茶产业年综合产值实现近80亿元,创建有机茶基地1个、无公害茶叶基地5个、省级茶叶万亩亿元示范区5个,先后获评“中国特早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和“中国茶业百强县”等荣誉称号。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0-27
(陈俞秀 记者 程海英)一品草药山银花,产业振兴富万家。在泸州市古蔺县石宝镇普乐村的田间地里,300亩山银花乡贤产业种植基地跃然眼中,专业技术人员正在向种植大户们讲解着种植注意事项,随后,走到打窝机器面前两手稳着操控盘,有力的向下压紧。“突突突突突突……”随着机器的阵阵轰鸣,一个接一个的土窝子不断显现出来。这便是石宝镇山银花种植的第一步……山区引进“致富花” 群众致富有盼头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和百姓圆梦小康的基石。“十四五”开局以来,石宝镇党委政府始终把产业振兴放在发展首位,在不断的调研和考察中,“山银花科技示范园”成为石宝镇“一园两区三带”产业规划的领头羊。  “中药材山银花为多年生植物,即使在丘陵或平原地带,也多栽培在山坡或贫瘠的土地上,可以有效避免‘与粮争地’。”农学博士付建国说到,他已从事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30余年,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与丰富的实践经验。“经多次土壤提取进行科研发现:西南片区的石宝镇,是最适宜种植山银花的片区,并且种出来的山银花产量高、品质好。”四川省农科院专家、石宝镇乡贤人士李剑表示。小小的山银花看着不起眼却拥有多样且巨大的经济价值,承载着村民的致富希望。此次引进的山银花是灰毡毛忍冬品种,是我国的传统中药材,由于它抗菌消炎,抗病毒疗效甚佳,已成为各种药物、日用品、饮料等常用物品的原材料。山银花除用于制药外,用途日益广泛,如日化、饮料、美容、保健品等,用量也越来越大。很多提取绿原酸的厂家就指名要灰毡毛忍冬。石宝镇当前打造的山银花核心示范片以小龙村、红坝村为主,辐射周边石口、普乐、石宝等村。目前,石宝镇已完成2000亩土地流转和土地整理工作,种植户们正在进行打窝、填肥等相关准备工作。“五统一分”新模式 群众销路有保障产业举措得人心,全村民众皆欣喜。产业蓝图已然规划完毕,如何同心把蓝图描绘好成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振兴,产业振兴离不开新时代农民。群众参与,是实现发展的基石。石宝镇积极组织各村社干部开展入户宣传政策活动、发挥党员带头示范作用、开展政策培训会,邀请技术专家讲解相关专业知识,引起广大村民的广泛关注。今年以来,石宝镇党委政府决定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成立石宝镇产业发展项目领导小组,并在项目村成立种植联合社,着力解决基层治理运转机制不畅、发展资源融合能力不强等问题。为保障种植农户的最大利益,石宝镇党委政府与四川幸禾安泰农业公司经过多次激烈的谈判,双方约定了公司、村集体、农户按照40%、30%、30%比例投资,项目分成时按照20%、20%、60%获得收益,即公司投入4成,分红只占收益的2成,真正做到了让利于村集体经济组织及群众。同时,在产业运行模式上,双方达成“五统一分”新运行模式,即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市场、分片布局种植;由公司提供苗木、技术、收购等,农户负责种植、管护、采摘等;石宝镇与四川幸禾安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协议约定,公司负责保底价(当市场价高于该价格时,随行就市)签订收购合同,再通过“农户入股+保底收益”方式解决农户后顾之忧。“我们的山银花苗木来自重庆和湖南两个山银花生产区,这一次的苗木已经培育了两年,为保证苗木的墒情和存活率,从起苗运送到下土栽种整个过程不到48小时。我们现在种下去这一批,明年5月会有一次盛花期,后年就正式进入繁花期,之后一直稳定开花。而山银花花期达20年之久,有利于我们下一步发展旅游业,是名副其实的‘致富花’。”“我们的山银花亩产量在1500斤左右,合格的鲜花可卖到8.5元/斤。”技术人员认真讲解道。“我们种植出来的山银花由幸禾公司负责保底回收,专供成都等地知名大药房。据调查了解,他们每年年需求量高达两万吨,且每年都在快速增长,市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景象。”镇党委书记张诚说道。 农旅融合固发展 产业兴旺有妙招山银花不仅是一副好药材,还具有非常高的观赏价值。近年来,石宝镇坚持强化农旅融合发展理念,以植入高端、高新农业项目为核心,按照“农业+旅游”“田园+旅游”的发展模式,集中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田园农旅产业集群,把山银花田园农旅打造成引领石宝镇高质量发展“爆发点”。石宝镇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属高山沟谷地形,最高海拔1472m,全年平均气温12.8℃,即使在盛夏的夜晚也是凉风习习。沿着山银花种植的产业带顺流的葫溪河正适合夏季漂流,位于葫溪河旁边有天然的溶洞群景点,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山银花科技示范园将是游客们夏季避暑优先选择的“网红打卡盛地”。据悉,在石宝镇的“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中,石宝镇“山银花科技示范园”初加工厂将于明年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未来3年内,石宝镇“山银花科技示范园”将延伸至全镇11个村,共计发展15000亩高品质道地山银花,预计年产值达1.2亿元。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只有产业不断兴旺,才能更好的解决农民致富增收的问题。石宝镇党委政府正团结带领全镇人民集体念好“致富经”,在磅礴的乌蒙山区种出“幸福”。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0-27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小波 曾云吉  “李孃孃,有啥事好好说嘛,千万不要乱来,我们马上过来!”10月24日,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马村村“巾帼调解员”李焱梅通过“雪亮工程”平台,监控到辖区内有2户村民发生了争论和抓扯,李焱梅随即拨通电话稳定当事人情绪,并立即和该村党支部书记张林前往现场协调处置化解矛盾。  这一幕,仅是丰乐镇试点探索基层“乡理乡清”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的一个小案例。近年来,该镇综合运用党史学习教育、法治宣传、商会乡贤会、道德奖励等方式,探索构建法治教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治理内容,打造“乡理乡清”善治样板,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党建引领 凝聚治理向心力  扶贫济困、基地用工、婚姻家庭、邻里纠纷……马村村针对这些村务实际,整合村内综治维稳、安全生产、疫情防控等网格,构建村、组、党员中心户三级联动党建网格体系,将村组党员干部纳入网格,推进“多网融合,一网统筹”基层社会治理工作。  在马村村的工作日志上,一件件解决村民困难的信息记得密密麻麻,仔仔细细:15岁的马村村8组学生高某某患上白血病,在该镇党员干部帮助下,解决了就医、学习等困难,病情稳定,顺利走进大学校门;66岁的马村村6组村民张朝富家庭困难,90多岁的母亲卧病在床,后经过协调,当地公司优先流转其土地、安排其务工,相关部门落实救助政策等,让他顺利渡过难关……  身边的党员解决村民身边的难事,如今党员成为了马村村激活乡村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的“红色细胞”,他们充分发挥专业能力和特长优势,精准服务群众生活需求,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建设柑橘产业园期间,村组干部和党员全员入户做工作,1200亩土地在一周内便顺利完成流转租赁。”丰乐镇经发办主任罗尧说。多元参与 本土治理事半功倍  “找一找对方优点,你们走到今天很不容易……”前段时间,马村村村民巫某与妻子张某因为琐事闹离婚,通过“巾帼调解员”李焱梅的调解,这个险些破碎的家庭又恢复和谐。  马村村在推动“乡理乡清”治理中,在加强法治宣传、培育孝善美德、建立道德评议奖惩机制等基础上,创新推出适合本村的“乡贤帮忙明事理”“桂花树下说乡理”矛盾纠纷化解模式,充分发挥本地乡贤、村民代表在普法、孝善美德教育、红黑榜评议等方面的监督和引领作用,探索实现人才有舞台、乡村得振兴、企业得发展、邻里共和谐的“四赢”之路。  “乡贤和村民代表,在村里具有一定威信,与村民要么是邻居,要么是亲戚,乡里乡亲,由他们出面调解矛盾纠纷,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张林说,“乡理乡清”调解的是矛盾,调顺的是民心,调出的是和谐,调稳的是党的执政根基。  今年以来,马村村乡贤调解队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20余个,调解矛盾纠纷17起,离任村干部陈国才、蔬香佳园董事长刘华强、计生专干刘炎梅等先后荣获“纳溪区金牌调解员”“纳溪区巾帼调解员”等荣誉称号。二元模式 基层治理无死角  据了解,丰乐镇马村村基层治理多管齐下,充分利用智能化新技术新手段,整合雪亮工程、慧眼工程平台、网格E通、矛盾纠纷“随手调”等系统,开启“人工+智能”二元模式,充分发挥源头治理作用。“‘随手调’很好,能第一时间通过APP系统获得矛盾纠纷信息,在当事人气头上及时给予心理疏导。”谈起用高科技方式治理乡村,离任村干部陈国才伸出大拇指赞叹不已。  目前,马村村已建设监控点位160余个,实现村域监测无死角;通过网格E通、矛盾纠纷“随手调”等系统,连续实现矛盾纠纷村内化解、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100%,全村基本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诸事不出格,矛盾不上交”,乡风清朗,井然有序。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0-27
四川农村日报讯 曾运吉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深秋,正是猕猴桃收获的季节。在泸州市纳溪区丰乐镇保安村二组一个生态猕猴桃园里,果实饱满的猕猴桃正被装箱发往全国各地。猕猴桃园的主人叫杨刚,是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果树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硕士毕业后,他就到了全国最大的一家猕猴桃企业工作,直到2018年自己回乡创业租用了50亩土地种植猕猴桃。  如今,历经三年栽培管理,杨刚在猕猴桃世界里,“种”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杨刚查看猕猴桃。猕猴桃挂果亩入5万元  戴着一副近视眼镜,皮肤晒得黝黑,身上穿着T恤和牛仔裤,脚上的休闲鞋因沾满了泥土快要遮住鞋子原来的颜色。笔者见到杨刚时,他一副地道的农民模样。“我在四川农业大学本科和读研究生时,学的都是果树专业,走出校门后就在一家从事猕猴桃种培育、种植、研究的公司上班。”今年36岁的杨刚告诉笔者,从一开始,他就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猕猴桃的种植管理,采用仿生栽培法种植猕猴桃。  辛勤的付出终会换来回报。今年,杨刚的猕猴桃虽然是第一年挂果,亩产量却达到了3000多斤,由于是有机种植,价格卖到了15元/斤,亩收入接近5万元。省时省力节支增收  走进杨刚的猕猴桃园,水肥一体的管网纵横交错;果园的工棚里,拖拉机、旋耕机、开沟机、植保无人机、剪枝机、除草机等一应俱全,这也标志着杨刚的猕猴桃园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这两年我靠着这些机具,在标准化的猕猴桃园打造中虽然都是亲力亲为,但却没有费力,而且一年下来还节省了至少10万元的人工费用,省时省力又增收。”杨刚不无喜悦地告诉笔者。  长期以来,川南的猕猴桃等农作物生产主要依靠人工,成本居高不下,成为丘陵山区特色产业亟待解决的难题。由此,杨刚回乡创业时,就首先投资30多万元购回了作业机具,让他的猕猴桃园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达到了产业增效又增收的目标。这两年,由于机械助力,他的50亩猕猴桃园基本没请工人帮忙,一个人就完成了全年的种植管理。  杨刚在果园采用“水肥一体化”设备为果树施肥浇水,使水和肥料以优化的组合状态直接输送到果树根部土壤,让他摆脱了“靠天吃饭”的束缚。杨刚介绍,现在果园利用“水肥一体化”系统进行灌溉,定时、定量地控制,不仅提高了水肥的利用率,还降低了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  杨刚告诉笔者,现在他已着手推出上门培训、签约管理等方式,指导猕猴桃农户进行有机种植,以实现更大效益。目前,杨刚在全国签约技术指导的猕猴桃园有25家,面积超过2000亩。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0-26
(张红 雷枭 记者 程海英)“对对对,就在‘咀阳村莲藕产业基地’。”精明能干的傅定财是泸州市江阳区泰安街道咀阳村有名的莲藕种植户,一到挖藕季节,他的电话就响个不停,前来订藕的经销商络绎不绝。挖藕现场傅定财从2012年开始种藕。“当时只敢尝试栽种几分地,尝到了点甜头,想扩大栽种面积,加上政府领导给我们打气,我胆子就大了。”傅定财说,“还记得当时领导站在这片地上说这里将是一片荷塘、一片致富田,我还不信。几年来,政府规划指导、村民勤劳肯干,那些话都一一实现了。”如今,傅定财的藕田已经从原来的几分地发展到了120亩,咀阳村莲藕种植达到1500余亩,其中食用莲藕1200余亩,观赏荷花300余亩。夏观荷,秋品藕。每年夏季荷花盛开的时候,满塘珠翠映衬着娇艳荷花,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带动了当地的乡村旅游发展。到了秋冬时节,食用藕开始收获上市,又给莲藕种植户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经过几年的品种筛选,全村藕品得到提升,渐渐有了名气,现在泸州市场80%的藕都来自我们村。”咀阳村党总支书记杨朝华介绍,全村种植的莲藕主要品种有雪莲藕、锣林6号、湖北4号,其特点是凉拌生食清脆爽口、清炒炝炒鲜美脆嫩、煲汤煮食口感粉糯。好品质带来好价格,咀阳莲藕市场价比外地莲藕高出几毛钱一斤市民也乐意购买。挖藕、洗藕、运输,傅定财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计算着今年的进账。今年收成比去年还好,家里进账又将多20余万元。9年来,自家通过莲藕种植,老房子已经改建成了小洋房,城里买了2套新房,还添置了2辆新车,日子过得甜甜蜜蜜。“今年进账怎么安排?”“钱是老婆在管,听她的。”傅定财脸上露出幸福而憨厚的笑容。近年来,咀阳村作为乡村振兴的省级示范点,围绕莲藕产业倾力打造品牌特色。2017年起,泰安街道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莲藕种植户补贴资金约200万元;提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改造旅游公路25公里、游道8公里,改造民农房100余户;成立专合社,调动种植户的积极性。此外,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旅融合发展,泰安街道还确立了山色荷园旅游专项规划,着力打造泸州城郊休闲新村。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10-22
泸州市合江县白米镇斗笠村,地处国家级鱼米之乡示范产业园(合江县巴蜀鱼米之乡)核心区,因村里一座山形似斗笠而得名,斗笠村也是著名作曲家罗念一的故乡。去年3月,省委书记彭清华到斗笠村指导春耕生产,鼓励斗笠村大胆探索,做出示范,努力让村民增收致富。村两委立足实际、围绕服务“稻+鱼+虾+旅”四位一体产业发展,全力做好服务群众、增收富民工作,斗笠村发展更好更快、村民更富了。去年以来,斗笠村取得了省级首批乡村治理示范村和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称号,现在正努力打造省级便民服务示范村。融合打造阵地,建成村民身边的红色阵地和精神乐园去年以来,斗笠村围绕综合服务目标,加快党群服务中心、村史馆、便民服务室融合建设,建成凝聚人力的战斗堡垒,村民议事的聚集阵地,休闲娱乐的精神家园。通过积极上争外引以及整合各项资金200余万,新建党群服务中心,设计为简约中国风的三合院,取名会客厅,从视觉感官上让办事群众感到亲切。新建的便民服务大厅,内设阅读书吧、议事茶馆、休闲区、电子阅览区等功能区,实现“办公空间最小化、服务功能最大化”。在党群服务中心内,新开辟面积约80平方米的村史馆。今年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斗笠村接待县内外来村史馆开展红色教育的机关团体、党员群众1.2万人次。在中心外开放阵地文化院坝,增设文体娱乐设施、定期放映公益电影,为群众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便民阵地建成后,群众上门聊天拉家常的人多了、干群关系也走近了。统筹发展产业,打造村民喜爱的富裕乡村和增收田园斗笠村结合村情民情,打造政务+红色旅游、政务+产业发展、政务+电商销售等模式,将政务服务与红色旅游和鱼米之乡产业深度融合。依托高标准农田优势,重点发展稻虾共作产业,政府对挖虾沟的群众进行补助,专合社、专业公司负责技术指导,村民承担养殖产出。由于喂养小龙虾不施化肥和农药,水稻的品质得到提升,稻米价格由原来3元/斤增长到5元/斤,而且是上门收购,仅水稻就每亩增收1000元左右。稻虾田每年可以出产三季小龙虾,亩产约200~500斤,按市场最低价20元/斤计算,每亩经济收益可以增收5000元左右。目前,斗笠村已发展优质水稻5000亩、稻虾共作1200亩。利用党史学习教育和建党100周年机会,结合村史馆的红色教育,由斗笠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流转村民土地400亩,打造彩色稻田红色观光基地,这些由党徽、米仓和100周年3个部分组合而成的“百年华诞”巨幅稻田画,自5月份水稻初步成型后,几个月来吸引了上万“粉丝”围观,促进了斗笠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400亩彩色水稻,产量达40万斤,同时增加了村集体和农民收入。斗笠村便民服务室增设“政务+电商”综合窗口,探索“电商直播+便民集市”的销售模式,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村阵地搭建销售平台,村集体公司牵头推销、推广产品,帮助群众销售特色农产品,村集体和村民双受益双增收。斗笠村还依托村产权制度改革,将闲置农田、农舍资源“三权分置”,吸引城市人圆“田园梦”,发展“新农人”,到斗笠村共享农耕、共享民宿、共享生态文化文明。村集体公司对土地进行预流转,为企业和农户搭建合作平台,让资源变资产。目前,已流转土地2000余亩,通过收取流转管理费用为村集体带来收入近6万元。配套服务群众,打造村民需求的服务模式和幸福家园斗笠村便民服务室推行延时服务、预约服务、全程代办服务、绿色通道等拓展服务。村干部每天坚持早到30分钟,变“服务对象等着办”为“等着服务对象前来办”;坚持每天中午不关门,窗口工作人员轮流坐岗轮流午餐;坚持不办完最后一个业务不下班;坚决不让群众跑回头路。建立健全窗口工作台账,实行一事一记,全面跟踪办件情况,提供事前、事中、事后跟踪服务,切实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 变“坐等服务”为“上门服务”。去年起,在全村范围内正式开通“政务流动服务专用车”,流动办理业务,为群众和企业提供“保姆式”的服务及送服务上门活动。主要为贫困户、空巢老人、残疾人、交通不便等特殊人群上门办理低保手续、老年人办理老年优待证等提供接送服务、上门服务。今年以来,开展上门服务和红色代办780起,村民非常满意。  在斗笠村办公室安装LED电子显示屏,设立咨询台(首问责任岗)、网络自助服务区、办事流程图、政务信息公开查询点等一应俱全,实现政务信息全部上网公开,采取走村入户的方式将宣传折页、办事指南、服务卡发放群众手中,使之家喻户晓,提高办事透明度和群众获得感。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10-21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茂 何晓洪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肖先生,这是今天您订的土鸡,烹饪的时候记得放一些我们本地的香菇,味道更佳,我附上的那张《土鸡吃法》供你参考。”10月17日,笔者来到泸州市江阳区通滩镇魏国村鸿睿土鸡养殖场时,养殖场主人赖林云正在与“云上”的顾客谈话。据悉,这是当天第7笔订单了。  赖林云今年35岁,是一名返乡创业大学生。他从2016年回乡租用30亩林地从事规模养鸡以来,通过几年不断摸索,借助电商每年出栏1万多只土鸡,给他带来20多万元的净利。借助电商解决销售难题  2016年初,在建筑工地从事施工管理已8年的赖林云看到生态土鸡养殖的大好前景,同时为了照顾家人和孩子,他毅然回村将一个面积达 30 亩的山坡林地租了下来,并把所有的积蓄30余万元全部用来发展林下生态鸡养殖。  赖林云自己建起育雏房。由于育雏到位,加上他的精心饲养,他的雏鸡放归山林后,长得很健康。但大半年后销售时,却给了他当头一棒:销售受阻,运送到市场了,购买者以为他是鸡贩子,对他鸡的品质大打折扣 。“ 那时候我认识的人少,虽然首批只养了2000多只,却没人买。”赖林云说,首批鸡卖下来赚的钱连鸡吃的粮食成本都保不住。  面对挫折,赖林云没有放弃,一方面找亲友借钱继续养下去,另一方面想办法销售。低谷期持续两个月之后,赖林云决定转变营销模式,从上门推销,变成到朋友的网上商城里售卖。凭借优良的品质和不服输的精神,到第二批鸡出栏时,网上飞来的订单就占到了六成,鸡的销路终于打开了。打造电商店铺创意卖土鸡  市场打开了,赖林云决定扩大养殖规模,他又投资在山上搭建鸡棚,购买渣料机、真空机,散养鸡的数量逐年增加。到2018年时,他的农场年出栏生态土鸡已超过了1万只,同时在江阳区供销社的“未来生活网”等多个电商平台销售。“不只成都重庆,上海深圳都有了我的固定客户。”赖林云说。  “2018年以来,我还参加了很多养殖培训,每次都会向大家推荐我的微信二维码,积累客户。做电商没有自己的平台,总是不方便。”赖林云决定借助相关电商平台推出自己的电商店铺。  2019年,经过不断尝试,赖林云自己的生态土鸡在淘宝网和“有赞商城”都有了自己的电商店铺。毕竟是大商城,这为他带来了不少客户,订单也从全国各地“飞”来。  为了让客户真正吃到地道的土鸡美味,赖林云还别出心裁,对每一个订单都附带送上自己经过多年实践总结出来的多种土鸡美味制作方法《土鸡吃法》,包括红烧、煲汤、清蒸、凉拌等做法及所需佐料。对打来电话咨询吃法制作方法的客户,他更是认真解答,直到对方弄懂为止 。“ 教会别人如何吃鸡,其实就是对我生态鸡的又一种形式的宣传,可以稳定顾客群。现在,我网上60%以上客户都是因为学会了我独到的土鸡吃法而成了我的‘回头客’。”赖林云喜滋滋地说。  赖林云还告诉笔者,接下来他还要带领周边村民也加入土鸡养殖,由他负责销售。“现在电商为我的土鸡插上了‘翅膀’,按目前的销售态势和我的顾客群,一年再多卖几千上万只应该不成问题。”赖林云自信满满。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10-21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