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杨梦帆)日前,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发布《关于全力做好2024年春耕农资供应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系统全力做好春耕农资供应服务工作,为夺取夏粮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通知》要求,各级供销合作社要指导系统农资企业认真分析研判春季农业生产形势,摸清种植结构变化,做好用肥用药需求调查;要推动系统农资企业积极开展产销对接,加快货源采购、储备进度,增加绿色高效、适销对路农资产品的采购;提前协调落实铁路、公路、水路发运计划,抓好农资跨区域调剂调运,及时配送到基层网点,全力保障农资供应。特别要针对当前春耕备耕形势,提前做好重点作物的肥药采购储备,统筹应对雨雪冰冻天气对农资调运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春耕农资货源充足、下摆到位。  《通知》强调,各级供销合作社要以“绿色农资”升级行动为抓手,指导推动系统农资企业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拓宽农资经营服务内涵,因地制宜为农民提供生产性全程托管服务和配方施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等便捷、周到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系统农资企业加快向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商转型。要顺应农业绿色发展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扩大水溶肥、有机肥、配方肥、微生物肥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环保优质农资供应,不断加大绿色农资销售力度,促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通知》要求,各级供销合作社要抓紧推进实施《全国供销合作社农资网络体系建设专项规划(2024-2028年)》,培育壮大优质农资企业,加快建设现代农资仓储设施体系,加强县域农资流通网络建设,提升系统农资保供能力。要推动系统农资企业下沉销售渠道,优化网络布局,延伸服务链条,不断提升网络覆盖面和终端配送能力,着力打通农资供应“最后一公里”,加快农资进店进村入户,保证终端销售网点货源充足,确保春耕旺季不脱销、不断档、不误农时。  《通知》强调,各级供销合作社要指导系统农资企业积极担当作为,认真做好化肥、农药、种子等重要农资储备和投放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好国家和地方承储任务。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农资储备制度,推进系统农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努力降低农资进货成本和流通费用,更多让利于农民。  据了解,目前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加快采购调运,创新服务方式,发挥供销合作社点多面广、贴近基层的优势,加快把农资商品调运到20多万个基层网点,方便农民随时购买。同时,全系统4500多家农资经营企业、6万多个庄稼医院、1.7万多个为农服务中心的技术服务人员已下沉到一线,为农户提供生产技术指导服务。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3-14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强调,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总书记的一番话切中当前科技创新中的痛点难点“对症下药”,为我们以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努力方向。  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在科技创新,而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保护和激发人才创新活力,2020年9月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科技工作者、规模庞大的研发投入,关键是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  从现实情况来看,近年来我国科技人才规模不断扩大,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队伍结构持续优化。但在体制机制上还存在一些“有形无形的栅栏”“院内院外的围墙”,制约人才积极性的有效发挥。比如,一些地方还有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倾向,一些科研领域还存在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等问题,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堵点卡点尚未完全打通等。  现代农业发展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打破藩篱,让创新人才放开手脚大胆作为。一方面要突出应用导向,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力破“上下一般粗”“科研推广两张皮”等体制机制障碍,强化资源整合与协同联动,逐步建立起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打通成果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要坚持减负与激励并行,完善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充分保障科研人才的成果转化收益权,让他们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得实惠,心无旁骛逐浪创新大潮。  对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作出专门部署。随着科技创新领导小组、战略咨询委员会的成立,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政策举措正蓄势发力,科技创新被摆在农业农村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将有利于改善科技创新生态,进一步激发释放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潜力。  无人机忙春耕、农技员奔田间,科技赋能下的春耕新图景正在大江南北徐徐展开。从这个春天出发,我们期待更多人才在广袤乡村尽展才华,以创新激活这片希望的田野,为农强国强注入澎湃动能。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3-14
(《瞭望》新闻周刊)民以食为天。我国人多地少,保证14亿多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提高单产是重中之重。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吉林省粮食产量达837.3亿斤,比上年增加21.14亿斤,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量由全国第5位上升至第4位;粮食单产958.2斤/亩,居全国粮食主产区第1位。  吉林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获得我国粮食主产区亩产冠军,秘诀何在?在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龙嘉农乐种植家庭农场,农民驾驶农机收割水稻。(2023年9月22日摄)保护黑土地 抓牢“命根子”  初春的黑土地依然冰天雪地。在全国产粮大县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试验田地头上,一堆堆秸秆和畜禽粪污混合堆放在一起,即将在天气转暖后抛撒田间。  这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专家们运用“冬堆春用”技术堆沤发酵成的有机肥,用于提升地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姜明和团队专家在地头查看秸秆还田情况后,又和当地种粮大户就黑土保护和粮食增产交流座谈。  近年,中国科学院联合东北三省一区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姜明是会战总指挥。他说,今年将继续推动技术创新,发展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为用好养好黑土地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持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土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东北平原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土地肥沃,沃野千里,人称“一两黑土二两油”“插根筷子能发芽”。但连续多年的丰产背后,黑土地不堪重负,变硬、变薄、变瘦。  吉林位于东北黑土地核心区。为在高产稳产同时实现黑土地永续利用,吉林全力以赴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2007年秋,全国产粮大县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通过秸秆覆盖还田,减少土壤风蚀水蚀,增加有机质。这一被称为“给黑土地‘盖被子’”的做法,拉开了吉林省研发和试验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大幕。  此后,吉林2015年开始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2020年大力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目前吉林省已构建起东部固土保肥、中部提质增肥、西部改良培肥等保护路径,形成秸秆覆盖还田、深翻还田等十大保护技术模式。  2023年,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推广面积达3700万亩。土壤风蚀、水蚀,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等情况明显改善。  黑土不等于良田。2022年的一场涝灾让一些产粮大县损失严重,暴露出吉林省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短板:农田排水沟年久失修,低洼处积水难以排除;干旱半干旱地区缺乏灌溉井,一遇春旱只能望天兴叹。  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改变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吉林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摆到重要位置。2023年,吉林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791.2万亩,新建面积创历年新高,粮食高产稳产的基础更牢。  在松原市乾安县赞字乡鞠字村,田成方、路成行、渠成网、旱能浇、涝能排。“去年春旱时,新建农田井通过喷灌机及时为农田灌溉,保住了玉米苗,秋收后产量更高了。”该村种粮大户吕彦明说。  眼下天气尚未转暖,还未到东北农田改造的施工期,但在不少产粮大县,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增施有机肥等项目已开始动工。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长龙乡,一台台工程机械正将有机肥抛撒至田间。长龙乡党委书记李忠明说,今年开春全乡将推进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秋后再建设4万亩,是近几年建设力度最大的一年。  今年,吉林省将再加大建设力度,通过创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开展工程化试点等措施,力争新建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争取到2027年,将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科技赋能 扭住关键点  人勤春来早,人闲地不闲。东北的春耕虽然比南方晚一些,但在农安县小城子乡光明村,已经有不少村民在考察一些耐盐碱品种。  光明村分布着大片盐碱地,由于土壤贫瘠,产量太低,很多盐碱地一直荒废。去年浩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当地盐碱地种植的“东生118”耐盐碱大豆迎来丰收,亩产超过480斤。  盐碱地长出“金豆子”,得益于应用分子育种技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冯献忠团队通过建立大豆分子设计育种平台,将大豆新品种的育种周期从过去的10年缩短至2年。  得天独厚的气候、土壤条件,让吉林省拥有实现高产的“硬件”。但持续增产靠的不仅是自然条件,还要深挖科技潜力,向创新要产量。  吉林近年不断加大对粮食生产特别是农业科技的投入。创立种子基金,支持种子科技持续发力;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壮大种企;加大农机补贴,优质优补;开展高产竞赛,奖励产粮大县。一系列资金和政策支持调动了广大科研人员、涉农企业和种植主体的积极性。  从种子、化肥到农机,从单一增产元素到技术系统集成,良田良种良法良机全面开花、综合发力。  据了解,2023年吉林省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94%,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单倍体育种、分子设计育种等技术走在全国前列。去年吉林省首次筛选出耐密耐盐碱品种88个,8个玉米品种亩产“超吨粮”,首次开展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试点101.3万亩,超过国家任务7.31%。  这段时间,全国产粮大县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流水镇流水村的农资加工厂灯火通明,一袋袋原料经过烘干、成型、冷却、收卷等工序被加工成一根根手指粗细的滴灌带。  “这些都是为水肥一体化技术加工的滴灌带。”流水村党支部书记于长建说,流水村去年在农业专家团队指导下,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玉米种植密度从每公顷6万多株增加到八九万株,每公顷玉米增产七八千斤。  今年流水村要带动周边村屯7000公顷土地全部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需要生产出可供30万亩土地使用的滴灌带。流水村的农资加工厂“得加班加点干”。  创新永无止境。近年,随着卫星和大数据产业发展,吉林省依托中国科学院一院三所、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科研力量和长光卫星等高科技企业,进一步加快智慧农业步伐。无人驾驶拖拉机、无人机植保、卫星定位,这些听上去高端又新潮的词语,正在走进吉林的田间地头,为粮食增产贡献新力量。培育新型主体 释放生产力  春节还没过完,全国人大代表、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就开始忙起来。今年又有不少乡亲找上门,想把土地交给合作社种植。“越来越多的农民看到了规模经营的好处,愿意把土地流转出来或者交给合作社托管。”韩凤香说。  随着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传统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制约了生产力发展——由于地块分散难以集中耕作,先进农业技术不易施展,大型智能农机无法作业。  为推动土地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集中连片规模经营转变,吉林积极培育壮大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近年,吉林县级以上示范农民合作社和示范家庭农场分别发展到5557家和5730家,全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规范发展到8.1万家和9.8万家。  春节前后,一场场隆重、热闹的合作社分红大会在吉林省松原市各村屯召开。  在宁江区大洼镇民乐村,合作社将1万余吨粮食销售后,为全村788户入社村民的800多公顷土地分红1800多万元。  这两年,松原市大力推进党支部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以地入股,合作社统一耕种,年底按股分红。去年松原市1123个行政村中,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达到827个。  农业合作化经营,打破了农民承包土地边界,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及大型农机具得以有效利用,极大释放了生产力。“去年春旱,我们不仅没有减产,粮食产量还略有上升。土地集约化经营和农业科技让我们尝到了甜头。”民乐村党支部书记张志峰说。  眼下,吉林各地形成了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专业化企业+规模经营主体、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户、“保姆式”全程托管等多种合作经营模式,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活力四射。  在规模经营基础上,梨树县率先引入“现代农业生产单元”概念。他们以300公顷集中连片土地为一个生产单元,由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实施,采取统一、标准化的种植技术,金融、保险、粮贸等涉农企业共同参与的一体化生产经营方式,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转型。  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经营近1000公顷土地,入社社员近200户。韩凤香说,现代农业生产单元实现备耕、春耕、田间管理、收割全部数据化和可视化,每公顷土地玉米产量比过去提高10%以上。  今年,吉林省启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展壮大三年攻坚行动,通过金融支持、政策补贴等方式,支持农业规模化生产,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规模、上层次。2024年,吉林省力争土地流转、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到6850万亩、占播种面积超过70%。  吉林坚决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扛在肩上。今年,吉林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年度任务落地,强化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协同匹配,支撑粮食产量达到880亿斤以上。
新华社 | 分享: 2024-03-14
(龙新)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公告,发布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鉴定通过的一批畜禽、蚕新品种配套系和新发现畜禽、蜂遗传资源。审定通过新品种配套系21个。一是突出品质满足美好生活需求。农大6号蛋鸡青脚、黑羽、品质好,岭南黄鸡5号和桂柳麻鸭规模化屠宰后胴体美观、适合冰鲜上市。二是强化改良加快提升生产性能。龙民黑猪配套系体型大、生长快,桂蚕8号和云夏3号抗病力强、优质茧丝产量高。三是定向培育适应特定饲养环境。天华肉羊适应高寒生态条件,华蒙肉羊适合北方牧区和农牧交错区养殖。同时,首次育成毛色全黑新品种吉左黑貉,属国内首创。鉴定通过畜禽、蜂遗传资源17个。梁山黑猪肉质好、肌内脂肪含量高,洮藏黑山羊适应高原区域高寒缺氧环境,玉龙雪山乌鸡乌皮、乌肉、乌骨“三乌”特征明显,肃南马鹿是我国唯一高海拔放牧茸用型马鹿资源。这些优异资源全部为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新发现,截至目前已累计发现鉴定51个,进一步充实了我国畜禽遗传资源家底。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3-13
  (记者 祖祎祎)当前,全国春耕备耕正在由南向北陆续启动。记者近日从农业农村部获悉,由于2023年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制种面积普遍增加,预计今年春夏播粮油作物种子总体供大于求,种子质量水平好于上年,生产用种有保障。目前各地种子市场运行平稳,价格水平稳中有降。  据最新种情调度,今年春夏播作物种子供应数量充足。玉米种子方面,去年制种463万亩,同比增26.7%,创近十年新高;制种产量达17.4亿公斤,同比增27.9%,种子供应总量20.5亿公斤。预计今年需商品种子12.2亿公斤,市场供大于求。水稻种子方面,去年杂交稻制种216万亩,同比增9.6%,制种产量3.4亿公斤,同比增21.4%,种子供应总量4亿公斤,预计今年需商品种子2.4亿公斤,种子出口约3000万公斤,市场供应充足;去年常规稻繁种240万亩,同比增5%,繁种产量13亿公斤,预计今年需商品种子5.9亿公斤左右,市场供大于求。大豆种子方面,去年繁种639万亩,同比增35.7%,繁种产量11.5亿公斤,预计今年需商品种子6.1亿公斤,市场供大于求。此外,棉花、马铃薯、春小麦、春油菜等主要粮棉油作物种子(种薯)均能满足春夏播大田生产需求。  部省两级种子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显示,今年种子质量合格率稳中有升,用种质量总体有保障。种子发芽率抽检合格率为99.73%,发芽率平均值为92%,分别高于上年0.5个、1个百分点。从部级抽检情况看,部级共抽查种子88份,发芽率全部符合要求,其中玉米种子发芽率平均值为96%,高于国标(85%)11个百分点,杂交稻种子发芽率平均值为89%,高于国标(85%)4个百分点。从省级抽检情况看,各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共抽查种子样品2517份,发芽率合格率为99.72%,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春节后,各地种子市场已陆续启动,逐步进入购销旺季。据全国种子市场监测点最新监测情况,各地种子价格水平稳中有降、供种市场运行有序。目前春夏播作物种子基本铺货到位,春玉米、水稻、大豆入户率约在三成以上,较常年进度持平。种子价格总体平稳有降,其中玉米、常规稻种子和马铃薯种薯价格同比持平,杂交稻、大豆种子价格略有下降。分作物看,春玉米种子零售价每公斤34.8元,同比持平,少数热销品种价格略有上涨,变动均在合理区间。杂交稻种子每公斤72.3元,同比下降9.7%;常规稻种子每公斤8.9元,同比持平。大豆种子每公斤10.4元,同比下降7.3%。马铃薯种薯每公斤3.6元,同比持平。棉花、花生等作物种子市场价格基本平稳。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会同各省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持续强化种情信息调度和供需形势分析研判,加强种子余缺调剂调运,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加大种子质量监督检查力度,突出“白皮袋”、网络售种等重点领域,严格市场监管执法,严防不合格种子入市下田,严厉打击好坏掺杂、假冒伪劣、套牌侵权和越区推广等违法行为。强化选种用种技术指导服务,为今年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打好种源基础。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3-13
  (记者 郭少雅 见习记者 宋文鑫)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齐聚一堂共商国是,三农相关话题也受到广泛关注。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根据这段时间以来各媒体平台信息分析,“新质生产力”“粮食安全”“乡村旅游”“农村妇女权益”“农村养老”是五大热点关键词。网友们对此有怎样的意见和想法?  “热词”一:新质生产力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3月1日至11日,各媒体平台上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信息总量达72万条。  有网友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极大解放了劳动力,为建设农业强国带来动能。有网友对新质生产力如何落实到农业生产各环节、如何带动服务好农户提出更多期待。也有网友认为,在发展过程中应结合实际,避免照抄照搬。  “热词”二:粮食安全  在首场“部长通道”上,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介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已达49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的粮食安全线。3月1日至11日,各媒体平台上关于粮食安全的信息总量达16万条。  有网友称赞道,对粮食总产量真实可靠的坚定回应令人安心。有网友建议,在丘陵和陡坡地带因地制宜修建机耕道,让“铁牛”进得去,便于开展机械化作业。也有网友分析,很多年轻人不会种地,也不想种地,对此应加强系统规划和激励引导,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  “热词”三:乡村旅游  山东省淄博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相继火热出圈。“乡村文旅”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3月1日至11日,各媒体平台上关于乡村旅游的信息总量达8万条。  有网友认为,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范,有助于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同时要注意解决一些问题,比如旅游产品、经营模式同质化,旅游热度难维持。也有网友建议完善非遗保护、人才返乡、公共服务等政策配套,鼓励年轻人回乡创业发展旅游,为乡村发展聚人气。  “热词”四:农村妇女权益  多位代表委员发声,希望对农村妇女的土地合法权益予以保护。全国人大代表张巧良说,一些嫁到别村的农村妇女,在婆家没分到土地,在娘家的土地又被收回,出现“两头空”现象。3月1日至11日,各媒体平台上关于农村妇女权益的信息总量达7万条。  有网友认为,农村妇女的土地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大多是传统婚嫁风俗、重男轻女等落后观念导致。也有网友认为,农村妇女还面临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就业机会有限等挑战,需要思考如何从法律和政策层面给予其保障、提高其自我意识和维权能力。  “热词”五:农村养老  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全国政协委员连玉明建议,全国范围内统一上调农民养老金。这一建议引发社会各界对农村养老的关注。3月1日至11日,各媒体平台上关于农村养老的信息总量达7万条。  有网友认为,与城市相比,农村养老面临收入来源少、医疗条件有限等挑战,需继续推进探访关爱、食堂建设等。也有网友提出,应该从法律法规制定、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养老服务等方面,为农村养老提供更多支持保障。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3-12
(参与采写:李建平 朱涵)带领14亿多人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虽有前所未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但这个世界大国始终秉持这样的原则:绝不能“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  三年前,中国向世界宣告消除千年绝对贫困,站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起点,这是涉及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  新时代的乡村故事正在广袤的田野里上演。2023年10月,黑龙江省尚志市河东朝鲜族乡的田野。产业兴旺:从落后村到“网红村”  “家人们,感谢下单,下次再见!”满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杨光结束2小时的直播,卖了600多单木耳,获利上万元。  几年前,这个位于吉林省汪清县的移民村,耕地少,发展缓慢,相对落后。近年来,当地人利用适宜的气候、水资源和原材料优势,种起黑木耳,村庄重获生机。  如今,满河村探索木耳深加工和电商销售,开设几十家淘宝店。村里正建设菌包加工厂和包装车间,更多村民回到家乡。  村民韩铁龙说:“以前外出打工只能勉强养活自己,现在在家门口一年就能赚十几万。”曾在工厂做流水线工人的他,有了自己的木耳基地。  香港《南华早报》称,有针对性的脱贫行动和发展适宜的产业是乡村振兴计划的重要原则。截至2023年底,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达60%,脱贫县培育了一批特色主导产业。  山东的牡丹、赣南的茶油、江苏的草莓、新疆的苹果、宁夏的葡萄酒等正让中国农民走上致富路。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691元,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2023年9月21日,第30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在陕西杨凌举办。农高会全景式展示国内外农业科技新理念、新装备、新应用、新模式,数千种农业新技术参展亮相,吸引参观者关注。人才汇聚:“新农人”变身“兴农人”  王金悦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一家互联网企业工作。七年前,当这位“85后”辞职回到农村老家研究种地时,父母和朋友都难以理解。“好不容易进了城,为啥又回来?”  中国有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从曲辕犁,到都江堰,再到杂交水稻——中国人始终致力于用科技赋能古老的农业。小时候干过农活的王金悦深知务农艰辛,心底埋下了科技改变农业的种子。  如今,在他工作的上海亭林镇点甜农场,5G、图像识别和大数据技术支持下的智能机器人让农民高效、省力地务农。  2023年,中国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实现“二十连丰”,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探索将盐碱地变良田。  中国鼓励像王金悦这样的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到2025年,将培育100万名农村创业带头人,返乡入乡创业人员1500万人。  有着乡贤文化的中国,“新乡贤”正引领乡村巨变:在重庆,“ 乡村CEO”善管理、懂经营,推动产业发展;在宁夏,“法律明白人”让矛盾调解更“接地气”,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和法治保障。传统农村在知识和科技赋能下正迎来新格局。2023年9月,随着宁夏贺兰山东麓种植的贵人香、霞多丽等酿酒葡萄品种陆续成熟,当地酒庄迎来酿酒季。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文化繁荣:从青黄不接走向勃勃生机  中国拥有48.9万个行政村,数百万个自然村和居民点。观察家认为,把乡村放在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大历史视野来看,这里是文明永续发展之根,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黑龙江省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的尤文兰是伊玛堪说唱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见证并推动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伊玛堪曾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她说。当地建立了7处伊玛堪传习所,为这一传统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  赫哲族的鱼皮手工制作技艺和传统节日“乌日贡”,也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焕发勃勃生机。尤文兰和孙子尤明昊更是将赫哲民歌带上全国舞台,获得了更广泛的认可。  中国政府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去年,在中国农村地区举行的足球等业余联赛迅速引发全球关注。同样火爆“出圈”的“村晚”把传统文化搬上舞台,展现文化新貌。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村BA”、“村超”、“村晚”,被写入文件。2023年8月,游客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的绿水青山间参观(无人机照片)。近年来,余村积极贯彻“两山+双碳”理念,聚焦绿色低碳发展,创建全国首个全要素“零碳乡村”。生态赋能:从烟尘笼罩走向绿水青山  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远山青翠,溪水流淌。这里见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吸引成千上万的城市游客前来寻找宁静和绿意。  当地的“美在余村”咖啡馆墙上挂着孙悟空、葫芦娃等国产动漫玩偶,“三打石榴汁”“小妖怪的夏天”等饮料别出心裁,游客在这里找到童年,而这个咖啡馆的“童年”曾是一个水泥厂。  在村民葛军的记忆里,余村有矿山、水泥厂,“村子常年笼罩在烟尘中”。  2003 年实施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改变了它的命运。矿山和水泥厂相继关闭,生态旅游将采石场变成了公园,工厂变成了图书馆。去年,余村接待游客约110万人次,集体经济收入达2247万元。  过去十余年,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是中国人的绿色共识。“千万工程”从浙江辐射全国,还获得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年-2030年)》,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70%。乡村振兴将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回旋余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晓毅认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既是对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中普遍出现的乡村衰落的回应,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积极探索。
新华社 | 分享: 2024-03-12
  (记者 杨梦帆 朱一鸣 雷少斐 侯雅洁)3月10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闭幕。在今年会议上,乡村振兴再次成为委员热议的话题,特别是来自农业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纷纷就此建言献策。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基层干部职责所系,应该把基层干部带着大家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文罗镇副镇长、五星村党总支书记黄丽萍表示,目前村里的一片片辣椒、豇豆等产业基地,是五星村的振兴基础,也是村民的致富希望。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李宝聚认为,现在要多措并举引导青年大学生回乡创业、振兴乡村。从政府角度来讲,应该给返乡大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培训。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乌兰牧骑队长阿拉腾达来每天在草原上忙着给牧民唱歌,丰富牧民的精神生活。“天天与农牧民打交道,更知道他们想要什么、喜欢什么。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也得在创作、表演等方面加强提升。”他希望,有关部门可以出台政策,进一步增强乌兰牧骑的服务功能,更好推动牧区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  乡村治理水平的不断优化将为基层带来新气象。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昝林森告诉记者:“要通过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精细化服务管理。我觉得围绕乡村振兴,我们完全可以结合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让乡村建设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农业科技工作者更加关注如何运用科技创新,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建设黑土地土壤产能数字模拟大科学装置,发挥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保护耕地……委员们聚焦新质生产力,希望在未来的科技工作中,进一步加大创新,解决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问题,让农业生产实现智能化、优质化,扎实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3-11
(新华社记者 于文静 黄垚)在3月5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就“三农”领域相关话题,回应关切。  去年我国粮食生产遭遇了频繁、极端的自然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有关地方部门和广大农民共同努力,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3908 亿斤,比上年增产了177.6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 493 公斤,继续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  唐仁健表示,以前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粮食增产减产有周期,比如“两丰一歉一平”,在传统生产技术条件下有可能确实是这样。但经过中国共产党人一代接一代矢志不渝的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空前的力度大抓特抓实抓粮食生产,现在农业的装备条件、抗灾能力、生产经营组织方式,跟以前已不可同日而语。  他介绍说,我国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小麦的机械化率到了95%以上,一台收割机能顶100个劳动力的工作量,过去一个县收麦子需要至少半个月,现在三五天就可以完成。水利条件大大改善,全国累计建成 10 亿亩高标准农田,旱能浇、涝能排。2022年长江流域很多省份遭遇极端高温干旱,但是南方89%的中稻和95%的晚稻都有水可灌,所以还能夺取丰收。  5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农谚讲“春雷响,万物长”,据农业农村部调度,已经返青的小麦一二类苗比例88.2%,比去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  如何做好今年粮食生产?他表示,重点抓好稳面积、提单产、优服务、强政策等工作。今年要努力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7亿亩以上,集成组装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重点推广密植、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措施,继续抓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继续提高小麦和早稻的最低收购价,实现全国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的全覆盖,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补助水平,取消对产粮大县的资金配套要求,抓好农业防灾减灾。  近年来,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得如何?  唐仁健表示,我们坚持标准不降、措施不松、力度不减,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去年832个脱贫县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396元,脱贫劳动力每年务工就业规模保持在3000万人以上,每个脱贫县都培育形成了2至3个特色主导产业。下一步,要更多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坚决防止出现整乡整村返贫。  今后如何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要把‘千万工程’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全方位运用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各环节和各方面。”唐仁健表示,要把正出发点,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兴、为农民而建,不能自己拍脑袋,要防止形式主义;把住关键点,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把好落脚点,聚焦群众反映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几件事,列好任务清单,建好项目库,一件一件办下去,办一件成一件。
新华社 | 分享: 2024-03-07
  (记者 李飞)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后,首场“部长通道”启动。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就粮食生产供给形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关问题回应了社会关切。  去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产量数字真实可靠、完全可信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始终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大话题。“部长通道”上,有媒体提出,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但社会上对此有一些不同声音,那么,粮食生产供给形势到底怎么样?  对此,唐仁健回应:“在中国这么一个人口大国,如果吃饭出了问题,那是颠覆性的、不可承受的,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他介绍,去年,我国局地遭遇了频繁的、极端的自然灾害,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最后还是实现了粮食生产“以秋补夏”“以丰补歉”,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908亿斤,比2022年增产177.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算下来,去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93公斤,比上年又增加了7公斤,继续高于国际公认的人均400公斤粮食安全线。  去年遭了灾,灾害还不轻,粮食生产仍然高位增产、再创新高,社会上一部分人对此存疑。唐仁健回应道:“很明确无误地、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我们粮食产量的数字是真实可靠、完全可信的。”他进一步作出说明:首先,粮食产量数字是国家统计局通过在各地的直属直管的调查总队,按照严密的程序抽取大量样本,最后按当季实割、实收、实产的数字计算出来的,增就是增,减就是减,比如去年夏粮就因为“烂场雨”而减产。  传统认识上,粮食生产存在“两丰一歉一平”的周期,如今这一循环早已被打破。唐仁健说,经过这么多年中国共产党人一代接一代矢志不渝地努力,咬定粮食安全不放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空前的力度大抓、特抓、实抓粮食生产,现在农业的装备条件、抗灾能力、生产经营组织方式等已与往年不可同日而语。他举例道,2022年长江流域一些省份遭遇历史极值的高温干旱,但由于建成高标准农田,旱能浇、涝能排,受灾区域内89%的中稻和95%的晚稻都有水可灌。当地农民讲,只要有水,温度高点没关系,还可能增产。  唐仁健还建议媒体和社会各界联系实际生活中来感受和看待粮食产量。他表示,粮食作为刚需品,只要供应量少了,市场和价格一定会反映出来。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去年国际大米价格上涨21%,国内大米价格上涨1.7%,粮食价格总体稳定,就是丰收的有力例证。  夺取夏粮丰收有基础,“五良”集成大面积提升单产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推动大面积提高单产。媒体也十分关注今年粮食生产。  “今天正好是二十四节气的‘惊蛰’。农谚讲‘春雷响,万物长。’”唐仁健首先介绍了当前冬小麦苗情,根据近期调度情况,已返青的小麦中,一二类苗比例达到88.2%,比去年本就很好的苗情还要高0.7%,比近五年平均值高1.8%。  具体到今年粮食生产要抓哪几个方面,唐仁健表示,重点是稳面积、提单产、优服务、强政策。粮食播种面积是丰收的基础和前提,当前面积潜力已经挖掘了不少,但有些地方的撂荒地还要尽量种起来,努力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7亿亩以上。粮食增产的重心要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集成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这“五良”,重点推广密植、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措施,在试验田、示范田、指挥田的基础上,让单产能够大面积提升。重点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增强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改革激活农技推广体系,发展各种专业型、社会型、服务型企业,构建起公益、半公益和经营性组织相互协同的服务体系,带动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围绕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继续提高小麦和早稻最低收购价,实现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全覆盖,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补助水平,取消各地对产粮大县的资金配套要求。  此外,唐仁健还特别强调抓好农业防灾减灾,表示今年前段时间的雨雪冰冻灾害,给南方油菜和蔬菜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对北方冬小麦总体利好,但也增加了病害发生概率,下一步将有针对性地强化防虫治病措施。  咬准乡村振兴目标一件事一件事地办,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  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过渡期的第4年,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得怎么样?下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特别是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有哪些思路和举措?  就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的问题,唐仁健回应表示,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党中央给三农战线立下的底线任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的大事要事。近3年,我们坚持标准不降、措施不松、力度不减,抓好脱贫成果巩固,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他以一组数据作了补充:去年832个脱贫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396元,近3年年均增加1200元左右,增速高于全国农民平均增速;脱贫劳动力每年务工就业规模保持在3000万人以上,户均一人以上就业;脱贫县都已培育形成2到3个特色主导产业,90%的脱贫户参与其中、分享收益。  怎么做好“巩固”之后的“拓展”文章?怎样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唐仁健表示,将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要求,学习好运用好2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找准蕴含其中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具体思路举措上,唐仁健说关键是把握好三点:把正出发点,乡村振兴要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要为农民而建,一定要搞清农民的真实需求和诉求,摸清他们的真实意愿和意图,不能拍脑袋作决策,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图虚名。把住关键点,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把乡村振兴的事办好。把好落脚点,聚焦群众反映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几件事,列好任务清单,建好项目库,咬准目标一件一件办下去,办一件成一件,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此外,科学技术部部长阴和俊、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张玉卓先后走上“通道”回答记者提问。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前,还举办了首场“代表通道”。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3-06
(新华社记者姜琳 魏弘毅)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工作任务进行了部署。国务院新闻办当天召开吹风会,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解读了有关情况。如何稳增长?“GDP增长5%左右,是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后制定的目标。”黄守宏表示。从当前需要看,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防范化解风险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速。“今年就业压力较大,根据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效应,需要将经济增速保持在5%左右。”黄守宏说。从中长期来看,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要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根据各方面测算,实现这一目标要保持在5%左右的经济增速。”这一目标能否实现?黄守宏认为,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需求优势、产业体系完备的供给优势、高素质劳动者众多的人才优势。同时,今年以来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在增多,稳增长政策效应将持续显现。总体看,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中国这些年从来都是在应对困难和挑战中发展、前进、壮大的。”黄守宏表示,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紧紧抓住有利时机、用好有利条件,把各方面干事创业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就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如何更好促民生?就业是“国之大者”,也是最大的民生。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而去年这一目标为“1200万人左右”。黄守宏表示,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做好就业工作的力度、决心和鲜明的政策导向。为实现就业目标,特别是保障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报告要求今年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对稳就业的支持,加大促就业专项政策力度;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支持,坚决纠正各类就业歧视等。除了就业,报告还聚焦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提出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等一系列惠民举措。报告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强调“要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要保持必要的力度,预算安排了10万亿元多一点,同时要推动省级政府下沉财力,确保各地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支出不出问题。”黄守宏说。内需如何扩?国内需求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面对当前有效需求不足问题,报告聚焦促进消费稳定增长、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投资和消费有机结合等三方面,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促消费方面,黄守宏介绍,报告从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减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综合施策,激发消费潜能。“消费者对服务的需求在迅速增长,今年要继续顺应趋势采取一些新措施,推动服务消费扩容提质。”扩投资方面,要发挥好政府的投资带动效用。“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专项债都比去年有所增加,主要投向科技创新、节能减排、民生保障等补短板、增后劲的领域。另外,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报告提出的新举措,着力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黄守宏说。他表示,今年更加注重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今年要把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如何引外资?黄守宏表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去年下降18%,各国招商引资力度都在加大。去年按人民币计价,中国吸引外资的增速下降8%,但是从总体规模来讲,横向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纵向与自身过去多年相比,吸引外资情况都是比较好的。“投资者是理性的,是要看中长期回报的。”黄守宏说,“中国市场大、潜力大、技术推广空间大,很多企业将继续把中国作为全球首选或者排名前三的投资目的地。”报告提出今年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打造“投资中国”品牌,赋予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更多自主权等举措。黄守宏表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继续放宽外资市场准入、提升外资服务保障水平,这是相关举措发力的几个大方向。如何进一步提振民营经济?“这些年我们围绕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出台了不少支持政策。”黄守宏说,报告一方面强调继续把这些政策落实落细,另一方面围绕企业关切推出一些新举措。比如针对民营企业反映比较突出的拖欠账款问题,报告要求健全防范化解拖欠企业账款长效机制;针对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报告提出要提高民营企业贷款占比、扩大发债融资规模等。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报告强调进一步解决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还将在深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坚决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支持民营经济创新发展。
新华社 | 分享: 2024-03-06
(新华社记者 舒静 任沁沁 魏玉坤 赖星 李紫薇 刘美子)3月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履行好保基本、兜底线职责,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系列举措回应多群体、多层次的民生需求。聚焦报告中有力度、有温度的民生细节,一份“民生清单”跃然眼前。【就业】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扩大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包括,城镇新增就业 1200 万人以上。报告提出,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170万人,要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分类完善灵活就业服务保障措施,扩大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金李说,当前,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今年稳就业政策在持续加力的基础上,增强了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针对性,系列部署精准发力促进劳动力供需匹配,更大力度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和新业态就业人员权益保障,助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教育】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  报告提出,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深化“双减”,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大力发展数字教育。  福建省漳州市实验小学党委书记兰臻委员建议,巩固提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健全公办园生均拨款制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现学前教育免费覆盖更多地区,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眉山市青神中学副校长王晓梅建议,常态化推动寄宿制学校教学和生活条件改善,保障农村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医疗】落实和完善异地就医结算,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报告提出,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完善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制度。落实和完善异地就医结算。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加强县乡村医疗服务协同联动,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常见病用药种类。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原党委书记王笑频委员表示,医保跨省结算有效解决了参保群众异地就医“跑腿垫资”的难题,下一步建议统筹疑难病、罕见病的医保报销政策;继续支持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解决医疗资源不均衡问题,让群众看病、报销少跑腿。  “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检查检验结果相互认可,避免了重复检查和资源浪费。”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傅小云委员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还存在一些“堵点”,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打破数据壁垒。【养老】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报告提出,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 20元,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在全国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力度。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个人养老金制度自2022年11月在北京、上海等36地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居民多样化养老需求。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白涛委员建议,及时总结经验,适当提高缴费额度上限,加大税收优惠力度,不断提升产品吸引力,提高群众参加的积极性。  我国有近3亿老年人,老年群体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孕育着银发经济发展新机遇。合肥市市长罗云峰代表表示,银发经济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应根据老龄群体的需求特征,重点发展智慧健康养老、康复辅助器具、养老金融、老年旅游等潜力产业。【生育】优化生育假期制度,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  报告提出,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优化生育假期制度,完善经营主体用工成本合理共担机制,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安徽省阜阳市副市长杨善竑代表建议,通过现金补贴、个税抵扣、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措施,实现生育成本由个人、企业和政府合理共担;保障生育假期等相关政策真正落实;加大托育服务供给,提升托育服务质量,积极推进托幼一体化,形成多种形式的服务网络,切实减轻年轻人生育的后顾之忧。【消费】积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报告提出,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推动养老、育幼、家政等服务扩容提质,支持社会力量提供社区服务。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曲永义委员说,激发消费潜能,促进消费稳定增长,有利于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报告中的系列扩消费部署,从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意愿、优化消费结构等多方面同向发力,有望进一步释放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潜力,支撑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环保】强化固体废物、新污染物、塑料污染治理,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绿色转型  报告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强化固体废物、新污染物、塑料污染治理。组织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扎实开展“碳达峰十大行动”。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  江西萍乡学院副院长吴代赦委员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是全社会的绿色共识。要统筹推进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针对报告提到强化新污染物治理,吴代赦建议全面深入落实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制度,提高公众对新污染物治理的认知度,加强对替代材料的利用和推广。【三农】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启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  报告提出,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在全国实施三大主粮生产成本和收入保险政策,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启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加强充电桩、冷链物流、寄递配送设施建设,加大农房抗震改造力度。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赵立欣代表表示,乡村全面振兴旨在让农业、农村、农民受益。启动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的预期和活力。报告提出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有助于稳定种粮收益预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住房】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加快完善地下管网,推动解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停车等难题,加强无障碍、适老化设施建设。  山西省工商联主席、省总商会会长景普秋委员表示,报告中提出的房地产相关政策,既针对性解决刚性住房需求的痛点,也强调提升居住舒适度,有利于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加快转型。近期,部分城市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优化楼市调控政策,建议各地继续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释放,托起群众“安居梦”。
新华社 | 分享: 2024-03-06
  (记者 刘趁)近日,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雅尔塞镇红星村村民正忙着将粪肥堆到地头,以备4月份及时施用到田间。随着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的深入推进,如今越来越多像红星村一样的地区探索出有效的粪肥还田利用模式。  2021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启动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累计涉及22个省(市)及北大荒农垦的299个县(农场)。三年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74.02亿元,在畜牧大省、粮食和蔬菜主产区、生态保护重点区域,选择基础条件好、地方政府积极性高的县(市、区),整县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其中2021年279个县、2022年251个县、2023年233个县。湖南省醴陵市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示范区。 邓立平 摄  如今,三年时间已过,试点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3.53%,累计还田固液粪肥近8000万吨,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取得积极进展。  打通关键堵点,整县推进粪肥还田。种养结合目的是解决种植业与养殖业脱钩的关键难题,而推进粪肥还田利用是将种、养两端顺利对接的重要手段。据统计,三年来,全国试点县累计收集处理固体粪污4388万吨、液体粪污6216万方,还田固体粪肥2586万吨、液体粪肥5348万方,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通过以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累计减少化肥用量32万吨(折纯),同时增加土壤有机碳投入450万吨,有效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提高有机质含量,促进农田土壤固碳增汇能力提升。例如上海市土壤有机质两年间就提高了10%,成效显著。  培育服务组织,粪肥还田市场逐步壮大。“过去,由于缺乏专业机械、处理手段等,粪肥还田利用难以打通‘最后一公里’。而专业化服务组织能够提供粪肥收集、处理、施用服务,把以前没人干的事干起来。”江苏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站站长梁永红说。目前,全国参与绿色种养循环的服务主体达到2500余家,比项目实施之初增加近1000家,从事粪肥还田相关工作人员近3万人,服务播种面积7830万亩次,配套粪污运输车辆、堆沤处理设备、施用机械设备等日益齐全,专业化服务组织的装备条件不断改善,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集成技术模式,粪肥施用更加科学高效。曾几何时,粪肥还田是重体力活的代名词。近年来,各地积极开展田间试验,围绕当地主要种植作物,集成了类型多样的绿色种养循环技术模式。如“固体粪肥+N”模式,即在测土配方施肥基础上,将固体粪肥与配方肥、缓释肥等配合施用。同时,充分发挥农机农艺融合优势,采取机械抛洒、机械深施等施用方法,大大减轻劳动强度,有效提升粪肥还田机械化水平。三年来,“固体粪肥+N”模式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达到3900多万亩次。此外,针对液体粪肥体积大、养分低、运输施用难的特点,各地探索出“液体粪肥+N”模式,如江西省万载县采用“沼液罐车+沼液施撒车”模式,每台车按每天8小时计算可施撒30亩;黑龙江省引进大型施肥机械,集成“液体粪肥+注入式还田”模式,深施覆土避免臭气挥发和养分损失,节水节肥、增产提质效果显著。  探索长效机制,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要发挥绿色种养循环的后半篇文章作用,关键在于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实现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三年来,各地以“花钱买机制”为原则,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探索建立了种养结合机制、利益链接机制、社会化服务机制、全程追溯机制,实现养殖场户、服务组织与种植主体紧密衔接、利益共享、成本共担。例如在甘肃省广河县的“肥料银行”,农户可以利用畜禽粪便、牛羊、草料兑换有机肥,用现金购买有机肥,“三换一购”机制有效推动畜禽粪污的分散收集、集中处理与科学施用,实现了多方需求互补。“近年来,各地探索创新了不少可借鉴、可操作的运行机制,真正把养殖场户、社会化服务组织、种植户串联了起来,通过财政资金引导,提高了彼此的利益黏合度,实现了多方共赢。”绿色种养循环农业专家指导组成员李季说。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3-05
  (记者 刘一明)为规范、普及、强化执业兽医和乡村兽医继续教育,提升兽医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日前,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做好执业兽医和乡村兽医继续教育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该《通知》提出,将立足于动物疫病防控和兽医服务实际需求,以开展继续教育活动为抓手,促进高水平兽医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为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到2025年底,建立规范、优质的资源平台,初步形成执业兽医继续教育制度框架和管理体系;乡村兽医接受继续教育比例达到90%以上,提高有效应对本地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到2030年底,形成标准完善、机制健全、运行高效的工作格局,实现备案执业兽医、乡村兽医继续教育全覆盖,兽医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据了解,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将根据农业农村部有关工作安排,具体开展新型执业兽医继续教育体系建设,统筹推进“五个一”重点任务。搭建一个服务平台,实现集中规范管理。统筹利用现有资源,搭建执业兽医继续教育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服务平台”),实现对课程内容、师资力量、培训机构和学习过程等规范管理;遴选一批培训机构,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培训机构自愿申报、专家工作组评比等方式,遴选出一批培训质量高、社会效益好的继续教育培训机构,通过树立行业标杆,带动其他培训机构逐步优化条件,提升继续教育整体质量;投放一批公益课程,满足学习提升需求。编制执业兽医继续教育公需课程和专业课程框架,开展培训机构提交课程的内容评估和质量把关,选取一批优质公益性课程投放到服务平台,逐步充实继续教育课程内容,满足执业兽医能力提升需求;出台一套规章制度,确保流程有章可循。明确主管部门、培训机构、专家工作组的任务分工,规范继续教育学习和管理工作流程。制定继续教育机构和课程管理制度,明确机构和课程的推荐条件、遴选流程和效果评价方式。建立学时管理机制,规范记录执业兽医接受继续教育情况;拓展一批培训模式,丰富继续教育渠道。根据执业兽医继续教育需求,鼓励开展学术研讨、技术交流、培训班、技能竞赛等活动。探索将不同形式的执业兽医继续教育活动纳入服务平台,逐步扩充继续教育形式和渠道。  《通知》要求,分级推进乡村兽医继续教育,促进高水平兽医人才队伍发展壮大。要完善乡村兽医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省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立足于不同区域畜牧业生产、动物疫病防控特点以及乡村兽医队伍建设情况,明确继续教育培训内容、方式、规模、时间等。要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制定继续教育培训学时、学分制度,建立课程质量评估、授课效果反馈等长效机制,指导做好培训合格认定和培训记录,完善激励与考核管理。  要明确乡村兽医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市、县两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结合实际确定培训重点和方向,组织实施本区域内的继续教育工作。培训内容应包括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动物防疫基础知识等基本素质培训,以及兽医临床操作、应急演练、本地重点动物疫病防治等专业技能培训。  同时,丰富乡村兽医继续教育开展形式,省级农业农村部门要认真遴选培训机构和培训师资,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参与;科学设置乡村兽医继续教育课程,统筹利用好执业兽医继续教育资源,逐步建立和完善课程体系;积极拓展线上课程共享等渠道,可采用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县级农业农村部门每年至少组织一次乡村兽医继续教育培训。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定期举办全国乡村兽医师资培训班。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3-04
  (记者 刘诗麟 雷少斐)耕地保护、种业振兴、乡村人才……这些关乎三农发展的关键词,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被代表委员们热议,有关建议提案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一年来,涉农建议提案成为代表委员反映民生、农业农村部履职工作的“主旋律”,化作一桩桩一件件具体任务,为三农工作提供了助力与动力。  去年全国两会结束以来,农业农村部共承办建议提案1744件,其中人大建议1115件、政协提案629件,所有建议提案均已按期办结。这些涉农建议提案内容丰富具体,涵盖了三农发展的方方面面,在农业农村部的办理和落实下,办理工作获得代表委员们的充分肯定。  加强交流调研,精准“把脉”建议  ——合力听民声、察民意,让建议提案“落地有声”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听取江苏团人大代表“实施‘新农人’计划”的建议,要求认真办理。一年来,农业农村部围绕“新农人”计划、培育乡村产业带头人、培养高素质农民等有关乡村人才问题,集中高质量办理了一批建议提案答复工作。  提出建议提案是代表委员履职的重要方式,也是反映民生民情的重要渠道。“建议提案就好比药方,好的药方一定是切中患者病情对症下药。”全国人大代表、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唐利军对此有独到的见解。  在人才发展需求多元、乡村业态丰富、产业落地分散的情况下,一些乡村开始搭建人才服务平台,尝试统一对接产业及人才需求,发挥资源集聚效应。而唐利军提出的“成立‘乡村人才小院’,赋能乡村振兴”的建议,正是基于这一方向出发。  事实上,许多地方在进行乡村人才建设时,会将平台搭建作为先行考虑,在后续工作中更有规划、有的放矢。因此在答复建议时,农业农村部承办人员将有关背景信息详细附上,表示会结合这份意见建议进一步支持各地创设“乡村人才小院”、人才小镇、人才驿站等新型人才服务平台。“这大大激发了我履职尽责的责任心、积极性。”唐利军说。  粮食问题是涉农建议提案的“重头戏”,代表委员们对此研究范围广、建议层次深,有的关注粮油生产、耕地建设,有的聚焦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在承办涉农建议提案时,对建议内容能精准“把脉”,提高答复的针对性,确保后续工作的落地效果,是承办部门不可回避的问题。  去年全国两会刚结束,农业农村部第一时间对承办建议提案进行分类整理,在办理工作中实行台账式管理,确保主办件“一件一策”,同时明确办理部门,对涉及多个部门的建议,协商研究主办和协办单位,确保每一份建议提案有人管,每一个交办环节有着落。  承办部门与代表委员们的充分交流互动,是妥善办理建议提案必不可少的环节。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药政药械处一级调研员冯华兵介绍,在办理“推进全国兽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时,为做好答复工作,承办人员通过电话、邮件、视频会议等形式与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李燕展开交流,线上交流仍感不够充分,为此协调了相关专家专程赶赴山东省济南市,与人大代表展开了面对面的交谈。  “原定半个小时的交流,变成了两个多小时的座谈。”冯华兵说,这次办理工作变成了行业内的经验交流会,双方讨论兽药行业存在问题和经验,商议推动兽药行业高质量发展思路做法,引起行业内的反响和重视。经过充分交流,李燕的建议被吸纳进兽药行业管理相关政策举措中。  办理好建议提案,还要立足“广”和“深”,把调研做到“实”和“细”。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会同各地各部门扎实推进种质资源普查和保护利用等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提案《关于加强种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关注种业问题,在承办过程中累计开展调研近40次,到20多个省份深入了解具体情况。  提交建议提案、督促办理落实,最终是为了推动解决普遍性问题,促进三农事业发展取得新实效。一年来,从兽药产业发展到生猪产能调控,从耕地保护到种业振兴,农业农村部各承办司局通过线上与线下并行、请进来与走出去结合,与代表委员们合力精准“把脉”建议。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进一步运用好建议提案办理工作渠道,与代表委员们“常来常往”,合力听民声、察民意,让建议提案“落地有声”。  把握重中之重,回应农民关切  ——紧抓急难问题切入点,办理工作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  农民群众对基层优质医疗资源有现实需求,去年不少代表委员就此提出建议,呼吁关注乡村医生队伍建设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邵阳市城步苗族自治县汀坪乡大水村乡村医生杨进军去年将农民的呼声带去了两会现场,希望从解决村医编制角度出发,快速直接地解决留不住村医的问题。这一呼声在一年来反响连连: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工作专班成立,“县管乡用、乡聘村用”政策陆续推广;一些地方针对大学生乡村医生出台了编制保障政策,一套“组合拳”下来,让杨进军信心倍增,对村医的职业发展有了更多底气。  按照“抓住关键少数,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原则,农业农村部将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关注的建议作为办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回应农民群众关切,紧抓急难问题切入点,办理工作让农民群众可感可及。  办好一件建议,解决一片问题  ——出台更多惠及农民的新举措,推动三农事业取得新发展  智慧农业是农业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围绕提高农业信息化效率、发展智慧农业提交建议提案。有代表提出夯实智慧农业基础和强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有代表建议加强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更精准服务现代农业。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靖江市新桥镇德胜中心村党委书记杨恒俊长期在江苏、陕西等地开展调研,去年他提交了“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建议。  杨恒俊告诉记者,去年以来他所在中心村在当地政府补贴下,帮助农民引入适合当地耕作条件的农机,过去4000亩地的种植和管护工作需要十几个人力,如今几个人就可以轻松完成。“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有责任把智慧农业推广到更多地方,前段时间正在陕西做这项工作。”杨恒俊说。  除了解决好农民关心的现实问题,建议提案的办理工作还推动了相关政策的出台。针对我国设施蔬菜产业亟须改造升级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李宝聚等人在去年两会期间提交了提案。在办理工作中,农业农村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几部门印发了《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以及配套文件,对现代设施农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安排。在政策规划制定过程中,代表委员科学建议也得到充分采纳,并且参与了一些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方案的设计。  “去年我们参与了老旧蔬菜大棚改造和连作障碍治理,这两个问题是我国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痛点。”李宝聚兴奋地介绍。他的团队参与制作了小棚改大棚的设计图纸,还在全国各地采集检测土壤,充当了系列政策方案实施的科学智囊。  办理涉农建议提案是一项动态工程、系统工程,既要对过去的工作做好全方位、历史性梳理,做到不避难、不求易,又要以此为基础开展新一年工作,不断解决好当下农民关心的现实问题,出台更多惠及农民的新举措,推动三农事业取得新发展。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3-04
(新华社记者)春风千里,万物复苏。广袤田野上,春耕备耕忙。今年是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第4年。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展如何?全国两会即将召开,新华社记者近日采访了来自脱贫地区的代表委员,听他们带来当地最新情况。“不返贫,这条底线我们守住了”在贵州乌蒙山区,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纳雍县厍东关乡陶营村党总支书记肖军见证了陶营村这十几年的发展。“不返贫,这条底线我们守住了。目前全村脱贫户及监测户是74户,村里一方面继续实施产业覆盖带动,加强保障有劳动力的脱贫户就业,另一方面用好公益性岗位等,强化政策兜底。”肖军说。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通过分析历年返贫致贫数据、剖析现实案例,发现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三类人员”最容易因病、因学、因灾等不可抗因素返贫致贫。为此,当地把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的首要任务。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兴国县方太乡井口村党支部书记温善连深知防返贫工作的重要性。因为父母体弱多病,温善连一家在2014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照顾体弱多病的父母,她放弃在外发展机会回到家乡。在乡村干部、原驻村扶贫工作队及本人的共同努力下,温善连先后尝试了烟叶种植、禽类养殖产业,最终带着家人在2020年实现脱贫。“我们村有1709人,其中脱贫人口超过500人,如果遇到失业、疾病、灾害等情况,防返贫工作做得不到位,他们可能会再度陷入贫困。”温善连说,她和村干部每个月都会对全村村民开展集中排查,及早发现返贫致贫风险,了解村民是否有大额刚性支出或者突发意外等情况,及时跟进帮扶。2023年8月,温善连和村干部在摸排过程中发现,有一户村民的妻子因治疗癌症几乎花光积蓄,他自己又因糖尿病无法做重体力活,家里还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顾,负担很重。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温善连立即组织村干部进行研判,认为这户村民存在致贫风险,在报上级部门批准后将其列入突发严重困难户进行帮扶。“现在这户村民的父母、妻子已被纳入农村低保,女儿可享受‘雨露计划’,每年可获得3000元助学补助。”温善连说,“我们还鼓励他家发展家禽养殖,每只鸡可补助10元。”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赣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瑞金市委书记尹忠说,截至目前,瑞金市扎实推进防贫保险政策落实,为156户返贫致贫风险对象理赔526.58万元,及时化解突发困难群众返贫致贫风险隐患。数据显示,2023年,各地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努力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超六成的监测对象消除返贫风险,其余均已落实帮扶措施。记者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今年,我国将进一步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将信息拓展覆盖到全体农户,运用多部门大数据强化筛查预警,持续抓实抓细监测识别,加力加劲消除风险。“在家门口就能把钱挣了,还能陪伴家人”来北京开会前,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私营企业协会会长、东乡族自治县伊菲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忠山专门到合作社社员家中走访。开春是养羊的关键期,从羊羔的成活率,到羊圈里是否有取暖设施,张忠山边询问边记录。2017年,张忠山回家创业,将目光投向家乡有名的“东乡贡羊”,创办合作社,对传统养殖进行标准化管理,还将羊带进直播间。品牌打出去,名气响起来。如今已有70多户乡亲加入合作社。通过订单生产、集中采购饲草料、合作社分红等措施,每户每年可增收5000多元,还能额外享受政府相关政策补贴。“瑞金着力强化产业帮扶,在全市19个集中安置点建成以光伏电站、大棚蔬菜、水果种植为主的产业基地,依托本市特色农产品优势,充分挖掘各乡镇特色资源。”尹忠说,瑞金加强光伏帮扶电站管理,保障全市63兆瓦光伏电站的运行质量和发电效率,实现发电收益6575.45万元。乡村因产业而振兴,乡村因就业而兴旺。2023年,农业农村部门突出抓好产业就业帮扶,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达到60%,脱贫县培育了一批特色主导产业。全年脱贫劳动力务工总规模达到3396.9万人,超过年度任务目标377.7万人。“下庄村百姓以前只能种种地,现在特色产业、旅游,样样都做得很‘巴适’!”开春以来,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忙得“脚不沾地”:组织柑橘销售,敲定文旅产业新年发展计划,为参加全国两会做准备。“绝壁合围,形似天坑。”下庄村从村口到村里落差达1000多米,以前仅靠绝壁上的一条小路出村。在毛相林的带领下,村里人开凿出山路,路通了,在当地就业的机会来了。扎染人才袁孝鑫回来了,重拾百年前扎染技艺,开起扎染手工艺坊;在外搞过运输的黄全亚回来了,在村上文旅公司做起观光车司机,一个月稳定收入达4000元。今年春节,黄全亚迎娶了隔壁村的姑娘,经营起自己的小家庭。“村民可以在客房部做卫生、在食堂帮厨、当讲解员,在家门口就能把钱挣了,还能陪伴家人,下庄人民的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精神面貌越来越好。”毛相林说。近年来,巫山县深化拓展鲁渝协作对口帮扶等机制,加强公益性岗位规范化管理,在乡村建设等项目中加大以工代赈实施力度,促进更多脱贫群众务工就业,确保全县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稳定在4.9万人。记者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我国将分类推进帮扶产业发展,组织脱贫地区以县为单位分类采取针对性措施,补上技术、设施、营销、人才等方面的短板弱项,健全联农带农益农机制,实实在在把产业提质增效搞上去。深入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围绕脱贫人口年度务工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的“硬任务”,力争实现脱贫人口就业数量和质量双提升。“路子有了,得鼓足干劲儿跑起来”发展产业,培养人才,增强内生动力……聚焦今年两会,来自脱贫地区的代表委员们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充满期待。来自甘肃会宁的全国政协委员、甘肃农业大学教授柴守玺,这些年明显感受到家乡生态环境和乡村社会环境的变化:“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将促进城乡融合,提升农村教育、医疗水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把人留在乡村。”“乡村振兴没有照搬照套的模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一定要因地制宜,依靠自己的力量端牢饭碗,让更多人共享发展成果。”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提出,要强化片区共建思维,探索以多个村庄为单位,打造联村特色产业,形成片区产业链。春节刚过,代村又开始了新的忙碌。在代村东南片区,一个集商贸、教育、康养、休闲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田园新城”银湖活力区正在加快建设,建成后将与南部农企园产业群形成强大辐射带动优势,届时周边11个村庄、2.6万余农民将共享发展成果。几天前,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沽源县长梁乡大石砬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孙喜玲打开33寸的超大旅行箱,把两罐百合红茶用毛巾裹了又裹,郑重地和装订好的发言材料放在了一起。“想把村里生产的产品让大家尝尝。”2023年全国两会上,孙喜玲提出了建立“脱贫地区帮扶人才库”的建议。2023年6月,大石砬村专家工作站成立,20余位来自京冀高校院所的专家成为大石砬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智囊团。有人才作支撑,依托百合、金莲花等花卉资源,大石砬村去年打造了霓裳花谷景区,百合花海成为游客打卡地。“村里百合的种植面积从800亩发展到近1500亩。路子有了,得鼓足干劲儿跑起来,日子一定会一天比一天好。”孙喜玲说。“过去发展动力不足,需要党员干部去动员。现在有了产业支撑,农村生活条件好了,主动想发展、谋发展的人多了。”肖军说,今年村里将夯实樱桃产业基础,提升玛瑙红樱桃的产量和品质。只有把群众的利益融入全村的发展中,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才能最大限度调动群众的发展积极性。今年,张忠山带来了关于支持甘肃省临夏州发展牛羊全产业链的建议:“希望东乡羊肉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乡亲们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新华社 | 分享: 2024-03-04
镜头回放: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记者 毛晓雅 侯雅洁 刘硕颖)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在浙江安吉余村,全国人大代表、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正谋划着“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的开年新进展;在江苏镇江,全国人大代表、返乡创业“新农人”魏巧早就奔忙在田间地头,为万亩水稻选种,为议案做调研;在安徽蚌埠固镇县,110万亩小麦全部进入返青期,农技服务队在田间地头为麦苗“把脉问诊”……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掷地有声,催人奋进。  殷殷嘱托,回荡在广袤乡村,从春种夏长到秋收冬藏,从田间地头到远洋深海,从科技创新到绿色发展,过去一年,全国农业农村系统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交出了一份“稳中有进”的答卷:实现“以秋补夏、以丰补歉”,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肉蛋奶、棉油糖、果菜鱼等产品量足价稳,三农底线守得稳,乡村产业、建设、治理都有新进展,三农基本盘进一步夯实,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吃不上菜那就是政治,这种意识是很强的”——  保障粮食安全 端牢中国饭碗  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每年全国两会上对三农问题的重要关切,“粮食安全”必列其中。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粮食安全时忆及往事:我在福建工作的时候,每天都要看吃菜的问题。福建人说“三天不见绿,两眼冒金光”,吃不上菜那就是政治,这种意识是很强的。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总书记念兹在兹。2023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多发重发的自然灾害,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民一道,迎难而上,聚力攻关,克服了春季局部干旱、夏季黄淮罕见“烂场雨”和西北局部干旱,以及汛期华北、东北局部严重洪涝等多重困难和挑战,大灾之年再夺丰收。全国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总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  这份丰收成绩单的取得殊为不易,背后凝聚着从政府部门到科研人员、农民主体不断创新的智慧和勤奋耕耘的辛劳。  “去年在山东、河北等地区,夏收小麦在前期遭遇了寒潮降温,有的小麦冻死了,而‘济麦22’因抗性良好基本没有发生冻害情况,为夏粮丰收打下了良好基础。”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小麦育种专家刘建军口中的“济麦22”,就是他所在的科研团队培育出的小麦品种,已累计推广3.5亿亩。  “得益于种子和技术创新,我国小麦产量从1949年亩产不到100斤,到现如今平均亩产可达390多公斤。”刘建军感慨道。这几年,刘建军的工作重心放在远缘杂交育种,以及抗赤霉病、白粉病和条锈病等病害的小麦新品种培育上,“期待能够突破当前育种存在的同质化比较严重的局面,同时通过品种创新提高小麦的抗病性,推动小麦高产稳产。”  事实上,过去一年我国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多点涌现。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圆满完成,新收集种质资源53万份;国产白羽肉鸡品种市场占有率又提高了10个百分点;山地玉米播种机等短板机具陆续量产,丘陵山区等部分机具初步实现了“有好机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科技成为稳粮增收的利器。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全国两会上强调:“耕地红线终身责任制,在哪一任耕地红线突破了,退了休也要追究。”18亿亩耕地是红线,是战略底线,是关系国家命脉的安全线。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一年来,耕地保护工作稳扎稳打,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如期完成,黑土地保护工程、退化耕地治理、盐碱耕地改造等持续推进,创新投融资渠道、完善建管结合长效机制,资金、制度等保障支撑作用更有力。  “生态搞不好就不是‘金山银山’,反而成了亏钱买卖”——  擦亮生态底色 绘就绿色画卷  绿色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搞不好就不是“金山银山”,反而成了亏钱买卖。  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扮靓村容村貌,发展乡村旅游,绿水青山也能变为金山银山。在“两山”理念发源地余村,创新实践一直在升级。“这两年,我们创新推出‘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寻访、联合各类创新创业人才、机构、企业,与余村形成联合奋斗共同体。”汪玉成说,“在外的村民返乡,‘新乡人’来村扎根,带着‘原乡人’一起做露营、乡村咖啡、文创和音乐,也影响着长辈一起融入年轻人的生活。”  “很多村民都换了新能源车,房子也是按照零碳建筑的方式去打造。”汪玉成说。生态变好了,人自然也就来了,如今,余村的年轻人正尽情感受着这里自由灵动的空间。  放眼全国,以生态振兴促进乡村振兴的“绿色图景”正在徐徐展开。过去一年,我国总结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有力有效。全国开展清洁行动的村庄超过95%,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以上,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保持在90%以上。综合施策下,乡村的生态更绿了、环境更美了、农民也更富了。  农业的生态底色也愈加凸显。“去年我的提案已经在今年农业农村部的一号文件中有体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静在去年提出了农产品绿色生产“减药”的有效措施,“过去的农残快速检测方法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情况,而新的速测方法能够使结果更加准确,这倒逼了种植端的减药减肥、规范种植。”  绿色发展理念在农业的全链条、全领域不断深入。农业产地环境明显改善,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覆盖率达54.1%,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8.3%,农膜回收处置率稳定在80%以上,农业生态系统加快修复,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监测鱼种193种,比2018年增加25种……我国绿色农业发展正蹄疾步稳,阔步向前。  “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升级特色产业 带动农民增收  产业兴则乡村兴。去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一年来,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特色产业集聚升级。农业农村部支持新建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0个农业产业强镇。黑龙江大豆产业集群、江苏小龙虾产业集群、浙江湖羊产业集群……各地产业呈现出特色鲜明、优势集聚的趋势,新产业新业态成为助力农民增收的加速器。  四川安岳县隆恩村便是靠着柠檬产业走上了富裕路。“我们村的柠檬产业发展起来,关键的是政策引导。安岳县出台了柠檬销售指导价格,为种植户托底,保护了农民积极性,柠檬产业中心的技术人员全程入户讲解种植技术要点,确保柠檬增产。”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安岳县隆恩村党支部书记刘艳英说。2023年,隆恩村的柠檬种植面积达2000亩,年产值超500万元。  经过多年发展,各地农村都有了一定的产业基础,电商直播、一二三产融合等新业态悄然兴起,成为拉动乡村产业的新增长点。隆恩村也抓住了这一机遇,拓展新业态。“以柠檬产业园为主体,村里搞起了赏柠檬花、摘柠檬果、观柠檬景、吃柠檬宴,走文旅融合路子,村民办起农家乐。去年我们村农民人均收入2.9万元。”刘艳英说。隆恩村的柠檬主要销售渠道是鲜果出口,在稳定销售的基础上,刘艳英今年计划在柠檬精深加工上发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隆恩村的产业升级路径是各地乡村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全国范围内,去年农业农村部门培育乡村特色产业专业村镇4068个,实现总产值9000多亿元,推介199个产值超10亿元镇和306个产值超亿元村。  “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优质劳动力”——  壮大人才队伍 激发乡村活力  “像魏巧这样的同志到农村去,很好!”去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与返乡创业“新农人”魏巧面对面交流。  “好的‘营农环境’是让年轻人对事业的向往在乡村也能得到制度性保障,只有以人为本的政策,才能激励回乡人才,让人来了不会走,把人才和产业更好地融合,才能形成多方受益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受父辈影响,2017年,魏巧从中国科学院的实验室走向家乡的田间地头,这些年她在实践中一直在思考着返乡创业人才问题。  如今,魏巧和她的团队在农田里搭建起“天地空一体化”的智慧农业技术网,带动1万多农户通过技术升级实现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的转变。  返乡创业的成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各地为鼓励人才回乡创业,在资金、土地、技能培训等方面创设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去年农业农村部门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人才,通过项目实施提升人才培育质量,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等,培养了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农村人才。同时,通过评优评先,对农村人才正向激励,激发人才活力。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增城星级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沈燕芬是返乡创业的“90后”,2020年她辞去了深圳的白领工作返乡,从一名“小白”成长为“土专家”,整合农机具,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有效盘活了2000余亩闲置田地和低效利用土地。  “在这片热土上出生长大,受益于土地,更要回报这片土地。新农人带着自己的资源、能力来到乡村,将会给乡村创造更多的可能。”沈燕芬说。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3-01
(记者 李飞)2月29日,农业农村部召开科技创新战略咨询委员会成立大会,部党组书记、部长,部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组长唐仁健出席会议,为战略咨询委员颁发聘书并讲话。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把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根本保障和基础支撑,强化农业农村科技战略咨询,行政、学界双线发力,加快推动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会议指出,战略咨询在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中具有关键引领作用。要把农业农村科技战略咨询作为创新先手棋,发挥战略科学家作用,围绕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趋势研判、科技资源战略布局、科技创新体系重构、科技管理机制优化等重点领域,搞好前瞻谋划、精准把握,以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推动高水平的科技创新。  会议要求,战略咨询委员会要围绕农业农村科技重大战略重大任务重大项目开展咨询服务,履职尽责推动农业农村科技创新。锚定农业强国建设目标,紧扣国家战略需求,紧盯国际科技前沿,开展趋势性、前瞻性重大问题研究,找准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战略突破方向。突出应用导向,面向产业紧迫需求,把准研究方向、选准研究课题,凝练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清单。围绕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明晰各层各级涉农科研机构的角色定位、主攻方向、重点任务和机制保障等,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不断提升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研究建立健全激励有效、约束有力的科研管理制度,加强科研诚信、学术学风建设,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张兴旺主持会议并宣布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名单。部党组成员、中国农科院院长吴孔明,部总经济师魏百刚出席会议。邓秀新、孙其信、钱前、万建民、赵春江、吴珍芳等6位委员代表作交流发言。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3-01
  (龙新)当前,冬小麦陆续进入返青起身期,西南等部分地区已开始拔节。2月29日,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京召开早春小麦病虫害防控推进落实视频会,交流当前条锈病、茎基腐病、纹枯病等重大病虫发生防控情况,分析研判发生态势,动员安排早春预防控制工作。  会议指出,入春以来小麦主产区雨雪天气偏多,土壤墒情充足,近期随着气温回升,病虫害将陆续进入发生流行期。今年小麦生长和气候条件特殊,预计需要防治面积达12.9亿亩次,抓好早春小麦病虫害预防控制,压低发生基数,降低中后期重发流行风险,对保障小麦提单产促稳产丰收意义重大。  会议要求,各地始终绷紧病虫害防控这根弦,克服麻痹大意思想,采取超常规措施抓好早春病虫预防处置工作:一要强化监测预警。扩大监测调查范围、加密监测调查频次,切实做到早监测、早发现、早预警,防止因监测预警不到位错失最佳防控时机。二要强化物资准备。多方筹措、扩大防控资金规模,及早下拨并创新资金使用方式,备足备齐防控物资。三要强化组织动员。压实属地责任,增加组织发动强度和广度,发挥专业化防治组织、种植大户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群防群治。四要强化技术指导。组派精干力量深入重发、常发、新发区,增加指导频度、深度、广度,创新指导方式,通过田间课堂、小视频等方式,促进防控技术入户入田。  会议强调,3月份是早春小麦病虫害预防控制关键时期,各地要立即行动起来,抓早治小、关口前移,落实落细各项预防控制措施,做到“三个确保”,即确保监测预警全覆盖、确保达标区域动员处置全覆盖、确保病虫害不大面积暴发成灾,努力赢取夏粮病虫害防控主动权。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3-01
(新华社记者 魏玉坤 韩佳诺)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126万亿元,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货物进出口总额41.8万亿元,新设经营主体3273万户……  国家统计局29日发布的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我国经济顶住压力砥砺前行,总体恢复向好,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完成,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中国经济顶住多重压力实现量的合理增长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公报显示,2023年,我国经济增长企稳回升,GDP超过12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2%,实现了5%左右的预期目标。从相关实物量指标看,我国发电量比上年增长6.9%,能源消费总量增长5.7%,货物运输总量增长8.1%,5.2%的经济增长具有坚实支撑。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表示,纵向比较,5.2%的经济增速比上年加快2.2个百分点,也快于疫情三年4.5%的平均增速。横向比较,我国经济增速明显快于美国2.5%、欧元区0.5%、日本1.9%的经济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有望超过30%,仍是全球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公报显示,我国就业基本盘总体稳定,居民消费价格保持温和上涨。2023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2%,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比上年多增38万人。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0.2%,低于美国4.1%、欧元区5.4%的涨幅;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比上年上涨0.7%。  国际收支保持平衡。2023年全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41.8万亿元,在高基数基础上实现了正增长,其中出口增长0.6%,横向比较好于主要外向型经济体,国际市场份额保持稳定。中国经济在爬坡过坎中实现质的有效提升观察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中国经济,既要看“体量”,更要看“体质”。  根据公报,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2023年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比上年增长3.8%,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升至15.7%、33.6%。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扎实推进,电子商务交易额比上年增长9.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9%。现代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新建高速铁路2776公里,年末5G基站数达338万个。  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入。202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3万亿元,与GDP之比达2.64%;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26.4%,比上年上升0.4个百分点。  2023年,新设经营主体3273万户,日均新设企业2.7万户;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比重提升至53.5%;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比重提升至46.6%,自贸试验区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比重提升至18.4%……公报显示,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  社会民生事业取得新进步。2023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6.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缩小至2.39。年末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336万人、566万人、1054万人。要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2023年,我国经济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较好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盛来运说,也要看到,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仍处于经济恢复和转型升级关键期,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困难挑战。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九项重点任务。  “要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盛来运说,从供给能力看,我国工业门类齐全,产业配套能力和集成优势突出,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形成了200多个成熟的产业集群。从需求潜力看,我国不仅消费规模庞大,消费结构也在迭代升级。从要素禀赋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至11.05年,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人口红利”正在加快向“人才红利”转化。从创新能力看,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约为40万家,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正在加快转化应用。  盛来运说,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新华社 | 分享: 2024-03-01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