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丁乐坤)4月11日,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展示体验馆地标春茶专场推介活动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地理标志茶企负责人、采购商代表、媒体代表等150余人参加活动。  当前正值春茶上市之际,为响应地方和入驻企业需求,扩大国家地标馆知名度,提升地标茶叶品牌影响力,促进产销衔接,国家地标馆特邀请来自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福建、云南等6省区13家地标茶企,集中推介红茶、绿茶、白茶、普洱茶等各类地标好茶。推介活动现场茶香四溢,沁人心脾,有“一两黄金一两茶”的保靖黄金茶,也有“药饮两用”的永顺莓茶;有“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带动一个产业的横县茉莉花茶,也有“世界第四大高香红茶”英德红茶;有“种在深山少人知”的资溪白茶,也有“高山云雾出好茶”的寿宁高山茶。京东集团、正大集团、物美超市、北京茶叶企业商会、北京马连道茶城等采购商代表到会品鉴洽谈,活动现场气氛活跃、反响热烈。  据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展示体验馆是全国农业展览馆会同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创建的首个国家级地标农产品宣传展示推广平台,通过展示、体验、交易等功能,不断提升消费体验,扩大地标农产品影响力,促进优质优价。目前,地标馆已有北京等16个省区市的800余种地标农产品入驻,地标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国家地标馆始终坚持公益性定位属性。为帮助企业强化营销理念,拓宽销售渠道,特邀请品牌专家和电商服务商现场进行政策解读。农业农村部品牌智库专家李明利作茶品牌报告,深入分析茶品牌发展现状及路径,为茶叶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路径参考;抖音产业带服务商详细介绍对国家地标馆入驻商家的政策扶持,指导优质商家在抖音电商生态中快速入门并高速发展。现场还举行了国家地标馆抖音官方账号入驻签约仪式。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4-12
  (记者 高文)4月11日,农业农村部在广东省肇庆市组织召开2024年重点农产品药物残留治理推进会议,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开展重点品种药物残留攻坚治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会议指出,去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有力有效,农产品质量安全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确保了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要实现《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明确的到2025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要求,在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高水平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既要抓大头抓主要,保证面上稳定,更要紧盯合格率较低的主要品种、主要地区,集中力量攻坚。一是巩固豇豆农药残留攻坚治理成果。继续坚持原有行之有效的措施,综合运用防虫网、生物防治等技术措施,不断扩大生产经营模式新、技术模式新的“新豇豆”生产规模。二是开展水产养殖重点品种药物残留治理。采取建档立卡、每周巡查、月月抽检、速测把关等措施严格监管,加强水产养殖投入品管理和科学用药指导,合理控制适宜养殖密度,加快推广绿色现代养殖。三是加强水果重点品种质量安全监管。推进水果品质监测评价和分等分级工作。  广东省政府党组成员陈良贤出席会议并致辞。6个省份农业农村部门和3个市县在会上交流发言。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和农业农村部有关司局,以及各省(区、市)农业农村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4-12
(新华社记者 魏玉坤)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数据,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 数(CPI)同 比 上 涨0.1%,涨幅比上月回落0.6 个百分点;环比下降1.0%。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与上年同期持平。  “3月份,受节后消费需求季节性回落、市场供应总体充足等因素影响,全国 CPI 环比季节性下降,同比涨幅有所回落。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6%,保持温和上涨。”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说。  统计数据显示,3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下降2.7%,降幅比上月扩大1.8个百分点。食品中,鸡蛋、鲜果、牛肉、羊肉和禽肉类价格分别下降10.4%、8.5%、8.4%、6.0%和1.7%,降幅均有扩大;鲜菜、猪肉价格分别由上月上涨2.9% 和 0.2%转为下降1.3%和2.4%。  3月份,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0.7%,涨幅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非食品中,服务价格上涨0.8%,涨幅回落1.1个百分点,主要是出行类服务价格回落较多,其中旅游价格涨幅从上月的23.1%回落至6.0%,飞机票价格由上月上涨20.8%转为下降14.7%;家庭服务、医疗服务和教育服务价格涨幅均在1.7%左右。工业消费品价格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4%,其中能源价格上涨1.3%,涨幅比上月扩大;小家电、家用纺织品、家庭日用杂品等价格涨幅在1.1%至3.2%之间,涨幅均有扩大。  3月份,随着节后工业生产恢复,工业品供应相对充足,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下降0.1%,降幅比上月收窄;同比下降2.8%,降幅略有扩大。
新华社 | 分享: 2024-04-12
  (记者 郭诗瑀)近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6.5%,较2018年增长了28.1个百分点;农村网民规模达3.26亿人,增速超过城镇网民。  仅用5年时间,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何能实现较大跨度增长?农村网民为何能成为新增网民主力?这背后离不开2018年实施的“数字乡村战略”。  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随着数字乡村战略的实施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已经融入中国乡村生活的场景,成为农村网民规模扩大的重要推动力。  首先表现在农村网络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地基打得牢,数字大厦才能建得高。目前,全国行政村通5G比例超过80%,“市市通千兆、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为农村居民入网以及各类数字应用场景落地乡村夯实了根基。  其次得益于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各领域的发展应用,让更多农村居民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生产领域的数字化改造升级加速推进。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2年全国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27.6%,较上年增长了2.2个百分点。随着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更高质量的农业生产模式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投身智慧农业建设。  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持续壮大。尤其是作为乡村数字经济“领头羊”的农村电商发展尤为迅猛。2023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49万亿元,较2018年增长了81.75%;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5870.3亿元,较2018年增长了154.68%。这些不断增长的数字背后,是3000个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15.8万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的支撑,让更多农村居民看到新业态带来的经济效益、享受到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  数字惠民服务扎实推进。“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健康”等服务不断向农村地区覆盖,农村数字惠民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23年6月,我国农村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6787万人,普及率为22.5%;农村在线医疗用户规模达6875万人,普及率为22.8%。  如今,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农村居民生活,城乡数字鸿沟加速弥合。如何继续推动数字乡村建设,使更多农村居民共享“数智红利”,将是我们需要共同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4-11
  (记者 常力强 祁倩倩)山东嘉祥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聚力攻克高油、高产、抗逆大豆育种核心技术,成功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大豆品种165个,大豆制种基地良种繁育供种量占黄淮海地区的75%以上。海南文昌市产业园,广泛应用工厂化循环水高密度养殖、生物絮团养殖、陆基圆形槽养殖等新技术,对虾、石斑鱼养殖每亩年利润超过38万元。广东江门市新会区产业园,一张陈皮实现全产业链产值超230亿元……  从2017年启动建设以来,一个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先行探索,聚力实践,在推广新品种、应用新技术、打造新业态、探索新模式、开发新产品等方面迈出铿锵步伐,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呈现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诠释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特点、质优关键、先进本质。  新科技引领新变革  农业新质生产力主要由农业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科技创新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推进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探索科技成果熟化应用有效机制。”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紧紧围绕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明确提出产业园建设任务。  几年来,各产业园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搭建协同创新平台,着力打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涌现一批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  利用水稻SNP分子标记、种质资源鉴别、品种定向改良等先进育种技术,湖南长沙市芙蓉区产业园成功培育“臻两优8612”“西子3号”“菁两优326”等水稻新品种。园区近3年通过国审水稻品种282个,在全国占比18.5%,其中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超1600公斤,再创世界纪录。  北京平谷区产业园聚焦建设世界一流“农业中关村”,吸引了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落户,通过破译“种源密码”,成功研发我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蛋鸡DNA芯片“凤芯壹号”,自主培育“沃德188”快大型白羽肉鸡,打破国外种源垄断。  山东齐河县产业园引进全球领先的农业机械专业化制造商,研发复式精量谷物播种机、智能化负压高低温一体化烘干设备、高性能气吸式免耕精量播种机等新型智能设备,实现国产替代,作业效率提升60%,单台播种机每年可为农户带来综合效益15万元以上。  广东江门市新会区产业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建设“陈皮产业智慧大脑”,定制产业核心指标数据模型,通过产业“一张图”和监管“一张网”实现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  ……  截至2023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突破85.5%、高出全国水平12.5个百分点,产业园智能农机精准作业面积达3299.8万亩、比上年增长22.1%。从更广阔的视野看,卫星平地机、无人驾驶拖拉机、电控播种机、精准饲喂和环境控制系统等智能化农机设备在一个个产业园广泛应用,一大批数字田园、智慧牧(渔)场、无人农场落地生根,数字化、智能化正不断引领驱动农业现代化。  新产业拓展新空间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及时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以农业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在一个个现代农业产业园,这种产业创新已全面开启。  一粒小麦的最终“归宿”可能并不只有研磨成面粉,变成面食被人们食用。在山东滨州市滨城区产业园,同样的一粒小麦能够“变”成谷朊粉、赤藓糖醇、膳食纤维、蛋白肽等10大系列500余种产品,在保健型、功能型、休闲型等各类高端系列食品中展现各种各样的“新面貌”。加工业发生质的变化后,每吨小麦产值能提升5000元。  围绕补链延链强链,农财两部在启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时就明确提出,各产业园要构建种养有机结合,生产、加工、收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推动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重构和演化升级。  按照这一要求,各地产业园引育一大批科技型、旗舰型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装备信息化、智能化、工程化加工生产线,应用数字化提取分离制备技术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新技术,涌现出一大批农产品精深加工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农产品增值空间不断拓展。  同时,各产业园引进先进生产要素和技术模式,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路径,培育新型服务主体,催生网约农机、无人机植保、新零售、数字金融等新型服务业,提供线上线下结合、产前产中产后一体的全程综合性服务解决方案,并将各种现代生物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积极发展新型饲料、低毒高效生物农药、可降解农膜等新型投入品产业,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河南临颍县产业园“网约农机”开进田间地头,农户和机手利用手机App下单接单,实现作业现场直播、作业轨迹实时查看和农户远程验收付款,高效解决“有田无机耕”和“有机无田耕”的矛盾。湖北襄阳市襄州区产业园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研制“植物疫苗”——“DT-8菌株”,开发生产“绿麦宝”,实现播种和防病一体化,每亩小麦可减少化肥投入30元、增产30斤、增收42元。  这些新产业、新业态,使现代农业产业园的主导产业展现出更加持久的生命力,发展活力迸发,产业增值增效。  新模式提升新效能  按照农财两部探索新模式要求,几年来各产业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装备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发展日光温室、植物工厂和集约化畜禽养殖,推进陆基和深远海养殖渔场建设,丰富农业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催生农业生产经营新模式,持续拓展农业可能性边界,农业产出效能显著提升。  浙江德清县产业园深度融合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建设现代化植物工厂,构建不同作物的环境与营养需求模型,对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等因子进行综合精准调控,将蔬菜采摘期从30天延长至300天,产量提升30倍。  天津滨海新区产业园通过推广陆基圆池循环水、工程化循环水、陆基集装箱等工厂化养殖模式,实现自动控温、自动喂食和智能水环境控制,年繁育各类鱼、虾、蟹、贝苗种120亿尾左右。  河南内乡县产业园建设5G全覆盖楼房式“三防智能猪舍”,改造提升标准化全线养猪场,配置边缘计算服务器、模块化一体柜、虚拟化软件管理授权等装备,推行环境自动监测、精准通风、温湿度调节等精细化管理,实现园区内规模化养殖比重达98%以上,单位土地面积承载生猪养殖量增长5倍以上。  甘肃酒泉市肃州区产业园打造三大戈壁生态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现代化日光温室,推广无土栽培、穴盘基质育苗、水肥一体化、轻简化栽培等技术,在戈壁沙滩上探索出节水高效、绿色低碳生态农业新模式,实现“昔日戈壁荒滩,今朝果蔬飘香”。  ……  数据显示,2023年,设施农业产业园土地产出率达到1.4万元/亩,产业园生产模式日益多元化,逐步向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变,农业新质生产力正在落地生根。  新动能激发新活力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需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几年来,各产业园着力推进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强化农村改革创新,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打通束缚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园区顺畅流动,并经高效配置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能,激发出新活力。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产业园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通过外引与内育并举完善人才激励政策,聘请11名产业首席技术专家,年培育高素质农民2500余人;建立“农地合一”规划体系,“一地一档”精细化管理农业空间,累计整合零散土地375亩,建成园区项目12个;创新投融资机制,设立产业引导基金,争取政府专项债支持,推动投贷联动,累计撬动金融社会资本139.21亿元投入产业园建设。  河北平泉市产业园加大创新孵化、人才引进等支持力度,增强新型经营主体市场竞争力,共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1家,创建市级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5个,培育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44家,有力带动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为乡村振兴、富民强县注入持久动力。  辽宁东港市产业园以合作社、家庭农场为单位,全域推行统一草莓品种、统一栽培技术、统一行业标准、统一产前产中管理的标准化种植机制,让优质的品种、先进的技术得以在产业园推广应用,最大程度发挥农业新质生产力效用。目前,夜冷草莓相较应季草莓提早上市30天左右,每斤市价提高至120元,为2万余户种植户带来技术增收红利。  新质耕新绿,科技赋新能。未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方向,以创新引领为导向,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提升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数据等全要素生产率,争当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排头兵。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4-11
新华社北京4月10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强日前签署国务院令,公布《生态保护补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4年6月1日起施行。  《条例》共6章33条,主要规定了以下内容:  一是明确生态保护补偿的内涵。生态保护补偿是指通过财政纵向补偿、地区间横向补偿、市场机制补偿等机制,对按照规定或者约定开展生态保护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补偿的激励性制度安排。  二是明确工作原则、健全工作机制。生态保护补偿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坚持统筹协同推进,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县级以上政府应当加强组织领导,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负责相关工作。  三是规范财政纵向补偿。国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对开展重要生态环境要素保护以及在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开展生态保护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补偿。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将补偿资金及时补偿给开展生态保护的单位和个人;由地方政府统筹使用的资金,应当优先用于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等。  四是完善地区间横向补偿。鼓励、指导、推动生态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人民政府通过协商等方式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对在生态功能特别重要区域开展地区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的,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可以给予引导支持;对补偿机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国务院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可以在规划、资金、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适当支持。  五是鼓励推进市场机制补偿。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社会力量以及地方政府按照市场规则,通过购买生态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开展生态保护补偿。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建立市场化运作的生态保护补偿基金,依法有序参与生态保护补偿。  六是强化保障和监督管理。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及时下达和核拨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对截留、占用、挪用、拖欠或者未按照规定使用资金且逾期未改正的,可以缓拨、减拨、停拨或者追回资金。生态保护补偿工作情况应当依法及时公开,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由审计机关依法进行审计监督。条例全文如下:生态保护补偿条例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和规范生态保护补偿,调动各方参与生态保护积极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根据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的其他海域开展生态保护补偿及其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本条例所称生态保护补偿,是指通过财政纵向补偿、地区间横向补偿、市场机制补偿等机制,对按照规定或者约定开展生态保护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补偿的激励性制度安排。生态保护补偿可以采取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购买生态产品和服务等多种补偿方式。前款所称单位和个人,包括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以及其他应当获得补偿的单位和个人。第三条生态保护补偿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坚持统筹协同推进,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生态保护补偿工作的组织领导,将生态保护补偿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构建稳定的生态保护补偿资金投入机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拓宽生态保护补偿资金渠道。第五条国务院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行政、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村、林业草原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负责生态保护补偿相关工作。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工作的相关机制,督促所属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开展生态保护补偿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负责生态保护补偿相关工作。第七条对在生态保护补偿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第二章 财政纵向补偿第八条国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对开展重要生态环境要素保护的单位和个人,以及在依法划定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开展生态保护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补偿。第九条对开展重要生态环境要素保护的单位和个人,中央财政按照下列分类实施补偿(以下称分类补偿):(一)森林;(二)草原;(三)湿地;(四)荒漠;(五)海洋;(六)水流;(七)耕地;(八)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的水生生物资源、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等其他重要生态环境要素。前款规定的补偿的具体范围、补偿方式应当统筹考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生态保护成效等因素分类确定,并连同补偿资金的使用及其监督管理等事项依法向社会公布。中央财政分类补偿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主管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分领域制定。第十条在中央财政分类补偿的基础上,按照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原则,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结合本地区实际建立分类补偿制度,对开展重要生态环境要素保护的单位和个人加大补偿力度。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规定要求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实施分类补偿或者由地方财政出资实施分类补偿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规定及时落实资金。第十一条中央财政安排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结合财力状况逐步增加转移支付规模。根据生态效益外溢性、生态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和脆弱性等特点,在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中实施差异化补偿,加大对生态保护红线覆盖比例较高地区支持力度。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管理办法,明确转移支付的范围和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方式。第十二条国家建立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开展自然保护地保护的单位和个人分类分级予以补偿,根据自然保护地类型、级别、规模和管护成效等合理确定转移支付规模。第十三条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获得的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应当按照规定用途使用。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将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及时补偿给开展生态保护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占用、挪用或者拖欠。由地方人民政府统筹使用的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应当优先用于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等。生态保护地区所在地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稳步推进不同渠道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统筹使用,提高生态保护整体效益。第三章 地区间横向补偿第十四条国家鼓励、指导、推动生态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人民政府通过协商等方式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开展地区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根据生态保护实际需要,上级人民政府可以组织、协调下级人民政府之间开展地区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第十五条地区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针对下列区域开展:(一)江河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所在区域;(二)重要生态环境要素所在区域以及其他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三)重大引调水工程水源地以及沿线保护区;(四)其他按照协议开展生态保护补偿的区域。第十六条对在生态功能特别重要的跨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跨自治州、设区的市重点区域开展地区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的,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可以给予引导支持。对开展地区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取得显著成效的,国务院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可以在规划、资金、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适当支持。第十七条开展地区间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签订书面协议(以下称补偿协议),明确下列事项:(一)补偿的具体范围;(二)生态保护预期目标及其监测、评判指标;(三)生态保护地区的生态保护责任;(四)补偿方式以及落实补偿的相关安排;(五)协议期限;(六)违反协议的处理;(七)其他事项。确定补偿协议的内容,应当综合考虑生态保护现状、生态保护成本、生态保护成效以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生态保护地区获得的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应当用于本地区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等。需要直接补偿给单位和个人的,应当按照规定及时补偿,不得截留、占用、挪用或者拖欠。第十八条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严格履行所签订的补偿协议。生态保护地区应当按照协议落实生态保护措施,生态受益地区应当按照约定积极主动履行补偿责任。因补偿协议履行产生争议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报请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必要时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可以作出决定,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执行。第十九条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在补偿协议期限届满后,根据实际需要续签补偿协议,续签补偿协议时可以对有关事项重新协商。第四章 市场机制补偿第二十条国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生态保护补偿中的作用,推进生态保护补偿市场化发展,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第二十一条国家鼓励企业、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以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市场规则,通过购买生态产品和服务等方式开展生态保护补偿。第二十二条国家建立健全碳排放权、排污权、用水权、碳汇权益等交易机制,推动交易市场建设,完善交易规则。第二十三条国家鼓励、支持生态保护与生态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在保障生态效益前提下,采取多种方式发展生态产业,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发展生态产业应当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居民参与方式,建立持续性惠益分享机制,促进生态保护主体利益得到有效补偿。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加快培育生态产品市场经营开发主体,充分发挥其在整合生态资源、统筹实施生态保护、提供专业技术支撑、推进生态产品供需对接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第二十四条国家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建立市场化运作的生态保护补偿基金,依法有序参与生态保护补偿。第五章 保障和监督管理第二十五条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及时下达和核拨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确保补偿资金落实到位。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资金用途的监督管理,按照规定实施生态保护补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完善生态保护责任落实的激励约束机制。第二十六条国家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完善生态保护补偿监测支撑体系,建立生态保护补偿统计体系,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标准体系,为生态保护补偿工作提供技术支撑。第二十七条国家完善与生态保护补偿相配套的财政、金融等政策措施,发挥财政税收政策调节功能,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第二十八条国家建立健全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推进绿色产品市场建设,实施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建立绿色采购引导机制。第二十九条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和实施效果的宣传,为生态保护补偿工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第三十条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公开生态保护补偿工作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审计机关对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依法进行审计监督。第三十一条截留、占用、挪用、拖欠或者未按照规定使用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的,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应当责令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可以缓拨、减拨、停拨或者追回生态保护补偿资金。以虚假手段骗取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的,由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依法依规处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三十二条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生态保护补偿工作中有失职、渎职行为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第六章 附则第三十三条本条例自2024年6月1日起施行。
新华社 | 分享: 2024-04-11
(新华社记者 于文静) 历经多年努力,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研发的数字低碳渔仓技术,实现了水产养殖过程的绿色、智慧、高效,将通过科企合作推广,推动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  这是记者9日从数字低碳渔仓开仓暨科企合作签约活动了解到的消息。数字低碳渔仓是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在水产科技领域的一项重要科研成果,由水产微生物与饲料创新团队主持研发。  据了解,该团队通过深入研究鱼类肠道微生物组学及其功能特征,建立了强化益生菌、控制有害菌、改善肠道理化环境的菌群调控策略,创制出预消化饲料、功能性饲料及后消化饲料,并融合生物净化、营养提质、数字运营、品牌创新,与现代水产养殖结合,构建了数字低碳渔仓系统。  该系统实现了对种苗、饲料、养殖、品牌、市场、销售、物流等各个环节实施精细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实现全产业链的高效运转。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杨振海表示,中国农科院集聚力量组织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不断创新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我国现代农牧渔业发展提供坚强科技支撑。数字低碳渔仓技术是水产养殖业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探索,也是数字化农业领域的重要创新成果,将为水产养殖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据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所长马莹介绍,下一步,将继续深入探索数字技术在养殖管理、水质监测、疾病防控、品质无损鉴定与调控等方面的应用。同时,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推动各地子仓的合作与建设,与饲料生产企业、养殖设备供应商、销售商等紧密合作,推动水产养殖产业向更加智能、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新华社 | 分享: 2024-04-11
  (记者 孙莹 侯雅洁)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大数据中心、大数据重点实验室最新发布数据,今年前两个月,全国县域整体销售额实现46890.15亿元,同比增长9.20%,其中服务销售额实现15183.30亿元,同比增长16.49%。同期,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实现1653.95亿元,同比增长10.59%。这一系列数据充分表明乡村消费潜能的持续释放,乡村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  消费增长,乡村经济持续向好  农村消费是我国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袤的乡村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  不可否认,短期内农村消费潜力的释放,离不开假日经济的加持。今年前两个月,尤其是春节期间,人们返乡归家,走亲访友、聚会就餐是常态。逛超市、下馆子、看电影,一连串的购物、娱乐活动让农村消费持续升温。  长期看,回顾2023年全年数据,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175元,增长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高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由此可见,最近一段时间,农村消费活力显著增强。  消费与收入之间是正相关关系,收入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消费水平。农村消费活力增强,究其深层原因,是收入的增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比上年增长7.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有了实实在在的收入作保障,消费也更有底气。  “农村消费的增长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和引导。”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冰川介绍,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优化农村市场环境等措施,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消费升级。这些政策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也改善了农村的消费环境,为农村消费的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农村居民对服务消费的需求也日益增长。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为1951元,同比增长15.9%。”胡冰川表示,服务消费的增长不仅体现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也反映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  渠道丰富,多种因素支撑农产品流通  农村电商和物流体系的发展,为农村消费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农村,做起电商。电商的发展也改变了传统的销售模式,打破了空间概念,让农产品得以面向全国市场,从而更好地流通。  时下比较热门的直播带货更是直接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和流通。不少农民把直播间搬进了农田、果园,主播们实地讲解、展示,更具真实感和说服力,直接点燃屏幕前消费者的消费热情。  三农大数据平台高级分析师蒋超介绍,从消费热点来看,手工、农家、老字号搜索热度最高,农产品借助“内容+直播”方式加速上行,全国农产品直播网络零售额实现同比增长19.56%。同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技术优势也给农产品上行提供了数字赋能,进一步提升了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胡冰川表示,农村电商和直播带货的兴起对促进农村消费具有显著的提振作用,不仅为农产品打开了更广阔的销售渠道,降低了流通成本,还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样化的商品选择和更便捷的购物体验。为了更好地发挥农村电商和直播带货的作用,可以从加强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优化政策环境以及加强市场监管等方面入手,为农村电商和直播带货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农村电商、直播带货提速扩面,畅通消费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通道,这些都离不开物流配送体系的保障。主动下沉、进村入户,县级农村物流配送中心和乡镇快递物流站点建设的进一步提升助力农村物流跑出加速度,打通城乡流通的“大动脉”与“微循环”。  但当前,农村物流运输体系仍存在一些短板。“农村物流运输体系的核心问题在于农村居住分散以及农村空心化,这就使得农村物流市场的终端规模小、单次配送成本高,从而导致物流公司缺乏农村物流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基础设施不足、物流主体的能力有限等也限制了物流体系的发展。”胡冰川说。  如何进一步畅通农村物流?对此,胡冰川建议,要在现有条件下,进一步优化农村物流堵点,例如统仓共配、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等。除了在物流技术层面进一步优化之外,还要加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物流与电商的深度融合。  潜力释放,新业态激发新动能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吃得饱”“吃得好”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大家的要求,“吃得放心”才是当下焦点,这也反映了消费者对品质的重视和追求。  据了解,今年前两个月,地标农产品成为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中的主力军。所谓地标农产品,就是要满足特定地区、特定质量等多个维度的条件,需要得到国家认定。它的走俏说明了消费者对优质农产品的认可、接受程度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半日达、次日达等即时零售新业态也让优质农产品更新鲜、便捷、高效地流通起来。  不仅如此,县域居民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于是,城市服务产业要素加速下沉,主题乐园、零售贩卖、品牌连锁等成为农村消费的新选择,消费结构更加多元化,服务消费潜力加速释放。与此同时,乡村旅游越来越红火,更多的城里人来到乡村,在欣赏美景、品尝美食的同时,进一步带动乡村经济的全方位发展。  基础设施的完善、互联网的普及、电商平台的下沉、年轻人的回归……这一切都为乡村的进一步发展攒劲儿。这个拥有巨大潜力的市场正在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让其健康可持续,是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话题。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需多途径增加农民财产性和工资性收入,通过现代农业产业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方式,帮助农民增收致富。”胡冰川说。  进一步激发农村消费活力,还需多方发力。胡冰川建议,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减轻农民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负担;加强农村交通、物流、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的渠道。同时,通过文化教育和媒体宣传,引导农村居民更新消费观念,倡导绿色、健康、可持续的消费方式。  “与此同时,还要严格市场监管,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维护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确保各项促消费措施能够落到实处,让农村居民真正受益。”胡冰川说。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4-10
  (记者 崔建玲)为做好2024年春耕备耕期间农资打假工作,让化肥“忽悠团”人人喊打、难以立足,日前,农业农村部向全国征集疑似化肥“忽悠团”线索,并采取奖励与保护方式进行,最高奖5000元。  据了解,此次反映线索范围包括:组织农民群众聚集、聚餐、培训,以优惠打折、赠送礼品等名义兜售疑似假劣化肥的;采取走村串户、流窜推销等方式兜售疑似假劣化肥的;存在其他夸大宣传、以次充好等兜售情形的。信息内容包括:“忽悠团”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和参与人员规模;组织者的姓名、性别、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涉嫌违法的具体行为和产品信息;与“忽悠团”活动相关的视频、图片等资料;线索反映人的姓名、电话等联系方式。  为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反映线索经核查属实并对案件查处发挥作用的,视情况予以500-5000元奖励。相关部门将对线索反映人信息予以严格保密。对故意泄露线索反映人身份信息和威胁、打击报复线索反映人的,将依法惩处。对匿名和提供不实或者信息不清晰,导致无法查实的,反映的线索已经被有关部门查处的等情形不予奖励。多人提供相同线索的,只奖励首次提供人员(以受理单位登记时间为准)。线索反映电话:010-59198580;010-82106535。邮箱:caqs5919@163.com。受理时间为:4月1日-5月31日,工作日,上午8:30-11:00,下午14:00-16:30。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4-10
(唐堂)近日,2024中国农产品电商高层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举行。该研讨会已连续举办十八届,由商务部流通司、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指导,数字农产品电商30人论坛主办。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20多年来,我国农产品电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农产品电商国。农产品电商之所以能够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关键在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实现了产销的直接对接,关键在于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新平台。  据有关部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5870.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呈现出东中西部竞相发展、各类农产品加速覆盖的良好态势。其中,以拼多多为代表的电商平台,为农业数字化转型贡献了一份力量。光明花博邨的工作人员正在为科技小院大赛新赛季做种苗等方面的准备工作。高祎祺 摄农产品进城规模扩大,“路费”下降  在研讨会上,《2024中国农产品电商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显示,随着我国进入新的经济和消费周期,数字农产品电商也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现阶段重点任务应转向“三农”信息服务数字化、智慧农业以及生产、加工、营销、物流、品牌等环节的数字化,以达成产业形态的整体变革。  将数字技术应用到农业产业,在行业内已有探索。以拼多多为例,平台通过搭建“农地云拼”系统,将分散的农产品需求在线上归集,形成爆款,减少中间环节,让农产品直连消费者餐桌,降低终端售价的同时提高了农户收益。  通过重点投入建设生鲜冷链物流体系等数字经济基础设施,拼多多承诺生鲜农货48小时内发货、边远地区包邮等。  “农云行动”是拼多多推动农业产区“数实融合”的重要举措。2023年,拼多多发起该行动,深入山西、四川、陕西、云南、湖北、福建、山东、江苏等农产品产业带,为当地商家提供电商运营专场培训及一对一定向运营指导,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与就业增长。“农云行动”也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评为“全国县域振兴典型案例”。  数据显示,电商“下乡”,农产品“出村进城”的规模在持续增长。根据《报告》,2023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5870.3亿元,约为2014年的5倍。此外,中国农产品物流总额再创新高,2023年物流总额超过5.3万亿元,同比增长4.1%,从2021年到2023年,农产品物流总额连续三年超过5万亿元。虽然农产品进城规模扩大,“路费”却下降了,数据显示,物流费率由2012年的18%下降到2023年的14.4%。从人才与技术入手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报告》指出,电商在农业数字化升级的过程中应被赋予新内涵,除了实物农产品交易,数字农产品电商还应包括服务类农产品、体验类农产品等。  拼多多相关负责人表示,很多年轻人对电商感兴趣,但起初对电商经营并无概念。如何扶持“新农人”非常重要,“我们的业务人员每天都会实时为商家答疑,长期跟踪、分析商家经营情况,针对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介入并提供改进建议。此外,通过‘农云行动’,我们每年深入农业产业带考察,除了提供现场培训,还通过走访,为商家一对一设计经营思路和方案。”  据拼多多调查数据显示,平台上90后、95后、00后商家占比超过49%,95后“新新农人”占比超过13%,人数超过12.6万,其中大部分是返乡创业青年,一位“新新农人”返乡,能够带动5至10位95后就业创业。上述负责人表示,扶持“新新农人”,需要建立一整套激励“新农人”跨越式发展的平台机制。  如何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推进产品创新,这也是目前农产品电商面临的问题之一。《报告》指出,部分农产品电商企业存在同质化竞争的问题。为助力农产品电商高质量发展,拼多多在田间地头兴起“技术革命”,持续多年支持“多多农研科技大赛”、“拼多多杯”科技小院大赛等赛事,助力农业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以及优质农产品上行。  以科技小院大赛为例,拼多多已连续两届作为赛事支持方,助力高校学子交流,支持农业科技发展。例如,对于褚橙科技小院研究的褚橙、丹棱桔橙科技小院主攻的桔橙、福建平和蜜柚科技小院聚焦的蜜柚等特色农产品,拼多多通过农产品“零佣金”、百亿补贴等惠农政策,给予积极扶持。  相关专家建议,创新农产品电商的模式和场景,应从人才、生产工具、生产关系入手。其一,打造能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足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其二,充分使用新型生产工具,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赋能发展新型农产品电商;其三,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效配置。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4-04-10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就《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答记者问(新华社记者 陈炜伟)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国务院近日印发《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行动方案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如何确保完成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目标?新华社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  问:行动方案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答: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已经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93公斤,国家粮食安全总体有保障。同时也必须看到,随着我国自然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粮食需求持续增长,粮食供求紧平衡态势将长期存在,在未来一段时期,现有产需缺口可能进一步扩大,需进一步提升粮食产能,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行动方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日前已由国务院印发实施。  问: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答: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从耕地、水利、种子、农机、化肥农药、耕作技术等着手,加强衔接配合和技术集成创新,强化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走基础设施完善、科技支撑有力、集约节约绿色的增粮之路,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坚持立足国内、端牢饭碗,把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坚持依靠科技、集成配套,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推动良田良制并举、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坚持优化结构、绿色增粮,着力提高粮食供给质量。坚持适度规模、集约经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坚持完善政策、压实责任,形成支持粮食产能提升的工作合力。  问: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有哪些主要目标?  答: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30年实现新增粮食产能千亿斤以上,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基础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左右、谷物面积14.5亿亩左右;粮食单产水平达到每亩420公斤左右。  品种结构方面,综合考虑今后一个时期不同粮食品种消费需求变化趋势,行动方案明确了分品种增产任务,将产能提升重点放在玉米和大豆上。按照“巩固提升口粮、主攻玉米大豆、兼顾薯类杂粮”的思路,水稻、小麦重在提升品质、优化结构,玉米重在集成配套、主攻单产,大豆重在多措并举、挖掘潜力,因地制宜发展马铃薯、杂粮杂豆等品种,根据市场需求优产稳供。  区域布局方面,主要是根据粮食生产现状和未来增产潜力,巩固提升优势产区,挖掘其他地区潜力,调整优化粮食生产格局。行动方案明确了六大片区、不同省份的产能提升任务,并在全国部署了720个粮食产能提升重点县,带动重点粮食品种和产能提升任务有效落实。  问:围绕提升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下一步有哪些工作考虑?  答:行动方案围绕粮食生产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谋划部署了农业节水供水、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振兴、粮食单产提升、粮食绿色生产、农业机械化提升、农业防灾减灾、盐碱地综合利用、粮食加工仓储物流能力建设等9项支撑性重大工程。具体实施过程中,将调动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等各方面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合理安排建设时序,扎实推进工程建设,有效改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加快补齐种业科技创新等短板弱项,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问:为确保完成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目标,行动方案明确了哪些保障措施?  答:行动方案部署了6方面保障举措和支持政策:一是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压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二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强化粮食生产投入保障,有效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支撑粮食产能提升的集聚效应。三是完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提高农民种粮和主产区抓粮积极性。四是创新金融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粮食生产相关信贷投放。五是推进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六是健全现代粮食流通体系,提升粮食储备调控能力,完善粮食市场调控体系,保持粮价合理水平。
新华社 | 分享: 2024-04-10
  (龙新)为充分发挥农业行政执法对三农中心工作的服务保障作用,2023年农业农村部在全国部署开展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稳粮保供”专项行动和以“订单农业”为名设骗局坑农专项整治行动,持续开展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全国各级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聚焦农资质量、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检疫、长江十年禁渔等重点领域,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98.01万人次,查办各类违法案件10.13万件,移送司法机关案件2389件,挽回经济损失3.28亿元,有力地维护了农业生产经营秩序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为提升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能力,农业农村部从中选取15起具有代表性的案件予以公布,本报分上下两期刊登该批农业行政执法典型案例,供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参考借鉴。  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托里县赵某经营应当审定未经审定的玉米种子案  2023年3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农业农村局接托里县农业农村局移交案件线索,该县赵某涉嫌经营应当审定未经审定的“华X336”玉米种子。经立案查明,当事人经营的涉案“华X336”玉米种子已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适宜在山西春播中晚熟玉米区种植,与托里县所在的塔城盆地不属于同一适宜生态区,属于经营应当审定未经审定的种子。至案发时,当事人共销售涉案种子43.99吨,货值金额101.18万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七十七条第一款第一项之规定,塔城地区农业农村局对当事人作出没收违法所得、罚款12万元的行政处罚。  二、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刘某某未取得农药生产许可证生产销售假农药案  2023年2月,河南省郑州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接群众举报,该市荥阳市广武镇某村刘某某涉嫌生产假农药。郑州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立即对刘某某的生产场所开展执法检查,现场查获标称敌草快、高氯·啶虫脒的农药443箱以及农药原药、标签和包装若干。经依法抽样送检,涉案两种农药所含有效成分种类均与标签标注的有效成分不符,且其中1种检出百草枯成分。经立案查明,当事人刘某某未取得农药生产许可证,于2022年5月至2023年2月期间从郑州市惠济区陈某某处购入农药原药(另案查处),雇佣10余人生产涉案农药,至案发时共生产3.8万件,货值金额480余万元,已售出产品销售金额160.97万元。因当事人的行为涉嫌构成犯罪,郑州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依法将该案移送荥阳市公安局,公安机关以涉嫌构成生产、销售伪劣农药罪进行立案侦查。目前,荥阳市人民检察院已以当事人涉嫌构成生产、销售伪劣农药罪向荥阳市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三、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南区周某等人未取得农药生产许可证生产销售假农药案  2023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农业农村局接群众举报,该市柳南区太阳村镇某村有一非法生产农药的黑窝点。柳州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联合柳州市公安局柳南分局对该黑窝点开展突击检查,现场查获标称柳州市某消杀药剂厂生产的农药21.01万袋(瓶)、无标签农药3940瓶、农药原药5桶。经立案查明,当事人周某等人未取得农药生产许可证,从2021年7月开始在该窝点内非法生产涉案农药,并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向广西、江西、浙江、福建等地销售,至案发时已售出产品销售金额100.56万元。因当事人的行为涉嫌构成犯罪,柳州市农业农村局依法将该案移送柳州市公安局柳南分局,公安机关以涉嫌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对当事人进行立案侦查,现已侦查终结,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市叶某未取得农药经营许可证经营假劣农药案  2023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农业农村局接阿克苏市农业农村局移交案件线索,阿克苏市叶某涉嫌无证经营假劣农药。经立案查明,当事人叶某未取得农药经营许可证,非法经营15种禁限用农药,共计24.71吨,货值金额68.9万元。其中,禁用农药3种10.11吨,限用农药12种14.6吨。经依法抽样送检,涉案农药7种属假农药,8种属劣质农药。因当事人的行为涉嫌构成犯罪,阿克苏地区农业农村局依法将该案移送阿克苏地区公安局,公安机关以涉嫌构成销售伪劣产品罪对当事人进行立案侦查。目前,阿克苏地区人民检察院已以当事人涉嫌构成销售伪劣产品罪向阿克苏地区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五、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曾某某经营假农药案  2023年2月,江西省抚州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开展春季农资质量专项执法检查时,发现该市金溪县某农资经营部正在销售的5种农药标签标注不规范,疑似为假农药。经依法抽样送检,该5种农药有效成分种类与标签标注的有效成分不符,属假农药。经立案查明,当事人金溪县某农资经营部经营涉案5种农药215件,货值金额45.47万元,至案发时已售出54件另2466瓶,销售金额9.71万元。因当事人的行为涉嫌构成犯罪,抚州市农业农村局依法将该案移送金溪县公安局,公安机关以涉嫌构成销售伪劣产品罪对该农资经营部负责人曾某某进行立案侦查。2023年9月,金溪县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曾某某有期徒刑7个月,缓刑1年零1个月,并处罚金7.7万元。  六、湖北省枝江市谭某某等人生产经营假兽药案  2023年3月,湖北省枝江市农业农村局接群众举报,该市某仓库内有人涉嫌经营假兽药。枝江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市公安局对该仓库开展突击检查,现场查获没有兽药批准文号、依法应当按假兽药处理的兽药205种,共16.16万袋,货值金额30余万元。经依法抽样送检,其中96个品种被认定为不合格产品,货值金额23.65万元。经立案查明,当事人谭某某大量购入明显低于市场价格、无兽药批准文号、无质检报告的伪劣兽药产品,运至其承租的涉案仓库内,并通过使用虚假兽药经营许可证在多家电商平台上注册网店进行销售。因当事人的行为涉嫌构成犯罪,枝江市农业农村局依法将该案移送枝江市公安局。经公安机关进一步查明,谭某某销售的涉案兽药来自广西、四川、重庆等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2家兽药企业、18个经销商,货值金额达3000余万元。2023年8月以来,枝江市公安局联合市农业农村局开展了3次集中收网行动,抓获犯罪嫌疑人29名,目前案件仍在进一步侦办中。  七、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秦某某未取得兽药经营许可证经营依法应当经审查批准而未经审查批准即生产的兽药案  2023年2月,广东省佛山市农业农村局接群众举报,有人在该市顺德区某库房内经营假兽药。佛山市农业农村局立即赴现场开展执法检查,现场发现大量无兽药批准文号的兽药产品。经立案查明,当事人秦某某未取得兽药经营许可证,自2022年开始从山西省永济市某生物公司购入26批次、货值金额共37.82万元的无兽药批准文号兽药,向中山市等地进行销售,至案发时已售出430箱,违法所得11.27万元。依据《兽药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第五十六条之规定,佛山市农业农村局对当事人作出没收违法所得和未销售的兽药产品,并处罚款113.46万元的行政处罚。对山西省永济市某生物公司的违法线索,佛山市农业农村局已依法移送属地农业农村部门。  八、上海市青浦区梁某未取得兽药经营许可证经营依法应当经审查批准而未经审查批准即生产的兽药案  2023年1月,上海市青浦区农业农村委员会接群众举报,其在某网店购买的兽药无兽药批准文号。青浦区农业农村委员会执法大队立即对该网店经营者梁某的实际经营场所开展执法检查,现场查获5个批次有兽药批准文号的兽药产品、11个批次无兽药批准文号的兽药产品。经立案查明,当事人梁某未取得兽药经营许可证,至案发时共销售兽药产品货值金额合计7.64万元,库存兽药产品货值金额28.69万元,总货值金额36.33万元。依据《兽药管理条例》第五十六条第一款之规定,青浦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对当事人作出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经营的兽药产品,并处罚款72.67万元的行政处罚。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4-09
(新华社记者 陈炜伟 李昌瑞)记者8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国务院近日印发《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全面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行动方案提出,到2030年实现新增粮食产能千亿斤以上,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行动方案明确了“巩固提升口粮、主攻玉米大豆、兼顾薯类杂粮”的分品种增产思路,提出巩固提升优势产区,挖掘其他地区潜力,调整优化粮食生产格局。  行动方案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如何确保完成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目标?新华社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  问:行动方案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答: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已经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93公斤,国家粮食安全总体有保障。同时也必须看到,随着我国自然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粮食需求持续增长,粮食供求紧平衡态势将长期存在,在未来一段时期,现有产需缺口可能进一步扩大,需进一步提升粮食产能,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行动方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日前已由国务院印发实施。  问: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答: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从耕地、水利、种子、农机、化肥农药、耕作技术等着手,加强衔接配合和技术集成创新,强化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走基础设施完善、科技支撑有力、集约节约绿色的增粮之路,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坚持立足国内、端牢饭碗,把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坚持依靠科技、集成配套,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推动良田良制并举、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坚持优化结构、绿色增粮,着力提高粮食供给质量。坚持适度规模、集约经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坚持完善政策、压实责任,形成支持粮食产能提升的工作合力。  问: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有哪些主要目标?  答: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30年实现新增粮食产能千亿斤以上,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基础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左右、谷物面积14.5亿亩左右;粮食单产水平达到每亩420公斤左右。  品种结构方面,综合考虑今后一个时期不同粮食品种消费需求变化趋势,行动方案明确了分品种增产任务,将产能提升重点放在玉米和大豆上。按照“巩固提升口粮、主攻玉米大豆、兼顾薯类杂粮”的思路,水稻、小麦重在提升品质、优化结构,玉米重在集成配套、主攻单产,大豆重在多措并举、挖掘潜力,因地制宜发展马铃薯、杂粮杂豆等品种,根据市场需求优产稳供。  区域布局方面,主要是根据粮食生产现状和未来增产潜力,巩固提升优势产区,挖掘其他地区潜力,调整优化粮食生产格局。行动方案明确了六大片区、不同省份的产能提升任务,并在全国部署了720个粮食产能提升重点县,带动重点粮食品种和产能提升任务有效落实。  问:围绕提升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下一步有哪些工作考虑?  答:行动方案围绕粮食生产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谋划部署了农业节水供水、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振兴、粮食单产提升、粮食绿色生产、农业机械化提升、农业防灾减灾、盐碱地综合利用、粮食加工仓储物流能力建设等9项支撑性重大工程。具体实施过程中,将调动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等各方面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合理安排建设时序,扎实推进工程建设,有效改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加快补齐种业科技创新等短板弱项,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问:为确保完成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目标,行动方案明确了哪些保障措施?  答:行动方案部署了6方面保障举措和支持政策:一是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压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二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强化粮食生产投入保障,有效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支撑粮食产能提升的集聚效应。三是完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提高农民种粮和主产区抓粮积极性。四是创新金融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粮食生产相关信贷投放。五是推进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六是健全现代粮食流通体系,提升粮食储备调控能力,完善粮食市场调控体系,保持粮价合理水平。
新华社 | 分享: 2024-04-09
新华社北京4月8日电(陈炜伟 李昌瑞) 记者8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国务院近日印发《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全面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行动方案提出,到2030年实现新增粮食产能千亿斤以上,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行动方案明确了“巩固提升口粮、主攻玉米大豆、兼顾薯类杂粮”的分品种增产思路,提出巩固提升优势产区,挖掘其他地区潜力,调整优化粮食生产格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将聚焦720个粮食产能提升重点县,指导地方加快实施农业节水供水、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振兴、粮食单产提升、农业机械化提升、农业防灾减灾等支撑性重大工程。
新华社 | 分享: 2024-04-09
  (记者 杨梦帆)近日,国务院食安办、公安部、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严厉打击肉类产品违法犯罪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各地开展为期8个月的严厉打击肉类产品违法犯罪专项整治行动。  《通知》要求以生猪、肉牛、肉羊、肉鸡及其肉类产品为重点,深挖肉类产品违法犯罪源头线索,对畜禽养殖、屠宰、无害化处理、肉及肉制品生产经营全链条开展专项整治,坚决斩断非法屠宰、加工、销售链条。通过查处一批重点案件、关停一批违法经营主体、惩处一批违法犯罪分子、曝光一批典型案例,严厉打击肉类产品违法犯罪,健全肉类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保障肉类产品质量安全。  《通知》明确以下几方面内容:强化问题整治。紧盯重点地区和重点场所,开展排查和暗访,建立问题线索清单。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开展追踪溯源,形成工作闭环;强化养殖环节监督检查。部署各地农业农村部门以生猪、肉牛、肉羊和肉鸡养殖场(户)为重点,严厉查处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销售、随意弃置病死畜禽等违法行为;强化屠宰和无害化处理环节监督检查。部署各地农业农村部门重点检查屠宰厂(场)、无害化处理场,严厉查处私屠滥宰、注水、注药或者注入其他物质、病死畜禽被“调包”等违法行为;强化食品生产经营环节监督检查。部署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开展重点检查,督促生产经营者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严厉查处使用或销售来源不明、未经检验检疫、检验检疫不合格的畜禽产品以及生产假冒牛(羊、驴)肉制品等违法行为。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4-08
(新华社记者 于文静)农业农村部近日在浙江省长兴县举办2024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春季)推介活动,现场发布浙江长兴访茶观花和美乡村游、陕西西安市长安区踏春赏花游等60条春季精品线路,以及江西安源十里花溪、湖北木兰花乡等185个精品景点。  这是记者6日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的消息。本次活动是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具体行动,旨在展示美丽乡村新风貌、农耕文化新风尚、休闲农业新发展,促进农文旅融合,激发乡村休闲消费潜能。  活动聚焦“春观花 走进万千美丽乡村”主题,通过民族乐器表演、传统茶文化展示、民俗非遗展演等多种形式,现场推介了一批赏春花、品春茗、享民俗、忆乡愁的乡村休闲农业精品景点线路,为广大游客提供畅游花海、亲近田园乡村的指南。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大力实施休闲农业精品工程,把乡村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推动乡村休闲产业提质增效。2023年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多措并举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全年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到8400亿元。
新华社 | 分享: 2024-04-07
  (记者 李锐)记者近日从水利部获悉,依据《水利部关于明确汛期阶段划分有关事项的通知》,确定今年入汛日期为4月1日,与多年平均入汛日期一致。  据预测,今年汛期我国旱涝并发、涝重于旱,全国七大江河均有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水,部分地区可能发生阶段性干旱。  4月1日,水利部会商研判汛期形势和当前雨水情,安排部署重点工作,要求各地水利部门锚定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的目标,严格落实责任制,强化各项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一是迅即进入汛期状态。水利部实行24小时防汛值班值守,有关流域管理机构和地方水利部门按照相关规定迅速进入汛期工作状态,意识、人员、责任全面到位,做好重要水工程调度、突发险情灾情报送等各项工作。二是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滚动监测雨情水情汛情发展趋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直达防御一线。三是紧盯防汛重点环节。加强水库大坝、溢洪道、放空设施、堤防险工险段、穿堤建(构)筑物、淤地坝等关键部位的安全监测,做好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灾害防御,确保中小型水库度汛安全。四是继续强化防汛准备。抓紧洪水到来前的有限时间,加快推进防汛准备情况检查、方案预案修订、防洪调度演练、山洪风险隐患排查整治、蓄滞洪区运用准备、水毁工程修复等各项工作,打好有准备之仗。同时,做好云南、四川等地抗旱保供保灌工作,千方百计保障用水需求。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4-03
  (记者 侯雅洁)近日,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发布2024年全国苹果主产区花期冻害预警分析。分析指出,去年12月至今年2月果树越冬期间,我国北方苹果主产区阴雨天气多、气温较去年偏低,导致树体萌芽期延迟,花期较去年推迟,较常年持平或偏晚;预计大部分产区4月4日以后由南至北依次进入始花期,始花期集中在4月上中旬,较常年持平或偏晚1-3天;预计4月份大部产区气温回升并较常年偏高,对后期果树加快萌动生长及进入花期后充分授粉等有利;4月有4次弱降温天气过程(分别是4月1-3日、8-9日、13-14日、21-23日),预计苹果花期冻害中度发生,甘肃、山东、河北等部分产区有花期冻害风险,陕西、山西等部分产区需防范低温阴雨或高温天气影响。  对此,专家建议各地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因地制宜采取措施,预防和降低低温冻害对苹果生产的影响,采用春季灌溉、涂白等方式,延迟果树开花时间,在冻害来临前采用树冠喷水、熏烟、喷防冻液等措施预防霜冻,降低冻害发生风险;针对低温对授粉昆虫活性的影响,做好人工授粉等工作;做好灾后补救措施,喷施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加强病虫害防治和土肥水综合管理等。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4-03
  (记者 王田)近日,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湖南省汨罗市举办全国水稻集中育秧技术培训会,观摩水稻集中育秧设施综合利用、早稻集中育秧和移栽现场以及水稻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水稻集中育秧技术培训,交流各地水稻集中育秧实施情况,部署水稻生产重点工作。  “秧好半年禾”,壮秧是水稻丰产的基础。开展水稻集中育秧可有效提高秧苗成秧率、整齐度和促进低位分蘖发生,有利于批量化培育适宜机械化栽插的标准壮秧,是抢农时、防灾害、降成本、增产量的关键举措。培训会提出,2023年以来,水稻集中育秧设施建设项目进展总体顺利,各地水稻集中育秧设施建设任务已完成60%以上,预计服务大田栽插面积达825万亩,为稳定早稻面积、提高水稻单产水平、促进粮食高产稳产提供重要保障。  会议指出,各地要以集中育秧中心建设利用为突破口,加快设施建设进度,做好现场核验和资金兑付,推动项目按时按期、保质保量完成,有效提升育秧供秧服务能力。要多方位多层次开展集中育秧技术培训和宣传引导,配套推进机插、机抛等机械应用,推进代育代插等社会化服务,提升分散种植小户的生产水平,促进水稻规模化机械化生产。要积极探索集中育秧设施综合利用,构建以“一棚多用、农棚农用”为目标的“育秧+”经营模式,实现育秧设施高质量利用和集中育秧模式可持续发展。  会议强调,当前全国水稻播种栽插正由南向北逐步展开,各地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因地制宜制定发布水稻育秧田管技术意见,及时落实防灾减灾技术措施,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指导服务,宣贯各项惠农政策措施,为全年水稻丰收提供支撑保障。  全国17个水稻主产省份的农业农村厅(委)种植业部门、农技推广部门及水稻主产县代表140余人参加培训。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究员张文毅和湖南农业大学教授邹应斌围绕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和水稻/杂交水稻机插栽培育秧方法进行了授课。安徽、湖南、广东、云南4省及湖南省汨罗市的代表作交流发言。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4-03
  (记者 王壹)4月2日,农业农村部在浙江长兴举办2024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春季)推介活动,现场发布浙江长兴访茶观花和美乡村游、陕西西安长安踏春赏花游等60条春季精品线路,以及安源十里花溪、木兰花乡等185个精品景点。  本次活动是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具体行动,旨在展示美丽乡村新风貌、农耕文化新风尚、休闲农业新发展,促进农文旅融合,激发乡村休闲消费潜能。活动聚焦“春观花 走进万千美丽乡村”主题,通过民族乐器表演、传统茶文化展示、民俗非遗展演等多种形式,现场推介了一批赏春花、品春茗、享民俗、忆乡愁的乡村休闲农业精品景点线路,为广大游客提供畅游烂漫花海、亲近田园乡村的指南。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大力实施休闲农业精品工程,注重把乡村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推动乡村休闲产业提质增效。在2023年休闲农业恢复发展关键时期,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多措并举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全年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达到8400亿元,成为旅游业表现亮眼的领域。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4-03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