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就没有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乡村是一道“必答题”。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北城南乡”二元结构明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共同富裕,是江夏全面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大使命和艰巨任务。资料图片  乡村发展理念进一步提升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村不振兴,共同富裕就无从谈起。要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更强举措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促进共同富裕。  坚持协同发展。由过去以工业为主向以工哺农、工农协同理念转变,推动政策、资金、项目、资源等向三农倾斜,未来五年,江夏区计划从地方财力中拿出100亿元,用于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系统观念。坚持城乡统筹、全域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街道、部门和社会各方力量,突破式、连片式打造亮点区域,实现资源全力倾斜、建设全域推进、农村全面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树牢底线思维,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的底线。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力推进撂荒地整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筑牢河湖、岸线、山林等保护屏障,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生态。  乡村价值实现进一步提升  乡村价值存在于农业产业、美丽生态和资源要素中,这是有别于城市空间的独特优势。要以农业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升级为导向,推动乡村资源资产提质增效、赋能变现。  提升生产价值。坚持“四化同步”,以产业化理念发展农业,按照“科技化、信息化、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思路,围绕梁子湖大河蟹、江夏光明茶、舒安藠头、五里界界豆等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加快农业科技园、农产品加工园等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建强产业链、打通物流链、延长价值链,实现从“卖产品”向“卖商品”转变。挖掘生态价值。立足“一镇一街三圈三山”农文旅格局,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大力发展花经济、果经济、山经济、湖经济、碳汇经济等美丽经济,持续擦亮文旅品牌。激活资产价值。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点状供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要素利用,通过股份合作、资金入股、租赁经营、托管代理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闲置资产、宅基地和民房等“沉睡”资源,促进乡村资产增值、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乡村功能品质进一步提升  乡村是农民的聚居地、市民的向往地,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更广阔更美好的空间载体逐渐成为乡村的主要功能。要以“强街工程”和“三风行动”为抓手,完善乡村功能布局,让高品质服务就地可享、触手可及。  要做到强基础。充分发挥街镇接城连乡、承上启下的优势,立足全方位功能需要、基本配套需要、群众日常生活需要,优先推进支点城镇、口子镇和中心村建设,建强道路交通、水利管网等“硬设施”,将街镇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桥头堡”和功能承载的汇集地。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提标准,完善农村学校、卫生院、养老院等保障设施,优化配置商业、休闲、娱乐等功能,增强服务供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推进资源、服务、平台延伸至乡村“最后一公里”,做好公共服务的“软条件”,让群众就近就地安居乐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强文化站、百姓大舞台等文化阵地,开展村歌村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弘扬文明风尚,营造浸润心灵的“新环境”,引导群众向上、向善、向美。  乡村建设力量进一步提升  乡村振兴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要秉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理念,广泛吸引各类乡村振兴人才,确保人才愿意来、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  聚焦现代化农业发展,加大政策支持、技术培训、帮扶指导和资金补贴,培育一批理念新、技术新、懂经营的“新农人”,改变以往“田秀才”“土专家”等本土人才发展不温不火的局面,为发展现代都市农业、观光农业、绿色农业等提供人才保障。引进社会力量。畅通入乡渠道,引导农业科技专家、乡村规划师、建设师、电商渠道专员、教文卫体专家等各类人才下沉乡村,健全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推动人才常态化、长效化服务乡村,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整合下沉资源。建立健全挂点包保、对口帮扶、干部下沉等工作机制,用好下沉干部、驻村工作队、志愿者等多方力量,深入乡村一线,厘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突破口。吸引人才回流。开展外出能人摸底走访,建立人才库,吸引更多有实力、有精力、有情怀、有品位的“乡村合伙人”回乡创业,构建让能人“回乡开心、干事顺心、生活舒心”的环境,培育更多农村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助力实现强乡业、美乡村、富乡民。  乡村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以社会善治为基准的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乡村安全稳定、社会和谐繁荣的坚实基础。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推动乡村实现和谐有序运转。  抓牢基层党组织建设“牛鼻子”,深化党支部标准化、农民组织化、组织区域化、发展融合化、治理精细化的“五化兴乡”活动,完善组织联建、发展联动、产业联营、区域联治、人才联育的“五联”工作机制,走出一条抓党建促振兴的治理新路。突出群众“自治”。增强农民群众乡村治理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党员乡贤联盟、农村“五老”等自治组织作用,建立“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的协商体系,让群众的事情由群众自己说了算。推进多元“共治”。依托“国企联村”“结对帮扶”等活动,引导和调动社会力量、资源投入乡村,积极参与村级事务决策和设施建设管护,善于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提高治理效能,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体,加快形成乡村振兴的团结奋斗新局面。(作者系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委书记)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1-29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新时代经济社会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绿色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现代经济体系重点是能有效反映现代化要求、推动现代化实现并保障现代化有序运行的经济体系。当然,大疫当前,百业艰难,危中有机,唯创新者胜。激活市场主体,充分发挥经济社会主要建设者、充分就业主要提供者、科技进步主要推动者的重大作用,彰显其中的质量、效益、效率。 市场经济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创造。国家强,科技经济必须强,这是转变方式、优化结构、动力增长的客观现实。只有不断完善现代经济体系,才会更好顺应全球发展潮流、赢得竞争主动,为其他领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其中,须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高度重视并支持民营经济与个体工商户发展。全面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构建系统更完备、更为成熟定型的高水平市场经济模式,为“双循环”提供强力制度保障。 现代经济是篇大文章,需从理论实践结合上深刻把握实质内涵。现代经济,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环节、各层面、各领域相互关系与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走进新时代,党和国家擘画了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路线图、时间表”,包括拓展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对外开放体系,以及充分培育市场要素、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推进高质量发展,需把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有机结合,增强内生动力可靠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夯实产业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形成城乡融合发展,让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须立足优势、挖掘潜力、扬长补短,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以人为本,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现多元发展、多极支撑,不断破解民生难题,切实提高经济社会质量效益。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1-28
(吴晓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等突出问题,已成为制约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突出短板。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并明确了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工作。那么,以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共同富裕是否可能?可以何为?亟待从理论上予以回应和阐释。理论逻辑:县域是城乡共同富裕的契合单元  以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在于,县域能成为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契合单元,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指向是共同富裕,推进共同富裕的现实抓手乃是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县域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单元,具有一系列相对独特的结构特点和功能属性。从结构看,县域是县城、乡镇、农村的集合,内部结构多元、要素多样、功能完整,具有包容城乡的异质性、联结城乡的互动性、覆盖城乡的完备性等特点;从空间看,县域是立足城乡而又超越乡村的广阔地域,是相对独立、结构完整的发展与治理空间;从功能看,县域在空间规划、组织协调、资源配置、政策驱动、枢纽联结与转换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正是县域的结构特点、空间特质与功能优势,决定了县域可以成为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契合单元。一方面,县域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县域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场域。  实现共同富裕,明确要求消除城乡对立、缩减收入鸿沟,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一方面,消除城乡对立、走向城乡融合,是破解城乡发展二元体制的必然要求,是建立新型城乡关系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以缩减城乡收入差距为核心关切,凸显了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价值意蕴。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抓手,其机理在于:一是产业联动,带动居民致富增收,在县域内统筹产业发展布局,强化产业的利益联结和共赢发展,能够为促进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二是资源联通,助力乡村振兴,以县域为统筹单元,推进县域内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的双向流动,有助于补齐乡村短板,筑牢共同富裕的乡村根基;三是服务联享,实现城乡发展成果普惠,以县域为统筹单元,有助于不断增强公共服务的便利性、可及性。实践向度:从健全政策制度等入手  在实践中,以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应当从健全政策制度、推动产业振兴、均衡公共服务与盘活资源要素入手,持续强化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动能引擎、实践切口和基础支撑。  健全政策制度,强化共富保障。以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共同富裕,最根本要靠政策制度的支撑保障。当前应重点把握以下方面:一是加快建立规范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为共同富裕奠定制度支撑。二是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重点是打破城市人口下乡的制度壁垒,持续消除户籍制度与相关配套服务的“隐形”挂钩,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提供良好制度环境;三是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土地管理制度。积极完善承包地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征地制度改革。  推动产业振兴,培育共富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当前的着力点在于:一是强化县城产业龙头带动作用,重点强化龙头企业引进、特色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布局等工作,增强县城产业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加快构建乡村新业态,以乡村产业振兴为契机,做强现代种养业、做精乡土特色产业、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培育乡村新型服务业、发展乡村信息产业,让乡村产业成为共同富裕的强大引擎;三是加大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力度,按照三产融合的发展方向,采取产业协作化发展、资源联动化共享、产品品质化打造、市场一体化共建等措施,推动城乡产业深度融合。  均衡公共服务,找准共富切口。建设普惠共享的城乡公共服务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保障。为此,一要优化城乡公共服务配置,按照县域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加大对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的延伸拓展;二要实现公共服务供需衔接,聚焦解决公共服务供需错配的结构性矛盾,重点完善城乡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表达,优化改进城乡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构建分层分类、供需适配的城乡公共服务网络;三要提高公共服务的可及度,加强公共服务向农村偏远地区、城区流动人口等的服务延伸。  盘活资源要素,夯实共富基础。只有在城乡之间实现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合理布局与充分利用,才能够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撑。基于此,一是畅通城乡资源的双向流动,最为核心的是推动资源要素的市场化改革,让市场真正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二是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布局,城乡是结构功能差异的互补共生关系,要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建构、规划协同等宏观调控力度,推动资源要素在城乡社会的优化布局和协同共享;三是推动城乡资源的合理利用,以“三变改革”为契机,充分挖掘资源要素的资产价值,盘活城乡闲置、荒废的要素资源,使其为乡村发展赋能增效。(作者系四川省委党校教授)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1-28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11月25日,第三届世界柠檬产业发展大会在资阳市安岳县开幕。在此期间,汇聚业内顶级资源、借智“顶级大脑”的柠檬产业创新发展峰会、世界柠檬产业发展“建圈强链”圆桌会议纷纷举行。业界大咖或亲临现场,或视频演讲,为国内柠檬产业发展积极出谋划策。会议现场优化结构错峰销售精深加工延长链条  “尤力克柠檬来华近百年,全国品种高度同质化。因此,一个品种,都是同一成熟期,采收压力很大。”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刘建军在演讲中指出,“国内柠檬业应把握国际柠檬生产和市场品种演变趋势,及时推进更新换代。应注重早、中、晚熟品种搭配,引进选育早熟品种,优化系列中熟品种,发展晚熟晚采品种,错开集中上市高峰。”  中国柑橘学会理事长邓子牛指出:“柠檬品种繁多,一年四季都有成果。多品种长线培育可以保证柠檬产量不受季节影响,全年供果,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安岳及国内柠檬均可以考虑多品种长线培育。”  中国合作经济学会会长、农业农村部原总农艺师孙中华建议,国内柠檬要在做好仓储保鲜、分级、包装等初级加工的基础上,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实现产品加工高端化、精深化,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扶持、项目带动,集中力量建设企业集聚、基础完善、链条健全、服务到位的柠檬特色产品加工物流园区,充分发挥规模集聚效应。  “同时,在家庭农场的基础上,组建一批带动力强的农民合作社从事柠檬加工等特色产业,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孙中华说。  南开大学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远强认为,柠檬的果、皮、根、叶均可药用。因而,国内柠檬加工方向可充分考虑柠檬的功能性,开发有效成分泡腾片、柠檬功能食品柠檬茶、“柠檬+ X”茶、柠檬(排油降脂)功能食品。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康振生表示,要加强柠檬风味、熟期和生物活性成分等方面的品种选育,推进与保健、医药等相关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攻关。顶层设计科学布局优势互补融入“双圈”  当下,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如火如荼,安岳柠檬与重庆柠檬如何在“圈”中融合发展?  对此,康振生分析了两地柠檬的特点:“四川安岳,产业发展早,生产规模大,标准化技术推广程度高,文化积淀深,品牌价值高,销售和加工体系较为完善;重庆潼南,有后发优势,具有一定加工能力;重庆大足,发展规划起点高,农旅融合有基础,错位发展空间大。”  康振生表示,川渝应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机遇,联合制定“世界柠檬金三角”发展策略,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纲要。安岳、潼南、大足柠檬产业优势互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同规划,科学布局重大项目,打破行政壁垒,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统一栽培管理技术、产品标准,统一病虫害联防联控,统一市场开发;建设国际柠檬交易集散中心,统筹交通等基础设施和政策一体化,避免同质竞争和资源浪费;共同打造柠檬产业带,辐射川渝毗邻地区及其他产区柠檬产业高质量发展。  刘建军也建议,川渝两地柠檬产业应“建圈强链”,精心谋划和科学制定新时代柠檬产业“建圈”顶层设计规划,构建产学研技术联盟,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生产,推进靶向招引先进加工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链主、链属型重点项目,着力推进招才引智,构建“引进一批领军人才、落地一批重大项目、带动一批产业发展”的良性格局。  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永志认为,在“建圈强链”的进程中,要始终以种植户利益为核心,建立龙头企业,通过协议购销、合同保护价收购、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让龙头企业与农户特别是规模化种植户结成稳定的协作和合理的利益关系。唱响品牌提升价值促优果高价壮产业  “中国柠檬看四川,四川柠檬看安岳。”安岳被誉为“中国柠檬之乡”,其柠檬种植规模、产量占有率占全国70%,市场占有率占全国80%,是世界五大柠檬主产地之一,也是全世界柠檬集聚度最高的地区。  特别是近10年来,安岳柠檬地理标志品牌价值增长至190.64亿元,成功抢占川果“C位”。那么,如何进一步提供安岳柠檬等品牌影响力,让响亮的品牌为柠檬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带来更多效益呢?  “做强柠檬产业高端品牌!”王永志的建议是,在区域公用品牌的基础上,挖掘特色柠檬的文化渊源,支持龙头企业特色柠檬商业品牌;加强品牌营销,依靠“品牌+品质”拓展柠檬产品销售高端市场,给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消费体验和品质生活,同时实现优果高价富农;加强商标、品牌等知识产权保护,充分利用电商平台,提高区域公用品牌的统一使用程度,实现区域公用品牌与商业品牌互为支撑,共赢发展。  四川省农业特色品牌开发与研究中心主任张丽君建议,安岳柠檬地理标志产品品牌运营和价值提升,应由地方或企业制定高层次、合理、可操作的农产品企业标准,提高农产品的品牌竞争能力和产品溢价能力;充分挖掘地理标志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地理标志产品品牌文化形象的塑造中,导入文化战略,运用企业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进行地理标志区域品牌形象定位和打造;建立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观。  此外,张丽君还认为,高效精准的宣传投入更能彰显品牌的“韧性”,应形成对地理标志产品品牌的统一管理,并依托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各运营主体进行深度营销。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28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粮食安全问题是刚刚闭幕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巴厘岛峰会上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习近平主席一针见血地指出,“粮食、能源安全是全球发展领域最紧迫的挑战。当前危机根源不是生产和需求问题,而是供应链出了问题,国际合作受到干扰。”并提出解决之道在于畅通供应链,建设开放、稳定、可持续的大宗商品市场,这一深刻阐释引发各国广泛共鸣和热烈响应。资料图片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当前,全球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复杂,国际粮食价格高位震荡,全球饥饿人口持续上升,地区社会动荡等次生危害加剧,国际社会对粮食安全的担忧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实现联合国2030年“零饥饿”可持续发展目标正面临巨大挑战。  在生产力如此发达的今天,为什么人类还是无法摆脱饥饿的阴霾?产生粮食危机的根源究竟是什么?事实上,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多年来全球粮食产量整体一直呈上升态势,粮食增长幅度也远高于人口增长幅度,全球粮食的整体供给并没有发生明显短缺。因此,当前粮食危机的根源并非总量供给不足,而是粮食的全球不均衡分配所导致,是连接生产与需求的供应链出了问题,是保障供应链畅通的国际合作机制出了问题。  众所周知,由于人口和耕地资源在全球分布不均,粮食具有生产集中、消费分散的特点,因此以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全球供应链就成为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的因素。然而,近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地缘政治冲突、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供应链遭受严重冲击。一些跨国粮商巨鳄垄断全球粮食定价权,借机谋取巨额利润,导致粮食可得性进一步降低,很多低收入国家陷入“买不到粮”“买不起粮”的困境。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安全问题的传导性、联动性、跨国性越来越突出,面对世界性的粮食安全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习近平主席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阔时空维度,明确提出要坚决反对将粮食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呼吁各国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撤销单边制裁措施,共同畅通供应链,稳定市场价格,避免世界经济分化。既直指当前世界粮食危机根源,又提出清晰务实的解决路径,既立足现实需要,又放眼长远目标,展现出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全球发展难题的真诚意愿和责任担当,彰显了中国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和合作共赢的坚定立场。  就在习近平主席发表上述讲话的当天,联合国宣布世界人口在2022年11月15日这天达到80亿。这是人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全球都在谋求“时代之问”的答案:我们如何创建一个80亿人共生共治共享的世界?以命运与共代替一己之私,以互利共赢代替零和博弈,推动更加包容、更加普惠、更有韧性的全球发展——巴厘岛峰会传出的“中国声音”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方案,也必将再一次凝聚共识,为共同建设一个没有饥饿贫困的世界注入信心与力量。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1-2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今年“双11”,年轻人消费养生用品的话题又登上微博热搜,不同杂粮搭配烹饪的养生粥饭受到青睐;天猫2021大米消费白皮书显示,过去3年平台糙米的消费保持高于大米的稳定增长。作为拥有超600万亩杂粮种植面积的杂粮大省,四川杂粮产量占全国杂粮总产量18%以上,发展杂粮产业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如今,四川杂粮产业布局如何?未来,四川杂粮的方向是什么?记者近日采访了相关专家。位于简阳新市镇的成都大学杂粮作物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种植的杂粮种植资源。受访者供图杂粮大省 布局产业群  杂粮通常指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五大作物以外的粮豆作物。四川种植面积较大的杂粮有高粱、荞麦、青稞、藜麦等。高粱主要分布在川南地区,荞麦、青稞、藜麦则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三州地区。  川人爱酒,说起杂粮,高粱总是绕不开的话题。2021年全省高粱种植面积96万亩,总产量31.8万吨。宜宾、泸州、自贡等川南三市高粱总面积和总产量均占全省的85%左右。  随着酿酒高粱产业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四川基本建成了以泸州、宜宾为核心的川南酿酒高粱产业带。如今,四川高粱品种除了满足本地市场,还辐射至云贵等地,成为高端名优白酒不可或缺的优质原料。  纵观四川杂粮产业发展,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栽培生理岗位科学家、成都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系主任向达兵介绍,除了以高粱为主要原料的酿酒产业和以荞麦为原料的特色荞麦产业,近年来以青稞、燕麦等为原料的食品产业、以蚕豆等为原料的调味品产业也形成了规模产业集群,成为边远山区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与特色。  向达兵告诉记者,从杂粮科研成果方面来看,四川杂粮科研团队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农业农村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等多项荣誉。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杂粮的研究与产业化,在四川布局全国唯一的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充分证明了四川在杂粮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绩,标志着四川的杂粮研究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建资源库 谋更多可能  在简阳市新市街道石家村的蔬菜大棚里,记者见到了一种市面上少有的杂粮菜——藜麦苗。据成都大学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博士专家、硕士生导师邬晓勇教授介绍,这是一种原产自南美洲的“超级谷物”,与菠菜是“近亲”,苗叶香气清新、口感柔嫩爽脆,且富含多种营养。他认为,杂粮菜用将成为助力产业提质增效的一个方向。  近年来,成都大学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室通过国际合作,从美洲引进藜麦种质资源438份,并从中筛选创制饲用、大粒、耐盐碱、低皂苷、矮秆、观赏、丰产、高蛋白等优异种质80余份。荞麦、藜麦、燕麦、大麦、青稞……目前重点实验室里收集了2324份杂粮种质资源,成都大学农业农村部杂粮加工重点实验专家成员足迹涉及亚欧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西藏、云南、山西等地。邬晓勇介绍,从种质资源数量、质量、研究成果等方面来看,该资源圃都是西南地区排名靠前的杂粮种质资源圃。  能不能培育出优质加工专用杂粮新品种?杂粮难吃、难贮藏的问题怎么解决?杂粮调控慢性代谢性疾病的机制如何阐明?对于这些问题,答案可能就在杂粮种质资源圃中。“十四五”期间,四川杂粮研究团队将依靠杂粮种质资源圃,继续围绕杂粮资源创新、品种选育、新产品开发和营养功效评价(科普宣传)等方面开展杂粮全产业链研究,为四川杂粮产业发展形成系列高产优质绿色高效种植技术,集成创新加工工艺,并开发四川特色营养导向型的杂粮健康产品,助力人们对健康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24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谱写新时代更加绚丽的华章。“三个务必”是迈进第二个百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工程发出的伟大号召和行动纲领。面对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党同志面临的赶考新路远未结束。新时代“三个务必”重要论断,是对当年进京赶考“两个务必”的丰富发展。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级组织“如何长期执政”的科学回应。“三个务必”与“两个务必”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体现了马列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决定了全体党员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硬核作风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实践方向。初心使命始终引领我们朝着正确方向前进,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坚强的政治思想保证,也是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具体路线与行动表达。坚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虚心向优秀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百姓学习,就要不断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知。全党同志决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安于现状,要时刻保持“赶考”清醒,加强党性修养,锤炼政治品行。须永远发扬艰苦奋斗作风,从一个个困境中奋起,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既敢于又善于斗争,切实直面问题风险,让服务本领再提高。“三个务必”既是新时代铿锵号令,也是巩固发展长期执政、保障党和人民事业行稳致远的实践纲领。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1-23
(记者 王眉灵)11月中旬,四川省第六批“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名单出炉。经过连续六轮创建示范,省级示范县达122个,占全省有农村公路县(市、区)的70%。新增5个“晋级”市州,全省“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达到8个,从“试点示范”向“全域推进”迈进。泸州市龙马潭区双加镇十里渔湾农村公路。 杨尚威 摄看公路“农村公路+”,服务产业发展  11月19日,周末,泸州市江阳区沿沱江旅游公路上,市民或骑行锻炼,或慢跑健身,或游玩休闲,25公里乡村路成了旅游目的地。这条旅游路沿线建有观景平台,同步完善了沿线停车场、公共厕所、自行车租赁等基础服务设施,设置文化型、生态型、民俗型等景观小品,2021年被评为全省首批“最美十大农村路”。  公路连接了江阳区2个乡镇、7个村。“以前从况场街道到通滩镇,只有一条省道,结合‘四好农村路’的示范创建,我们就想,沿江打造一条示范路。”江阳区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商绍春回忆。  近期,江阳区又启动了对沿沱江旅游公路的提升打造,计划再投入3000余万元,建夜间灯光秀、导视标识、智能化管理等项目,打造“特色夜景沿江长廊”打卡地。  江阳区的“四好农村路”建设,坚持路产融合、路景相融,坚持与农业产业、乡村旅游、生态文明等深度融合发展,让农村公路围绕产业建,畅通的交通路网串起8个现代农业园区、28个景区景点,带动农村增收致富,更带动都市近郊休闲旅游业蓬勃发展。2021年,江阳区近郊游综合收入达31.85亿元,同比增长11.3%。  今年,泸州市成功“晋级”省级示范市,所辖7个区县全部创成“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或省级示范县。围绕地方发展战略,以市为单位的示范创建精品线路正逐一推出: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聚焦都市乡村近郊游打造232公里“酒城融合精品线”,泸县、合江县围绕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205公里“川渝联动样板线”,叙永县、古蔺县围绕“酱酒+红色旅游+山地康养”打造466公里“长征文化示范线”……  “目前,全省已累计建成1.2万公里示范路。”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大批富民产业路、幸福美丽路、乡村旅游路的加速建成,为农村地区带去了人气、财气。  聚力公路围绕产业发展服务,我省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产业路旅游工程,明年计划建成1000公里,到2025年实现所有3A级以上旅游景区、县级以上产业园区通四级双车道以上公路,“届时力争‘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达80%以上、省级示范市达50%以上,推动示范创建从区域示范引领向全域达标发展转变。”上述负责人表示。华蓥市禄市镇凉水井村,被鲜花掩映的乡村公路。 邱海鹰 摄(视觉四川)看运输“金通工程+”,打通客货运“最后一公里”  今年3月起,家住泸州市泸县牛滩镇寿尊村的余杰开始“独立”上学,每天早上,他来到家门口附近的公交站,和同村同学搭乘“护学公交”,直达牛滩小学校门口。以前,他们步行上学,有的要走30分钟,连通家校的“护学公交”缩短了孩子们上学的时间,也保障了他们的路途安全。  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探路,是交通运输部赋予四川乡村运输“金通工程”的交通强国试点任务。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泸县在全省百万人口大县中率先实现“社社通”水泥路和“村村通”公交全覆盖后,收集分析农村群众需求,有针对性开通特色公交,让农村群众出行更为方便。  赶火车到省城,再转车到县城、乡镇,最后走路回家——过去很多年,在广东东莞打工的潘井文夫妇都是这样坐“截截车”回家,用他们的话来说,是“坐一次伤一次”。今年春节,通过“春风行动+金通工程”一票制运输,他们第一次实现了从“厂门”到“家门”,买一次车票,就从广东回到了泸州市合江县先市镇大土湾村的家。回家路从未有过的便捷,带给他们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巴适得很!”  通畅的公路、完善的路网,为“金通工程”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支撑。目前,全省已发展2.7万辆农村客运车辆、8400余条农村客运线路,居全国第一位,35个县(市、区)实现了全域公交,普惠便民的客运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作为全国首个乡村运输类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金通工程”如何高质量推进,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信号已经释放——今年,我省首次评定“金通工程”样板县,并确立首批“交商邮”融合发展试点县。  走进“交商邮”融合发展试点县盐边县交邮共建渔门配送中心,取件、寄件两条工作线忙个不停,除小件包裹、快递外,农特产品的寄出占了大头。  渔门镇是盐边县北部片区乡镇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这里山势起伏,最远的行政村距县城有200公里,快递车跑一趟亏一趟,没人愿做这“亏本生意”。  依托网络化的便捷交通,盐边县搭建起“客货同网”新平台,整合25条城乡客运线路、70余辆客运车辆,采取“客运带件”模式,开展寄递、乘坐、运输于一体的客货邮综合服务,企业运输成本大幅下降,快递进了村,也打通了农产品进城的“堵点”。交通、邮政、商务等部门整合资源,建立起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物流配送加快向乡村延伸,2021年全县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9亿元,同比增长80%,“电子商务+农村客运”模式入选了交通运输部首批农村物流服务品牌。  “金通工程”+邮政、商务、旅游……服务的内涵在不断拓展。攀枝花市盐边县,交邮共建渔门配送中心。赵鸥 摄看未来还将“+”什么,这些新探索不断涌现  接下来还能“+”什么?在各市州,一些新的探索正在涌现。  年初,交通运输厅会同财政厅、农业农村厅和省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四川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复核工作方案》,从今年起每年复核“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的农村公路的路况水平和交通安全管理等,以不低于10%的比例随机抽取省级示范县,根据复核结果给予“黄牌警告”或“撤销命名”等。  “今年的首次复核,有一个县收到了‘黄牌警告’。”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旨在建立长效机制,继续擦亮四川“四好农村路”品牌,也为“农村公路+”“金通工程+”提供基础支撑。  围绕农村公路建设和长效管理和养护,各示范市、示范县开展了积极尝试。  破解县级财政农村公路资金配套难题,达州市探索用资源换资金,把矿业开发审批与矿产周边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挂钩,通过让渡矿权收益换取企业资金反哺矿区农村公路,并围绕乡村振兴重点项目,采取多种模式,引进社会资本用于产业路建设,年度投资创下新高。探索农村公路养护新模式,泸州市龙马潭区推行农村公路灾毁保险,拓宽养护资金来源;泸县则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推行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试点。  农村公路里程不断延长,为更有效地管理公路,成都、泸州、乐山正在探索智能化手段,替代传统的人工巡查,实现农村公路“建管养运”的高效管理。  省级层面已有行动。今年8月,全国率先,四川省“四好农村路”数字化发展技术研发中心揭牌成立。研发中心依托四川公路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而建,公司副总经理杨新春介绍,中心将重点研究农村公路重点桥梁简易安全监测、轻量化路况评定、“金通工程”车载视频道路资产监测3项技术,采取技术手段,对桥梁等重要构造物进行动态监测,对公路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对路侧安全风险能主动发现并防控。“比如,在‘金通工程’车辆前方装载摄像头,当车在路上跑的时候,如果公路有受损,系统可监测到并将视频上传到后台,通知护路员前往处理。”  “金通工程”的服务功能还将进一步拓展。如今,全省每辆“金通工程”车辆都安装有主动智能防控系统,与“四川省乡村客运监管服务平台”实时连接,有专人值守监控车辆运行情况,驾驶员若有抽烟、打电话等违法违规行为,平台还会自动报警。  “既然已经实现了信息化,那么我们的乡村客运,是不是可以再叠加服务功能,让群众坐车更方便?”省交通运输厅运管局负责人表示,我省将拓展客运互联网服务功能,加快升级平台,实现车辆动态实时可查,届时,群众通过手机APP即可“掌”握车辆情况,进行查车和约车。  “交商邮”融合发展方面,还将继续扩面拓能,制定完善交商邮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营运服务规范,促进交商邮融合标准化规范化。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1-23
  (记者 吕珂昕 见习记者 董家琛)初冬时节,秋粮已经归仓,冬种井然有序,广袤的田野上萦绕着收获和期望的喜悦。  粮食安全是全人类的共同课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遭受巨大冲击,全球陷入饥饿和营养不良的人群不减反增,粮食可及性下降,粮食价格飞涨,很多发展中粮食净进口国无法从国际市场上获得足够的粮食。今年以来,干旱、洪涝、地区冲突以及一些非传统因素推动粮价高企,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社会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忧,为实现2030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带来巨大挑战。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主办的中国国际食品配料及博览会暨首届中国国际预制菜博览会同期论坛——第十三届农业贸易政策国际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京举行。会议以“后疫情时代粮食安全与全球农业治理”为主题,来自农业农村部门、科研院所、国际组织等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农业贸易对全球粮食安全和我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提升全球农业治理能力,促进更公平更稳定的农业国际贸易,从而实现全球粮食安全。第五届进博会上,食品及农产品展区的参展商为观众准备美食。 记者 宫宇坤 摄  全球粮食安全需要稳定韧性的农业贸易  自疫情发生以来,全球粮食安全受到的第一个冲击来自以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全球供应链。为保障本国食物供给,众多国家实施了不同程度的出口限制措施,一些国家的粮食逆全球化趋势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据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朱晶观察,2020年,有40多个国家实施了500多项农产品出口限制措施。俄乌冲突爆发后,仅2022年3月新增的农产品出口限制措施就高达630项。世界10.2%的农产品贸易受阻,并推动国际粮价进一步上涨。  “粮食贸易大国限制粮食出口,容易导致粮食供应链断裂,造成世界粮食供给短缺的恐慌,推高粮食和食品价格,产生‘乘数效应’。”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谭砚文表示。  事实上,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认可“贸易在解决粮食安全、营养和可持续农业方面的关键作用”,“国际贸易可以平衡各国的粮食赤字和盈余,改善多样化食品供应,有助于价格稳定。”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主任多米尼克·伯金介绍说。  那么,如何才能发挥国际贸易的积极作用,使其为实现更高效、更包容、更具适应性和更可持续的农业食品系统作出贡献?多米尼克·伯金认为,首先,提高市场透明度和政策对话,这对减少全球农产品贸易受到的干扰至关重要。其次,各国应仔细考虑贸易限制措施对国际市场的潜在破坏,尤其要始终避免出口限制。第三,贸易和国内政策需要重新定位,适应诸如促进可持续性和适应性的目标。最后,贸易便利化措施和国际合作也非常重要。  “国际大粮商在后疫情时代的农业贸易中应该承担更多的、多维的社会责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表示,“粮商们要成为冲突的‘熄火者’,不能成为‘拱火者’,更不能成为粮食贸易武器的工具。”  我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离不开农业贸易  中国是粮食生产大国。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尽管口粮自给率很高,但我国仍需通过进口谷物等满足国内生产需求。随着中国与国际市场关联度的持续提高,外部贸易环境的不稳定和不安全,对我国长期的粮食安全同样也会形成一定的挑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朱晶认为,“全方位”要求,是要将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综合流通能力、粮食国际贸易调节能力、粮食市场宏观调控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保障粮食安全的合力。  江西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应恒表示,首先,要继续保障国内的生产条件和能力。比如说保障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确保农业生产资料的品质和供应价格,以及提供社会化服务等。其次,在掌握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话语权和调控能力方面,中国不但要注重市场的多元化,也要注重品种多元化。随着大食物观的普及及人均国民收入的提升,我们还应对进出口产品的品类进行调整。  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杜志雄提出,从国际角度看,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还要进一步加强中国农业走出去。“中国农业的技术包括中国品种要走出去,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有了新品种新技术,能够生产更多农产品,特别是生产粮食这样一些后备资源,从而扩大世界粮食的总供给。”  杜志雄认为,总供给增加是可以增加总贸易量的。“中国作为人口大国,要从国际市场上适当进口满足自己粮食安全的农产品是必然的,而中国又是一个生产和贸易大国,我们要通过一切方式帮助世界扩大粮食的产出量和可贸易量。”  农业贸易环境优化呼唤提升全球农业治理  农业贸易有利于促进全球、全人类粮食保障水平的提高,但问题是贸易必须安全可靠。贸易要安全可靠,就需要各参与方不断完善规则,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  叶兴庆认为,在后疫情时代,要提高全球粮食供应链的稳定性、安全性,一个很重要的措施是推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的改革。“疫情期间,一些国家对粮食出口采取了禁止或限制措施。能这么做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世界贸易组织(WTO)《农业协定》对粮食出口禁止和限制的相关规定非常含糊,没有什么约束力。”  作为全球贸易治理的首要平台,WTO正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农产品贸易研究中心主任田志宏认为,虽然WTO农业规则能够限制来自出口国和进口国存在的市场扭曲措施,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交易秩序,并且包含了对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给予发展中国家以特殊与差别待遇等非贸易关注,但仍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对于疫病、地区争端等冲击性因素带来的市场低效甚至失效,以及由此产生的粮食短缺、饥饿等问题不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当前各成员要求WTO改革的呼声很高。  今年6月,WTO第12届部长会形成了诸多成果,特别是就粮食安全、国际组织采购人道主义食品豁免出口限制等达成积极宣言,有效提振了全球借助多边规则应对粮食危机的信心。但WTO农业规则存在不平衡不公平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少数发达成员拥有扭曲性支持的政策空间特权,而大部分发展中成员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生计的政策空间则受到规则限制,对于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的粮食安全公共储备(PSH)和特殊保障机制(SSM)这几个议题也迟迟没有进展。  田志宏认为,WTO的改革方向,一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目标,把握改革大方向;二是要坚持GATT、WTO的宗旨,建立公平的、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产品贸易体制;三是要维护规则的平衡,保护各个成员方的利益;四是要赋予WTO必要的权力和能力,强化对成员政策透明度和规则执行的监督。  “WTO农业规则改革,也应当客观看待乌拉圭回合为了达成农业协议所做的一些折衷和过渡措施,客观评估由之而来的一些问题和矛盾冲突。”田志宏说,此外,农业规则纳入多边框架下的时间很短,更重要的是WTO农业贸易规则不仅仅是在贸易层面上的规则,还延伸到了农业投入、农业生产方面,远比其他产业来的复杂。这是农业产业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忽视农业产业的特殊性则会回到农业游离于多边规则之外的老路上去。”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1-22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唐文婷)深刻汲取历史经验教训,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性矛盾问题更加错综复杂,全球又一次站到十字路口,人类向何处去?亚太怎么办?我们必须给出答案。坚守初心、弘扬共同价值,持续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共促发展进步,更要谱写亚太合作新篇章,为经济社会繁荣贡献更多正能量。多少年来,亚太成员经济发展取得了不凡成就,亚太经济合作为地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有效提升了民生福祉。经验弥足珍贵,初心当需坚守。最关键就是要走和平发展之路。摆脱冷战阴霾,让中小经济体步入现代化快车道,只有这样“亚太奇迹”才会应运而生。亚太地区不是某国后花园,也不是大国角斗场。搞“新冷战”,人民不答应,时代不允许!中国发展受益于亚太,也用自身发展回馈亚太、造福亚太。为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筑牢和平发展根基,打造更高水平的合作开放格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与各方发展战略性对接,形成高质量互联互通网。结合稳定畅通的产业链供应链,反对单边、保护主义。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现科技经济优化升级,绿色低碳发展。我们更应相互开放包容,坚持多样和非歧视原则,构筑包容普惠的合作架构。凭借互容胸襟格局,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走在前列。要防止阻滞甚至拆解亚太地区长期形成的产业、供应链,防止经济合作迈入“死胡同”。和衷共济、共克时艰,筑牢共同体和谐发展深厚根基。要增进合作、支持与帮助,推动亚太经济走在全球复苏前列。(通讯员  唐文婷)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1-21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绿色高质量发展是第二个百年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践行新发展理念,应以国内需求为基本点,把实施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真抓实干宣贯党的二十大精神,就须结合新理念、新格局,巩固经济社会稳中向好、持续向好态势,保障新兴战略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抓紧落实“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二十条措施”,让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关键要立足高质量,遴选一批服务民众的基础产业,新开工一批亟待办理的大项目、好项目,实现民生经济早落地。二十大前后,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任务,党和国家坚持问题导向,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建设,夯实安全和谐稳定,绿色高质量发展稳中有进。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应完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尤其要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促进的格局,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让创新驱动发展动力更充沛,科学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释放动力活力,充足优势潜力。打造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全链条体系,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提升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平衡。实施大项目,既扩大内需,又为现代化积势蓄能。通过增强优质产品服务,激发消费市场潜力。增强粮安根基,推广秸秆还田和农业信息化,把着力点放在实体上,拓展新型工业,打造制造、质量、航天、交通、网络和数字强国。当因地制宜开拓特色农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带领群众共同富裕。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1-16
  (记者 崔建玲)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今夏,我国南方出现罕见高温干旱天气,北方部分地方出现洪涝灾害,但全国秋粮依然迎来了丰收。在秋粮生产全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记者从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获悉,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进入机械化主导的新阶段,全国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均超过85%。预计今年水稻机收率超过94%,玉米和大豆机收率都超过80%。  为高效率高质量完成今年秋收、秋种、秋整地任务,农业农村部以保障各类农机装备供应和精细组织调度农机作业为重点,充分发挥农机在“三秋”生产中的主力军作用,努力确保秋粮丰收到手、颗粒归仓。关键做到4个字,一是足,二是通,三是保,四是好。今年10月,在江西省南昌市恒湖农场,联合收割机开展水稻收获作业。资料图  农机装备投入充足  今年9月下旬,全国秋粮大规模收获陆续展开。为保障高质量高效率做好秋收、秋种、秋整地机械化生产工作,9月20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关于做好“三秋”机械化生产工作的通知,提出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以推进秋粮机收、冬小麦冬油菜机种、秋季农机整地为重点,抢前抓早制定工作方案和防灾减灾预案,借鉴推广今年“三夏”生产经验,提早做好“三秋”机械化生产前期准备工作,确保有足量的农机具以良好的技术状态投入作业。  据介绍,今年“三秋”,全国投入农机3000万台,19.3万个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活跃在生产一线,开展玉米、水稻、大豆和棉花等作物收获、冬小麦及油菜播种、秸秆还田离田、深松旋耕整地等机械化作业服务,农机装备总量充足有保障。各地精准研判机具供需缺口,做实做细农机作业服务供需对接,组织各粮食主产县提前制定工作预案,特别关注缺少机具、缺少劳动力、返乡困难的农户以及“小散偏”地块的作业需求,帮助对接农机服务组织,提前落实谁来作业、何时作业。  在江西省莲花县,20多万亩水稻迎来收获。种植户赵青云告诉记者,以前在山地的水稻,都是靠人工割稻,效率低,费人力。今年,当地成立农机共享中心,他家300亩水稻,和临近村子乡亲们一起农机作业,很快就能收割完毕。  同时,今年秋收期间,各地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农机技术骨干进村入户,动员指导农机合作社和机手对投入作业的机具进行全面检修、调试和保养。督促农机生产、销售和维修企业提早备足机具和易损配件,积极开展送修送件到田服务,保证有效供应。及时发布机具供需、收种时间、作业进度、气象变化等信息,科学研判“三秋”期间机具本地跨出和引进数量,组织签订作业合同,促进供需平衡。  让农机和机手畅通无阻、不误农时  “你好,我们是外出作业的玉米联合收获机手,路经侯马找不到回运城的路了……”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农机驾驶操作员程金量在电话中焦急地说道。今年10月20日,程金量驾驶玉米联合收获机从山西省汾阳作业归来,准备回运城继续参加秋收作业,却遇到了困难。当晚,侯马市农机中心在接到农机户的来电后,中心负责人马向东立即带领相关站室人员来到侯马市五岔口交通检疫卡口了解有关情况,经与卡口工作人员协商,完善相关防疫手续后,亲自驾车护送程金量等两名农机户至运城界内。  统筹疫情防控与“三秋”农机化生产,向社会公布“三秋”工作咨询电话,确保防疫生产两不误,成为我国农机作业的一大亮点。农业农村部和地方农机化系统开通并向社会公布“三秋”农机保障热线电话4330个,已接听电话2万余次,为农民群众提供购机补贴、跨区通行等政策咨询服务,帮助协调对接应急作业需求,及时解决因疫情管控导致收获困难等问题,确保“三秋”机械化作业高效有序开展。各地统筹疫情防控和农业生产,借鉴今年三夏期间的经验做法,开通农机绿色通道4600多条,坚决打通影响农机化生产的堵点卡点,让作业农机和机手畅通无阻,不误农时。  农机应急作业服务确保应收尽收  水稻收割期,一旦遇到强降雨,可能会出现水稻倒伏,影响水稻机械化收割,同时如果烘干不及时,还容易造成水稻发霉,对当季水稻产量造成较大的影响。11月1日,晚稻成熟收获期。受台风“尼格”影响,广东东部等地出现中到大雨,局地出现暴雨或大暴雨。为了确保晚稻丰收,当地上演着一场与“大雨”夺粮的竞赛。  “我们8台机器每批集中收割一个种粮大户的晚稻,收割完一户再去下一户。以前分散收割,200亩可能要收三四天,现在集中作业,200亩一到两天就能割完。收割时间提前了,后续烘干压力就会减轻。”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众志生态种养合作社邱文庆告诉记者。  广东省能够在“大雨”中取得粮食丰收,得益于当地出台的《广东省支持2022年晚稻粮食生产12条措施》《广东省农机作业防灾救灾应急工作预案》等措施。  今年8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推进常态化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把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建设相关工作作为防灾救灾和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基础工作和基础力量来抓,构建农机应急作业服务机制,加强机械化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指导意见》指出,要按照“建在平时、用在战时”的体制机制加快常态化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建设,不断提升农机手应急作业技能水平和农机装备水平,争取一年起步、三年成网,力争五年形成覆盖粮食生产乡镇、作业能力强的农机应急作业服务体系。  江苏省在全国率先构建省市县村四级应急作业服务体系,标志着该省农机化应急作业服务进入了组织化、专业化、高效化发展的新阶段。目前,已成立了489支应急作业服务队。  今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农机局发布了全区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第二批“白名单”,本批次27家服务队、合作社,主要针对大豆、玉米、小麦、油菜、青贮、马铃薯、葵花、杂粮等作物收获。此前公布的第一批包括245家服务队。  今年“三秋”,各地针对作物倒伏、土壤地块过湿等灾害情况,制定了应急作业方案,组织调配和改装适宜抗灾作业的装备,组建常态化农机应急作业服务队6800多支,确保灾害条件下和疫情管控区有机用、有人干。各地组织为疫情管控地区开展收获、耕整地等机械化作业服务3300多万亩,努力确保进入适收期的玉米、水稻、棉花等作物应收尽收,同时做好秋冬种机械化生产工作。  机械化作业质量好、效率高  日前,在黑龙江农垦的红卫农场核心示范区,3600亩水稻迎来收获,今年这里的收割机全部装上了北斗导航,与传统收割相比,作业路径更加精准,收获损失率更小。  据悉,今年我国将有60多万台装有北斗导航的智能化农机投入“三秋”生产,联合收获机械向大型化、智能化、多功能化升级换代,给“三秋”高质量高效率生产提供科技硬核支撑。  减损即是增收。今年6月,农业农村部农机化司下发了小麦和水稻等机械化收获减损技术指导意见。9月,各地组织开展省市县各级粮食机收减损大比武活动660场、机收减损技能培训3400多场,引领机手规范操作、精细高效作业,尽最大努力减少机收环节粮食损失,实现颗粒归仓。  贵阳市修文县大木村党支部副书记李福贵将自家的3亩地托管给了合作社。“以前,我们自己请人打田,插秧、收割,一亩地至少要花1000元,通过合作社全部实现机械化,500元就够了,节本增效,让我们更愿意种粮食!”由于农机社会化服务保持了农民家庭经营的基础地位,无须土地流转,节省了流转开支,让农民愿意种粮,保证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秋收之后,秋种更要抓紧。收完水稻之后,南方各地抓紧农时种植油菜,如今,我国研发的油菜毯壮苗移栽机管了大用,让农户在获得水稻丰收的同时,能够及时机械化、规模化移栽油菜,促进水稻、油菜双丰收、双效益。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1-15
川观智库研究员 熊筱伟 饶雪琪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农民工无疑是重点人群之一。他们诞生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现代化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同时随着时代变迁,也带来了一些待解难题。对此有观点认为: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的一大重点,就应该是让“农民工成为历史”。对四川来说,尤其如此。该如何看待这个观点?我们有认真思考的必要。作为农民工大省,四川去年依然有约2600万农民工在外务工。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事关四川现代化建设成果的最终成色。为此川观智库邀请省内外专家进行了讨论。资料图片让“农民工成为历史”有这三点理由●这是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符合经济增长动力转换、推动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  首先,让“农民工成为历史”究竟是什么意思?综合相关意见,有两点值得一提:一是希望成为历史的,不是“农村人口进城”。专家普遍认同:大量人口从农业转移出来,在城乡间流动就业,这种现象将在我国长期存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合作社研究院院长孔祥智告诉川观智库,未来我国还会有超过1亿人从农村进入城市;二是希望成为历史的,是农民工不能享受与城镇户籍人口相同待遇的现象。可理解为让“农民工成为历史”就是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使其平等享受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等权益。  相关工作其实很早就有。为什么当前要特别关注?为什么又要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大重点?川观智库梳理相关观点,得出以下三条理由——  第一,这是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有专家谈到“农民工”这个称谓本身,就蕴含着一种矛盾——其中“农民”是农村户籍,“工”是在城里打工。这种尴尬身份,意味着他们人在城里,却享受不到和城镇户籍人口一样的待遇。对雇主而言,因为不用负担农民工养老、子女上学等成本,能节省不少支出。这客观上强化了四川乃至全国相当时期内产业发展的低成本优势,但也给农民工群体带来种种困扰。多位专家谈到,中国现代化的过程,某种程度上就是农民参与工业化、城镇化进而融入城市文明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农民工不应该、也不会成为现代化建设中被边缘化的群体。  第二,这是符合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现实需要。西南财大经济学院副教授李怡乐谈到,中国经济发展逻辑正在从出口拉动向消费驱动、向内需拉动转变。相应的农民工角色也在逐渐变化,从“廉价劳动力”变为“新的消费潜能”。而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就是消费需求不断释放的过程。近年来我们看到从“规模城镇化”向“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转型,都和上述经济增长动力转变有关。  第三,这也是乡村振兴的需要。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张利庠告诉川观智库,要通过城乡融合去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这句话该怎么理解?有专家进一步解释:农民工市民化如果长期滞后,将对农业经营规模扩大、村落布局优化等工作造成阻碍。比如一些已经长期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不愿退出承包土地,即便他们愿意把土地拿出来流转,也容易出现土地流转期限短、土地租金高等问题,使实际经营者不敢进行长期投资。省社科院研究员郭晓鸣也表示,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有利于解决农村土地细碎化等问题。让“农民工成为历史”要把握节奏●建议保持历史耐心,稳定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工作  所有受访专家都认同,“农民工”这个特殊名词终将走入历史。  存在争论的,是“节奏”问题。不过多数受访专家还是认为应保持历史耐心,稳定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工作,而不是一味大干快上制定明确时间表、急着给这一历史进程“踩油门”。  一个直接理由,是部分农民工自己就不愿意市民化。事实上四川除成都外早已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对此多位专家提到,和过去被动接受不一样,现在当农民工更多是主动选择的结果——自愿保留农民身份,同时进入城市工作。  为什么会这样?这背后有利益和风险的双重考量。就利益而言,一是农民工基于本集体经济组织享有农村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权益,这些权益不想放弃;二是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近年来加速覆盖农民工群体,城乡间“待遇差”客观上不断缩小。就风险而言,部分农民工希望能给自己留条“退路”。多位专家亦提到,农民工进城工作存在相对较高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尤其当经济出现波动时,部分农民工受影响较大,只能退回农村,这在某种程度上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提供了重要的回旋余地。  这是农民工的理性选择,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背后有待解决的问题。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曾旭晖特别提到,要推动进城农民完成市民化的转变,不是拿走他们在农村的权益,相反,更应该从制度上保障其农村权益,同时,通过制度创新来激活农村要素。比如扩大农村土地产权的交易权能,提高产权的流动性等。多位专家建议进一步破除制度障碍,推动建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这方面四川已在探索,但步伐还可加快。四川农业大学统战部部长杨锦秀提出,无论农民工最终进城还是返乡,建立起支持农民工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都非常有必要。这需要破除农民工群体在技术技能、素质结构等方面还存在的一些障碍。郭晓鸣表示相关部门为农民工提供的现有培训体系,在应对市场需求变化方面还相对迟缓,建议围绕电商、快递等新兴产业,返乡创业等新兴趋势,加强针对性培训。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2-11-14
  (记者 王壹 侯雅洁)东方明珠,张开怀抱迎接世界宾客。惊艳申城,开放包容、商机无限。  11月10日,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圆满落幕,第六届进博会参展展位预约火爆进行。  据介绍,本届进博会共有14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展。24场虹桥论坛活动顺利举办。来自127个国家和地区的2800多家企业参加企业商业展,展示438项代表性首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超过上届水平。首次搭建的数字进博平台吸引368家技术装备企业线上参展,组织直播或转播活动64场,浏览量达60万次。  截至11月10日12时,进博会累计进场46.1万人次,进博会期间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735.2亿美元,比上届增长3.9%。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第五届进博会实现了成功、精彩、富有成效的预期目标。资料图片  食品及农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  本届进博会期间,食品及农产品展区作为展商数量最多、来源地最广泛的展区,共有104个国家的1076家企业参展,聚集了世界各地的优质产品和最新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同时也为各参展商之间提供了一个交流沟通、合作共赢的平台。  宁夏葡萄酒、北大荒大米、大连海参;挪威海鲜、丹麦猪肉、俄罗斯啤酒……本届进博会的六大展区展出数百种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其中也不乏许多食品和农产品。与此同时,共有超过280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参加企业商业展。国内各省的展馆也展出了各自的优质农产品,让消费者目不暇接。  11月10日上午,即便是在最后一天,展馆内的消费者依然兴致勃勃地在“扫街”,体验各种美食。新西兰经贸处展区人山人海,众多消费者排起了长队,耐心地等待参加展区举办的相关体验活动;“这个邹平纸皮包子我听过,今天看了介绍才知道它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在山东省展区,一位消费者在看完展台内的介绍后兴奋地说。  突出健康、环保、可持续特色的植物来源食品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关注。今年进博会,嘉吉把自己在食品和农业领域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应用于现制餐饮领域,为茶饮企业提供定制化、多元化的稳定解决方案,提升最终产品的口感和香气,满足消费者日新月异的餐饮需求。  新品聚集满足消费者对美食的期待。德国麦德龙集团也是进博会的老朋友了,已连续五年参加进博会。这次进博会,麦德龙有90余款商品首次参展,新品的比例更是超过一半,让消费者可以第一时间在现场体验。  低碳风潮起 共话可持续未来  从空气中捕捉二氧化碳生产饮料瓶;绿色环保、100%可回收材料的展台;通过跑酷小游戏现场解锁绿色生活方式;扫描二维码,获得“进博碳中和证书”……行走在展馆间,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场景随处可见,以“零碳进博”为办展理念,“四叶草”各展区内刮起了“低碳风”。  开放共享的进博会,吸引着乳业企业绿色健康的新产品在此首发、首展、首秀。在新西兰纽仕兰乳业展区,以“低碳生态、全程溯源”为主题的点亮牛奶生产加工线互动游戏区,吸引着参观者纷纷驻足体验。互动区的另一侧,是纽仕兰带来了全球首发的“碳中和”牛奶,这款牛奶实现了“从牧场到餐桌”全链路数字化减碳。  “坚持低碳环保从一杯牛奶开始。”新西兰纽仕兰乳业亚太区市场总监闫致军说,“希望通过本届进博会,能够让更多的中国消费者在体验到全球高品质奶源的同时,将低碳环保的行动渗透到消费者日常生活中。”  在雀巢展区,绿色低碳的元素也随处可见。看似普通的滑板,是来自Nespresso浓遇咖啡胶囊外壳回收提炼所得的再生铝;一组看似简单的桌椅,是以回收的鸡精包装袋再生后制成的。“近年来,雀巢已经将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公司战略,并制定了‘零碳排放路线图’。”惠氏营养品大中华区公共事务及企业沟通副总裁曹敬衡告诉记者,在实现双碳目标之路上,雀巢大中华大区一直在降低碳足迹、加速可持续包装转型、推进可持续采购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在农业可持续发展领域,跨国企业拜尔也在积极行动。本次进博会上,拜耳重点展示了拜耳亚太区首家可持续农业“耘远农场”,展示了一年多来,可持续农业在农业病虫害综合治理示范、产品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成果。本届进博会上,拜尔还和上海浦东新区达成合作意向签约,与山东平原鲁望集团签订协议,迎来了两位“耘远农场”新伙伴。  数字化成为农业发展“新引擎”  本届进博会,参展商与数字化擦出了火花。  在泰森食品展台的积木沙盘里,载着牛肉原料的货船从美国出发,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进入食品加工工厂……为了让参观者更直观地感受企业在中国的数字化之路,泰森食品还原了加工全链路,同时,还通过AR实景互动技术,将智慧工厂车间“搬”进了进博会现场。  泰森食品有限公司公共关系高级总监周权介绍,今年10月初,历时10个月、从一片荒地拔地而起的泰森日照智慧工厂正式投产,目前,南通、湖北的智慧工厂也正在加紧建设。“这是泰森‘数智时代’的首个里程碑,也是泰森中国探索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一步。速度背后都是因为看好市场,希望在中国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在农作物种业专区,一个9层4.9米高的花草蔬果架分外吸睛,这是光明母港(上海)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植物工厂。“当然9层远远不是它的极限。”光明母港种业展区负责人介绍,用科技打破以往农业靠天吃饭、全凭经验传承的传统观念,将农业从横向种植转变为纵向立体种植,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作为一家拥有150多年历史的跨国企业,探索农业数字化转型之路是嘉吉业务版图中的重要一环。“数字化农业方面,嘉吉近几年有了非常大的进展。”嘉吉动物营养北亚区总裁郑鸿飞告诉记者,嘉吉开发了动物营养系统,该系统在全球范围内测试过300万种不同饲料原材料,在动物吸收、消化、营养等方面的作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优化动物的饲料配方,从而提高粮食利用率。  郑鸿飞介绍,嘉吉还开发了农场管理软件,帮助养猪场或者养牛场更好地管理,优化养殖效率,“今年4月,我们把这款软件引进到了中国,服务于中型农场以及区域型养殖企业,目前有着10万头母猪的管理体量,使用者纷纷表示感受到了生产效率的提升。”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1-11
四川农村日报讯 关育兵  近日,湖北省供销合作总社公布的“基层社恢复重建工程”阶段性成果数据引起广泛关注。据湖北日报报道,日前,湖北省实施的“基层社恢复重建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湖北全省基层社社员达到45.2万人。其中,农民社员人数5年增长了5倍多,由2016年的5.15万人增至2021年的33.3万人。  同时,另一则消息也受到关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第七届理事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曾提到,供销合作社全系统2021年销售总额创历史新高,达6.26万亿元,同比增长18.9%。6.26万亿元的销售总额包括农产品、日用品等销售、物流业营业额等。  对于“供销社”这个词,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有印象。困难岁月、短缺的物资、社垄、粮票、肉票、布票……是其给许多人的印象。可以说,供销社是特殊时代特殊条件下的产物。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丧失了专营权的供销社,渐渐退出国民经济的主舞台。  虽然供销社经历过曲折的发展时期,但其实供销社系统一直存在。因此,说供销社“回归”或“重启”,是不严谨的。事实上,供销社在中国从未消失过,只不过随着时代变革,其在市场经济中逐渐转型,在国民经济里的影响力和扮演的角色不断变化。随着改革的深入,经营创新、组织创新、服务创新,供销社也正在焕发新生。2021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全系统全年实现销售总额6.26万亿元,同比增长18.9%。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健全农产品产销稳定衔接机制,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健全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成为市场经济下振兴农村的手段,是新时代供销社的改革目标。  现阶段的供销社已不是大家传统意义上的计划经济产物,虽然农产品流通依然是供销社的传统主营业务,但其助农的作用日趋凸显。比如“保姆式”“菜单式”土地托管服务,包括了耕、种、管、收、售全产业链服务,解决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经济”的问题;还有农业科技“上山下乡”,将无人机、绿色生物农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等新兴技术引进田间地头;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依托农村经营服务网点代办银行基础金融业务,破解农民融资难等。  畅通“农产品上行、日用品下行”的双向流通渠道,提高农产品流通水平,亦是供销社可以大有作为的地方。农产品的上行下行都需要冷链,但由于农产品成本高、回报低,社会资本做农村冷链的很少,但供销社正好可以做强冷链,在田间地头建设冷库和做好冷链运输。同时,供销社也在整合物流,打通“快递最后一公里”,成为“第四方物流”。  和一般的商店、超市不同之处在于,供销社下沉市场更深、业务种类更多。不只如此,在城市,供销社以“邻里中心”和“中央厨房”为主要经营业务,打造一站式生活服务社区,让社区居民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助力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祥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年来,各地乡村振兴开局良好,农村面貌焕发新气象,乡村产业蓬勃发展,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公共设施提档升级,乡风文明有效推进,善治乡村加快建设。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做出重大部署,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要多措并举,全方位改善提高乡村发展条件和发展能力,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让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要推动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8个方面发力。资料图片  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夯实乡村振兴基础。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都市农业、数字农业等新业态,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要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扩大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种养规模,培育农产品品牌。要坚持不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做大做强现代种业,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用好改革这一法宝。要坚守改革底线、立破并举,系统谋划创新制度供给,有序推动农村承包地二轮延包整县试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改革和管理、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要健全粮食安全保障制度,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全面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强化与农民利益的紧密联结,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理念,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领导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完善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立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村民自治机制。要加强基层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大力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不正之风,深化以案促改、示警、促治。  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要强化教育培训,优化干部结构,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建设一支政治素养过硬、综合素质高、队伍结构合理、服务意识强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要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打造高标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大力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美丽乡村高质量发展。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要科学绘制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蓝图,持之以恒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构建农村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开展循环农业生产、资源高效利用,推动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减污降碳、提质增效目标。要健全农业农村生态治理制度和机制,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形成乡村绿色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坚持不懈走农业农村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清洁田园、绿色家园。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农村发展新风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价值引领、围绕美丽乡村、突出为民惠民、运用示范带动、坚持改进创新,务实创新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荣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乡村。要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注重乡村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要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保留乡村特色风貌,不搞大拆大建。要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把握城乡融合发展正确方向,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做好推动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通过城乡要素、产业、居民、社会和生态等的全面融合,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工农城乡共建共享。要从规划编制、要素配置等方面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落实好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的政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加快形成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建管格局。(作者系四川旅游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员)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10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如果说中国是一艘扬帆远航的巍巍巨轮,那么改革无疑是其能够劈波斩浪的强劲引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大动力仍然是改革,要实现建设农业强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目标,更好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根本的力量还是要靠改革。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一部分,用了1/4多的篇幅部署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工作,这充分体现了改革之重、改革之要,为新征程上接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蹄疾步稳,初步构建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四梁八柱”。踏上新征程,进入新阶段,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客观条件、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一些在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也需要下大力气解决。在前期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农民群众对于共享更多更高质量改革发展成果的期盼也在升级。这些都对调整优化农村生产关系和利益关系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一个时期,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仍然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同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农村改革必须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因此,我们要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抓好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主要任务,推动农村各方面改革顺利完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有力的制度支撑。  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当前,我们已经全面完成了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全面确认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稳步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接下来,要在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探索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路径。要鼓励支持村集体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实际条件,以自主开发、合资合作等方式,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农业生产性服务、物业出租等多种产业,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切不能盲目扩大农村债务。  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从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情出发,需要通过改革进一步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的发展活力。要重点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的规范发展和质量提升,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带动小农户发展、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要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内容、方式和手段等的创新,重点补齐小农户生产关键薄弱环节短板,提升其农业生产效率效益。  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须首先注意维护农民利益。要巩固并用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果,稳步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再延长30年试点,确保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让农民吃上“定心丸”。要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进一步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同时,对于进城落户农民,要切实保障好他们的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绝不能搞强迫命令。  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资金的洼地,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必须真正破解这两个问题。要从扩大农业农村财政投入、完善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创新粮食产销区合作机制、完善重要农产品生产长效性支持政策等方面入手,加强对农业发展的支持保护,切实推动农业强国建设;要逐步破解金融下乡壁垒,从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探索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信贷模式、优化完善农业保险和再保险模式等方面入手,让金融活水更好滋润乡土大地。  还应看到,新阶段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农民的诉求也更加多元,因此,推进过程中既要增强改革的主动性,又要坚持稳慎稳妥。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障农民权益;保持必要的历史耐心,一些好的做法该坚持的要坚持下去,需要改革的要一项一项稳妥推进,确保改革成果得到农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战鼓声声催奋进,旌旗猎猎踏征程。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意气风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的伟大征程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在广袤的乡土大地上接续开展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1-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整理  11月2-4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科学咨询小组(下文简称小组)在意大利罗马召开会议。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系统“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下文简称GIAHS)。  截至目前,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3个国家认定的72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我国有19项遗产,居世界首位。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到底是什么,如何评定,对现代农业生产又有着什么样的意义……浙江庆元林—菇共育。问1 什么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在许多国家,一代代农民、牧民、林农和渔民以多样化的物种及其相互作用为基础,利用适用于当地条件的独特管理实践和技术,创造、发展并保持着一些专门的农业系统和景观,通过反复试验,不断调整着捕鱼、耕作和放牧的方式,既保护了环境,又获得了收益。  这些建立在当地动态知识和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农业系统,不仅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产生了独具特色的美学景观,维持了具有全球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和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遗产,而且为人类持续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保障了人类的生计安全和生活质量。  “然而在新世纪之初,粮农组织的专家们在回顾过去一个世纪的农业发展状况时,惊异地发现,过去一个世纪的现代农业科技快速发展,显露出了如过度依赖机械装备、过度施用化肥农药、农牧生物品种严重单一化等许多负面影响。”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员曹幸穗介绍,传统农业开展了数千年、上万年,历史证明传统农业是可持续的,环境友好的。人们主张回归传统农业去寻找“智慧”,“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由此而生。  曹幸穗认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概念里包含了三个层次的价值判断:一是传统农业不是落后的农业;二是历史证明传统农业是可持续的农业生产系统;三是今天需要回到传统农业里去寻找“智慧”,而不是要倒退到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  在这样的共识之下,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等国际组织或机构以及一些国家的政府,共同提出保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  作为一种新型的遗产类型,GIAHS与其他世界遗产类型相比,有着显著区别:一方面,它是一类专属于农业的遗产类型;另一方面,GIAHS是一种更加注重人地和谐的、活态的、复合型遗产。春季的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问2 我国GIAHS数量为何能登顶榜首?  随着“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的入选,我国GIAHS数量再增一项,达到19项,位居全球榜首,这也是我国今年入选的第四项系统。  小组对该系统给出的评价为:该系统因其丰富的森林文化和香菇文化、独特的剁花法香菇生产技艺、完整的食用菌栽培利用技术体系,在高山地区食物与生计安全保障、菌物资源和森林资源多样性保护、林-菇共育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显著特点和全球重要性,符合GIAHS评选标准,因此入选。  “我国是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类型最多、分布最广、传承最好的国家,也是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倡导者、推动者、实践者和受益者。”曹幸穗说,我国人民在顺应天时、讲求地利、重视人和的农业劳作中,孕育了“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农耕文化,创造了类型众多、历史悠久的农业生产系统,不仅保障了粮食供给和生计安全,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哲学。  中国入选GIAHS系统的项目,不仅存在丰富多样的物种基因,而且拥有秀美的农牧业景观,对于推动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治理环境突出问题、提升遗产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建设美丽田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生态环境价值和人文社会价值。  今年我国入选GIAHS的其他三项系统分别是:福建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内蒙古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福建安溪铁观音茶种植基地。问3 农业文化遗产如何赋能乡村振兴?  中国是最早响应“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倡议的国家之一,在许多方面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成果。我国政府非常重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率先出台了国家层面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制定了“政府主导、社区参与、科技支撑、企业带动、媒体宣传”的工作方针。  事实上,我国于2012年便启动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工作。2016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共发掘出408项具有保护潜力的农业生产系统。截至目前,农业农村部共认定6批13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涵盖稻鱼共生、桑基鱼塘、湿地农业、山地梯田、农牧复合、草原游牧等类型多样的生产系统,是可持续农业和乡村发展的典范。  13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四川有8项。“农业文化遗产具有超越时间的重要价值和强大生命力,是培育特色品牌农业的重要依托和先天优势,又是发展乡村旅游极具魅力的看点。”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郭晓鸣说。  作为农耕文明精萃,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具有重要历史人文价值,不仅记录了人类不同文明阶段的探索历程,对我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也对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在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中,要注意发挥好、利用好农业文化遗产的潜力资源。”曹幸穗表示,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今天,需要汲取农业文化遗产精髓,需要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进而创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新模式。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09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11月8日上午10时,崇州市羊马街道福田村艳阳高照,成都市高金食品有限公司里仍是一派繁忙。生猪屠宰流水线上,一头头白条肉猪被分割成条块猪肉,屠宰工人在流水线上紧张地分装、发货。当记者走进这家公司时,运转了一个晚上的屠宰场仍在忙碌中。  “目前生猪供应充足!从昨天下午3点半开始,到目前屠宰了约1600头生猪,较一个月前涨400头以上,主要供应成都、阿坝、凉山等地消费市场,其中九成以上的在晚上屠宰、凌晨发货,但也有客户提出不同需求,今天上午屠宰好的新鲜猪肉需中午12点出厂,晚上能到货。”然而,面对良好的供应态势,成都市高金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小明脸上却滑过一丝焦虑。  这一细微的表情变化,也被记者捕捉到:作为一家年屠宰生猪60万头的加工企业,会有什么焦虑呢?  行业数据显示,今年 3月,全省生猪出栏价从13.1元/公斤触底反弹,随后价格持续上涨。尤其10月以来,我省猪粮比今年首次“破8”,且持续高位运行。  10月28日,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发布公告,成都、绵阳、南充、宜宾、达州等5市精瘦肉零售价格均价同比上涨45.82%,四川年内首次宣布全省猪肉价格进入过度上涨一级预警区间。对此,将启动省级政府储备猪肉和地方政府储备猪肉投放。  “猪价变动,本质上反映的是供需关系的变化。”宋小明介绍,目前毛猪供应充足,日均屠宰1600头,较上个月增加400头,主要销往成都消费市场,全力确保居民猪肉消费日常供应,但公司也面临生猪价格高企带来的成本压力,这也正是他的焦虑所在。  一位业内人士也告诉记者,今年,玉米等饲料原料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养殖成本,但本轮生猪价格上涨,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猪价频频上涨,预计后期走势会如何?该业内人士表示,本轮价格上涨涨幅和价位虽已突破“警戒线”,但从供需情况来看,目前省内生猪供给稳定,不具备保持长期上涨的条件,建议养殖户不要盲目跟风惜售、二次育肥,可在猪价处于升势时有序出售,避免猪价短期震荡影响收益。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2-11-09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踔厉奋发向未来,赶考路上更有红线铭记、警钟长鸣。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常态化,是新时代的明确要求。党的二十大已科学谋定中长期民生经济发展任务和大政方针,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我们要积极投身学习宣传贯彻二十大精神的火热实践,立足本职,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从严治党、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不能有任何松劲歇脚和疲劳厌战情绪。增强政治引领,就要聚焦“国之大者”跟进常态监督,整治软弱涣散,团结带领基层啃下一块块硬骨头。须要持之以恒,深入推进新时代党建党风。通过增强集中统一领导,从而夯实各级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能力。完善大党建,以党建引领深化层级治理,促进绿色发展、乡村振兴。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等民生大事是群众普遍关切,也是共同富裕必答题。作为纪监干部定要聚焦民生关切,立足百姓最为实际的生产生活难题开展动态监督,以取得具体效果。通过面向群众和基层,系统施治,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不断破除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假作为。通过优化纠治形式官僚、享乐奢靡的方式方法,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腐败是危害党群干群关系的最大毒瘤,当然应开展最为彻底的自我革命。贯彻党的二十大,既要注重“风腐同查”,深挖背后政绩观,也要注重见微知著,找准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复燃“四风”的新动向新表现,持续整治顽瘴痼疾,通过查一案、警一片、治一域。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运用“红脸出汗”,厚植廉政文化,激扬清风正气。(通讯员:长河川淼)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1-08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