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李锐)近日,记者从水利部获悉,为切实加强春灌组织、协调和指导,水利部印发《关于加强农业用水管理做好2023年春灌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级水利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全力保障春灌用水,为夺取夏粮丰收提供坚实水利支撑。  《通知》要求,要多措并举提高灌溉水源保障能力。提早谋划、科学调度,充分挖掘现有工程调蓄能力和供水能力,尽最大可能增加灌溉可供水量。要求长江流域灌区结合去年抗旱保供水检视复盘情况,抓紧查漏补缺,努力增加春季抗旱水源;黄河流域有关灌区充分考虑引黄闸改建影响,做好临时供水保障,确保春灌用水不受影响。要加强灌溉用水科学调度,强化降水、来水、蓄水、供水等信息监测,指导灌区优化灌溉供用水计划,科学合理配水、精打细算用水,具备条件的灌区依托信息化技术实现用水精细化调度。要加强农业用水管理,落实用水总量控制和用水定额管理,发挥灌溉试验站作用,开展土壤墒情测报和农作物需水预测,进行节水灌溉技术指导。要加快大中型灌区现代化建设改造,统筹灌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灌排工程体系,不断提高灌溉保证率和应对重大旱情的基础能力。  当前春灌重点是冬麦区,主要在黄淮海平原地区。截至3月21日,全国已有2034处大中灌区开始春灌,累计供水60亿立方米,灌溉面积达5551万亩。其他地区灌区主要根据蓄水、农业种植、土壤墒情等情况进一步优化调整灌区供水计划,做好灌排工程巡查维护等工作。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3-22
(龙新)3月21日,2023年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找准新时代新征程工作定位,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点工作。  会议指出,202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系统上下齐心,克服疫情困难,圆满完成冬奥会、党的二十大等重大活动期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任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订顺利颁布实施,全国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到97.6%,新认证绿色有机农产品1万个,绿色优质农产品总量达到2亿吨,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为经济社会大局作出了应有贡献。近10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最严”“产出来”“管出来”等重要论述指引下,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为今后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会议强调,要从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使命责任,从历史维度充分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艰巨复杂,从主观角度充分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差距不足,树牢政治意识,坚定不移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坚持人民至上和系统观念,从生产、技术、监管、追溯、宣传等方面协同发力、产管并重,不断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2023年要抓好三个方面重点工作。一是聚焦重点品种,坚持从严监管、精准发力、较真碰硬,集中整治农兽药残留突出问题。二是顺应消费升级需求,培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搭建消费促进平台,完善认证和标志使用管理措施,大力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高质量发展。三是落实新修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要求,加强对农户等各类主体监管,推动乡镇落实监管责任,加快推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和风险防控机制建设。  云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刘非出席会议并致辞。7个省份农业农村部门和2个县在会上作典型交流发言。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知识产权局和农业农村部有关司局,以及各省(区、市)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3-22
  (记者 范亚旭)近日的雨雪降温天气让很多人担心,“倒春寒”是否会对小麦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小麦真的有怕旱、怕冻、怕压、怕风“四怕”吗?3月21日,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小麦专家、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郭天财和河南省农技总站技术人员。  关于怕旱。目前,河南小麦已全面进入起身拔节期,处于旺盛生长阶段,是决定亩穗数多少、穗子大小,并为粒重打基础的关键期和需水高峰期与敏感期,缺墒麦田应及时进行浇水。由于去年麦播以来,全省降雨总体偏少,加上今年2月下旬起,气温偏高且有风日数多,土壤失墒快,部分麦田旱情显现。3月15日至16日全省雨雪过程及时补充了土壤水分,明显改善了土壤墒情,对小麦返青拔节生长、促进分蘖成穗和穗花发育十分有利。  关于怕冻。农谚讲“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小麦孕穗期对“倒春寒”最敏感,河南小麦一般在4月上旬进入孕穗期,此期是决定穗粒数的关键时期,且对急剧降温最为敏感,若遇强寒潮天气,极易受“倒春寒”影响受冻。这次降温过程全省各地最低温度基本都在0℃以上,即使豫西山区出现零下2℃低温,因该区小麦多处于起身期,此次降温在小麦低温耐受范围。同时,由于此次降温持续时间短,并伴随降雨雪,对小麦生产影响不大。但对部分前期旺长和整地粗放的缺墒麦田应加强监测。  关于怕压。今年3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的“春分”。农谚“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目前河南小麦正值起身拔节期。小麦拔节(第一节间长2-3厘米)后,节间比较脆弱,若受外力作用容易折断,因此,对于已经拔节的麦田不能进行镇压。但在小麦返青期,对于冬前旺长麦田、整地不实、透风跑墒麦田和未浇冬水的缺墒麦田进行镇压,对控旺防冻和保墒防旱效果明显,是春季麦田管理应重点推广应用的技术措施。  关于怕风。农谚讲“小麦最怕四月风”,这里所说的四月是农历四月,即阳历5月。此时小麦已经进入籽粒灌浆期,穗头不断增重,重心逐渐上移,若遇降雨并伴有大风天气容易发生倒伏。而目前河南小麦还处在起身拔节期,麦苗的株高多在35-40厘米,根本不怕刮风,即使遇到大风天气也不会发生倒伏。但春季随着气温升高,若再遇连续大风天气,极易造成土壤失墒干旱而影响小麦正常生长。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3-22
(记者 王优玲)记者21日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了解到,北京市房山区史家营乡柳林水村等1336个村落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至此,全国已有8155个传统村落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六部门近日公布第六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国传统村落挂牌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要按照“一村一档”建立完善中国传统村落档案,并于2023年9月底前完成挂牌工作。通知指出,要指导列入名录的传统村落编制保护利用规划或方案,明确保护范围、重点和要求,提出保护利用传承工作措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规划或方案内容要简洁、易懂、实用,效果要可感知、可量化、可评价。要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切实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原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等部门启动传统村落调查。经过持续多年的工作,到2020年,先后有五批6819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通过传统村落保护工程,保护了53.9万栋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传承发展了4789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目前,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力度持续加大,正在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让中华千年农耕文明彰显新时代的魅力和风采。
新华社 | 分享: 2023-03-22
(记者 张京品 刘彤 王炳坤 武江民 双瑞 孙清清)植保无人机、北斗导航、免耕播种机、智慧农业物联网……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各式各样的新农具成为农业生产的“新式武器”。操作这些新农具的生力军正是新一代年轻大学生。  曾经,离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是很多农村大学生的梦想。如今,看准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现代化转变的机会,一些大学生毕业后,选择走进田间地头,把青春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让“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时代课题有了新答案。  大学生“新农人”,依靠科技智慧和科学知识逐梦乡村,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活力,给乡村振兴带来新希望。换装备 让种地更轻松  春风吹过黑土地。走进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一场农机培训会在田间地头热闹开场。“驾驶轮式拖拉机转弯时一定要减速、鸣号、靠右行。”梁日鹏站在人群中间,讲解拖拉机的操作规范,一旁是各式新农机:免耕播种机、秸秆打包机、植保无人机……  29 岁的梁日鹏,是沈阳农业大学2016届农业机械化专业的毕业生,上学期间他曾走访、调研全国近100个农业合作社。带着这些经验,毕业后他来到法库县创办了万盈农业科技服务公司,成为当地3万亩地的“贴心农管家”。  “这几年,我们将农田管理接入了物联网系统,一台手机就能管数万亩地。”梁日鹏说,他参与开发的“万盈管理系统”,利用 GPS 对农户的承包地进行查田勘界、实地测绘。每一块托管的土地都有一个二维码,客户可随时用微信扫描了解服务的进程及详情。  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不断赋能农业生产。如今,在一批“新农人”的操控下,手机远程管理农田,种地尽显科技范儿。  在有“中原粮仓”美誉的驻马店市西平县,1.2万亩老王坡高标准农田由河南水投柏农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统一流转、投资和运营。毕业于郑州大学的“80后”刘亚辉,带着两名“90后”大学生台晓林、王仲琦,还有一名“00后”大学生王英凡,“耕种”着这超万亩良田。  一条条笔直的麦垄,暗含新科技。“每条麦垄之所以笔直如线,是因为使用了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播种机,提前规划好线路,全程自动化播种。”王仲琦说。  如今,这超万亩良田里,物联网控制着250多个自动化喷灌设备和墒情、虫情等智能终端,浇地、施肥手机一键启动,时常引来周边农民的参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征兵说,农业现代化关键是种地人的现代化。由大学生变身的“新农人”,年轻有活力,文化水平高,学习能力强,接受新技术快,正让农业生产从“靠人力”向“靠算力”转变,从“体力活”向“技术活”转变,新型职业农民正成为建设农业强国的新生力量。回农村 奋力干一番大事业  4年多前,听说齐叶叶要放弃大城市的工作回乡务农,她的丈夫很是不解。齐叶叶给出了她的理由:离家近一点,现在农村有很好的发展机遇。  今年32岁的齐叶叶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物流专业,曾在沿海地区工作多年,担任一家物流公司区域副总经理,2018年选择返乡务农。  如今,齐叶叶和同是大学毕业的弟弟齐昆,在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慕仪镇齐西村耕种着800多亩农田,并为周边3万多亩农田提供托管服务。2019年以来,齐昆花费15万元陆续购入3台植保无人机,自学成为操作植保无人机的行家里手。2021年,齐昆获得第四届中国农机手大赛植保分赛陕西赛区冠军。当年,他和姐姐同时获得由陕西省农业农村厅颁发的新型高级职业农民证书。  常年活跃在农田耕作一线的姐弟俩,是大学生投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在我国东北大堡子村,大学生农民郭佳明种碱地西红柿的故事,人人称道。  郭佳明的家乡位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盐碱地居多,是水稻的主产区,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偏少。2016年,沈阳农业大学毕业的郭佳明选择回乡创业。但刚开始支持者并不多,人人都劝他:“这盐碱地里种不出黄金,不如安安稳稳种水稻。”  郭佳明不服气。他与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合作,每天凌晨就起来去地里干活,研究种植技术。大棚里的日夜劳作,让郭佳明成了村里的“科学种地专家”。他不仅对作物生长的每个阶段变化了然于胸,还研究出碱地西红柿起垄装置等多种实用技术。  这几年,在当地政府部门扶持下,郭佳明成立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农业技术培训学校,辐射带动周围农民共同致富。  如今,碱地西红柿成了大堡子村的富民产业。全村共有300余个大棚,近800名村民种植碱地西红柿,村民纷纷说“大学生就是不一样”。好政策 让“新农人”留得下  沿着麦垄,刘记森小心翼翼蹲下身,拔出一株麦苗,抖落土,放在手心。“你瞧,今年的麦苗长势好得很!”  “90后”新农人刘记森戴着一副眼镜,年轻帅气,谈起种粮头头是道。  2014年,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毕业后,刘记森回到河南省小麦产量第一大市周口市商水县魏集镇,与父亲一起经营种植专业合作社。“我们所在的高标准农田,有物联网控制中心、气象观测站、各式节水灌溉设备……”刘记森边说边用手机向记者演示,“如今靠着科技种田,管理精细了,出力变少了,产出却多了,平均每亩地比传统种植增产100多斤。”  农业强国,关键在人。像刘记森一样的新型职业农民正快速成长,成为推进粮食高产稳产的重要力量。  近些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快,一些农民外出务工导致土地撂荒,农业后继乏人问题明显,“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成为新课题,如何端牢“中国饭碗”面临新挑战。  为此,国家着眼于农业农村实际,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着力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引进一批人才,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其留得下、能创业。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办企业,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  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刘记森的合作社流转土地的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刘记森创新探索“村委+农户+合作社”的全新托管服务模式,增加了农民收入,也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刘记森介绍,合作社成员已经从原来的28户发展到300多户,土地流转面积由初期233亩发展到6000多亩、托管土地达到3万多亩。  “下一步打算怎么做?”记者问他。刘记森说:“发展智慧农业,试种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用更少的人种更多的地,为粮食高产稳产作出自己的贡献!”
新华社 | 分享: 2023-03-22
新华社北京3月21日电(记者 高蕾)记者21日从中国残联获悉,中国残联、工信部、财政部等8部门日前共同印发《关于加大对农村残疾人就业帮扶工作力度的通知》,聚焦有就业愿望、就业能力且生活能够自理的农村残疾人,加大力度帮扶其参加生产劳动和就业创业实现增收。  此前印发的《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明确3年共实现全国城乡新增残疾人就业100万人的目标。农村残疾人数量多、困难重、帮扶难度大,是完成相关目标的重点和难点。此次通知针对农村残疾人就业增收提出7方面具体帮扶措施。  在生产劳动帮扶方面,通知要求,帮助农村残疾人依靠土地从事生产劳动获得收入,在生产资料方面给予扶持,在技术指导和销售方面提供服务。  在实用技术培训帮扶方面,通知强调,力争让每个农村困难残疾人家庭都能有1人免费接受培训,掌握1-2门实用技术。  在新业态就业帮扶方面,通知明确,为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提供末端服务、云客服等工作岗位,安排残疾人从事力所能及的农村寄递工作,在农贸市场、商贸中心、超市、旅游景点等场所推广开设残疾人就业创业产品售卖专区。  在产业带动帮扶方面,通知要求,依托当地集体经济和优势产业,采取多种组织方式帮带残疾人就业增收,引导残疾人家庭参与资产收益折股量化分红,提高残疾人家庭的土地利用效益和财产性收入。  在公益性岗位帮扶方面,通知明确,在已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上,优先安排“无法离乡、无业可扶”且有就业意愿、有能力胜任岗位的脱贫残疾人就业。
新华社 | 分享: 2023-03-22
(记者 毛晓雅)日前,记者从国家林草局获悉,《“十四五”国家储备林建设实施方案》近日印发。《方案》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科学布局和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建设国家储备林3600万亩以上,增加蓄积7000万立方米以上,缓解木材供需矛盾,保障我国木材安全,推动国家储备林建设高质量发展。《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国家储备林建设范围包括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内蒙古、吉林、长白山、龙江、伊春、大兴安岭6个森工(林业)集团的1849个建设单位。根据自然条件等因素,将长江以南地区作为重点建设区域,长江以北地区作为适度建设区域。按照建设目标任务,将大力实施集约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培、中幼林抚育,培育中短周期工业原料林2284万亩以上,长周期大径级用材林1406万亩以上。  据介绍,为构建国家木材安全保障体系,2012年我国启动了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工程启动以来,累计落实资金1400多亿元,建设国家储备林9200多万亩。十年来,国家储备林建设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总数超过360万个,木材产出收入超过1500亿元,依托国家储备林开展的绿色产业实现经济收入近100亿元。  为确保国家储备林建设规范运作和持续健康发展,国家林草局还同步出台了《国家储备林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3-21
新华社北京3月20日电(记者 余俊杰)记者3月20日从文化和旅游部获悉,文化和旅游部定于 2023 年开展“四季村晚”活动,鼓励和引导各地“村晚”常态化。  “四季村晚”主体活动包括四个阶段:春季热启动、夏季大联欢、秋季庆丰收和冬季暖回顾。  今年5月前,将举办春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暨“四季村晚”启动仪式,部署开展全国“四季村晚”活动,发布全年活动安排和重点项目,引导带动各地结合春季相关节假日,以乡村为中心,以“四季村晚”为品牌,搭建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加入的自我展示平台。  通过开展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村晚”活动,推动各地“村晚”常态化,展示各地乡村丰富多彩群众文化活动,打造反映农民精神新风貌、乡村振兴新气象的载体,促进文旅融合,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活力。  文化和旅游部要求,各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遴选本地“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每季可推荐1至3个示范展示点,优先推荐连续多年开展“村晚”、品牌效应凸显、文旅融合发展、自然资源丰富、特色产业集聚的地区。
新华社 | 分享: 2023-03-21
  (记者 王春植)为扎实推进兽药残留超标源头治理,有效防范动物源细菌耐药风险,按照《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22-2025年)》《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全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方案(2021-2025年)》等相关要求,农业农村部决定开展规范畜禽养殖用药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时间为2023年3月上旬至12月31日,共分为部署、自查、检查及总结4个阶段。  据了解,本次行动坚持集中整治与宣传教育相结合、日常监管与规范指导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全面系统检查指导畜禽养殖用药情况。依法严厉打击使用原料药、化学中间体、人用药品、“自家苗”、假兽药等违法行为,有力整治超范围用药、超剂量用药、超时限用药、用药记录不规范等违规行为。  行动工作任务包括4个方面。  一是以原料药、兽用活疫苗经营企业为重点,整治违规销售原料药等行为。随机调取产品出库信息并追溯核实购买对象有关情况,发现将原料药销售给畜禽养殖主体、未按温湿度要求存储运输疫苗、未按规定上传入库出库信息、兽药拆零销售等违规行为,依法严肃查处。  二是以兽药经营企业和规模养殖场为重点,整治兽药标签和说明书夸大疗效等行为。重点核查陈列或存储的兽药产品标签说明书,发现有以中药材为主要成分,被标注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动物疾病的饲料原料或添加剂产品,或未标注生产日期、生产厂家、无产品质量合格证、检测含有兽药(药物)成分的“三无产品”,以及标明适应症(作用用途、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标注兽药成分种类及名称与兽药标准不符的产品,将依法按假兽药严肃查处。此外,对于不标明有效成分、不标明或者更改有效期及产品批号的,将依法按劣兽药处理。若发现产品标注的用法用量与批准内容不一致、不标明或者更改休药期的行为,也将依法按有关规定处理。  三是以规模养殖场、养殖合作社、畜禽诊疗单位、乡村兽医为重点,整治兽药使用记录不规范等行为。要检查养殖档案、诊疗记录和用药记录等,核对兽用处方笺信息是否完整、准确。聚焦兽药通用名称、产品批准文号、休药期等关键信息,逐项核对《畜禽养殖场(户)兽药使用记录》填写情况,督促指导规范填写每项记录信息。同时调取养殖主体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出具信息,核对兽药使用与承诺内容是否一致。若发现未建立使用记录、填写信息不规范等违规行为,责令限期整改。  四是以养殖场(户)、乡村兽医等为重点,强化规范用药宣传教育。通过组织开展规范用药宣传教育,让广大养殖者和兽医技术人员掌握相关知识、理解政策、付诸实践。要号召兽药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积极参与“科学使用兽用抗菌药”公益接力行动,鼓励相关行业组织、技术联盟发挥自身优势,广泛普及安全规范用药技术知识,履行社会责任,引导全行业树立规范用药的良好风尚。  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规范畜禽养殖用药专项整治行动已列入国务院食安委2023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各省农业农村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及时报送工作进展、经验做法、典型案件、存在问题等工作调度和总结情况,确保工作取得实效。此外,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结合养殖“减抗”技术指导,成立专家服务团,指导基层科学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3-20
  (记者 杨惠)日前,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印发通知,公布2023年度畜间布鲁氏菌病免疫县和免疫奶牛场名单,部署进一步强化畜间布病防控工作。  据统计,全国共有19个省份1266个县和2543个奶牛场实施畜间布病免疫。通知要求,各地要根据名单进一步针对性强化布病免疫、监测、调运、检疫监管等措施。对非免疫县和非免疫奶牛场,要严格开展监测净化,发现布病阳性动物要按照规定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在确保生物安全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开展阳性动物集中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对免疫县和免疫奶牛场,要指导养殖场户、动物防疫检疫人员和其他相关从业人员,科学规范开展疫苗接种、挤奶接羔、清洗消毒和监测检疫,做好生物安全防护;配合有关部门加强消费宣传引导,不食用未加热成熟的牛羊肉,不饮用未消毒杀菌的生奶。  通知强调,各地要按照农业农村部公告第2号要求,除布病无疫区、无疫小区、净化场,以及用于屠宰和种用乳用外,跨省调运活畜时,禁止布病易感动物从高风险区向低风险区调运。强化监督指导和监测评估,压实属地管理和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对布病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防控效果较差的地区,要及时予以通报、督促抓好整改,确保布病防控工作取得实效。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3-20
  (记者 毛晓雅)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支持发展家庭农场的部署要求,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全面实行家庭农场“一码通”管理服务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深入开展家庭农场“一码通”赋码工作,努力提升家庭农场管理服务水平。  家庭农场“一码通”是农业农村部对全国家庭农场赋予、归集展示家庭农场信息,作为家庭农场纳入名录系统管理的唯一标识,实行“一场一码、一码关联”。2022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发家庭农场“一码通”赋码系统,对全国3115个县级及以上示范家庭农场进行了赋码试点,在帮助家庭农场开展品牌宣传、获得金融保险服务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通知》对深入开展家庭农场赋码工作、全面实行“一码通”管理服务制度作出具体部署。  《通知》强调,要明确赋码对象,纳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且完成上年度数据信息更新的家庭农场均可提出赋码申请;县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切实履行赋码管理部门职责,认真做好本辖区家庭农场“一码通”业务管理工作,加强赋码申请审核,对符合赋码条件的要及时进行赋码,不得以任何理由向家庭农场收取办理赋码费用。  《通知》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认真做好家庭农场“一码通”赋码重点工作,不断提升家庭农场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要加强名录管理,为家庭农场完成名录系统录入提供指导和帮助。要结合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多渠道、多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更多家庭农场申请赋码、积极用码,将“一码通”编码印制在产品包装、宣传资料上或张贴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等,供消费者便捷获取家庭农场及产品信息,努力提升家庭农场信誉度和知名度。要积极拓展家庭农场“一码通”应用领域场景,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基础上,利用社企对接、政银合作等机制,向农业产业链上下游市场主体、金融保险机构等集成推送“一码通”编码,便利其与家庭农场开展业务合作,为家庭农场提供技术支持、市场营销、金融保险等精准服务。  据悉,当前,我国家庭农场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纳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管理的家庭农场已超过400万家。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3-17
  (记者 高文)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完成以来,自然资源部逐年组织开展了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持续更新“三调”成果,保持调查数据现势性。2022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初步汇总结果显示,以2022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全国耕地面积19.14亿亩,较上年末净增加约130万亩;建设用地6.30亿亩,较上年末净增加约440万亩,年度增幅从0.83%降至0.70%。  2021年,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发文加强严格耕地用途管制,建立耕地“进出平衡”制度;在国土空间规划纲要编制和“三区三线”划定工作中,确定了耕地保护优先序。自然资源部结合2021年度和2022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发现的耕地流出线索,组织各地在尊重农民意愿和防止“一刀切”前提下,稳妥开展了耕地流出问题排查整改复耕工作。经多方努力,多年来耕地总量持续减少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并在2021年首次止减回增120万亩的基础上,连续两年实现全国耕地总量净增加。  同时,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节约集约、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率的要求,自然资源部持续增强自然资源要素保障能力,不断改革用地计划管理方式,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和结构,严格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倒逼地方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整治、盘活批而未供和闲置低效土地,促进城镇空间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用地效率,建设用地总量持续高位净增长的态势有所减缓。  下一步,自然资源部将根据2022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工作部署,组织启动国家级内业核查、“互联网+”在线抽查、国家级外业抽查、数据库质检等工作,确保今年6月底前发布最终调查结果。同时,对于目前初步汇总数据反映的国土利用和自然资源管理方面的趋势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开展国土开发保护状况定期体检评估,及时纠正和查处违法违规用地,不断加强和完善自然资源管理。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3-17
  (记者 崔建玲)3月16日,农业农村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七部门在京联合召开视频会议,部署2023年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马有祥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过去一年,各部门立足职能定位,开展系列专项治理行动,落细落小农资打假举措,持续加强日常监管,执法办案有力有效,各地组织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近3万场次。我国种子、农药、兽药、饲料抽检合格率达到97%以上,农资质量稳定为粮食生产再夺丰收和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撑。  会议强调,要充分认识农资打假责任之重、任务之急、牵涉之广,坚持问题导向、深挖严查,不断健全问题发现机制,加大违法惩处力度,毫不松懈抓好今年工作。要重点聚焦种子、肥料、农药3类春耕农资,抓紧开展春耕农资质量隐患排查。加强监督抽检、执法办案和警示曝光,对不法分子加强震慑。组织开展农资打假“净网”行动,压实农资电商和平台主体责任。持续加强农民识假辨假宣传教育,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加强作风建设,确保各项工作落细落地。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杨万明、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张志杰、供销合作总社理事会副主任侯顺利出席会议,市场监管总局总工程师黄国梁、公安部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局负责人对各自领域农资打假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国家首席兽医师(官)李金祥主持会议。黑龙江、贵州、安徽、广西有关部门负责人在会上作交流发言,各省(区、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资打假有关部门同志在分会场参加会议。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3-17
  (记者 刘趁)据气象预测,今年3月至5月东北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土壤墒情整体向好。目前,东北地区尚有部分地块未完成秸秆离田或粉碎作业,局部低洼地块积雪严重,自3月中旬由南向北土壤逐步化冻。为做好今年东北地区春耕期间主要农作物秸秆的科学还田和还田地块的科学管理,做好耕地保育,确保下茬作物稳产丰收,近日,农业农村部秸秆综合利用专家指导组发布《2023年春耕期间东北地区秸秆科学还田指导意见》。  《意见》对秸秆粉碎作业的机具选择与使用、作业要求,玉米、水稻秸秆还田整地作业的机具选择与使用、作业要求、后茬作物的种植与管理给出了指导性意见。《意见》指出,秸秆粉碎作业前要注意病虫害防控,对病虫害较严重地块的秸秆进行收集离田,通过秸秆腐熟、炭化、打捆直燃等方式作无害化处置。针对玉米秸秆还田整地作业,在翻埋还田地块,建议选用合适的圆盘耙、起垄犁,进行耙地、起垄作业,作业时采用对角线方式耙地,垄作地块沿作物种植的方向起垄;在条带覆盖还田地块,建议于秸秆粉碎后、播种前选用可一次性完成秸秆归行、深松和灭茬碎土作业的条带耕作机进行整地作业;在碎混还田地块,春季土壤化冻后应及时整地、镇压,土壤墒情不足的地块在播前坐水补墒或播后喷灌,在起垄时施基肥或在播种时侧深施肥。针对水稻秸秆还田整地作业,在翻埋还田和旋耕还田地块的后茬作物病虫害防治上,可选用抗病品种、进行种子消毒和药剂浸秧等方式进行主要病害预防;按照不同种类虫害的发生规律进行防治,化学防治按照农药产品标签使用,防治效果应达到相应虫害防治指标。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3-17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据对全国500个县集贸市场和采集点的监测,3月份第2周(采集日为3月8日)仔猪、生猪、鸡蛋、商品代雏鸡价格上涨,猪肉、牛羊肉、生鲜乳、豆粕、配合饲料价格下跌,鸡肉、玉米价格持平。  生猪产品价格。全国仔猪37.67元/公斤,比前一周上涨2.2%,同比上涨53.9%。安徽、河南、陕西、甘肃、山西等25个省份仔猪平均价格上涨,青海、海南等2个省份仔猪平均价格下跌,天津、上海等2个市平均价格持平。华中地区仔猪平均价格较高,为40.38元/公斤;西南仔猪平均价格地区较低,为31.42元/公斤。全国生猪平均价格15.95元/公斤,比前一周上涨0.1%,同比上涨23.8%。山西、北京、广西、贵州、天津等19个省(区、市)生猪平均价格上涨,海南、黑龙江、浙江、福建、广东等11个省生猪平均价格下跌。华东地区生猪平均价格较高,为16.41元/公斤;西北生猪平均价格地区较低,为15.52元/公斤。全国猪肉平均价格26.83元/公斤,比前一周下跌0.3%,同比上涨16.0%。陕西、山西、天津、辽宁、安徽等10个省(市)猪肉平均价格上涨,青海、福建、内蒙古、广东、上海等19个省(区、市)猪肉平均价格下跌,四川平均价格持平。华南地区猪肉平均价格较高,为31.98元/公斤;东北猪肉平均价格地区较低,为23.15元/公斤。  家禽产品价格。全国鸡蛋平均价格11.60元/公斤,比前一周上涨0.5%,同比上涨13.8%。河北、辽宁等10个主产省份鸡蛋平均价格10.33元/公斤,比前一周上涨1.2%,同比上涨15.3%。全国鸡肉平均价格24.40元/公斤,与前一周基本持平,同比上涨8.3%。商品代蛋雏鸡平均价格3.94元/只,比前一周上涨1.0%,同比上涨8.2%。商品代肉雏鸡平均价格4.05元/只,比前一周上涨3.3%,同比上涨38.2%。  牛羊肉价格。全国牛肉平均价格87.12元/公斤,比前一周下跌0.2%,同比下跌0.3%。河北、辽宁、吉林、山东和河南等主产省份牛肉平均价格78.15元/公斤,比前一周下跌0.1%。全国羊肉平均价格81.63元/公斤,比前一周下跌0.2%,同比下跌2.7%。河北、内蒙古、山东、河南和新疆等主产省(区)羊肉平均价格75.02元/公斤,比前一周上涨0.2%。  生鲜乳价格。内蒙古、河北等10个主产省(区)生鲜乳平均价格4.01元/公斤,比前一周下跌0.2%,同比下跌4.5%。  饲料价格。全国玉米平均价格3.00元/公斤,与前一周基本持平,同比上涨3.1%。主产区东北三省玉米平均价格为2.75元/公斤,比前一周下跌0.4%;主销区广东省玉米平均价格3.11元/公斤,与前一周基本持平。全国豆粕平均价格4.71元/公斤,比前一周下跌1.7%,同比上涨3.1%。育肥猪配合饲料平均价格3.95元/公斤,比前一周下跌0.3%,同比上涨4.2%。肉鸡配合饲料平均价格4.03元/公斤,比前一周下跌0.2%,同比上涨6.6%。蛋鸡配合饲料平均价格3.73元/公斤,比前一周下跌0.5%,同比上涨6.0%。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3-16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2023年第10周(2023年3月6日—3月12日,下同)“农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为132.06(以2015年为100),比前一周降0.36个点,同比高0.32个点;“‘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200指数”为134.46(以2015年为100),比前一周降0.47个点,同比低0.03个点。  猪牛羊肉价格略有下跌,鸡蛋价格小幅上涨。猪肉批发市场周均价每公斤20.96元,环比跌0.1%,同比高14.7%;牛肉每公斤76.97元,环比跌0.2%,同比低1.6%;羊肉每公斤68.78元,环比跌0.5%,同比低3.9%;白条鸡每公斤18.36元,环比涨0.2%,同比高7.2%。鸡蛋批发市场周均价每公斤10.34元,环比涨1.5%,同比高16.7%。  水产品价格小幅下跌。白鲢鱼、鲤鱼、草鱼、大带鱼、大黄花鱼、花鲢鱼和鲫鱼批发市场周均价每公斤分别为9.13元、12.98元、15.38元、38.99元、41.36元、16.34元和17.75元,环比分别跌3.2%、2.1%、1.8%、1.6%、1.5%、1.4%和1.0%。  蔬菜均价小幅下跌。重点监测的28种蔬菜周均价每公斤5.44元,环比跌3.7%,同比低4.7%。分品种看,17种蔬菜价格下跌,1种持平,10种上涨,其中,油菜价格跌幅较大,环比跌17.9%,菠菜、西葫芦和黄瓜价格环比分别跌13.9%、13.3%和10.1%,其余品种价格跌幅在10%以内;白萝卜价格环比基本持平;西红柿价格环比涨3.3%,其余品种价格涨幅在3%以内。  水果均价小幅上涨。重点监测的6种水果周均价每公斤7.68元,环比涨1.5%,同比高15.3%。分品种看,西瓜、巨峰葡萄、香蕉、菠萝和富士苹果周均价环比分别涨7.6%、1.2%、0.5%、0.4%和0.2%;鸭梨价格环比跌0.8%。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3-16
四川农村日报讯 高达2.4米的“巨人”水稻、每粒均包着一层薄薄外壳的玉米、长在我国最南端的“袖珍”棉花……这些生活中很难见到的奇珍异种,正保存在国家作物种质库里,如今,它们将迎来自己的“数字身份”,可以更好地释放其自身价值,提升种质资源共享利用效率。  “国家作物种质库2.0项目”近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启动,将通过加快种质资源遗传信息和实物整合、数字种业工具开发等工作,提升信息化水平和保护利用能力。比人还高的“巨人稻”。资料图  作物种质资源是种业创新的源头。为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探索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推动种业振兴,中国农业科学院与腾讯公司近日发起“国家作物种质库2.0项目”,将围绕种质资源的数字化信息保护利用,展开全方位合作。  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杨振海表示,加强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性工作,是现代种业创新的重要基础。要以项目实施为契机,加快打造高水平的种质资源大数据系统,推动我国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共享利用。  据了解,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牵头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在几代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下,到2022年底,我国收集保存资源总量突破54万份,保护了一大批珍稀濒危资源,每年向科研、育种和生产等方面的种质资源需求提供有效利用10余万份。国家作物种质库承担国家作物种质资源的长期战略保存任务,新库今年将正式投入使用。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所长周文彬表示,当前,在建设农业强国的新发展阶段,如何进一步释放资源价值,推动种业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是种质资源工作新的历史使命。  “我国是种质资源大国,但还不是种质资源强国。如果把作物种质资源的保存和资源实物共享比作‘种质库1.0’,那么推动资源遗传信息和实物整合,并实现高效共享则是‘种质库2.0’。”他介绍说。  据了解,“国家作物种质库2.0项目”将主要开展三方面工作:建设和完善“种质库2.0”数据集成与分析系统;提升作物种质资源鉴定能力条件;建设可视化交互式信息展示系统。通过上述工作,将建成面向育种家的数字种质资源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加速育种数字化工具,以及可共享种质资源的全基因组级基因型鉴定信息,破解从资源到育种的卡点痛点,引领种业科技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  综合新华社、《科技日报》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3-16
近日,记者从扬州大学获悉,该校植物保护学院绿色农药创制与应用团队,分别以聚多巴胺和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为载体,成功制备出甲维盐纳米胶囊和咪鲜胺纳米胶囊,并将农药装进“安全胶囊”。这既提高了药物在作物叶片上的粘附能力,也保障了农药应用性能和使用安全。  多年来时有发生的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水体和土壤环境污染等问题大多是传统农药加工剂型不能保证有效成分精准到达作用靶标,而过量使用农药所导致。因此亟待寻找新的替代剂型,保证农药安全使用与病虫有效防治。  “影响农药纳米胶囊中有效成分控释性能的关键因素是载体材料的选择和制备。我们经过大量研究,将目光锁定在聚多巴胺和介孔二氧化硅上,这两种纳米载体不仅可满足有效负载农药的基本要求,而且还各具特色。”该团队成员史力尹说。  扬州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相关专家介绍,聚多巴胺可以直接作为纳米胶囊的壁材,在保护有效成分、提高附着力的同时还可以节约成本、简化制备过程,而介孔二氧化硅拥有结构多样化、比表面积大、表面可修饰、孔隙率高和孔径尺寸可调节等特点,能够将农药分子包裹于孔隙并实现控制释放。  该团队从农药的应用性能和安全性考虑,以甲维盐和咪鲜胺为模型药物,以聚多巴胺和介孔硅为胶囊壁材,分别采用乳化界面聚合法与硬模板法制备两种纳米胶囊。  “将农药装进‘安全胶囊’,既克服了传统剂型缓控释性能差、农药残留超标、污染水体和土壤、对哺乳动物急性毒性高等缺点,又避免了现有纳米载体材料制备中工艺复杂、周期长、对非靶标生物安全性低,以及存在一定环境风险等问题。”扬州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冯建国说。  经研究对比测试显示,甲维盐纳米胶囊在施药 15天后的杀虫活性仍显著高于传统剂型。室内模拟雨水冲刷实验表明,冲刷10次后纳米胶囊在叶片的沉积量仍为传统剂型的10倍左右,具有更强的粘附性,提高了农药的有效利用率。
科技日报 | 分享: 2023-03-16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罗琴 谢勇)“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惊蛰过后、桃红梨白,在全民义务植树之际,3月13日,三台县水利局会同灵兴镇党政干部、花庙村常职干部、市县驻村队员及争胜卫生院40余人运用清河护岸、生态治理,在双汇溪畔开展植树造林增绿添美行动。县水利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陈定权与灵兴镇党委书记黄逢春在小溪旁共同栽下了紫薇花树,县水利局机关各支部各股室的同志,镇政府机关全体干部热火朝天共同参与植树劳动。只见,一个个树窝规范成型,一株株花树渐成哨兵。打浆、下苗、施肥、培土、浇水,大伙儿忙得汗流夹背。县水保中心主任罗琴认为:保护水土资源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所以,防治水土流失是一项基本国策。灵兴镇副镇长刘洋彬表示: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继续写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有规模地绿化美化三合一大花庙脱贫村行动也是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五大振兴的重要内容。绿色高质量发展农林水牧就是乡村振兴的务实之举。这些年,镇村干部高度重视河湖环境治理,水土安全、天然林保护、水果产业、冬水田湿地打造、野生动物保护等生态工程,拓展了“枇杷、雪梨、蜜桃”等一系列绿色富民效应。水土安全、绿色发展始终是我们的生命线。陈定权副局长希望水利人所帮扶的花庙要着力挖掘好经济资源,深化造林护绿效益,跟进水土保护管理,科学用好绿色资源,切实在乡村五大振兴上取得新成效。现阶段,正值汛前保持水土、植树造林的关键期,一定要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选择好路段、地块,备好种苗,组织力量建好一批再添效益的林地,增进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3-14
新华社北京3月12日电(记者 王立彬 许可)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12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场“部长通道”上回应热点话题时表示,我国将坚守耕地红线,确保矿产资源安全,促进绿色发展。  王广华说,坚守18.65亿亩耕地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要保持到2035年不变。同时要优化布局,通过奖惩措施,促使南方部分省份有序恢复一部分流失优质耕地,遏制“北粮南运”加剧势头;严控增量,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进出平衡”;盘活存量,“增存挂钩”,用存量换增量、用“地下”换“地上”、用资金技术换空间;压实责任,党政同责,终身追责,对违法占地零容忍。  王广华说,我国一些主要矿产对外依存度较高,新能源、新材料矿产需求快速增长,必须加强国内矿产勘查开发。今年将全面启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重点围绕紧缺和战略性矿产,实现增储上产;完善社会资本投入政策,吸引更多矿业企业,找好矿、找大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王广华表示,在已设立三江源等五个国家公园基础上,今年着重推进黄河口、秦岭、若尔盖、羌塘、亚洲象等新一批国家公园设立。同时推进国家公园法立法,修订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在青藏高原、长江、黄河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再部署一批“中国山水工程”;继续实施海岸线、海岸带保护修复,解决滨海湿地退化、海岸线退缩、外来物种入侵等重大问题。
新华社 | 分享: 2023-03-13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