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记者 崔建玲)为加快提升“一大一小”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水平,进一步探索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推进的新机制新模式,近日,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在若干省份开展“一大一小”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要聚焦解决大型大马力高端智能农机装备和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一大一小”两方面短板,推动农机企业、农机相关科研院所、农机推广机构和农机应用各类主体等共同发力,形成自主可控、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质量农业机械化产业生态。  《通知》明确,由黑龙江省、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分别建设大型大马力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由浙江省协同贵州省、云南省,江苏省协同甘肃省建设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  《通知》指出,有关省份和单位在承担全国或区域性重要农机产品研发制造、熟化定型、推广应用先行先试任务过程中,要按照积极稳妥、注重实效、防控风险、有序推进、应用尽用的原则,结合区域农业特点和需求,集中资源要素,因地制宜推动建设研发制造、熟化定型、推广应用基地,为稳定强化农业机械产业链供应链、打通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推进通道,积累经验,作出贡献。  《通知》要求,有关省份和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把先导区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统筹农机全产业链资源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深入研究各项任务,拿出管用务实的政策措施。建立由农业农村、工信、发展改革、财政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强化协调联动,推动形成合力;建立东西部相关省份省际合作机制,强化工作协同。要着眼农机产品全生命周期,加强政策和工作举措创新,加大支持力度。有关部门要密切跟踪先导区建设进展以及先导区承担的重要农机产品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动态,加强工作评估,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总结经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6-06
四川农村日报讯 林大永 赵健兵 记者 洪瑜如何发挥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基础和支撑作用,支持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6月2日,记者从资阳市农业农村局获悉,近日,人行资阳市中心支行联合资阳市农业农村局印发《资阳市金融支持“天府粮仓”建设实施方案》,明确12条金融支持措施。  《方案》结合资阳市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资阳片区建设规划,细化了目标任务,提出到2025年全市涉农贷款总量持续增长,其中,种业和粮油类贷款余额较2022年末增长力争达到30%,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余额较2022年末增长力争达到50%,农田基本建设贷款余额较2022年末增长力争达到70%,农业科技贷款余额较2022年末增长力争达到90%。  《方案》从保障粮食扩面增产、拓宽农业产业链和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三个维度,提出了加大对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的金融支持力度、强化现代种业提升金融服务、深化粮食安全信贷保障、创新农业装备现代化金融支持、做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金融支持、拓宽农业产业链优化升级资金供给及提升新型涉农主体金融服务质效等7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和创新举措。  《方案》强调,强化部门联动,畅通信息共享机制,建立资阳市“天府粮仓”金融支持名录库。强化政策协同,运用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工具、财政奖补、风险分担基金等支持政策,推动形成金融支持“天府粮仓”建设政策合力。强化机制创新,实施“信用+信贷+N”的金融模式,大力推进“政策协调、机构协作、产品创新、银企对接、普惠服务”五项工作机制。强化宣传推广,力争打造更多金融支持“天府粮仓”建设的资阳经验、资阳模式和特色品牌。建立统计监测和考核评估机制,强化评估结果运用。  下一步,人行资阳市中心支行将会同资阳市农业农村局,加强政策宣传和工作推动,引导银行机构加大信贷投放,持续优化金融服务、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资阳片区贡献更多金融力量。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6-06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记者 白阳)记者5日从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获悉,中央依法治国办于日前启动第三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计划于明年10月前,从各省推荐的100多个综合示范地区和150多个单项示范项目中评出入选名单。  根据方案安排,第三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的评选流程分为三阶段。2023年5月至9月为自愿申报和省级推荐阶段,2023年10月至2024年2月为填报材料阶段,2024年3月至8月为评估测评和回访抽查阶段。最终中央依法治国办将根据评估测评结果,确定若干综合示范地区和单项示范项目,按程序经公示、报批后予以命名。创建活动要求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坚持严格、规范、权威,坚持突出创建质量,防止弄虚作假、形式主义,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努力评选出经得起实践检验、获得各方面广泛认可的法治政府建设先进典型,不断带动法治政府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据悉,自2019年起,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活动已开展了两批。第一批评选出40个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县、区)和24个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第二批评选出50个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县、区)和59个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创建活动的开展,为法治政府建设创优争先营造了形成了浓厚氛围。
新华社 | 分享: 2023-06-06
(记者 高敬)近日,四川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满足搬迁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实施意见》提出五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提升安置区生产生活便利性,推动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加强安置区后续产业培育扶持,推动县域产业特色化发展;强化就业帮扶和就业培训,促进搬迁群众高质量充分就业;加快搬迁人口市民化进程,推进社区治理和社会融入;加强历史文化和生态保护,提升安置区人居环境质量。  《实施意见》还就加强工作保障提出具体要求。强化组织领导,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将大型安置区后续发展项目纳入县城、市辖区建设项目库,建立健全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与搬迁人口落户城镇数量挂钩机制;强化资金保障,按照“钱随人走”原则,实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机制,对吸纳搬迁人口落户多的地区给予财政支持等。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6-0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  正是“三夏”时节,四川数以万计的农机具正忙碌在田间。全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势头正劲背后,离不开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发挥的重要作用。  “想购买的农机为何不在补贴范围内?”“价格相差大的同一机型,补贴额度一样?”农忙时,用机热,记者日前在田间地头采访时了解到,一些购机者及相关人士对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存在诸多疑问。  问题何来?如何解决?四川农村日报收集民情民意,反馈一线呼声,搭建享受惠民政策主体与农业农村部门间沟通的桥梁,细化解读政策,助力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更好地落地见效。疑问有些实用机具为何不在补贴范围内  眉山市彭山区观音街道果园村党委书记李永伟常年扎身田间地头。在走访中,一些种植户向他反映,农机补贴范围不全面。他说,如有业主反映,农机购置补贴范围中有北京某公司生产的激光平地机,售价6万元,补贴1.9万元,但业主更愿意花10万元购买不在范围中的该公司生产的另一款激光铲运机。“照他看来,不在补贴范围的这款农机生产效率更高,更经久耐用。”  泸州市江阳区丘陵地区,同样有农户向记者反映,想买开沟机,但列入补贴的型号实用性不强,自己相中的开沟机产品又不在补贴范围内。  特色农业机械购机补贴也备受关注。什邡市湔氐镇食用菌协会理事长张文平,从事食用菌培育、研发30多年。“我省食用菌产量和产值排名全国第七位,但食用菌生产及加工设备目前尚未纳入农机补贴范围。”他希望食用菌生产有关的拌料机、装袋机、锅炉、灭菌锅(柜)等品类能尽早列入农机购置补贴品目。  是否存在农机具补贴范围不全面、购机补贴范围更新不及时的问题?带着疑问,记者向省农机化发展推广中心进行了解。回应进入补贴范围渠道畅通,鼓励申报  据了解,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属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政策。我省根据全国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结合 实 际 ,明 确 了《四 川 省2021—2023 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机具种类范围》。  从目前补贴范围来看,我省已将粮食、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所需机具全部列入补贴范围,另外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粮食色选机、水产养殖水质监控设备等“高科技产品”也列入其中。“可以说是做到了应补尽补。”省农机化发展推广中心副主任张小军说。  此外,“大力支持农机创新产品列入补贴范围。积极开展农机专项鉴定,对尚不能通过农机专项鉴定取得补贴资质的创新产品和成套设施装备,通过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按规范的程序列入补贴范围。”张小军介绍,如今年正在开展我省蜜蜂养殖及蜂产品初加工成套设备购置补贴试点。对于产业急需、农民急用、实用性强、技术相对成熟、需求量相对较大的农机具,可通过农业农村部门逐级建议,纳入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范围,“目前这一进入渠道是开放的、畅通的。”  之所以购机者反映,有部分农机产品不在补贴范围内,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要进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补贴机具必须是补贴范围内的产品(农机专项鉴定产品、农机新产品除外),具备相应资质,同时,还需要企业开展自主投档。”张小军说,“一些机具没有参与投档自然不会在补贴范围。”此外,原则上同类产品需要有三家以上企业形成竞争,供购机者作出更优选择。这也是为何一些“小众”产品、新产品未进入购置补贴范围的原因之一。  张小军介绍,目前,有1175家 7703 个产品纳入了我省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范围。“我省全面运用农机购置补贴机具自主投档平台,常年受理企业投档,每年开展三到四次投档审核,审核周期为一至两个月,及时公示公布投档结果,并导入办理服务系统,更新补贴机具范围。”  据了解,国家农机购置政策从2004年开始实施,至今已近20年。截至目前,我省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累计达71.6亿元,补贴机具431万台(套),受益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365万户。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6-02
  (龙新)当前,全国小麦陆续进入集中收获期。5月下旬,北方冬麦区出现大范围持续降雨天气过程,局地出现短时强降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部分地区发生“烂场雨”,导致局部麦田倒伏或被淹、部分成熟小麦发芽霉变。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  一是及时抢排田间积水。要逐个田块排查,对低洼积水地块组织应急服务队,调度适宜排涝机具,及时清理沟渠,排除田间积水,促进小麦生长恢复,便于机收;华北等地小麦还在灌浆期,要继续抓好“一喷三防”全覆盖实施,喷施叶面肥、杀虫杀菌剂,促进恢复生长,延长灌浆时间,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  二是科学调度机械抢收。要根据小麦成熟度、收获进度及天气变化,精准对接机收服务供需。要协调落实好跨区机收免费通行政策,进一步细化优化服务保障措施,通过24小时机收热线值班电话及时帮助解决困难问题、打通堵点卡点,确保作业农机畅通无阻、安全作业。要迅速组织应急作业队,千方百计调集履带式收割机参与受灾地块抢收,加强跨省协作和省内协同,第一时间可收能收尽收。对有萌动发芽迹象的小麦,雨晴后含水量降到适宜程度立即组织机械抢收;对倒伏麦田,指导机手压低割台、降低车速、逆向收割,避免造成过多损失。  三是抓好小麦烘干晾晒。要摸排粮食烘干需求,发动国有粮库、粮食收储企业、供销系统、农民合作社等多方力量,利用各类粮食烘干机械,尽最大努力烘干晾晒含水率高的小麦,尽量减少损失和霉变。要克服一切困难,保障烘干机械能源供应,最大限度满足烘干需要。充分利用广场操场、房前屋后等各类场所,晾晒收获小麦,防止直接堆积造成发芽霉变。  四是做好发芽霉变小麦处置。要加强排查处置,对发现麦粒萌动发芽的小麦田块,帮助农民及时收获、烘干晾晒,组织粮食收购企业根据发芽程度分类收购,防止出现卖难情况;对发生霉变的小麦,要妥善处置后,根据实际用作饲料、工业用途,避免直接流入口粮市场。对小麦繁种田,要登记品种、面积、农户,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坚决防止不合格种子流入市场,给秋播小麦生产造成安全隐患。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5-31
近日,人行眉山市中心支行联合市农业农村局、眉山银保监分局、市金融工作局、市财政局印发《眉山市金融支持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实施方案》(眉银发〔2023〕29号,以下简称《方案》),制定出台18条措施,充分发挥金融在支持“天府粮仓”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该《方案》结合眉山市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建设规划,从金融配套政策机制逐步完善、金融资源投入持续增长、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更加丰富三个方面细化了目标任务,提出了到2025年涉农贷款总量明显增长、种业和粮油类贷款余额较2022年末增长力争达到30%、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余额较2022年末增长力争达到50%、农田基本建设贷款余额较2022年末增长力争达到70%、农业科技贷款余额较2022年末增长力争达到90%等阶段性目标任务。《方案》从扩面增产、延链增收、联农带农三个维度,提出了支持耕地保护、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种业振兴、支持粮食种植、支持储粮基础设施和粮油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市场化粮食流通体系建设、支持健全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支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完善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定及结果运用机制等12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和创新举措。《方案》强调,要强化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人才培养。要健全财金互动和贷款风险分担机制,用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工具,落实好担保、保险、贴息贴费、风险补偿等政策。要加强涉农信用信息平台整合运用,提升信息共享运用效率和政银企对接精准性。要优化农村地区账户、支付等基础金融服务。要建立统计监测和考核评估机制,强化评估结果运用。要做好经验总结和宣传推广,力争打造更多金融支持“天府粮仓”建设的眉山经验、眉山模式和特色品牌。下一步,人行眉山市中心支行将会同相关部门,加强政策宣传和工作推动,指导全市金融机构认真抓好《方案》的贯彻落实,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助力眉山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供稿:人行眉山市中心支行)
四川新闻网 | 分享: 2023-05-31
 ●全省176个涉农县(市、区)将于6月10日前以家庭为单位对所有农村地区、所有农村人口完成全面排查●相较往年,今年全省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网格管理体系,织密织牢“防返贫网”,实现监测帮扶常态化  (记者 燕巧)“母亲身体好点没有?”5月28日,南充市蓬安县银汉镇长远村村支书陈祥走进脱贫户陈蓬中家里,详细了解其生产生活和收入情况。此前,陈蓬中在广东务工,两个孩子在外地读大学,家里日子过得尚可。今年其母亲生病后,陈蓬中留在家中照顾,收入有所减少。了解这一情况后,陈祥介绍陈蓬中先在村里园区就近就业,待母亲身体恢复再外出务工。  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举措。日前,我省启动2023年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工作,相较往年,今年全省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网格管理体系,织密织牢“防返贫网”,实现监测帮扶常态化。建三级网格管理体系 监测识别时间从15天缩短至10天  国家乡村振兴局要求,每年至少开展一次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去年,我省将监测对象识别时间从1个月缩短至15天以内,今年这一时间又缩短至10天。  10天时间如何实现监测识别全覆盖?关键在于网格管理。  日前,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构建防止返贫常态化监测帮扶体系的实施意见》,提出建立县乡村三级网格管理体系,常态化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  三级网格怎么编织?以县为“网”,乡镇和县级涉及风险线索推送、信息比对、帮扶措施的行业部门为“格”建立县级网格;以乡镇为“网”、村为“格”建立乡级网格;以村为“网”、组为“格”建立村级网格。县、乡、村三级都设置有网格长、监管员、监测员。  “5月中旬,全省176个涉农县(市、区)已建立防止返贫常态化监测帮扶网格管理队伍,并确立县、乡、村网格长、监测员。”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识别认定有“三重点”各地创新集中排查工作方法  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识别认定新增监测对象方面,今年有“三重点”。  重点关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以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较重、受疫情灾情影响较大等区域;重点关注收入较低或下降明显、就业不稳、产业失败,以及受其他突发意外事故影响较大的农户;重点关注2023年以来新申请农村低保对象或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的农户。逐户排查后,将符合条件的按程序识别为监测对象。  排查方式上,可采取村级研判、入户核查、电话了解、微信联系等方式进行。但对5类重点人群必须入户核查:监测对象;2023年新识别和申请农村低保的农户;省级推送存在因病、因残风险农户;县级部门推送存在返贫致贫风险农户;需要入户核查的其他农户。  为做好集中排查工作,各地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南充市采取市级统一命题、市县揭榜答题等方式,提升常态化监测和帮扶工作能力。市乡村振兴局抛出“如何提升政策知晓度,加强宣传引导”“如何建立县级帮扶措施库,实现精准帮扶”“如何构建网格管理体系,健全监测机制”“如何开展入户核查,确保应纳尽纳”4个命题,蓬安县等4县区各针对一个命题精心准备现场培训站点,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交流培训,10余位专家轮流授课。截至目前,全市共入户排查农户达69208户。  据了解,全省176个涉农县(市、区)将于6月10日前以家庭为单位对所有农村地区、所有农村人口完成全面排查。
四川日报 | 分享: 2023-05-30
(新华社记者 郁琼源 侯雪静)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近日表示,要围绕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和为民办事服务等重点任务狠抓落实,进一步推动驻村帮扶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刘焕鑫是在27日于河南省兰考县召开的全国驻村帮扶工作推进会上作出上述表述的。  会议强调,2021 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动新阶段驻村帮扶工作,工作机制更加完善,教育培训更加深入,职责任务更加清晰,管理保障更加规范。全国 20.96 万名驻村第一书记、56.3万名驻村工作队员扎根一线、履职尽责,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会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督促指导驻村干部在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上发挥更大作用,要督促指导驻村干部在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上发挥更大作用,要督促指导驻村干部在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上更好发挥作用,要督促指导驻村干部在夯实党在农村执政根基上更好发挥作用。  会议强调,驻村帮扶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各地区各部门要严格把好人选的标准关、程序关、力量统筹关,扎实做好人员轮换工作。要强化教育培训,优化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不断提升驻村干部履职能力。要强化日常管理、跟踪管理和精准考核,推动驻村干部认真履职尽责。要强化激励保障,做到保障支持要实、关心关爱要实、推动减负要实,有效激发广大驻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要压紧压实责任,强化组织领导、督促指导和宣传引导,确保驻村干部选派工作有力有序。
新华社 | 分享: 2023-05-30
新华社北京5月25日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主要内容如下。目录一、规划基础(一)发展现状(二)形势要求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二)工作原则(三)发展目标(四)主要任务三、国家水网总体布局(一)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二)畅通国家水网大动脉(三)建设骨干输排水通道四、完善水资源配置和供水保障体系(一)实施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二)完善区域水资源配置体系(三)推进水源调蓄工程建设五、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一)提高河道泄洪能力(二)增强洪水调蓄能力(三)确保分蓄洪区分蓄洪功能(四)提升洪水风险防控能力六、完善河湖生态系统保护治理体系(一)加强河湖生态保护治理(二)加快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三)推进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七、推动国家水网高质量发展(一)推进安全发展(二)推动绿色发展(三)加快智慧发展(四)统筹融合发展(五)完善体制机制八、保障措施(一)加强党的领导(二)加强组织实施(三)加强政策保障(四)加强科技支撑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建设现代化高质量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做好国家水网顶层设计,编制了《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本规划纲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水网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规划期为2021年至2035年。一、规划基础(一)发展现状国家水网是以自然河湖为基础、引调排水工程为通道、调蓄工程为结点、智慧调控为手段,集水资源优化配置、流域防洪减灾、水生态系统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水利建设,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受益人口最多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成功战胜了数次特大洪水和严重干旱,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新时代构建国家水网奠定了重要基础。  纵横交织的自然河湖水系网络,为国家水网建设提供了天然条件。河湖水系是水流的载体,具有行蓄洪水、排水输沙、供水灌溉、内河航运、水力发电、维护生态等多种功能。我国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45203条,常年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及以上湖泊2865个。河湖水系相互交织,形成复杂多样的河网格局和生态系统,成为国家水网的重要本底条件。  规模庞大的水利设施,为国家水网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我国已基本建成防洪减灾、城乡供水、农田灌溉等水利工程体系,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国之重器发挥巨大效益。我国已建成各类水库9.8万多座,总库容9000多亿立方米,水资源调控能力约30%;5级及以上堤防约32万公里,保护了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经济区;建成大中型灌区7330多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0.37亿亩。各类水利工程逐步由点向网、由分散向系统发展,成为国家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湖水系连通和人工基础设施融合发展,为国家水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连通河湖水系、构建江河水网的实践探索,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等宏伟工程仍在发挥重要作用,造福中华民族。随着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等重大引调水工程相继建成,跨流域跨区域水网格局逐步形成。部分地区在水网建设和河湖水系连通方面的实践,为国家水网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  由于我国水问题的复杂性和治水的艰巨性,与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基础设施体系要求相比,水利工程体系还存在系统性不强、标准不够高、智能化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国家水网总体格局尚未完全形成。防洪排涝减灾体系仍不完善,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不高,水利工程互联互通和协同融合不够,现代化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安全绿色智慧发展亟待加强,水利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效率有待提升,水利基础设施网络系统性、综合性、强韧性还需增强。(二)形势要求  当前,我国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需要有坚实的水安全支撑和保障。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等领域短板,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充分发挥超大规模水利工程体系的优势和综合效益,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国家水安全,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加快构建国家水网,是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更大范围实现空间均衡的必然要求。我国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全国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和1/2。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和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南北方协调发展,迫切需要加强水资源跨流域跨区域科学配置,解决水资源空间失衡问题,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和供给能力,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加快构建国家水网,是解决生态环境累积欠账、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一些地区经济社会用水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导致水质污染、河道断流、湿地萎缩、地下水超采等生态问题。目前,全国仍有3%国控断面地表水水质为Ⅴ类、劣Ⅴ类,全国地下水超采区面积28万平方公里,年均超采量158亿立方米。河湖水域空间保护、生态流量水量保障、水质维护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面临严峻挑战,迫切需要系统谋划水资源优化配置网络,发挥水资源综合效益,既保障经济社会用水需求,又实现“还水于河”,复苏河湖生态环境。  加快构建国家水网,是有效应对水旱灾害风险、更高标准筑牢国家安全屏障的迫切要求。我国水旱灾害频发,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易受流域性洪水、强台风等冲击,中西部地区易受强降雨、山洪灾害等威胁,400毫米降水线西侧区域大多干旱缺水、生态脆弱。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需要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提升洪涝干旱防御工程标准,维护水利设施安全,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推动建设高质量、高标准、强韧性的安全水网,保障经济社会安全运行。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统筹发展和安全,系统谋划、整体协同,精准补短板、强弱项,优化水利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发展模式,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完善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水生态保护治理体系为重点,统筹存量和增量,加强互联互通,加快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二)工作原则——立足全局、保障民生。坚持全国一盘棋,立足长远、适度超前,统筹推动国家水网建设,支撑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生产力布局和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为畅通国内大循环提供支撑。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把节水作为实施国家水网工程的基本前提,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充分发挥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按照“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要求,科学合理规划水网工程布局,优化水资源空间配置,提高重要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促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  ——人水和谐、绿色生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国家水网建设和运行管理全过程,努力建设生态水利工程,持续改善水生态水环境,维护河湖生态系统完整性,实现人水和谐共生,促进可持续发展。  ——系统谋划、风险管控。坚持系统观念,立足流域整体,兴利除害结合,系统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问题。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国家水网建设的重点,推进各层级水网协同融合,着力提升国家水网整体效能和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强化底线思维,增强水安全风险防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改革创新、两手发力。坚持多轮驱动,发挥政府和市场、中央和地方、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等多方面作用。创新国家水网建管体制和投融资机制,更好发挥水价杠杆作用。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大力推进水网数字化、调度智能化、监测预警自动化,加强实体水网与数字水网融合,提升水网工程科技和智能化水平。(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建设一批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国家骨干网建设加快推进,省市县水网有序实施,着力补齐水资源配置、城乡供水、防洪排涝、水生态保护、水网智能化等短板和薄弱环节,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水网工程智能化水平得到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到2035年,基本形成国家水网总体格局,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逐步建成,省市县水网基本完善,构建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水平全面提高,城乡供水安全保障水平和抗旱应急能力明显提升;江河湖泊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完善,防洪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高,洪涝风险防控和应对能力明显增强;水生态空间有效保护,水土流失有效治理,河湖生态水量有效保障,美丽健康水生态系统基本形成;国家水网工程良性运行管护机制健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调度运用基本实现。(四)主要任务  构建国家水网之“纲”。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以大江大河干流及重要江河湖泊为基础,以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三线为重点,科学推进一批重大引调排水工程规划建设,推进大江大河干流堤防达标建设、重点河段河势控制,针对重点河段适时开展提标建设,构建重要江河绿色生态廊道,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  织密国家水网之“目”。结合国家、省区市水安全保障需求,加强国家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与区域重要水资源配置工程的互联互通,推进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和引调排水工程建设,形成城乡一体、互联互通的省市县水网体系,改善河湖生态环境质量,提升水资源配置保障能力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打牢国家水网之“结”。加快推进列入流域及区域规划、符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控制性调蓄工程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快重要蓄滞洪区建设,充分挖掘现有工程的调蓄能力,综合考虑防洪、供水、灌溉、航运、发电、生态等功能,加强流域水工程联合调度,提升水资源调控能力,发挥工程综合功能和效益。三、国家水网总体布局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结合江河湖泊水系特点和水利基础设施布局,统筹存量和增量,加强国家骨干网、省市县水网之间的衔接,推进互联互通、联调联供、协同防控,逐步形成国家水网“一张网”,共同发挥保障水安全的作用,促进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布局相均衡,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  根据我国自然地理格局、江河流域水系分布、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及河湖水系连通情况,国家水网主骨架由主网和区域网组成。未来根据国家长远发展战略需要,逐步扩大主网延伸覆盖范围,与区域网互联互通,形成一体化的国家水网。(二)畅通国家水网大动脉  充分发挥长江、黄河等国家重要江河干流行洪、输水、生态等综合功能,加快完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布局,扎实推进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生命线作用,用足用好东、中线一期工程供水能力,提高工程供水效益。坚持科学布局,准确把握东线、中线、西线各自特点,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战略安排,深化方案比选,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后续工程建设。(三)建设骨干输排水通道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合理布局建设一批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和江河防洪治理骨干工程,形成南北、东西纵横交错的骨干输排水通道。统筹考虑重要区域水安全保障需求,优化水资源调配体系,推进水资源配置骨干工程建设。加快实施重要江河堤防达标提质升级和河道综合治理,相机新(扩)建重要分洪通道,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提升江河行洪排洪能力。四、完善水资源配置和供水保障体系  针对我国夏汛冬枯、北缺南丰的水资源分布特点,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和现代化建设目标,坚持节水优先、量水而行、开源节流并重,采取“控需、增供”相结合的举措,在深度节水控水前提下,科学规划建设水资源配置工程和水源工程,依托纵横交织的天然水系和人工水道,完善水资源配置格局,实现水资源互济联调,推进科学配水、合理用水、优水优用、分质供水,全面增强水资源总体调配能力,提高缺水地区供水保障程度和抗风险能力。(一)实施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  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聚焦流域区域发展全局,兼顾生态、航运、发电等用水保障,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实施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加强互联互通,加快形成战略性输水通道,优化水资源宏观配置格局,增强流域间、区域间水资源调配能力和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促进我国人口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利用格局优化调整。(二)完善区域水资源配置体系加强国家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与区域重要水资源配置工程的互联互通,开展水源工程间、不同水资源配置工程间水系连通,提升区域水资源调配保障能力。完善城市供水网络布局,加强饮用水水源地长效管护,改善供水水质,加快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形成多水源、高保障的供水格局。优化农村供水工程布局,强化水资源保护和水质保障,提升农村供水标准和保障水平。统筹用好当地水、外调水,强化地表水、地下水联调联供,加强再生水、淡化海水、集蓄雨水、矿井水、苦咸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提高水资源循环和安全利用水平。在易旱地区,加强抗旱引调提水工程和水库连通工程建设,提高水源调配和抗旱供水保障能力,保障干旱期城乡用水需求。  以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在东北松嫩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等水土资源条件适宜地区,结合国家骨干网水源工程和输配水工程,新建一批节水型、生态型灌区,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完善灌排骨干工程体系,创新并推广高效节水新技术新机制,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三)推进水源调蓄工程建设  充分挖掘现有水源调蓄工程供水潜力,加快推进已列入规划的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提升水资源调蓄能力。加快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海岛地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中小型水源工程建设,增强城乡供水保障能力。五、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摆在首位,遵循“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全面提升防洪安全保障能力。针对水旱灾害防御新形势新要求,从流域整体着眼,以大江大河大湖等重要江河湖泊为重点,开展七大流域防洪规划修编,进一步优化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布局,做好洪涝水出路安排,综合采取“扩排、增蓄、控险”相结合的举措,以流域为单元构建由水库、河道及堤防、分蓄滞洪区组成的现代化防洪工程体系,科学提升洪涝灾害防御工程标准,统筹防洪工程和非工程措施,进一步增强洪涝灾害防御能力,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确保重要城市、重要经济区、重要基础设施防洪安全。(一)提高河道泄洪能力  以河道堤防达标提标建设和河道整治为重点,加快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及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大江大河大湖治理,保持河道畅通和河势稳定,全面提高河道泄洪能力。对涉及国家重大战略、重要经济区、重要城市群、重要防洪城市的重点河段,按照流域防洪规划和规程规范等要求,复核防洪能力,修订防洪标准,适时开展提标建设。加快实施中小河流治理,优先实施沿河有县级及以上城市、重要城镇和人口较为集中的河段治理。对北方地区河流,重点加强河道系统整治,减轻河道淤积萎缩,恢复河道行洪能力。对南方地区河流,重点维护河势稳定和行蓄洪空间,协调干支流关系,统筹防洪与排涝,减轻干流防洪压力。新(扩)建一批骨干排洪通道,解决平原河网地区外排通道不足、洪水出路不畅等问题。加强河口治理,规范入海流路,保持河口稳定畅通。(二)增强洪水调蓄能力  加快实施一批流域控制性水库工程建设,提高江河洪水调蓄能力,努力争取流域洪水防控的主动权。长江流域重点推进上游渠江、沱江,中游清江水系,下游水阳江、青弋江等支流控制性枢纽建设;黄河流域重点加快东庄等控制性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古贤等工程;淮河流域重点开展上游潢河、汝河等支流,沂沭河及山东半岛重要行洪河道洪水调控工程建设;珠江流域加快西江、柳江等防洪控制性枢纽建设;东南诸河推进钱塘江、赛江等控制性枢纽建设。加快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健全常态化管护机制。加强科学调度,提高洪水资源化利用水平,发挥调蓄工程综合效益。(三)确保分蓄洪区分蓄洪功能  根据流域洪水出路安排和防洪保护要求,优化调整蓄滞洪区布局,加快推进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等流域重要蓄滞洪区建设,确保正常分蓄洪功能。加强蓄滞洪区土地利用、产业引导、人口规模管控。有条件的地方科学有序实行退田(圩)还湖。禁止非法侵占河湖水域,保护行蓄洪空间。以恢复蓄洪空间、行洪通道、生态空间为目标,因地制宜采取“双退”或“单退”方式,开展洲滩民垸分类整治,恢复行洪滞洪功能。优化黄河下游滩区治理方案,引导区内人口有序外迁。(四)提升洪水风险防控能力  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影响和防洪形势变化,科学提高防洪工程标准,增强全社会安全风险意识,有效应对超标洪水威胁。提升流域防洪智能化水平,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项措施。加强水库群等水工程联合调度,发挥防洪工程体系整体优势,全面增强流域防洪安全保障能力。针对病险水库水闸、中小河流暴雨洪水、山洪灾害等突出风险点,及时有效消除风险隐患,提高应对洪涝灾害能力。六、完善河湖生态系统保护治理体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以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核心,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流域上中下游,兼顾地表地下,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大力推进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加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加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加快复苏河湖生态环境,让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一)加强河湖生态保护治理  按照重塑和保持河流健康生命形态的要求,分区分类确定河湖生态流量目标,加强节水和水资源优化配置,退减挤占的河湖生态用水,开展重点河湖、湿地生态补水,保障河湖生态流量,维护生物多样性。强化河湖长制,深入推进河湖“清四乱”(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常态化规范化,持续整治侵占破坏河湖的问题。加强河湖监管巡查,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开展入河(湖)排污口排查整治,加强河道河湖清淤整治清障、生态整治修复、水系连通,改善河湖水循环和水动力条件,恢复水清岸绿的水生态环境。加快划定河湖管理范围及岸线保护范围,加强岸线功能分区管控,实施河湖空间带修复,打造生态宜居、亲水便捷的沿江沿河沿湖绿色生态走廊。推进大江大河河口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加强重大引调水工程水源区及输水干渠、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二)加快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深入推进华北等重点区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在确定地下水取用水量和水位控制指标基础上,采取强化节水、禁采限采、水源置换等综合措施压减地下水超采量,严控地下水开发强度。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按照禁止开采区和限制开采区要求,实行分区管护。多渠道增加水源补给,在有条件的地区,通过利用当地水、外调水和再生水,实施超采区地下水回补,逐步实现采补平衡。(三)推进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  加强青藏高原“中华水塔”保护,加大封育保护力度,因地制宜实施林草植被恢复等预防保护措施,提高林草植被综合覆盖度,提升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以长江上中游、黄河上中游、东北黑土区、西南岩溶石漠化区、三峡和丹江口库区等为重点,因地制宜推进坡耕地、淤地坝、侵蚀沟、崩岗治理等工程,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综合防治水土流失,提升治理效益。以流域为单元,以山青、水净、村美、民富为目标,统筹配置沟道治理、生物过滤带、水源涵养、封育保护、生态修复等措施,打造生态清洁小流域。七、推动国家水网高质量发展  统筹规划国家骨干网和省市县水网建设,坚持高标准、高水平,推动水网安全发展、绿色发展、智慧发展、融合发展,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一)推进安全发展  提升水安全保障标准。高标准建设国家水网工程,对已建工程进行升级改造,提高水网整体安全性。针对气候变化影响和防洪安全保障需求,复核流域区域防洪能力,分析洪涝灾害风险,优化防洪区划,对沿河城镇级别、人口规模等保护对象重要性提升或新增防洪任务的河段,合理提高防洪安全保障标准和防洪工程标准。以提高城乡供水保证率为核心,有效应对特大干旱、水污染等供水风险,提升城乡供水安全标准和保障水平。加快制定修订水网工程技术标准,健全与水安全保障目标要求相适应的技术标准体系。在推进工程建设时同步配套完善监测计量设施。  加强水安全风险防控。以水资源、防洪、水生态等风险防控为重点,健全国家水网工程安全防护制度,加强安全风险识别,建立风险查找、研判、预警、防范、处置、责任等全链条管控机制,确保水网工程运行安全。加强水网统一调度和水工程联合调度,发挥水网运行整体效能,增强系统安全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制定水网建设和运行管理安全风险应急预案,防范化解突发水安全事件,及时消除风险隐患。(二)推动绿色发展  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国家水网建设要充分考虑流域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合理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建设节水高效水网工程。对水资源超载区水网建设,要加强需求侧管理,大力推动各领域节水,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合理规划建设引调水工程,增加水源补给,退减挤占的河道生态水量,压减地下水超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对水资源尚有开发潜力地区水网建设,要充分考虑河流水系、水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调入区与调出区,统筹相关区域用水需求,合理确定可调出水量,为构建水网提供水源支撑。  建设生态水网工程。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国家水网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管理全过程,优化水网工程布局和建设方案,严格执行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要求,水网工程建设应尽量避让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避免压覆重要矿床。河道治理、堤防加固、引调水、调蓄水源等水网工程建设,注重生态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采取生态友好型建设方案、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因地制宜对已建水网工程实施生态化改造,深入开展小水电清理整改及绿色转型升级,建设绿色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加强水网生态调度,保障河湖生态流量,维护河湖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推动健全流域区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在工程建设中注重保护、传承、弘扬优秀水文化。(三)加快智慧发展  加强水网数字化建设。深化国家水网工程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融合,推动水网工程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以自然地理、干支流水系、水利工程、经济社会信息为主要内容,建设数字孪生水网,加快构建映射物理水流过程及其响应过程的数字化场景,提升水网工程数字化水平,实现物理水网与数字水网间动态实时信息交互和深度融合。推进水网工程与相关行业数字化平台衔接,实现信息共享。  提升水网调度管理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国家水网调度中心、大数据中心及流域分中心建设,构建国家水网调度指挥体系。通过智慧化模拟,支撑水网全要素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的模拟分析,提供智慧化决策支持,提高水网防洪、供水、生态等综合调度管理水平。  完善水网监测体系。充分利用已有监测站网,加快重要江河干流及主要支流、中小河流监测站网优化与建设,加强水文水资源、取排水、河湖空间、水生态环境、水土保持、水工程安全等监测,全面提升水网监测感知能力。推动新一代通信技术、高分遥感卫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应用,提高监测设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打造全覆盖、高精度、多维度、保安全的水网监测体系。(四)统筹融合发展  加强国家骨干网和省级水网互联互通。统筹国家、区域水安全保障需求,加强国家骨干网和省级水网的衔接和互联互通,做好省级水网规划建设,发挥水网工程整体效益。北方缺水地区依托跨流域调水骨干工程,建设完善省级水网,提高水资源调配能力和供水保障程度,逐步降低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加强洪水资源化利用。南方丰水地区通过水网工程,提高区域防洪排涝能力,统筹调配水资源,增强河湖水动力。  有序推进省市县水网协同融合。依托国家骨干网和省级水网,优化市县河湖水系布局,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打通防洪排涝和水资源调配“最后一公里”,提升城乡水利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开展城市水系连通,留足城市河湖生态空间和防洪排涝空间,推进再生水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可以采取城镇供水管网延伸或者建设跨村、跨乡镇联片集中供水工程等方式,发展规模集中供水。完善灌排体系,开展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提高农村水安全保障能力。  加强水网与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推进国家水网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在粮食主产区及水土资源条件适宜地区,新建一批现代化大型灌区,提升粮食生产保障能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改造,提高灌区输配水效率。推进水网与电力行业融合发展,加强国家水网与水电基地协同融合。推进水网与能源产业布局融合发展,在强化节水基础上,根据水资源承载条件,优化产业布局,合理规划水网建设,保障重要能源基地合理用水需求。推进水网与航运融合发展,加强水网与水运通道统筹,结合流域综合规划,科学论证和有序推进内河航运发展。巩固长江黄金水道、珠江、大运河黄河以南段等航运主通道,加强江汉运河、江淮运河等工程规划建设,推进平陆运河建设。(五)完善体制机制  创新水网建设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投建运营一体化建设管理模式。对国家骨干网建设,由中央或省级组建项目法人,负责建设运营管理。对省市县水网建设,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专业优势的水管单位、供水公司、投融资平台等,组建水网建设运营实体。支持社会资本采取股权合作、特许经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参与符合条件的水网项目建设运营。  健全水网良性运行机制。完善国家水网调度运行机制,提高水网运行效率和效益。研究建立水网运行调度管理等制度体系,提高制度化管理水平。推进水权水市场改革,规范明晰用水权,完善用水权市场化交易制度。加快水网供水价格改革,创新完善公益性与经营性供水相结合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水资源节约和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与水利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相适应的水价形成机制。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健全节水激励机制。健全水网工程运行管护常态化机制,积极推进管养分离,促进管理专业化、标准化。深化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探索集中管理模式,促进工程良性运行。八、保障措施(一)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国家水网建设正确政治方向。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全面调动各级干部建设国家水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保如期完成本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二)加强组织实施  加强国家水网总体设计和组织保障,完善国家水网建设规划体系,建立健全规划纲要实施协调推进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通盘考虑、分区施策,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项目前期工作进展等,科学有序推动各级水网工程统筹规划、协同建设。创新省级水网建设推进机制,开展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深化水网工程前期论证,科学合理确定工程建设规模、布局和方案,力争实现水网综合效益最大化。有关部门和地方要将国家水网重大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滚动实施。“十四五”时期,重点实施一批规划依据充分、前期工作基础较好、地方建设积极性高的国家水网重大工程。(三)加强政策保障  各有关部门要细化完善立项审批、资金投入、用地用海、生态环境等配套政策,积极支持国家水网工程规划建设。加强水网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协调,将国家水网建设项目统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中央投资对国家水网工程建设予以支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深化水利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落实水价标准和收费制度,建立合理回报机制,扩大股权和债权融资规模。对有发电、供水等经营收益的水库和引调水工程,探索和规范推行项目法人招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依法合规参与工程建设运营。推动符合条件的项目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盘活存量资产。(四)加强科技支撑  积极开展国家水网建设重大问题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运用系统论、网络技术等理论方法,提高水网统筹规划、系统设计、建设施工、联合调度等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水平。加强国家水网科研能力建设,依托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建立国家水网科研基地。吸纳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推广使用实用技术。加快水网建设相关领域科技人才培养和实践锻炼,培育领军人物和专业化科研技术创新团队,为国家水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新华社 | 分享: 2023-05-26
(新华社记者 高蕾)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5月21日向社会公开发布。  基本养老服务内容有哪些?如何提供这些服务?民政部养老服务司有关负责同志近日回答了记者提问。  截至2022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超过2.8亿,占全国总人口19.8%,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达2.1亿,占全国总人口14.9%,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养老服务制度体系加快完善,基本养老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不断提高。同时,基本养老服务依然是新时代养老服务工作的短板弱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其基本概念和服务对象、内容、标准需要进一步明确。  “意见在中央文件中首次确定了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内涵和主要任务,明确了政府、社会、市场和家庭在基本养老服务中的职责定位,明确了基本养老服务涵盖物质帮助、照护服务、关爱服务等主要内容,突出了对老年人生活安全与失能长期照护服务保障。”这位负责人表示,意见是推动解决老年人在养老服务方面急难愁盼问题,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的重要制度设计。  制定《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是此次意见的一大亮点。  这位负责人介绍,《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安全为主线,对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中已经明确的涉及老年人的基本服务项目进行了梳理归纳,整合到基本养老服务的制度框架下。清单包含物质帮助、照护服务、关爱服务等三大类16个服务项目,并分别明确了每个项目的服务对象和内容。  “将养老服务划分为基本养老服务和非基本养老服务,并且用清单化、标准化的方式将基本养老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体老年人提供,是根据我国国情作出的一项创新性政策举措。”这位负责人表示,这样的政策举措可以让地方政府对现阶段保障养老服务“重点要保什么”“保到什么程度”做到心中有数,把有限的财力用到老年人最关心的领域、用到老年人生活最需要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有利于广大老年人对于能够从国家、社会得到什么样的服务保障,做到心中有底。  目前我国各地区的发展仍不均衡,老龄化程度差距明显。在此背景下,应当如何实现基本养老服务的公平保障?  这位负责人表示,一方面,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明确的我国老年人应该享有的基本养老服务,原则上要做到全覆盖、不漏项,《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所列的服务项目必须在现阶段基本落实到位;另一方面,省级及以下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和老年人需要,研究提出地方具体的实施项目和标准,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养老服务需要与国家财政保障能力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能够使财政可持续,并按照程序进行动态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明确基本养老服务主要由国家直接提供或者通过一定方式支持相关主体提供,这其中就包括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各级民政部门要落实发展养老服务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基本养老服务,将政府购买服务与直接提供服务相结合,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失能、高龄、无人照顾等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这位负责人说,具备条件的地方要优化养老服务机构床位建设补助、运营补助等政策,支持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基本养老服务。  “下一步,民政部将发挥养老服务部门联席会议机制的牵头协调作用,推动各部门和地方按照职责分工做好落实。此外,民政部还将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把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纳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综合绩效评估。对做得好的先进地区或单位要表扬激励,对工作落后的地区或单位要帮助查找原因,推动工作落实。”这位负责人说。
新华社 | 分享: 2023-05-23
新华社记者 彭韵佳 顾天成  基本医疗保障关系到群众看病就医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当前我国基本医保参保情况如何?如何将更多新药好药纳入医保?如何守护好人民群众的“救命钱”?  针对公众关心的热点,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在18日举行的国新办“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进行了回应。全国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5%左右健全世界最大基本医疗保障网  “5年来,我们不断健全世界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国家医保局局长胡静林在发布会上介绍,2018年至2022年,全国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5%左右,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0%和70%左右。  全民参保是医保事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工作。国家医保局副局长施子海表示,国家医保局将从四个方面持续推进参保扩面提质:  通过数据比对提高参保扩面精准性,完善覆盖全民的参保数据库;通过部门联动提高参保扩面针对性,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新生儿、流动人员和农民工参保率;通过优化服务提高参保扩面便利性,加强与税务部门协作,为参保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等。  为稳步实现农村低收入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坚决守牢不发生因病规模化返贫的底线。国家医保局将在推动建立多元化医疗救助体系,完善统一规范的医疗救助制度,完善高额费用负担患者综合帮扶机制等多方面持续发力。将更多新药好药纳入医保持续提升参保群众用药保障水平  近年来,国家医保局采取医保谈判、集中带量采购、改革居民慢性病保障方式等多种措施,持续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  国家医保局副局长李滔介绍,5年来,国家医保目录累计新增618种药品,涵盖新冠感染、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罕见病、儿童用药等临床治疗领域。  为提高药品可及性,国家医保局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出台谈判药品“双通道”等政策,支持目录落地实施。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国已经有20.9万家定点医院和药店配备目录谈判药品。  据介绍,国家组织集采333种药品平均降价超50%,集采心脏支架、人工关节等8种高值医用耗材平均降价超80%,连同地方联盟采购,累计减负约5000亿元。  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持续推进医药集中带量采购的扩面提质:  从国家层面看,2023年已开展第八批药品集采,接下来还将开展第四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主要针对眼科人工晶体和骨科运动医学类耗材,并将适时开展新批次药品集采。  从地方层面看,将重点对国家组织集采以外的化学药、中成药、干扰素以及神经外科耗材、体外诊断试剂等开展省际联盟采购。守护好人民群众的“救命钱”推动更多便民举措落地  胡静林介绍,5年来,通过飞行检查、专项治理、日常监管等手段,推动形成了医保基金监管的高压态势。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继续加大飞行检查力度,深入开展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强化大数据监管,构筑全社会监督防线,完善基金总额预算、集采药品结余留用等政策。  为解决异地就医报销不方便的问题,国家医保局大力推进跨省异地直接结算,目前全国住院费用、普通门诊费用、门诊慢特病的跨省联网定点医疗机构分别达到6.88万家、38.21万家和2.46万家。  胡静林介绍,国家医保局将继续扩大覆盖范围,推动更多定点医疗机构纳入异地就医联网结算范围,并继续优化备案流程,鼓励更多地区开展自助备案,方便群众异地就医。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失能老年人数量不断增长,长期护理保障问题逐步成为社会焦点。截至2022年底,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数达到 1.69 亿,累计有 195 万人享受待遇。  胡静林表示,国家医保局将持续深入抓好现有试点,对前期试点中已形成的多方共担筹资机制、公平适度待遇保障机制等进行完善。同时,推动地方健全落实国家层面已明确的失能等级评估标准。助力“三医”协同发展积极助力商业医疗保险发展  李滔介绍,国家医保局成立以来,注重发挥医保在“三医”联动改革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医疗保障与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良性互动、协同改革,推动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促进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支持鼓励医药技术创新。  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制度化常态化开展集中带量采购,完善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深化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支持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协同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推进医保改革与医药创新相互促进。  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黄华波介绍,在厘清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责任边界的基础上,医保部门采取了推动信息共享、支持经办协同、提升基金效能等措施,助力商业医疗保险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探索基本医保和商业医疗保险协同发展、互补互促的适宜路径和有效模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医疗保障需求。”黄华波表示。
新华社 | 分享: 2023-05-23
新华社北京5月22日电(记者 姜琳) 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人社部、财政部22日发布《关于2023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明确从2023年1月1日起,为2022年底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总体调整水平为2022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3.8%。  据人社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次调整继续采取定额调整、挂钩调整与适当倾斜相结合的调整办法。其中,定额调整体现社会公平,同一地区各类退休人员调整标准一致;挂钩调整体现“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使在职时多缴费、长缴费的人员多得养老金;适当倾斜体现重点关怀,主要是对高龄退休人员和艰苦边远地区退休人员等群体予以照顾。  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抓紧组织实施,尽快把调整增加的基本养老金发放到退休人员手中。
新华社 | 分享: 2023-05-23
  (记者 刘一明)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电子证照扩大应用领域和全国互通互认的意见》,推进执业兽医资格证书跨地区、跨部门共享,农业农村部于近日印发《关于推行执业兽医资格证书电子证照的通知》,决定自2023年5月15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执业兽医资格证书电子证照。  2022年底,农业农村部组织山东、河南、贵州等地顺利完成了执业兽医资格证书电子证照应用试点。据悉,执业兽医资格证书电子证照与纸质证书样式内容相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执业兽医资格证书电子证照的制作主要包括模板制作、数据获取、文件生成、电子签章等环节,由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制作模板,并通过农业农村部电子证照系统实现与“国家政务服务平台”数据对接。  农业农村部要求各地积极协调本地区电子证照相关管理部门,加快推进执业兽医资格证书电子证照制发、应用工作,调用“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电子证照共享服务系统相关接口获取电子证照数据,生成未盖章的电子证照文件,通过与电子印章系统联通、对接,完成签章用印工作,生成完整的执业兽医资格证书电子证照文件。各地要加强执业兽医资格证书电子证照推广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培训,确保工作人员尽快熟悉电子证照业务。同时,要严格落实信息安全要求,保障持证主体的个人信息安全,做好业务衔接,确保电子证照应用和互通互认工作安全有序推进。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5-22
新华社北京5月21日电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主要内容如下。  基本养老服务在实现老有所养中发挥重要基础性作用,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基本养老服务加快发展,内容逐步拓展,公平性、可及性持续增强。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更好保障老年人生活,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党对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建成覆盖全体老年人、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主要任务。基本养老服务是指由国家直接提供或者通过一定方式支持相关主体向老年人提供的,旨在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必需的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服务,包括物质帮助、照护服务、关爱服务等内容。基本养老服务的对象、内容、标准等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动态调整,“十四五”时期重点聚焦老年人面临家庭和个人难以应对的失能、残疾、无人照顾等困难时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  (三)工作原则  ——基础性原则。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统筹考虑必要性和可能性,着眼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照料需要。  ——普惠性原则。在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过程中,逐步拓展基本养老服务的对象和内容,使所有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能够方便可及、大致均等地获得基本养老服务。  ——共担性原则。在赡养人、扶养人切实履行赡养、扶养义务基础上,通过提供基本养老服务、发挥市场作用、引导社会互助共济等方式,帮助困难家庭分担供养、照料方面的负担。  ——系统性原则。推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老年优待等制度资源优化整合,强化各相关领域体制改革配套衔接,支持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二、重点工作  (一)制定落实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严格落实《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见附件)。 《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明确的对象、项目、内容等,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力状况等因素动态调整,由民政部会同相关部门适时提出修订意见,按程序报批后以部门名义印发实施。省级政府应当对照《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定并发布本地区基本养老服务具体实施方案及清单,明确具体服务对象、内容、标准等,其清单应当包含《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中的服务项目,且覆盖范围和实现程度不得低于《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要求。到2025年,基本养老服务制度体系基本健全,基本养老服务清单不断完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标准等清晰明确,服务供给、服务保障、服务监管等机制不断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覆盖全体老年人。  (二)建立精准服务主动响应机制。建立老年人状况统计调查和发布制度,开展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制定完善全国统一的评估标准,推动评估结果全国范围互认、各部门按需使用。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进跨部门数据共享,建立困难老年人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机制,细化与常住人口、服务半径挂钩的制度安排,逐步实现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推动在残疾老年人身份识别、待遇享受、服务递送、无障碍环境建设等方面实现资源整合,加强残疾老年人养老服务保障。面向独居、空巢、留守、失能、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提供探访关爱服务。支持基层老年协会、志愿服务组织等参与探访关爱服务。依托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提供养老服务政策咨询、信息查询、业务办理等便民养老服务。  (三)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保障机制。推动建立相关保险、福利、救助相衔接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合理确定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覆盖范围和补贴标准。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基本养老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中央财政统筹现有资金渠道给予支持。落实发展养老服务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基本养老服务,支持物业服务企业因地制宜提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将政府购买服务与直接提供服务相结合,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失能、高龄、无人照顾等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具备条件的地方优化养老服务机构床位建设补助、运营补助等政策,支持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基本养老服务。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社会力量依法通过捐赠、设立慈善基金、志愿服务等方式,为基本养老服务提供支持和帮助。开展基本养老服务统计监测工作,建立基本养老服务项目统计调查制度。  (四)提高基本养老服务供给能力。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政府应当将养老服务设施(含光荣院)建设纳入相关规划,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老年人口状况和发展趋势、环境条件等因素,分级编制推动养老服务设施发展的整体方案,合理确定设施种类、数量、规模以及布局,形成结构科学、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各地新建城区、新建居住区要按标准和要求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要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居住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等,通过补建等方式完善养老服务设施。政府投入资源或者出资建设的养老服务设施要优先用于基本养老服务。发挥公办养老机构提供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作用,研究制定推进公办养老机构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管理制度,明确老年人入住条件和排序规则,强化对失能特困老年人的兜底保障。现役军人家属和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的遗属,符合规定条件申请入住公办养老机构的,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保障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有效运转。到2025年确保每个县(市、区、旗)至少有1所以失能特困人员专业照护为主的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光荣院在保障好集中供养对象的前提下,可利用空余床位为其他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者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无赡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优待抚恤对象提供优惠服务。鼓励支持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培训疗养机构转型为普惠型养老服务设施。提升国有经济对养老服务体系的支持能力,强化国有经济在基本养老服务领域有效供给。  (五)提升基本养老服务便利化可及化水平。依托和整合现有资源,发展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或为老服务综合体。支持养老机构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可按规定统筹养老服务资源。支持社会力量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洁、康复护理等服务。依托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或为老服务综合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以及村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等基层力量提供家庭养老指导服务,帮助老年人家庭成员提高照护能力。将失能老年人家庭成员照护培训纳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目录,符合条件的失能老年人家庭成员参加照护培训等相关职业技能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优先推进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改造,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利和舒适的环境。鼓励开展无障碍环境认证,提升无障碍环境服务水平。以满足居家生活照料、起居行动、康复护理等需求为重点,采取政府补贴等方式,对纳入分散特困供养的失能、高龄、残疾老年人家庭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有条件的地方可将改造对象范围扩大到城乡低保对象中的失能、高龄、残疾老年人家庭等,引导社会化专业机构为其他有需求的老年人家庭提供居家适老化改造服务。鼓励发展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提升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和居家养老品质。积极推进养老服务认证工作。加强信息无障碍建设,降低老年人应用数字技术的难度,保留线下服务途径,为老年人获取基本养老服务提供便利。依托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推进基本养老服务对象信息、服务保障信息统一归集、互认和开放共享。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政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中央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明确落实措施和进度安排。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要发挥牵头协调作用,研究并推动解决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二)强化督促指导和监管。省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责任,落实支持政策,加强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民政部要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把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纳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综合绩效评估。各地要强化基本养老服务综合监管,确保服务质量和安全,对违法违规行为严肃追究责任。发挥标准对基本养老服务的技术支撑作用,开展服务质量第三方认证。  (三)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主动做好基本养老服务政策宣传解读,及时公开基本养老服务信息。要凝聚社会共识,充分调动各方支持配合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附件: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
新华社 | 分享: 2023-05-22
(新华社记者 陈炜伟 严赋憬) 记者17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近日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提出创新农村地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维护模式,支持农村地区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辐射面积最大、服务车辆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但广大农村地区仍存在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居住社区充电设施安装共享难、时段性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适度超前建设充电基础设施,优化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环境,对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引导农村地区居民绿色出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提出,加强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加快实现适宜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地区充电站“县县全覆盖”、充电桩“乡乡全覆盖”。推进社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共享,加大充电网络建设运营支持力度,推广智能有序充电等新模式,提升充电基础设施运维服务体验。  意见明确,加快新能源汽车在县乡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等单位的推广应用,因地制宜提高公务用车中新能源汽车使用比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大对公交、道路客运、出租汽车、执法、环卫、物流配送等领域新能源汽车应用支持力度。同时,提供多元化购买支持政策。
新华社 | 分享: 2023-05-18
(记者 唐小未) 近日,四川省邮政管理局联合省交通厅、商务厅、省供销社、省邮政公司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交商邮供”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加快推进“交商邮供”融合发展,力争到2025年基本形成经营规范、集约高效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促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出村双向物流服务通道升级扩容、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意见》要求,要强化县乡村三级物流站点融合发展。发挥县级物流节点枢纽作用,整合县域资源,实现寄递、商贸物流县到乡(镇)的共同配送;升级拓展乡镇综合服务站功能,以优惠的政策支持邮政快递、供销企业入驻乡镇综合服务站,加强村级服务点叠加赋能。要用好乡村运输服务网络,推动农村物流降本增效。以乡村运输服务为纽带,整合农村物流资源,健全农村物流信息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客货邮运融合、农产品冷链物流、快递车辆共享等领域数字化改革,开发创新农村物流服务产品;鼓励创新发展“金通+”特色产业,引导电子商务平台与邮政快递、“金通工程”、数字供销网深度融合。要加强组织保障,优化资金保障支持政策,建立部门联系协调机制,积极出台面向农村物流经营主体的贷款优惠、税费减免、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今年以来,四川快递行业整体呈现企稳回升态势,于2023年5月9日揽收快递超过10亿件,较2022年提前10天。省邮政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川货寄递”工程发出的快件占揽收总量的20%,主要为水果(川果)、调味品(川味)、蔬菜及加工食品(川菜)、茶叶(川茶)等,农特产品成为快递业务占比最高的品类之一。
成都日报 | 分享: 2023-05-15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洪瑜5月5日,西昌市召开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安排部署了2023年度“三农”重点工作。据了解,2023年西昌将在保障粮食安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等多个方面发力,推动农业农村全面发展,助力打造“天府第二粮仓”。  翻阅《西昌市2023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要点》,“推动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被摆在了突出位置,这是西昌今年农业农村工作思路的总牵引。为此,2023年西昌定下了一揽子目标:全面推进“粮经复合种植”,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64.2万亩、产量保持在25.04万吨以上;生猪年出栏37.56万头、牛出栏2.33万头、羊出栏19.74万头,蔬菜产量达63.63万吨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等。  具体来看,西昌将聚焦解决“粮经争地”问题,通过推进“葡萄+大豆”“葡萄+薯类”带状复合种植、粮油生产和粮经复合种植等,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西昌“粮经”复合、“粮经”轮作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将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并将在全省率先启动“农小云——田长制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使用,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西昌将推动“农高新区”更快成型成城。全力推动“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581亩核心区“农科芯城”高水平规划建设。开工建设中央实验室、科研培训中心等重点项目,启动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建。力争在2023年引进3家以上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完成玉米制种4万亩,建设西昌市玉米种业园区、油橄榄种业园区、蚕桑种业园区3个特色种业园区建设和园区型工厂化蔬菜育苗中心、花卉种苗中心,推动“农业芯片”蓬勃发展。  西昌将实施小农户振兴计划,新培育各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家,培育高素质农民200人,并组织农民参加农村实用技能培训,通过实施“春风行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行动”系列活动,确保实现农村有劳动力家庭至少1人就业的目标。另外,西昌还在农业用水、园区建设、农业防灾减灾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目标。
四川在线 | 分享: 2023-05-09
  (见习记者 胡燕俊)为贯彻落实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支持脱贫地区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促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日前,农业农村部制定《支持脱贫地区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加大脱贫地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力度。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而农业品牌是产业兴旺的重要标志。方案明确,到2025年,脱贫地区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溢价能力明显提高,要塑强50个质量过硬、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精品区域公用品牌,打造200个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地域性区域公用品牌和600个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推动建设一批质量水平高、供给能力强的农产品原料基地品牌。  方案明确了八大重点任务,围绕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供给质量、强化市场跟踪、壮大品牌主体、开展品牌帮扶、加强宣展推广、支持渠道拓展以及强化品牌管理方面,全方位强化政策支持,明确各部门及地方任务,推动措施落实。  方案指出,要深入实施脱贫地区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突出“土特产”要求,指导脱贫地区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培育一批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发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技术支撑作用,增强综合试验站在脱贫地区辐射带动能力,用好科技特派田和产业顾问组,以“一县一团”方式进行帮扶。推进产业全链开发,引导龙头企业到脱贫地区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支持建设一批田头冷藏保鲜设施和产地冷链集配中心,提升脱贫地区农产品加工、仓储保鲜、运输销售等能力。推进产业集聚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和典型县等项目继续倾斜支持脱贫地区。  为夯实品牌发展根基,各地需指导脱贫地区统筹推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三品一标”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种质资源保护与品种培优相结合,挖掘传统品种优良基因,开展地区特色品种提纯复壮,加快淘汰品质差、效益低、老化退化品种。  方案指出,脱贫地区在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时,需坚持因地制宜、问题导向、市场引领以及协同联动的实施原则,以“强产业优供给,树品牌提效益”为目标,立足区域发展实际,紧盯当地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优化市场供给,促进渠道嫁接和销售转化,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广大企业和农民参与打造品牌的动力,切实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5-08
  (记者 杨惠)日前,农业农村部印发《畜禽屠宰“严规范、促提升、保安全”三年行动方案》,旨在全面规范畜禽屠宰行业秩序,提升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推动屠宰行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实施三年行动,到2025年,全国畜禽屠宰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屠宰产能向养殖主产区集聚,与养殖产能匹配度明显提高;落后产能有序压减,牛羊禽集中屠宰扎实推进,畜禽屠宰产能利用率和行业集中度稳步提高,畜禽屠宰规范化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生猪屠宰企业全部实施屠宰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屠宰GMP),部级生猪屠宰标准化建设示范单位达200家以上,其他畜禽屠宰标准化创建稳步开展;畜禽屠宰法规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监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屠宰环节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据悉,此次行动重点任务包括4个方面。  一是加强法规制度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健全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出台《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设置审查办法》《生猪屠宰质量管理规范》等管理制度,健全畜禽屠宰标准体系,全面规范畜禽屠宰行为和秩序。各地要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地方配套立法工作,2025年底前完成畜禽屠宰管理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的制修订。在边远和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确需设置小型屠宰场点的,各地要制定具体管理办法。科学规划行业发展,各地要科学制定畜禽屠宰行业发展规划,有序压减落后产能,稳步提高屠宰产能利用率和行业集中度;优化企业布局,引导畜禽屠宰企业向养殖主产区转移,促进运活畜禽向运肉转变,推进畜禽屠宰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强化监督管理,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严格企业设立管理,畜禽屠宰企业的设立应当符合本省份畜禽屠宰行业发展规划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实行定点屠宰管理的,要依法依规严格审批。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不符合条件的畜禽屠宰企业,责令停业整顿,逾期仍未达到法定条件的,依法予以关闭。对于依法设立的屠宰加工场所,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方可派驻(出)官方兽医实施检疫。加强过程监管,完善“双随机”抽查机制,实施屠宰企业信用档案管理,规范事中事后监管。加大畜禽屠宰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力度,加强风险监测能力建设和经费保障。强化风险监测结果应用,做好追溯核查。加快推动牛羊禽集中屠宰、集中检疫,落实肉品品质检验等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抓好畜禽屠宰标准落实工作,全面推行生猪屠宰GMP,鼓励各地对其他畜禽实施屠宰GMP。同时,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畜禽屠宰专项整治,保持对私屠滥宰、注水等违法行为的高压严打态势,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  三是压实主体责任,筑牢安全防线。强化责任落实。各地要督促屠宰企业切实履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动物疫病防控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格落实法律法规和有关要求,建立健全从畜禽进厂(场)查验到产品出厂(场)以及问题产品召回等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屠宰检疫申报、动物疫病检测、动物疫情报告和清洗消毒等疫病防控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强化能力建设,各地要规范开展兽医卫生检验人员考核。要督促企业建立内部培训考核制度,确保企业人员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技能,落实人畜共患病防控措施。督促屠宰企业依法执行畜禽屠宰车间设计规范、操作规程等方面的标准和技术要求。鼓励企业实施畜禽肉分割、质量分级等推荐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四是加强支撑保障,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示范创建,继续开展生猪屠宰标准化示范创建。在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分区防控中,优先将屠宰标准化示范单位纳入“点对点”调运接收企业范围。推动智慧监管,各地要加强畜禽屠宰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对屠宰企业的智慧监管,积极推动无纸化出具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促进屠宰检疫和肉品品质检验信息关联,强化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推动农业农村和市场监管相关业务系统互联互通。落实畜禽屠宰统计调查制度,完善统计报送信息系统。加强政策支持,各地要积极推动出台促进畜禽屠宰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屠宰加工机械装备研发和畜禽产品冷链加工配送体系建设。落实农产品初加工企业所得税优惠、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等政策,支持屠宰企业发展。
农民日报 | 分享: 2023-05-08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