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刘一明)今年,农业农村部等部门继续稳定生猪生产长效性支持政策,实施生猪产能调控,保护和稳定基础产能,加强非洲猪瘟等疫病防控。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生猪产业经受住了市场波动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考验,能繁母猪存栏量始终保持在4100万头调控线以上,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猪肉市场供应有保障,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资料图片  稳政策 养殖户信心十足敢发力  在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余关镇大花岭村的一处开阔地带,占地2800余亩的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让人大开眼界。放眼望去,21栋楼房猪舍整齐排列,这片猪舍年出栏量达210万头。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生猪出栏52030万头,全国猪肉产量4150万吨,同比增长5.9%,预计全年猪肉产量将稳中有增。生猪生产稳定、供给充足离不开行业上上下下、各个方面的努力,这背后,政策支撑尤为关键。  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先后5次召开生猪企业代表座谈会、部门协调会、视频调度会,督促各地保持财政、金融、用地等长效性支持政策的稳定,切实抓好生猪稳产保供工作。同时持续开展督导,要求对养殖场(户)和屠宰加工企业不得随意限贷、抽贷、断贷,不得违法违规扩大禁养区范围。  在金融方面,召开金融支持生猪产业发展座谈会,将5000多家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名单转交银保监会,争取信贷支持。联合中国农业银行印发《金融助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为生猪产能调控基地提供点对点金融服务。与此同时,中央财政继续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生猪政策性保险和生猪良种补贴等支持政策。  “目前我们养猪享受了贷款贴息,基本上利息都能补贴回来。今年上半年,我们还从广东引进一批优秀种公猪,政府按照每头1000元的标准给了我们原种猪引进补助。有了这些好政策,底气更足了。”黑龙江大北农食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肇州分公司总经理潘洁说。  总的看,目前生猪稳产保供政策体系基本建立。由于政策稳、市场好,养殖户信心更足,市场预期看好,生猪生产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有力保障了全国猪肉市场供应。特别是这些经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政策举措,已体现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并吸收到刚审议通过新修改的畜牧法中,政策保障进一步制度化、法治化。    稳预期 生猪产能调控平缓价格波动  我国生猪产业就像一辆巨大的卡车,载着全球近一半的猪和近2000万养殖场户,行驶在上坡与下坡交替的道路上。载重大,惯性也大,猪少价高伤民,猪多价低伤农,产能在短期内很难调整到合适。  为了让这辆巨无霸行驶得更稳,猪价波动更平缓,决策者们想了多种办法。经过持续摸索,在去年9月,农业农村部印发《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确定了全国能繁母猪存栏保持在4100万头左右的调控目标,要求分级建立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形成上下联动、响应及时的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  今年6月,农业农村部又印发了《生猪产能调控工作考核方案》。从一年多来的实践看,生猪产能调控工作开局良好,各项措施落实有力,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生猪产能调控是一项开创性工作,精准把住了能繁母猪存栏量这个“总开关”。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每月监测并反馈各省能繁母猪存栏量,及时督促存栏量过度下降的省份采取增养措施,恢复和稳定生猪产能。  前几轮“猪周期”价格低迷时,能繁母猪存栏量降幅动辄就是百分之十几甚至二十。开展产能调控后,虽然去年6-10月和今年2-5月生猪养殖经历了较长时间亏损,但能繁母猪存栏量累计降幅仅为8.5%,能繁母猪没有被过度淘汰,有效保护了基础产能。  河北、江西、四川等省份将生猪产能调控纳入重点工作考核激励,河南、山东、湖南、吉林等省份统筹资金支持生产发展,上海、江苏、湖北、广东、新疆等省份创新金融补血造血。一些省份针对能繁母猪存栏量降幅较大的情况,采取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补贴、贷款贴息等措施,使产能尽快回到了合理区域。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今年10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379万头,为4100万头正常保有量的106.8%,处于合理水平,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能繁母猪存栏量均超过正常保有量的95%,达到了《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的要求。  “实施生猪产能调控这一年来,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省里每个月都会收到农业农村部发来的预警信息,再由省里向各市县进行传达,以此为各产能调控基地提供参考。生猪价格也从年初的低迷逐步回升至盈利,并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减少了猪周期对整个产业的影响。”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兽医处处长黄立诚说。  数据表明,最近一轮“猪周期”猪价下行19个月后即止跌回升,比近5轮平均下行时间缩短了5个月左右。预计今年全年生猪平均价格在每公斤19元左右,比去年低2元左右,将为稳定全年CPI发挥重要作用。全年生猪养殖头均盈利也将达到300元左右的正常水平,对于调动养殖场户积极性,保护基础产能十分有利。  可以说,生猪产能调控成效初步显现,国家层面生猪监测预警的权威性已经树立起来了,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100万头的目标任务也经受住了市场的检验,这一鲜明的调控“风向标”正逐步成为广大养殖场(户)的行动“指南针”。  稳防病 给生猪供给打了个“好地基”  2018年8月,非洲猪瘟疫情传入我国,给生猪生产造成巨大损失。面对复杂严峻的防疫形势,农业农村部及时牵头成立联防联控机制,落实完善《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实施方案》,制定发布《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技术指南》,指导各地全力以赴抓好防控工作,有效遏制了疫情扩散蔓延的势头。减损就是增产,做好动物防疫工作,保持动物疫情总体平稳可控,才能保障畜产品供应稳定充足。  今年以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继续落实各项常态化防控措施,毫不松懈抓好非洲猪瘟等生猪重大疫病防控。坚持开展包村包场排查和入场采样监测,抓实疫情快报、周报、月报制度,发现风险隐患及时报告、及时预警、及时处置。深入推进生猪疫病净化和无疫创建,累计建成国家级猪病净化场62个、非洲猪瘟无疫小区166个,通过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不断提升养殖环节生物安全水平。  此外,农业农村部还印发加强秋冬季生猪疫病防控工作的通知,发布秋冬季生猪疫病防治技术指南,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交叉检查,统筹抓好冷季生猪常见病防治。全面实行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坚持防疫优先、保供为要,强化检疫、调运、屠宰等关键环节监管,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的底线。  “通过不断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建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深化包村包场网格化巡查排查,常态化专家巡回指导和大清洗、大消毒活动,切实降低疫病传播风险。持续开展动物检疫监督能力提升行动,以动物移动监管为核心,落实养殖、运输、屠宰、无害化处理全链条管控措施,稳定控制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为我省生猪稳定供给打好了基础。”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副局长张乃清说。  截至目前,今年各地仅报告发生1起非洲猪瘟疫情,扑杀生猪134头,疫情报告数和扑杀生猪数均较前几年大幅减少,未报告发生其他生猪重大疫情。生猪疫情形势平稳可控,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防疫保障,提振了养殖场户恢复和扩大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抓紧抓实生猪稳产保供各项工作,精准开展产能调控,加强生产监测与预警引导;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畜牧法为契机,督促地方稳定用地、贷款、环保等长效性支持政策;毫不松懈抓好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落实好监测排查、清洗消毒、无害化处理、检疫和调运监管等重点措施,保障生猪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2-16
新华社记者国家统计局12日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731亿斤,比上年增加74亿斤,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粮稳天下安。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极端天气、农资涨价等多重挑战下,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增产丰收,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统筹部署的一系列粮食稳产增产举措落地见效,印证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郯城街道农民将收获的水稻装车。新华社发(张春雷摄)“人特别努力、天比较帮忙”  严冬将至,确保河南全省8500多万亩小麦安全越冬成为新课题。自秋收秋种以来,河南省商水县张庄镇南陵村的种粮大户邱守先就忙得一刻不停。“冬小麦刚种上,就已经签约了买家。”最近他又忙着走村串户,与更多有意愿的农户协商流转土地。  民以食为天,粮价是百价之基。今年粮食生产经历多重挑战,实现高位再增产,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介绍,今年粮食面积继续增加,在粮食增产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各地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强耕地种植用途管控,清理“非粮化”,复耕撂荒地,推行间套复种,千方百计挖掘面积潜力,夏粮、早稻面积分别增加138万亩、31万亩,秋粮面积也增加较多,奠定了丰收基础。  大豆扩种取得实质性进展。我国启动实施国家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在东北地区推广轮作扩大豆,在西北、黄淮海、西南和长江中下游等地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今年大豆面积超过1.5亿亩,是近60多年来大豆面积最高值。  今年粮食生产经历罕见秋汛、夏季干旱等挑战,局地灾情重,各地各部门攻坚克难、多措并举。  潘文博表示,夏粮遭遇上年罕见秋雨秋汛,三分之一小麦晚播、长势差,通过落实促弱转壮、“一喷三防”等措施,加上入春后天气比较好,夏粮最终实现增产,是“人特别努力、天比较帮忙”的结果。  秋粮生产方面,长江流域遭遇严重高温干旱,这些省份通过水库调水、人工降水、地下打水、河湖抽水等措施增加抗旱水源。同时,占全国秋粮产量70%左右的北方主产区大部旱涝灾害少,秋粮增产较多,有效弥补了灾区损失。稳产能关键: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近日在湖南省汨罗市罗江镇罗江村,刚忙完手上的农活,村党总支书记周艳就带领村干部们测量田地面积。“今年村里有1200亩稻田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后机械化作业更方便,增产更有保障。”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容之一是完善水利设施,旱能浇、涝能排。  据了解,南方夏季高温少雨,对秋粮造成了一定影响,但对产量影响总体有限。主要原因一是水源灌溉条件较好。南方2亿亩中稻大部分有水源条件,7600多万亩双季稻田大部分也有水源,高温干旱主要影响丘陵岗地、“望天田”和部分灌区末端等没有灌溉水源条件的地块。  同时,当南方高温干旱发生时,早稻已经收获;部分中稻抽穗扬花,影响了结实率,但占比较小;双季晚稻大多处于分蘖拔节期,对高温干旱不敏感,影响较小。  据农业农村部调度,南方12省(市)粮食作物因高温干旱受灾3119万亩,分别占南方秋粮、全国秋粮面积的6.1%、2.4%。通过及时落实“一喷多促”等稳产增产措施,一方面促进受灾作物生长恢复、减少了产量损失,另一方面促进未受灾地区秋粮单产提高,实现非灾区多增产,部分弥补灾区损失。  科技是稳产增产的关键。农业农村部持续开展下沉一线包省包片联系指导,组织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科技小分队赴主产区和重灾区蹲点指导,采取喷施叶面肥、以水调温等技术措施。各地也多渠道调度水源科学抗旱,能浇尽浇,对确实没有灌溉条件因灾绝收的中稻田,蓄留一季再生稻以弥补损失。真金白银支持粮食生产  日前,在位于新疆巩留县的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伊犁分公司库房,工人们正把玉米种子搬运上大型货车,这批种子将被运到山东。“现在企业年加工玉米种子4万吨,产品面向全国销售。”伊犁分公司经理许福生说。  今年农业农村部提出稳口粮、稳玉米,扩大豆、扩油菜。  潘文博表示,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是底线任务,扩种大豆油料、提高食用油自给率是硬任务。今年小麦、稻谷两大口粮基本稳定,玉米面积稳中略减,但单产提高,总产稳中有增;大豆面积增加较多,实现扩面增产,总产创历史新高。  各地通过复耕复垦、减垄增地、水改旱、推行杂粮杂豆马铃薯与大豆轮作等方式,挖掘大豆扩面潜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推广超过1500万亩。在东北、西北等主产区集成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等高产技术模式,在黄淮海地区推广玉米适当晚收技术模式。  面对农资价格上涨等情况,今年中央财政先后向实际种粮农民发放400亿元一次性补贴。稳定实施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扩大耕地轮作休耕项目实施规模,用于支持稳定南方双季稻、扩种东北大豆、开发冬闲田扩油菜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  同时,我国继续提高稻谷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水平,稳定农民收入预期。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启动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  “今年中央财政安排16亿元实现小麦‘一喷三防’在主产区全覆盖,在南方抗高温热害关键农时,安排100亿元支持南方中稻抗旱保丰收,力度之大是多年少有的。”潘文博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极端气象灾害事件增多,粮食生产的过程,就是不断与自然灾害斗争的过程,我们始终立足抗灾夺丰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技术措施,努力做到“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粮”。
新华社 | 分享: 2022-12-16
新华社北京12月13日电(记者 侯雪静)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对外公布。实行乡村振兴责任制的总体要求是什么?办法对落实乡村振兴部门和地方的责任分别作出了哪些规定?办法在强化考核监督方面作出了哪些规定?中央农办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新华社记者提问。确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问:实行乡村振兴责任制的总体要求是什么?答:实行乡村振兴责任制,主要目的是以责任落实推动政策落实、工作落实,确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重点任务落到实处。一是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各地农村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和工作基础不同,必须紧密结合本地区实际抓好乡村振兴责任制落实,分区分类明确职责重点,统筹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二是条块结合、分级负责。压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乡村振兴工作的主体责任,强化部门行业责任,发挥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等作用,把分散在多个部门、多个领域的乡村振兴工作统筹抓起来,形成乡村振兴的政策合力、工作合力。三是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各环节,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落到为农民办实事、解难题上,让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四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层层落实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要求。制定出台办法,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建立健全乡村振兴责任体系,健全强有力的乡村振兴推进机制,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合力促振兴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压实部门责任、强化协同配合问:办法对落实乡村振兴部门责任作出了哪些规定?答:办法对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推进乡村振兴主要责任内容、责任要求和责任主体作出了具体规定。在责任内容上,办法明确部门推进乡村振兴8个方面具体责任,包括拟订并组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等。在责任要求上,办法规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牵头组织开展乡村振兴重大政策研究、重大事项协调、重大任务督促落实等工作,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落实行业或者领域内乡村振兴各项任务,加强对本单位本系统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在责任主体上,办法强调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党组(党委)对本单位本系统乡村振兴工作负主体责任,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问:办法对落实乡村振兴地方责任作出了哪些规定?答: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农村基层党组织直接负责本地区乡村振兴工作,办法对有关责任内容、责任要求和责任主体作出了明确规定。在责任内容上,办法明确了地方党委和政府推进乡村振兴14个方面具体责任,包括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规划发展乡村产业,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等。在责任要求上,办法分级明确了省、市、县、乡、村五级的具体责任要求。省级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乡村振兴工作负总责,并确保乡村振兴责任制层层落实;市级党委和政府负责本地区乡村振兴工作,做好上下衔接,发挥好以市带县作用;县级党委和政府是乡村振兴“一线指挥部”,整合各类资源要素,组织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乡镇党委和政府应当把乡村振兴作为中心任务,“一村一策”加强精准指导服务,抓好乡村振兴资金项目落地、重点任务落实;村党组织统一领导村级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组织动员农民群众共同参与乡村振兴。在责任主体上,办法强调省、市、县、乡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以及村党组织书记,是本地区乡村振兴第一责任人,并对如何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责任作出相应的部署和规定。此外,办法在社会动员方面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深化定点帮扶。二是强化东西部协作。三是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发挥考核监督“指挥棒”作用问:办法在强化考核监督方面作出了哪些规定?答:办法围绕责任落实构建了一整套全方位考核监督机制,切实发挥“指挥棒”作用。一是建立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制度。组织开展省级党委和政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对省级党委和政府领导班子以及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省级党委和政府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二是建立乡村振兴工作报告制度。各级党委和政府每年向上级党委和政府报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各级党委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作为向本级党的代表大会、党委全体会议报告的重要内容。三是开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督查。每年对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开展督查。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对乡村振兴政策落实、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等实施监督。县级以上地方党委和政府定期对下级党委和政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开展监督。四是开展乡村振兴监测评估。有关部门建立客观反映乡村振兴进展的指标和统计体系。县级以上地方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进行评估。五是强化乡村振兴激励约束。对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到位、工作成效显著的部门和个人,以及作出突出贡献的社会帮扶主体,以适当方式予以表彰激励。对乡村振兴工作中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的,依法依规追责问责。同时,对乡村振兴工作中履职不力、工作滞后的,建立常态化约谈机制。
新华社 | 分享: 2022-12-14
●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出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手全面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明确以此统揽四川现代化建设全局,这是本次全会取得的重大成果,也是本次全会最突出的亮点  ●总抓手提纲挈领、擘画长远,大道至简、要言不烦,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取向、工作导向、奋斗指向,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总纲  ●要深入领会、深刻把握,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一要准确把握总抓手的丰富内涵  二要准确把握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要准确把握总抓手与总牵引、总思路的相互关系(张道平)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出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手全面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明确以此统揽四川现代化建设全局,这是本次全会取得的重大成果,也是本次全会最突出的亮点。王晓晖书记在主题报告中,对为什么提出总抓手,总抓手内涵是什么,怎么推动总抓手落地落实,以及如何把握总抓手与总牵引、总思路之间的关系,等等,都作了深刻阐述,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决策部署上来。一 方向决定未来,必须深刻领会省委提出总抓手的深远意义与重大考量  方向明,事业兴。对于四川这样一个大省而言,各方面工作千头万绪,各项任务艰巨繁重,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样才能明确方向、汇聚力量,充分调动全省上下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步调一致向前进。省委提出这个总抓手,是有重大考量的。  这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党的二十大取得一系列重大政治成果、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纲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全党发出了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冲锋号令。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把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作为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之一,把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高度重视、寄予厚望,来川视察时明确要求我们站在更高起点上谋划未来发展,在新的征程上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四川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在新的征程上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是我们需要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自觉在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明确方位、找准定位,结合实际研究谋划好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巴蜀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确保总书记为四川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这是推动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四川现代化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生动缩影,既有中国式现代化的普遍共性,也有基于自身发展阶段的重要特征。全会作了深入分析,梳理概括为“六个期”,即工业化处于由中期向中后期转型推进期、城镇化处于加快推进期、农业现代化处于提质增效期、信息化处于动能释放期、城乡发展处于深度融合期、区域发展处于协同优化期。王晓晖书记在报告中明确指出,这些特征说明,四川现代化建设既有不少短板弱项,也有许多有利条件,决定了四川现代化建设之路是一个多重任务叠加、多重目标协同、多重路径并行的共进过程,必须从战略上进行系统谋划推动,更好适应新阶段新任务新要求。“六个期”的重大判断,体现了省委对大局大势、省情特征、发展实际、目标任务的清醒认识,也是我们提出总抓手的基本立足点和根本依据。我们必须立足省情实际,把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以此推动四川现代化建设。  这是集思广益充分凝聚各方智慧力量的重要成果。总抓手是半年多来全省上下在学习调研中不断深化认识、不断丰富完善而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后,省委及时召开省委工作会议,王晓晖书记作了重要讲话,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作出全面部署,对加强重大问题研究、站在更高起点上谋划未来发展提出明确要求。之后,省委列出22个重点课题,由省领导牵头开展两个多月的调查研究,形成一批高质量调研成果,9月下旬省委召开专题会议听取调研成果汇报。党的二十大闭幕后,各课题组又及时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了深入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省情实际和推进新形势下四川现代化建设战略举措的认识把握。这些都为起草好全会文件提供了丰硕的思想认识成果。其间,王晓晖书记多次深入市(州)调研,多次召开各类座谈会,广泛征求省领导、省直部门、市(州)委书记、专家学者、民主党派、党外人士的意见建议,大家普遍反映,在新形势下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管全局、指导性强的总抓手。在充分吸收各方智慧的基础上,全会提出这一总抓手,得到全省上下各个方面各条战线的高度认同,一致认为这一总抓手抓住了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和要害,充分彰显了省委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政治自觉,展现了省委观大势、谋大局、抓大事的深刻洞察力和强烈使命担当。只要按此抓下去,就一定会推动四川现代化建设开创新局面、再上新台阶。二 战略关乎全局,必须准确把握总抓手的核心要义和创新观点  总抓手提纲挈领、擘画长远,大道至简、要言不烦,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取向、工作导向、奋斗指向,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总纲,我们要深入领会、深刻把握,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一要准确把握总抓手的丰富内涵。“四化同步”,核心是“四化”,关键在“同步”。报告坚持历史与现实相贯通、国际与国内相结合,紧扣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对“四化”分别作出深刻阐释。比如,“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从历史发展进程看,最早的现代化就是工业化。前些年美西方国家‘脱实向虚’,这几年又提出推进‘再工业化’,从一个方面也说明推进工业化的极端重要性”;“信息化是当今时代最鲜明的特征和标志,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产物,城镇化具有巨大拉动效应,可以为现代化创造新需求、拓展新空间”;强调四川在全国农业版图中肩负重要使命,“农业现代化对四川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这些论述,站位全局、视野宏阔、论证充分、令人信服。“同步”并不是齐步发展、也不是等量推进,报告提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一体布局、功能上耦合叠加”,就是强调“四化同步”的整体性、协调性、集成性,在战略上不能零敲碎打、单兵突进,需要系统思考、整体布局、综合施策,体现了省委识变应变的战略眼光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城乡融合”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四川户籍人口中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比例是1.6:1,农村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比例虽在缩小、但绝对值仍在扩大;农村在资源要素配置、公共服务供给、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与城镇仍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这些决定了四川实现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而不在城市。报告鲜明指出“城乡融合”就是“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统筹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现代文明向乡村传播,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形成城乡共同繁荣新局面”,强调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体现了省委对四川工作大局的从容驾驭和通盘把握。  “五区共兴”是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我省地域广阔、地理差异明显,自然禀赋和发展基础差别之大在全国都是少有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始终是四川基本省情,也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禀赋条件和发展基础差异,立足功能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创新协同机制,促进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推动各区域共同繁荣发展。全会着眼我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深刻调整的新形势新变化,落实党中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赋予了“五区共兴”新的内涵,即推动优势地区更好发展、生态功能区更好保护、欠发达地区加快追赶,促进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共兴。这与历届省委区域发展战略相接续,体现了省委一张蓝图绘到底、与时俱进谱新篇的坚强定力和信心决心。  二要准确把握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四化同步”重在解决发展路径和内驱动力的问题,“城乡融合”重在重构城乡关系、塑造良好发展生态,“五区共兴”重在全域协同联动、在缩小地区差距中同步实现现代化。三者既相对独立、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内在融合,是一个相互促进、互为依托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四梁八柱。全会强调各地情况不同,推进过程中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有各自重点和先后次序,区分轻重缓急、明确主攻方向,每年办几件关乎全局和长远的大事要事,一步一个脚印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这些部署要求,既讲“两点论”又讲“重点论”,既讲矛盾的普遍性又讲矛盾的特殊性,体现了省委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有机统一的科学方法。  三要准确把握总抓手与总牵引、总思路的相互关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突出了新时代治蜀兴川的战略引领;提出以“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为工作总思路,阐明了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首要原则、第一要务、根本目的和底线要求。在此基础上,全会提出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为总抓手,首次把总牵引、总思路与总抓手放在一起、集中表述,共同构成新征程上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三个总”是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在四川的具体化,服务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这条主线,统一于新时代治蜀兴川的生动实践,贯穿于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奋斗征程,有利于全省上下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努力走出一条把握时代大势、符合发展规律、体现四川特色、服务国家全局的现代化之路,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四川篇章。三 实干铸就辉煌,必须牢牢把握推进总抓手落地落实的着力重点和重大举措  全会紧紧围绕总抓手作出一系列立足当前、事关长远的重大部署,明确了四川现代化建设的施工图和任务书,我们要系统把握、整体推进。  “四化同步”方面,全会突出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强调重点要在优势产业高端化上做文章、在传统产业新型化上下苦功、在新兴产业规模化上求突破;突出信息化的牵引作用,强调重点要推动基础设施信息化升级、企业行业信息化改造、经济社会信息化转型;突出城镇化的载体和平台作用,强调重点要促进中心城市提升品质强集聚、周边城镇注重协同强配套、中小城镇突出特色强功能;突出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强调重点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念好“优、绿、特、强、新、实”六字经、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把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城乡融合”方面,全会着眼推动城乡产业深度融合,提出要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建立产业园区带动模式,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推动城市资本、技术、人才等向农村流动;着眼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提出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统筹解决户籍、资金、公共服务等瓶颈问题;着眼厚植绿色本底,提出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着眼留住文化根脉,提出打造具有天府特色、彰显巴风蜀韵的文化名城、文化地标,真正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五区共兴”方面,全会围绕建强动能更充沛的现代化成都都市圈,提出提升成都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成德眉资4市基础设施一张网、产业协作一盘棋、政策设计一体化;围绕做强支撑更有力的次级增长极,分别对省域经济副中心、区域中心城市、其他市(州)以及国省新区、各类高新区经开区提出明确要求;围绕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提出加快补齐发展短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形成先发带后发、先富帮后富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同时强调,要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一步加强与重庆方面全方位协作,强化双核联动、双圈互动,突出成渝主轴、南北两翼,合力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总抓手是管方向、管长远、管根本的,对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四川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把蓝图变为现实,是全省上下的共同政治责任,需要各个方面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大家一起来干。我们要一锤接着一锤敲,一步接着一步走,脚踏实地推动“四化同步”取得新突破、“城乡融合”展现新面貌、“五区共兴”形成新格局。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2-14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党的干部守纪律强规矩非常重要。新时代十年,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重塑了党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在全社会润物无声增进了党群干群关系。这有利于破解长期积累或出现的矛盾问题。坚持把八项规定包括纪律作风一以贯之,就要言必信、行必果,不迟疑、不观望,让刚性纪律制度长牙齿。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事实证明,纪律作风须咬住“常、长”二字,经常抓、深入抓、持久抓,保障抓出成效。面向各级组织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看起来是小事,但体现的是一种政治定力。“整治四风”,应先把八项规定精神抓好,抓党建应从“四风”做起。强作风管理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不妨办好能办成的事,能认真干好的事。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民、取信于党内同志。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这是最直观的体现。上边千把锤、下边一根钉,各级干部尤须谨慎。纪律规矩是最具约束力的,当然会紧一点,紧一点就会不舒服自在。而老百姓的舒适度却会好一些、满意度会更高一点,对党的认知自然会更好一点,这是人心向背晴雨表。让各级干部敬畏法律、敬畏规矩纪律,管住手嘴腿,春风化雨,就会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立足关键少数,加强教育引导,注重破立并举,把自身思想工作摆进去。言必信、行必果,不迟疑、不观望。只要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就会持续向好。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不断深化自我革命,这是新时代十年,广大人民群众最为拥护,最为赞誉的事情之一。(通讯员:长河川淼)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2-13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再获丰收,再创新高!12月1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731亿斤,比上年增加74亿斤,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稻穗金黄千顷浪,大豆摇铃千里金。这是克服北方罕见秋汛导致冬小麦晚播、局部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和南方持续高温干旱等影响取得的增产丰收,是大豆油料扩种成效明显、粮豆轮作规模扩大的调结构扎实答卷,是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的有力支撑。沉甸甸的金色丰收不仅为我们战胜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稳定全球粮食市场和食物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份丰收再次有力宣示,不管国际形势怎么变化,我们有能力保证14亿中国人民每天到点开饭,不饿肚子。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面对多重风险挑战,我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地生根,确保全国秋粮播种面积稳中有增,保住了秋粮丰收的“基本盘”。面对农资价格上涨等现实情况,今年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之大多年未有,全年分三批下达400亿元,通过中央预备费安排农业生产和水利救灾资金100亿元,真金白银的举措稳住了种粮收益和农民种粮积极性。农技指导服务沉到田间地头,秋粮生产关键时期,多支指导工作组、专家指导组和科技小分队“一竿子扎到底”,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基层农技人员开展指导服务,成为抗灾夺丰收的坚强保障。  金秋十月,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今年全国粮食实现增产丰收,是深刻贯彻落实这一要求的最新实践,也是我们团结奋斗夺取新的丰收的金色起点。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各地各级党政部门和农业农村系统务必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确保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秋收冬藏又一年。眼下,全国秋冬种基本结束,冬小麦从北向南已陆续进入越冬期,正是抓好田间管理的关键期,各地务必持续抓紧抓实粮食生产,为新一季丰收夯实根基、孕育希望。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2-13
  (李竟涵)“淡水鱼养殖普遍使用硫酸铜”“渔民自己都不敢吃”?近期一些短视频以上述吸睛的说法,在网络上引发了大量转发和关注。12月8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发布辟谣消息称,规范使用硫酸铜类兽药不会给水产品质量安全带来隐患,我国养殖销售的淡水鱼大可安全食用。此次争议似已平息,但“谈药色变”的话题炒作屡试不爽的现象,却值得我们深思。  这里“谈药色变”的“药”主要是指兽药、农药等,此类话题炒作大多避实就虚、表达夸张,而且每隔几年就反复被拿出来翻炒、依然有市场。就拿这次“硫酸铜养鱼”的视频来说,其中针对的硫酸铜用在水产养殖中,确实可以作为杀虫剂和除藻剂,这大大增加了对普通消费者的迷惑性。视频抛开使用剂量等关键因素大谈危害的专业谬误,对非专业人士来讲又很难辨别。再加上“大量流入市场”“渔民自己都不敢吃”等刺激性表达的包装,往往能在网络上收割一大波流量。所以虽然该视频早在2019年就已在网上流传,但今年被拿出来翻炒依然能炒热。  其实即便不了解专业知识,细心冷静看看视频也不难发现,其中许多说法都缺乏足够的事实和权威翔实的数据支撑,多是掐头去尾的片段和短视频拍摄者的自说自话。但就是这样似是而非的说法和不够完整的信息链,为什么依然能引发众多关注?一方面,这是因为经过多年发展,我们已经告别了吃不饱肚子的匮乏时代,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吃得健康”,所以人们对食品安全更为关注。另一方面,也因为过去一些乱用滥用兽药、农药引发的农产品安全事件还留在公众记忆中,由此带来的认知偏见还没有完全消除。不过再想深一层,这更关乎对农业投入品使用和农产品供应安全的关系,我们应如何看待?  用了兽药、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并不意味产出的农产品就不安全。抛开剂量谈毒性是毫无意义的。就像人不可能一辈子不生病不吃药一样,动物和植物也会生病,生了病也要用药恢复健康,只要使用剂量符合要求、残留物质没有超标,就不会影响农产品的安全。此次引发关注的“硫酸铜养鱼”也是如此。铜是人体所需的一种微量元素,铜含量过多才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根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近年来评估数据,我国养殖及销售的淡水鱼体内铜离子浓度较低,基本都小于1毫克每公斤,是可以安全食用的。  更何况,我们今天能够吃饱饭,也离不开兽药、农药这些农业投入品的支撑保障。有专家说,“没有农药,粮食安全无从谈起”。这并非信口开河,而是有数据和实践证明。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测算,农药使用可挽回全世界农作物总产量30%-40%的损失。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产品供给之所以能实现从长期短缺到供应充裕的历史性转变,农药、化肥、兽药等农业投入品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我国粮食再获丰收,其中也有通过科学合理用药“虫口夺粮”的一份功劳。试想一下,如果农业生产完全不用药,从而导致农作物产量损失30%-40%,动荡中的世界粮食市场该怎样承受?我国14亿多人的饭碗要如何端牢?  当然,任何事情都要把握好一个度,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也是如此,“完全不用”不可能,“过量使用”更不可取。不可否认,过去由于相关产品结构不合理、农户科学用药意识淡薄等原因,发生过一些乱用滥用兽药、农药的问题。然而应该看到,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很多高毒高风险的兽药和农药品种都已被淘汰,管理部门对兽药和农药使用的监管措施也更为严格。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在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持续推进、兽药使用更加科学合理的当下,我们对“安全”的看法也该随之更新。对待农药兽药,一方面要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通过技术推广和加强监管等方式,让更多生产者科学减量用药,坚决杜绝违规滥用;一方面要坚持科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要谈药色变、妖魔化农药兽药,尤其要防止农业民粹主义、陷入“有机偏执”。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守护好这份老百姓最重要的生活安全感,不仅需要农业生产者安全生产、科学用药,也需要管理者加强监管和服务,需要媒体的科学宣传引导和消费者的理性认知。同时,各大网络社交平台也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加强内容审核把关,勿让谣言伤农的现象一再发生。在这样科学理性的氛围中,产业才能更从容健康地发展,消费者也才能更安心地享受三餐四季的幸福。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2-13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邓也  据媒体报道,最近,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宗光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宗光评上高级农技师职称的消息在当地成了新鲜事。“种地还能评职称?”这让很多村民觉得不可思议。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此后,为了更好地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全国各地纷纷试水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致力于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体面职业,赋能乡村振兴。  为“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等职业农民评职称,是对乡村振兴第一线人力资本的重视,体现出对“三农”人才专业化的需求,有利于畅通乡村振兴人才的职业成长,拓宽乡村振兴的引才和成才之路。但是,要让职业农民评职称有实效、被尊敬、受追捧,还要看价值的匹配程度以及社会的认可度。  与传统农业不同,现代农业更加凸显农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分工合作。新型职业农民应该是一群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有情怀的职业群体,在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发挥专业作用。针对这样的人才,评职称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我们知道,其他领域的职称,大多和收入挂钩、和岗位结合、和社会地位连接,所以这些职称评起来才更具动力。职业农民评职称,具备这样的效果吗?  大家都明白,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归根到底关键在人。人才人力外流,是诸多“三农”问题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职业农民评职称,只是一种为新型农民正名的“官方认证”,但这远远不足以吸引“三农”人才回归。现实中,在一些人的认知里,由于没有与收入直接挂钩,农民职称更像是一种荣誉,这导致大家参评热情不高。“名”和“利”能否对得上位,这就是职业农民评职称有意义、有价值、有实效的关键。  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因地制宜打出了不少政策“组合拳”。职业农民的职称,可以是一块“敲门砖”,能够更加顺利地来往各地政府、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水利局等,建立联系、深度交流、频繁沟通,共同解决“三农”工作的实际困难。职业农民的职称,可以是一张“优惠卡”,争取各种政策优惠、费用减免、项目支持,真真切切获得真金白银的实惠。职业农民的职称,可以是一张“入学证”,可以更加便捷地通往高校、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基地,进行学习交流培训,让职业农民更加“学术”起来,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职业农民和其他技术技能人才一样,都要坚持以实践为本,立足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评审过程中,要把握好制度的刚性和机制的灵活性,兼顾全国的普遍性和区域的独特性。只有让职业农民职称在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和价值,才能真正赋能乡村振兴,实现人才与农业农村的同频共振、共同发展。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2-12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张雨  峨边茗新村,地理位置优越,距成昆铁路复线上的峨边南站只有十多分钟车程。天气晴好时,还可远眺峨眉金顶等风景……目前,当地干部计划以茗新村为核心,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快推进农文旅产业园区项目。  抓项目、抓产业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既保证农民持续增收,又让农村充满活力。产业发展,要找准路子再迈开步子。对于四川,特别是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盆周山区的村镇而言,不同地方,外部环境千差万别,经济发展水平、风俗习惯等内部情况更不一样。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宜种则种,宜旅则旅,真正把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峨边茗新村  不能因为发展产业心切,就“捡进篮子都是菜”。不经深入调查研究,盲目模仿、盲目发展,把不适合当地的产业放在当地发展,就算短时间取得一定效果,长此以往,也会因违背规律而功亏一篑。更别说那些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看似贯彻落实上级精神及时,动静大、场面也大,却是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扎扎实实的落实,以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真正的矛盾和问题。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产业发展是一个非常“本土化”的事,只能坚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理念,发掘乡村功能价值、强化创新引领,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群众具体需求进行。既不盲目模仿也不盲目探索,既充分借鉴成功经验又不拘泥典型,才能充分把握因地制宜精髓,走出各具特色又符合实际的产业发展路子。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国家、省级层面规划是对乡村振兴的系统谋划,但对千差万别的广大乡镇村组而言,需要进一步找到与自身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关键点。不妨先问几个问题,比如“本地有什么”,就是村里有哪些特色、有哪些资源;“本地优势是什么”,是交通优势,还是技术优势、市场优势;“产业发展还缺什么”,究竟是缺人才、资金,还是缺别的?区位优势、短板缺陷等种种问题,都要提前想明白、考虑清楚、规划妥当。一步步厘清思路,对接宏观层面的战略规划,因地制宜进行微观上的操作,才能找到适合产业发展的特色道路,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最终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2-12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唐文婷)化悲痛为力量,回想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的十三年,国际国内形势更加复杂,在第三代中央领导核心正确指引下,完善了基本理论路线,确立了市场经济框架,完善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开创了改革开放新局面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回想第三代党中央工作期间,我们从容应对了一系列突发事件,战胜了各种风险困难。那些年通过坚守党的政治思想路线,尊重群众实践,准确把握时代方位特征,在改革发展稳定等各方面与时俱进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尤其是“三个代表”,运用马列主义立场、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遵循普遍规律,抓住了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的根本。走进新时代,全党同志科学发展、接续奋斗,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如期实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新征程里,我们一定要继续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决定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之以恒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建。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树牢群众观点路线,让新思想放射出更加璨灿的真理光芒。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2-08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再出发,斗志昂扬。全面建成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就要找到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不断以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切实在发展锻造中做到更加坚强有力。始终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不断交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崭新答卷。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时代新征程,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变革,让各级组织始终成为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十八大以来,除黑恶、反腐败,战贫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灾,整四风、护环境,应变局、化危机。非凡十年,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党的政策宣传力、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普遍增强,党群干群意气风发朝着第二个百年迈出了坚实步伐。 舟行万里,操之在舵。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着力创新和改进党的领导,打造高质量建设新时代,一步一脚印把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淬炼锐利思想,让党的建设不断增强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以实践夯实理论创新,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基。增进制度治党、依规治党,落实法规制度执行力,必将凝聚起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合力。 全党面临“四大考验、四种危险”将长期存在,以政治建设为纲,思想建设铸魂,制度建设治本,组织建设夯基,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让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更有理由相信,与困难问题作斗争,坚守群众路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党旗下凝成一块坚硬钢铁,确保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在新时代赶考路上就会不断交出优异答卷!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2-07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 (通讯员 唐文婷)组工信息是党建工作的窗口,是民生服务的重点内容。多年来,党建工程着力把组工宣传作为重点,不懈推动民生经济工作、切实培养好干部,对接“三关”,深化素质能力、跟进监督,打造高素质又红又专组工干部队伍,保障党建信息工作再上台阶、提质增效。 一应把好“党建育人关”,将提升写作能力作为加强干部职工业务能力提升的重点,在“实战”中培养会写党建信息的基层干部。定期搞研学,结合个人分享、案例解读、交流研讨等,健全“信息撰写交流群”,拓展组工信息交流收集渠道,延伸信息工作触角,通过命题、选题,提升党建信息材料采集、归纳、提炼能力,提高信息写作针对性、可靠性、实效性,形成“人人有任务,个个有动力”的氛围。二应把好“党建用稿关”。结合构建高素质、专业化组工干部信息队伍,形成“蓄水池、加油站”,锻造青年干部“成长摇篮”,推动“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党建服务人人抓”,形成“全员抓信息、信息促发展”的格局,最大限度整合三农服务等信息资源,把党建信息放在心上,拿到手上,高质量抓好党建宣传,营造重视信息、狠抓宣传的氛围。并且,创新研学选准用好素质高的或邀请相关专家授课,培养提升干部写作水平,针对短板弱项“补火”,解决“写作兴趣不浓、主题单一”等问题,推进干部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三应把好“党建监督关”。结合实际,形成统分结合考核机制,不断优化好干部标准,切实加强动态考核日常管理。通过落实党建经济目标责任管理,建立素质建设考评制度,把党建经济信息目标作为阶段考核管理重要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奖优惩劣措施,通过严格奖惩,不断提高各类干部信息上报主动积极性。(通讯员:唐文婷)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2-05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程豪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相继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政策依据。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靠人,尤其离不开数字化青年人才。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存在人才资源储备和人员能力素质还不适应农业农村发展需求的情况。推动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培养高素质农业农村数字化青年人才队伍,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打好人才基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加快数字化青年人才队伍建设,谱写农业农村现代化崭新篇章,具体可以从以下五方面持续发力。  一是加大农业农村数字化青年长期培养的政策支持力度。农业农村数字化青年人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根据其成长规律,完善长期培养政策体系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健全人才培养资助平台和配套资金的长期稳定扶持机制,加大对农业农村数字化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从长期培养范式的顶层设计到选人育人的人才建设方案,实现数字化青年人才供给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全方位对应,打造不同类型青年人才分级分类培养模式,久久为功,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二是升级农业农村数字化青年技能培训的线上线下渠道。农业农村数字化青年人才技能培训方式应更加多元化、信息化。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搭建线上线下双向奔赴的农业农村青年技能职业培训模式。在互联网技术维护下,精准化、个性化、定制化地针对不同农业农村青年人才基础,制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和学习内容。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急需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相关数字技能,阶段化、定期化、持续化地开展农业农村现代化青年人才技能职业培训班和大师讲堂。  三是健全农业农村数字化青年优绩优酬的保障激励机制。青年人才处于人生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往往面临社会地位偏低、工资水平不高、生活困难较多等诸多压力。以数字化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建立健全农业农村数字化青年人才优绩优酬的工资合理调整机制,推动完善农业农村数字化青年人才待遇的长效保障激励机制。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通过打造农业农村数字化青年人才优绩优酬的大环境,吸引、留住数字化青年人才,保证其安心投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四是团结农业农村数字化青年人才资源的学会组织力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学会组织带领或引导青年人才群体分工协作、共同推进。以学会组织力量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应汇聚学会组织的优势资源和力量。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创建农业农村数字化青年英才领衔、其他青年人员协同的工作模式。由学会组织统筹管理,定期向农村基层输送数字化青年人才和专项项目资源,营造学会组织向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发力、数字化青年人才不断发展壮大的良好局面。  五是打造农业农村数字化青年人才交流的国际合作平台。农业农村问题是关乎全球民生的重要课题,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无法脱离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际大环境。在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农业农村现代化稳步推进,需要打造农业农村数字化青年人才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平台。通过建立资源共享、联合攻关的长期稳定合作机制,提升农业农村数字化青年人才专业水平和职业技能,增强他们及时掌握国际动态、准确预判发展趋势的能力。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2-05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刘静 常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并把“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作为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目标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当前仍然存在进展不平衡、技术支撑不足、社会监督不完善、长效管护不健全、农民参与不充分、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方面问题。  面向新时代新征程,要稳妥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提升整治效果的可持续性,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点着手强化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分类推进机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要充分考虑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差异性,要与地方经济社会水平和发展能力相适应,也要同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一是农村厕所改建要遵循实事求是、群众乐于接受的原则,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改建模式,重点推动中西部地区农村户厕改造。二是要以可持续治理、资源化利用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导向,分区分类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模式。三是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与资源化利用,探索就地就近就农处理利用路径,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  建立健全技术支撑机制。既要鼓励科研机构企业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力度,加快推出因地制宜的卫生厕所、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技术及产品,也要加大示范推广力度,积极开展试点试验,指导地方科学选择技术模式,还要建立设施设备建设验收、运行维护、监测、评估、管理服务等农村人居环境相关领域技术标准体系,强化全程质量管控。  建立健全农民参与机制。农民是乡村的主人,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中,农民群众不仅是受益者,更是重要的参与者、建设者和监督者。要全方位、多形式加强舆论宣传教育,提升农户对人居环境整治的正确认识,并通过“美丽庭院评选”“积分兑换”等活动,提高村民在人居环境整治中的主人翁意识。更要鼓励村民参与整治决策,让有能力、有资格的村民成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执行者和监督者。  建立健全社会动员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建立“共谋、共建、共治、共评、共享”的组织机制。突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效能的同时,调动整合社会资源,从而形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合力。既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等发挥积极作用,又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  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着力构建系统化、规范化、长效化的建管用并重制度和机制。首先,根据人口、产业、功能等科学规划布局,完善村庄配套设施设备,建立健全市县责任主体、镇村管理主体、农民受益主体的“三位一体”管护责任体系。第二,要在村集体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探索建立村级运营管护组织。第三,要推动农村厕所、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设备和村庄保洁等一体化运行管护。逐步建立完善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  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通过强化监督与指导,实现社会监督常态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效能。在完善监督机构、健全规范程序的基础上,通过“随手拍”“红黑榜”等活动建立监督奖惩机制,实现“人人监督人居环境”的良好氛围,激发村民有效参与的内生动力。同时还要基于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不同角色的定位与分工构建问责机制,推动问题及时整改。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2-0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12月2日,第八届四川农业博览会启幕,第八届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2022(第二届)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会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同步举行。  第八届四川农业博览会的主宾国为以色列,主题市为成都市,举办时间为12月2日至5日,共4天,参展商们将围绕“强合作 促消费 拼经济 开新局”为主题,开展一系列展销对接活动。初步统计,本次大会期间,将有近2000家企业携带上万种品牌农产品参展。  四川农业博览会是2014年经国家批准、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三大机制性展会之一,目前已成功举办7届,是四川农产品展销、农业产业合作和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助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重要平台和窗口。迄今,累计展览面积超30万平方米,先后有40多个国家(地区)、国内20多个省(区、市)的7000余家企业参展参会。而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则是成都市委、市政府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平台,自2013年起已成功举办七届,是成都市自主农业品牌展会,已列入成都市重点展会之一。“川字号”农产品成主角。看亮点规模大、国际化,参展范围前所未有本届农博会有哪些亮点?亮点就藏在“目的”中。举办本届农博会的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展会窗口平台作用,创新打造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签约一批投资贸易合同、落实一批重大投资项目、引进一批上游龙头企业,助力四川持续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数据显示,本届农博会参展企业近2000家,参展品牌超10000个。大会期间,陕西、云南、山东、西藏等省(市、自治区),省内21个市(州)及成都所有区(市)县,以及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川农信、四川银行、四川中烟、中国移动等知名企业将现场参展。  近年来,随着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的做大擦亮、“川字号”特色优势农产品影响力提升,四川农博会的影响力也随之水涨船高。参展主体的积极性倍增,模式多样正是最佳佐证。据了解,本届农博会设置四川省市(州)展馆、农业合作展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展馆、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展馆和成都农业合作展馆五大展区。  成都市是本届农博会主题市,同期主办了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并携手中国农业科学院举办第二届农业科转会。成都各区(市)县齐亮相,重点展示成都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成果、乡村振兴典范以及以“天府源”等10余个成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农业科技也是展示亮点,包括我国首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肉牛新品种“华西牛”、自主育种“从0到1”重大突破的“广明2号”白羽肉鸡、食品安全及医疗诊断智能识别技术和系统、农药抗体及快检产品以及10余种智能机械与装备在内的1200余项科研成果将在现场展示。  除了集中展示四川农业现代化新成就,实现“川字号”优势特色农产品“走出去”,作为农业交流合作的平台,本届农博会还在更多尝试“引进来”。而这无疑让本届农博会更具有“国际范儿”。  本届农博会专门设立主宾国以色列,并在开幕式当天举行以色列国家馆开馆仪式。同时,展会专门设立农业合作展馆,集中展示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缅甸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国外友好城市农业高新技术、农业生产管理新模式、农业合作项目和特色农产品等。划重点利用展会平台,强化促投资、促贸易、引企业本届四川农博会,将会给四川这个农业大省带来什么?  本届四川农博会更加注重利用展会平台功能、凝聚效应、辐射作用,促投资、促贸易、引企业、签合同。  本届农博会上,全省21个市州均立足自身实际,筛选、收集和包装了一批重点投资项目,由农业农村厅与省经合局联合发布四川农业产业招商地图,向参会客商推介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省级农业产品加工示范园等农业发展载体,发布省农业产业支持政策清单(24条)、省农业产业投资合作项目(50个)。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特色种养产业、农商文旅产业融合、农产品加工等领域。  一个细节彰显了四川推动农业农村“吸金”的诚意:组委会分别在1号馆、2—3号连接馆、3—4号连接馆、8号馆处,设置了4个500—1800平方米面积不等的免费专用推介洽谈区,主要用于组织全省各地参展代表团轮番举办特色农产品、农业项目专场推介活动。  成都作为主题市“吸金”力度极大。在本届农博会期间,成都锚定现代农业“建圈强链”举办多场论坛活动,内容涵盖招商引资、农产品营销、项目签约、创意农业、电子商务、供需对接等。初步统计,成都在农博会期间签约项目25个,发布机会清单80条。  促贸易与引企业同步进行。与往届不同,本届四川农博会不仅要展示四川农业现代化的最新成果,还将借助展会平台,力图把更多的“川字号”农产品推出省门、国门,助力“川字号”特色农产品走出去。为此,本届农博会上,主办方和组织方精准邀请到专业客商,特别是供应链上下游头部企业参展,以期实现“现场体验、现场感受、现场接洽、现场签约”。  促贸易不只在线下。本届农博会采取“主流媒体+线上新媒体”现场直播方式,开展品牌农产品宣传推介、营销推广,提升品牌公信力和影响力,促进品牌农产品消费。  具体来说,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打造集全时段在线展示推介、线上交易、在线洽谈、直播互动、全景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展会融媒体平台。其中,重点设置农博会官方直播间,对农博会盛况及参展特色农产品进行全网直播,并遴选各地部分特色农产品进入直播间,组织专场线上推介活动。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2-05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落实新时代党建总要求,须把党的二十大贯彻到新时代治蜀兴川各方面全过程。结合落实四川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部署,就要深刻把握新征程中巴山蜀水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支撑保障和时代号召,抓好新思想的贯彻落实,为夺取四川现代化建设新胜利贡献更多绵阳力量,奋力干出科学发展新天地。坚持在谋划发展上见行见效,各个基层党组织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同省委全会相结合,一体学习、一体贯彻。党的干部要通过示范带动准确领会把握精神实质转化为具体行动;通过分层分类系统培训,搞好宣传宣讲,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热潮。要把贯彻落实省委全会体现到谋划推进重大战略、优化完善重大政策、部署落实重大任务、推进基层工作实践中,加快构建具有绵阳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增进民生福祉。聚集中央和省市总牵引、总抓手、总思路,全力以赴拼经济、保安稳、搞建设、抓发展、惠民生、稳就业,加快建设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因地制宜明确着力点、主攻方向、实施路径。将党和国家各项重大战略部署落实到各方面、全过程,主动在真抓实干上见行见效。大力实施科技强绵,发展好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更好服务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接力夯实“园区提质、企业满园”,增强内外循环提质升级。需开放活市,提升公共服务均衡可及性,实施好“三品”工程,培育壮大“新赛道”产业,推进交通水利大会战,常态抓好“三推”活动,以高水平开放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坚持人才兴市,让各类人才“引育用留”一体,形成优秀人才近悦远来。以生态美市,筑牢天府之国生态屏障。通过政治引领,以“拼”的精神抓好各项基础工作。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2-03
  (孟德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作为数实融合的重要结晶,农村电商不仅能够贯通生产与市场,联接城市与农村,而且在促进消费、扩大就业、推动经济增长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商业模式的转型升级,以直播为核心的新一代电商迅猛发展。相关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05万亿元,同比增长11.3%,是数字经济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领域之一,农村电商已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因此,各地应充分认识到农村电商的广阔前景和积极作用,以数字经济发展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农村电商更快发展、更深拓展、更大提升。  做大做强农村电商经营主体  紧紧抓住农村电商经营主体这个“牛鼻子”,以“描点、连线、成面”的立体化培育模式助力各类主体快速发展壮大。  一是建设农村电商产业集聚地。鼓励各地建设综合性的县域电商产业园区,设立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着力完善企业孵化、人才培训、仓储物流等配套服务,吸引具有发展潜力的各类农村电商主体落户园区,逐渐形成强力的带动示范效应。  二是打造农村电商优势产业链。引导龙头企业聚集农村电商产业链上下游资源,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市场化手段,将小农户、合作社纳入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系统,形成协同高效、利益共享的产供销体系。  三是培育农村电商特色产业集群。选取有基础有规模的乡村主导产业,建立由龙头企业、小型经营主体、互联网企业等多主体参与的利益联合体,加强资金、技术、信息支持,打造特点突出、实力强劲、关联度高的农村电商产业集群。  精心打造农村电商县域品牌  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构建“品牌支撑+IP引领+平台推介”的品牌培育机制,充分发挥品牌的赋能引领作用。  一要找准品牌定位。依托县域优势产业,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建立农村电商区域公共品牌,形成“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完整支撑体系。  二要丰富品牌内涵。深入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融合流行元素,找到其与农村电商产品的最佳结合点,探索推出具有故事性的原创、爆款IP,结合营销手段提升农村电商品牌价值。  三要强化品牌宣传。发挥商务、农业农村等部门牵线搭桥的作用,帮助经营主体对接电商平台,组织企业在抖音、快手等平台联动宣传。定期举办各类产品博览会、推介会,吸引全国各地的采购商、数字营销机构线上线下对接,不断扩大农村电商企业及产品知名度。  加快培育农村电商人才队伍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更大力度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用好人才。  一要改善人才缺乏的痛点。完善农村电商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乡村本土人才运用新型电商进行创业,积极引导各类人群回乡发展,通过“内生外引”的方式,催生一批“乡创客”“田秀才”“土专家”。  二要攻克人才培养的难点。推动各地大中专院校与电商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合作机制,设立企业实训基地,培养熟悉电商创业各个环节的综合型人才。  三要打通产研结合的堵点。建立农村电商创业导师队伍和乡村产业专家顾问团,开展“师带徒”“结对子”帮扶活动,为农村电商创业者提供精准指导,打通理论和实践的界限,解决电商培训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  大力优化农村电商发展环境  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统筹协调,着力解决农村电商融资难、技术弱、行业乱等突出问题。  一是在强化金融支持上出实招。引导银行和金融机构加强产品创新,探索推出系列乡村振兴信贷产品,有效破解涉农企业及项目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二是在打牢技术基础上下功夫。由政府牵头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深入合作,搭建“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电商企业生产加工环节优化升级。  三是在增强法治保障上做文章。严厉打击以“职业打假”为名义的“碰瓷行为”,保护农村电商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创新积极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农产品生产流通追溯体系,提高对农村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切实保障农村电商健康平稳发展。(作者系农业农村部赴山东省莒南县兰花墩村挂职干部)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2-01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 杨都  这几日,家住成都郫都区安靖街道方碑社区的居民罗显莉,时不时就到家门外正在复垦的环城生态公园高标准农田建设区观望,“地平整了,视野开阔了,跟以前大不一样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这里土地都流转给了业主,业主经营不善导致土地抛荒,不少闲不住的居民就自己捡地种,东一块西一块。位于青龙湖湿地公园的农业科普教育基地。  “捡”地种,一直是城市里农业空间的一种特殊存在,但东一块西一块,无论对现代农业还是城市规划建设都是不可取的。环城生态公园农业种植对于人居环境的改善是直观可见的,罗显莉感叹:“建成了成片的农田,看着都舒服,跟着路也配套修整好,这不是更香?”  但要让城市、农田产生内在关联,还需要产业方面的融通。“比如,在基本核心农田外围的一些片区,让城里的居民去认购农田,让城市和农田互动起来,农田留得住人,就会带来消费。”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晓燕讲道。市民在自己认购的麦地里体验耕地、播种。  市民钟敏敏去年便认购了一块麦地。她说,这块认购的麦地里有自己专属的“地主”名牌,从播种到收割,见证了小麦生长的全过程,收获的是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目前,新一轮的“我在公园有块田”环城农田小麦认养活动正在进行。“认养了小麦田后,整个生长周期内都会有丰富的体验活动,还有农业专家帮忙精心照料麦田,最后收获的小麦也会回馈到认领者手中。”成都绿道农科公司市场运营部负责人陈文燕说道,这样的方法对于解决居民土地情感断裂的问题,也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  不止局限于认养,李晓燕提到,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要基于市场的需求去挖掘农田的多元价值,可以在产业带周边或是过渡地带,结合数字技术、声光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因地制宜打造一些新场景和项目,让人们沉浸式体验和消费,“只有人参与进来,形成互动,才谈得上实现城市、人、农田的互融互促。”  位于成都青龙湖湿地公园的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就充分考虑到互融互促。这个科普基地地处在一片农田中,建筑以“万物生长循环”为意象,提取农田间农作物的生长状态作为设计元素。在改造设计中,拆除了原有封闭围墙的场地向游客张开怀抱,建起现代农业和农耕文化展厅等,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来此参观探寻。  地处人口密集带的城市农田,要与人和城市共生,还少不了顶层制度层面的保障。  今年7月,成都市就环城生态公园的立法保护向社会征求意见,其中明确提到“坚持农地农用”“严禁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诸多条款无疑为环城生态公园耕地保护划定了法律红线。  建后农田的保护是个复杂的工程。11月3日,成都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到建立市、县、镇、村四级田长和网格员责任体系。随着“田长制”的落实,环城生态公园的“一田一坎、一垄一埂”将均有田长负责,在田长制网格化管理机制和农田多元功能打造的共同推动下,确保耕地质量不降低、利用水平明显提升,探索出一条具有成都特色的都市农田保护与发展之路。环城生态公园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开展丰富的探馆活动。  谈观点记者 罗敏 整理十万亩粮油产业带 丰富公园城市内涵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晓燕:  成都定位建设公园城市,按照国际上的标准提法叫做可持续发展城市。如果说公园城市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形成“城中有园、园中有城”格局,那么,十万亩粮油产业带无疑丰富了我们公园城市的内涵。它不仅有固碳、生态涵养的功能,还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下担负自己的一份责任。  从国际上来看,这么大体量都市粮田产业带,几乎没有,但类似的都市农业在国外已经发展很多年,探索出了一些较好的做法。比如在美国纽约、亚特兰大这些发达城市,充分利用社区屋顶、废弃的医院和工厂以及隧道绿化带发展都市农业;又比如加拿大的多伦多,它的城市中间还有大量的养鱼场和种植园。集约化、精细化充分利用土地空间,是都市农业的典型做法。    这些国家的国土面积、人口密度,还有经济发展情况、产业结构都和我国不一样,大国小农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因而我们的都市农业发展又有我们自身的特点。  最近几年,城市国际竞争力因旅游的带动值比例下降了,想要在新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这就要考验一座城市“讲故事”的能力。那成都如何创新讲好自己的故事,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呢?环城十万亩粮油产业带也许是一个全新的切入点。  成都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比如熊猫文化、金沙文化、三国文化等,可以将这些文化亮点融入到农田项目的打造中,与数字技术结合,制造爆款。这些项目场景既让城市文化和农耕文化之间进行互动,更让人这一最为重要的要素参与进来,体现农业的多元功能,丰富城市的内涵,提升城市的价值,产生多重共赢效应。  拓展城乡融合发展新空间 让城市更有生机和活力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原二级巡视员,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智库专家董进智:  现代农业不仅有作为农产品供给保障功能,还有生态保育、文化传承、观光休闲等多种功能,承载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文化、环境等多元价值,这些都是不可替代的。  环城生态带的粮田就集多种功能于一体,既是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展示窗口,也是市民体验农耕文化的园地。尤其是在当前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下,其体现的是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成都责任和担当,也是把生态融入经济发展之中的城市新作为。比如说,我们的良田都确保种一季水稻,发挥水稻田的湿地功能,将对调节城市热岛效应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实不只在环城生态公园,在乡村林盘开发上、在城市绿地建设上,同样可以把农作物作为景观打造,增添田园意趣,增加互动参与性。这样的景观是可观赏、可进入、可感知的。或是在城市社区、办公楼发展“微田园”“摩天农业”,拓展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空间,让城市更有生机和活力。(本文图片由成都绿道农科公司提供)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2-01
(记者 文露敏)“蓝色的梦,带着清凉的山风,向你走来……”泛舟西湖,耳边回荡起川西高原传来的动人歌声。10月31日起,由浙江省支持的原生态音乐专辑《向阳之地·亚丁》中的歌曲MV,通过杭州公交、地铁、西湖游船电视的3万多块屏幕进行全年播放,日均覆盖人次800万以上。  2000多公里之外,雅康高速泸定大渡河大桥之下,红色屋顶、玻璃幕墙,一座两层的游客服务中心已建成,正等待着对外开放。这是浙江对口支援甘孜州社会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项目的一部分。待生态停车场、沿大渡河栈道等全部投入运行后,预计每年将接待游客10万人次。  “诗画浙江”携手“安逸四川”,乡村振兴+文旅引擎,两地擦出了怎样的“火花”?南充市仪陇县马鞍镇琳琅村。 仪陇县文广旅局供图串珠成链农文旅融合,实现吃住游一体  11月21日,凉山州盐源县润盐镇龙口河村第一书记何锋动身前往成都参加“文旅产业振兴骨干暨突出贡献乡村文旅能人研修班”。他身后的村庄里,村民之家、古笮文化馆、彝家别院等25个景观节点正在加紧建设。  明年,这25颗“珠子”将串联在一起,和已有的柏林湖苹果庄园、公母山4A级旅游景区等,构成龙口河乡村振兴示范点项目“文旅链”。  “盐源历史文化厚重、自然资源丰富,但旅游开发较晚,缺乏系统打造,资源尚待整合。”去年6月,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挂职盐源县委常委、副县长朱叶锋刚到盐源,就将县志翻了几遍,又结合实际找出问题所在。  同年9月,盐源县乡村振兴考察团前往浙江学习鄞州区城杨村艺术振兴乡村的经验做法。何锋也是考察团的一员,此次行程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村庄不大,景点却很丰富,斑山市集、亭溪美景等分散在溪水两侧,沿着溪畔,游客能够逐个游玩。  “龙口河村全村地域面积约110平方公里,农户居住较分散,更要走空间集聚之路。”朱叶锋介绍。同时,结合村内苹果、花椒等特色农业,发展“产村融合”模式。比如,在各家苹果园内因地制宜开设不同环线,同时改造提升彝族聚居区的人居环境和文化艺术气息,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  在甘孜州泸定县泸桥镇咱里村,“最美景观大道”国道318线贯穿而过、抬头可见“川藏第一桥”雅康高速泸定大渡河大桥……尽管资源得天独厚,但集约化程度不高,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有特色,但缺少人气。”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挂职泸定县委常委、副县长王峰表示,必须要打“组合拳”,打造吃住游于一体的乡村文旅综合体。  以浙江对口支援项目为牵引,整合移民后扶资金、衔接资金,统筹省内对口帮扶和省直部门定点帮扶力量,咱里村加快村内道路黑化、庭院美化、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菊花种植、民宿餐饮等特色产业。此外,还建设了大桥玻璃栈道、沿大渡河栈道、房车营地等,开发果蔬采摘、认购认养等项目,“通过丰富的业态,锁定本地及周边人群,还有川藏线游客、研学游客等群体。”王峰表示。其中,生态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硬件设施确权归属村集体,运营收益归集体、村民所有。盐源县润盐镇龙口河村。 盐源县融媒体中心供图选优做强挖掘丰富业态,打造文创精品  11月22日,南充市仪陇县马鞍镇琳琅村里,“德乡慢村”民宿的11个院落、42个房间住客不少。青瓦屋面、土黄色外墙、房前荷塘……游客在感受当地传统建筑风格的同时,还能体验磨豆腐、做茶叶蛋、菜园采摘等活动,回归乡野慢生活。这就是2021年以来,仪陇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借鉴浙江民宿建设运营经验,撬动企业投资打造的“德乡慢村”精品民宿集群。  与“串珠成链”的思路有所不同,琳琅村背靠朱德故里景区,当务之急是选优做强,实现“景区带村”,完善可供当地村民经营的业态。  “高人气、高流量、低收入,是我们之前面对的窘境。”仪陇县文广旅局局长胡润表示,景区配套不足、业态不全,导致游客黏性不强,旅游消费乏力,群众收入一直上不去。  打造民宿让游客“留得住”之外,他们还配套建设了民宿红色书屋、VR全息电影体验馆、红色研学旅行基地、琳琅红色文化展示中心、客家文化博览园等,全方位丰富和提升游客的民宿文化体验。  民宿运营方四川省德瑞华禹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经理董屏告诉记者,今年1至8月,“德乡慢村”精品民宿群已接待游客近7000人次,带动消费超过350万元。  “除了租金收入、入股分红,本地村民还在民宿里担任管家、保洁、保安等,岗位平均月工资3200元左右,家门口就能够实现稳定就业。”董屏表示。村里还成立了民宿合作社,目前已有14户村民参照统一标准,通过经营民宿、农家乐实现创业增收。从国企统建到村民自建,文旅产业发展活力潜力进一步被激发。  “留得住”还远远不够。一份“带得走的文化”,更能让游客流连忘返。  去年以来,杭州市拱墅区及广元市昭化区就合力推动广元窑的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在昭化区柏林古镇建成广元窑文创产业基地,并在昭化区实验小学打造首个广元窑文化传承体验点。此外,昭化区还引进了浙江华夏香学技艺研究院,共同研发“女皇香”系列香品,开设香文化和制香体验课程,配套开发香插、香囊等文创产品。  “在此之前,带有昭化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几乎是一片空白。”昭化区文化旅游和体育局局长仲传武表示,文创产品能够加深游客对某个地方的记忆,是地域文化不错的载体。在秀丽的黑瓷上,当地独具匠心地施撒黄彩斑,形成了玳瑁纹、虎皮纹、油滴纹……始于唐、盛于宋的广元窑,如今浓缩成“昭化有礼”玳瑁釉系列茶具产品,被装进精美的礼盒,成为游客一份独特的“昭化记忆”。广元窑文创产品。 广元市昭化区文旅体局供图未来可期做好“准备工作”,静待开花结果  在龙口河村,已投入运营的柏林湖苹果庄园每月吸引3000余人次前来游玩,还直接带动周边农产品的销售。  “今年,村里的一些核桃、菌子不需要再运往县城售卖,村民自家种植的车厘子、李子等应季水果早早被游客采摘完毕,生态有机苹果基地种植的苹果还未到成熟期,就有了大量预订订单。”何锋介绍。  胡润也看好未来仪陇的文旅发展。2024年,汉巴南铁路将全线贯通,仪陇县筹划在马鞍站建设一个游客集散中心——从这里出发,15分钟内,就可抵达朱德故里景区、骑龙湖乃至张思德故居,红色旅游对区域发展的引领作用将更加凸显。  发展过程之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重庆誉美商务策划有限公司负责给龙口河村项目提供全过程咨询管理服务,董事长孙宝君将项目总结为“政府规划引导,领导干部带头,村集体主体实施,东西部协作支持,村民积极参与”。其中,村民积极参与是项目落地延续的一大前提。  “勇敢地迈开最艰难的第一步。”何锋曾在朋友圈这样写道。在村民思想观念普遍较为传统的情况下,盘活闲置资产、鼓励参与业态经营,需要更多智慧与勇气。  “想把文创产品做精、做强,政府要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还要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注重人才的培养及交流。”仲传武表示,“目前,我们正在开展昭化区文创产品的整体设计,希望能从单一产品走向统一品牌,闯出一片市场。”  与文创产品类似,乡村文旅项目的关键也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在其中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项目中的每个节点,都需要有可经营性,才好落地、可持续。此外,村庄的运营也离不开专业力量的支持,尤其是产品的‘走出去’,需要借助外力。”孙宝君建议。  多年的项目经验让孙宝君明白,发展文旅,可能会有一个宣传、沉淀的过程,需要静待“开花结果”。浙川东西部协作,则是这一过程的“催化剂”。  10月底,“2022浙川文旅协作周”在成都开启,浙江、四川两地旅行社签订了《浙川互送客源合作框架协议》,在浙川文旅协作省际联席会议上,还就进一步推进浙川文旅深度合作、促进冬季旅游消费市场等作出部署。  “诗画浙江”携手“安逸四川”,从项目打造到市场开拓,浙川两地间的“新风景”将越来越美。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1-30
  (杨秀彬)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笔者全程参加了党的二十大会议,深受教育、倍感振奋。党的二十大报告主题鲜明,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宣言书与动员令。应当通过原原本本学习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认真领悟新思想新论断,把新部署新要求落实落细。  深刻领会和把握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内涵意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时代十年是非凡、关键、伟大的十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三件大事、三大历史性胜利、四个方面的里程碑意义、十六个方面的成就,总结了辉煌的历史性伟业、展现了重大的历史意义、揭示了深刻的历史结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根本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实践证明,“两个确立”是我们党在新时代赢得伟大历史主动的决定性因素,是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党有核心才能万众一心,万众一心才能实现民族复兴。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深刻领会和把握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精神要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概括了贯穿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六个必须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具体来讲要做到“六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这“六个必须坚持”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要义,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独创性经验。从内容构成看是整体的而不是零碎的,从工作指导看是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从理论品质看是发展的而不是僵化的。我们一定要反复学习、深刻领会,自觉运用于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全部实践。  要深刻领会和把握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总体安排。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是一致的,即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农业强国。  深刻领会和把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部署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是原则、是目标、是总要求。结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9项具体任务。  加快推进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四川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17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要带头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推进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指出,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这是对四川建设农业强省、擦亮金字招牌的更高定位和要求。  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天府粮仓”,是确保大食物供给的“天府粮仓”,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强省的“天府粮仓”。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三农工作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牢牢守住产粮宝地,高质量建设天府良田,践行大食物观,加快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强、粮食安全和大食物供给保障能力强、科技装备强、经营服务体系强、抗风险能力强、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强的农业现代化强省。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要按照“1531”(一带五区三十集群千个园区)建设布局和重点任务整体推进。  在全省布局建设一带(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五区(成都平原天府粮仓核心区、盆地丘陵以粮为主集中发展区、盆周山区粮经饲统筹发展区、攀西特色高效农业优势区、川西北高原农牧循环生态农业示范区)。打造三十个产业集群、建设一千个现代农业园区,突出抓好守牢建好天府良田、推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引领、加快农业装备现代化、加快农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发展、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发展现代食品产业、提高农业经营服务组织化程度、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十项重点任务,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四川贡献。(作者系四川省委农办主任、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1-29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