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考察。在硕果累累的苹果园里,习近平总书记详细了解并肯定了当地苹果产业发展情况,在得知村民通过筑水坝、搞滴灌和精细化管理,有效解决了用水和灌溉问题时,他称赞说:“这就是农业现代化,你们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发展方向。”总书记用“合适”二字,不仅一语道破了农业产业发展的问题关键,还深刻揭示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要义,为我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启迪。  一直以来,我们不断探寻农业现代化之路,但对于什么是农业现代化,却莫衷一是。有人认为,西方大农场、大公司就是农业现代化。这固然是农业现代化的一种成功模式,然而却未必适合中国。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关键是要符合一国国情、一地实际。  其实,农业现代化并非多么高深玄奥的概念,而是源自生产生活实践,包含了诸多简单朴素的道理,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合适”。这个“合适”,往小了说,是一个农业产业与一地发展条件的匹配性、适宜度;往大了说,关乎一国农业现代化的制度设计和道路选择。  南沟村在选择农业产业方面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该村充分考虑了气候、光照、纬度、海拔以及市场等因素,最终决定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苹果产业势头良好、就地卖出、销路不愁,也充分说明了产业和本地的合拍性,是适宜的。找到了合适的产业,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反面的教训也是有的。曾经,一些地方在富民产业的选择和培育过程中,出现了“贪大求洋”“脱离实际”的错误倾向。不考虑本地实际,跟风随大流,盲目上马“高大上”的项目,结果导致产业“水土不服”、难以落地,不仅没有结出富民的果实,反而浪费了宝贵的项目资金,损耗了农民发展产业的信心。  怎样找准合适的产业?首先要多听取农民的意见,农民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对于什么产业可以搞、适合搞,最有发言权。发展产业归根结底是为了帮助农民致富,如果产业选择不合农民的心意,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就无法发展壮大。  产业选择还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前瞻研判和协调引导作用。有关部门在充分征求农民意见的基础上,还要对产业的前景作出具有前瞻性的研判。政府掌握的信息更为宏观和全面,如果能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更能做出符合市场需求和未来趋势的产业培育方案。政府要综合分析气候条件、经济基础、文化传统、市场潜力等因素,统筹协调各部门、各主体积极参与到农业优质特色产业的选择培育中来,帮助农民念好产业经、选好致富路。  大道至简,合适最好。只有把“合适”理念贯彻落实到三农工作各方面,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巨轮才能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2-29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一面,是县域特别是农村地区有限甚至相对不足的医疗资源;一面,是约5亿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和大量即将返乡的人群。在疫情防控工作重心转向“保健康、防重症”的新形势下,如何将有限的医疗资源用于最需要的人群,最大程度保护农村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充分整合资源力量,依托县域医共体,更好发挥分级诊疗作用,提升农村地区医疗保障能力,是打赢这场农村疫情防控硬仗的关键一招。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原本是为了解决“小病”患者扎堆大医院、挤占“大病”患者医疗资源导致的群众看病难问题。眼下,按照基础性疾病情况、感染后风险程度等因素综合研判,精准发挥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医疗服务体系作用,分级分类开展就诊转诊和服务保障,符合农村居民人数庞大但县域医疗资源有限的实际情况,能够最大程度确保病有所医、疾有所管,特别是能有效保障重型、危重型患者及时得到医疗救治。  目前,许多地方已针对疫情的发展构建分级诊疗服务网络,明确了工作机制和相关流程。但对于很多县、乡、村基层而言,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让其发挥实效,依然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面对“两节”期间的农村疫情防控大考,更好发挥分级诊疗作用,关键要在精准和协同上下功夫。  要关口前移,织密服务保障网底。提前摸清农村地区合并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残疾人、孕产妇、儿童等重点人群情况,并分别建立健康档案,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努力做到开展“一对一”健康服务。公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村组党员干部、志愿服务者和社会工作者等的联系方式,尤其要确保重点人群人人知晓,让他们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及时反映、及时咨询。还要加强分级诊疗方案和疫苗接种的宣传力度,把“防”的工作做足做好。  要加强联动,优化就诊转诊衔接。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行患者基层首诊负责制,引导患者在基层首诊。最大限度加强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接诊和服务能力,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须“应设尽设”“应开尽开”。强化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沟通衔接,做好急救车等转诊设备的保障,开通“绿色通道”,对于症状加重或出现其他病情需转诊的患者,确保其第一时间实现转诊治疗。此外,还应建立完善省内城市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对农村地区的对口帮扶机制,增强分级诊疗的力量。  更好发挥分级诊疗作用,谋划时要考虑周全,工作中更须细致周到。在具体诊疗救治过程中可能有一些突发事件发生,要尽可能完善突发情况的应急预案,做到心中有数、脑中有策,随时有后手、急时有后援,打赢农村疫情防控的有准备之仗。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2-29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在广大三农工作者、从业者中引发热烈反响(记者 毛晓雅 龙成)岁末凛冬至,三农响鼓擂。“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在12月23日至24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句句落在广大三农工作者、从业者的心坎上。全国各地的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小农户、基层农业工作者纷纷表示,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大家信心倍增、干劲十足,努力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中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一份力量。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南王庄乡割髭岭村,当地农户忙着制作传统手工红薯粉条和粉条深加工产品,供应市场。  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重中之重”即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如何抓好抓实产业振兴这个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书记的这段话提出了乡村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照新说,“首先是发掘土特产品价值,把特色产品发展为特色产业;其次是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开发其多种功能,实现产业融合;三是在流通、加工等环节持续发力,推动整个农业产业链条升级。”  “土特产”是农村最有特色和优势的农产品,具有无限的产业发展空间。“我们按照总书记的指示,在土特产上做出了大文章。”北京奥金达蜂产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定顺说,“在‘蜂蜜之乡’北京密云区,我们依托当地的好山好水好蜂蜜,建立起标准化养殖基地,确立了‘合作社+公司+基地+品牌+蜂农’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有效衔接一产养殖及二产加工销售。今年又整合成立了密云蜂产业联合社,打响了‘密云蜂业’区域品牌。我们有信心把‘特’字做足,惠及更多蜂农。”  农业产业延链补链,龙头企业发挥着关键作用。“80后”返乡创业女大学生鲁曼对此深有体会:“强龙头、补链条,总书记的话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从种养到加工、销售,整个链条上各个环节都需要企业补齐,作为龙头企业,我们提供技术指导,统一进行电商销售,每户蟹农可增收2万至3万元。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企业大有可为。”  “总书记强调的‘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正是我们农业企业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海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包洪文说,海垦集团正在全力建成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推进橡胶加工厂的现代化升级改造,打造完善全产业链,实现由“卖原料”向“卖加工品”“卖品牌”转变,推动产业做强做大。  开发农业多元价值,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正在成为各地乡村产业的新亮点。“总书记的讲话让我十分振奋,我们合作社找对了发展路子!”河北涉县青阳山农产品合作社理事长赵永平说,涉县旱作梯田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这是得天独厚的资源,利用这一优势,合作社建立了花椒采摘基地,开展采摘游和亲子游活动,既拓展了销售渠道,升级了销售模式,又解决了花椒采摘雇工难的问题,增加了社员收入。西安市以打造“农业景区”为抓手,在各区县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农业规模化生产案例和都市现代农业项目,积极探索集粮食安全、稳产保供与旅游休闲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提升村集体和农民收入。图为游人在西安市蓝田县九间房镇峪口村荞麦花海农业景区游览。  加大脱贫地区产业帮扶力度  脱贫攻坚让贫困地区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发展基础仍然较为薄弱,部分脱贫人口存在着返贫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要继续压紧压实责任,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最根本的还是发展产业。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指出,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有四个重点:脱贫地区也有粮食大县,要抓粮食面积落实、产量增加;依靠资源优势,辅之外来技术、资本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互联网+”等新产业、新业态,让脱贫地区有持续成长性;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保障供给链,完善利益链,让脱贫群众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总书记再次强调底线思维,我们将衔接好产业帮扶政策,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甘肃省渭源县常务副县长刘丽川说,“目前全县中医药的加工链产值达到了10亿元,接下来我们继续充分发挥中药材资源和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优势,全面打造中药材产业集群,确保脱贫人口稳定增收。”  责任不断线,措施落到位。“学习了总书记讲话,我们发展脱贫产业更有信心了。”湖南省凤凰县落潮井村党支部书记吴正国说,“科技特派员、产业顾问组下沉一线,让我们的脱贫产业有了坚实后盾。我们村以猕猴桃种植为脱贫主导产业,在中国科协支持下,凤凰县成立猕猴桃科技小院、建立猕猴桃专家工作站。专家们通过高位嫁接抗病性新品种猕猴桃的办法,今年每亩能收入4万元。”  产业造血能力越强,防止返贫的基础越稳固。今年中央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达到55%以上,每个县都已发展出2-3个主导产业,为防止整村整乡返贫打下了坚实基础。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从2020年开始,对五个经济薄弱村实施了“五村联营机制”,根据每个村不同的种植特色进行优势整合,五村集体出资建设基础设施,发展林下种植经济、订单特色蔬菜、农旅融合休闲等产业,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和增收。  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处二级调研员敖军认为,难点在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粮食生产一大软肋是生产成本偏高,解决办法还是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种粮成本,实现节本增效。”敖军进一步说,“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还要综合发力,广辟途径。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家庭经营收入稳定增长,使经营农业有钱赚;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让农民打工有钱赚;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半篇文章,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创造条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路径。“总书记关心农民的收入问题,让我们感到很温暖。”山东汶上县芳桦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房华说,“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化零为整,引入社会化服务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同时与企业对接,实现订单种植,在提升粮食品质和产量的同时,实现了农民收入稳定增加。”  发展特色产业,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们村在实践总书记说的‘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上下足了功夫。”江苏省宜兴市白塔村党总支书记欧阳华说,“村里在葡萄、黄桃等精品水果种植基础上,发展了瓜果采摘业,通过乡村旅游、田间直播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增收。此外,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如将精品大米制成了白酒和乌饭米,蓝莓、桑葚等制成干货食品,成了游客的抢手货。今年,村集体可支配收入已达15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5万元。”  业兴人和,村强民富。抓紧抓实产业振兴这个重中之重,奠定了三农发展的牢固根基。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继续稳扎稳打,精耕深耕乡村产业,为实现农业强国目标而不懈奋斗。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2-29
  (朱佳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举措之中,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兴农是保障粮食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绿色发展底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蕴。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天人合一思想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和精神实质,也映射出当代绿色发展观的朴素思维,强调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华农耕文明与生态智慧同源同根。中国传统农业是生态化的农耕方式,“顺天时、量地利、取用有度”,其关键技术是有机循环,遵循自然法则,拥有强大的可持续力,是古朴的绿色发展观,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力。早在三皇五帝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知晓保护野生动物:春秋时期,齐国规定山林水泽按时封禁和开放;唐代划分出禁伐区和禁猎区,出现自然保护区的雏形;宋朝《禁采捕诏》中明令禁止在鸟兽鱼虫的繁殖和生长期采捕……不仅古代典籍中禁令中反映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中国文人的诗词歌赋中也流露出对大自然的无限珍惜和无比热爱。  绿色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思想的创新。新中国成立以后,从“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开始,到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我们在生态环境建设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运用;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在新发展理念中,分别要解决的矛盾是创新与守旧、协调与失调、自然与社会、开放与封闭、先富与共富的矛盾,它们涉及的现实问题是如何激发活力,如何均衡发展,如何保护生态,如何内外联动,如何公平正义的问题。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等理念深入人心。  绿色发展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把绿色发展作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领。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这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双丰收的现代化,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息息相关,更是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驶入“快车道”。百姓对生态兴农的期待不仅是缓解资源与环境双重制约,而且要提供更加优质的农产品,实现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在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中,甘肃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解决好其资源与环境的问题,关乎西北地区农业绿色转型和甘肃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关乎美丽中国整体建设目标的实现。  绿色发展逻辑是甘肃生态农业建设成就的保障。回看甘肃在新时代以来的十年,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有悠远农业发展历史的甘肃,不断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近年来,甘肃省持续大幅增加环保投入,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绿色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力,合理规划发展特色农业,节约集约利用农业资源,发展高效标准化生态农业……甘肃省生态兴农、绿色发展的“四梁八柱”一步步筑牢,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绿色产品源源不断,绿色发展成绩卓著。  新时代以来的这十年,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扎实推进,谋划启动黄河干流生态廊道建设;祁连山全域保护和系统修复持续加强,实现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平凉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市建设试点工作有效推进,走出生态兴农新路,形成“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全链条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一幅山川秀美的生态画卷徐徐呈现,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绿色发展的期待。  绿色发展是甘肃加速生态兴农的实践取向。按照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推进甘肃生态农业发展,要深刻理解绿色发展逻辑要求,全面加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教育,在发展规划的执行中把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特别要在注重粮食安全的同时注重环境安全。优选适合于甘肃的产业项目,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用科技发展带动生态建设。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并按照人民至上执政理念,把生态保护区建设成人民可以享受自然风光的国家公园;开发与保护并重,提高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能力,制定出省内经济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有差别环境保护政策,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作者系兰州大学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办公室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2-28
  (谢伟正)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组织部门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将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推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探索乡村人才培育机制,充分激发乡村人才活力,唱好人才振兴“重头戏”。  坚持精准引才,多渠道“选角”。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振兴宏伟蓝图的绘就,既要有思想素质高、带富能力强的“领头雁”,也要有懂技术、爱农业、善经营的“新农人”。要立足本地产业和发展实际,梳理现有人才现状,制定“需求清单”,健全“人才目录”,把牢“人岗关系”。出台个性化人才政策,不局限于传统的“政府主导式”“穿针引线式”引才方式,探索“以赛引才”“假期专家”“候鸟学者”等多类柔性引才模式,坚持“一人一策、一事一议”,实现精准高效引才。突出“破四唯”“立新标”,勇于打破学历、职称、资历等藩篱限制,练就“瞻山识璞、临川知珠”的识人慧眼,从各行各业多渠道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做好需求端和供给端的精准对接,实现人才队伍“质”和“量”的同步提升。  坚持优质育才,多模式“塑角”。选好适配的角色,还要让角色“入戏”。许多人才回归乡村、初入基层,难免会“水土不服”,如何让各类人才快速进入角色,就需要提供合适的“剧本”,帮助其适应、融入乡村振兴“舞台”,让其尽情释放创新智慧和创业激情。一方面要立足产业、岗位要求,通过创建乡村振兴学院,构建“一流高校+美丽乡村”“专家智库+乡土讲师”“教育学院+乡村讲堂”等培育模式全方面育才,深化产学研合作,大力培养“土专家”“田秀才”,壮大三农工作队伍。另一方面要根据人才自身专长和优势,有的放矢将其安排到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合适平台上,以干代训、以干代培,让其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基层治理的第一线、经济发展的最前沿成功实现事业抱负和人生价值。  坚持高效用才,多方位“亮角”。世不患无才,而患无用才之道。“塑角”后当要“亮角”,切莫把人才当作“花瓶”,把人才政策“束之高阁”。要坚持“好钢用在刀刃上”,明晰人才所长,立足乡村生态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深化“项目+人才+产业”合作模式,聚焦振兴主题攻关,推动人才献智助力,实现人才与产业、项目的同频共振。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动态化跟踪管理,探索建立以创新价值、兴农绩效、能力品德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能进能出的人才管理机制,把能干事、会干事的人才充分利用起来。同时,坚持用人之长,容人之短,用好正向激励“指挥棒”,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充分释放人才施展拳脚的空间,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让优秀人才在乡村振兴舞台上大放异彩。(作者系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2-28
  (朱保成)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斗的大会。党的二十大报告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和实践路径,就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制定了大政方针、作出了全面部署。桑蚕丝绸产业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支撑。  深学深悟,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和首要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肯定了我们党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使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指出了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提出了未来五年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的主要目标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强调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必须把发展质量摆在更突出的位置,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让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都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型,不仅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仅为农业农村发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指明了方向,也为通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明确了任务,更加坚定了推进桑蚕丝绸这个最具中华民族传统、最具中国特色产业发展的信心。  桑蚕产业在我国农业发展中有着突出的比较优势和巨大的增产潜力,是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优势特色产业,对我国广大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意义。  学以致用,提高新时代桑蚕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自觉性  我国是桑树原产地和丝绸发祥地,既是全球蚕桑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也是全球最大的蚕桑丝绸生产、出口国。桑蚕丝绸产业是极具中国特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主导国际市场兼具国内国际双循环特征的绿色循环产业。联合国粮农组织2000年、2001年分别在罗马、杭州召开的国际会议达成共识:桑是一种可在世界各地利用的特殊饲料。随着国家重点实验室对桑树基因组的破解和“立桑为业、多元开发”的提出,生态桑、果桑、茶桑、饲料桑等新用途不断开发,产业链不断延伸,现代桑蚕丝绸产业破茧蝶变,已经成为新兴朝阳产业,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制造、商贸流通、文化创意等多个领域,成为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典型。据不完全统计,在脱贫攻坚战中约四成国家级贫困县都发展桑蚕产业,现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特色产业。  新时代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发展桑蚕丝绸等特色产业十分关心、高度重视。2013年9月,首提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将其作为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2014年7月,亲自给古巴革命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赠送桑树种子,进一步增进中古友谊;2017年5月,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演讲时提出的丝路精神,已成为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可以深切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是“一带一路”的倡议者,更是“一带一路”的推动者。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历史和现实使我们加深了对新时代桑蚕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重要意义的认识,以及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农桑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典型特征,丝绸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桑蚕丝绸产业不仅是推进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还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推动桑蚕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守正创新,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桑蚕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要求我们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物安全。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2018年以来,国务院有关领导多次作出批示指示,要求有关部门、单位重视和支持桑蚕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9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开发利用饲料桑等新饲草资源,调整优化饲料配方结构,促进玉米、豆粕减量替代。同年9月18日,工信部、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印发了《蚕桑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坚持立桑为业,加快桑叶、桑果、桑枝开发,培育一批食品、茶、饮料、酒、食用菌、饲料等领域的骨干企业。推动蛹油、蛹蛋白、蚕丝蛋白水解物等原料开发和应用。扩大中国丝绸影响力,培育推广丝绸高端品牌。  为了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发布开展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的通知、《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商务部印发了《关于茧丝绸行业“十四五”发展的指导意见》,聚力引导桑蚕生产和产业科创服务平台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推动桑蚕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以重大项目实施为抓手,推动相关批示指示的落实,推动相关部门支持政策措施的落地。近年来,在推进种源创新、治理盐碱、植桑造地、桑饲料养殖、工厂化养蚕及柞蚕免疫活性物质的应用等方面,桑蚕丝绸产业取得初步实效。先后两次组织召开种源研讨会,推广新种源及饲喂新技术;推介中国科学院与企业研发的治理盐碱地创新成果,充分利用桑树耐盐碱、耐贫瘠、能够吸附重金属等特性,在新疆、内蒙古等地植桑造地;支持企业依靠科技创新,打造桑饲料养殖、工厂化养蚕及柞蚕活性物质的应用等模式。  科学统筹,加快构建产业服务平台和可复制可推广模式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推动桑蚕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举措;是传承农桑文明和丝路精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是落实关于树立大食物观,实施“两个拓展”,助推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务实行动。使命光荣、大有可为。  桑蚕丝绸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要认真统筹规划、科学部署推进,着力促进科技创新转化、金融赋能,精心筹划搭建“国家桑蚕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国际桑蚕丝绸促进会”“桑蚕丝绸产业基金”“中国桑蚕丝绸产业基金会”和“国家桑蚕产业园区”发展平台,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础。坚持服务粮食安全“国之大者”,践行大食物观。聚焦饲用、食用属性,大力拓展桑蚕资源饲用、食用应用,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助力健康中国。坚持服务共建“一带一路”。聚焦文化属性,传承农桑文明和丝路精神,大力开发高产、优质的桑蚕丝绸产品和优质文化创意,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坚持立桑为业、多元开发。聚焦多元属性,加快桑叶、桑果、桑枝开发,培育一批食品、茶、饮料、酒、食用菌、饲料等领域的骨干企业,提高桑蚕及柞蚕蛹原料开发和应用。坚持联农带农,实现利益链共享。聚焦共富属性,用好特色产业优势,培育以示范基地为样板、龙头企业为核心、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牧场和种养大户为基础的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下一步,在有关部门的重视指导下,桑蚕丝绸产业要凝心聚力持续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要积极推动构建“国家桑蚕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国际桑蚕丝绸促进会”等重大平台,支撑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服务国际科技合作与文化交流。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在抓好种源创新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桑蚕丝绸产业发展空间,坚持立桑为业、多元开发,在耕地之外,利用荒漠化土地、盐碱地和尾矿地植桑造地,建设国家级桑饲料原料基地,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要开展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和“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在桑蚕、柞蚕生产优势区,建设一批桑、柞蚕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和“三品一标”基地,强化标准引领,推进科技创新,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加快推进桑蚕种植养殖和丝绸加工制造产业转型升级。要充分运用国家和有关部门出台的政策措施,积极争取植桑造地、用水及金融等方面的支持,降成本、增效益,支撑和服务桑蚕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  继续深入学习、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坚定信心、勇毅前行,以桑蚕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谱写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崭新篇章。(作者系原农业部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原农业部纪检组组长)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2-28
  近三年来,广大农业企业顶住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的严峻挑战,以及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多重压力,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目标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企业经营发展,全力紧抓农业生产保供给,拓宽产业格局促就业,紧跟调控步伐稳物价,不仅实现生产经营平稳有序、企业规模明显提升、科技创新步伐加快的自身发展目标,有力践行了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和联结带动小农户发展的社会责任,更是为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和支撑国民经济社会全局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实践证明,我国农业企业发展不仅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繁荣农村经济的生力军,还是有效应对外部冲击、稳定经济运行的可靠力量。农民日报社《202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评价》课题组根据农业企业填报数据,结合企业经营规模、产业类型、区域分布等,对农业企业基本情况、经营现状、科技创新、品牌建设、联农带农等方面作了分析,综合研判农业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内生动力和演化趋势,研究形成《2022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分析报告(一)——基于中国农业企业的调查》。  基本概况  截至目前,全国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万余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959家。本次调研采取自愿申报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就营业收入超过11亿元的全国前500强农业企业(简称“500强农业企业”)进行分析评价。总体来看,500强农业企业有了长足发展,在经营规模、科技创新、品牌建设、联农带农、市场竞争力等方面都有显著提升,日益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以及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力量。  (一)区域分布  从区域分布数据看,500强农业企业数量分布从多到少的分别是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其中,所在地在东部地区的入围企业共有271家,占总数的54.20%;位于西部地区的为86家,占总数的17.20%;位于中部地区的78家,占总数的15.60%;位于东北地区的64家,占总数的12.80%。香港特别行政区有1家企业位列第四名。从省际分布看,入围企业前三名的省份分别为山东(76家)、广东(62家)、黑龙江(44家)。此外,500强农业企业数量超过15家的省份共有11个。图1 500强农业企业区域分布  (二)产业分布  500强农业企业分布覆盖粮油生产、食品加工、畜牧水产、动物饲料、饮料酒类、农业投入品及农产品流通各行各业,覆盖农业全行业及全产业链。从具体类别看,从事食品加工与粮油行业的农业企业仍然是全国500强农业企业的主体。其中,食品加工类的农业企业数量最多,为117家,占总数的23.40%;其次为粮油生产类农业企业(16.20%),农产品流通类农业企业(14.20%),饲料生产类企业(11.20%)、畜牧养殖类企业(10.60%)。与往年相比,入围企业呈现行业多元化分布格局,饮料和酒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类企业入围数量有所增加,说明农业企业产业垂直一体化速度加快,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产业链条不断完善。图2 500强农业企业行业分布  (三)规模分布  2021年500强农业企业营业收入总额为61793.37亿元,企均营业收入为123.59亿元,相比2020年增长62.20%。营业收入排名前十位的500强农业企业营业收入共计19060.53亿元,占总额的30.85%。近三年排名前十位的农业企业营业收入占总额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相比于2019年和2020年分别下降0.05和3.85个百分点。  从营业收入分布来看,农业企业营收分布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形分布。其中营业收入超过200亿元的大规模500强农业企业有68家,占总数的13.60%。营业收入低于50亿元的500强农业企业有308家,占总数的61.60%。营业收入高于50亿元不足200亿元的有124家,占总数的24.80%。从区域分布来看,营收超过200亿元的大规模500强农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山东(7家)、江苏(6家)、北京(6家)和广东(5家)。从行业分布来看,营业收入超过200亿元的500强农业企业主要从事食品(11家)、饲料生产(8家)、畜牧业(8家)和农产品流通(7家)行业。  主要特征  (一)企业经营状况稳中向好,头部企业所占份额大情况有所缓解  1.500强农业企业营业收入稳中有进,资产周转率处于合理水平。从资产总额来看,500强农业企业2021年合计资产总额为31241.85亿元(有效样本379家),企均资产总额82.86亿元。其中排名前十的500强农业企业资产总额共计11521.98亿元,占全部资产总额的36.88%。从分布上来看,近一半500强农业企业资产总额低于50亿元,超过八成500强农业企业资产总额低于100亿元,仅有32家500强农业企业资产总额超过200亿元,由此可以看出,极少数头部农业企业对全部500强农业企业资产总额平均值的拉动作用显著。2021年,500强农业企业的资产周转率平均值为2.27,其中有101家企业资产周转率高于平均值,其资产周转率平均值为5.26。  2.500强农业企业行业利润率略有下降,但仍处于合理区间。500强农业企业2021年的企均净利润为2.39亿元,较2020年增长了47.59%;500强农业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出现下降,2021年为3.55%,相比2020年下降1.10个百分点。从各行业情况来看,2021年,饮料和酒类、奶业、食品、水产和农业投入品行业企业的平均利润率高于均值,其中饮料和酒类企业平均利润率最高达到9.99%,粮油、饲料、农产品流通和畜牧行业企业利润率皆低于平均值,畜牧业中的养殖企业利润率为各行业中最低,仅为0.30%,由此可见各行业间利润率水平差异显著。  3.头部企业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在全行业占比中有所减少,呈现企业间均衡化发展趋势。从营业收入来看,前十位的500强农业企业营业收入共计19060.53亿元,占总额的30.85%,近三年排名前十位的500强农业企业营业收入占比呈现下降趋势,相比于2020年和2019年分别下降1.90和1.16个百分点。资产总额来看,500强农业企业2021年合计资产总额为31241.85亿元,企均资产总额为82.87亿元,其中排名前十的农业企业资产总额共计11521.98亿元,占全部资产总额的36.88%,较2020年前十位占全部资产总额的比重(38.86%)有所下降。可以看出头部农业企业所占份额大的情况正有所缓解。图3 500强农业企业行业经营状况对比图  (二)农业企业持续加大科研投入,数字化转型速度加快,推动全行业经营效益稳步提升  1.农业企业科研投入持续增长,全行业平均投入金额为7372.11万元。在科研投入方面,2021年500强农业企业科技推广与研发投入平均为0.74亿元,表现出以下特征:一是研发投入总额增长速度较快,科技投入强度逐年加大。2021年500强农业企业研发总金额相比2020年增长30.60%,2019至2021年的年均增长率为20.63%;2021年的平均投入金额相比2020年增长29.72%,2019至2021年的年均增长率为19.61%。2021年500强农业企业研发投入总金额占全部营业收入总额的比例仍然较低,仅为1.29%,与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科技研发2.71%的投入强度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二是企业间科技推广与研发投入不均衡。研发投入排名前十的500强农业企业科技推广与研发投入额共计87.12亿元,占500强农业企业科技推广与研发投入总额的39.93%,其均值为500强农业企业均值的11.82倍。62家农业企业科技推广与研发投入额高于平均水平。三是行业间投入差异明显。平均科技推广与研发投入金额最高的是水产业企业(1.94亿元),其次为农业投入品行业(1.24亿元)和饲料(1.12亿元)企业,粮油行业企业科技研发投入最少,企均金额仅为0.33亿元。  2.农业企业电子商务交易额大幅提升,近半数企业启动和正在推进数字化建设。农业企业对电子商务的应用对其扩大销售半径,推动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从统计数据看,农业企业电子商务交易额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征:一是采用电子商务交易渠道的农业企业数量逐渐增加。2021年,500强农业企业中,采用电子商务交易的企业数量为187家,占总数的37.40%,分别较2019年和2020年增加了2.20和3.00个百分点。2021年,500强农业企业采用电子商务企业的交易额总数年均金额为4.69亿元,较2020年增长了12.99%;二是农业企业电子商务交易存在明显地区差异。农业企业电子商务交易总额最多的省(市)依次为广东、山东、北京、浙江和江西,占2021年全国500强农业企业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的74.70%,其余省(区、市)加总仅占25.30%。说明农业企业选择电子商务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环境、政策支持关系密切,主要集中在农业大省。由此可见,推进农业电子商务是完善农产品市场机制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农业企业数字化建设进程明显加快,持续保持较高增速。2021年进行数字化投资的500强农业企业较2019年增加了8家,企业数字化建设投资总金额为68.52亿元,较2020年增加了40.87%。500强农业企业平均投入金额为2089.17万元,较2020年增长了67.25%。从数字化建设程度来看,2021年实现全程数字化的企业为214家,占比42.80%;实现部分环节数字化的企业为43家,占比为8.60%;没有进行数字化的农业企业为243家,占比为48.60%。从数字化环节看,农业企业生产环节的数字化建设企业数量为236家,占总体的比例为47.20%;商业环节的数字化建设企业为221家,占总体比例为44.20%,说明农业生产企业更注重提升生产效率,力图通过改善生产环节的信息水平,提升相关竞争实力。  3.农业企业品牌建设投入稳中有升,但行业间品牌投入差异较大。农业企业品牌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企业品牌建设投入不足。2021年,500强农业企业品牌建设与广告投入总额为120.60亿元(有效样本297家),相比2020年增长11.48%;平均每家农业企业品牌建设与广告投入为4060.57万元,相比2020年增长406.81万元,增幅为11.13%。但从品牌投入占与营业收入的比值看,全行业品牌投入与营收总额之比仅为0.78%,并且较2020年下降0.02%。二是不同农业企业品牌建设投入严重不均衡,依然呈现头重脚轻形态。品牌建设与广告投入排名前十位的农业企业共计投入69.17亿元,占全部500强农业企业投入总额的57.35%,企均投入为全部500强农业企业投入均值的17.03倍。三是行业间品牌建设投入差异大,品牌建设和广告投入平均金额最多的是饮料和酒类行业企业,为2.07亿元,其次为奶业(0.69亿元)和食品(0.63亿元)行业企业,投入金额最少的是粮油(0.11亿元)行业企业,投入最多与最少行业之间相差19.65倍,说明饮料和酒类容易施行差异化策略,树立鲜明的品牌,而粮油作物差异化较小,投入较少,品牌化发展较为困难。  (三)农业企业联结带动小农户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统筹自身发展和社会责任履行深入人心  1.农业企业联农带农能力增强,联结方式更加多元。农带农既是农业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也是其基于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样本数据来看,500强农业企业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带动农户数量持续增长。2021年500强农业企业带动农户总数2114.95万户(有效样本320家),较2020年增长4.76%,企均带动数量为6.61万户。季节性用工数量平均数量为996人,较2020年增长23.67%。虽然受到国内外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影响,农业企业联农带农数量仍然持续稳中有进。二是农业企业带动农户收入不断提高。2021年500强农业企业(有效样本320家)累计带动农户增收金额1528.23亿元,相比于2020年增加19.89%,平均每家企业带动农户增收4.78亿元。三是不同行业农业企业联农带农特征明显。食品企业、饲料企业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带动农户增收最多,粮油企业、食品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和农业投入品企业带动农户数量最多(如图4所示)。四是联农带农方式多元,合同联结仍是最主要方式。2021年,通过合同联结的农户共计1550.46万户,占全部带动农户总数比例73.31%;其次为合作联结,共有551.06万户占比26.06%;通过股份合作联结的农户数量最少,共计13.43万户,仅占比0.63%。从各联结方式的变化趋势上看,合作联结增速最快,从2019年的271.65万户增加到2021年的551.06万户,增长了102.86%。图4 500强农业企业带动农户增收与就业情况  2.农业企业与其他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的联结机制更加稳健。农业企业与其他农业经营主体建立联结机制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培育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从数据来看,500强农业企业与新型经营主体的联结特征表现为:一是联结数量不断增加。2021年500强农业企业共联结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74.47万家(有效样本323家),较2020年增加了3.53%;其中每家500强农业企业平均联结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2305家,较2020年增加了3.22%。结合问卷调查显示,有48.47%的500强农业企业最愿意与农民合作社进行合作,说明农业企业通过农民合作社发挥桥梁作用,更有利于解决和农户之间的纠纷。二是联结关系更加多元。500强农业企业中加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数量增加,2021年在500强农业企业中共有137家加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占比27.40%。农业企业通过社会化服务来强化联结机制,既有农业企业自己提供生产、销售、加工服务,又有雇佣或者购买第三方服务农户,二者分别占比74.24%和25.76%。现阶段500强农业企业提供最多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内容为病虫害统防统治和有机肥施用,企均提供社会化服务的金额为0.14亿元。  (四)农业企业生产经营风险抵御能力明显提高,但对补贴、金融、品牌、用地等支持政策仍有较高需求  1.农业企业营业收入和生产成本与外部环境影响密切正相关。新冠病毒感染以来,多重压力和外部环境冲击,农业企业发展面临风险和挑战。调研结果显示,有80%的500强农业企业认为自己收入受到新冠病毒感染的负面影响(有效样本229家),其中有40.17%的500强农业企业认为自己受到影响较大,有83.41%的企业认为对成本造成了负面影响。对比农业企业经营成本上升的情况,发现新冠病毒感染造成500强农业企业经营成本大幅上升,2021年500强农业企业平均营业成本为49.63亿元,相比于2019年农业企业平均经营成本年均增长率为17.65%,其中2021年比2020年增长了18.65%,高于2020年16.65%的增速。另一方面,疫情也降低了农业企业的盈利能力,2021年500强农业企业平均利润率为3.55%,相比2020年和2019年分别下降了1.10和1.19个百分点。从行业受影响程度来看,营业成本受影响最大的行业分别为畜牧、食品和粮油等对外食依存度较大的行业,平均营业成本均上升10%以上;盈利能力受影响最大的行业为畜牧、食品和奶业,平均利润率较2019年均下降1个百分点以上。  2.农业企业恢复发展仍需要更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对不确定因素的冲击,农业企业和政府部门采用多种措施,取得积极成效。农业企业一方面通过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2021年500强农业企业平均电子商务交易额相比于2019年增长近一倍;另一方面深化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合作,加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稳定交易渠道,降低经营风险,2021年500强农业企业加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数量相比于2019年增加了7.56%。为给农业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政府积极出台税收减免以及财政补贴政策,2020年平均为每家500强农业企业减免税收1457.62万元、享受财政补贴1485.85万元;2021年政府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平均为每家500强农业企业平均减免税收1720.03万元、提供财政补贴1361.67万元,合计为每家农业企业降低成本3081.70万元。图5 当前农业企业面临的问题与政策需求  当前,500强农业企业认为,参与农业生产存在最多的问题(如图5左所示),分别是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20.23%)、人才短缺(18.63%)、用工成本高(17.90%)、农业生产投资风险问题(17.03%)和农企合作关系不稳定(9.02%)。在政策如何支持农业企业复工复产方面(如图5右所示),500强农业企业的需求依次为财政补贴(29.40%)、税收减免(24.89%)、银行贷款(18.49%)、品牌扶持政策(13.83%)、农村建设用地审批和土地流转政策支持(9.61%)。  结论和展望  当前,我国农业企业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500强农业企业在区域、行业、规模分布上更加均衡,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同时也要看到,农业企业在发展中还存在经营成本持续上升问题,品牌建设不足等问题有待解决。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面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历史重任,要继续发挥农业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推动者、农民就业机会的重要提供者、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重要联结者的使命职责,正视和帮助农业企业纾解经营困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持续改善投资营商环境,支持其发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助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等积极作用。  一是完善农业企业的政策支持体系。优化政府服务,构建诚信社会,进一步帮助农业企业降本提质,改善农业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营商环境。鼓励农业企业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农业产业融合项目建设,对联农带农效果明显的农业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倾斜,支持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制定,培育一批农业企业标准“领跑者”。  二是加大农业企业金融支持力度。引导和协调各类金融机构创新供应链信贷产品,加大信用贷款投放力度,加大对农业企业及全产业链主体的金融支持,对联农带农效果明显的农业龙头企业确保优质金融服务全覆盖。大力发挥农业保险在农业产业安全体系中的职能和作用,帮助农业企业抵御各类风险。  三是引导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农业企业在建设高端健全的农业产业链中实现自身发展,引导农业企业在农业产业链延链、补链、壮链、强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尤其注重布局加工产能和冷链物流;促进农业企业品牌化、数字化赋能,进一步发挥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的重要渠道作用。  四是健全农业企业与相关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动农业企业与小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主体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持续优化产业链运行效率,通过各环节经营主体间的战略合作和有序衔接,促进农业供需信息匹配,加快建设与现代农业相协调的高质量农业经营体系。  五是支持农业企业拓展全方位对外合作。鼓励农业企业特别是大型农业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开拓海外市场,建立稳定的粮源基地,着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粮商,促进全球农业资源合理流动互补,畅通国内外的现代农业流通体系,提升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作者简介:郭芸芸 王振东 农民日报社;胡冰川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王景伟 北大荒研究院;王允 江苏大学)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2-28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做好农村疫情防控,成为新阶段疫情防控的重点。中办、国办近日印发通知,强调元旦春节期间要确保疫情防控措施调整转段平稳有序,强化属地责任。12月27日,农业农村部党组召开会议强调,要把推动五级书记抓农村地区新冠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最急迫的任务。各级党政部门和农业农村系统要切实做好贯彻落实,拿出抓脱贫攻坚工作的力度,打赢农村地区疫情防控这场硬仗,让农村疫情实现“平稳转段”。2022年12月21日,贵州省丹寨县,在扬武镇羊望村新冠疫苗临时接种点,医务人员为村民接种第二剂次加强针新冠疫苗。 视觉中国 图  上下同欲者胜。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来之不易,面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面对疫情“加试题”,我们之所以能如期打赢这场硬仗,关键就在于五级书记上下一心,层层压实责任,动员起了全党全社会的力量。过去许多经验告诉我们,越是打硬仗的时候,越需要“抓一把手,一把手抓”。当前农村疫情防控也是如此。面对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现实制约、即将到来返乡潮的严峻挑战,在防疫措施落实、统筹调配、组织调度、疏通瓶颈、解决问题等方面,都需要各级“一把手”发挥坚强领导作用,确保群众需求及时得到回应、重症病人及时得到救治。  压实五级书记责任,需要“一把手”主动担当,把农村疫情防控的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里。更需要适应“保健康、防重症”的新任务,找准工作重点,做到精准施策。针对当前农村药品配送、重症患者转运这些疫情防控的关键措施,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对症下药”,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和群众需求,科学做好统筹谋划,最大程度守护农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同时也应看到,“一把手抓”不是“一大把抓”,一级书记有一级的责任。要建立健全省统筹、市调度、县乡村抓落实的工作体系,让各级领导干部切实扛起农村疫情防控的应尽职责。省一级是本地区疫情防控的指挥中心,要以周密部署牢牢掌握农村疫情防控主动权。市一级要及时做好监测预警,有效做好医务人员、医疗设备、防疫物资等的统筹调配,发挥好调度作用。县乡村是疫情防控工作“最后一公里”,也是打赢农村疫情防控硬仗的关键防线,要及时充实基层防疫工作力量,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通过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等方式,点对点联系到户、到人,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是我们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重要体现,也应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当前工作的重点。唯有五级书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才能更好守护一方百姓的平安。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2-28
成都日报评论员 马玉宝(一)天仪再始,岁律更新。在历史坐标系中,即将过去的2022年,注定将留下极其特殊而重要的印记。2022年的中国,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国式现代化领航新征程,带领国家行稳致远;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三亿人上冰雪同心筑梦,一起向未来;疫情防控二十条优化措施、“新十条”落地实施,“乙类乙管”总体方案发布、疫情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提升……走过2022,洞见2022,该用怎样的话语来总结这不平凡的一年?12月20日,在“汉语盘点2022”揭晓的年度字词中,“稳”当选为年度国内字。一个“稳”字,汇聚合力。这一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前行,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一个“稳”字,千头万绪。这一年,它体现在“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体现在改革要蹄疾步稳,开放要行稳致远;体现在中国饭碗要端稳,就业民生要保稳……一个“稳”字,得来不易。这一年,我们都在其中有所经历,有所感念:或许是战疫情的难,或许是拼经济的敢,或许是抓项目的不等不靠,或许是高温保供电的全力以赴,或许是出国抢订单的万里之行……2022年9月23日,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在成都开幕,这是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首次设在成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施高效能治理”,今年4月召开的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成都要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唱好“双城记”、建强“都市圈”、提质“幸福城”,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成都建设新篇章。新的篇章里,成都经济发展即将掀开新的一页:2022年前三季度,成都GDP达到14930亿元。在年终收官之际,成都全年经济总量有望再上新台阶。农业稳、工业强、消费畅……从“三次产业”到“三驾马车”,不俗成绩的取得,在于这座城市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扛起政治担当;在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地落实中央省委各项决策部署;在于充分倾听人民呼声,汲取人民智慧,凝聚人民力量——成都,坚定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省委有安排,成都见行动。”(二)今年6月,仲夏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9月23日,正值秋分,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在成都开幕,这是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首次设在成都。透过这个重要窗口,人们得以见证,成都如何广泛开展农业产业合作和技术交流,助力成都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建圈强链,持续做优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连接城乡的生态绿道上,农民与游人交织、干净整洁的民宿充满了设计感。蒲江铁牛村,新村民们的艺术实践点缀乡土生活;崇州北溪湿地,农家小院的私房菜“很治愈”……这里既有科创空间、院士工坊,又有咖啡厅,艺术节:当产业有了新的载体,农村也有了新的活力。数据之中见质量——今年成都全市粮食播种面积预计577万亩,产量232万吨,有望实现三连增。郫县豆瓣、蒲江雀舌、蒲江猕猴桃等品牌价值超100亿元,龙泉驿水蜜桃、蜀绣、邛酒等品牌价值超30亿元……手机变身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年轻人回到农村追寻理想,一代“新农人”、一批新农企活跃在田间地头,新知识、新业态、新场景,播撒着乡村振兴更多的希望。(三)11月7日,一条消息令人振奋——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批复,超高清视频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落户成都,四川省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实现“零的突破”。突破,从来不是偶然。积累,方有水到渠成。对于产业成都,每一个“一”,都拥有坚实而厚重的支撑——一分钟,用作智能手机屏幕的柔性显示屏,在京东方工厂生产110片;大约1.7万块集成电路在成都诞生;全球最快易拉罐饮料生产线上,2000罐可乐诞生……第一架,全球首架C919于不久前交付,其客舱核心控制系统、信息系统、机载娱乐系统等都是“成都造”;“人造太阳”、成都超算中心等“国之重器”投入运行……科技创新征程一次次留下“成都创造”的印记。争第一,极米科技、中航无人机、中科信息等本土企业相继入选第七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沉浸式”的光影世界、无人机的技术突破、人工智能的创新驱动……一个个“小巨人”,正成长壮大于这片孕育理想与希望的热土。在“制造强国”的目标下,“制造业强市战略”被写入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11月18日,成都举行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大会,锚定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智能终端、高端软件、新型材料、航空航天……推进建圈强链一年多来,坚持把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成为各领域各战线的共识。基于高端制造的各类需求被充分激活,新模式新业态加速扩散,传统企业在新技术的赋能中再现生机……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成都第一个万亿级产业集群。12个产业生态圈、20条重点产业链图谱清晰。越唱越响的“双城记”之下,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也入选工信部近日公布的第三轮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成为全国首个跨省域“先进”。(四)从制造扩展到服务拓展,崭新机遇正覆盖城市运行的方方面面,不仅有序修复疫情造成的冲击,更彰显着这座城市的内生动力与恒久活力。12月7日,优化疫情防控“新十条”发布,各个平台的机票、火车票和酒店热度大涨,成都“热”进全国热门目的地前三,根据预测,元旦、春节或将成为旅游市场三年以来最重要的转折点,消费活力将加速释放。从“成都520消费券”到“烟火成都消费券”,今年以来,“按时抢券”成为不少市民的习惯动作。市民享实惠,市场有助推:一年来,第106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第十九届国际美食节、2022中国(成都)首店经济发展大会等系列主题活动相继在成都举办,成渝双城消费节、2023新春欢乐购也双双启动……12月20日,位于成都交子金融商圈的SKP项目正式开门迎客。该项目为亚洲最大的下沉式建筑,全国首个下沉式高端时尚百货,也是西南首个世界级地标高端时尚百货。从文旅、展会到商业,释放的信号清晰而明确——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前三季度,成都实现服务业增加值9598.7亿元,成都正以消费为“突破口”,为拼经济稳增长注入源源动力。12月3日,一列满载电动自行车、石材、灯具等出口商品的国际货运列车从成都出发,发往老挝首都万象。同一天,四川首趟中老铁路进口水果冷链专列从老挝万象南驶出,通过冷链集装箱“一箱到底”运往成都国际铁路港。这标志着四川对RCEP国家水果进口铁路直达跨境通道顺利打通。今年以来,成都加快优化拓展对外开放通道,推动航线网络结构优化,创下历年之最。列车来往,航线穿梭—— “一带一路”外贸持续稳定增长,民营企业进出口值逼近两千亿元,根据最新的数据,今年前11月,成都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7681.6亿元。一条条通道、一个个节点、一次次突破,彰显的是成都融入“双循环”的创新实践。于成都,主动置身新发展格局,就是要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进而塑造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五)在时间的叙事里,当下连接未来。“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从2022年12月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到12月15日至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一系列表述不难看出——承压前行,爬坡过坎,唯有提振信心,真抓实干。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成都将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站在新的时间节点,奋进在关键一程,我们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时不我待,更要有“人间万事出艰辛”的冷静清醒。展望前路,干事在人,成事在人。面对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惟不忘初心者进,惟从容自信者胜,惟改革创新者强。不畏风浪、脚踏实地,才能把握机遇,创造新时代的气象万千。迈向未来,因时乘势,顺势而为。让我们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作为,拼出成都强担当的新气象。以更全面的“稳”,保障更高质量的“进”,奋力前行、勇开新局,不负我们的梦想,不负伟大的征程!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2-12-28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兴。推进乡村五大振兴、致力建好农业强国,须以“三农”为抓手,铆足干劲,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无强大农业则无现代化强国;无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则是不全面的。围绕抓重点、补短板,提升“三农”本领,需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搞脱离实际的面子工程,不断构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化根基,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保障经济社会安全的根本。一定要立足人多地少等现实,拓展农耕底蕴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端牢自身饭碗。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现代农业,增进低碳生态。科学跟进“三农服务”,抓好顶层设计。结合资源禀赋与发展阶段,深化乡村建设行动,解决乡村振兴最迫切、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具体问题。任何时候,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头等大事。应落实好粮食产能提升,抓稳耕地、种子两大要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大兴农田水利全域灌溉,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运用种业振兴,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中。保障增产减损同时发力,持续深化食物节约,真正把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扛起来。让相应的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多转移到乡村振兴中来,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依靠科技改革驱动,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可挖掘土特产,依托优势资源,向多功能、多价值要效益。巩固脱贫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底线,须继续压实责任,将帮扶政策措施衔接落实好,杜绝规模返贫,拓宽农民朋友增收致富新渠道。须扎实做好承包期再延长30年,确保原承包权稳定和顺利延包。通过适度规模经营,健全社会服务,把农民群众服务带动好,并完善自治、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的乡村治理体系。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2-27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加速传播,叠加即将到来的返乡潮,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正面临一场疫情防控大考。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面对大考,先要补齐农村地区在防疫物资供给等方面的短板弱项,确保防疫用品和相关药品供应充足,最大程度维护好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和正常生产生活秩序。2022年12月12日,贵州黔东南丹寨县龙泉镇马寨村,接种小分队的医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人民视觉 资料图  当前我国防疫工作已转向“保健康、防重症”,城乡居民对N95口罩、消毒液、酒精、抗原等防疫物资以及退烧药、感冒药等药品需求增大,此前已有部分地方出现不能及时买到防疫物资或药品的情况。农村地区在医疗卫生服务方面本就底子较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药品储备不多,基础设施薄弱、医务人员少、诊疗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能够用于疫情防控的资源本就非常有限。而农村老人、妇女、儿童比例高,对防疫物资和药品的需求更为迫切,但其可及性却远不及城市。从供给上看,药品、防疫物资多集中在城市及周边地区生产,也多向城市倾斜投放。就流通而言,农村交通不够通达便利,物流渠道和人手相对不足,疫情下农村居民买药还有一些堵点。疾病不等人,若因药品、防疫物资短缺,导致发生医疗资源挤兑、重症患者得不到及时救治等问题,将给农村居民的健康和农村稳定带来巨大威胁。  事实上,近期已经有农村地区遭受一定程度的疫情冲击,一些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已经历了一波就诊高峰,也不同程度暴露出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现实问题。面对“两节”返乡潮下的大规模人员流动,各地要抓好防疫物资和药品保障这件迫在眉睫的要紧事,立即行动起来,抢抓时间窗口,多打出一些提前量富余量,保证防疫物资不断供缺货,让老百姓随时能买到所需药品,以充足储备为农村“保健康、防重症”打好基础。  加快补齐农村防疫物资短板,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引导企业结合本地情况,增加各类防疫物资生产供应,打通堵点卡点,畅通配送环节。另一方面,要用好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在市级层面加强统筹,通过集中采购等方式拓宽物资来源;在县域内部及时调度,调有余补不足,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药店等筑牢“大后方”。  在眼下不少地区普遍面临物资紧张的情况下,更需要各级政府发挥统筹的智慧,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各种资源,汇聚各方合力,切实做好农村居民尤其是重点人群的防疫物资和药品保障。比如,可以发挥农村熟人社会的优势,开展邻里互助,一些地方探索利用互联网“药品共享”的做法值得借鉴;还可以借助社会公益力量,填补部分物资空缺。从城市返乡的人们,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不妨也为左邻右舍、乡里乡亲带点药品物资。每个人贡献一份力量,守望相助,才能帮助更多农民群众尤其是脆弱群体安然度过这个寒冬。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2-27
  (记者 赵宇恒 刘知宜)刚刚过去的秋粮收获季,安徽省当涂县绿梅水稻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程黎刚不再为收割犯愁了:“1300多亩水稻成方连片,3台收割机10天就能收完,放在过去田块细碎的时候,至少得多用一台,每天得多花四五百元。”这一改变得益于一场围绕土地的改革,“小田变大田”“差田变良田”,乡村田野沃土之上,焕发出新的活力。  这是2022年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的一个剪影。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怎样处理,集体经济怎样才能充分释放发展潜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如何有机衔接?回答这些问题,都离不开“改革”二字。当前,乡村振兴进入全面推进的关键阶段,农村改革在“深水区”中探索前行,立破并举,蹄疾步稳,啃下“硬骨头”,拿下“硬任务”,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强劲动力。  土地有了“身份证”,农村产权“活起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过去一年,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工作进入关键期,土地制度改革持续深入稳妥推进。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农村改革的核心与焦点。想要在土地上“做文章”,要在坚持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稳定承包权。首当其冲的是搞清楚农村承包地“属于谁”。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做的就是给承包地发“身份证”的事,关系着二轮延包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是提高土地要素配置效率、放活经营权的前提。  随着农村承包地科学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土地经营权流转更加规范有序,全国家庭承包耕地土地经营权流转总面积不断增加,受理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持续下降,确权成果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如今,鼠标一点,各村各户的土地承包信息就能一目了然。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成果信息共享的持续深入,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县试点稳妥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确权是为了更好地活权。前不久,北京市顺义区木林镇蒋各庄村的697.76亩土地以每年每亩1860元成交,创下该区通过北京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竞价方式的农用土地租赁最高成交价。  近年来,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市场数量达到1100余个,各地纷纷制定规范化交易制度,农村产权交易更加阳光透明,在提高交易效率的同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与交易平台一道成长的,是在探索中拓展的市场外沿。天津市农村产权交易所不断创新交易内容,在主营业务基础上上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浙江省温州市农村产权服务中心积极对接外部资源,采取招募合作会员的方式,成功引进拍卖机构、融资担保公司、律师事务所等;湖北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主动搭建区域市场,在城市圈内实现了系统联网对接、信息共享……  新探索风起泉涌,新规范呼之欲出,这让业内对接下来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试点更加充满期待。  集体账本愈加厚实,村民日子越过越富  “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村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承载着农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希望,点燃了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引擎。  2021年,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约57万个村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山东省临邑县翟家镇王营村就是其中之一。  村集体的“家底”厘清了,村里的特色种养合作社办起来了,如何带动村民和集体共同富起来?王家营村选择“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群众以土地入股、托管的形式加入种植专业合作社,签订共同发展合同,保底收入的同时在年底享受分红;另一方面,村集体通过乡镇为民公司,将村集体收益资金投入国有公司运营,通过“为民股份”增收模式,快速持续壮大集体收入,今年预计可实现村集体收入超过50万元。  在各地的实践探索中,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越来越清晰。四川省绵阳市为农户提供生产经营服务,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或办起来不合算的事情,通过集体流转、农户复耕、生产托管等办法,让“撂荒地”变“金土地”;山西省新绛县142个粮食种植村的村集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由集体经济组织发挥居间作用,一手牵社会化服务组织,一手牵农户,村均增收约3万元;重庆市盘活集体林地、草地、水域、闲置农房等资源,充分激活农村资源要素,为村集体经济组织增加经营性收入。  村集体收入保持平稳增长,集体资产总量持续增加的同时,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河北、山西等地健全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开展专项行动,清理农村集体经济合同、化解村级债务、新增资源资产收费,加强集体资产监督管理,规范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农村集体资产总额达到8.2万亿元,有55.6万个村实行财务公开,2021年全国县乡两级农业农村部门对41.6万个单位进行了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审计资金总额达到2.6万亿元。  从中央到地方,系统谋划、赓续发力,创新探索、有序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得以巩固提升。目前,全国共确认集体成员约9亿人,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约97万个,集体经济发展路径越发丰富,农民增收渠道越来越宽广,乡村振兴画卷越绘越壮美。  先行先试结硕果,蹚出改革新路径  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是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直接领导的、推进农村改革试点试验的综合平台,也是改革的先行军。近年来,农村改革试验区坚持底线思维,聚焦重点领域,敢破善立、大胆探索、积极试验,啃下难啃的“硬骨头”,蹚出牢靠的“过河石”,为农村改革提供了不少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2022年,农村改革试验区聚焦农民种粮收益保障、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等重点改革领域,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健全粮食稳产增产机制,进一步发挥改革示范和带动作用,强化对农村改革决策的服务支撑。  让广大农民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是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农村改革试验区,能否保障农民利益、让农民对改革满意,成为判断试验成功与否的关键。  在安徽省怀远县,安徽农垦龙亢农场发挥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把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统一供种、统一防治、统一收割,带着农民闯市场,60多万亩耕地每年直接增收1.3亿多元,让当地农民挑上了“金扁担”。  在浙江省江山市,当地探索数字普惠金融“无感授信”服务模式,建立普惠金融授信分析模型,给予农户3万-8万元基础授信额度,农户全程无需递交材料。截至目前,已为13.2万户19.1万名农村居民授信267亿元,户均20.2万元,授信率达100%。  58个试验区不断突破创新,探寻农村改革逻辑,为全局性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和丰硕成果,为农业农村发展积聚力量、创造活力。  守正创新,行稳致远。改革无止境,唯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不断取得新突破。随着农村改革持续引向深入,农村发展潜力不断释放,改革成果惠及更多农民,广袤乡村的振兴图景必将更加美好。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2-26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农村疫情防控是国家防疫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出重要指示。12月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重点抓好农村新冠疫情防控,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同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召开全国农村地区新冠疫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对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三部门视频会议有关要求,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强化使命担当,把农村地区疫情防控作为当前的大事要事急事来抓,坚决打赢这场硬仗。  我国农村地区地域广、人口多、底子薄,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地区和薄弱领域。从人口结构看,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较城镇更为突出,农村老年人和留守妇女儿童自身防控能力和意识较弱,疫苗接种率偏低,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对象、脆弱群体。从基础设施看,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基础薄弱、医疗服务能力不足矛盾突出。一些农村地区“缺医少药”,重症治疗资源储备不够、技术力量有限,一旦疫情大面积蔓延,医疗资源挤兑、重症患者无法及时救治的风险比城市更高。农村防疫本身具有高难度、高风险性,加之元旦、春节临近,即将到来的农民工返乡潮和农村本来就有的节庆聚集活动,无疑会加快疫情传播速度,增加防控难度,给广大农村地区带来较大的疫情防控压力。为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农村地区疫情防控的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困难问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防控举措谋划得更细致一些,把应急预案做得更周全一些,切实保障农村居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新冠疫情发生3年以来,农村疫情防控工作有力有效,没有发生大范围扩散蔓延。这是各级党委政府、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从中也积累了丰富有效的疫情防控经验。当前,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防疫工作重点由“防感染”转变为“保健康、防重症”。农村地区疫情防控要积极顺应这一变化,结合新的目标任务,在用好过去好经验好办法的基础上,拿出更加有效、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办法,不断筑牢农村防疫屏障,确保实现农村地区疫情“压峰”转段、顺利渡过流行期。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日前专门印发《加强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健康服务工作方案》,各地各部门要按照方案要求抓紧行动起来,一方面要不断压实农村疫情防控和健康管理主体职责,通过乡村大喇叭、微信群、视频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科学防范、健康生活氛围。另一方面要着力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和救治能力,提前做好防疫物资的储备,加强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健康监测,明确和畅通转诊“绿色通道”,最大可能降低重症率、病亡率。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乡村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需要各方齐心协力守护。唯有早动手、早干预、早准备,共同织就农村防疫安全网,才能让广大农民和返乡人员安心健康过好“两节”。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2-26
新华社评论员“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结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局大局,系统阐释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目标任务、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做好“三农”工作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2022年11月29日,湖北省宣恩县椒园镇锣圈岩村的农民在温控大棚里检查水培蔬菜的生长情况。新华社发(宋文摄)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引领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发展,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不懈奋斗,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科学谋划和推进“三农”工作,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切实抓好农业农村工作。“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手里有粮,心中不慌。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要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持续深化食物节约各项行动,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督促各地真正把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扛起来。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只有把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才能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要继续压紧压实责任,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利民之事,丝发必兴”。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建设农业强国,离不开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只有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才能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有力科技支撑。深化农村改革,必须继续把住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搞好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的权利分置和权能完善,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要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既充满活力又稳定有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关键在党。要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原则不动摇,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要加大对涉农干部的培训力度,打造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有领导农业强国建设能力的“三农”干部队伍。坚持本土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重点加强村党组织书记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注入不竭动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伟大事业成于实干。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三农”工作意义重大。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新华社 | 分享: 2022-12-26
新华社北京12月24日电(记者 韩洁 于文静 高敬 侯雪静 潘洁)12月23日至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战略部署,向全党全社会表明党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鲜明态度,发出强农重农的强烈信号。在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张庄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水肥一体机在为麦田浇灌。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 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党的二十大在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时,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具备了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基本条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正当其时、意义重大。”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说,要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摆在优先位置,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农业强国要体现中国特色,立足我国国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走自己的路,不简单照搬国外现代化农业强国模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钱前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要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发展生态低碳农业,赓续农耕文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这几个方面清晰表明,我国要建设的农业强国、实现的农业现代化,既有国外一般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  “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抓紧制定实施方案”“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要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要树立大食物观”……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作出重要部署。  农业要强,首先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必须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表示,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高平台上,越往前走难度越大。下一步首要任务是继续提升产能,既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也要用市场化方式把产能释放出来。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发展,用规模经营降低成本,并通过延长产业链价值链,提高种粮收益。  “确保粮食安全,既要着眼平时,还要未雨绸缪,提升应急保供能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国强表示,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并提升统筹利用国际农业市场和资源的能力,增强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全球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专家表示,下一步关键要抓好“米袋子”“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尤其是抓好大豆油料生产,切实提升产能和自给率,为粮食安全夯实根基。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中之重是产业振兴。”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当前关键要落实好相关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提质增效,把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并围绕城乡居民的需求升级,发展新产业新业态,让供需更加适配。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  国家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要继续压紧压实责任,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李国祥表示,目前农民收入主要有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政策性收入等,下一步关键要落实好此次会议部署,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持续保障好农民种粮收入。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依靠科技和改革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迈进了世界第一方阵,但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钱前表示,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要聚焦“国之大者”,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加强科技创新。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要加强高产稳产、抗逆节本、绿色高效的作物新品种培育。生物育种、智慧育种等前沿育种技术为作物育种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要推动育种向精准化、高效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要进一步深化科企合作,聚科技创新人才之力,筑农业现代化强国之基。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迫切需要改革增动力、添活力。  程国强表示,要深入推进会议部署的一系列改革,让广大农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扎实做好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各项工作,确保大多数农户原有承包权保持稳定、顺利延包。综合运用规划、财政、金融等政策工具,加强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和政策体系,聚力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跨越。  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农村是亿万农民的家园。近年来,我国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4%,基本实现村村通电、通硬化路、通客车、通光纤和4G网络。  程国强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意味着下一步要着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的现代化。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全面缩小城乡差距。  推进农村现代化,要加强乡村文明建设。专家表示,推动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使基层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具体讲就是村民参与、议事效率高的自治,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德治相结合。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推动乡村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使乡村社会治理有效、充满活力、和谐有序,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建设农业强国的坚强保证——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原则不动摇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关键在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党领导“三农”工作原则不动摇,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强保证。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做好“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久久为功。  叶兴庆说,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科学谋划和推进“三农”工作,并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等科学方法论,为下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各地各部门要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严格执行规划;分阶段扎实稳步推进,以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干下去;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不搞脱离实际的面子工程,脚踏实地办一件成一件。”叶兴庆说。  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有效机制。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构建职责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推进的乡村振兴责任体系。  国家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是统筹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关具体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制度保障。要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  人才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季焜说,目前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人年龄普遍较大且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面能力有待提升,此次会议就“三农”干部队伍培训、乡土人才培养、人才外部引进等作出全面部署,有助于破解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乏力的根本难题。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全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新华社 | 分享: 2022-12-26
四川三农新闻网绵阳讯(通讯员 长河川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落实四川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部署,突出“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致力全面推进四川现代化。这为新时代巴山蜀水发展取向、工作导向、奋斗指向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通过深入领会把握,学以致用,从而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方向明,事业兴。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各方面工作千头万绪,各项任务繁重艰巨。首先应把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作为到2035年的重大目标。自觉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明确方位、找准定位,结合民生经济实际,研究谋划各项举措。通过“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让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在巴蜀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现目前,工业化处于由中期向中后期转型推进期、城镇化处于加快推进期、农业现代化处于提质增效期、信息化处于动能释放期、城乡发展处于深度融合期、区域发展处于协同优化期。须立足实际,增进重大问题调研、站在更高起点上谋划科学发展。要突出“优、绿、特、强、新、实”农业,在充分吸收各方智慧基础上,抓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观大势、谋大局、抓大事。运用城乡融合,搞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统筹推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让城市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现代文明向乡村传播,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形成城乡共同繁荣新格局。在实干中走出一条顺应大势规律、体现特色、服务全局的现代化新路。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2022-12-24
  (文字由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提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各地聚焦稳粮保供的重点难点问题,从耕地保护、撂荒地治理、耕地种植用途管控等多方面夯实粮食稳产增产支撑点。  建立健全耕地保护机制  上海市松江区创新保险机制调动家庭农场保护耕地地力积极性。推出耕地地力保险,将保险的“逆向赔付”转变为“正向激励”,通过对耕作层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两项核心指标进行监管和评价,对地力水平达标者予以奖励。耕地质量评价以5年为一个周期,保费为每年每亩80元,市、区财政分别补贴40%,家庭农场主只需承担20%,即每年每亩16元。投保前,由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耕地质量进行检测,确立耕地质量基础值,第三年进行耕地质量“期中评价”,对地力不下降并且提升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的,由农险公司作出理赔,家庭农场主每亩分别可拿到120、216、312、408、480元的奖励。在第五年作“期末评价”,达标后家庭农场主拿到的奖励更高。目前,全区已有462户家庭农场投保,覆盖面积7.6万亩,占比超过50%。  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试点探索科技赋能耕地“非粮化”和撂荒监管。打造“卫星动态监管+无人机定期巡航+日常线上报告”的农田数字化网格化管理平台,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动态智慧监管模式。一是细化实化线下监管责任,由老党员、村干部等组成网格责任队伍,将试点区域1.2万亩耕地图斑分区分块落实给68名网格责任人;二是打通线上智慧监管通道,赋予各级责任人国土调查云数据库接入权限,责任人可随时在手机端口查看土地性质,核实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反馈违反政策行为,形成高效线上巡田机制。  四川省宣汉县探索“约法三章”撂荒地治理机制。一是“村规民约”夯实治理基础。指导各村修订村规民约,明确撂荒耕地不自行复耕的须将经营权流转给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统一运营。二是“要素集约”解决治理难题。财政安排1000万元撂荒地整治专项资金,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加大撂荒地治理和配套设施建设,对撂荒地复垦发展粮油生产加大扶持力度。三是“服务公约”优化治理效果。引育全环节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复垦撂荒耕地业主无偿提供机械服务和技术指导。  探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海南省三亚市推行生态高效轮作,精细化“四算”促进粮食生产。一是算时间。根据时节和气候合理引导生产,确保水稻、瓜菜、绿肥有效衔接,避免闲置撂荒。二是算习惯。根据市场需求对后茬作物和轮作模式进行调整,瓜菜错峰上市发挥反季节优势。三是算品种。在实践中摸索出“瓜菜+水稻+绿肥”“瓜菜+瓜菜+水稻”等四种最佳组合,确保土地全年可利用生产周期达270-315天。四是算效益。生态效益与生产效益统筹兼顾,不但有效解决了南繁科研用地夏秋季闲置问题,也持续改良了耕地土壤,带动了农民增收。  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探索“吨半粮”建设机制。一是压实责任。把“吨半粮”创建工作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明确“吨半粮”创建任务清单及工作措施,将创建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乡镇、具体村庄、具体地块。二是强化扶持措施。区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三是突出示范引领。开展区、镇、村三级书记“指挥田”建设,共建成“指挥田”694个、面积1.6万亩。四是聚合优势资源。划定试验田向社会公开张榜,吸引有能力、有资源、有技术的经营主体运营,对达到相关要求的揭榜主体给予奖励。今年,16.5万亩“吨半粮”核心区小麦、玉米平均亩产分别达769公斤和1021公斤。  探索粮食生产提质增效机制  安徽省探索优质专用粮产业发展模式。一是发展“专用粮”。以大县、大镇、大片和大户为重点,因地制宜推进整建制单品种规模化种植,县域内同类型品种集中种植不超过5个,单个种粮大户种植1个品种,统一生产管理。二是画好“信息图”。对专用粮规模化种植的地块、品种、主体等信息进行普查汇总,制作信息电子地图并公开发布,供用粮企业查询。三是织牢“政策网”。将优质专用粮食生产任务分解到各市县,建立有关部门和主体协作机制。实施两年来,既节约了用粮企业成本,也促进了农户增收增效,得到用粮企业和农户一致认可。  健全粮食生产责任机制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探索稳粮保供“辅之以义”保障机制。一是片区负责高位推。推行区级领导粮食生产“片区负责制”,全面负责18个片区粮食生产、耕地保护、撂荒地整治等工作。二是田长负责压茬推。建立耕地台账,实施耕地网格化管理,推行镇村社“三级田长责任制”,将粮食生产重点任务分解到每一块田地,全程跟踪、动态监测,对未达标田长实行“一票否决”。三是“挂包”负责全民推。针对部分群众有地无力种、有力无意种的现状,开展“万名干部敲门行动”,全区2万余名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宣讲粮食安全,组织和发动群众广泛参与。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2-23
(文字由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提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国小农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农情,要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各地着眼于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积极探索完善引导、服务和支持的各项举措,一些做法具有启发和参考价值。  培育发展家庭农场  江苏省推广家庭农场电子记账。在试点基础上,在全省推广使用家庭农场随手记App电子记账。家庭农场主可以用手机以记“流水账”的方式,随时随地录入收入、支出、固定资产等生产经营信息,并可进行查询、修改、删除、打印,还可使用App进行成本核算和收益分析。家庭农场随手记App填补了家庭农场专用记账软件的空白,为家庭农场主动态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为家庭农场获取金融机构融资支持奠定基础。全省已有超过2.4万个家庭农场下载使用。  浙江省建德市建立示范性家庭农场培育机制。一是出台示范性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将信用评级、标准绩效等指标作为示范性家庭农场认定的前置条件,并对示范性家庭农场实行年度动态管理和监测。二是每年安排35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示范性家庭农场。首次被认定省级、杭州市级和本市级的示范性家庭农场,分别给予15万元、8万元和2万元奖励。三是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为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山东省乐陵市探索三种托管模式,促进种粮农户降本增效。针对种粮劳动力老龄化、小散经营等问题,探索多种社会化服务方式。一是订单式托管,金穗公司和中化合作,中化设立服务站,进行耕、种、管、收、销等托管服务;小麦收获后,金穗公司以每斤高出市场价0.1元的价格收购。二是菜单式托管,将生产环节列出清单,由农户点单,服务组织接单服务。三是共享式托管,采取“联合社+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机手”等方式,实行机械共享、服务互补、分工合作、集成服务的全过程托管服务。托管与良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技农资融合,使粮食单产提高10%,成本降低10%,优质优价订单增收2%—8%,托管地块效益提高20%以上。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探索“1+N+X”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模式。“1”即1个核心成员,在一定区域内选拔1个优秀的社会化服务主体,牵头成立社会化服务综合体,牵头制定统一的生产标准。“N”即本区域内的其他社会化服务主体,纳入社会化服务综合体,实现机具和仓储、加工等农业设施统一调度使用。“X”即提供全过程、全要素、全产业链的生产服务、供销服务、要素服务。同时,构建全区统一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数字管理系统,实现农户和机手线上联系,区域内农机具统一调度、高效运转。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探索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规定土地流转主体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成交后存在违规转包、分包行为的;承租期间不按时履约、拖欠土地租金等相关费用一个月以上的等八类行为列入“负面清单”。被列入“负面清单”的经营主体2年内不得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流转区内土地经营权,并在项目扶持、评优评先等方面受到限制。  浙江省海盐县探索建立土地流转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准入审查机制。镇(街道)政府对土地流入方资金实力、生产经营场所、生产技能、管理经验、经营人员等方面进行审核。严控土地流转规模,从事粮油生产的一般不超过1000亩、从事其他农业生产的一般不超过200亩。二是建立价格指导机制。由县农业农村局制定、发布并适时调整土地流转指导价,当前指导价为每年每亩500斤晚粳谷。三是建立风险保障机制。实行“土地流转费履约保证保险”和“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制度,由土地流转双方协商二选一。土地流转费履约保证保险由保险公司提供,县镇财政补贴保费的40%,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由经营主体按年流转费的50%、但不低于每亩300元的标准向村集体经济组织交纳。  湖北省公安县探索以“三块田”解决耕地细碎化问题。在尊重农民意愿、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试点村以村民小组为单位,通过互换经营权的方式,将耕地集并为三大块。“第一块田”为流转田,直接流转给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第二块田”为待转田,即有意向但还没有流转出去的耕地,仍然由农民自行耕种;“第三块田”为自种田,让有意愿种地的农民自主耕种。“三块田”相对集中又互相联通,每一大块里都是“一户一田”。小田变大田后,“流转田”田块数减少了395块,单块田面积平均增加20.3亩,试点村因减少田埂净增可播种耕地面积22亩。  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  江苏省昆山市实行高素质农民动态管理保持队伍活力。将高素质农民证书作为享受扶持政策的有效凭证,以证书考核为抓手,加强高素质农民队伍管理。一是建立年度复审制度。每年组织会审,现场查阅档案资料及复审申报材料,对照考核指标进行打分,确定考核等级。二是法定年龄退出。男满60周岁、女满50周岁,自动注销高素质农民证书。三是考评退出。有违规使用农业投入品骗取财政支农惠农补贴资金、违法失信等行为,注销证书且2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四年来,累计注销高素质农民证书95本。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2-23
(文字由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提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强化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和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各地从健全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强化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探索金融支农之路,更好服务乡村振兴。  建立金融供求双方对接机制  福建省晋江市探索农村金融供求双方对接机制。一是每季度举行银行机构与村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活动,将金融产品、金融政策引流到农村。二是建立金融特派员制度,银行选派业务骨干与村“一对一”联系,每周至少一天到村开展业务对接,满足不同村的个性化金融需求。三是推动金融机构下沉,涉农金融机构在乡村设立业务办理网点121个,农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金融服务。  湖北省武汉市探索金融资源下乡机制。一是“金融村官”服务下沉。从地方银行选派客户经理深度下沉农村担任“金融村官”,深化“村银共建、合作共赢”机制。二是实施“国企联村”行动。按照地域相近、产业相关、资源相似原则,成立314个功能型农村联合党委,组织市属国企党委与农村联合党委结对发展。三是“整村授信”全面覆盖。对村组所辖区域内国企联村项目及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整体授信。目前,已选派金融村官下沉至全市1777个行政村,授信金额达44亿元,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9户、贷款余额50.89亿元。  探索金融助力产业链发展模式  重庆市万州区探索建立重点农业产业链金融链长制。由中国农业银行万州分行、重庆农商银行万州分行分别担任水稻、柑橘产业金融链长银行,实行“一链一策”,为产业链各环节客户提供个性化、综合化金融服务方案。2022年上半年累计为688户柑橘产业链市场主体发放贷款6747万元,为481户水稻产业链市场主体发放贷款1861.9万元。  云南省巍山县探索金融支持县域主导产业发展新机制。立足肉牛养殖全产业链,政府支持肉牛养殖、屠宰、加工和销售等各类经营主体获得信贷支持。贷款利率降至年化5.35%以下,财政对首次贷款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给予首年2%贴息。对带动作用较强的新型经营主体采取“一企一策”帮扶,形成“信贷+财政贴息”“存栏肉牛+保险质押”“银行+农担批量业务”等多种信贷模式。引导贷款养殖场(户)购买肉牛商业保险,政府给予保费补贴。指导贷款养殖户规范养殖并建立养殖档案,健全风险防控机制。  拓展农业农村抵押物范围  辽宁省海城市探索农业设施登记抵押担保融资模式。聚焦农业设施抵押担保融资中的农业设施确权颁证难问题,探索出土地流转经营权认定和农业设施所有权颁证相互绑定、互为前提、“地随棚走”的确权办法,让农村温室大棚、养殖禽舍、粮食晾晒场等农业设施有了“身份证”。累计开发14种农业设施抵押融资产品,颁发农业设施所有权证811个,为农业经营主体抵押融资14.63亿元。  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探索生物资产抵押品动态评估模式。以生猪浮动抵押贷款为试点,开发生物资产动态估值系统,通过对猪脸信息、体重信息的物联网数据收集和价格信息的互联网数据采集,实现对生猪各个生长阶段的精准计量、公允估值、科技风控、动态抵押,让生物资产变成了合格的抵押品。截至2022年上半年,全区生物资产贷款余额1700万元,累计投放17395万元。  探索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模式  浙江省江山市探索数字普惠金融“无感授信”服务模式。依托数字资源中心平台,以农业农村、公安、民政等十大领域数据为基础,建立贷款授信专题数据库。建立普惠金融授信分析模型,给予农户3万—8万元基础授信额度,农户全程无需递交材料。一般农户小额贷款利率从7.7%降至最低6%,低收入农户贷款利率执行当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截至目前,已为13.2万户19.1万名农村居民授信267亿元,户均20.2万元,授信率达100%。  山东省青州市探索数字普惠金融授信增信机制。一是降低授信门槛,普通农户年满18周岁家庭成员均可获得3万元授信,贷款模式由“户户可贷”升级为“人人可贷”。二是简化授信流程,村民不需提供任何担保信息和纸质资料,银行建立大数据授信准入模型,依托乡村振兴普惠金融服务平台与征信数据进行校对,自动测算授信额度。三是创新增信机制,建立荣誉称号和文明行为授信提额、贷款利率与信用等级挂钩机制,促进金融信用服务与乡村治理有机结合。已完成1054个村庄的授信工作,累计为28.6万户居民授信173亿元。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2-23
对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是党中央推出的一项重要改革,对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完善农村治理、保障农民权益,对探索形成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定要抓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各地聚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出不少符合地方实际、操作性强的做法。  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成果  天津市强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功能作用。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任务后,天津市高质量完成村集体经济组织换届选举、高标准规范村集体经济组织重大事项决策、高水平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全方位部署应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百分之百实现了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兼任村集体经济组织理事长,百分之百实现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资产、股权和组织运行信息化管理,有力加强了党对农村集体经济的领导,强化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管理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发展集体经济、服务集体成员等功能作用。  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探索设计多元退出方式:一是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在二轮承包期内退出;二是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全部退出;三是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全部退出和承包经营土地部分退出。对退出全部产权的,给予一次性补偿,并退出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对部分产权退出的,继续保留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对宅基地和房屋退出、承包地部分退出的,按退出承包地面积核减家庭成员中相应退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人数。农民选择以上方式的分别占15%、5%、80%。  持续强化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  吉林省梨树县创新基层农村集体经济服务机制。在乡镇(街道)成立农村集体经济服务站,明确服务站工作职责,规定农村集体经济服务站设站长1人,会计1—3人,出纳1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导员1人。建立评优奖先和督导检查机制,推动农村集体经济服务走深走实。  北京市丰台区探索“村地区管”机制。对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进行租赁、转让、抵押担保等农村集体资产领域的“关键事”,建立村提议、乡镇审核、区审议的三级报审程序。在村级原有“四议一审两公开”民主决策制度基础上,增加区级审议程序,织牢织密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网络。  福建省福清市、天津市西青区探索农村集体财务监管信息化。福清市创新农村集体财务网上审批方式,推行村务卡、村集体小额收款专用二维码,实现电子结算,农村集体资产通过微信公众号公开。西青区依托“津农经云”系统,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与农村产权交易打通,串联起会计核算、资产管理、产权交易、资金结算四个环节,有力堵住了管理漏洞、有效激活了资源要素。  支持引导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陕西省培育优势主导产业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增收为中心,大力发展带动性强的产业、能盘活资源的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组织全部县(市),逐一召开对接推进会议,按照“一县一策”原则确定县域主导产业,加强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引导产业向最符合条件的县(市)集中、布局,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富有县域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如柞水县建立了完整的木耳产业链条,涵盖菌包生产、大棚建设、产品销售、深加工以及附加产品生产等,实现“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带动了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四川省遂宁市引进“职业经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船山区按照“区招、镇聘、村用”模式,面向社会回引本土人才到村担任“职业经理”。参照区临聘人员每人每年4.5万元标准发放工资,制定“职业经理”集体经济发展创收奖励制度,按照“能进能出、动态调整”的原则进行管理。  江苏省推进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两社”联动发展。实施党建引领“两社”联动,以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作为主要投资主体,牵头发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农户以资金、土地等入股加入合作社,并根据实际需要嫁接龙头企业等合作方,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和统一运营的有机整体,既让专业合作社有得赚、农民能增收,又让村集体获得收益。  规范引导农村产权流转交易  山东省乳山市以招商思维推动产权流转交易。依托山东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云交易”平台,引入“网络拍卖+在线直播”方式,吸引企业和个人参与竞标。对在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完成交易的农业经营主体,优先给予财政资金和有关涉农项目支持,且依法依规出具“农村产权抵押登记他项权证”,推动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文字由农业农村部政策与改革司提供)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2-12-23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