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庞玉宇 文/图)9月11日,在泸县潮河镇宴美冷链物流园区,伴随着开场舞《节日的翅膀》,泸县潮河镇第十届金秋龙眼节正式开幕,线上直播同步启动。开幕现场活动现场,除了有精彩的文艺表演、互动游戏、吃龙眼比赛、有奖竞答等项目,还设置了龙眼趣味主题互动拍照打卡点、龙眼产品展销区。与往年的龙眼节不一样,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活动启动线上直播,让广大网友在直播中全程“云享”潮河金秋龙眼节。当天上午,吸引了80多万网友参与到潮河镇金秋龙眼节线上直播活动。果农打包龙眼据悉,潮河镇在龙眼加工、产品研发、农旅结合等三产融合发展方面下功夫。实施高换嫁接改良品种,先后培育泸丰、蜀冠、石硖、宝石1号等优良优势品种10余种,龙眼种植面积达3.8万亩;不断完善储存、加工、冷冻等环节配套设施,以龙眼为原材料,开发了干龙眼、龙眼肉、龙眼酒、龙眼蜜、龙眼酵素等系列龙眼产品,通过展销活动、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等形式远销外地;打造了20余公里龙眼农旅融合生态长廊。
四川经济日报 | 分享: 2021-09-13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益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9月10日,笔者走进泸州市纳溪区龙车镇塘口村村民曾玉能的鹌鹑养殖场看到:一排排养殖笼里挤满了鹌鹑,小家伙们叽叽喳喳的叫声不绝于耳,竞相争食,现场一片热闹。曾玉能在捡拾鹌鹑蛋。  曾玉能和饲养管理员分工喂防疫水和投食。看着活蹦乱跳的鹌鹑,曾玉能满是汗水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虽然这两年粮食涨价了,但鹌鹑蛋也水涨船高,现在每天6万多只鹌鹑产下的1300多斤鹌鹑蛋可以让我净收1300多元。”  曾玉能说:“当时我看准了这个机会,便到外地考察,学习养殖技术,了解市场销售前景。通过考察,我很快就确定了养殖鹌鹑的项目。”  2018年7月,曾玉能回乡养殖鹌鹑。由于鹌鹑养殖须走规模化发展之路才能获得更大的利润,曾玉能就携手另一伙伴来到塘口村,背靠万亩桂花基地,投入150多万元高标准打造养殖场地。他们首批购回了6万多只鹌鹑苗开始精心饲养,走上了专业养殖鹌鹑的致富路。  “鹌鹑养殖生长快,周期短,一只鹌鹑从出壳到产蛋只要33天左右,产蛋期一年。不仅鹌鹑蛋赚钱,鹌鹑粪晒干后做成肥料也赚钱!”聊起鹌鹑,曾玉能头头是道。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曾玉能爱动脑,善钻研,有什么活从不推三阻四,这让他在短时间内就实打实地掌握了鹌鹑养殖的基本技能。  曾玉能告诉笔者,养殖鹌鹑看似轻松,其实很繁杂,尤其是在从鹌鹑幼苗到下蛋一个月的生长期内,需要人每间隔10多分钟将拥挤在一起的鹌鹑分开,以避免长成僵鹌鹑,促进早日产蛋。同时,还需定期做好养殖场的消毒和鹌鹑的防疫等工作。  由于管理细致,2018年11月,曾玉能首批饲养的6万多只鹌鹑就陆续产蛋。当时泸州市场的鹌鹑养殖业主少,他的鹌鹑蛋一经上市,就被泸州、贵州赤水市等地的几个批发商全部订购,每天1000多斤鹌鹑蛋根本不愁销。  这以后,曾玉能养殖场的鹌鹑养殖量常年循环保持在6万只以上。由于市场上对鹌鹑的需求量有增无减,虽然这两年粮食价涨,每斤鹌鹑蛋除去人工和饲养等养殖成本后平均仅有1元利润,但每天1300多斤就有1300多元的纯利。一年下来,曾玉能靠着卖鹌鹑蛋就可实现净利近50万元,小小的鹌鹑蛋在曾玉能眼中变成了“金蛋蛋”。  养殖鹌鹑,粪便处理是个问题。“除了靠卖鹌鹑蛋获利,鹌鹑产下的粪便这两年也给我带来一笔额外收入。”曾玉能告诉笔者,自养殖一开始,他就考虑到了这一点,他所在的塘口村是川南最大的桂花种植基地,该村的桂花树种植需要大量农家有机肥料。在养殖初期,他就与塘口村桂花种植专合社达成了协议,鹌鹑粪便全部提供给合作社,每50公斤还卖了5元。他说,鹌鹑吃的七成饲料最后都变成了排泄物,一个存栏6万只的养殖场,鹌鹑日消耗饲料约1400公斤,产出的粪便有近1000公斤,通过干湿分离转化后出售,不但增加了收入,也避免了鹌鹑粪便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一举两得。  现在,曾玉能6万多只鹌鹑拉的粪便每天都在1000公斤左右,一月下来,曾玉能卖鹌鹑粪便就可收入3000余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13
(熊燕飞 屈小玲 记者 程海英)“我们身边那么普通的竹片,在我们手中变成艺术品,身价陡增。”“纳溪满山的翠竹就是家乡人民的金山银山啊!”学员们的竹雕作品    “这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绘画作品,让我更想回农村了。”“纳溪人民,生活在画卷里,生活很滋润。”9月7日,纳溪区诗书画院2021年美术公益培训班学员结业作品展和笔会交流画卷上,一幅幅围绕“乡村振兴有我”为主题的竹雕和国画作品精彩纷呈,展现出现代农村新风貌,参观者们赞口不绝,学员们成就感爆棚。纳溪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潘浩与师生们交流    据了解,纳溪区诗书画院近年来致力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植养地方文化,通过公益培训培养诗书画人才, 助力纳溪乡村振兴,服务纳溪文化积极作为。2021年美术公益培训班是该院第5期美术公益培训班,采取夜校+网校的形式,学习了花鸟画、人物画和竹雕。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的竹雕艺术课,备受学员们喜爱。这是因为纳溪区森林覆盖率达56.5% ,是“中国特色竹乡”“四川省现代林业强县”,有丰富的竹资源,需要更多人才去利用和扩展竹资源的价值。纳溪区诗书画院公益培训围绕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结合纳溪区林竹产业,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乡风文明、产业兴旺培养和储备人才,助力纳溪乡村振兴。结业典礼上,学员们感恩纳溪区政协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为他们搭建了学习平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大家通过线上线下共同学习、探讨、成长,掌握了更多的技法,开阔了眼界,提升了鉴赏能力。纳溪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诗书画院名誉院长潘浩与学员们亲切交流,鼓励学员们不忘初心、持之以恒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在传承和弘扬纳溪竹雕等非遗项目中宣传纳溪展示纳溪,为纳溪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区政协副主席、诗书画院院长马晖等政协领导参加了笔会交流活动。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10
(傅泽瑞 吴蔺璧 记者 程海英)“八月瓜,九月炸,十月打来诓娃娃。”这是生活在泸州古蔺的孩子们耳熟能详的童谣。童谣里的八月瓜,是千百年来生长在深山中的一种野果。八月瓜虽“甜”,但生在深山长在深山,也很难走出深山。但如今在泸州市古蔺县大村镇赞台村,八月瓜已经悄悄开始了它的“出山”之路……每到农历八月,形如肾脏的八月瓜就缠绕在灌木之上,一排排瓜架枝繁叶茂,甜瓜长势喜人,种植大户王泽正在忙碌地采摘着成熟的果实。王泽从小就喜欢上山摘八月瓜吃,炸开了口的八月瓜圆润鲜嫩,咬上一口汁多香甜细腻可口,让人回味无穷。2017年大学毕业后,王泽回乡,看到家乡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他想把这些闲置土地利用起来,于是便想到了他最爱的八月瓜。他开始学习人工种植八月瓜,从最开始的租地、开荒、打窝下苗,到后面的拉网锄草、打药剪枝,他全程参与,不错过任何一个细节。经过多次研究和尝试,他种植的八月瓜明显个头更大、口感更甜。采摘果实,整合装箱,10000斤的八月瓜订单让大家很是忙碌。八月瓜不仅可以直接食用,还可以做成茶、瓜籽油、瓜果酱、瓜面膜、瓜冻干粉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王泽介绍说,“八月瓜全身都是宝,青果可以做药材,果皮可以做成果茶,籽还可以榨油。”据了解,八月瓜营养价值丰富,富含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C ,既美容养颜,又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这是种植的第三年了,现在每年产量能达到2000斤一亩,市场上批发价都是8块,每亩每年收益都能够达到一万多块。”随着八月瓜种植基地名气越来越大,很多人也慕名前来回味童年的甜蜜味道。“今天特意来买八月瓜,家里面的人都比较喜欢吃,不仅好吃还可以自己动手采摘非常有乐趣。”游客张浪说。据了解,王泽共种植八月瓜100亩,2019年开始挂果,进入盛产期,亩产量达2000斤,均价为每斤8元,亩产值达16000元左右。乡村要振兴,农民变思路。未来,王泽打算进行八月瓜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带动周边村民一起发展致富。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帅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金秋时节,笔者来到泸州市江阳区邻玉街道天堂村五组的一片百年桂花树林,看到70岁的村民马开会和家人将塑料布铺在树下,一家人就开始打桂花。只见马开会手持五六米长的竹竿不停地敲打着桂花枝,一朵朵桂花像天女散花般扑簌籁掉落在塑料布上,有厚厚一层。筛选桂花。  “别小看我们家这片百年桂花林,虽然只有17棵,但全都是百年大树。一棵桂花树每年都要收150多斤桂花,每斤卖20元,一棵树就可实现收入3000余元,很多时候桂花下树就被人买走了。”马开会一边敲打树枝,一边喜滋滋地说。  桂花也是天然食品添加剂,可酿酒,制成桂花糕、桂花糖、香精和天然香水等,用途相当广泛。“17棵桂花树,它们就是我们家的‘传家宝’。”马开会告诉笔者,20多年前,她家的这些百年桂花树都是自开自落,成片桂花落地无人问津。后来,镇上一家酒厂大量收购鲜桂花,这才让她家的百年桂花树派上了大用场,每年的桂花给家里带来了一笔可观的收入。为了不让桂花浪费,采收时,她和家人都要先将塑料布摊铺在树下,然后才用竹竿拍打树枝梢。  这几年,政府将她家的这些百年桂花树纳入古树木群进行挂牌保护,这些百年桂花树名气大了起来。每年桂花飘香的时节,这些百年桂花树就成了“网红树”,每天都有几十上百游客前来桂花林中闻香拍照。马开会也及时抓住花期挣“花香钱”,做活“花经济”,带领全家人采收桂花,卖桂花。很多游客买桂花都是用于制作桂花酒或制作桂花糕、桂花饼等美食。这小小的桂花不仅香了游客,也鼓起了马开会一家人的“钱袋子”。她告诉笔者,这两年一季桂花卖下来,足足可以实现收入超过5万元。  “这花香四溢的桂花树,硬是我们家名副其实的‘摇钱树’啊。”马开会感慨地说。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王欢玉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初秋时节,笔者来到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群利村,这里家家户户的院墙修得整齐漂亮,院门口摆放着用废旧轮胎或砖块制成的美丽花坛,花坛里栽上了玫瑰、月季、八月桂;院内分为蔬菜区、果树区、养殖区……家家有树,户户有花,绘就了美丽乡村新画卷。  “群利村的农家小院能有今天的美丽景致,缘于我们实施的‘美丽庭院’创建工程。”群利村党支部副书记淦永平欣喜地介绍说。  自2016年以来,群利村党支部开始实施“美丽庭院”创建工程,广泛动员、强化组织,同时党员包户指导,鼓励村民以家庭为单元,以庭院为阵地,在房前屋后“小田园”上下功夫,鼓励群众发展既适合自己又具有“短、平、快”优势的“小果树、小蔬菜、小畜禽”庭院经济,走出一条合民情、顺民意的“小庭院、大经济”发展路子,使庭院真正成为村民的“聚宝盆”。  群利村有1100多户共3000多人,多年来,农业种植结构单一效益低下,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农户家的庭院虽然面积较大,但基本处于闲置、荒废状态。2016年,群利村党支部结合创建“美丽庭院”,按照“地里有菜、空中有果、园中有畜”的模式,帮助农民转变观念、拓展思路,大力发展庭院经济。  为了让村民对发展庭院经济有直观感受,村党支部组织村民代表前往周边地区的庭院经济示范点参观学习,让村民亲眼看到一个普通庭院经改造后,平均年收入能达到几千甚至几万元,以激发了他们发展庭院经济的热情。  65 岁的村民李传海在自家 2 亩地的小院里规划了果园和菜园,“我们年纪大了,自己种点瓜果蔬菜,活路轻巧,保证了吃喝,还能挣钱。”李传海家里种的龙眼一年能卖上6000多元,种的蔬菜直供村里的农家乐,一年下来也有5000多块钱,从“菜地”到“餐桌”,一家人的收入“步步高”。  用好庭院地,建好增收园。“以前,家家户户都想着养猪,庭院空着就是为了晾红苕藤或晒玉米。”淦永平说,通过这几年创建“美丽庭院”,他们以党员干部带动,请来农业专家培训、指导,从思想上转变群众的观念,现在大家发展庭院经济的热情都高了。同时,村上还积极帮助群众因地制宜规划庭院、合理分配区域、选择优良果蔬,大力引导村民发展果蔬种植,走“果树+蔬菜”或“果树+家禽”等多元化庭院经济发展路子,既美化了庭院,又实现了果蔬的自给自足,实现了环境美化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9
(陶飞虎 记者 程海英)“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9月秋风吹过田野,二郎镇的万亩高粱映红了脸,笑弯了腰,村民迎来大丰收,田间地头热闹非凡,充满欢声笑语。让群众腰包鼓一点、生活甜一点,是古蔺县二郎镇领导、干部挂念的头等大事,大家在党委政府的关怀下,不断的优化工作方法,引进各种资源,竭力铺好“红粮路子”,让村(社区)加入“红粮序列”,实现富民增收。盘活资源“建群”,宣传引导“入群”为让更多的农户加入“红粮群”,将红粮产业做大做精做强,二郎镇用“三颗心”做足前期准备。尽心争取,通过多方走访、四处“游说”,找资源、求资金,二郎镇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并结合二郎各村(社区)实际,内化为激励政策——根据土地面积和种植意愿免费发放种子、有机肥、调理剂,再根据种植情况给予保险补助、红粮补贴。精心组织,由镇长彭国林同志挂帅,镇人大专职副主席杨芳同志亲自督促指导,抽调熟悉村情民意的“精兵强将”,组建红粮专班,走村入户,分组开工,全面推进。用心引导,专班成员深入农户家中,与农户谈心沟通,聊红粮的现状与未来,摆全村的规划与发展,积极引导农户种植红粮。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二郎镇今年成功引导20个村(社区)种植红粮2.2万亩。强化合作交流,科学开展“群管理”二郎镇的红粮产业发展已久,种植技术基本成熟,但仍处于“靠经验管理、看老天吃饭”的粗犷模式,对此,镇领导一方面组织各村(社区)党支部书记、红粮大户等相关人员多次到贵州实地考察,看基地、听讲解、学技术、思发展,让大家能取长补短,开拓眼界,以点带面去指导农户科学发展红粮产业。另一方面,邀请省、市、县各级农业专家到田间地头进行大棚育苗、虫害管理、科学施肥等方面的指导,有效帮助农户提高效率,增加产量。利用科学管理,二郎镇今年红粮获得大丰收,预计总产量达1400万斤,亩产量800斤左右,比往年的粗犷型种植模式提高约14%。到村集中收购,农户现场收“红包”“老雷,整到这么多红票子,发财了哦”……近日,各村村组干部都在陆续组织农户将红粮拉到村内集中收购点,再由郎酒厂派车来拉走,“一手给红粮,一手得红票”。这是二郎镇保障红粮产业发展的又一大举措,即与郎酒厂积极对接,由他们根据市场定好统一收购价,到红粮成熟、晾晒完成时,由他们来集中收购,免除农户的“后顾之忧”,“感谢政府的好政策,村都不出就把钱找了,今年高粱丰收了,明年还要多种高粱,种好高粱。”雷家沟村某种植户笑着说道。今年,按统一收购价估计,二郎镇红粮产值4500多万元,种植户人均可增收6000余元。破解衔接难题,切实提高“活跃度”红粮收割后秸秆的处理和土地的利用,一直是困扰二郎镇农户的难题,为破题解忧,今年,以铁桥村、土城村为试点,开始推广秸秆的综合利用技术,根据各村种养殖业发展不同需求,分类施策探索秸秆腐熟肥田、青贮加工两种模式,前者能有效提升土壤肥力,为来年作物扩量增产打下坚实基础,后者则可以有效降低畜禽养殖饲料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从源头上减少秸秆禁烧,防止大气污染,减少野外用火风险。同时召开“支书会议”、小组群众会、乡贤茶话会等,集思广益,在二郎镇谋划高山蔬菜试点,同样由政府给予优惠政策、进行技术指导、提供销售渠道等,着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户收入。千方百计谋发展,不折不扣办实事,一心一意为人民。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二郎镇将始终坚守为民初心,带领乡亲们走好“红粮路”,发展现代化、品牌化、精品化红粮产业,进而借助郎酒发展契机,打造新的增长极,充实、完善、丰富产业体系,让乡亲们享受到改革发展的红利,让他们笑容更灿烂、生活更美满,也让他们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中,为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贡献二郎的力量!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08
(周超文 肖安然 记者 程海英)“只要开动脑筋,增收致富并不是一件难事。”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观音村村民蓝昌金一本正经地说。去年以来,他在自己经营的猕猴桃园里开始试养土鸡,不仅猕猴桃获得大丰收,而且饲养的两批近3000只本地土鸡,纯收入近2万元,他高兴地说:“果园养鸡除了增收,还不用除草又肥地,可是件一举多得的大好事。”蓝昌金给鸡添喂精料    2020年,返乡创业的蓝昌金租用了70亩地用于猕猴桃种植。在种植管理的过种中,蓝昌金没白没黑地忙碌在果园里除草灭虫,费工不少收入却不高。“猕猴桃园最大烦恼就是草多,还长得特别快。”蓝昌金说,猕猴桃园每年开春前要下复合肥,猕猴桃长得特别好,但是杂草也沾了光,长得也快,为了确保猕猴桃品质,根本不能使用除草剂,得花钱请工人锄草。2020年春,面对猕猴桃园不断疯长的野草,蓝昌金了解到,鸡是有名的“吃草大王”,可以有效制约害虫和野草,鸡的粪便还可改良土壤、增加有机质,每亩猕猴桃园放养200至300只土鸡“除草施肥”,人工就省了出来,等于鸡在为猕猴桃园“打工”。于是,蓝昌金在果园里养起了鸡。他根据市场需求,选中了本地土鸡这个品种。春天,青草芽萌发时节,他按照每亩地200多只的比例把1500只鸡苗投放进了果园,开始稍加精料,后来园里草、菜增多,鸡吃草芽菜叶和害虫,只需加极少的精料就可以了。“以前园里除草灭虫,既费工夫又需投资,现在全部由鸡‘代劳’,而且鸡粪还成为好肥料,降低了果园管理成本。”蓝昌金欣喜地说。游客在果园购买土鸡    2020年8月,经过了半年时间的精心饲养,又肥又壮的本地土鸡出栏了,因这里的鸡生活在天然氧吧的猕猴桃园,又食草虫,属无公害产品,蓝昌金将所拍土鸡视频只在“朋友圈”吆喝了几天,他的“绿色鸡”被来自泸州和纳溪城区驱车前来购买猕猴桃的市民全部买去,平均每只土鸡给蓝昌金带来了50元的纯利。接着,蓝昌金在对猕猴桃园进行消毒后,又及时购进第二批1500只鸡苗入园饲喂,并在正值阖家团圆的春节期间上市,一只只矫健的“绿色”土鸡每斤比普通鸡高出5元钱还抢不到手,蓝昌金又狠狠地发了一笔财。因为正值春节,第二批一只鸡要比第一批多赚20元。蓝昌金告诉记者,养鸡不需要高深技术,做好防疫和生态环境是关键。观音村是岩区村,海拔高,温差大,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同时他种植的70亩猕猴桃树为土鸡养殖提供了清新的环境,树下的杂草正好为土鸡提供杂草饲料,土鸡产生的粪便也可以为猕猴桃树生长提供养料,形成了林养互补的生态循环链。巧用“鸡工人”,不仅一年要赚近2万元,还能用土鸡除草;不仅环保,而且实用有效。蓝昌金告诉记者,在去年猕猴桃园放养土鸡获得经验的基础上,今年继续在果园放养两批土鸡,目前第一批销售已近尾声,第二批已投放。猕猴桃园因为有了“鸡工人”,蓝昌金在除草上没花一分钱,直接省去了1万多元的人工除草费用。今年,看到蓝昌金果园养鸡增效益的做法后,也引来了周边几个从事黄金梨种植农户的效访,大家也开始学他的模式做起这“一箭双雕”“一石两鸟”的买卖。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08
(周超文 王望 记者 程海英)“和去年桂圆每公斤均价4—5元相比,今年平均每公斤桂圆售价达到了12—20元。虽然今年价格好,但却无桂圆可卖。”9月7日,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罗湾村五组桂圆种植大户铁朝芳一脸无奈。为数不多的挂果树也稀稀啦啦    铁朝芳种植了200余棵桂圆,且都是大树,去年她就收获了3万余斤卖了6万多元。记者在现场看到,在今年的罗湾村,往年随处可见压弯枝头的桂圆树,今年挂的果子都稀稀拉拉,更多树子上是一颗也没有。“今年我们罗湾村近万亩桂圆经初步估产,在去年的基础上减产达九成,往年要收获400多万斤,今年估计40万斤都没有。”江阳区黄舣镇罗湾村党支部书记、罗湾村罗旺种植专合社理事长肖元强介绍说。针对今年桂圆大幅减产的原因,泸州市农业农村局经作站副站长李小孟认为是3个因素导致泸州市桂圆树大幅减产:一是泸州市去年桂圆总产量达到15万吨,比过去桂圆产量最高年份都高50%,是丰收的“大年”,过多消耗了树体的营养,让今年成了结得少的“小年”;二是受前期霜冻影响,桂圆树出现“扎煳”现象,泸州市桂圆树受灾面积大约占总面积的80%,成灾面积大约占总面积50%;三是今年清明节,桂圆树遭遇异常高温“冲梢”,很多花芽变成了叶芽,影响了桂圆树的坐果率,也成为桂圆树减产的又一因素。往年果压枝头的桂圆树全是叶子    面对今年桂圆产量减少,罗湾村罗旺种植专合社为保证挂果不多的桂圆都能全部采收,卖上好价钱增加收入,专合社在加强果园管理和引进新技术方面做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实行统一施肥、统一防病治虫,确保桂圆标准化生产管理,并邀请市、区技术专家开展现场技术培训,进行品种改良,大大地提升了今年龙眼的品质。在销售上,今年,罗湾村罗旺种植专合社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社员”或“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模式,充分利用合作社的技术和市场优势,积极建设“互联网+”电商营运平台,力争让不多的桂圆卖出更好的价格。如今,随着泸州桂圆的成熟上市,这段时间还有不少成都、重庆、自贡、南充等地的经销商打来电话,打听今年桂圆上市时间和价格,准备第一时间前来批发让当地市民抢先尝鲜,但经销商们的这一愿望可能要落空。据悉,泸州龙眼以肉厚鲜嫩、色泽晶莹、果汁香甜、风味隽美而享有盛誉,入选农业部2006年至2015年《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获得了“农产品地理标志”。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1-09-08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显凤 陈茂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10元一盒的香烟,10元1斤的高粱酒,150元一桌的饭菜……这是近日泸州市江阳区通滩镇陵园村一酒企业主为儿子举办的一场“寒碜”的婚宴。大好的“显摆”机会,为啥没用?一番打听才知道,这是村里红白理事会定的婚宴标准,再有钱也不能破“规矩”。  “原来为了面子,办个喜忧事大鱼大肉一摆就是几十桌,既费钱又费力。现在有了红白理事会帮助村民料理,丧事几碗菜、喜事定标准,既省钱又省力,大家也不用撑面子了。”陵园村党支部书记廖明亮说。  为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深化乡风文明建设,自2020年6月以来,通滩镇以红白理事会建设为抓手,以基层党建为平台,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的宣传、引领、带头、监督作用,引导各村(社区)采取“兼任+推选”的方式建立红白理事会,通过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引导群众自觉抵制陈规陋习。目前,通滩镇20个村(社区)都成立红白理事会,村党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各村确定1—2名监督员,协助操办村民的婚丧嫁娶事宜。红白理事会的建立有效加强了信息沟通,推动了全镇移风易俗工作的顺利进行。  陵园村老支书隆兴明告诉笔者,前些年,“赶人情”的负担很重。他说,当时,一个月收入也就三两千元钱,几乎每月都要“赶人情”,最少100元,多则几百甚至上千元。升学、满月、生日等宴席,应接不暇,一年要花费至少一两万元在这上面。现在,村里的“人情宴”越来越少,村民大大减轻了家庭负担。  在通滩镇党委书记阳钢看来,乡村好不好,不光要看村民口袋鼓不鼓,还要看村民的精神面貌。“鼓励消费不等于浪费,创建节约型社会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别说现在农民不算太富裕,就算真有钱了,也不能把节约抛在脑后。刹住‘人情风’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需要,更是村民的心声。”  2020年,通滩镇村村都建立红白理事会后,将简办宴席等写入村规民约中,有制度和章程可依,倡导村民破陋习、树新风。按照村规民约,村民有四类宴席应从简办,其他宴席不得办理。如老人去世、嫁娶、80岁以上老人祝寿可办理。另外,所有宴席要在村红白理事会提前报备,不得超过20桌。除此之外,各村党支部班子成员要求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自己不办宴席,也谢绝村里的宴席邀请。  据统计,今年前 8 月,通滩镇20个红白理事会已累计协助群众办理红白事600余起,劝停农村坝坝宴31 起,节省资金 120 多万元,文明婚丧嫁娶的新风尚在通滩镇乡村悄然传播开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8
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曹雪 记者 杜铠兵  “我现在手上拿的青蛙大概一两五左右,田里头还有更多稍大一点的,有二两左右。”9月1日,走进古蔺县德耀镇柏坪村稻蛙共养基地,阵阵蛙声此起彼伏。6亩稻田被丝网隔成一个个小方块,养殖户陈德洪正在进行田间管理,一只只肥硕的青蛙在稻田里活蹦乱跳。陈德洪在进行田间管理。 曹雪 摄  陈德洪从村集体公司租用了6亩土地发展稻田养蛙的立体生态循环种养。在专家指导下,陈德洪不断探索学习,实现了有机水稻种植和青蛙养殖的组合开发利用,实现一地多用,一田双收。  “稻谷能够净化水质,能给青蛙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夏天,青蛙可以在稻草下乘凉,防止中暑带来其他疾病。”陈德洪介绍,稻田养蛙的生态种养模式,构建了一个“蛙吃虫、稻遮荫”互为供给的生态系统,既可以减少水稻的病虫害,减少农药施用量,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出绿色环保的稻谷,又能获取蛙类养殖的经济效益,增加收入。  陈德洪算了笔账:今年,他家的6亩稻田可生产优质生态稻1200公斤、青 蛙10000公斤,产值达36万元。在众多稻田综合利用模式中,稻蛙生态共生模式投入小、产出大,养殖周期短、资金回笼快,优势明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7
四川农村日报讯 肖安然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只要开动脑筋,增收致富并不是一件难事。”9月3日,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观音村村民蓝昌金告诉笔者,去年以来,他在猕猴桃园里开始试养土鸡,不仅猕猴桃获得大丰收,而且饲养两批近3000只本地土鸡,纯收入近2万元。  2020年,返乡创业的蓝昌金租用了70亩地种猕猴桃。在种植管理的过程中,蓝昌金没日没夜地忙碌在果园里除草灭虫,费工不少收入却不高。  蓝昌金了解到,鸡是有名的“吃草大王”,可以有效制约害虫和野草,鸡的粪便还可改良土壤、增加有机质,每亩猕猴桃园放养200至300只土鸡“除草施肥”,人工就省了出来。  蓝昌金在果园里养起了鸡。经过半年时间的精心饲养,蓝昌金将拍的土鸡视频只在“朋友圈”吆喝了几天,他的“绿色鸡”就被来自泸州和纳溪城区的市民全部买去,平均每只土鸡给蓝昌金带来了50元的纯利。  接着,蓝昌金在对猕猴桃园进行消毒后,又及时购进第二批1500只鸡苗入园饲喂,并在春节期间上市,一只只矫健的“绿色”土鸡每斤比普通鸡高出5元钱还抢不到手,蓝昌金又狠狠地发了一笔财。  蓝昌金告诉笔者,今年他继续在果园放养两批土鸡,目前第一批销售已近尾声,第二批已投放。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6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洪瑜9月2日,记者从泸州市农业农村局获悉,《泸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促进和保障长江流域禁捕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已于2021年8月27日经泸州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次会议通过,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  “该《决定》的出台,将有效促进和保障长江禁捕工作的开展。”泸州市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科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泸州市自2016年7月率先在赤水河承担天然水域渔船渔民退捕国家试点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于2019年全面启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并按国省部署要求,于2020年6月全面完成退捕任务。  据了解,该《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四川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泸州实际制定,旨在保护水生生物资源,修复水域生态环境,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促进和保障泸州市长江流域禁捕工作。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6
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通讯员 熊廷辉)八月的哪片田野啊,高梁熟了红满天!九月的哪个季节啊,高梁收来堆满山!远方的客人啊,似乎闻到酒飘香。高梁熟了红满天当前正是高粱收购的季节,白沙镇各个村的村民正在集中点统一出售高梁,远处就听到一片欢声笑语,现场就看到一派热闹景象。高梁收来堆满山白沙镇是农业大镇,群众历来就有种高梁的习惯。为了确保粮农增产增收,今年白沙镇采取了以下措施发展高梁,确保了粮农增产增收:一是继续发展种植大户(5亩以上)。通过积极宣传动员,号召粮农改种高梁,目前累计6000余户粮农全面种植高梁;二是继续实施订单农业。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签合同,包收购,订价格,保增收。三是继续探索村集体资产公司运作模式。村集体资产公司对群众的土地使用权进行流转,高效利用土地价值,连片种植,规范管理,增加产量,增强收益;四是加强技术指导。统一使用有机肥,增收又环保。开展技术培训,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白沙镇种植高梁1.05万亩,产量2100吨,价值1554 万元,粮农人均增加收入800元,粮农开心地笑了!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1-09-03
(周超文 张静 文良旭)“今年,我们村集体公司在适宜套种的300亩晚熟柑橘地里套种一季冬豆,虽然现在距离收获还有2个月时间,但这些天就被泸州的2家豆腐乳厂以每公斤10元的价格全部预购了,每亩按200公斤计算就有2000元的收入,真正实现了‘一地双收’。”看着套种在柑橘地头长势喜人的冬豆,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马桥村党支部书记李道容高兴得合不拢嘴。  “我们引进的是塔罗科血橙这个晚熟柑橘品种,虽然引种的柑橘已经种植3年了,且已开始陆续挂果,但要长成林进入盛果期至少还有2-3年时间,而每年的土地租金加除草、施肥、打药等管护成本都在600元左右。”李道容介绍说,为了解决柑橘成林进入盛果期前的投入压力,今年,马桥村集体资产公司就采取在柑橘园套种经济效益高且短平快的冬豆来“以短养长”促增收,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利用柑橘园套种了一季病虫害少易于管理的冬豆,既增加土地收入,还增加了柑橘土地的肥力。  “在柑橘园套种冬豆除了增加收入,还减少水分的流失、减少其他杂草的生长,实现了一地两收,一举多得。”李道容说,接下来,马桥村集体资产公司在今年晚熟柑橘园套种冬豆获得丰收的基础上,明年就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围绕生态建设目标,积极探索套种模式,利用集体公司的晚熟柑橘园套种早春海椒和冬豆等农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拓宽致富增收新路子,让村集体的“家底”厚起来,村民的钱包鼓起来。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1-09-03
四川农村日报讯 黄彬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爱心成就梦想,助学点燃希望。9月1日下午,泸州市纳溪区委统战部携手纳溪区新联会的企业家来到护国中学,为该校3名2021年高考总分在640分以上的优秀学子送上了9.6 万元“圆梦金”,以解决他们大学期间的学费和住宿费。  护国中学是一所高完中学校,虽然地处山乡,但在2021年参加高考的400余名学生,重本上线突破了100人大关,640分以上的学生就有3名。自去年以来,纳溪区统战部携手新联会在护国中学设立“圆梦金”奖励办法,对每年参加高考总分在640分以上的优秀学子实行嘉奖,旨在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倡导重教兴学的良好风尚。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3
四川农村日报讯 任小冷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8月29日,在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赵坪村6组的一个山头上,一对正在采摘猕猴桃的青年夫妇说:“今年亩产量至少有1000斤,由于有微信‘朋友圈’帮忙,猕猴桃基地都是订单和进园采摘销售,根本不愁卖不脱。”  这对夫妇是赵多智和邓小红。2018年,在外打拼了20年的赵多智和邓小红看到家乡昔日的肥沃土地因无人耕种而杂草丛生后,决定回到家乡把这些撂荒地利用起来。几经考量后,两人毅然投入30多万元流转了20亩土地,种上了猕猴桃。  在赵多智夫妇的猕猴桃园,笔者看到,尽管天气炎热,却挡不住三三两两驱车前来的游客进园采摘猕猴桃的脚步。“游客进果园采摘猕猴桃,一律按15元/斤收费,而线上购买则只需 10 元/斤,主要是进园采摘都是随挑随摘,他们大都挑选个头大的猕猴桃。”赵多智说,走线上销售的猕猴桃只是个头稍小点,但品质是一样的,所以现在每天在线上销售的量也有500多斤。  据了解,为做好今年的猕猴桃销售工作,早在今年6月,赵多智和邓小红就将自己种植的猕猴桃拍成短视频,借助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进行宣传推广,早早就打响了“销售战”,自猕猴桃成熟上市以来,线上线下销售都非常火。  据悉,今年赵多智和邓小红的20亩猕猴桃预计产量有2万余斤,按目前价格算,可实现猕猴桃销售收入25万余元。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杜铠兵记者9月1日从泸州市农业农村局获悉,根据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发布的第1739期、1748期《商标公告》,“古蔺猕猴桃”“古蔺甜橙”成功获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古蔺猕猴桃”“古蔺甜橙”两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注册使用,为古蔺优质农产品“走出去”和提高市场竞争优势,提供了重要的品牌支撑。  加上此次获准的“古蔺猕猴桃”“古蔺甜橙”,古蔺县目前共有包括“古蔺牛皮茶”“古蔺赶黄草”“古蔺面”“古蔺黄牛(第29类、第31类上各1件)”“古蔺丫杈猪(第29类、第31类上各1件)”在内的9件国家地标证明商标。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2
四川农村日报讯 陈维江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蝴蝶体态婀娜,色彩斑斓,用艳丽的舞姿装点着大自然,被誉为“美丽的舞姬,会飞的花朵”。泸州市纳溪区永宁街道打渔山社区居民、四川工艺美术大师王世宏,利用蝶翅天生的丽质、绢绸丝绒般的质感、绚丽的光泽和自然天成的图案纹理,经过精心构思巧妙拼贴出的蝴蝶画,入列了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6月,王世宏获得了第三届“四川工匠”荣誉称号。近日,笔者来到王世宏的工作室,探访他的蝴蝶画世界。王世宏获奖后留影。潜心钻研蝴蝶画  来到王世宏的工作室,笔者感觉如同进入了蝴蝶的世界。墙上、案头,小至手掌大小的熊猫像,大到一尺半米的山水风景,蝶羽翩翩,光影宛转,这里真的是五彩斑斓的蝴蝶世界。  据了解,蝶翅画是以蝴蝶翅膀为主要材料,经科学方法回软、展翅、防蛀、防腐、干燥以及后期制作多道手工工序,拼贴成有国画、油画、水粉画效果的工艺画。  蝴蝶,从破茧到陨落,美到极致,却又短暂绚烂,王世宏从小就懂得珍惜它的美。王世宏说:“我能走上蝴蝶画创作这条道路,还是从小深受我的爷爷和父亲的影响。小时候没有美术基础,父亲就送我去学美术,通过几名老师的精心指导,自己的绘画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对我现在创作蝴蝶画来说帮助是非常大的。”  2002年,王世宏开始专心从事蝴蝶画创作,一门心思投入到这个工作中。令王世宏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他20多年来潜心钻研的蝴蝶画,因栩栩如生的造型、炉火纯青的技艺,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技艺的博大精深而入列了《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本人也成为泸州乃至四川蝴蝶画的领军人物。向着更高目标迈进  在王世宏的工作室,制作蝴蝶画的剪刀、镊子、排笔等工具一应俱全,蝴蝶标本随处可见。王世宏说:“要制作一幅蝴蝶画,除了讲究动作轻盈,还要做到心平气和,耐得住寂寞,不受外界干扰。有的画在挑选某一个色彩时,仅需其中1至2毫米的翅膀,稍大幅的作品则需两三个月才能完成,没有平和心态和独守寂寞的心态,根本不可能完成。”王世宏这些年就靠着这一心态,在创作的几千幅作品中,无一幅失误,并且蝶翅利用率很高,做到了物尽其用。  王世宏创作的蝴蝶画种类中,除了风景、动物、植物、人物外,尤以《三国人物脸谱》《京剧人物脸谱》和《扇面》等系列别致的作品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并先后获得奖项。其中,《芙蓉锦鲤》荣获“四川省旅游纪念品金奖”、《三国人物脸谱》荣获“四川省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银奖”;《游春图》荣获“首届中国民间工艺精品博览会银奖”。王世宏先后获得“四川省民间艺术大师”“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13年被泸州市人民政府授予“蝴蝶画制作工艺非遗传承人”。  2021年6月,由四川省总工会、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的第三届“四川工匠”命名仪式上,王世宏被授予“四川工匠”荣誉称号。王世宏表示:“今后,我将继续发扬‘工匠精神’,积极创新、潜心创作,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将蝴蝶画这一非遗文化传承下去。”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罗佳 彭志勇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笔者8月31日从泸州市江阳区人社局获悉,江阳区人社局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做实内外监督,推动就业培训领域突出问题系统治理,着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健全督办机制,抓实内部监督。江阳区人社局机关纪委对就业培训工作组人员进行警示教育全覆盖谈话,提醒培训干部职工认真履职尽责。同时,人社局机关也制定了《就业培训领域突出问题系统治理督查工作方案》。  健全宣传机制,用好社会监督。以江阳区政府网站、江阳人社微信公众号、工作QQ群、工作微信群等为载体,宣传就业培训领域系统治理工作情况,发布信访举报受理方式。设立举报箱,广泛收集问题线索,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今年,该局已向江阳区纪委移交问题线索1个。  健全查改机制,强化对外监督。江阳区人社局机关纪委围绕培训计划任务落实、培训机构(含企业)虚假培训、培训过程造假、培训监管不严、培训质效不高等重点方面,定期组织各工作组对培训机构(含企业)自查主任落实情况和培训成效落实情况开展督查检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1-09-01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