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近日,国务院食安办、公安部、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严厉打击肉类产品违法犯罪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各地开展为期8个月的严厉打击肉类产品违法犯罪专项整治行动。《通知》要求以生猪、肉牛、肉羊、肉鸡及其肉类产品为重点,深挖肉类产品违法犯罪源头线索,对畜禽养殖、屠宰、无害化处理、肉及肉制品生产经营全链条开展专项整治,坚决斩断非法屠宰、加工、销售链条。通过查处一批重点案件、关停一批违法经营主体、惩处一批违法犯罪分子、曝光一批典型案例,严厉打击肉类产品违法犯罪,健全肉类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保障肉类产品质量安全。《通知》明确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强化问题整治。紧盯重点地区和重点场所,开展排查和暗访,建立问题线索清单。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开展追踪溯源,形成工作闭环。二是强化养殖环节监督检查。部署各地农业农村部门以生猪、肉牛、肉羊和肉鸡养殖场(户)为重点,严厉查处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销售、随意弃置病死畜禽等违法行为。三是强化屠宰和无害化处理环节监督检查。部署各地农业农村部门重点检查屠宰厂(场)、无害化处理场,严厉查处私屠滥宰、注水、注药或者注入其他物质、病死畜禽被“调包”等违法行为。四是强化食品生产经营环节监督检查。部署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开展重点检查,督促生产经营者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严厉查处使用或销售来源不明、未经检验检疫、检验检疫不合格的畜禽产品以及生产假冒牛(羊、驴)肉制品等违法行为。
人民日报 | 分享: 2024-04-02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 黄保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落实在养殖业上就是要在保障好肉蛋奶和水产品充足供应的同时,提高饲料粮利用效率,抓好饲料粮减量替代。近年来,农业农村部深入实施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引导饲料和养殖行业减少豆粕用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23年,全国肉蛋奶产量超过1.75亿吨,再创历史新高,豆粕饲用总量进一步下降,比历史上最高的7000万吨减少了650万吨。在新的起点上,要持续深入推进饲用豆粕减量替代,做好“降蛋白、替豆粕、增饲草”三篇文章,多措并举促进饲料粮节约降耗。  饲用豆粕减量替代取得积极成效  2018年以来,农业农村部深入实施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聚焦“提效节粮、开源替代”,在需求端压减豆粕用量,在供给端增加替代资源供应,供需两端同向发力促节粮。2023年,农业农村部制定印发了《饲用豆粕减量替代三年行动方案》,在饲料和养殖行业全面实施提效、开源、调结构的技术措施,大力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充分挖掘利用国内可用蛋白饲料资源,想方设法增加优质饲草供应,强化技术集成、试点示范、标准引领,“降蛋白、提效率、减豆粕、挖资源”成为全行业共识,饲用豆粕减量成效持续巩固。  一是豆粕在饲料中占比进一步下降。2023年,豆粕在养殖业消耗饲料中的占比为13%,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按全年饲料消耗量测算,豆粕饲用消费减少730万吨,相当于减少大豆饲用需求900多万吨。全国33家百万吨级企业生产的配合饲料中豆粕占比为10.8%,比全行业平均水平低2.2个百分点,示范带动效果显著。  二是豆粕减量技术体系日趋完善。完成70多种大宗饲料原料营养价值参数评价,饲料原料营养价值数据库持续健全。生猪等主要养殖动物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日粮生产技术规范和技术要点发布实施,举办在线培训活动,让饲料养殖企业熟练掌握精准配方等实用技术。总结提炼出低蛋白氨基酸平衡日粮技术等3项技术模式,遴选公布8家企业应用典型案例,低蛋白日粮技术覆盖面不断扩大。  三是替代资源挖掘利用取得突破。突破了乙醇梭菌蛋白制备关键核心技术,适用范围由鱼类扩大至猪鸡,产能达到2.5万吨。餐桌剩余食物饲料化利用试点稳妥有序推进,探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市场化运行模式和有效监管机制。优质饲草供给持续增加,牛羊养殖“以草代料”稳步推进。2023年,完成粮改饲面积2325万亩,收储优质饲草约6850万吨,带动减少牛羊精饲料消耗近1300万吨。  实践表明,实施饲用豆粕减量替代是促进养殖业节粮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抓手。同时,通过采用低蛋白日粮技术,还降低了粪尿中氮元素的排泄量,对于减轻环境承载压力,促进畜牧业绿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一步深化对饲用豆粕减量替代的认识  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饲用豆粕减量替代潜力进一步释放,但仍存在一些观念和认识上的突出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一是立足大食物观重新认识粮食安全。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物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目前,我国每年人均消费口粮138公斤,而消费肉蛋奶鱼185公斤,其中肉类70公斤、禽蛋24公斤、奶类42公斤、水产品49公斤。我国居民每天摄入蛋白质105克,其中有38%来源于粮食,40%来源于动物产品,未来动物蛋白消费还将持续增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开,树立大食物观。‘吃饭’不仅仅是消费粮食,肉蛋奶、果菜鱼、菌菇笋等样样都是美食。”新时代的粮食安全是高水平的粮食安全,要让人民群众多样化消费需求得到保障、幸福感不打折扣。  二是饲料中蛋白含量不是越高越好。基于长期以来的饲养习惯,一些养殖场(户)和饲料生产经营者片面地认为饲料的蛋白含量越高越好、饲料颜色越黄越好。据对江苏、山东、湖南3个省的179家养殖场(户)自配料的调研,90%以上采用传统的高蛋白日粮,86%的生猪育肥户自配料中豆粕用量在20%以上。实际上,蛋白质营养的实质是氨基酸营养,需要关注的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数量及其比例,过分关注蛋白高低而不重视其中氨基酸的平衡,不仅会导致蛋白质的过度浪费,也不利于动物健康生长,同时过高的氮排放还会影响生态环境。另外,饲料颜色与饲料原料的颜色相关,玉米、豆粕等原料颜色是黄色,颜色深浅与饲料质量无关。  三是耕地种草合法合规、效率更高。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在一些盐碱地发展饲草和现代畜牧业,可以拓展多元食物渠道,不一定都种粮食。”粮改饲项目实践表明,1亩青贮玉米的效能相当于1.3亩籽粒玉米,显示了全株生物量利用的巨大优势。当前我国牛羊饲草料中优质饲草占比仅为25%,比理想结构低15个百分点,供需缺口超4000万吨。《粮食安全保障法》和中央一号文件均明确规定,耕地应当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但一些地方理解有偏差,片面认为耕地不能种草,饲草种植空间受到挤压;在开发利用盐碱地等边际土地资源时,也没有因地制宜统筹种粮和种草的关系。  扎实做好“降蛋白、替豆粕、增饲草”三篇文章  饲用豆粕减量替代成效明显,潜力仍然很大。我们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深入实施饲用豆粕减量替代行动,持续强化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促进饲料粮节约高效利用,着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聚焦降蛋白,大力推进低蛋白日粮技术。饲用豆粕减量替代重在减量,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是减量的关键所在。深入开展饲料原料营养价值评定,构建完善基础数据库,支持国产饲料配方软件研发应用。加紧制定肉牛、肉鸭等主要畜禽水产养殖动物低蛋白低豆粕多元化日粮生产技术规范,完善低蛋白高品质饲料标准体系。完善主要畜禽水产养殖动物豆粕减量替代技术方案,举办低蛋白饲料大讲堂,集成推广低蛋白日粮、蛋白饲料多元替代、饲料精准配方和精细加工等技术。  聚焦替豆粕,充分挖掘利用替代饲料资源。豆粕减量替代,既要节流减量,也要开源扩供,把能挖的潜力尽力挖足。组织开展国内地源性特色蛋白饲料资源调查,掌握国内资源存量及应用情况。扩大乙醇梭菌蛋白等微生物蛋白饲料原料产能。稳步开展餐桌剩余食物、动物源蛋白水解物、毛皮动物屠体等新蛋白资源饲料化利用试点,探索饲料化利用技术路径和运行模式。  聚焦增饲草,实施增草节粮行动。落实《“十四五”全国饲草产业发展规划》,充分挖掘耕地、农闲田、盐碱地等土地资源潜力,加快建立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现代饲草产业体系。继续推进粮改饲,实施优质高产苜蓿发展行动,提升全株青贮玉米、苜蓿、饲用燕麦等优质饲草供给能力,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区域特色饲草资源。应用精准生物育种等先进技术加快培育优质高产抗逆饲草新品种,集成推广饲草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开发利用盐碱地等土地资源建设稳产高产饲草基地。  饲用豆粕减量替代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发挥行业内外多方面力量合力协同推动。大型饲料养殖企业要带头应用低蛋白日粮技术,引领中小企业和广大养殖场(户)转变观念。科研机构要围绕原料营养评价、新产品创制、配方软件研发等关键领域开展联合攻关,破解减量替代技术瓶颈。行业协会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举办多种形式的论坛、培训、交流等活动,引导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积极主动参与。各地畜牧兽医部门要统筹各方面力量,建立上下贯通、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强实用技术、典型案例总结提炼和集成推广,推动饲用豆粕减量替代不断取得新成效。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4-01
  (记者 朱凌青)近日,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巨灾保障需求,金融监管总局、财政部印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财政部关于扩大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保障范围 进一步完善巨灾保险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的发布对完善巨灾保险制度建设,加快推动巨灾保险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知》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扩展巨灾保险责任,以城乡居民住宅及室内附属设施为保障对象,保险责任在现有的破坏性地震的基础上,扩展增加台风、洪水、暴雨、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提升基本保险金额,实现巨灾保险基本保险金额翻倍,由城镇居民住宅每户5万元、农村居民住宅每户2万元,提升至城镇居民住宅每户10万元、农村居民住宅每户4万元。每户可参考房屋市场价值,根据需要与保险公司协商确定保险金额,最高不超过每户100万元,100万元以上部分可由保险公司提供商业保险补充。支持商业巨灾保险发展,对于现有保障内容之外的保险责任和保障对象,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共同体经成员大会同意,可以提供商业保险补充,充分满足各地区差异化风险保障需求。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4-01
  (记者 李锐 唐旭)近日,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家邮政局印发《关于公布第四批“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创建结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公布了第四批“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名单,北京市延庆区、河北省正定县、山西省平顺县等195个县级行政单位被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通知》指出,经县级申请、省级核查、专家评审、确定创建单位、评估验收、结果公示等程序,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家邮政局决定命名北京市延庆区等195个县级行政单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经复核,决定取消3个县级行政单位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称号。  《通知》要求,“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要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不断探索总结“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的成功经验。各省、市级交通运输、农业农村和邮政主管部门要协调联动、密切配合,不断完善示范县管理长效机制,总结推广全国示范县的典型经验和做法,持续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书写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农村公路篇章,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4-01
  (记者 刘强)近日,2024年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试点启动会在京召开。明确在农业气候变化较敏感且具有一定基础的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江西、河南、新疆、陕西等7省(自治区)的11个市和7个县,依照“边普查、边应用”原则,开展国省市县四级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试点工作,积极利用普查成果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为全面普查奠定基础。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任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技术组组长。  当前,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社会需求等发生显著变化,急需形成更加现代、更加精细的普查区划成果。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国气象局联合农业农村部开展预研究和实地调研,携手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组建专业团队,成立工作组和技术组,分领域、分作物、分类型推进试点工作走深走实。  试点工作统筹考虑发展实际,将摸清试点区域农业气候资源底数和变化规律,形成普查数据、区划图、技术规范、分析报告、系统平台等成果,建立可操作的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基本范式。  立足全国,将制定农业气候资源、农业生产等普查技术规范,建设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及动态区划应用系统平台,编制中国农业气候区划图。其中,率先形成全国冬小麦、大豆种植气候及主要气象灾害区划图,以及全国大豆品质气候区划图。  着眼地方,将在7个试点省份开展小麦、玉米和大豆等3种大宗粮食作物和柑橘、苹果等两种特色经济作物气候区划。同时,在试点省份的11个市开展公里级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普查,绘制市县两级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分布图;试点省份的7个县开展县级农业生产普查。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4-01
(记者 姚媛)在脱贫地区类型多样的帮扶产业中,什么产业影响力最大、带动范围最广、助农增收效果最突出?  是在青藏高原上徜徉的牦牛,还是石漠化的大石山区里,土生土长的黑山羊?  是三峡库区甜美多汁的脐橙,还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中,高挂枝头红彤彤的大枣?  是横断山脉氤氲雾气中出产的茶叶,还是茂密的松树林下,茁壮成长的三七?  脱贫攻坚时期,中西部22个省(区、市)832个脱贫县,绝大部分都培育了2-3个特色鲜明的帮扶主导产业。  “脱贫地区产业普遍搞起来了,但技术、资金、人才、市场等支撑还不强,有的地方甚至帮扶干部一撤,产业就可能垮掉。”在2020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脱贫地区产业帮扶还要继续,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阶段,各地对脱贫地区帮扶主导产业重新进行梳理,进一步调优产业结构,使产业发展的思路和重点更加明晰。据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统计,截至目前,832个脱贫县都确定了若干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带动能力强的帮扶主导产业,涉及瓜果蔬菜、特色畜牧、特色粮经作物、特色水产品、林特产品、休闲农业等6大类27小类。从产业覆盖面、带动人数和带动效果来看,在27小类中,草食畜牧、水果、蔬菜、粮油、中药材、生猪、茶叶、食用菌、禽类、薯类位列前十,堪称脱贫地区十大帮扶主导产业(以下简称“十大产业”)。  梳理近两年来“十大产业”的发展轨迹,深切感受到,在顶层设计下,脱贫攻坚时期播下的星星之火,正迸发出旺盛的生命脉动,不仅成为推动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强大动力,更是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加快脱贫地区同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集群效应凸显,竞争力明显增强——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正在茁壮成长  “十大产业”为何能够“脱颖而出”?  从整体规模看,2023年,脱贫地区“十大产业”共涉及760个脱贫县,占脱贫县总数的91.34%;产值达1.52万亿元,占脱贫地区主导产业总产值的89.4%,带动脱贫人口数2480万人,占脱贫县帮扶产业带动脱贫人口总数(2882万人)的86.1%。  “十大产业”在规模上占据绝对优势,带动脱贫人口数量众多,帮扶增收的能力也可圈可点。它们之所以能被脱贫群众广泛肯定和接纳,既是脱贫地区相近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等因素的外在体现,也是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各地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的必然之举。  在中茶湖南安化第一茶厂的生产车间内,一个三层环型自动化茶砖生产线上,数台智能机械臂在进行联装作业。2019年起,安化县着力打造黑茶5G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在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技术的加持下,安化黑茶全产业链基本实现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质量可追溯。转型升级不断加速,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安化黑茶综合产值达252亿元,税收达2亿元。  湖南安化县黑茶、河北唐县肉羊、四川苍溪县猕猴桃……全国已有84个脱贫地区帮扶主导产业产值在50亿元以上。据统计,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帮扶主导产业,蔬菜涉及85个县,草食畜牧81个县,水果79个县,茶叶76个县,生猪64个县;产值5亿元以上的帮扶主导产业,草食畜牧涉及148个县,水果128个县,蔬菜128个县,茶叶103个县,生猪99个县。在总体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产业集群效应不断凸显。  延安洛川苹果、安徽砀山黄桃、陕西富平尖柿、河南信阳毛尖……一批享誉全国的特色品牌涌现,奏响脱贫地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从品种、品质再到品牌,都有了明显的优化提升,脱贫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驱动的转换升级是关键,要从过去主要依靠帮扶资源投入的要素驱动转变为形成自身造血功能的创新驱动。十大产业正以锐不可挡的势头,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中坚力量。  全链条拓展延伸,全要素补齐短板——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框架下长期支持和培育  去年,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泄滩乡棋盘岭村村民宋秀银家迎来了一个丰收年。家里种了13亩夏橙,地头的收购价起步就是2元/斤。在当地,夏橙的亩产为5000-8000斤,平均每斤成本0.7元,今年收入十来万元不成问题。  宋秀银家的夏橙会去往哪里?也许会进入城市奶茶店,成为一杯鲜榨橙汁,也许会被酿成脐橙酒、脐橙醋,也许会被加工成脐橙饼等小零食。当地争取产业链项目资金1550万元,用于提升特优产业的加工、仓储和品牌建设。目前已培育脐橙精选及数字化加工企业78家、深加工龙头企业5家,开发出的脐橙精深加工产品有100多个。依托漫山的脐橙果园,乡村游方兴未艾,楚韵橙香小镇、脐橙离地运动小镇各具特色,屈原故里秭归脐橙乡村游线路入选农业农村部150条精品旅游线路。如今,秭归县的柑橘种植面积40万亩,综合产值接近200亿元。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大多数脱贫地区帮扶产业已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蝶变。对于“从有到优”的探索者来说,产业规模小、链条短、技术弱、抗风险能力不强,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欠账较多,一些帮扶产业对外部力量的依赖性较大,内生发展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必须要跨过去的一道坎。  解决这些长期存在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推进脱贫地区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采取有利于补短板、强基础、利长远的政策措施,提升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激发产业内生动力。  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就此拉开帷幕。  在顶层设计上,以《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为引领,《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加强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使用管理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新政策密集出台,覆盖强化财政支持、创新金融服务、完善用地政策、加强项目管理等各类产业扶持政策。  在具体实施中,各级衔接资金重点支持培育和壮大脱贫地区特色优势产业,新一批驻村帮扶工作队选派到位,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等机制深化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积极开展……这些支持举措,纵向包含了产前、产中、产后,横向覆盖了财政支持、金融帮扶、消费帮扶、社会帮扶等方方面面,将政府、社会、市场以及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拧成了一股绳。  政策利好层层释放,让“十大产业”如虎添翼,跑出了“过了一山再登一峰”的加速度,稳住了脱贫群众奔向富裕生活的自信心。  聚焦生产基地、产品加工、营销流通等重点工作,紧盯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控、科技服务、人才培训、主体培育、品牌打造等关键环节,推动帮扶产业向全产业链延伸,才能把更多的产业增值留在当地,把更多的就业机会留给农民。  “我们观察到,目前,‘十大产业’的农产品加工业初显活力。”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有关负责同志告诉记者,与此同时,产销对接机制也更加顺畅。在延续和优化脱贫攻坚期各项消费帮扶举措的基础上,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平台、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等与“十大产业”建立起精准、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特别是电商打通了农产品销售新通路。2023年,“十大产业”累计销售额达1.45万亿元,其中电商销售额达1686亿元。  该负责人坦言,“十大产业”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总产值比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品电商销售额占销售额总量的比例也低于全国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销售总额的比重。“这反映出‘十大产业’虽然集中度高,但一般性、资源性的传统产品多,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产业加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在营销能力建设、品牌形象打造等方面,仍任重道远。对此,我们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决策部署,强化帮扶产业分类指导,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  资源向脱贫地区汇聚,小农户深深嵌入产业链中——  为脱贫群众增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贵州省印江县木黄镇,位于梵净山西麓,木黄食用菌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边,凤仪村因为贵州省梵天菌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梵天菌业”)的到来,走上食用菌产业农旅一体化发展新路子。  占地600多亩的生态智慧农场中,黑木耳食用菌棒整齐地伫立着。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李玉教授团队的技术支持,梵天菌业成功选育出适应当地环境、可稳定高产的菌种。在农场中长期务工的村民就有21人,村民在基地学会技术后,自己也成了种植食用菌的能手。  有了科技支撑,小农户就能快速步入现代农业的轨道。近两年来,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产业科技先锋队等深入脱贫地区,开展科技帮扶;产业技术专家组、农技特聘员、产业技术顾问等制度,为“十大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通过大力开展人才培训,脱贫群众都能掌握1-2项实用技能,产业发展带头人的队伍不断壮大。  在政策的牵引下,向“十大产业”倾斜的不仅是科技服务,还有金融资金、社会资本、信息资源,最重要的是各类人才奔赴产业一线。  2021年4月15日,原任职于中央编办综合局财务处的冯立学驱车向北,奔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化德县朝阳镇补龙湾村,成为一名驻村第一书记。  “壮大肉羊产业,品种更新换代是根本之策。优质品种的小羊羔,每只能多卖200多元,能帮助村民增收不少。”冯立学积极引进“萨福克”新品种,2021年,中央编办投入帮扶资金30万元,2022年中央编办又投入20万元,协调北京市东城区京蒙帮扶资金12万元,用于购买品种羊。为了引导农民接受新品种,村集体经济“先行先试”,发展肉羊养殖,目前已累计收益6万多元。这笔钱被用来保障村民日常饮水,过去每人35元的水费,现在都由村集体收入来“埋单”。  有了“领头羊”,“十大产业”就能走得蹄疾步稳。随着政府、社会的各类帮扶力量深入脱贫地区,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伍”也在基层的土壤中萌发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特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等新型经营主体成长起来,农村电商户、农业职业经理人等生产经营实用人才活跃在乡野间,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如火如荼。  在“十大产业”的产业链上,共有8930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2万个农民合作社、15.8万个家庭农场,它们与小农户优势互补、分工合作,订单生产、土地流转、就业务工、生产托管、股份合作、资产租赁等利益联结形式不断健全,脱贫群众加快嵌入产业链条。  成效突出体现在一个点,那就是脱贫人口的收入正在不断上升。据统计,脱贫地区“十大产业”共带动人口数量约9934万人,其中脱贫人口约2480万人,带动脱贫人口人均增收2600多元。  从“十大产业”出发,我们看到中国无数脱贫群众奔向美好生活的蓝图。它们汇聚着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磅礴之力,书写着奔向共同富裕的崭新篇章。  九万里风鹏正举。让我们充满期待,“十大产业”再创新的辉煌!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4-01
  (记者 冯建伟)3月28日,农业农村部在湖北宜昌组织开展中华鲟保护宣传和增殖放流活动,现场放流中华鲟幼鱼20万尾、2龄中华鲟700尾、3龄中华鲟120尾、5龄中华鲟100尾、15龄中华鲟10尾。  中华鲟是长江水生生物的旗舰物种,是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也是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和难点。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中华鲟保护形势仍不容乐观。扩大中华鲟增殖放流规模是恢复中华鲟野外种群数量、重现中华鲟自然繁殖的重要保护措施。今年起,农业农村部将进一步增加中华鲟保护经费投入,加大人工保种力度,扩大人工繁育和增殖放流规模,加强科研和监测,实施栖息地修复,计划通过3-5年达到年增殖放流500万尾的规模。  本次放流活动由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宜昌市人民政府、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活动期间,有关院士专家还就中华鲟保护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3-29
  (龙新)3月28日,农业农村部召开乡村建设行动部门协调会,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吴宏耀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各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锚定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群众反映强烈、能抓得住、抓几年就能见到成效的几件事,科学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激发干事创业精气神,增强真抓实干行动力,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建设。  会议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普及普遍、可感可及,强化协同、推动解决。加强村庄小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管护,瞄准重点区域、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补上设施短板,探索技术可行、成本经济、农民接受的管护模式。推进农村厕所粪污和生活污水垃圾有效处理,研发一批实用技术和配套产品,推动农业农村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理。促进农村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提质增效,探索开展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试点,提高服务可及性和便利性。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移风易俗综合治理,创新拓展文明实践载体,增加农趣农味产品服务,建设和睦安宁善治乡村。落实乡村建设投入保障责任,加强项目设计和建设管理,强化资金使用监管,坚决防止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会议强调,协调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年初会商定事、过程调度督促、年底总结交账的工作机制。定期通报信息,及时交流乡村建设行业领域进展。共享监测数据,推动乡村建设数据共用、工作协同。专题会商研究,加强乡村建设领域重点难点问题会商,完善政策措施和推进机制。联合开展调研,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找到破解乡村建设难题的方法路径。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夏更生主持会议。乡村建设行动有关任务牵头部门司局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审计署农业农村审计司有关负责同志应邀出席。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3-29
  (记者 崔建玲)眼下,全国各地由南向北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春耕备耕景象。农机是春耕生产的主力军,也是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日前,记者从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了解到,今春,全国将有2300多万台(套)拖拉机、耕整地机具、播种机和水稻育插秧等农机装备投入生产作业,全国各地农机系统紧抓机具装备、机手队伍、作业组织,加强农机作业服务保障,全力护航春耕,为全年粮食丰收开好局、起好步打基础、增底气。  推广先进农机 赋能春耕春种  耕作是一年农业生产的关键阶段。今年3月,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种粮大户焦魁驾驶着拖拉机旋耕土地。他一脸骄傲地说:“再也别说我旋耕得不直了,自从安装北斗导航,现在特别直,种田也变得轻松,你只管踩油门,剩下的交给导航就行!”  今年春耕,一大批智能化、绿色化的农机装备陆续投入生产一线,展现其强大动能。超过200万台农机安装北斗终端系统,作业效率和作业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河北、黑龙江等地近几年用上了高性能精量播种机;240马力、320马力无级变速拖拉机在北大荒投入使用;15万多架植保无人机让植保高效又轻松……  在吉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区域,专家正在开展免耕播种机检修。“要重点检修排种机构,检查单体四连杆机构,还要清理排肥器槽轮里剩余肥料及检查排肥器是否有损坏……”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常务副秘书长、研究员李社潮说。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高质量播种是粮食丰收的基础。近些年,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引导各地加快高性能播种机推广应用,合理增加种植密度,有效提升机播质量。  早在去年,四川、重庆等丘陵山区玉米种植已经用上由中国农业大学研制的玉米精量播种机,成功解决丘陵山地机播深度不一、掉种、漏播等问题。但是在四川省渠县,由于当地的土壤黏性更大,开沟部件、种肥管就容易堵塞。“我们专门研制了新一代减粘脱附入土部件,今春正好派上用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丽说。  今年,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将实施新一轮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开辟急需适用农机鉴定“绿色通道”,支持部分省份开展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对高性能播种机等大面积单产提升机具优机优补,加快推动先进农机应用于生产一线。  培育农机工匠 扎根田间地头  农机手的业务能力和素质,直接决定着农机装备作业质量和效率。在春耕的赛道上,各地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比武,一大批农机工匠在田野间大显身手。  罗继刚是河南省罗山县东日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也是一名农机手。与农机打交道14年的他,操作农机已经非常娴熟。“收割机、拖拉机、插秧机等农机具全部会操作。”罗继刚说。  近年来,我国通过高素质农民培训、行业培训、比武等方式,提升农机手能力。但是,新时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使得农机手的能力也必须与时俱进。  “近几年的新款无人驾驶农机就有一定学问了,好在政府每年在春耕、‘三夏’重要时节都有培训。”罗继刚说。  今年33岁的王灿军是江苏省胥老三家庭农场的一名管理者,也是一名农机手。他认为,农机手的入门门槛不高,简单开没问题,但是技术顶尖的农机手还是比较缺的,需要慢慢培养。  农机手是一份时节性较强的职业,如何让农机手“留得住、愿意干”,是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  王灿军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家公司项目经理,后来却选择来到家庭农场,针对农机手这份职业,他说:“农场短期的农机手多,长期的少,短期的大部分技术不太好,但长期农机手成本又太高。其实,大多数农机手还是愿意做长期的,管吃住,收入有保障,短期的除了农忙季,还需要出去找零工。”同时,他认为,大型农场需要一些管理加技术的人员加入进来,用管理项目的思维去做农业。  今年,农业农村部将大力推进实施专业农机手培训行动,以大面积单产提升所需适用的重要机械化技术为重点,开展实操实训和作业演练。同时加强对农机手的培育激励措施,建设有人干、愿意干、干得好的农机手队伍。  建强农机组织 服务平急生产  眼下,重庆陶义农机股份合作社的200多台农机,正在重庆、四川等地帮助农户开展耕地和育秧。“我们通过半托管或全托管的方式,在耕、种、管、收不同环节,服务各地的农户。”该合作社理事长李刚表示。  农机作业服务组织是春耕生产的重要力量。截至2022年底,全国农机服务组织达到19.6万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7.8万个。  近年来,干旱、洪灾等极端天气频现,农机成为应急救灾的主力军。全国各地依托农机组织等积极组建常态化的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在应急抢收烘干、农田积水抢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江苏省昆山市下辖11个区镇,组建起11支农机应急作业服务中队。  “服务队‘平急两用’,平常发挥好生产主力军作用,关键时刻拉得出来、冲得上去、管得了用。”昆山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站长陈丽峰说。  去年以来,各地为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和抗灾救灾能力,依托实力较强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培育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并选择其中救灾能力突出的进一步建成区域农业应急救灾中心。浙江省按照省级、区域和站点三类推进建设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目前已建成1300多家,其中省级和区域性的有280多家。  “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是核心的‘1’,在此基础上拓展集中育秧、烘干加工、农资服务、秸秆处理、农技服务、冷藏保鲜等多种功能形成‘1+X’模式,省级至少要‘1+6’个功能、辐射10公里(覆盖2个乡镇以上),区域性至少要‘1+3’个功能、辐射5公里,丘陵山区、海岛县根据实际可适当降低标准。”浙江省畜牧农机发展中心农机化发展处处长贾永义介绍。  截至今年3月,全国已经建成省级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2650多个,今年各地将在此基础上配强救灾机具装备,建强作业服务队伍,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在农业生产和应急救灾中持续发挥关键作用。  集合多方力量 加强服务保障  农机顺利作业,其背后的供需对接、维修加油、上路通行、天气预报等服务保障也必须跟得上,这需要地方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共同保障。  各地加强部门协作形成了有效合力。安徽等地农业农村部门与气象部门加强沟通交流,及时推送天气信息。江苏省农业农村部门和石油石化协调,落实优先加油、优惠供应、优质服务、免费办理“三优一免”服务措施。  及时做好农机维修保养,对抢抓农时十分重要。据统计,我国现有农机维修厂、维修点14万多个,农机维修人员28万多人。此外,地方上的汽修门店也能够为农机维修提供服务保障。  一些大型的合作社有专门的农机维修服务人员。李刚最早就是做农机维修起家的,如今,合作社200多台农机设备都在合作社内维修保养。也有一些合作社,考虑到用工成本,通过经销商或专门的维修点做维修保养。河南省罗山县农机中心探索建立了农机维修服务队,组织依托本地农机经销企业建立12支农机维修服务队,每支队伍由党员带队,覆盖相对集中的2-3个乡镇。有需求直接反映在微信群里,马上就调度维修队提供上门维修服务。  “今年,各地各级农机部门提前准备适用机具、组织作业队伍、强化技术支撑,确保机具机手以良好状态投入生产作业,同时继续加强与气象、交通运输、工信、石油石化等部门单位协作,切实做好气象预报预警、道路保通保畅、用油保供优惠等具体工作,确保农机作业顺畅高效开展,为全年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机械化支撑。”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相关人员表示。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3-29
● 以人员下沉为重点,全面推开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加强县乡村医疗服务协同联动● 积极落实好推动城市医疗资源下沉的政策措施,多措并举激发上级医疗机构下沉优质资源的积极性  (记者 杨彦帆)国家卫生健康委27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介绍,2024年卫生健康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是创造性落实以基层为重点的工作方针,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将以人员下沉为重点,全面推开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加强县乡村医疗服务协同联动;积极落实好推动城市医疗资源下沉的政策措施,分层有序做好县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支援工作,多措并举激发上级医疗机构下沉优质资源的积极性。  27日上午,国家卫生健康委在西昌市举办了全国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暨“名医走基层 志愿服务行”活动。“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月度人物志愿服务总队通过专家义诊、医学咨询、健康科普,深入凉山州医疗机构进行带教查房、业务讲座,把健康服务送到百姓身边。  米锋说,2018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号召先进典型开展“名医走基层 志愿服务行”活动。去年2月,在凉山“三下乡”活动上成立了“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志愿服务总队,总队设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队员为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典型代表。成立这个总队,就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名医走基层 志愿服务行”这一品牌活动制度化、常态化,加强对地方和专业领域的指导联动,形成品牌矩阵,让医疗志愿服务能够做到常下乡、常在乡、常惠乡。  在四川,“万名医护走基层”已经成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品牌活动。“一年来,四川全省医疗志愿服务活动场次近万场,参与专家、志愿者4万余人次,直接惠及群众近200万人,为群众节省看病费用1亿元。”四川省卫生健康委主任徐斌介绍,当地组建了“省总队、市(州)支队、志愿服务团队、志愿服务小分队”四级队伍,志愿服务团队每队是10至30人,志愿服务小分队每队是5至10人,省总队、市(州)支队分别达1400余人、1.1万余人。
人民日报 | 分享: 2024-03-29
  (龙新)为充分发挥执法典型案例示范和警示教育作用,加大“以案释法”、“以案普法”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尊法守法意识,对坑农害农违法行为形成有力震慑,农业农村部近日公布了2023年农业行政执法典型案例。此次公布的15个案例涵盖农资质量、农产品质量安全、动物检疫、长江十年禁渔等领域,总结了各地积极创新执法方式、推进跨区域跨部门执法协作、强化溯源查处的典型经验做法,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  2023年,农业农村部着眼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在全国部署开展了“稳粮保供”执法行动和以“订单农业”为名设骗局坑农专项整治行动,持续开展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全国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聚焦重点领域、重大专项、重要时节,紧盯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产品,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98.01万人次,查办各类违法案件10.13万件,挽回经济损失3.28亿元,有力维护了农业生产经营秩序。  当前正值春耕备耕关键时期,农业农村部要求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及其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切实履行法定职责,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依法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违法行为,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贡献农业执法力量。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3-28
  (记者 鲁明)日前,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制定的国家标准《牦牛生产性能测定技术规范》(标准号GB/T43842-2024)正式发布,该标准将于今年10月1日起实施。  据了解,牦牛生产性能测定旨在评估牦牛个体特定经济价值的某一性状表现,是牦牛育种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该标准详细规定了牦牛生产性能测定的基本要求、测定项目、记录与档案,规范了牦牛品种选育过程中的性能测定内容与方法,是推动牦牛科研、生产、教学规范化、标准化实施的重要措施。  我国作为牦牛主产国,现有2个培育品种和22个地方品种或遗传资源,主要分布于青海、西藏、四川、甘肃、新疆、云南等六省区的高寒牧区。由于其分布区域广且各地地理生态条件、草地类型、饲养管理水平、选育程度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牦牛在体型结构、外貌特征、生产性能和利用方向等方面表现出多样性。  该标准的发布与实施为牦牛生产性能测定提供了科学、系统和规范的测定内容和方法,为牦牛育种和生产提供了全面可靠的信息,也为牦牛品种选育和联合育种提供了有力保障。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3-27
(新华社记者 黄玥)全国妇联、中央网信办、司法部、农业农村部日前联合印发通知,对开展“巾帼普法乡村行”活动作出部署,活动将聚焦广大农村妇女对法律资源和法律服务的迫切需求,深化面向农村的法治宣传教育,把法律知识和维权服务送到广大农村妇女身边。  “巾帼普法乡村行”活动重点面向农村妇女及其子女和家庭,围绕妇女权益保障、未成年人保护、树立家庭新风等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将在全国开展,重点覆盖西部10省区市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以及西藏、新疆各县(市、区)。  这一活动将选择5个省份举办示范活动,采取“5+”模式,开展一堂专家普法宣讲课、一次乡村“法律明白人”或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讲身边事、一场地方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一次现场法律咨询服务、一系列主题普法视频展播,并通过网络新媒体进行传播。  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组织开展有特色、接地气的普法宣传活动;抓住重要节点,发动妇联团体会员、普法讲师团、巾帼志愿者、乡村“法律明白人”、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等开展集中宣传;把普法宣传融入维权服务,为农村妇女特别是偏远农牧区群众提供及时便捷、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新华社 | 分享: 2024-03-27
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广泛汇集各方力量,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司法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广电总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文联、中国科协日前印发通知,部署了2024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通知明确,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眼加强农村思想文化建设,着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持续强化理论武装,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培育绿色健康生活方式,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强思想保障。  通知强调,要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宣讲活动,持续增进人们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加强改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深化“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广泛组织开展系列庆祝活动,引导人们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新时代追梦征程。培育农村新风新貌,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基层阵地作用,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持续整治高额彩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着眼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积极健康的民俗文化活动,鼓励支持基层群众自办文体活动,加强农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农村科技进步,开展新技术创新、示范、推广工作,搭建数字化公益助农平台,推动科普示范活动、科普项目向农村延伸,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促进健康乡村建设,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深化乡村环境整治,大力普及健康知识,倡导文明健康生活理念。  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务求实效,充分发挥“三下乡”活动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继续向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脱贫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倾斜,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坚持守正创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持续推动“三下乡”工作提质增效。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集中示范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和重点项目的新进展新成效,讲好新时代乡村振兴故事。
新华社 | 分享: 2024-03-27
(记者 杜海涛)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发布,截至目前,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超1.7亿吨,整体收购进度达八成半。  春节过后,粮食储备企业加大收购力度,深加工企业、贸易企业开始多建库存,玉米等收购价格呈现企稳回升态势。特别是东北地区农户农民售粮节奏加快,上市量不断增加,收购工作正在有序开展。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秋粮收购量仍将保持较高水平。下一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持续抓好秋粮收购工作,指导重点省份加强产销衔接,引导农民有序售粮,确保秋粮旺季收购圆满收官,坚决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
人民日报 | 分享: 2024-03-27
  (龙新)日前,农业农村部、公安部联合印发通知,决定自2024年4月1日至7月31日,在沿黄九省(自治区)同步开展2024年黄河休禁渔期专项执法行动(以下简称“专项行动”),切实维护黄河休禁渔期秩序,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专项行动明确四项主要任务:一是严打非法捕捞行为。紧盯关键环节、重点群体和突出问题,持续加大执法投入,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质效;加强行刑衔接,强化环境公益诉讼和生态损害赔偿。二是实施流域分段管控。黄河河源区和上游水域实行常年禁渔,要强化常态化巡护,实行全时管控;中游和下游水域实行阶段性休禁渔,要严查“三无”船舶涉渔、电毒炸鱼等严重违法行为;海河交汇区域要重点盯防海船逆流非法捕捞。三是加强市场销售监管。积极配合市场监管等部门,实行全环节监管,溯源倒查非法水产品来源,斩断“捕、运、销”黑色利益链。四是强化垂钓监管。多措并举加强垂钓活动监督管理,严查各类破坏水生生物资源的禁用钓具钓法,防止以休闲垂钓为名从事非法捕捞生产作业。  两部门强调,开展专项行动是落实黄河休禁渔期制度、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沿黄各地渔业渔政和公安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部门联动、区域联防,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更高要求,严厉打击各类违反黄河休禁渔期规定违法违规活动,确保黄河休禁渔期制度执行到位、黄河水生生物资源得到有效养护。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3-26
(新华社记者 彭韵佳 沐铁城)国家医保局25日表示,我国基本医保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参保质量持续提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  国家医保局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23年,居民医保人均筹资标准从10元/人增长到380元/人;相对应的,国家财政对居民参保补助进行更大幅度的上调,从不低于10元/人增长到不低于640元/人。对于低保户等困难人员,财政还会给予全额或部分补助。  也就是说,如果一名普通居民在2003年至2023年连续参保,其医保总保费至少为8660元。其中财政补助至少为6020元,占保费总额约70%;居民个人缴费为2640元,占保费总额约30%。  由财政“拿大头”和居民“拿小头”的医保缴费,一砖一瓦搭建起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保障城墙”,带来的是广大群众医疗保障水平的持续提升。  ——纳新药、降药价,“一增一降”是为老百姓的医药账单着想。  国家医保目录累计新增744个药品,80%以上的创新药能在上市后2年内进入医保,新增药品中肿瘤用药100个,而在2017年以前,国家医保目录内没有肿瘤靶向用药。  9批国家组织集采374种药品平均降价超50%,集采心脏支架、人工关节等8种高值医用耗材平均降价超80%,连同地方联盟采购,累计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约5000亿元。  ——减负担、加监管,“一减一加”为的是更好护佑百姓生命健康。  2003年“新农合”制度建立之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为30%至40%,目前居民医保的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为70%左右,群众的自付比例明显降低,就医负担减轻。  打好医保基金监管“组合拳”,2018年以来累计追回医保基金超800亿元,2023年检查核查75万家医药机构,处理36.3万家。  ——拓保障、通堵点,“一扩一通”力争提高医疗保障的“含金量”。  高血压、糖尿病“两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从无到有再到优,长期护理保险为失能参保群众保障权益,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持续扩围……更多医保福利让群众为买药看病“少操心”。  办理材料时限压缩为15个工作日;打造医保电子凭证应用……一系列便民措施全面落地,进一步打通医保服务中的堵点。  梳理近年来医保改革,可以发现每一次的医保缴费增补,一分一厘都花在看病就医的刀刃上,为的是让老百姓买药就医能够更有底气、更舒心。
新华社 | 分享: 2024-03-26
  (记者 王澎 祖祎祎 邓卫哲)3月17日,在2024年中国种子(南繁硅谷)大会主论坛上,中国种子协会与农民日报社联合发布“2023年中国种业十件大事”。  2023年是种业振兴“三年打基础”的第三年,是实施“十四五”种业发展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五大行动落实落地,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涌现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为了扩大社会影响,增进社会共识,凝聚社会力量,推进种业振兴进程,在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的指导下,中国种子协会与农民日报社联合开展2023年“中国种业十件大事”推介活动。  本次推介活动在全面梳理2023年我国种业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政策举措、工作进展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聚焦社会公众、主流媒体广泛关注的重要事件。在推介程序上,本着科学、公正、专业的原则,前期根据新闻报道和大数据分析,初选出了14件2023年中国种业大事;后经中国种子协会组织理事单位投票以及相关会议讨论,最终确定了“2023年中国种业十件大事”。  “2023年中国种业十件大事”分别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种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分别对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作出部署安排;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种子法贯彻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完成;我国首批51个转基因玉米、大豆品种通过审定;《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2023—2030年)》印发;我国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华西牛品种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启动实施农作物种子认证制度;种业监管执法深入推进;种业振兴企业骨干力量加快培育。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3-25
(新华社记者 叶昊鸣)记者24日从应急管理部获悉,财政部、应急管理部近日预拨4000万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支持地方做好救灾工作。其中,预拨四川省2000万元,支持做好森林火灾救灾工作;预拨云南省2000万元,支持做好抗旱救灾工作,重点用于解决城乡居民用水困难,购买、租赁应急储水、净水、供水设备,组织人员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等。
新华社 | 分享: 2024-03-25
  (龙新)近年来,农业农村部指导各地扎实推进动物疫病净化和区域化管理,加快建设国家级动物疫病净化场、无疫小区和无疫区(以下简称“一场两区”),推动提升各环节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取得积极进展。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建成“一场两区”605个,其中国家级动物疫病净化场262个、无疫小区334个、无疫区9个。  从分布区域看,“一场两区”覆盖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其中建成数量排名前10位的省份分别为广西、山东、河南、广东、福建、陕西、湖南、江西、贵州和浙江,建成数量占全国总数的55%。从净化病种看,“一场两区”涉及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布鲁氏菌病、伪狂犬病、禽白血病、鸡白痢等29种重大动物疫病、重点人畜共患病和主要垂直传播动物疫病。其中,非洲猪瘟无疫小区数量最多,占比46%。从主体类型看,动物疫病净化场均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以种畜禽场为主;无疫小区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为主,部分无疫小区包括屠宰、饲料加工、无害化处理和清洗消毒等辅助生产单元;无疫区由地方政府主导建设,为所在省份的部分或全部地理区域。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继续推进动物疫病净化和区域化管理,不断完善支持政策和市场机制,推动加快“一场两区”建设和评估,通过典型引领和示范带动,持续提升全链条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和区域综合防疫能力,为维护畜牧业生产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国家生物安全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4-03-22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