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张国庆 李想 陆风 张珊  粮丰农稳,农稳国安。2022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经受住多重考验,取得超出预期的成效,稳住了基本盘,夯实了压舱石。主流媒体在融合发展中坚守主战场,扎根新媒体,深耕精品化可视化,持续宣传党的惠农政策、记录振兴故事、放大三农音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近期,我们对2022年三农网络舆情热点进行了梳理分析,据监测,全年三农网络舆情总量4289.55万条,其中,客户端传播量2221.83万篇,占51.8%,微信、视频传播量分别占18.08%、15.56%,新闻报道、微博、互动论坛传播量合计占14.57%。全年舆情热点分析如下。  二十大擘画宏伟蓝图,“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反响热烈  党的二十大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对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等成为网络高频语,引发海量传播。2022年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党全社会表明党中央加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鲜明态度。“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切实抓好农业农村工作”“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等“金句”,在互联网上掀起新一轮传播热潮。党中央重农强农信号的强烈释放振奋舆论。农业农村系统干部群众听报告、话变迁、谈落实、道未来,“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引发高度共识和热烈期盼。人民日报刊发的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署名文章《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媒体高度关注,各平台积极传播。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十年改革发展成就受到高度评价,“村庄十年”“中国三农追光十年”“中国乡村十年变化图鉴”等微话题引发亿次级的阅读量。舆论称,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经历了金色十年和收获满仓的非凡十年,辉煌成就振奋人心,宏伟蓝图催人奋进,新征程上,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棋局中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把乡村振兴、农业强国的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  重要农产品保障有力,大国“粮”策筑牢信心  2022年,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复杂,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引发舆论高度关切。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多措并举促生产稳价格,“‘菜篮子’拎得稳”“生猪供给底气足”“‘中国饭碗’越端越牢”等表达成为主流。一年来,粮食供给保障话题持续高热。粮食生产面临多重困难和挑战,一系列超常超强的政策举措密集出台。冬小麦“科技壮苗”专项行动、“下沉一线包省包片夺夏粮小麦丰收”行动、国家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等部署引发大量报道,400亿元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16亿元保障小麦“一喷三防”、100亿元支持抗旱保秋收等惠农举措在各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大国‘粮’策”由此受到高度聚焦,在微博、抖音中的话题阅读量和视频播放量分别达到10.2亿次、6.4亿次。全国两会期间,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强调“我们有能力保证14亿中国人民每天能够到点开饭”,引发网民热烈反响,相关视频在抖音平台中的点赞量超过150万次。全年粮食生产捷报频传,全国粮食总产量13731亿斤,实现“十九连丰”,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大豆油料扩种成效明显,大豆自给率提高3个百分点。对此,舆论发出了“拼出来的丰收”“殊为不易”“难能可贵”等评价,认为这份沉甸甸的丰收,得益于全国上下扛起粮食安全重任的同心,彰显了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的决心,坚定了端牢“中国饭碗”的信心。  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新品种、新装备、新模式亮点纷呈  2022年,我国现代农业稳步推进,种子、耕地、农机支撑不断夯实,农业科技展现出的磅礴力量受到聚焦。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等媒体通过头版报道、系列报道,全方位展示了农业科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引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称农业科技“奏响自立自强的时代强音”。一年来,种业振兴行动扎实开展。农业农村部部署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全面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攥紧“中国种子”取得的喜人成绩引发持续关注。“国家审定优质水稻品种占比首次突破60%”“国家级育制种基地达216个”“遴选270家国家种业阵型企业”等数据频现新闻标题。太空水稻成功育种、肉牛新品种“华西牛”打破国外垄断,一系列创新成果也被矩阵式传播。在微博平台,种业振兴相关话题阅读量达4.3亿次,“用农业‘芯片’守护‘中国饭碗’”形成广泛共识。同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成效显著,农机作业、农田升级、绿色防控、节肥环保等被舆论称为农业生产“新常态”。“26人种万亩田”“无人驾驶拖拉机实现24小时耕地”“一台植保无人机一天作业500亩”,农机高效作业展示的“加速度”引发网民赞叹连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服务、小麦促弱转壮技术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也是报道热点。舆论表示,技术新、装备强,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农业现代化潜力无限。  乡村振兴强产业“靓”环境,村美民富新图景广泛吸睛  2022年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收官之年,“速看乡村振兴成绩单”成为各媒体平台中的传播热点,“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重大成就”成为核心表达。一年来,各地各部门多举措推动乡村振兴重点任务落实落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成为互联网上的亮丽风景线。从关注情况看,乡村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振奋舆论。农产品“三品一标”四大行动部署实施,农村三产融合加速推进,农文旅融合持续深入,各地“特而优、特而美、特而强”的乡村产业热点多发。山西大同的黄花菜产业、吉林抚松县的长白山“一只参”产业、宁夏的牛奶产业集群、湖北潜江的虾稻产业集群等频现网络,乡村游、农家乐、乡村民宿、乡村夜经济等引发国内外媒体的宣传推介。农村人居环境和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美丽乡村的高颜值也带来高关注。绿水青山和诗画田园相关的视频、图片,引发网民对广袤乡村的持续青睐和向往。“中国乡村风景可以洗眼睛”成为高热话题,在微博中的阅读量达到4.8亿次。广西大寨村和重庆荆竹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网民的“云游”“打卡”热情也再次攀升。舆论表示,从“农业兴”到“全链强”,乡村发展打通了振兴“任督二脉”,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阔步向前。  人才培育持续加码,乡村“头雁”刷屏互联网  2022年,乡村人才培育进一步形成合力,激发活力。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多个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乡村工匠培育、农村青年主播培育等工作备受关注。各地纷纷启动“头雁”项目、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举办农民技能大赛,也频频成为网络热点议题。持续加码的培育举措获赞“重磅利好”,农业经理人、农业数字化技术员、农民主播、民宿管家等新职业广受期待,“新农人”成为“兴农人”的火热实践在各媒体平台大量传播,身怀新知、胸怀信念的乡村“头雁”刷屏互联网。新疆直播卖蜂蜜的三农主播刘元杰,被网民戏称“背景太假哥”,在抖音、快手中引发30亿次播放量,新疆罗布麻蜂蜜单品销量名列全平台第一。“90后湘妹子一人养10万只鸡”“85后女工程师助农卖茶年销千万”“山东小伙放弃公务员工作回村种地”等微博话题也接连出现,阅读量共计超过11亿次。舆论由此感慨“逐梦不分城乡”“高材生下乡不屈才”,认为乡村振兴的光明前景足以承载更多有志者的热望和期待。  文明乡风提振“精气神”,文化活力引发关注热潮  2022年,善治乡村步履铿锵,党建引领“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典型示范出新出彩,各地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广泛吸引舆论目光,新时代乡村振兴展现出的饱满“精气神”掀起关注热潮。其中,农村移风易俗深入人心。农业农村部等八部门针对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受到舆论高度支持。第三届“县乡长说唱移风易俗”优秀节目展演,引发央视频、抖音、B站等28个媒体平台的直播助力。各地移风易俗创新举措也被集中报道,党员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移风易俗“红黑榜”、红白理事会等积极实践广受肯定,山东单县“县委书记为20对‘零彩礼、低彩礼’新人证婚”引发1.9亿次微话题阅读量。乡村文化建设活力成为新的关注热点。“农业文化遗产里的中国”引发舆论浓厚兴趣,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备受瞩目,“中国茶申遗成功”登上网络热搜榜,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元阳梯田、查干湖冬捕的魅力引发数百万次的视频播放量。各地农民精神风貌成为吸睛焦点,河北阜平县“山里娃”在冬奥会上用希腊语唱奥林匹克会歌惊艳世界,贵州黔东南“村BA”火爆全网,云南沧源县“背篓少年”网球夺冠令人动容。新华社等媒体发出了“成效彰显”“滋润人心”等评价,称善治之风润泽乡村大地,希望田野正在谱写文明新篇。  “智”生产“慧”生活,“数字乡村”继续成为网络高频词  2022年,“数字乡村”继续成为网络高频词,《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政策支撑持续强化,各地乡村“智”生产“慧”生活朝气蓬勃。主流新闻媒体多角度宣传现代农业“数字引擎”、农产品上行“网络高速”、乡村治理“云端平台”、乡村文化“数字化盛宴”、农村人居环境“无人机监测”等新模式新应用,评价“乡村振兴加‘数’跑,农民生活更美好”。信息化、大数据赋能下的“潮农业”成为全年常热话题。河北、黑龙江、浙江、山东等地的智慧农业指挥中心、无人农场监测平台、乡村大脑、农机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等广泛吸睛,新浪微话题“北斗也参与了小麦收割”阅读量达5800万次。舆论由此感慨,农技乘“云”来,农民“方寸”稳。短视频、直播在乡村生产生活中的火热实践人气爆棚,各地农民主播推介美景好物、宣传乡土文化,引发网民热烈围观。在微博平台,“山东小村直播卖二手拖拉机年流水十几亿”“村民一次直播向英国卖出上千美元产品”等微话题阅读量均突破亿次。在快手平台,河南浚县村民“泥巴哥”通过短视频宣传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咕咕”,积累了300多万粉丝。在淘宝直播间,2022年度“十大直播间”中,三农内容直播间占据八席,深山养蜂的“90后”、竹编手艺人等纷纷入榜。舆论点赞“村里的直播间有看头”,称从中看到了向上的力量和万千希望。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做好三农工作意义重大。守牢确保粮食安全和防止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高质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既是今年的重点任务,也将是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2-22
  ——访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周云龙  (记者 李丽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如何发挥科技创新作用,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周云龙。  周云龙表示,农业科技是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器利器,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农业科教环能系统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加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攻克了水稻高产优质分子机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编辑新工具等一批基础原创理论和核心技术,培育了亩产超过1000公斤的超级稻、抗虫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玉米、白羽肉鸡、华西牛等一批突破性新品种,集成推广了小麦高效节水、东北黑土地保护、无人机植保、畜禽养殖减抗替抗等先进适用技术模式,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为农业强国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支撑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周云龙说:“必须聚焦‘国之大者’,强化使命担当,坚定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决心。”  供给保障强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周云龙说:“要以高质量科技创新与应用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力以赴抓攻关推技术提单产,落实大食物观,向科技要增量、挖潜能、拓边界,靠科技提单产、优品质、增效益,全面支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科技创新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根本动力。周云龙认为,要以高效能科技创新体系支撑农业强国建设,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决打赢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一批世界重要农业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开辟农业生物技术、数字技术等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周云龙表示,要以高标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引领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着力解决农业环境污染、生物安全等现实问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瞄准农业强国建设需求,科技创新将如何发力?周云龙认为,要坚持“破卡保安全、集成提单产、转型增绿色、改革提效能”的总体思路,开拓创新实施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重点做好几个方面工作。  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农业产业发展关键制约瓶颈等领域,创新农业产业科技组织模式,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央地联动等组织方式,力争在高产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丘陵山区适用机械等方面尽快取得突破。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有序扩大试点范围,规范种植管理。持续完善以科学研究类平台为塔尖、技术创新类平台为中坚、观测示范类平台为塔基的“金字塔”架构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聚焦“土特产”推进省级体系建设,推动更多跨区域、跨单位、跨学科的联合攻关与集成应用。依托重要项目、平台、人才计划等,发现、培养、使用好农业科学大师、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加强校地合作涉农专业订单定向人才培养,强化高校和农科院科教协同培养高层次人才。  促进科技成果系统集成与转化落地。统筹推进前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端技术模式集成、末端适用技术推广。强化粮油大面积提单产科技支撑,以大豆、玉米主产县为重点,实施推技术提单产行动,加强资源统筹,制定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等集成组装的综合技术解决方案,由点到线及面推广,辐射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公益性职责定位,稳定农技人员队伍,提升农技推广信息化水平和服务效能。聚焦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推动科技特派团产业帮扶落地见效。推进72个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打造农业科技强县样板。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  推进生态低碳农业发展。围绕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等建设,在长江黄河流域建设一批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样板。推进秸秆科学还田和高效离田利用,培育壮大产业主体。实施农膜利用与治理行动,开展农膜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全链条综合治理。协调推进农业领域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扎实做好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实施加拿大一枝黄花等重大危害入侵物种防控攻坚行动。协同推进打击电捕蚯蚓行为。稳妥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启动低碳乡村培育行动,建设一批生态农场和低碳村镇。  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建强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农业科研院所聚焦主责主业与核心使命加快科技创新、开展机构及人才评价。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和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大力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企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参与农业科技重大项目和平台建设,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落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2-22
  中央农办秘书局 金三林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此进行了专门部署,强调要扎实搞好确权,稳步推进赋权,有序实现活权。必须继续把住处理好农民与土地关系这条主线深化农村改革,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搞好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资料图片  稳步推进二轮土地延包试点。当前,各地第二轮土地承包正陆续到期。要稳扎稳打开展好承包期再延长30年试点,继续扩大试点范围,研究制定指导意见,扎实做好延包工作,确保大多数农户原有承包地保持稳定、顺利延包。要充分运用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提升耕地利用效率和宜机化水平。  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事关亿万农民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大局,要保持历史耐心,按照既定部署有序实施、稳慎推进。要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切实摸清宅基地底数,加快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依法依规加强宅基地规范化管理,妥善化解历史遗留问题。要探索完善集体所有权、农户资格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权利内容及其分置的实现形式,在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的基础上,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要守住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底线,严格禁止城里人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等,也不能以各种名义强制农民退出宅基地和强迫农民“上楼”,确保改革始终朝着正确方向推进。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近年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接下来要巩固提升改革成果,做好改革的下半篇文章。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因地制宜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构建产权关系明晰、治理架构科学、经营方式稳健、收益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多样化发展路径,充分利用农村集体自身资源条件、经营能力,探索资源发包、物业出租、居间服务、资产参股等方式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体系,严格控制集体经营风险,坚决遏制新增债务,充分保障集体成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持续推动破除城乡二元制度壁垒,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要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探索建立兼顾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利益的土地增值收益有效调节机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要完善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激励机制,引导城市专业技术人员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返乡回乡下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要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县域农民工市民化,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同常住人口挂钩、由常住地供给机制,率先在县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2-21
中央农办秘书局 周业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乡村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充分反映了亿万农民对建设美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盼。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出重点部署。必须紧紧围绕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个目标,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推动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让农民就地能够过上现代文明生活。资料图片  稳扎稳打推进乡村建设。要加强村庄规划建设,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建设边界,立足乡土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提升村庄风貌,严禁违背农民意愿撤并村庄、搞大社区,防止大拆大建、盲目建牌楼亭廊“堆盆景”。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持续加强农村道路、供水、能源、住房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下沉,着力加强薄弱环节,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县域城乡规划建设统筹,梯度配置县乡村公共资源,发展城乡学校共同体、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养老服务联合体,推动县域供电、供气、电信、邮政等普遍服务类设施城乡统筹建设和管护。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不仅要宜居,还要宜业。只有乡村产业兴旺起来,才能带动资金、技术、人才等更多流向农村,农村才有活力、有人气、有奔头。要按照“土特产”三个字要求,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发挥三次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着力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要着力完善产业发展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形成企业和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加强乡村治理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我国自古以来崇尚和的理念,讲求惠风和畅、人心和善、和衷共济。与美丽乡村相比,和美乡村是对乡村建设内涵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强调乡村塑形与铸魂并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以和的理念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确保农村人心向善、稳定安宁。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用好传统治理资源和现代治理手段,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要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抓手、平台和载体,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要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强化村规民约约束作用,发挥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作用,旗帜鲜明整治高价彩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塑造乡村文明新风尚。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2-20
(记者 王珏玢)记者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获悉,中、美、德等多国学者进行的一项农业环境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一条农业减碳技术路线。通过对现有减碳方法的优化,我国粮食生产有望实现碳中和。这项研究由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清华大学、康奈尔大学等多家权威研究单位共同完成。相关成果近日刊发在知名学术刊物《自然·食品》上。研究团队进行生物炭田间施用试验。(赵旭 摄)领导此项研究的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颜晓元介绍,本研究采用大数据分析等方法,详细评估了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在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情况。根据模型测算,2018年我国生产三种主粮作物产生的碳排放总量可能达到6.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通过一系列减碳措施的综合使用,这些碳排放可能从碳源转变为碳汇,实现碳中和。施用生物炭的水稻试验田。(赵旭 摄)研究团队计算发现,采用增加秸秆还田比例、氮肥优化管理、稻田间歇灌溉等传统固碳减排措施,可以将粮食生产总碳排放从6.7亿吨降低至5.6亿吨。进一步实施将秸秆炭化为生物炭还田等,总碳排放可以从5.6亿吨降低至2.3亿吨,减排总幅度达到约66%。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创新性地设计出一套能源捕获系统,将生物炭生产过程中的生物油和生物气纯化后发电,进行能源替代减排。经过这一系统的工作,我国主粮作物生产碳排放可以进一步从碳源(2.3亿吨)转变为碳汇(-0.4亿吨),实现碳中和。“这一新的技术路径可以在不损失产量的前提下帮助实现粮食生产碳中和,同时减少大气污染排放,提高化肥资源的利用率,将环境和经济效益提高30%以上。”颜晓元说。《自然·食品》审稿人认为,这一研究对农业国家实现粮食生产碳中和以及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华社 | 分享: 2023-02-20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颖昳  2月18日,“2023三农媒体峰会暨南方农村报创刊60周年座谈会”在广州举办,来自全国近30家涉农媒体的有关负责人和一线从业者共同参与,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媒体担当”的主题,展开深入讨论和思想碰撞。媒体要发时代之先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近期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面对新形式,媒体必须要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邓鸿指出:媒体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把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有机融合,深入实际,面向基层,服务大众;要以坚定的立场、深沉的情怀、厚重的内容,发时代之先声、引乡村之新风。  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会长,农民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何兰生表示,涉农媒体的报道要有政治高度、专业深度、新闻锐度、民本温度,新闻工作者要吃透上情、悟深农情、厚植情怀、把准社会情绪,内容和形式层面要拓展主题呈现、拓宽报道视角、创新叙事风格、创新表达方式。座谈会现场。 吴秒衡 摄拓展媒体功能和价值传播格局日新月异,不断挖掘价值,推进功能迭代,是做强新型主流媒体的要求。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名誉院长、南方日报社原社长范以锦表示,作为农字类媒体,要介入乡村振兴的宏大系统工程,仅靠报纸加上简单的网络复制传播难有作为。涉农媒体要提升全媒体内容生产能力,用全媒体传播矩阵连接用户,实现影响力最大化。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媒的着力点是什么?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洪盛在主题演讲种提到:国家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涉农媒体机遇很多;未来,涉农媒体要锚定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紧扣省情农情谋划,关注粮食安全、乡村产业、乡村建设、农村改革、农民增收等方向。  “新闻+服务,创造更大的价值。”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支庭荣认为,反映农民的呼声和需求,在城乡之间和农业产业上下游发挥连接资源的功能,是“三农”媒体的使命和责任。在广东乡村振兴中,媒体要做新闻生产者、服务提供者、市场连接者、品牌塑造者、文化传承者。涉农媒体探讨转型路此次峰会由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南方农村报社承办。全国涉农媒体代表、其他媒体代表、相关院校及科研机构负责人及广东省各地市党政机关代表、企业家代表约300人出席峰会。  峰会同期还举办了南方农 村 报(以 下 简 称“ 南 农报”)创刊 60 周年座谈会。60年,南农报从一张行业报纸,转型蜕变为服务乡村振兴事业的新型主流媒体集群,致力于做好新闻产品和智库产品两大智库产品,探索建立“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运营模式。未来,南农报围绕广东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大力发展海洋牧场、深入实施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等中心工作,发挥深耕县域、深耕农业产业的优势,输出高质量产品,创新服务手段,高质量服务中心工作。会上,与会媒体代表就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涉农媒体如何讲好乡村故事、如何转型升级等话题,分享了各自的经验探索。  2月19日,与会人员还先后前往广州花卉研究中心、从化区城郊街道西河村、天适樱花悠乐园和从化荔枝文化博览园等地开展了广东乡村振兴调研行。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2-20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谢勇 羊绍伦)突出“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2月17日,三台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杨增辉率领县委统战部、县水利局、县武引局、县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到灵兴镇花庙村宣讲党的二十大、解读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听取镇村负责人党建经济、武引春灌、产业发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系列工作汇报。 细节之处显担当,服务群众无死角。2月14日,一渠清澈的武引水,通过双争斗渠K4+600米垮塌处的波纹管,欢快地向旱魃肆虐的大花庙村奔涌。开春首轮武引水,让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特别是粮畜安全实现开门红。这背后,是水利人锲而不舍的坚守,是民生经济科学发展的责任担当。为保障通水至争胜尾灌区,春节前后,县武引局专题研究水毁整治方案,明确改毁损明渠为混凝土箱涵。现目前,武引双争暗涵垫层已完成浇筑。首轮应急通水后,将加快工程恢复整治。广大群众对幸福美好的向往就是党员干部的工作目标,杨增辉对近期武引水利春灌惠民表示满意,他认为:乡村五大振兴就要直面群众普遍关心的重难点工作,一个关键一个节点地抓落实。当前,灵兴花庙与木鱼等周边诸如:生猪、蔬菜、麦冬、粮油等特色产业融合较好,根本问题在于设施老化、发展不足。希望帮扶驻村单位会同村两委进一步完善道路(桥梁)、水利、能源、产业规划,增进民生设施建修改造,以人为本,筑牢防规模返贫的原则底线。各驻村帮扶单位及村两委表示:要立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夯实基础重点,推动群众增收、环境改善,尊重民意、契合实际。要着力化解困难群众根本问题,面向优秀青年培养新党员。结合核心价值观,拓展文明乡风,实现村级班子好、村域干部队伍好、基础工作服务好、乡村建设业绩好、反映问题落实好。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3-02-19
  中央农办秘书局 吴晓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特别是去年更是克服疫情灾情、国际粮价剧烈波动和农资价格高企等多重不利因素,粮食产量达到13731亿斤、增产74亿斤,为稳预期、稳物价、稳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也要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形势复杂严峻,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大,丝毫不能放松。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作出了全面部署,重点把握好四个方面要求。  第一,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紧紧围绕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个目标,千方百计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通过推动南方省份发展多熟制粮食生产、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再生稻等措施,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开展吨粮田创建,实施大豆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等,支持开展小麦“一喷三防”,努力提高粮食单产。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支持东北、黄淮海地区开展粮豆轮作,稳步开发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推行稻油轮作,大力开发利用冬闲田种油菜,支持木本油料发展,继续扩大大豆油料种植面积。继续完善生猪产能调控机制,压紧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统筹抓好肉蛋奶、果菜鱼等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努力做到量足价稳质优。  第二,努力提高农业综合能力。在1.3万亿斤这个高平台上,粮食产能越往上走难度越大。必须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抓紧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努力推动粮食产能早日迈上新台阶,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要以耕地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基础上,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和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要强化科技装备支撑,推动重点领域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补上大型智能农机装备、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等短板。  第三,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从大的概念上说,肉、禽、蛋、奶、渔、菜、果、菌、茶都是食物,与粮食互相补充,有的还相互替代。要树立大食物观,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分领域制定实施方案,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要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通过现代化设施、工厂化种养破除耕地资源限制,更多走集约化生产的路子。  第四,强化政策和机制保障。必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强化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农民种粮能赚钱,国家粮食才安全。要从价格、补贴、保险等方面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稻谷补贴,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实施好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同时,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让主产区不吃亏、多打粮。要压实地方党委、政府重农抓粮主体责任,严格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确保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各尽其责,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2-17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凝聚了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深邃思考,为我们推进产业兴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指明了方向。资料图片  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发展乡村产业,到农村考察调研时,总书记经常走进产业园区、基地大棚,向干部群众详细了解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多次点赞柞水木耳、柳州螺蛳粉等地方特色产品。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特色产业一产总产值达9.7万亿元。看上去“土里土气”的土特产,成为不少地方的支柱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如何进一步做好这篇“土特产”文章?需要深入领会“土”“特”“产”的丰富内涵。  “土”即立足本土,用足用好优势乡土资源。土特产的生命力在于“土”,它的形成往往与一地的地理气候、风俗人情紧密关联。念好“土”字诀,要善用本土资源,挖掘土特产背后的价值内涵。村里的山水草木、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手艺、历史形成的民俗文化……在土特产的设计、包装、营销中,都可以植入这些乡愁元素,进而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体验等,变卖产品为卖文化、卖服务。  “特”即突出差异,因地制宜走出特色路子。我国农村地域辽阔,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特色产品,每个地方也都能找到各自的富民产业。打好“特”字牌,既要扎根本地知道自己有什么,找准最能体现地域特点、当地风情的产业,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的突破口。还要跳出本地知道别人有什么,在横向对比中明晰彼我优势、谋求差异发展,做到人无我有,靠品种取胜;人有我优,靠品质争先;人优我精,靠叫响品牌拔得头筹。  “产”即形成产业,在“链”上拓展,在“融”上发力。乡村产业竞争,正逐步由单一的产品竞争走向产业链竞争。正如一碗螺蛳粉能走进千家万户,不光靠原料质量,还有赖袋装加工与网络销售。唱好“产”字歌,要多在融合上下功夫、在业态上开新路,从源头种养延伸至加工分选、仓储保鲜、包装运输、电商销售等多个环节,从深耕一产拓展至三产融合,将过去“原汁原味”的土特产打造成链条更完整、业态更丰富的“多汁多味”土特产,让农民从中分享更多增值收益。  “土特产”貌似普通,内里大有乾坤。缺了“土”,产业根基不稳;失去“特”,竞争优势不足;没有“产”,发展难以持续。我们要念好“土”字诀,打好“特”字牌,唱好“产”字歌,做大做强新时代的“土特产”文章,推动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升级,为农业强国建设筑牢产业根基。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2-17
新华社北京2月16日电(记者 侯雪静)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化之年。日前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压紧压实各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责任,确保不松劲、不跑偏。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  如何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有关成员认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健全防止返贫监测机制,通过个人申报、干部走访、部门筛查预警等渠道开展常态化监测,做到不漏一户一人,发挥好预警响应作用,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二是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用发展的办法让脱贫成果更加稳固、更可持续。三是落实好各项帮扶政策举措。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稳定。  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有关成员表示,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出重点部署。必须紧紧围绕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个目标,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推动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让农民就地能够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在具体实施上,应该着重加大以下三个方面:  ——稳扎稳打推进乡村建设。要加强村庄规划建设,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建设边界,立足乡土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提升村庄风貌,严禁违背农民意愿撤并村庄、搞大社区,防止大拆大建、盲目建牌楼亭廊“堆盆景”。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不仅要宜居,还要宜业。只有乡村产业兴旺起来,才能带动资金、技术、人才等更多流向农村,农村才有活力、有人气、有奔头。要按照“土特产”三个字要求,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发挥三次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着力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  ——加强乡村治理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我国自古以来崇尚和的理念,讲求惠风和畅、人心和善、和衷共济。与美丽乡村相比,和美乡村是对乡村建设内涵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强调乡村塑形与铸魂并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以和的理念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确保农村人心向善、稳定安宁。
新华社 | 分享: 2023-02-17
新华社北京2月16日电(记者 孙少龙)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16日消息,中央纪委日前印发《关于开展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的意见》,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严的基调、采取严的措施大力整治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意见强调,要着力纠治政策落实和工作推进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坚决纠治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片面理解、野蛮操作,“翻烧饼”、换频道,以及为群众办事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等问题,切实推动为基层干部减负。同时,持续督促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着力纠治返贫摸排走过场、帮扶不及时不精准,“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项目管护不力等问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意见强调,坚决惩治粮食安全、耕地保护等战略举措落实中的腐败和作风问题,从严从重惩处国有粮仓“硕鼠”,严肃查处违法占用耕地背后的责任、腐败和作风问题,推动深化治理餐饮浪费。  意见指出,加强对重点项目、重大资金、重要环节的监督检查,着力整治骗取套取、截留挪用惠农补贴资金,在工程建设中搞暗箱操作、权钱交易等问题,推动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体系。强化基层监督促进乡村治理,加强对村干部特别是“一肩挑”人员的监督管理,督促深化整治“村霸”,持续推动移风易俗。  此外,意见还要求对乡村振兴领域问题线索进行“大起底”和“回头看”,对新增问题线索严查速办、动态清零,加大线索存量处置力度,严查违纪违法问题。
新华社 | 分享: 2023-02-17
中央农办秘书局 江文胜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为什么要建设农业强国、建设什么样的农业强国、怎样建设农业强国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既立足当前,部署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也着眼长远,提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总体要求。必须深刻领悟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意义,明确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不断强化政策和要素供给,着力推进科技和制度创新,铆足干劲推动农业强国建设开好局起好步。深刻认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意义。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农业强国既是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现阶段农业现代化在整个现代化进程中是相对滞后的,如果不能尽快赶上来,就会影响现代化强国的质量和成色。同时,农业强国建设也能够有效挖掘和激活农业农村庞大的市场需求,为宏观经济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全面现代化建设增添新动能。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强国不能有软肋,应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只有加快农业强国建设,在重要农产品供给、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不受制于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才能把牢发展主动权,确保国家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全面理解农业强国的深刻内涵。我国要建设的农业强国,既要具备世界上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也要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虽然各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和制度环境不同,但国际上农业强国都具备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共同特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遵循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集约化内涵式发展,推动农业由大向强的转变。同时,还要从我国国情农情出发,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发展生态低碳农业,赓续农耕文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准确把握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工作要求。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长期任务,要注重工作方式方法。要加强顶层设计,抓紧研究制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做好整体谋划和系统安排,分阶段扎实稳步推进,做好规划衔接。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不搞脱离实际的面子工程。当前要把重点放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2-16
  (记者 李丽颖 见习记者 赵艺璇)春日的序曲已经奏响,万顷农田从沉睡中苏醒,开始了春管春耕的火热浪潮。为稳步推进春耕备耕工作,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确保夏粮丰产丰收,农业农村部加大农业科技服务保障力度,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全国农技推广体系、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综合作用,组织开展农技推广服务,为春管春耕保驾护航。  田间地头找问题 因地制宜推技术  春光容易逝,农时不等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迅速采取行动,专家下沉一线查农情、看墒情,结合各地生产实际,突出区域性、实用性和轻简化特点,为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制定本地实用生产技术提供重要指导。截至目前,农业农村部已在全国范围内主推技术118项,充分发挥了科技对提高粮油等重要农作物单产的支撑作用。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江苏淮安试验站在充分调研考察后,制定了当前小麦苗情与田管技术措施,提醒农民要突出“治早治小”原则,强化关键技术落实,保证除草效果,严防药害发生。  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是种粮大县,全县共有116.5万亩高标准农田,并拥有5万亩全省第一、全国一流的高标准农田核心示范区。商水县农业农村部门在调查后发现,全市一二类苗面积占90%以上,麦苗长势较好。针对这种情况,农技人员重点在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以及田间杂草防治等方面进行技术推广,为确保今年夏粮丰产丰收提供技术支撑。  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同样因地制宜,积极推广“4422”绿色高产技术新模式。针对小麦发生大面积冻害的状况,农技部门指导农户采取早镇压保墒促根、早管理追施氮磷肥等技术措施,为夏粮丰收打稳基础。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大豆、玉米推技术提单产专项行动中,将对技术示范县实行“一县一策”和农技人员与乡镇“一对一”包保制度,对症施策落实技术方案。  线上线下齐指导 农技服务到田头  “种植马铃薯的栽培管理技术有哪些?”2月13日上午,来自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的李会在中国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上发布了这样一条提问。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的农技人员彭诗很快给出了建议:“平整土地,选择优良高产抗病品种,合理密植,加强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2023年立春以来,中国农技推广信息平台累计在线解答农民春耕备耕生产问题已超28万个。  与此同时,为更加详细生动地普及农业生产知识,中国农技推广信息平台还上线了一批针对春管春耕技术的短视频,邀请专业人士讲解当下生产技术难点和热点。利用大数据分析功能,平台将农民反复提出的问题和普遍遇到的病害情况进行集中发布、置顶显示,方便农民查阅。此外通过农民提问和农技人员上传的田间服务日志,管理人员也能够了解各地不同墒情、苗情和病害情况,为生产技术指导提供决策依据。  除了提供贴心的信息服务,农技人员也忙着将春管春耕的技术服务送到田间地头,手把手向农民传授相关技能。开春以来,全国累计有15万农技人员与专家奔赴前线进行指导,抢抓有利时机推进春耕备耕工作,服务里程共达2400多万公里。  最近,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民乐镇大村村的稻田里格外热闹,村民和农技人员一起播种稻种,忙得热火朝天。自春耕开始以来,景谷县各乡镇的农技人员就已赶赴基层一线,现场向农户示范技术要领,讲解农机具安全使用、病虫害防治等知识,确保春耕生产有序、高效推进。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也是一派繁忙的春耕农作景象,其中不乏农技人员奔走忙碌的身影。“要结合浇水进行合理施肥,喷施营养型叶面肥,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培育壮苗,尽可能减轻冻害损失。”在小辛集乡郭胡村的麦田里,农技人员在考察过村民受冻的小麦后,提出了相关的减灾建议。  精准培训接地气 农民“充电”促生产  为充分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各地抢抓冬春农闲时节,针对春管春耕关键农时、重要环节、主要病害,及时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种植培训。截至目前,全国已开设农民专门培训5000多班次,传授农业生产的专业知识和技巧经验,助力培育高素质农民。  为确保农业生产有序进行,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克山试验站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春耕备耕工作。目前,试验站已举办春小麦备春耕生产培训班5场,培训人员266人次,重点向农民介绍市场情况、肥料选择、施肥方法和新型农药的使用。同时建立微信交流群,以便及时解决麦农备耕生产中存在的各类问题。  春节刚过,在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举办的春季麦田管理讲座上,50余名种粮大户聚精会神,仔细聆听洛阳农林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所长高海涛在台上的讲授。农户纷纷表示,专家对于小麦生产中出现的春旱、冻害问题,春季麦田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控技术的讲解都非常受用。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管春耕是农业生产的“开年大戏”,也是发挥农业科技效能的重要节点。在万物萌发、欣欣向荣的沃土中,科技将会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智慧力量。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2-16
  (记者 杨梦帆)2月14日,记者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202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这是首次迈上2万元大台阶。  数据显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3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88下降到2.45,也是首次降至2.50以内,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持续缩小。  据了解,2022年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占比分别为41.96%、34.63%、2.53%和20.88%,工资性收入占大头,增长相对较快。这主要是各地加大政府投资重点工程以工代赈力度,同时在乡村振兴中加大农村特色产业培育和发展,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共同带动农村居民务工收入增加。  据介绍,农村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加,对保民生稳就业起到了稳定器作用,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共同富裕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对扩内需、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应通过四个渠道提高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水平:一是稳定现有农民工岗位,提升农民工技能;二是保障超龄农民工权益;三是提供创业平台、完善优惠创业条件,吸引农民创业;四是通过以工代赈来提高劳务报酬比例。  据悉,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作出具体部署,农业农村部门将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稳定就业增加一块,经营增效提升一块,财产收入挖掘一块和转移收入拓展一块,让农民群众腰包越来越鼓。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2-15
(龙新)机播质量直接影响作物出苗质量、直接关系作物单产水平,全方位提高粮油作物机播质量,是大面积提升单产潜力的有效措施。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机械化播种质量提升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将提升机播质量摆到粮油生产工作和农业机械化工作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从今年春耕春播开始,迅速行动、常抓不懈,为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行动增强机械化支撑。《通知》强调,各地要坚持目标导向精准发力,围绕保障丰产增产所需播种密度和实现苗齐苗全苗壮,抓住机具功能性能提升适配、机手作业操作到位、农机农艺集成配套等关键要害综合施策,在配套提升机械化耕整地作业质量基础上,全力提升粮油作物机播作业质量,努力实现高质量机播由点及线到面、逐村逐乡整体推进,将农业机械化增产潜力转化为现实产量,助力大面积提高单产当年见效。《通知》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借鉴近年来粮食作物机收减损工作经验,落实落细机播质量提升工作。一要进一步摸清本省粮油作物机播质量底数实情、分析影响因素和关键问题,分区域分作物分环节明确提升机播质量的技术路线,研究提出切实管用的技术装备需求和具体措施。二要加快推动当前主流机播技术升级和装备更新,引导农户机手“选用好机”“把机用好”,充分发挥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导向作用,对利于大面积单产提升的高性能播种机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用播种机等机具实行优先鉴定,推进实施优机优补,促进相关机具尽快部署到生产一线。三要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努力实现技能培训对所有作业机手全覆盖、宣传活动对所有粮油作物生产主体全覆盖,切实提升机手的机耕机播作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四要组织科技小分队等专业力量深入一线指导服务,推动机播质量提升技术到位、任务落地,开展实地对比监测,针对性改进优化工作措施。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2-15
新华社北京2月14日电(记者 严赋憬 于文静 侯雪静 陈冬书)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2月13日发布。文件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并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总体要求和具体安排,释放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信号。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围绕粮食安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民增收致富等百姓关心的话题,14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同志在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进行全面解读。资料图片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会上介绍了农业强国的内涵。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去年,面对疫情灾情交织叠加等多重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再夺丰收,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唐仁健表示,下一步将多措并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目标上,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推动南方省份发展多熟制粮食生产,实施大豆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开展吨粮田创建,加力扩种大豆油料,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支持东北、黄淮海地区开展粮豆轮作,稳步开发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抓紧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措施上,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的年度任务,抓紧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强化科技装备支撑,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向科技要产量、要产能。  ——政策上,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提高大豆补贴力度,推动扩大大豆政策性收储和市场化收购,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继续把粮食生产目标任务下达各省区市,严格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中央农办副主任、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在会上表示,从美丽乡村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对乡村建设内涵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刘焕鑫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硬件、软件两手抓,对乡村建设作出具体部署。  刘焕鑫表示,硬件建设方面,要逐步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将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为重点,并着力构建规划引领、风貌引导、农民参与三个机制。  软件建设方面,着力塑造人心和善、和睦安宁的乡村精神风貌。刘焕鑫指出,我国自古以来崇尚“和”的理念,要把“和”的理念贯穿乡村建设始终,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  刘焕鑫介绍,要整合载体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各部门的力量统筹起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创新抓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加富有农耕农趣农味、体现和谐和顺和美的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  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化之年。刘焕鑫说,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拓展,主要表现在没有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脱贫劳动力就业形势保持稳定、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收入较快增长三方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底线任务之一进行强调部署。“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持续抓紧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各项工作,努力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刘焕鑫说。  据介绍,今后将采取三方面举措:抓监测帮扶落实,开展监测对象常态化监测和集中排查,实行分类帮扶;抓发展动力培育,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用好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抓帮扶政策完善,全面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中央农办专职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吴宏耀介绍,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从稳定就业增收、经营增效提升、财产收入挖潜、转移收入拓展四方面部署。  吴宏耀表示,将强化各项稳岗纾困政策落实,提高就业技能,增加就业岗位,创造就业机会,稳定农民工就业。  据介绍,下一步,我国将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实搞好确权,稳步推进赋权,有序实现活权,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红利;继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新华社 | 分享: 2023-02-15
听音乐、喝白酒、住楼房的草莓您吃过吗?北京市顺义区颇具特色的草莓迎来采摘期,富硒草莓、音乐草莓、醉美草莓等吸引市民采摘。带着种种疑问,记者带您揭开这些草莓园的神秘面纱。生长在“四楼”的草莓。“富硒”草莓  草莓硒元素含量达到国家标准每公斤60微克的即为富硒草莓。位于大孙各庄镇的北京丰顺恒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种植园种植的全部为有机富硒草莓。该园区利用发酵好的富硒鸽子粪为底肥,草莓苗在生长过程中,有效吸收粪中的硒元素,每公斤草莓含60至180微克硒元素,荣获国家富硒农产品金奖。经过检测该草莓糖分,甜度达12度以上。  该公司副总经理孙建元介绍,园区草莓种植过程中利用蜜蜂授粉、多种生物和物理防控技术,使草莓达到有机标准。音乐草莓  在李桥镇阿那亚有机农场,有一批听音乐长大的草莓。工作人员在草莓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和农药,每天在大棚里播放音乐,该草莓形体匀称、色泽鲜艳、口感香甜。  “相关文献介绍,音乐有助于草莓生长,我们每日从8时到16时,循环播放音乐,提高草莓的产量和品质。”阿那亚农场技术员李静介绍,草莓叶片表面分布了许多气孔,播放音乐时,有节奏的声波振动会刺激草莓叶片的气孔,增大气孔开放度,增加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提升草莓口感。空中草莓。 新华社图片最富科技感草莓  在杨镇三只小猪农场,数十栋大棚种满草莓,科技感十足。草莓生长在钢质高架之上,采用纯净水浇灌,自动化施肥。在大棚的一侧是一整套服务草莓生长的智能化设备,工作人员通过操控界面,设置参数,实现对草莓精细化种植。  北京三只小猪有机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颖说:“地下水杂质很多,所以我们通过五级过滤装置,将地下水变为纯净水,在桶内与有机肥互相融合,通过全自动施肥机及滴灌系统输送给草莓,从而提高草莓产量和品质。”“醉美”草莓  你吃过会“喝酒”的草莓吗?在北石槽镇北京好田园农场内,有一种会“喝酒”的草莓。记者在该农场看到,草莓看起来和普通草莓并无二致,但该草莓有一种本领——“喝酒”。  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会阻碍草莓生长,严重时会导致草莓停止生长。农场负责人王海河指着红彤彤的草莓说,在花期及膨果期,会给草莓“喝”50度以上的白酒,这些白酒主要作用是消毒、杀菌,白酒中的酒精对病菌起到抑制作用,从而预防白粉病。在草莓花期、膨果期,叶片患白粉病会导致果实品质和产量下降。一亩草莓使用白酒约500毫升,喷洒到叶片上即可。“虽然是‘土方法’,但效果特别好,‘喝酒’长大的草莓,不仅外形美观,而且口感好。”王海河表示。游客采摘草莓。“住楼房”的草莓  在龙湾屯镇龙湾农场,一排排高约1.5米、共四层的立体双边塔装高架,远看如一栋微缩版楼房。这里就是草莓生长的家,全透明采光格局、集中供暖,草莓从下而上错落分布,两边背靠背布局。  “这种‘住楼房’长大的草莓,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立体栽培方式。”该农场总经理徐梦佳介绍,这种方式的优点就是充分利用空间,提高产量和单位面积经济收益,便于生产管理,节水环保。同时采用培养基,减少土传病害和其他病虫害。
农业科技报 | 分享: 2023-02-15
  (记者 李竟涵)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如何理解文件的部署和相关要求?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采访了多位三农领域的权威专家。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从当下做起  今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面对这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今年的三农工作怎么干?  “起步之年,方向感很重要。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既强调要锚定农业强国目标,又体现了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就是要从当下做起、解决好三农实际问题,这也就是在向农业强国的目标迈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指出,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工作抓手,为各地区各部门做好当前三农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9个方面33条任务,体系完整、内容全面、长短结合、操作性强。既保持了与2022年文件精神的衔接,又从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新部署,丰富拓展了三农重点工作的内涵。”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说。  今年是推动经济运行总体回升的关键之年。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委员会委员张红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全力以赴抓经济,我们既有非常扎实的基础,也有需要正视的内外部挑战。怎样以国内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做好三农工作非常重要,在此背景下,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意义重大。”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与去年一脉相承,继续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一条主线。  “与去年相比,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工作的部署主要侧重以下三个方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姜长云提出,一是侧重部署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明确提出了我们要建设怎样的农业强国;二是侧重统筹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三是侧重强调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将“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专门作为一部分,“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等多条内容也直接聚焦改革。  稳面积提单产,夯实粮食“压舱石”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部分就明确提出“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这一方面是考虑到目前全球粮食市场仍然处在高位运行,防范全球粮食市场波动向国内市场传导,我们要把立足点放在发展国内生产上。另一方面,促进经济回升需要提振市场信心,提振信心很重要的一块就是稳定物价,而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对稳物价起着关键性支撑作用。因此,做好今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工作,是稳大局、强信心、促复苏的‘压舱石’。”叶兴庆表示。  在具体工作举措上,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开展吨粮田创建”“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等。  叶兴庆认为,今年在采取措施稳面积的同时,发展粮食生产的着力点要放在提高单产上。分作物来看,稻谷和小麦要稳面积稳产量,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提高优质稻和优质小麦的比重,而大豆和玉米通过单产来提高产量的潜力还比较大,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把提高大豆和玉米的单产作为重农抓粮的重要方面。  “中国有14亿多人口,国内农产品的需求量和消费量都很大。我们要建设农业强国,一定是主要依靠自身力量来解决粮食问题。”魏后凯指出,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要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减少粮食的损耗和浪费。同时立足国情农情,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确保粮食的安全,分品种确定不同农产品的“优先序”。  “稳产保供需要做好耕地、科技、大食物观、减损四篇文章。”张红宇认为,在耕地上既要守住数量和质量红线,又要挖掘资源潜力,在生态友好的前提下,科学利用非耕地资源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在科技上要做到良种良法配套,把试验田里的集成技术扩大到大田生产中去;要立足当前消费需求,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结构。“此外还要生产和止损并举,据估算,我们如果能减少50%餐桌上的浪费,就相当于增加了1亿多亩粮食生产。”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要坚持产业链供应链思维,加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统筹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姜长云提出,要夯实储备调节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基础,鼓励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农产品市场调控,推进跨周期调控、逆周期调控有机结合,把握好政策出台和调控选择的时度效。  做好“土特产”文章,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脱贫地区,怎样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  “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核心是要有产业支撑。”魏后凯提出,发展乡村产业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从各地条件和资源禀赋等出发,充分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元价值,发展既有地区特色、又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乡村产业。二是推进产业融合,打造以农业为基础的全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同时发挥城市带动作用,推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三是打造全链利益共同体,让产业链各方都能从中获益,尤其是让农户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只有产业得到充分发展,才能提供有吸引力的就业机会,才能留住年轻人。”叶兴庆指出,对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而言,要着力加强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提高经营性收入占比,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在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相对于其他产业,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影响,总体上更加突出。”姜长云提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快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要深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和“数商兴农”“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等,推动形成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组团、集群、融合、联动发展新格局。  重“硬件”也重“软件”,让乡村成为令人向往的地方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此作出重要部署,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作出了细化部署。  “和美乡村体现了中国的和文化,也反映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各个方面。和美乡村并非是千村一面,而应体现个性特色之美,强调多样性、差异性。”魏后凯认为,当前工作的重点要聚焦在“宜居宜业”上,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推进乡村建设,同时要在美丽乡村建设基础上,做好试点示范工作的过渡衔接。各地可结合实际制定建设导则或负面清单,明确和美乡村建设的原则和导向。  “要通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让乡村真正成为大家向往的地方。”张红宇强调,在村庄建设和村庄规划上要走新路,但要避免走弯路。要围绕“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要求,做好县乡村规划,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结合农民需求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比如,顺应当前产业发展趋势,在通网通电基础上,让农民能利用数字经济发展生产,更多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关键,在于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叶兴庆表示,要顺应乡村人口结构、公共事务、政府与村庄职责边界的变化趋势,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完善村民自治的单元划分、组织形式和技术工具,利用网络等提高参与度和治理效能。  姜长云认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构建便捷生活圈、完善服务圈、繁荣商业圈、体验旅游圈不断取得实效。推动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下沉基层,增强服务普惠性、体验性和有效性。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2-14
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党的二十大后发布的第一个中央一号文件,具有更加特殊的重要意义。文件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突出年度任务和阶段性任务,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具有很强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细化部署,释放了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为我们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各项要求,确保今年三农工作见声势、见行动、见实效。  过去一年,全国农业农村系统统筹疫情防控和农业农村发展,有效应对多重挑战,取得了粮食再夺丰收、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扎实推进等亮眼成绩,稳住了农业基本盘、夯实了三农“压舱石”,为稳定经济社会大局提供了基础支撑。也要看到,国内经济复苏基础还不稳固,国际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更要毫不放松抓好三农工作,不断夯实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的三农根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什么是农业强国、为什么要建设农业强国、怎样建设农业强国进行了深入阐释。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有关要求,对今年三农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方向既定,接下来就是落实于行,真刀真枪干起来。各地各部门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具体部署,狠抓落实,埋头苦干,坚决守牢底线任务,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早日照进乡土现实。  要抓紧行动积极推进,着眼长远架梁筑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是亿万农民的真切期盼,等不得,也慢不得。面对任务繁琐、线头庞杂的工作局面,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厘清主线,从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的地方入手,把既定部署一项一项往前推进,确保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确保农业强国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当然,也要认识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长期性工程,要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防止大干快上、提不切实际的指标、超越发展阶段急于求成。  要守牢底线夯实基础,抓好发展强劲动能。做好三农工作,要坚持“守底线”与“促发展”相结合。守底线就是要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和防止规模性返贫两大底线。保障粮食安全,要以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为工作目标,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防止规模性返贫,要用好监测机制,稳定完善帮扶政策,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促发展就是要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等任务要求,全方位谋划农业农村发展前景,高质量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以科技创新和农村改革为双轮驱动,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要强化保障严格落实,结合实际创新手段。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全年三农工作的任务清单,有不少是到年底要交账的硬任务,务必要不折不扣抓好落实。要从政策、组织、机制等层面强化保障,不断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确保乡村振兴有钱投、有人干、责任实。在严格落实文件要求同时,也要结合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变化、新问题、新挑战,科学分析研判形势,结合乡村实际,因时因地制宜,着力增强系统把握三农工作、有效破解两难多难问题、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能力,与时俱进改进提升工作方法,以工作本领的强化提升不断打开三农工作新局面。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推动经济运行总体回升的关键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做好三农工作,支撑保障全局大局的要求更高、任务更重。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举措、更实的作风,锐意奋发,不负韶华,用心用情绘就乡村振兴、民族复兴、农强国强的壮美画卷。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2-14
 (记者 于文静 陈冬书)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13日由新华社受权发布。这份文件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全文共九个部分,包括: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文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守好“三农”基本盘至关重要、不容有失。党中央认为,必须坚持不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文件提出,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防止规模性返贫等底线,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真抓实干做好2023年重点工作,不折不扣完成好既定目标任务,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进展、农业强国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新华社 | 分享: 2023-02-14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