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龙新)日前,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24年元旦、春节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意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保障2024年元旦、春节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  《通知》要求,要强化风险监测,加大节日期间重点区域、重点品种监测力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会商研判、及时处置。要强化监管执法,对使用禁用药物的从严查处,对常规药物残留超标的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屠宰病死畜禽、注水注药等违法违规行为。要强化指导服务,加强科学用药指导和质量安全提醒,指导生产者严格落实农药安全间隔期、兽药休药期规定,加强承诺达标合格证开具使用指导,督促相关生产经营主体每批次规范开具。要强化应急值守,做好节日期间值班值守和应急处置,防止小风险变成大问题。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12-27
  (记者 王壹)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回顾这一年,乡村产业发展稳中有进、亮点频出。各地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突出生态优先,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做好“土特产”文章,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发展特色产业 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在重庆城口县坪坝镇的重庆美缀美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四名身着工服的工人正忙碌地穿梭在一套套腊肉生产机械设备之中。在地下腊肉熏制区域,一串串腊肉用麻绳系好,错落有致地倒挂在屋顶,工人们正通过烘炕技术烘干腊肉水分,保障腊肉品质。  美缀美办公室负责人朱建华介绍,腊肉产业是城口县的特色产业,也是当地知名的“土特产”。公司新建成的1.5万平方米现代化、智能化、标准化、数字化车间进一步提升了城口老腊肉这一特色产业的品质质量和品牌美誉度。  2022年,城口县提出“城口老腊肉‘再出发’”的口号,将城口老腊肉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产业发展推向新高度。2022年,城口老腊肉年产量达8000吨,年产值超8亿元。2023年,城口老腊肉成功进入“黑珍珠餐厅”,首次自营出口香港,亮相第32届香港美食博览会。  城口县腊肉产业高质量发展专班的工作人员算了一笔账:每生产销售1吨城口老腊肉便可带动10户农户户均增收近3000元。  特色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词”,特色产业可以有效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产业集聚升级。各地农业农村部门不断搭建平台载体,促进特色产业集聚升级,提升“土特产”的知名度,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强镇。  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支持新建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续建51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支持新建200个农业产业强镇、认定奖补184个农业产业强镇。  目前,全国范围内累计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80个,培育主导产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的集群3个、超500亿元的集群14个、超100亿元的集群149个,辐射带动超过1200万农户,新增就业岗位61万个。培育全产业链产值超10亿元的农业产业强镇超350个,镇域从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达2.6万元。培育乡村特色产业专业村镇4068个,实现总产值9000多亿元,推介199个产值超十亿元镇和306个产值超亿元村。  补齐短板弱项 推动农产品加工提质增效  随着乡村产业发展进入黄金期,农产品加工提质增效的问题也得到了重点关注。2023年,农业农村部支持建设传统特色肉制品、全谷物营养食品加工等一批科研试验基地,立项21项农产品加工领域农业行业标准,引导各地建设提升农产品加工园区。  走进河南漯河临颍县第二村集体经济产业园,糕点的香甜扑鼻而来。在产业园内的河南尚焙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一条条生产线高速运转,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在各自岗位上忙碌……公司正开足马力赶订单、运输加工成品。  产业园区负责人晁广辉告诉记者,该园区于2020年建成启用,目前有小麦精深加工、休闲食品类等小微企业20余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链条不断完善、配套逐渐齐全,带动园区周边发展“定单式”种植基地5万多亩,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3.8∶1,2000多户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或从事关联产业。  临颍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临颍县高标准建设以休闲食品产业为主、占地23.72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吸引入驻了一大批全国知名休闲食品龙头企业,其中中国驰名商标企业17个,构建了从原料种植、面粉加工、食品生产、色素配料到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各类包装、电商物流完善产业链条,形成了龙头带动、集群发展、链条完善、配套齐全的粮食深加工产业。  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建设提升了产业发展质量,优先带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23年1-10月,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共9.4万家,实现营业收入14.35万亿元,同比增长1.7%。  提振休闲农业 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今年是休闲农业恢复发展的重要一年。各地纷纷出政策、用实招,推动休闲农业恢复发展。  “选竹刮青、剖竹劈篾、拉丝打磨、蒸煮上色、挑一压一、编织成型……”在浙江省东阳市白云街道黄家竹编工艺研究院共富工坊内,一根根竹丝经一双巧手绕指翻腾,形成一件件精美的现代竹编文创产品。  这些文创产品是以竹产业为基础,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成果。白云街道以党建引领助力共同富裕,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共富工坊”建设。  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丰富游客的体验,还能将文化、旅游与农业产业融合。让农业资源变成产品,从而延伸了农业产业的链条,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力。  “我们以竹产业链为依托,集文创开发、技能培训、研学体验、宣传销售为一体,开发了台屏、茶具等系列竹编文创产品,同时引进竹编非遗匠人9名,开办竹编技艺班,累计培育非遗传承人22名,带动周边群众就近就业300余人,人均年收入超5万元,实现以竹产业带动村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该工坊负责人说。  农文旅融合发展归根结底要以农业为依托,围绕乡村产业这一主线,吸引广大农民参与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来,让他们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为进一步推动休闲农业恢复发展、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促进消费、提高农民收入,今年农业农村部宣传推介256个美丽休闲乡村,发布“乡味”浓郁的219条精品线路和701个精品景点,累计推介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953个,以此激发休闲农业发展活力。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12-27
(新华社记者 姜琳 王优玲 樊曦 郁琼源 宋立崑 翟濯)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越是经济面临严峻复杂形势,越要聚焦民生关切、兜牢民生基本线。  岁末年终,记者在一线调研采访中观察到,各地各部门在全力稳增长的同时持续擦亮民生底色,扎实推出一项项惠民政策,落实落细一件件民生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经过技能培训实现更好就业的务工人员难掩自豪表情;获得高比例医保报销和救助的困难家庭如释重负;在社区食堂解决吃饭难题的老人露出满意笑容……这一幕幕,交织着温暖和喜悦,彰显着人们最真切的民生获得。12月7日,山东省新泰市楼德镇村民在生产煎饼。近年,新泰市大力扶持煎饼产业,带动村民增收。 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 摄“真金白银”投入 提升民生温度  在位于湖北武汉市硚口区越秀财富中心25楼的武汉市德发电子信息有限责任公司,记者碰到入职不久的沈航。  “经过2个月见习后,我9月已通过公司考核并转正。”回想此前错过不少招聘机会,工作一直未落实,沈航坦言当时心中很是忐忑,“来到德发见习,发现前景和待遇都不错,经过双向选择,我们一批应届生许多都留下了。”  为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武汉市人社部门在607家企业建立了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企业享受见习补贴,成功留用的学生及其企业还额外享受就业补贴。2023年以来,武汉市仅见习补贴发放就超1128万元。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牵动着千家万户。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稳就业放到更突出位置。各地拿出“真金白银”,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通过失业保险稳岗返还、降低社保费率、发放就业补贴、扩岗补助等,多措并举稳企业用工、保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  12月,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依然游人不断。“在政府支持帮助下,我们渡过疫情三年难关,并一直保持500多名员工规模。今年又获得了人社部门发的14万多元稳岗返还资金。”开封清明上河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爽告诉记者,目前企业经营快速恢复,用人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  今年以来,全国仅各级政府直接支持就业创业的资金就已超过2000亿元。随着经济回稳向好和政策红利释放,1至10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09万人,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  住房问题,也是牵动人心的民生大事。  “总算能有个稳定的家,不用到处找房住了。”11月23日,四川温江2023年新增公共租赁住房选房大会上,拿到一套两居室入住通知的市民王丹,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女儿放学我就带她去新家看看。”  为破解城镇困难群众和新市民住房问题,四川省多头发力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截至10月末,全省共筹集公租房63.7万套。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各项投入不断加大。近两年来各地完成保障性租赁住房投资超过5200亿元;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正在推进,目前全国城中村改造入库项目406个,预计总投资1.8万亿元。  在新疆喀什,东湖街道、迎宾大道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座刚建成的新楼宽敞明亮,工作人员穿梭其间进行最后的调试安装。这个总投资3000万元的重点民生项目,投用后能惠及周边8万居民。  “家门口有卫生院,还能使用医保,以后方便多了。”喀什市民热孜叶·尤力达西期待地说。  投入力度,彰显民生温度。相比2022年,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教育支出42166亿元,增长6.9%;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67.6亿元、增加50亿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5元……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基本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惠民力度只强不弱——这份书写百姓福祉的民生答卷,在绵绵用力中向前舒展。聚焦“急难愁盼” 回应民生关切  中午时分,福建福州市鼓楼区庆城社区长者食堂熙熙攘攘,一份份营养搭配合理的午餐热气腾腾,老人们仅需花9.9元就能享用。  像这样的长者食堂,目前福州已建成528家,惠及61万老年人。  “一顿热乎饭是民生小事,却是很多家庭的大事。通过创新制度、改革供给,解决老人吃饭难问题,惠及千家万户。”庆城社区党委副书记林小玫说。  印发《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扎实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在36地启动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围绕“老有所养”,从中央到地方以改革破难题、解民忧。  家住广西南宁的肝癌患者李慧,近日到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进行常规复查、开药。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曾智明在电脑系统里输入通用名“仑伐替尼”后,显示单盒价格为789元。  “这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一线靶向药,2018年在国内获批后上市时,每盒价格约16800元。”曾智明介绍,一般患者用药量为一个月3盒,集采降价后,更多患者能用得起药了。  截至目前,国家组织集采9批374种药品平均降价超50%,集采心脏支架等8种高值医用耗材平均降价超80%,连同地方联盟采购,累计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约5000亿元。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3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明确,将常态化开展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实现国家和省级集采药品数合计达到450个。  聚焦“病有所医”,促进人民健康的改革举措逐步推进。5城市试点医疗服务价格改革,首轮调价方案已全部落地实施;长护险制度试点扩大至49个城市,切实为失能人员家庭减轻负担。  北京西城区的一处出租房里,49岁的张先生正在家人照顾下休养。  今年年初,外卖骑手张先生在送单过程中碰到道路护栏摔倒,导致左腿粉碎性骨折,做手术等花了4.6万元医药费。  “没想到这笔医药费由职业伤害保障全报销了,而且在休养期间,企业按照新规定给我发了1.4万元生活保障费,心里可踏实多了。”张先生感慨地说,“这要放在过去可不敢想。”  为张先生解决大麻烦的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制度,已在7省市的7家平台企业试点。截至9月末,已有668万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被纳入这项“新型工伤保险”保障。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逐步放开落户限制,畅通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渠道;缩短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差距,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提高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赡养老人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减轻中低收入阶层负担……一项项改革渐次推进,顺应百姓期盼,厚植民生福祉。强化民生救助 兜住民生底线  天津,静海区台头镇和平村,村民郝汉民家里温暖如春。家中温度计显示:24摄氏度。  今夏,海河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时,郝汉民所在的台头镇受灾严重,是全市唯一一个整建制转移的镇。  “刚回家时担心冬天供暖有没有保障,不久政府就协调了燃气公司进村逐一排查,确保天然气供暖不受洪水影响。”郝汉民指着家里的壁挂炉笑着说。  为切实解决受灾群众生活困难,确保安全温暖过冬,近日,财政部、应急管理部下达48.46亿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支持地方开展受灾群众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工作。  据应急管理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财政部、应急管理部要求相关地区科学合理制定救助方案,做实做细冬春救助工作,并将资金纳入直达机制,强化资金监管,严禁截留挪用,确保资金及时按政策规定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切实发挥资金效益。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安危冷暖和柴米油盐,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防线。  截至6月末,全国城市、农村低保标准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4.8%、8.5%。上半年全国累计支出低保、特困和临时救助资金1265亿元,为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供支撑。  托底保障,既要有细致的政策安排,也要有便捷的触达渠道;既要有物质帮助,也要有精神关怀。  在上海市长宁区,街道主动上门,让困难家庭的孩子成为上海艺术品博物馆“艺术护照”项目学员,免费学习艺术课程。  孩子们“表都没填一张”,在“艺术护照”课堂里看见人生另一番景色。从素描到油画,从西方“印象派”到写意国画……长宁区多位低保、低收入等困难家庭的孩子,周末走进艺博馆感受美育浸润、提高人文素养。  小小艺术课,折射了我国在社会救助制度方面的改革和探索。  通过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的建设完善,目前,全国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已经归集了6600多万低收入人口的基本信息。在此基础上,近日多部门联合印发文件,进一步部署多渠道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分层分类做好社会救助工作。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沿着高质量发展道路稳步前进,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民生这张答卷一定会越来越精彩。
新华社 | 分享: 2023-12-26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  业内人士指出,此次会议从加大推进力度和更加明确重点两方面对乡村全面振兴提出要求。下一步,要抓住产业发展关键,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通过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践行“千万工程”经验,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会议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找准乡村振兴的切入点,提高工作实效”。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讨论稿)》。  “有力就是要求各级政府把乡村振兴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资金、人才、政策等要优先保障。有效就是要尊重农业特点和乡村建设规律,从解决农民最迫切、最急需的事情开始,不搞形式主义。”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说。  2003年6月,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行动。如今,浙江全省90%以上的村庄达到新时代美丽乡村标准。  “20年来,‘千万工程’探索出一条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小切口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科学路径。”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庞静泊表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是下一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地方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农民接受程度推进工作,各有步调地朝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目标稳步前进。  朱启臻表示,会议强调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其重要意义在于一张蓝图绘到底,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乡村振兴要有久久为功的精神,不能朝令夕改,搞半截子工程。”他说。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  会议提出,“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在日前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近些年来,乡村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形成了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食品、特色手工等各具特色的产业,个性化、多样化产品更加丰富。产业链条也不断延伸拓展。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9万亿元。今年前三季度,乡村休闲旅游稳步恢复,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保持两位数增长。  对于此次会议强调“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这意味着乡村产业发展要立足资源优势,把地方特色发挥出来。庞静泊也表示,乡村产业发展各地要立足乡村特色资源,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不断延长产业链、丰富新业态。  曾衍德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其中,将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做活乡土产业,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壮链、补链发展;高效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实施农产品加工设施提升行动,引导各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促进农产品深度加工、循环利用;多元拓展乡村服务业,持续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提升乡村服务业对农业全产业链的支撑作用。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  会议提出,要“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  “促进农民增收,最重要的还是推动产业发展,向发展农业多功能和实现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同时,要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切实维护农民权益,确保各项惠农支出精准及时落到实处。”朱启臻说。  庞静泊表示,在狠抓乡村产业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还要扩大就业。“目前,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四成以上,是农民增收贡献的大头。要双管齐下,既充分实现家门口就业、又有效引导外出务工。一方面,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带动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创业;另一方面,实施以农民工为重点的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工稳岗就业。”  会议还强调,落实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提高产业和就业帮扶实效,推动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  “要重点关注特定群体持续增收。”庞静泊表示,聚焦低收入人口、收入明显下降以及支出负担骤增的脱贫人口和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要切实运行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与此同时,不断挖掘收入增长点,帮扶产业要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增加脱贫人口经营性收入;落实稳岗就业政策,提高脱贫人口工资性收入;发挥扶贫项目资产效益,保障脱贫人口财产性收入等,促进特定群体持续增收。
新华社 | 分享: 2023-12-26
  (记者 王田 祁倩倩)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做好油菜灾害防御指导服务工作,近日,农业农村部组织油菜专家组制定发布《油菜抗冻减灾明白纸》(以下简称《明白纸》)。  《明白纸》详细梳理了油菜苗期轻度冻害、苗期中等冻害、苗期严重冻害、花蕾期冻害、致死冻害的症状以及相应的抗冻减灾技术和措施,并普及油菜冻害综合防治常识。油菜的低温冻害主要发生在越冬期间,也可能发生在早春寒潮期间。当气温降至-3℃至-5℃时,油菜就会遭受冻害,-7℃至-8℃时受害较重,一些冬性强的油菜品种能抗-10℃以下的低温。冬季低温和大风、田间干旱和渍害均会加重油菜冻害。旺长苗、弱小苗和抽薹开花期油菜对低温最为敏感。  《明白纸》还针对油菜不同苗情特点,提出冻害综合防治措施要点:一是培育越冬壮苗,对长势较差的要追施尿素和新美洲星促进早发壮苗;二是对长势偏旺的油菜入冬前喷施多效唑,增加磷肥和钾肥的施用量;三是强化冬前管理,中耕除草,培土壅蔸,及时清理“三沟”,减轻渍害,提高地温;四是冻害发生后,可追施速效氮磷钾大量元素、喷施硼肥和生长调节剂,加快恢复生长。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12-22
  (记者 赵倩倩)近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组织召开2023年全国农作物病虫防控工作总结会。会议总结了2023年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工作的成效与经验,研讨了2024年度工作思路与重点,并组织观摩了海南省豇豆病虫害“防虫网+”绿色防控现场。  2023年,全国各级植保机构牢牢扛起粮食安全责任,贯彻落实《2023年“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方案》要求,面对水稻“两迁”害虫、番茄潜叶蛾、玉米南方锈病在部分地区暴发流行的严重形势,超前谋划,积极部署,加强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大力开展宣传培训,有效提高了防治技术到位率、绿色防控覆盖率、植保贡献率,为全年粮食再获丰收作出了应有贡献。  会议提出,面对病虫害不断变化、不断加重的严峻形势,下一步的防控工作要聚焦大面积单产提升、生物育种产业化等新形势,突出抓好以下方面工作:一要研究解决防治新技术。针对小麦赤霉病、水稻螟虫、豇豆蓟马等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难、为害重的问题,要加强防控新技术试验,研究解决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以作物生长周期为主线的全程病虫害综合防控方案,提高防控效果。二要集成推广绿色防控技术。要紧密围绕稳产保供、豇豆农残突出问题攻坚治理等中心工作,加强试验示范,分区域、分作物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加快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三要稳定壮大防治队伍。要积极争取、广泛呼吁,配齐配强防治专业队伍,切实将“责有人负、事有人管”的要求落到实处。四要强化宣传培训。要努力打造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百千万”行动品牌,不断加强对重大病虫害发生为害严重性、防治技术和防控成效的宣传,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植保的良好氛围。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植保植检机构防治科长和技术负责人、部分重点省植保机构分管负责人参加会议。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12-22
  (记者 李飞)12月20日,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在北京召开,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要求,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着力夯基础、稳产能、防风险、增活力,坚决守住三农底线,扎实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任务,努力推动三农工作持续取得新进展新提升。  会议指出,2023年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以赴攻难关、破难题,保持了农业农村发展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势头。有力应对极端天气等多重挑战,全年粮食产量13908.2亿斤,高基数上再增177.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大豆面积产量双增,肉蛋奶、棉油糖、果菜鱼供给充足,农业科技研发应用加速推进,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总结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乡村发展、建设、治理都有新进展,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三农基本盘进一步夯实,为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些新进展新成效是全国上下各级各部门共同拼出来、干出来的,实践中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要坚持深入调研找到破题方法,打破常规提升工作质效,系统谋划整体推动发展,强化引导营造良好氛围,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  会议强调,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机构改革的部署要求,立足新的职责任务,明确新时代新征程农业农村工作的方向重点。工作布局要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条工作主线,着力推进以粮食安全为重心的农业生产和以乡村发展建设治理为重点的乡村振兴两大板块工作。工作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稳扎稳打推进农业生产,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持续提升大豆油料产能和自给率,稳定畜禽渔业生产,更高水平保障有效供给。稳步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务实推动乡村建设,在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基础上,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工作推进要聚焦“三抓三落”,农业生产抓挖潜提升、抓增量拓展、抓绿色转型,更好满足越来越高的稳产保供要求;乡村振兴要强化统筹协调,落到具体的抓手行动、平台载体和机制办法上。  会议强调,要聚焦重点狠抓落实,扎实有力做好2024年农业农村工作。毫不松懈抓好粮油生产,稳口粮、稳玉米、稳大豆,继续扩大油菜面积,切实抓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持续推进大豆油料生产。稳定“菜篮子”产品供给,优化生猪产能调控机制,着力促进奶业产需平衡,推动蔬菜水果等均衡供应,加快发展深远海养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推动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突出应用导向,优化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组织各方面科研力量聚焦产业瓶颈制约集中攻关、联合作战,创新机制强化科研项目管理,努力提升农业农村科技整体创新效能。稳步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全力提升耕地质量,抓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提高高标准农田投入水平,把好建设质量关口,统筹推进黑土地保护等重点任务,建强粮食安全母体。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抓住生态循环农业这个牛鼻子,整合资源推进。畅通农户生产、种养结合、农村生态循环。要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全面提升执法监管效能,落实落细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措施,加快促进长江水域生态恢复。  会议强调,要提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质效,进一步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引导推动更多资源聚焦到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上。分类抓好乡村产业发展,粮油等大宗农产品要着力补上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等短板,乡村特色产业要做到生产上适度规模、组织上适度竞争,脱贫地区帮扶产业要结合实际推进“巩固、升级、盘活、调整”,健全乡村产业联农带农益农机制,更有效地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务实推进乡村建设,从农民最迫切的现实需要入手,谋划推动几件普及普惠、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关键要事,牵头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持续加强乡村治理,合力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增加富有农耕农趣农味的农村文化产品供给。审慎稳妥深化农村改革,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稳慎抓好农村宅基地两项试点,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会议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党员干部都要适应新任务新要求,坚持不懈练强内功、提升能力、改进作风,着力提升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水平。要坚持人民立场、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因地制宜把“千万工程”经验落到实处。坚持守正创新,把住三农工作底线红线。大兴调查研究,努力掌握新情况、查找真问题、提出实对策。狠抓工作落实,把住导向、节奏、力度,发挥监督检查“指挥棒”作用。健全农业防灾减灾救灾长效机制,狠抓渔业、农机等农业安全生产,加强三农宣传和舆论引导。强化未雨绸缪,有效防范化解风险,抓好当前重点工作,防范应对好低温雨雪冰冻,确保元旦春节农产品稳定供应,做好农村困难群众走访慰问送温暖等工作。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邓小刚主持会议。会上对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2023年粮食和油料生产工作成绩突出的省级农业农村部门进行了表扬表彰。内蒙古、甘肃、广东、云南、浙江、陕西、湖北、山东8省(区)农业农村部门、乡村振兴部门作交流发言。农业农村部负责同志,部机关各司局、派出机构和直属单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司局、驻农业农村部纪检监察组负责同志,有关金融机构代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部门、东西部协作部门和直属垦区主要负责同志,各省(区、市)农业科学院、农业农村部与教育部和相关省份共建高校主要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12-22
(新华社记者 齐中熙 于文静 高敬 胡璐 郁琼源)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会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就开好这次会议,做好“三农”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明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这次重要会议研究部署了哪些农业农村重点工作?下一步如何发力?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有关专家,深入解读会议精神。这是2023年9月13日拍摄的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小朱家村附近的稻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夯实粮食安全“压舱石”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此次会议提出,“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动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确保2024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今年粮食生产克服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年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肉蛋奶和蔬菜水果、水产品等供应充足,为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奠定坚实基础。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表示,今年粮食丰收是在应对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取得的,实属不易,主要得益于各级政府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农民群众努力耕耘,支农惠农政策得力,良田良种良法共同发力等。“国内庞大的人口基数叠加消费不断升级,粮食需求仍在刚性增长,全球农产品贸易不确定性增强,必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钱前说,为此,会议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粮食稳产保供举措。农民在贵阳市开阳县宅吉乡堰塘村的高标准农田里收割小麦(2023年5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会议提出,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适当提高投资补助水平。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钟钰表示,今年以高标准农田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提档升级,有效提升了应对灾害的能力,保障粮食实现丰收增产。此次提出的这些举措,将守好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稳定提升粮食产能。2023年,我国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此次会议强调,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钟钰表示,这一举措有利于增加主产区财政资金调配能力,提高主产区抓粮的积极性。同时,主产区和主销区在人员、装备、技术方面的合作,也有利于主产区做大做强粮食产业,缩小地区间发展差异,更好保障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抓好“三农”工作的底线任务。会议强调,落实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提高产业和就业帮扶实效,推动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毛学峰认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继续发展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优势产业,鼓励更多资金进入欠发达地区,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支持地方支柱产业,确保农业收入不出现大规模下降;采取订单式培训方式加大对本地区劳动力培训,确保非农收入不降低。同时,持续推进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覆盖。这是2023年12月5日拍摄的湖北省鹤峰县走马镇杨柳池茶园风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今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0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快于城镇居民2.6个百分点。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徐志刚认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在注入外部资源的同时,要多举措并行,持续提升相关人群就业能力。同时,对因自身原因欠缺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加强兜底救助力度。会议指出,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徐志刚认为,要完善现代农村产业体系,在推进标准化和品质化过程中做好农产品品牌建设,多措并举强化农民增收。“欠发达地区要在本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同时加大对劳动力的培训,把非技能劳动力转变为技能劳动力,以适应产业升级需求。”毛学峰表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季焜看来,“有力有效”更加强调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举措和效果。“未来要通过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把各方面资源整合起来,根据各地特色、基础、资源的情况,突出重点、补齐短板、提高效率。”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此次会议从加大推进力度和更加明确重点两方面对乡村全面振兴提出要求。未来各地各部门要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会议强调,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2023年9月11日,在河北省滦州市王店子镇海洋养老中心,医务人员带领老人们在庭院中散心(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专家们表示,下一步要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认真总结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持续走深走实。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持续改善,推广运用清单制、积分制等方式,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在浙江省诸暨市东白湖镇娄东村,镇、村干部与村民们在家风家训宣讲亭开展民主恳谈,交流民生实事项目并征询村民意见建议(2023年7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会议还强调,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冯文猛表示,必须在更广阔的区域范围内,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村改革创新”……围绕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会议作出系列重要部署。从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实践以及我国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实践来看,建设农业强国主要从科技创新和农村体制改革深化两大主线展开。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2023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11月2日至4日在北京举行。这是2023年11月2日,工作人员(左)在世界农业科技博览会现场介绍智慧植物工厂(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介绍,今年以来,我国一些地方在提升粮食单产方面探索出重要经验,将现有的良种、农机、技术、管理等进行系统集成,起到良好的增产降本效果。下一步要按照会议部署,坚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路,进一步发挥技术集成的有效经验。要在种业振兴、关键农机装备等领域持续发力,提倡联合协作,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各类科研资源,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2023年2月22日,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的科研人员于萌在三亚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里做水稻杂交实验(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钱前表示,在种业振兴方面,要加强重大平台共建共享,实现创新资源共享与功能互补,共同打造种业国家战略核心科技力量。同时,要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推进种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在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长春示范区公主岭示范基地,无人驾驶农机将收获的玉米装车(2023年10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加快农业现代化,需要改革增动力、添活力。叶兴庆表示,必须继续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今年,我国在一些地方开展了土地承包到期后进行延包的试点工作。继续做好这项工作,将促进农民放心稳定进行土地流转,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创造更加稳定的预期。要扎实做好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各项工作,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为建设农业强国夯实根基。
新华社 | 分享: 2023-12-22
  (记者 冯建伟 雷少斐)近日,全国多地出现强雨雪天气,中东部地区还将经历强寒潮天气,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风险高。为有效防范应对冬季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促进养殖水产品稳产保供,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会同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农业农村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专家委员会,研究发布《冬季水产养殖防范应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技术指引》。  该技术指引指出,要做好预防管理。一要密切关注低温、雨雪、冰冻等天气预警预报,及时掌握降温、降雪的强度及可能影响的范围和持续时间等,提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二要确保设施设备正常运行。检查投饵机、养殖水管等设施设备,通过加装保暖稻草等措施防止水管冻裂。加固池塘、工厂化、筏式等养殖设施,采取稳固措施防止重压引起设施垮塌。修缮水、电等基础设施设备,检修发电机、增氧机、保温加热等设备装置,做好断电、断氧和极端低温等应对准备。添置防寒保暖设施设备,采取塑料薄膜覆盖等措施增强保暖能力。建立养殖场值班制度,坚持早晚巡查养殖设施,发现灾情及时上报。  三要储备适量应急物资。提前备足饲料、增氧剂、燃料、发电机、消毒剂、消毒设备、抢险工具等应急物资。  除了预防管理,还要加强水产养殖日常管理。一要做好水位水质管理。雨雪冰冻天气会引起水温骤降,应提前加注新水,将水位提高到最高水位,从而提高水产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防止引发冻伤或应激反应。定期监测水质、浮游生物量,保障溶氧。对于透明度过高,浮游植物缺乏的,可补充藻种并增加水体营养。适当开启增氧机,增加上下水层的交换,及时排出有毒有害物质,以免水体恶化导致病害暴发。  二要科学投喂饲料。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发生时,水产养殖动物免疫力相对低下,越冬水产养殖动物(尤其是苗种)自身消耗大,应选喂优质饲料,在天气晴好、气温较高的中午少量投喂,以维持机体体质,补充消耗,增强其耐寒和抗病能力,提高越冬期和开春成活率。  三要及时除雪破冰。持续雨雪冰冻天气易使养殖水面形成不透明冰层,造成浮游藻类光合作用受阻,冰下水体缺氧,导致水产养殖动物大量死亡。一旦发现养殖区域出现积雪封冻时,应及时清除积雪和冰,或凿穿冰层形成若干通气孔,保证光线透入水体,保障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浮游植物不足需及时增氧。  四要适时捕捞上市。部分养殖品种,如罗非鱼、金鲳、南美白对虾等,低温时容易发生冻害,甚至会造成大面积死亡,当水温接近机体生长极限低温且无法对养殖水体进行增温保温时,要抓紧时间将达到上市规格的养殖品种捕捞上市。  最后,做好病害防控也很重要。冬季低温水产动物病害相对较少,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时,应尽量减少人为拉网或加排水等生产操作,避免水产养殖动物应激、擦伤后继发感染水霉病或赤皮病。冬季外泼大剂量消毒剂对病害控制效果不佳,而且刺激性较强,不建议采取此种病害防控措施。建议控制好水质底质,同时在饲料中适量添加提高免疫力的饲料添加剂增强鱼体体质。对于发病及死亡的养殖水产动物,应及时清除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12-21
  (记者 杨钰莹)“以前光是请客吃饭就要3天,现在只要请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好好吃顿饭,既让大家见证了我们的幸福,又节省时间和经济成本。”回想起二人的婚礼,天津市宝坻区大唐庄镇大张庄村的张宏卓和李小雨夫妇脸上洋溢起了温暖笑容。  这种被当地人称之为“喜事一顿饭”的婚礼模式,已在大张庄村落地生根。该村的成功经验也是全国范围内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的缩影。  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回顾过去一年,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持续深入开展,治理效果日益显现,高额彩礼、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在部分地区持续蔓延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等文明风尚更加浓厚。  遏陋习减负担  移风易俗成效显现  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给老百姓增添了不少负担,为革除旧弊,各地区各部门突出问题导向,落实落细各项政策举措,村民在彩礼、份子钱等方面的负担逐步减轻,移风易俗成效不断显现。  在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请客不受礼、节俭办宴席”是当地不成文的规矩。不久前,石城县屏山镇亨田村村民黄秋星的父亲过世,整个葬礼流程简单,花费不过两万元。相较于以往动辄六七万元的花费,黄秋星的负担减轻了许多。  谈起家乡风气的变化,屏山镇人大主席赖柯荣回忆道:“20世纪末,镇上老党员赖德水在筹备自己的70岁寿宴时,特意在请柬中写了一句话:来了即是心意,喝酒不必送礼。此后,村里但凡有人请客办酒席,都开始效仿赖德水不收礼,移风易俗的风气就逐渐传开了。”  “请客不收礼”的文明风尚逐渐深入人心,由最早的生日宴,到乔迁、婚庆,最后延伸到丧葬等酒席,“收红包”一词已在石城县成为历史。  彩礼和份子钱降了下来,但并未削减村民们彼此间浓浓的邻里乡情。试看散落在广袤乡间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已成为村民们开展文化活动、点亮美好生活的实用空间。  近年来,江苏省常熟市农村地区流行起了新“时尚”——到“新风礼堂”办宴请客。  “新风礼堂”是常熟市正在全域推广的移风易俗新载体。政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依托村级综合服务设施等场所建立“新风礼堂”,为村民操办婚丧事提供炊灶餐具、文化活动、司仪等服务,并由村民议事会商议制定宴请规范,用“小载体”实现乡风文明“大提升”。  辛庄镇潭荡村的“新风礼堂”,能同时容纳500多人用餐,它有着朗朗上口的“使用须知”:高额彩礼要杜绝,攀比之风不蔓延;宴席桌数不超标,每桌不超500元……如今,常熟市已建成“新风礼堂”65个,为群众减少支出1500万元以上。  今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了第四批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征集工作。经过评审和公示,向社会推介河北省河间市等17个县级、山西省交城县东坡底乡等18个乡镇级、北京市昌平区花果山村等14个村级第四批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注重发挥群众性自治组织和村规民约作用,创新探索方式方法,让村民成为基层治理的“主角”,有效遏制了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是各地乡风文明建设实践成果的生动展现。  敬文化重传统  创新做法亮点纷呈  乡村文化资源丰富,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和民族文化记忆。各地既立足自身文化资源禀赋,又善于转换开拓创新思路,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道德规范的涵育作用,让文明乡风在文化的温厚滋养下孕育成熟。  “支客”,是帮助人们操办红白事务的“大主管”,在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朱湖镇苗圃村,本村几个有威望的“大支”正在交流人情减负工作开展情况。“我们村每个月召集‘大支’来进行座谈和交流,听听他们的建议,给村民们多多宣传红白喜事新办,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更不要有攀比之风现象。”苗圃村党支部书记彭继宝说。  泗洪县借力于“支客”,成立“支客”人情新风志愿服务队,把淮河民本文化、古徐诚信文化、双沟“孝”文化、“天下归仁”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宣讲中,倡导请客要适度、宴席不铺张。  发源于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乔村的《吕氏乡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乡约,由北宋时期蓝田“四吕”兄弟制定,吕氏兄弟四人聪慧好学,有“一门四进士”的美誉。《吕氏乡约》问世后,对当地乡村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开关中风气之先”。  “作为《吕氏乡约》发源地,有两个村民小组都是吕氏家族的后代。长期受到吕氏家族文化的熏陶,我们村的村民间很少发生矛盾纠纷。”三里镇乔村党支部书记景春强介绍。  以《吕氏乡约》为蓝本,当地又制定推广了《蓝田新乡约》,以此教化乡风、淳化风俗,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蓝田乡村落细落实。  将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具有当代价值和传承意义的族规家训等引入村规民约,有助于实现传统道德约束和村民自治相结合,村民更容易达成深层次文化认同。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近年来组织民俗专家团队挖掘整理侗族婚俗文化,举办集体婚礼,新编“移风易俗做得好,村规民约要记牢;红白喜事不铺张,光盘行动要发扬”等侗款约词,用乡音俗语和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倡树婚俗新风。  值得一提的是,充满侗族风情的集体婚礼,不仅更为简约文明,还吸引不少游客纷纷前往,新郎偷亲、新娘挑水、新娘回门等传统婚俗让游客们大开眼界,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  树榜样领风气  文明氛围日益浓厚  发挥榜样示范带头作用,引领乡风文明新风尚。各地创新农村移风易俗的方法路径,大力推广文明积分、“红黑榜”等做法,发挥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等榜样作用,并给予一定物质或精神奖励,加强正向引导,让身边人、身边事形成引领带动效应,营造崇德向善、健康向上的文明氛围。  见贤思齐,以小家带动大家,榜样人物正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他们感人的故事还被搬上舞台,以富有特色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再度演绎,传播移风易俗的正能量。  8月10日傍晚,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沙堤街道汆水溪村村委会门口座无虚席,村民们抬着凳子、牵着孩子欢聚一处,笑容里堆满快乐,一场众人期待的“村晚”拉开大幕,尽管是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但贵在“接地气”,内容涉及文艺演出、榜样人物表彰、婚事新办等。  今年,农业农村部组织的“县乡长说唱移风易俗”优秀节目展演,网络观看量超过1025万人次,营造了浓厚的乡风文明建设氛围。  如今行走在乡野田间,村容环境整洁干净,人们的精气神随之提振。  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打造农村“十里文化圈”,“德孝文化”“礼仪文化”“感恩文化”“家风文化”等主题院坝坐落于各个村落,该县还以县文化馆、图书馆为总馆,推进乡镇分馆建设,已建成村级开放式田园书吧172个,让书籍文化为乡村发展和儿童教育赋能。  时至岁末,过去一年中,我国乡风文明建设渐入佳境,取得累累硕果。下一步还应持之以恒推动移风易俗专项治理工作,调动起农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时发现和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动能。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12-21
  (记者 李丽颖)近期,全国多地出现强雨雪、强寒潮天气。为做好冬春农业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全力赢得明年夏季粮油丰收主动权,确保蔬菜等“菜篮子”产品稳定供应,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12月18日发布《关于做好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农业科技防灾减灾工作的通知》,动员和组织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深入基层开展科技指导与服务。  各地农业农村科教部门要切实把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农业防灾减灾作为当前重点工作来抓。各产业技术体系要根据产区布局,明确每位体系专家的防灾减灾任务,督促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各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要根据本地区灾害风险情况,制定农技服务工作计划,建立技术服务责任制,包村联户,服务指导农业生产恢复。  各地和各体系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积极主动与气象、应急、水利等部门沟通会商,分析研判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发展趋势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明确要防范的重点区域、重点作物、重点时段。同时,高度重视可能带来的次生灾害,提前做好应急预案,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短信微信、乡村大喇叭等手段,及时发布预警预报信息,确保既能抗大灾、又能减小灾。  各地要加强省级产业技术体系(地方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科技力量的衔接配合,形成防灾减灾合力。组织专家深入一线做好农情调研,准确掌握不同农作物、畜禽水产养殖受灾状况,分灾情、分类别有针对性发布一批农业防灾减灾技术方案和防范措施,进村入户做好技术指导服务,帮助农民和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解决生产管理中遇到的灾害问题。  各地要加强信息化服务手段应用,录制针对性强、操作性好的微课、短视频等,扩大服务范围。充分利用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农业科技防灾减灾”信息专栏,及时发布各项技术措施、更新技术指导服务动态。主动利用各种媒体渠道,推介典型经验和好做法,宣传农业科技防灾减灾措施和工作进展成效,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12-21
  (记者 焦宏)我国肉羊存栏居世界第一,约3.2亿只,但肉羊生产性能远远低于羊业发达国家,单产水平只有澳大利亚的64%。2022年,澳大利亚肉羊平均胴体重达25.2公斤,我国肉羊平均胴体重只有16.1公斤,造成差距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缺乏高产优良品种,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当家优秀新品种是肉羊产业亟需解决的难题。  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肉羊商业化育种体系构建,技术和产品创新成果初步显现。  构建肉羊商业化联合育种体系,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人员智力与技术优势  《全国羊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指出,发展羊产业对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种业是现代羊产业发展的基石,遗传改良是提高羊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自《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实施以来,我国启动了科技创新2030-“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其中,“高产高效高繁抗病肉羊新品种设计与培育”重大项目由天津奥群牧业有限公司牵头,联合14家高校研究院所与企业共同承担。天津奥群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春建作为项目负责人,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韩红兵作为首席科学家,展开顶层设计,推进项目实施。项目借鉴羊业发达国家品种培育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国情,通过培育适合全舍饲和半舍饲半放牧当家品种并在全国推广,从而摆脱优良种羊依赖国外的局面。  “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实施中,我们不断探索创新企科模式,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人员的智力与技术优势,依托国家肉羊种业科技创新联盟平台,构建了肉羊商业联合育种体系。”林春建说,在项目实施中,根据市场对肉羊品种的需求,由天津奥群牧业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其他4家肉羊种业企业开展联合育种。为了确保各企业的利益,最终培育的新品种所有权归各家企业,也就意味着参与联合培育的企业都有品种使用权,都可以在市场销售和推广。  “为了杜绝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两张皮’的问题,在项目实施中,科研人员与企业深度融合与绑定。”韩红兵说,具体做法是每家企业绑定1-2家高校或科研院所,共同承担一个任务,任务设置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科研人员主要发挥技术优势,协助企业完成性能测定、数据收集分析等,企业主要在养殖管理上下功夫,为科研人员提供支持。在任务考核中,双方有连带责任,也就是一方考核未通过,双方都认定未通过。通过这种考核机制,将科研人员与企业紧密联结在一起,充分发挥了科研人员智力优势和企业创新能力。  开展联合育种技术创新,为加速肉羊新品种选育和良种快速扩繁奠定基础  在韩红兵看来,肉羊杂交创新、基因组选择及基因编辑等生物育种技术是培育肉羊新品种的有效和必要手段。高效繁殖技术是品种快速选育的重要抓手,尤其肉羊体外胚胎生产是推动优良品种快速扩繁和推广应用利器。项目通过育种技术创新,将杂交创新、基因组选择、幼畜超排、体外胚胎生产技术集成,使得绵羊世代间隔从18个月缩短到6个月,大大加快了新品种培育速度。同时构建了多基因编辑系统,实现了多个基因同时编辑。  在项目推进中,还通过物联网实现了各企业育种数据采集,饲料转化率统一设备测定,做到数据自动获取和测定一致性,同时所有数据汇总到公共遗传评估平台,经育种估计后,指导各企业进行羊选种选配。  “遗传交流是联合育种的关键。”林春建说,一方面通过活体公羊交换实现遗传交流,通过疫病净化以及传染性疾病(肺炎等)检测试剂盒开发,确保交换的公羊无疫病;另一方面在羊精液冷冻和鲜精液保存上取得了突破,通过公羊精液实现了遗传交流。  聚焦产品创新,培育适于舍饲和半舍饲半放牧高产高效高繁抗病肉羊新品种  我国肉羊单产水平低、存栏量大,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压力。“提升生产性能和饲料转化率,采取集约化养殖方式,是我国肉羊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林春建认为,但集约化舍饲养殖方式带来疫病频发、养殖成本增加以及保持舍饲品种繁殖性能稳定等新挑战,对肉羊育种提出了新需求,即围绕规模化不断提高,舍饲和半舍饲成为主要养殖方式,培育抗病力强、饲料转化率高、繁殖力高的品种成为项目研究的主要目标。  专门化肉羊品种是肉羊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基石。针对集约化养殖方式提出肉羊育种新需求,天津奥群牧业有限公司、临清润林牧业有限公司、江苏乾宝牧业有限公司、安徽安欣(涡阳)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内蒙古赛诺种羊科技有限公司等发挥各自拥有湖羊、澳洲白绵羊、东弗里升羊、杜泊羊、杜蒙羊、萨福克羊育种群体的优势,为高效高产高抗病肉用羊新品种的设计与培育提供了充足的育种材料。依托国家(天津)肉羊生产性能测定中心精准的高通量表型组测定与育种技术——CT扫描智能成像、饲料转化率测定、体尺测定、基因组育种技术等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  目前,项目创新成果初显,杂交育种效果良好。联合5家企业开展高产高效和高产高繁3个新品种培育,通过不同杂交组合测试,筛选并形成3个群体,澳洲白绵羊、杜泊羊和湖羊三元杂交群体1300余只,萨福克羊和杜蒙羊杂交群体2000余只,澳洲白绵羊、湖羊和东弗里升羊杂交群体即将出生。  通过评测,新品种生产性能大幅提高,在育三元杂交新群体饲料转化率,相对地方品种提高15%以上。同时,针对饲料转化率人工测定难的问题,开发了绵羊群体饲料转化效率自动测定系统。该技术保持了绵羊群体性和竞争性采食行为,采食均衡,完全模拟了羊只常规饲养条件下的采食行为。TMR全混合日粮、颗粒料兼容,可对育肥羊、育成羊、种羊采食量进行测定。采食量测定精度在50克上下,同步实现信息的自动传输,操作便捷。开发出高灵敏度绵羊支原体检测技术,灵敏度是常规定量PCR技术的10倍,已经在各羊场开展了规模化检测。  “商业化育种体系是品种持续创新和产业兴旺的驱动力。”林春建说,“推进商业化育种,建立育种创新实体,是加强羊育种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12-21
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既有关乎长远的战略考量,也有立足当前的明确部署,体现了对三农工作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念兹在兹的深切关怀,为我们做好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领悟其精髓要义,自觉对标对表,真抓实干做好三农工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形成梯次推进、步步登高的工作格局。  202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三农战线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扛稳责任、顶住压力、付出汗水,推动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实现良好开局,为全局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赢得了战略主动。但必须清醒看到,当前我们做好三农工作还面临不少主客观困难挑战。客观上,全球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多,极端天气多发频发,农业农村自身一些不适应新变化、不匹配新形势的问题愈发凸显。主观上,随着近些年三农发展持续稳中向好,忽视放松三农工作的倾向在一些地方和干部中又有所抬头,松劲歇脚、等待观望的表现值得警醒。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农工作使命极其重大、任务十分艰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对三农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不仅要守牢底线、夯实基础,还要加快发展、补齐短板,不仅要有量的合理增长,还要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不仅要推动农民富、产业兴,还要追求乡风美、乡韵浓。为此,必须切实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见行动、见实效。  怎样行动,如何见效?今年是“千万工程”实施2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千万工程”,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引领和宝贵经验。要学深悟透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守牢安全底线、明确主攻方向、优化打法策略,打好乡村振兴的漂亮仗。  要着眼“稳”,守牢三农基本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做好三农工作,不仅要备足自身“粮草”,更要守好全局发展基本盘,守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底线失守,一票否决,其他工作就算完成得再漂亮,如果底线任务出了问题,也是不及格。变乱交织的世界中,守牢安全底线很不容易,不能有丝毫疏忽懈怠。为此,要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强化工作力度的经验,对保障粮食安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底线任务,坚持党政主导,用好“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的办法,层层压实责任,以责任落实推动工作落实。  要突出“进”,聚焦重点任务求突破。乡村振兴点多、面广、战线长,不能“大水漫灌”、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把握好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分清主次,循序渐进,先易后难。要知道,“千万工程”给浙江乡村带来的变化绝非一蹴而就,而是20年间迭代升级的结果。我们推进乡村振兴也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要根据不同阶段确定重点任务,把持久战和攻坚战的打法结合起来。一方面保有持久战的定力,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持续推进;另一方面也得有攻坚战的劲头,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突破口,兼顾财力可持续和农民可承受,集中资源力量攻坚,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升级。  要瞄准“实”,把振兴政策转化为可感成效。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只有决心和思路不够,还必须有管用的办法。我们国家这么大,不同地方资源禀赋、发展阶段不一样,振兴乡村的办法也不一样。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不能简单照抄照搬,而是要结合自身情况,学习理念和方法。要因地制宜,科学把握不同村庄变迁趋势,分类施策补短板、强弱项。要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始终从农民角度思考问题,尊重农民意愿,激发农民主人翁意识,以农民的喜怒哀乐检验工作成效,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百尺竿头,还须更进一步;逆水行舟,更要奋力向前。明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始终把三农工作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让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好图景照进现实。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12-21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12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分析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部署2024年“三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今年以来,面对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利因素增多、国内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叠加的错综复杂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推进“三农”各项工作。我们克服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多重不利影响,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实践充分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是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党中央重农强农的战略决策完全正确,党的“三农”政策得到亿万农民衷心拥护。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经济恢复仍处在关键阶段。做好“三农”工作,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要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改革完善“三农”工作体制机制,为农业现代化增动力、添活力。要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全面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把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扛在肩上,毫不放松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动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确保2024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乡村振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工程,必须落实规划、扎实推进。要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抓好防止返贫监测,落实帮扶措施,增强内生动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牢牢把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明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做好“三农”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人民日报 | 分享: 2023-12-21
——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指明方向、凝聚力量(新华社记者)“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12月19日至20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  大家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战略要求和主攻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023年,我们克服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多重不利影响,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这让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杨庄乡仪封北街村种粮大户赵严杰感同身受。  今年,赵严杰家1000多亩小麦在收获时节遭遇“烂场雨”,玉米生长期又遇病害。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及时部署,在“烂场雨”发生时协调收割机、麦收后指导实施单产提升行动、针对病虫害进行统防统治,最终实现了粮食总体增产。  “今年的丰收来之不易。总书记这么重视农业生产,我更有信心踏踏实实把地种好。”赵严杰说。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在我国粮食主产区黑龙江,桦川县横头山镇一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挖土机等大型机械来回穿梭,工人们正在开展侵蚀沟治理,忙得热火朝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我们感到重任在肩。”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庞海涛说,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耕地质量的重要抓手,今年黑龙江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840万亩。下一步,全省将全面推进落实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坚持良田、良种、良技、良机等协同发力,挖掘粮食单产潜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打造更加稳固可靠的“大粮仓”。  这几天,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郑晓明正带领团队,在海南崖州坡田洋水稻试验田里进行水稻插秧工作,努力筛选和发掘具有高产、优质、抗病等性状的可利用优异种质资源。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郑晓明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的要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近年来不仅口粮作物育种有了新进展,水果、蔬菜、禽类等也都加速育种突破,为更好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郑晓明说,一定认真落实总书记要求,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党支部书记任军说,脱贫攻坚之初,村里没有像样产业,随着这些年因地制宜发展肉牛养殖、特色种植等产业,落地养殖园区、主干道路和人居环境提升等多个项目,村里吃上了“旅游饭”,人均年收入达到14000多元。“我们要继续开动脑筋谋发展,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基础,不负总书记的期望。”任军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对此,李孟璇深受鼓舞。2018年研究生毕业后,李孟璇放弃留在一线城市的机会,回到家乡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投身茶叶事业。  通过低产茶园改造、古茶树保护、有机茶种植、拓展直播销售渠道,万亩低产茶园变成群众增收的“黄金地”。“我们要沿着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坚定不移走下去,继续提高茶叶生产标准化水平,并在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做文章,不断挖掘茶产业发展潜力,带领更多乡亲增收。”李孟璇说。  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吉林省长岭县流水镇流水村党支部书记于长建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中“强化农民增收举措”等内容深有感触。  从去年开始,村里成立党支部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集约全村500多公顷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节水灌溉,粮食增产增收效果明显。于长建说:“我们将不负总书记嘱托,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明年村里还要继续扩大经营规模、推广科技种田,让村民更多享受推进乡村振兴的红利。”  “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让国网山东平度市供电公司总经理庄立生更加明确了工作方向。他表示,将按照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聚焦“三农”用电需求,依托“村网共建”电力服务优势,持续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和县乡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在湖南省岳阳市汨罗市汨罗镇瞭家山社区,道路平坦通畅,民居错落有致,流水潺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汨罗市委书记朱平波说,近年来瞭家山社区不仅整治提升了人居环境,还通过以党建带群建,让群众成为治理主力,探索乡村治理能力提升的“新路子”,成为远近闻名的和谐美丽乡村。  朱平波表示,下一步汨罗市将继续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示范引领转为整体提质,从“一村和美”变成“全域和美”,建成更多环境宜居、生活幸福、治理有效的和美村庄。
新华社 | 分享: 2023-12-21
(新华社记者 于文静 郁琼源)记者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12月18日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后,农业农村部第一时间启动国家地震应急二级响应措施,迅速整合各方面资金资源,全力支持甘肃青海地震灾区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农业农村部目前已组织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派出2支救援队,赴甘肃省积石山县和青海省民和县开展救援,紧急从成都、重庆、西安备灾库调运2400个人道救援应急箱、2000床棉被等备灾物资送往灾区,组织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筹集捐款100万元和价值200万元的物资药品;积极协调东西部协作单位开展救灾帮扶,山东省捐赠1000万元资金用于地震救援,济南市已向灾区调运帐篷、棉衣、棉被、食品等价值380万元救援物资,江苏省无锡市捐赠的第一批救灾资金300万元、价值300万元的物资已发往灾区。同时,协调对接定点帮扶中央单位和相关企业向临夏地震灾区捐赠资金1000多万元。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进一步加大对受灾地区脱贫人口的帮扶力度,督促指导受灾地区用好防止返贫绿色通道,对有风险的农户先实施帮扶,后补充完善相关程序,切实防止因灾返贫致贫;指导地方及时做好灾后动物防疫、环境消毒、死亡畜禽无害化处理等工作,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技术指导服务,帮助加固恢复种养设施,维护农产品市场供应稳定,促进当地农牧民生产生活尽快恢复正常。
新华社 | 分享: 2023-12-21
新华社北京12月20日电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部署2024年“三农”工作。  党中央高度重视这次会议。会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就开好这次会议,做好“三农”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指出,2023年,我们克服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多重不利影响,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要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改革完善“三农”工作体制机制,为农业现代化增动力、添活力。要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全面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要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抓好防止返贫监测,落实帮扶措施,增强内生动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重要指示,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讨论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国中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高度,阐明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要求和主攻方向,具有很强的思想引领性、战略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是做好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站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内涵要义和实践要求,不折不扣抓好贯彻落实。  会议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找准乡村振兴的切入点,提高工作实效。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动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做好农业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确保2024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适当提高投资补助水平。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落实好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提高产业和就业帮扶实效,推动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精准务实培育乡村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设平安乡村。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强化农村改革创新,在坚守底线前提下,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  会议强调,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强化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加强作风建设,大兴调查研究,顺应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把握好工作时度效。广泛汇集各方力量,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党中央“三农”工作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吴政隆主持第一次全体会议。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人民团体、有关金融机构和企业、中央军委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新华社 | 分享: 2023-12-21
  (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近年来,各地积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立健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机制,创新乡村治理有效载体和方式,探索出不少操作性强、成效显著的做法。  推动乡村发展  山东省、江苏省等地聚焦完善农村产权制度进行探索。如山东省青岛市探索集体资产权属归位配套政策,落实集体所有权。对原由村民委员会代管或集体企业经营的土地、房屋,权属转移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直接采取账面净值进行划转,税务部门开具契税完税凭证或减(免)税凭证后,不动产登记部门办理相关土地、房屋权属转移登记。江苏省南京市以分账管理为契机,厘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职责边界。创新探索账户分设、资产分管、核算分立的村社分账管理改革路径,指导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委员会厘清职责、各司其职,有效承担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事务和村民自治事务。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开展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资格权、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等“一户三权”集成管理改革。将土地承包管理、宅基地信息化管理平台数据整合纳入统一的集体资产管理数据中心,实现在一个平台管理农村集体的“户”,以及该“户”拥有的三项权益信息。  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等地聚焦健全集体资产监管体系进行探索。如广西梧州市充实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力量。在乡镇设置农村经营管理办公室或者农村经营服务站,落实编制122个,有效解决了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无管理机构、无固定人员难题。福建省福清市探索数字赋能集体资产监管。建立“审核审批实时在线、各个环节留痕记录、资金支付网银转账”的农村集体财务收支管理监督体系。  内蒙古自治区阿荣旗联合中国建设银行探索“一村一名金融副村长”模式,推动金融服务下沉。一是从村“两委”成员、重点后备干部或“一村一名大学生”中选聘金融副村长,接受所在村党组织、乡镇党委领导和金融部门业务指导。二是明确金融副村长帮助农民办理抵押贷款、信用贷款、宣传金融诈骗防范知识和金融助农政策等11项职责任务。三是建立健全金融副村长考核机制,把考核结果作为事业单位和金融系统择优录用职工的重要参考依据。四是把金融副村长培训纳入全旗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由建设银行围绕产业振兴、金融政策等进行专题培训。  江苏省太仓市探索高素质农民定向委培模式。一是构建招生与就业联动机制。与多个涉农高职院校合作,开展学制3年的涉农大学生委托培养,招生对象为本地户籍高中毕业生,录取后签订定向培养及就业协议。二是形成“三共”协同育人模式。形成“目标共定、方案共制、教学共担”的育人模式,以农村工作技能为出发点,与高校商定课程设置,打造以“农业生产技术、农业信息装备、农村经营管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保证人才质量与地方需求相适应。三是采用“双向选择”分配机制。召开农业委培生专场双选招聘会,经“优生优选、双向选择和统一分配”3个环节,将委培生分配至村(社区)或农场合作社工作。四是明确考核机制。每年对委培生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考核结果与续聘、奖惩、培养、选用挂钩。五是建立专项扶持机制。全额补助委培生的学费和住宿费,并享受在校生同等的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毕业后落实就业分配,享受村(社区)工作人员同等的待遇。  扎实开展乡村建设  福建省永春县探索健全乡村设施经营管护机制,解决设施无人管问题。一是推行“一张图”管护模式。全面摸底各村公共基础设施,建立管护台账,形成基础设施数据全覆盖式“一张图”,打造政府、第三方、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信息监管一体化平台。二是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对纯公益性设施,将其管护经费、人员经费等纳入财政预算,并设立灾毁保险。对农村供水工程等准经营性、经营性设施,探索“使用者付费”经营管护模式。三是探索规建管服一体化模式。对于受益人口相对分散的增量项目,探索建立设施建设与管护机制捆绑结合并同步落实制度,引导对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全生命周期实施动态管理。  重庆市梁平区探索建立村集体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及服务项目机制。一是明确参与范围。按照内容较为单一、资金规模未达到招投标要求等标准,梳理提出村集体可自主组织实施的13类建设及服务项目。二是规范支持与监管。村集体按程序向项目主管单位申报,项目主管单位优先支持项目所在地的村集体实施,区级相关部门加强项目指导和资金监管。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创新全程无动力农村黑灰污水治理模式。借助村庄自然落差顺势修建管道设施,黑水、灰水管道均按照地势由高到低铺设,全程无动力介入,不产生电费,后续运行维护成本低,每100户黑灰水处理设施运维成本从2万-3万元降低至1000元。  湖北省多地聚焦健全农村厕所管护机制进行了探索。如钟祥市构建三级服务体系。健全市、镇、村三级服务队伍,市级成立农厕服务中心,镇级成立农厕服务站,村级配备农厕服务信息员。乡镇农厕服务站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在种植基地建设农厕粪污储存池,推进粪污资源就地利用。宜都市建立户厕“码”上管护模式。把二维码作为农村户厕管护的抓手,建立“发起需求-解决问题-群众评价-监督举报”闭环服务机制,实现20分钟内回应、1小时内赶到现场、半天内解决问题,群众评价结果纳入年度服务考核管理,并设立举报电话,接受改厕农户和社会监督。  贵州省湄潭县建立有地域特色的农房建设全过程管理机制。一是编制黔北民居标准和规范。在对全县各地民居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地域文化,确定“小青瓦、坡屋面、穿斗枋、转角楼、雕花窗、三合院、白粉墙”七大核心元素的黔北民居建设规范,编制并发布黔北民居省级地方标准。二是将黔北民居纳入村庄规划。建立国土规划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参加、村委会主导、群众广泛参与的乡村规划编制机制,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三是强化黔北民居建设管控。统筹考虑农民生产生活需要,设计出20余套建房图纸供群众选用。建立农房设计、审批、施工、验收、使用等全过程管理制度,确保按图建造。  江西省鹰潭市探索“物业进乡村”服务模式。一是明确管护主体。以乡镇为单位组建物业公司或聘请物业公司,在行政村设立由物业公司和行政村双重管理的物业工作站,形成市场管护、集体管护、义务管护、自我管护共存互补模式。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将镇内村庄环境整治管护项目统一打包,委托管理或者公开招投标,由乡镇物业公司以市场化运营模式实施管护。二是明确物业服务清单。将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和基本公共服务事项纳入物业服务范畴,涵盖卫生保洁、设施维护、杂草清除、沟塘清淤、公厕维护、绿化养护、路灯维护、道路养护等管护工作。三是建立管护经费投入筹集制度。整合多渠道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能。探索农村物业服务付费机制,根据管护内容和服务标准的差异,向村民收取较小金额的物业服务费。  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  山东省费县探索数字化赋能村级事务管理。一是民主决策线上参与。将“四议两公开”6项工作机制转化成数字化流程。在外人员可利用视频会议模式线上参会,参与表决、反馈意见、签名留档,扩大党员群众参与决策的覆盖面,全过程纪实决策过程与结果。二是村务村情“码”上公开。每个村生成一个二维码,群众扫描二维码,可实时查看本村党建政务、财务收支、重大决策等35项流程和27项事务的公开信息。  北京市顺义区探索村规民约“三上三下”制定修订机制。一下:把农村宅基地出租房屋租赁管理、社会秩序维护、人居环境整治等领域存在的问题,作为制定修订村规民约要重点规范的内容,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梳理形成基础材料。一上:召开村“两委”联席会议,梳理村民意见,研究确定村规民约框架。二下:组织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征求党员和村民意见建议后形成初稿。二上:将初稿提交镇街司法、民政、土地和卫健等职能部门,请相关部门进行政策指导。三下:将初稿发放全体村民再次征求意见建议,补充调整后形成审议稿。三上:将审议稿报所在镇街党(工)委审核把关。最后由村民会议表决通过,同时报镇政府备案。  四川省平昌县探索“三个统一”治理农村大操大办。一是宴席申报统一审批。村(社区)成立以党组织书记为会长,纪检委员、老党员、“支客司”、乡厨、群众代表为成员的红白理事会,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实行操办红白喜事申报制,由红白理事会依据村规民约严格把关。二是宴席规格统一标准。明确本村宴席申报类别、宴请范围、席面标准、随礼限额等,做到办理宴席有章可循、契合民意。三是宴席操办统一监督。红白理事会在村“两委”办公场所、村民聚居点、村头路口张贴公示《宴席操办告知书》,干部群众一起监督,防止“审批不过强行办、审批通过超规办”。  山东省莒南县创新建设“暖心小菜园”,解决困难群众“吃菜难”问题。村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出地、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参与,共同建立“支部暖心小菜园”,为村内6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供应蔬菜。党员志愿者自发挑选种植方法简单、生长周期较短的蔬菜品种进行种植,成熟后统一打包成一个个“爱心蔬菜包”,配送到村内困难群众家中。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12-19
  (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近年来,全国各地聚焦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举措,健全辅之以利、辅之以义保障机制,探索出不少操作性强、成效显著的做法。  落实粮食安全责任  山东省德州市建立全链条节粮减损机制。打造粮食高产和节粮“双示范区”,围绕粮食机收、仓储、运输、加工、消费等环节,开展“颗粒归仓、微损存储、低耗运输、粮尽其用、文明餐桌、节粮家风”六大行动,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山东省平原县探索粮食单产提升推进机制。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有关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粮食单产提升工作领导小组。打造单产提升“样板田”,共建设县、乡、村等各级“样板田”524块,重点推进农机农艺配套和新技术落地。根据耕地条件等,把全县粮食产区划分为18万亩核心区、25万亩辐射区和35万亩带动区,有序推进“吨半粮”建设。成立6个“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技术小组,建设6个农技推广区域站,常态化开展“田间课堂”等服务,解决单产提升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  江苏省海安市细化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一是印发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年度粮食安全工作责任清单。把海安市承担的年度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目标任务,足额带位置分解落实到村到户,班子成员包片负责。二是逐级压实耕地保护责任。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足额落实到各地块,市、镇、村、组、承包户五级逐级签订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书。  加强耕地保护建设  内蒙古自治区扎赉特旗采取“以奖代补”模式,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办法。一是建立申报审批机制。经乡镇政府申报、旗农牧部门初审,由盟农牧部门审定可以承担项目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建设方案。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行筹资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批准的建设方案,自行筹集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全程接受政府和社会监督。三是财政最高补助80%的实物工程投资。对验收合格的项目,盟农牧部门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指标,对水电路渠林、土地平整、除杂、清淤等投资给予70%-80%的资金补助。“以奖代补”模式实现了“谁使用、谁建设、谁管护”,不仅大幅缩短了工期,而且缓解了“项目等钱”的问题,实现当年建设、当年完工、当年使用。  江西省宁都县探索“蔬菜上山”保障良田粮用机制。一是盘活荒山,解决“地从哪里来”。对海拔200米以下、坡度25度以下的闲置低丘缓坡山地进行摸底调查,按照“三少一无”,即耕地少、林地少、拆迁少、无基本农田原则,制定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规划。二是创新模式,解决“棚要怎么建”。采取“县农投投融资、乡镇建设、村委管理、农户种植”模式,建设蔬菜基地,建棚规模宜大则大、宜小则小,降低开挖程度。三是全链服务,解决“菜要怎么种”。探索实行分户经营,合理确定户均经营规模,提供全过程技术服务。出台蔬菜价格、设施蔬菜种植和钢架大棚保险政策,政府给予保费补贴。  湖北省仙桃市探索冬闲田开发新机制。一是动员广大农户自主种。以“户户走到”方式上门做群众思想工作,以镇为单位集中采购农机服务,亩均降低耕整成本20元以上。二是引导经营主体流转种。针对农户种不动、不愿种的田块,组织合作社等采取季节性流转等模式进行耕种。对合作社等粮食规模经营主体所流转的耕地,通过与涉农项目直接挂钩等方式压实责任,要求种满种足。三是组织村集体兜底种。对于地势低洼等条件不好的田块,支持村集体组织耕种,收益由农户和村集体按约定分成。  数字技术赋能粮食生产  四川省大邑县探索数字技术赋能粮油生产。一是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管理。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农业生产感知系统,种粮主体通过手机远程掌握农作物空间分布和水肥、长势、产量、病虫害等情况,通过精准作业、精量投入等应用,使大田粮食生产实现精准高效。二是数字技术赋能农业运营。整合农资、农机、生产托管、粮食烘干等优质服务资源,创新构建“线上交易,线下服务”数字化农服模式,完善粮食产前、产中、产后全流程服务功能,每亩节本增收100元以上。三是数字技术赋能金融服务。整合粮食产业链上下游经营主体交易信息,搭建数字农业金融平台,与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为经营主体提供全程在线种植贷款办理验证评估服务。四是数字技术赋能技术服务。组建由社会化服务主体、技术专家等构成的线上服务团队,为种粮主体提供“线上农服”技术支持,解决科技服务农业“最后一公里”难题。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江苏省海安市创新区域农业服务中心建设运行机制。一是按服务半径和主导产业分布设立区域农业服务中心。中心独立建制,经费全额保障,每个中心配备6-7名农技人员,分片联系2-3个镇街,全市共设立5个区域中心,隶属于市农业农村局。二是明确区域中心职能。区域中心主要负责农业生产指导、技术推广、试验示范、人才培养等基本职能。三是明确农技服务清单。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特点,细化服务内容,制定服务清单,为经营主体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四是充实人员队伍。选聘有影响力的种养大户担任专业辅导员,广泛吸纳退休农业高级技术人才等参与农技推广服务,组建素质优良、多元互补的农技推广服务队伍。  河北省玉田县创新农技推广新媒体直播途径。一是开设农技直播讲堂。农技推广部门在多家新媒体平台设立直播讲堂,宣传推广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技术。二是建立农技直播基地。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建立10个直播基地,开展新技术、新品种等试验示范。三是建立线上回答问题线下解决问题机制。组织涉农干部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收看并提意见、出思路,线上及时回应农民关切,线下现场调查解决问题。首播3个月播出75期,每天节目浏览、点赞量破10万次。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完善引导适度规模经营健康发展机制。一是分类明确经营规模上限。首次流转土地且无粮食规模种植经验的经营主体,流转面积上限控制在200亩;未流转过土地、但从事农业生产1年以上,且有一定农业技术的,流转面积上限控制在300亩。二是探索规范土地流转价格。汇总分析上年度交易平台成交的土地流转数据,分片区编制发布成交均价,为交易主体自主定价提供事前参考。对面积大、竞争激烈的拟流转项目,综合考虑盈亏平衡点、本地租金水平等因素,探索评估拟定交易上限控制价。三是鼓励土地流转费“实物计租、货币结算”。由乡镇组织每年在结算实物收割后分3个时间点,随机选择本地3家粮食收购企业进行询价,以企业收购挂牌价格的平均数作为结算指导价。  吉林省梨树县以“五化”提升粮食托管生产水平。为推广托管主体保障成本投入不高于农户自己种植的成本;保障产量不低于邻近地块的产量,对于产量低于邻近地块的,按邻近地块平均产量进行弥补的“双保”托管模式,探索了“五化”机制,有效解决了农户与托管主体之间的信任缺失问题。一是种植能手选择科学化。每村由农户自主投票选出认可度较高的种植能手2-3名,托管主体充分借鉴种植能手成熟的生产技术和模式经验进行生产托管,全面提升托管服务水平。二是地块测量精准化。托管面积的测量以实测面积为准,为精准测产打下基础。沙碱地等特殊地块的产量另行约定。三是生产投入清单化。制作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以及农机服务价格清单,做到物化投入公开透明并低于市场零售价。四是产量测算公平化。收获测产时农户、托管主体和第三方专家共同到场,做到公开、客观。五是个性需求自主化。沙土地、旱浇地等需要特殊服务的地块,相关服务由农户和托管主体另行协商。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探索家庭农场培育机制。一是出台家庭农场管理办法,鼓励本土能人、返乡人员、高学历人才等创办家庭农场,并建立家庭农场发展定期报告制度。二是建立家庭农场挂钩联系制度,为家庭农场点对点提供技术推广、质量检测检验、疫病防控等公益性服务以及政策咨询、运营指导、财税代理等服务。三是引导家庭农场领办或加入农民合作社,开展统一生产经营。支持家庭农场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品牌建设,打造地方“土特产”。四是对家庭农场建设晾晒场、保鲜库、农机库棚等设施进行扶持,并对自建或共建集中育秧、仓储、烘干、晾晒以及保鲜库等用地需求审批提供便捷服务。  健全农业保险制度  山东省枣庄市探索预赔付制度。政府指导保险公司在理赔环节设置预赔付制度,对于受灾严重、损失金额高但一时难以确定最终赔款金额的保险标的,按照能够确定的损失,及时预付部分赔款;待达成赔偿协议后,再支付剩余差额。  四川省邛崃市创新水稻制种理赔分歧处理机制。保险理赔结果存在分歧时,邀请科研院校水稻制种专家到场鉴定,与所在镇街、村工作人员和制种大户、保险公司共同定损,专家定损费用由制种大户和保险公司各承担50%。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12-19
(仲农平)2022年10月16日,金秋,北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宣示,响彻人民大会堂。  从理想到现实,从“跟跑”到“并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百年探索中走上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古老农耕文明在新时代迈上重焕荣光的新征程。在这条道路上,大国“三农”皴染着最厚重的底色、最鲜明的特色。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一年来,农稳粮丰,乡村和美,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农业农村升级发展;一年来,农民增收渠道更广,“土特产”发展更强,乡土大地焕发蓬勃生机;一年来,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共进,大国乡村迈上新一程、实现新进境。“三农”发展的丰硕成果,成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的坚实底气和强劲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蓝图中,“三农”地位更重要、作用更重大  “党的二十大闭幕后,我第一次外出考察去了陕西延安、河南安阳看乡村振兴,一路思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如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22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现场,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话语重心长。  一路调研,一路思考,一路指引。从我国大陆最北端的边境村庄,到南粤海岛上的种苗基地,从年轻人扎堆创业的江南古村,到更有“科技范儿”的河套平原,回顾习近平总书记一年来的“三农”足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方向更明、思路更清。  这当中,有对战略全局的深远谋划。“广东要发展,不仅要靠珠三角,粤北、粤东、粤西这些地区也要联动发展。”不只是广东,“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促进共同富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先富起来的地区要“走在前、做示范”“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又要先富带后富,把后富的往前拉一把,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这当中,有对强农振兴的科学引领。“耕海牧渔”“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坚持林下经济和旅游业两业并举”“探索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把传统村落风貌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我国地大物博,各地资源禀赋不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找准适合自己的路。  这当中,还有对点滴民生的深情牵挂。“我心里一直惦念着灾区的人民群众”“东北天冷啊,冬天可不能挨冻”“最大程度减少农业因灾损失”,今年9月和11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黑龙江、北京、河北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千家万户的事、父老乡亲的话,都在大国领袖心里。  一处处足迹,是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深远思量;一句句叮嘱,是加强“三农”工作的响鼓重槌。  中国式现代化蓝图中,“三农”地位更重要、作用更重大,高质量发展要求更迫切。在重大战略思想引领下,希望的田野上结出累累硕果。  “三农”“高分卷”度量着农业大国由大而强的前进方向  13908.2亿斤!12月11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际,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3年粮食产量数据。又是一个丰收年,又是一张“高分卷”!  至此,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连续的“稳”,绝不是理所当然。要知道,每一年的丰收背后克服了多少风险挑战,蕴含着多少锱铢必较的努力,凝聚了多少重农强农的经验!  今年亦是如此。变乱交织的世界中,不确定性成为常态,全球米价升至近12年来最高水平,世界粮食安全形势日益严峻。极端天气多发频发,我国粮食生产遭遇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挑战。在这样的内外部环境下,中国粮之所以能交出一份亮眼答卷,是因为我们有坚持重农抓粮的战略定力,有立足中国实际推进现代化的战略智慧。  由此发生变化的,不只是粮食。  底气更足——新建成高标准农田约6050万亩,实施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大豆和油料作物面积达到3.5亿亩以上,大豆产量连续两年创新高,一批“补短板”农机具成功研制并加快部署生产一线,聚力攻关农业“卡脖子”技术,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6%以上,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总数已超过107万个。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成为中国粮多灾之年逆势丰收的自信来源。  成色更绿——中央财政已累计安排资金74.02亿元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297个试点县累计收集处理固体粪污4388万吨、液体粪污6216万立方米,全国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名特优新农产品总数达到7.5万个。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不断擦亮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底色。  思路更宽——树立大食物观,丰富食物供给,肉蛋奶果菜茶量足价稳质优,海洋牧场建成数量达到300多个。充分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截至目前已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粮食合作关系,进口渠道日趋多元,品种更加丰富,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一年的“三农”发展成绩远不只是几组数字,将其放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坐标中,才更能显出价值。它度量着农业大国由大而强的前进方向,标记着特殊国情下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选择的积极作为,更彰显着农耕文明与现代化结合带来的大国“三农”自信。  被点亮的乡村,成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  炮声隆隆,粉尘遍地。20多年前,浙江安吉余村的村民们也许很难想象,今日之余村,青山环绕、满目苍翠,吸引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来此创业就业,迎来了充满活力的“逆生长”。  余村之变始于“千万工程”。这项缘起于乡村环境变革的探索,催化带动了生态变革、产业变革、社会变革,成为乡村振兴的“试验田”、中国梦的“起手式”。  历史的巧合就是这样妙手偶得,又充满深意。“千万工程”20年前埋下的伏笔,照进今日之中国乡村,不仅深刻地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建设乡村、怎样建设乡村、要建成什么样的乡村”这一历史课题,更是对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5亿多农民的农业大国,如何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实践求索。  这一年,在被“千万工程”点亮的广袤乡土大地上,我们看到了无数璀璨星光——  乡村文化日益复兴。在贵州,“村BA”“村超”成为跨越城乡中外的乡村文化品牌;在海南,“村排”撬动超2.6亿元旅游收入……全年举办2万余场全国“村晚”,吸引约1.3亿人次参与,掀起全国乡村文化热潮。  乡村活力全面迸射。“土特产”蓬勃发展,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对接科工贸,今年前10个月,9.4万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35万亿元。全国超过15万个乡村快递服务站点编织出一张全新的运输网络,中央厨房、农商直供、数商兴农……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乡村潜能持续激发。前三季度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同比增长2.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增速均快于城镇居民。前三季度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保持两位数增长,农业农村成为内需增长新动力。  城乡发展深度融合。累计建成超4000个县域医共体,见证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提升;发布“乡味”浓郁的109条精品线路和365个精品景点,累计推介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953个;今年前11个月,各地共完成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投资1090.5亿元,提升8213万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  不断刷高期待值的中国乡村,正成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当乡村的未来更值得期待,大国文化自信由此升腾,汇聚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读懂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深刻认识“三农”发展的时与势  2023年12月,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位嘉宾相会中国广州,参加“读懂中国”国际会议。自2013年创办以来,这一会议与中国一道,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世界目光。  读懂中国,关键是读懂中国式现代化。回答好中国式现代化命题,必须深刻理解“三农”问题,全面把握“三农”发展的时与势,找准中国“三农”的新坐标。  我们应当看到,这一年中国经济克服困难、顶住压力取得好成绩,关键是“三农”“压舱石”稳中向好。稳就业,主要是进城务工群体的就业要稳;稳物价,核心是主要农产品的价格要稳;稳预期,基础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供给要足。“三农”之稳,来之不易;“三农”之稳,重如泰山。  我们必须看到,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三农”工作有特殊重要意义。完成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惊险一跃”,必须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三农”是重要方面和关键环节。补齐农业农村这个全面现代化的短板,能释放出巨大潜力。  我们要清醒看到,当前“三农”发展还面临不少风险和挑战,不能松劲歇脚,务必加力向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个别国家对中国的打压遏制升级。我国国内大循环依然存在堵点,还存在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等问题。除了要直面外部风险隐患,“三农”自身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包括资源约束逼近“天花板”、部分大宗农产品面临进口压力、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工农城乡差距依然明显等,这些发展中的问题,迫切需要在发展中得到解决。  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新时代以来我国“三农”发展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根本原因在于重大战略思想的领航引路,在于有效对路的惠农强农政策。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指引下,我们紧紧抓住党领导“三农”工作的制度优势,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重农抓农工作体系,让重中之重战略落地生根。迈上现代化新一程,必须将其坚持贯彻下去。  关关难过关关过。中国经济从来都是在战胜挑战中发展壮大,“三农”工作也是如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三农”机遇和挑战都是前所未有,必须坚定信心、迎难而上,跨急流过险滩,让有利机遇成为发展胜势。  战略上保持稳定连续,战术打法上更精准、更灵活、更有效  历史长河奔涌向前,中国“三农”已翻开新的章节。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12个字的新要求,彰显出新的形势下对稳与进的辩证思考、对时与势的深刻把握。稳是进的前提和基础,进是稳的方向和目标。没有稳,无法进,没有进,难以稳。变乱交织的世界中,需要稳基础、稳局面、稳势头;强国建设的征程上,需要进速度、进质效、进动能。稳不是被动守成、故步自封,进也不是忽略安全、急躁冒进。要在稳的基础上取得新进展,在进的基础上实现更高水平的稳。  具体到“三农”工作中,怎样稳,如何进?不仅要落实好总基调总要求,还要尊重农业农村发展规律、结合“三农”特点,既保持战略上的稳定和连续,又在战术打法上更精准、更灵活、更有效。  该进的要抓紧向前推进,以乡村振兴的新作为,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作为全面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环节,“三农”工作要奋起直追,抓紧时机干起来。农业科技创新要加力突破,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三农”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深化推进,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更好满足升级后的多元消费需求。乡村建设补短板要扎实推进,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推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向村覆盖、往户延伸,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化生活。  该稳的必须坚定不移稳住,以“三农”工作的稳中向好,巩固夯实安全发展的基础。对一些事关根本、原则、战略的问题,必须要有守牢底线的定力。无论“进”到哪一步,粮食安全的底线不能突破,农民的利益不能损害,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根不能动摇。要始终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原则,保持历史耐心,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留住乡风乡韵乡愁。  发展路径上,要以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内生动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要靠改革增强乡村“造血”功能;畅通国内大循环,需要改革打通城乡循环堵点。用好农村改革法宝,关键在于统筹。要统筹立和破,积极主动地把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立”起来,在此基础上,稳步实现传统产能、落后模式退出。要统筹城与乡,破除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壁垒,促进发展要素、各类服务更多下乡,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让能进城愿进城的,更快更好融入城市。  工作方法上,要提高抓落实的能力和本领。说一千道一万,再好的政策和法宝也要靠落实。要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要善于总结有效工作经验,掌握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蕴含的科学方法,锚定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在统筹“稳”和“进”中抓好落实。一方面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强化政策稳定性连续性,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引导资金资源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方向,促进乡村产业和消费“双升级”。另一方面要处理好政府和农民的关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聚焦群众反映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问题,办成一批实事,将好政策转化为农民可感可及的实效。  下一个“中国”,还是中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不仅是自身机遇,也将成为世界增量。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胸怀“国之大者”,主动担当作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中华文明重焕荣光贡献更多“三农”力量。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12-19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