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衡欢 记者 李国富)“尊敬的用户,您有一条新咨询,请打开‘四川科技兴村在线(专家版)’APP并回复,谢谢。”近日,西充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李敏收到一条手机短信,他随即打开“四川科技兴村在线”(专家版)APP进行查看。“四川科技兴村在线”西充运管中心平台分诊员正在工作(衡欢 摄 )“种植的柑橘已经挂果几年了,不知为什么,今年树上的柑橘很多都裂口了,请问应该怎么处理?”李敏点开APP上的咨询列表,一条来自槐树镇黎家寺村农户周春容的咨询信息映入眼帘。他仔细观察其附带的图片,只见几个青中带黄的柑橘果实,以果蒂为中心裂开了较深的口子,露出的饱满果肉上分布着黑绿色的霉菌。凭借多年的农业工作经验积累,李敏明确这是由于环境条件、病虫危害、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导致的“裂果”现象。“建议增施有机肥,科学管理水分,不暴干暴湿,科学修剪,多留内膛及中下部果实……”李敏立即在APP上对问题进行回复,并与农户进行电话沟通,详细指导其解决办法和近期柑橘管护注意事项。“原本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通过信息员提交了问题,没想到这么快就得到了回复,感谢四川科技兴村在线西充平台专家给我提出的实用建议,让我足不出户就学到了科学的管护办法。”周春容高兴地说。“信息员及时上报农户农业生产技术问题,平台分诊员在1小时内转交相关专家,专家在3小时内进行答复。” “四川科技兴村在线”西充运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通过信息员、分诊员、专家等多方联动,全方位、全天候、高效能为农户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形成线上农业科技服务闭环。同时,结合农时组织各个领域专家深入田间地头,现场进行线下指导、开展培训等,切实为农户、农业经营主体与专家间搭建起精准科技服务桥梁,线上线下切实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随时随地为农户提供远程服务、在线指导、及时解难。据了解,“四川科技兴村在线”西充运管中心于2021年正式建成运行,通过整合科技、人才、产业、供销等各级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资源,实现信息共建,资源共享。截至目前,已累计入库专家166名、信息员964名,解答农业产业技术咨询5543条,发布技术供给信息、供销对接信息等200余条,惠及农户5000余人次,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赋能乡村振兴。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袁宇君整理报道)秋收冬藏,秋季作为畜禽生长育肥的黄金时节,正是暑气消退温度适宜,牧草丰收储备充足的时期,饲喂管理到不到位,“抓秋膘”做得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养殖户的收益。如何做好育肥工作?记者搜集整理了以下管养要点。资料图片肉羊育肥要抓关键  肉羊快速育肥是指商品羊在出售前进行舍饲、添加优质牧草进行催肥,以提高商品羊的个体重、屠宰率和经济效益的一项有效措施。秋冬肉羊快速育肥,必须抓住以下关键。  育肥组群:育肥羊首先要进行驱虫、灭癣、修蹄,然后按老幼、强弱、公母进行分群和组群。羔羊1-8月龄的生长速度最快,且主要生长肌肉,选择断奶羔羊作为育肥羊,生产出肥羔肉质好,效益高。  突出效益:在舍饲育肥条件下,肉羊增重最大化往往是以高精料日粮为基础,但肉羊日增重的最大化,并不一定意味着可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生产中应根据饲养标准,结合育肥羊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确定肉羊的饲粮组成、日粮供应量或补饲定额,并结合实际的增重效果,及时进行调整。  舍饲育肥:当气温较低或草场、草坡和田间被冰雪封冻时,羊可由放牧改为舍饲育肥。以喂优质干青草或青贮饲料为主,每天喂一定数量的玉米、高粱、豆饼等精饲料,还可喂些胡萝卜等多汁饲料,以提高适口性,增加羊的采食量。让羊在温暖的羊舍中吃饱吃好饮足,就能使其迅速生长发育、增膘长肉。  规模确定:育肥规模的大小决定利润的多少,通常而言,规模越大利润越多。但在实际生产中,往往由于盲目采购羊只,贪图规模而忽视市场的运作、消费者的承载力,造成规模大、亏损大的现象。因此,在决定饲养规模时,一是要了解销售地的肉类消费水平、个人收入情况,通过这些对预售价格作出可靠的预测;二是要关注与畜牧业有关的农业产品价格,如玉米、大豆等,这些产品的价格高低直接影响饲料的成本;三是要根据储存饲草、饲料的数量、总量,确定育肥期的长短和批次。在合理的、科学的饲草、饲料搭配下,一般育肥期以60至70天为宜,具体时间视羊只的膘情、大小、日增重速度而定,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分析,育肥期最好不超过90天。秋季鸡场饲养七注意  预防鸡“低温病”。防治鸡“低温病”应提高饲料中的钙、磷比例,可增加2%的贝壳粉。  控制鸡舍温度。季节交替时期昼夜温差变大,有时两天内温差可达7℃以上。温度的突然升降会造成鸡体的应激,导致健康水平和生产性能下降。  做好灭蚊工作。这时期,蚊子不仅通过吸血夺取鸡体的营养、干扰鸡只,还会传播疾病(白冠病等)。因此,清除幼虫的生存环境,及时杀灭成年蚊子,对于维持鸡群的健康和高产十分有必要。  做好饲料管理。注意温度、湿度,防止饲料发霉,保证每天让鸡群将料槽内饲料吃干净,防止料槽底部饲料变质。  做好常见病的预防工作。气温的突然变化会使鸡体的免疫力降低,一些条件性疾病也容易在此时发生。  加强光照管理。这时期的自然光照时间处于逐渐缩短的变化趋势,不利于鸡群产蛋。采用自然光照与人工照明相结合照明方式的鸡舍,必须注意开灯、关灯的时间,保证每天光照时间的稳定。  注意新玉米的使用。新玉米水分含量较高,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玉米的营养,随着水分的升高,粗蛋白含量显著降低。所以,要及时准确调整饲料配比,同时做好防霉措施。警惕这些生猪催肥误区在对生猪进行催肥的时候,很多养猪户会走进一些管理误区。  大量饲喂豆饼、花生饼。一些养猪户在投喂饲料的时候,认为只要大量投喂豆饼、花生饼等,生猪的生长速度就会加快,肉质也会更好。但其实在对生猪催肥的时候,目的是要让生猪长肥肉,而不是肌肉,所以大量的蛋白质饲料对秋季生猪催肥是非常不利的。在催肥的时候,如果饲喂过多蛋白质饲料,生猪在饲料消化过程中,需要将蛋白质内含氮部分去除,其他的才可以转成脂肪。而且这两种饲料还有很多不饱和脂肪酸,会导致猪肉发黄变软,反而影响肉质。  用熟饲料喂猪一直以来都是很多养猪户的习惯,认为生猪吃熟食,能够快速育肥。其实熟饲料相对生饲料来说,里面的营养物质基本上都被破坏了。例如,维生素结构被破坏,蛋白质也会因此老化。相关统计表明,熟饲料在煮熟过程中,大约会有1/5左右的营养流失。如果是青贮饲料,那么营养流失会更严重,并且焖锅时间过长,还会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导致生猪食物中毒,严重时出现死亡。 查看更多
(记者 马爱平)育种芯片是奶牛基因组选择育种的关键工具之一,育种芯片技术也是奶牛育种的“卡点”技术。有了基因组选择技术,只要小牛一出生,就可以采集毛囊、血液或耳组织等,使用育种芯片进行基因组检测和基因组评估,准确预测其育种价值,使种公牛的选育效率大大提高。  一张全基因组育种芯片上均匀分布着超12万个基因位点,检出率和检测准确率超 99%,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在奶牛基因组选择育种时代,覆盖全基因组的高密度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及高通量检测技术被称为育种芯片技术。就在今年9 月,我国荷斯坦牛基因组选择育种芯片正式发布,这意味着国产奶牛育种芯片自主攻关实现重要突破,这也是目前我国奶牛育种领域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专用育种芯片。  “此款育种芯片的广泛应用,对于提高我国荷斯坦牛基因组选择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进一步完善奶牛种质自主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10月8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孙东晓告诉记者。资料图片育种芯片是奶牛基因组选择育种的关键工具之一  奶牛育种群体遗传改良靠冻精实现,而冻精来自优秀种公牛,培育优秀种公牛又依赖优秀的种子母牛群。  荷斯坦牛是世界公认产量最高、产奶经济性最高的奶牛品种,原产于荷兰北部,其后代分布到荷兰全国乃至法国北部及德国的荷斯坦省,后引入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但因其属于单胎动物,繁殖周期长,因此全球均以“本品种纯繁、持续改良”为荷斯坦牛群体遗传改良的核心策略。  与猪、禽等繁殖能力强的动物不同,牛的繁殖效率低、世代间隔长。因此奶牛育种工作无法广泛利用杂交和杂种优势,只能在原有品种群体基础上,通过长期系统性地本品种选育进行群体遗传改良。而随着分子育种技术在基础研究领域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奶牛分子育种技术目前已经能够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对目的基因进行检测,达到选择目标性状的目的。因此应用分子育种技术,奶牛养殖场不仅能够获得更高的育种值估计准确度,还能够大幅缩短育种周期,降低经营成本。  “育种芯片是奶牛基因组选择育种的关键工具之一,育种芯片技术也是奶牛育种的‘卡点’技术。奶牛的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和传统的育种技术相比,有较大的优势,能使种公牛培育周期由约 6 年缩短至约2年。”孙东晓指出,有了基因组选择技术,只要小牛一出生,就可以采集毛囊、血液或耳组织等,使用育种芯片进行基因组检测和基因组评估,准确预测其育种价值,使种公牛的选育效率大大提高。奶牛育种必须突破关键技术掣肘  行业数据显示,我国荷斯坦奶牛存栏量在 600 万头左右,每年冻精需求量超过800万剂,但七成冻精来自进口。在业内看来,我国奶牛育种技术已与奶业发达国家实现并跑,但在后代生产性能、基因检测芯片、性控专利技术、奶牛育种资源群等方面仍存在短板。  “中国荷斯坦牛是通过引进国外纯种荷斯坦牛,经过风土驯化及其与中国本地黄牛级进杂交,经过长期选育提高而形成的,特征特性表现一致、遗传性能稳定和适应性强的大型乳用牛品种。1985年经审定将其命名为‘中国黑白花奶牛’,1992年更名为‘中国荷斯坦牛’。”孙东晓说。  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奶牛育种团队开始探索我国奶牛基因组选择技术。2012年,团队成功构建了中国荷斯坦牛基因组选择技术平台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我国全面启动荷斯坦青年公牛基因组评估工作。2016年,“中国荷斯坦牛基因组选择分子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虽然平台建立了,但是奶牛基因组检测依然需要依赖国外,且检测周期相对较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选育的稳定性,也存在生物信息安全风险。欲善其事先利其器。种业振兴,必须突破关键技术掣肘。联合攻关补齐国产奶牛育种短板  为了补齐国产奶牛育种芯片短板,2020年8月13日,北京奶牛中心与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技术合作协议,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启动奶牛育种芯片自主设计开发攻关工作。  “奶牛育种芯片自主开发经历了一系列科学、严谨的设计、验证和反复论证。”孙东晓说。  联合攻关团队基于中国荷斯坦牛群体挖掘验证了一大批效应显著的基因突变位点,将上述位点与遗传缺陷位点、亲子鉴定位点、其他多组学来源数据位点以及多款商业化育种芯片位点进行整合,利用大样本量检测实验,通过多轮体系优化与验证,于2021年4月完成了奶牛85K液相育种芯片自主开发,并通过专家论证。经过6000头荷斯坦牛样本对比检测验证,该款芯片在检出率、分型准确性、基因型填充准确性等性能上与国际商业化育种芯片一致。  2022年以来,联合攻关团队将奶牛85K液相育种芯片扩容升级为126K液相育种芯片,该款育种芯片不仅兼容现有参考群和多款商业化芯片位点信息,还提高了芯片数据填充准确性及奶牛基因组遗传评估准确性。首批盲样检测结果表明,126K液相育种芯片位点平均检出率达 99.5%,重复样品检测 平 均 一 致 性 达99.4%,性能良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3年7月14日,奶牛126K液相育种芯片通过了专家论证。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育种芯片设计科学合理,涵盖120155个位点,SNP平均间距为22.13kb,分布均匀,包含自主挖掘、国际通用亲子鉴定、遗传缺陷以及相关重要已知功能位点,经过检测验证、盲样复检、多平台对比、填充效果验证等多轮测试,验证程序完善。参照国际同类产品标准,该款芯片可用于奶牛基因组选择参考群体的构建及种牛评价。芯片检测平台技术成熟,自动化和自主化程度高,建议推广使用。  华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朝晖说,基于液相育种芯片构建自主化高通量基因型检测平台,是奶牛基因组选择育种的重要技术支撑。此款126K液相育种芯片的广泛应用,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奶牛自主选育能力,助力奶牛种业振兴。  该育种芯片是我国荷斯坦牛育种领域唯一可应用于基因组选择参考群体构建及种牛评价的中高密度育种芯片。中国奶业协会育种专业委员会主任麻柱表示,奶牛育种自主创新联盟将率先用上这款芯片,助力保障我国奶牛自主选育体系稳定运行。 查看更多
今年秋收季,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被广泛运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农业生产方式正在被“重塑”。制图/瞿洋手机App助力 耕地“管家”更轻松在山东省诸城市百尺河镇朱村社区成片的农田里,蓊蓊郁郁的玉米仿若铺天盖地的“青纱帐”,长势喜人。玉米地旁,只见无人机绿灯闪烁待飞,无人机操作手王志海正要执行“飞防”玉米叶锈病任务。只见他点开手机上的专用 App,作业地块快速生成坐标,随着启动键按下,无人机嗡嗡着腾空而起,褐色的液体呈雾状均匀地喷洒向绿油油的叶面。“原先人工打药 1 小时只能打一两亩地,现在一名无人机手每小时能打30多亩,拿着手机遥控指挥着就把活干了!”王志海乐滋滋地“炫耀”。  51岁的王志海是诸城一家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也是这些耕地的“大管家”。种地如养娃,可不是个轻松事!如今,“养娃”的方式更“智慧”,年过半百的老汉也不甘落后!  “现在玉米正处于抽穗期,正是需要喷施叶面肥的时候,这个时期还是玉米青虫、蚜虫的高发期,也是防治玉米黄疸病、叶锈病的关键期,关系着玉米的收成。无人机飞喷施叶面肥均匀、杀虫杀菌效率高、省时省力,节约了用药成本,降低了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从2015年110亩农田起步,到成方连片托管耕地 10000 亩,从单一的种粮到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服务,王志海越干越起劲。数字化管理 鲈鱼亩产增加16%  成群的鲈鱼在鱼塘里惬意地游动,几只盘旋的水鸟忽地掠过水面——位于洪泽湖岸边的江苏省泗阳县双高渔场里,负责人杜知江正坐在室内拿着手机,查看塘口水温、溶氧和pH值等三项指标有无异常。  “以前想要获得这些数据得人工一个个池子去测量,24个鱼塘测下来得小半天。而且因为不可能一直有人时时刻刻测量,得靠经验投喂饲料、判断是否缺氧,不免出现误差,影响鱼的产量和品质。”杜知江忽地提高了嗓门,“现在不一样啦!数字化喽!”  这家集制种、孵化、繁育、鱼苗、成鱼为一体的养殖场,如今搭上了数字化发展的“快车”——2021年,泗阳县农业农村局投资2600万元建设数字渔业系统,双高渔场作为当地规模最大的水产养殖基地,充分享受到了数字渔业的红利。  渔场鱼苗繁育基地的一个个水池内,数万尾小得几乎看不清的鱼苗,或在水底聚集,或成团游动。水面上漂浮的传感器,不断把实时数据传输到渔场平台和江苏省渔业智慧平台。在这个具备视频巡视、水质在线监测、养殖设备智能控制、气象监测等十多项功能的平台上,鱼儿生长形态如何、池水温度是否适宜、水质指标是否正常等都有直观的了解,还能通过手机或电脑远程操控,实现投饵、增氧等操作。  数字化渔业,还给杜知江带来一连串育苗上的“好事儿”:一是能根据鱼苗大小、塘口大小科学配置池塘育苗密度,增加产出效益;二是实现了一年四季都可繁育鲈鱼种苗的突破;三是鲈鱼育苗成活率突破了50%大关,攻克了鲈鱼成活率低的难题。“我们还培育出一个适合洪泽湖区域的国家级新品种‘宿鲈1号’,并且已经开始投放,这个品种在本地的养殖规模得有大概3万亩!”杜知江上扬的嘴角里写满了自豪。  在室外塘口,双高350亩鱼塘同样安装了水质在线监测、养殖设备智能控制、视频监控、水质调控等十余项智能监测系统,技术员通过大屏、电脑和手机就可查看170个传感器实时采集的水温、pH值、气温等数据。杜知江告诉记者,数据不正常的话系统会自动报警,智能传感器也会自动开启增氧机。施肥、撒药和投放饵料,也都实现了数字化管理,现在鲈鱼亩产能达到1300公斤左右,比之前增加了16%。物联网应用引导农机有序流动16%水稻进入收割季节,农机需求也迎来旺季。重庆市供销合作社积极推进重庆智慧农服数字农机调度平台建设,为农户提供标准清晰、价格透明、服务诚信可追溯的一站式农事服务。  八月的最后一周,璧山区广普镇周家村的1600多亩稻谷熟了,村集体经济负责人华成群用手机,在数字农机调度平台下单了机收服务。8月27日一大早,从隔壁金龙村调来的三台联合收割机已经马力全开。璧山区广普镇周家村村集体经济负责人华成群告诉记者,通过这个平台下了单,几分钟后他们就给了回复,很方便,老百姓也很满意。璧山区广普镇周家村五组村民廖流梅说,现在收割一亩地投120元,比以前少多了。  依托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重庆智慧农服数字农机调度平台可以快速配置资源,引导农机有序流动,业务范围涵盖农机购销、调度、维保、培训等。目前平台已连接农事服务队伍232支,农机2586台套,服务人员1200多名,服务面积达10万亩左右。  重庆智慧农服集团璧山公司负责人刘波介绍,种植业主可以通过平台发布农事服务需求信息,平台就近通知服务组织进行对接,完成线上洽谈和接单、线下服务、平台监督的一系列服务过程。  未来,平台还将增加农机北斗定位终端,完善实时信息采集功能,让系统反应更快速、更精准。同时进一步扩大规模,持续引导农事社会化组织加入调度平台,为重庆及周边地区提供全程社会化服务,提高农机具使用率以及农业生产效率。四川农村日报综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重庆日报》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莉  8月16日至20日,一场关于“科技赋能西部地区特色食品加工创新与应用”的主题交流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举办。这是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食物与营养健康研究所)与新疆农垦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共同主办的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交流会(2023)暨第二届学术交流活动。  西部地区自然环境复杂,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该地区具有饮食文化多样、传统食品和发酵食品丰富等特点,是收集微生物资源的宝库。来自联盟成员单位的13位专家学者就果酒、酸汤和奶酪等西部特色食品及传统食品加工创新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分享和交流。其中四川省农科院加工所赵楠博士和李可博士在大会上所作的《发酵食品中微生物资源挖掘与应用》和《李子果酒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实践》报告,受到与会专家们的关注和肯定。  赵楠博士系统梳理了关于全国发酵食品微生物资源收集挖掘以及利用的最新进展,分享了其团队在发酵蔬菜专用菌种收集和产业化应用方面的工作,最后从地理地貌资源、发酵食品资源以及产业基础三个层面分析了西部地区菌种资源收集的优势和必要性,提出了由问题(从地方特色产业技术细节问题入手)到方法(研究不同发酵食品菌种资源的高效挖掘手段)的发展思路,受到了与会代表们的高度肯定。  四川李子种植面积约150万亩,规模化种植的品种除青脆李外,还有省内多个科研机构自主选育的脆红李、巨早李、羌脆李等品种。李可博士告诉记者,并不是所有的品种都适合生产果酒,他的研究就是利用四川李子品种资源丰富的背景条件,筛选适宜于加工的专用品种,结合市场需求采用不同的菌种和工艺,与多家企业合作,生产出不同类型的李子果酒。  李子果酒仅是四川省农科院加工所成果转化的一个案例,团队还集成了益生菌发酵果汁、混菌发酵果酒等成套的果蔬加工技术与工艺,开发了蓝莓果酒,猕猴桃、苹果、车厘子、黄果柑、枇杷、石榴等水果果汁产品10多个,以上这些技术和产品均依托四川省农科院加工所建立的中试平台培育成熟后,分别在多个企业得到转化和应用。同时,为了让技术更好地落地,在转化技术的同时,团队还协助企业结合技术工艺条件改建和新建生产线。  “西部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通过资源驯化利用,提升生物制造技术丰富来源和种类,向微生物要蛋白、要能量,是传统‘粮食观’的延伸,也是对新型食物资源的拓展,通过加工技术创新,使功效成分富集,成为功能食品,满足人民对美好、健康生活的需求。”联盟理事长、四川省农科院加工所党委书记朱永清在会上表示。 查看更多
 (余文 记者 常艰)“育苗中心预计年可育水稻苗3000亩,其他蔬菜苗等作物上万亩。”近日,在位于竹里稻香的青神县工厂化育苗中心,这里正在做高温反季节育苗试验,培育的10万株甘蓝苗长势喜人。该中心运营负责人介绍,青神粮油园区内种植的部分水稻苗就来自这里。据了解,眉山市青神县工厂化育苗中心设置自动喷灌、控温、控湿、控光照等设备,催芽、播种、浇水、施肥等工序全程自动化、数据化控制,还可以进行远程调控,形成风险可控、标准化生产,实现全天候、规模化播种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据了解,今年3月,育苗中心竣工交付并正式投入使用,填补了青神县水稻机械化育秧的空白。传统方法培育秧苗,受限于对气温、光照、病虫害等因素的掌控力不足,费时费力,时有烂秧、死苗等情况发生。工厂化育秧不仅能大幅度减少育秧田面积,节约土地资源,还能提高播种质量和出苗率,为水稻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有助于推进粮食生产,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竹里稻香农旅融合特色示范区,是青神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市级示范片核心区和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区。示范区以打造粮食全产业链为目标,落实“藏粮于技”,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提供样板。 粮油中心同时,在示范区内推广绿色防控、高科技设施农业等示范应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10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5%,构建起从育苗—机械化作业—智慧管理—生产加工—品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近年来,青神县加快生产经营数字化改造,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适合本地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加快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智能装备在柑橘、粮油、蚕桑等生产领域应用。在青神县柑橘发展馆的数字农业大数据应用分析平台上,省内知名果树专家的视频种类繁多。同其他指导类视频不同的是,这些视频是专家根据柑橘生长的不同周期,到青神各个柑橘主产区,根据实际情况拍摄而成的。“我们是在川内首次针对一个县域的气候特点、土壤条件,邀请省内知名果树专家到现场进行视频拍摄、视频指导的智慧农业项目,为种植户答疑解惑。”青神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视频上传到云平台后,种植户可以通过视频随时随地学习和转发,更广泛、更及时地服务果农。青神县综合应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青神智慧果园,实现对果园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分析、预警、决策。青神县开展晚熟柑橘气候适应性研究,协助建设了眉山柑橘气象实验园,开展不同坡度坡向及海拔高度小气候观测、农业气象指标验证试验,干旱试验、霜冻热害试验等,为柑橘产业数字化、产业化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打造智慧农田、智慧果园是青神县强化智库支持和农技推广的生动注脚。近年来,青神县实现县有研究院,乡有专家站,村有技术员。深化与清华大学、中农大等12所院校合作,设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专家站,建立产学研合作区域创新中心,建立中国柑橘工程研究中心成果转化基地,开展柑橘生产、竹材生物质精炼技术和竹材全价利用研究等30余个科研项目攻关。全面推动良种示范,建成柑橘、竹母本园和新品种示范园,全县良种覆盖率达到92%。充分利用互联网,搭建农业技术传播和信息交流平台,实现技能培训制度化,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超过95%。“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绝不仅是一项殊荣,更是一项惠民工程。”青神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青神县将加快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特色示范区,持之以恒做强柑橘、竹两大主导优势特色产业,多业协同、分类推进、全域布局,推动农业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水平大幅提升,探索建立农业现代化与城乡融合协同发展机制。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左杉 刘佳  “不再依赖纸质账本,我们的农本调查工作完全变了。”7月4日,彭州市九尺镇天宝村农调户段建付,刚忙完菜园里的农活,闲暇之余,他掏出手机,仔细地录入近段时间的种子、农药、化肥等投入成本。  与段建付的菜园子相隔70公里之外的成都市成本调查监审局办公室里,电视屏幕上详尽地显示了农调户录入的数据,以及数据背后的农产品成本解析。“不仅我们能看到,区县农调大数据系统也能够及时掌握和反馈这些农业成本数据。”成都市成本调查监审局局长王旭告诉记者。  从纸端到指端,看似不起眼的数据调查方式变化的背后,是发生在成都市农产品成本调查系统的一次“数据”创新与变革。卫星遥感观测农产品成本趋势  从2022年初开始,92户农调户,在成都市成本调查监审系统的指导下,有计划、分步骤地安装使用了一款名为“农本调查大数据系统”的手机程序。  这是一款什么样的神器?据了解,从 2019 年开始,成都市成本调查监审局与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合作,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发并推出了农本调查大数据系统,整合了农本调查和成本监审工作。    通过卫星获取的数据,如何判断农本调查情况呢?“基于卫星遥感监测到的全市成本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对每一个调查的农产品价格、成本进行评估。通过对农产品不同产业环节价格数据进行挖掘、建模,包括价格指数变化模型、价格预测模型、农产品成交量历史变化模型、农产品价格波动拟合预测象限模型等,描绘不同农产品的价格周期、辅助业务决策,更及时更准确地进行价格监测预警。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整体农产品价格走势还是趋稳的。”在成本局会议室里,王旭一边操作系统,一边给记者解释。大数据系统破解“数据滞后”  为什么成都市要花费4年时间,建立这样一套大数据系统?  在农业生产中,农产品成本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几乎每年都会出现,根据农业大数据,就能提前作出预判,并及时组织力量收购、调度、销售,以减少农民的损失。  但这一切都要求数据的上报汇总更加及时、分析更加科学精准。所以,农产品成本调查应该顺应信息化趋势,更多利用现代化技术推进调查全流程的信息化。  “过去农本调查主要依靠农调户用纸笔记录而来,数据的‘滞后性’严重阻碍着农本数据的及时分析应用。”王旭说。  传统“层层上报”的模式,虽然确保了数据真实可靠,但农产品成本统计结果只能等到农事生产活动完了才能计算成本。这样做最大的弊端就是时效性太差,使得成本核算滞后于实时演变的经济发展形势。  随着时代的进步,决策讲究科学时效。“农业领域当下发生了什么事情,需要我们及时了解、及时分析、及时研判并制定科学的决策。”王旭表示。  据了解,通过现代化技术应用,大数据系统将实现农调户有效管理,保证数据及时科学有效,实现了三个创新:一是过去成本变为现在成本、未来成本;二是平面成本变为空间成本、立体成本;三是系统从单一调查到综合系统。让数据“飞”得  更准更稳  2022年8月24日,双流区农户陈仕远出售中籼稻,收入3817.5元。相关数据录入大数据系统以后,不仅能实现及时共享,还能在系统的智能分析页面,看到利润变化趋势,精准预测分析行情。  “除了有纸化到无纸化,更为关键的是,大数据系统实现了农调数据从人工分析到智能分析。”王旭说,“以陈仕远为例,数据汇总之后,我们经过大数据分析,发现2022年中籼稻成本几乎不变,但是利润微增,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让农本调查从后知后觉到先知先觉。”  当然,大数据系统的“神奇之处”还不止这些。“农业现代化,需要管理与人才的现代化,农本调查更加科学高效,能有效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王旭透露,下一步成都市成本调查监审局将依托大数据系统,重点开发价格工具,称量菜篮子成本几何,称量猪肉成本价格里“水分”有多少,力争把农调户培养为乡村振兴带头人,为乡村人才振兴赋能。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李正勇 文/图  你有没有想过,把瓜果种植在楼宇里,把农场搬进城市去?在成都,有一栋小楼正在开展科研实验,让上述梦想照进现实。  这栋小楼位于成都市双流区彭镇新安社区,它是一个空中菜园,一个立体农场,一个把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在一起的未来建筑新模式。  6月29日,这栋小楼吸引了中国首届直销行业高质量发展暨助力乡村振兴圆桌会议的代表们,他们走进小楼和小楼附近配套的农场一探究竟,亲身感受其神奇之处,现场体会学习这种农业循环模式带来的全新理念。蔬菜上楼。农场全融合生态生产生活共享  走进新安社区,一栋四面透着绿色植物的楼宇出现在眼前。院门两侧的木刻楹联上,“生态生产生活生生不息,天和地和人和万世疆和”格外醒目,横批“三生永和”揭示了这里的科研主题——“三生永和楼宇循环农业系统”模式。  在项目负责人谷兵带领下,记者首先来到小楼附近和“楼宇循环农业系统”遥相呼应的生态农场,绿油油的稻田里,几只白鹭正翩翩起舞。  蔬菜地里,工人们正在采摘新鲜的有机茄子。道路旁的李子成熟了,大家在采摘品尝脆甜的李子时,发现这里还种植着黄花、芥菜等中药材,多种植物生长在一起,非常和谐。果树上随处可见一张张黄、蓝颜色不同的纸张,柠檬树上还挂着一个个假柠檬果。谷兵介绍,这些涂有诱饵的假柠檬和彩色纸是在进行物理驱虫。  养殖场内,几头身材硕大的安格斯牛格外醒目,小牛们朝着人群哞哞直叫,猪舍内一排排电风扇不停地扇动着。养殖场刘师傅介绍,这些电风扇最大的功效不是降温,而是物理驱蚊,整个农场内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  特别让人称道的是,在一片栽种了不同品种不同成熟季节桃树的桃园里,有椅子、茶几等家具造型的桃树,人们不仅可以采摘红红的桃子,还可围坐在桃林里休闲喝茶。  据介绍,由于桃树柔韧性较好,被弯曲造型成为各种家具的模样,将生产、生活、生态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以备受欢迎的桃树凳子为例,它能让人坐着休闲留影,能结果子,还能对外销售。农业进楼宇人与作物和谐共生  从农场回到办公楼,首先地下室就大有妙处。地下室面积并不大,这里汇聚着几个较大的养鱼池、兔笼、鸡舍和猪舍,还有污水处理池。养鱼池里养着各种各样的鱼,其中多为虹鳟鱼。谷兵自豪地说:“虹鳟鱼对水质要求极高,水质不好很难成活。”  活蹦乱跳的兔子见到人群显得格外兴奋,小黑猪们则不停地拱着猪栏。身处这样一个动物集中的地方,为何闻不到一点畜禽粪便味?原来,这里通过真空负压系统,把动物粪便全部抽走,进入远处的沼气池进行处理。楼上还有不少住户,同样要产生废水,这些废水经过处理变成液态肥,用于浇灌各个楼层种植的蔬菜瓜果。浇灌用水经过植物的根系及土层过滤,又成为干净的养鱼用水。养鱼的水含有丰富的磷等养分,会重新进入楼宇水网循环系统去浇菜,循环往返。  记者乘坐电梯上楼,发现楼上房间内住家、办公与普通楼宇毫无二致。但楼道和阳台却非同一般。整栋建筑外体,都栽种着时令蔬菜和果树。低矮的桃树上挂满了成熟的桃子,茄子、豇豆、西红柿遍布,当地有名的二荆条辣椒也成熟了。  由于采用了特制的外立面结构,很多特制的花盆得以安置在室外步道的两侧,这好比在建筑上人工制造出了大面积的耕地。“三生永和楼宇循环农业系统”项目研发人宋志远介绍:“这栋占地面积375平方米的小楼,通过如此巧妙的设计,制造出了3500平方米的菜地。”宋志远认为,传统的建筑模式,盖一栋楼就少一块耕地,如果推广使用这个新的建筑模式,理论上在全国范围将可以增加几亿亩的土地。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宋志远执着研制和实践“楼宇循环农业系统”项目已经长达20余年。  宋志远还介绍,小楼居民做饭用的是沼气。只需要在传统建筑管网系统中加一根中水管,就能把有机生活废水和无机生活废水分离。通过真空管网抽走大小便进行发酵,就能获得优质的沼气来做饭。管道埋在地下,地面没有异味,既做到低碳环保,又做到能量循环。  三个“有利于”该模式有望得到推广  宋志远表示,这栋楼拥有20多项专利技术,集成“生态建筑”“有机农业”“环境治理”“绿化产业化”四个子系统,利用城市房屋阳台、走廊、墙体,开展立体有机设施农业生产,将果蔬种上楼房,让城市高楼变成“立体菜园”,能系统地解决城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投资浪费和城市垃圾处理、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  据悉,早在2018年,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授予该项目所在园区“都市农业研究示范基地”;2022年10月,在第十三届联合国全球人居环境论坛年会上,该项目还获得“可持续人居与环境奖”。  而就在代表们前来考察之际,宋志远收到来自成都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的最新消息。该局表示,经过对该项目现场调研后认为,“三生永和楼宇循环农业系统”项目有利于增加农业种植空间,有利于保障食品安全,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并建议该项目作为新型产业试验项目,对第四代建筑营造模式进行丰富和完善。项目合理利用高层建筑的阳台和屋顶实施循环农业种植,打造“空中花园”,美化了城市第五立面,改善了城市热岛效应,可进一步提高城区绿化覆盖率,是探索建设公园城市的一种创新举措,建议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展类似项目试点,待取得成效后,总结经验、完善相关政策再推广实施。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在四川,鸭子有多少种吃法?仔姜爆鸭、酸萝卜老鸭汤、卤鸭、酱鸭、板鸭、樟茶鸭、甜皮鸭……五花八门的烹饪方式,是川人对鸭肉的最大尊重。  正是四川“好吃嘴”的消费取向,决定了肉鸭品种培育的方向。  6月下旬,在四川农业大学雅安校区水禽育种场,育种专家们像往常一样忙碌着。选育舍内,数列鸭笼一字排开,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研究人员胡继伟正在检查鸭子的生长状态。鸭笼内的鸭子,正是最近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的三个畜禽新品种(配套系)之一——天府农华麻羽肉鸭。王继文教授(右三)在讲解天府农华麻鸭羽色选择要点。受访者供图提颜值 育种专家搞定“丑小鸭”  “以前我们都用四川麻鸭来做甜皮鸭,味道很巴适,但麻鸭宰杀后,鸭皮下的黑色毛根不太美观。”6月27日,成都市某甜皮鸭加工坊老板告诉记者。  在走访市场的过程中,不少市民朋友有着同样的感受。在锦江区书院街社区天涯石菜市场,主厨几十年的成都市民王先生也对麻鸭的优缺点非常了解:“麻鸭肉质紧实,味道鲜美。最大的缺点就是,留在皮下的黑色毛囊难处理,非常影响鸭子的‘颜值’。”  而今,天府农华麻羽肉鸭配套系正打破消费者对于“麻鸭不美观”的认知。这背后,是由四川农业大学联合四川省畜牧总站等单位组成的育种攻关团队在推动。  “天府农华麻羽肉鸭配套系的诞生,是由消费市场决定的。”四川省“十四五”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项目“优质水禽育种材料与方法创新及新品种选育”首席专家、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王继文介绍,鸭肉市场消费变化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肉鸭消费以建昌鸭、四川麻鸭等为主,这类鸭子风味好,但屠宰后胴体黑色毛根残留多,美观度差,影响消费者选购。此后,随着外来品种的引入和育种水平的提升,生长速度快的大型白羽肉鸭占据主流。  在第三个阶段,消费市场又有新变化。“地方鸭品种和引进的外来品种各有优势,我们就想,是否有一种鸭子,能将地方品种的风味与外来品种的生产性能相结合呢?”王继文告诉记者,自“十二五”期间开始,在四川省科技厅畜禽育种攻关、农业农村厅现代农业种业,以及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支持下,团队发掘利用地方资源、创制高效育种材料和创新肉鸭育种技术,以我国地方特色遗传资源建昌鸭、四川麻鸭、龙岩山麻鸭等为主要育种素材,历时12年培育成功了天府农华麻羽肉鸭配套系。  “在育种素材创制阶段,我们耗时5年,运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筛选并应用了肉鸭羽色性状的分子标记,通过表型选择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结合运用,实现了麻羽肉鸭羽色的精准和高效选择。”团队成员、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刘贺贺介绍,育成的新品种商品代雏鸭特征明显,8周龄上市时,体型修长,羽毛为黄麻羽,喙、胫、蹼黄色,屠宰后皮肤黑色素毛根残留少,胴体较为美观。  “在外观上,天府农华麻羽肉鸭配套系商品鸭体型修长,鸭嘴依然和传统麻鸭一样,胴体毛孔色素残留少,比较美观,非常适合作为我省川式鸭产品的原材料。”王继文说。拼内在 优质肉鸭科技含量高  除了外观提升,天府农华麻羽肉鸭的“内在”同样表现不俗。  “虽然是麻鸭,但该品种年产蛋量在235个左右,且生长速度快,8周体重可达2.8公斤至3.1公斤,肉质优良,抗逆性强,适应市场对优质麻羽肉鸭良种的需求。”团队成员、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教授胡深强介绍,与利用传统大体型麻鸭地方品种进行生产相比,种鸭供种能力提升30%以上,商品鸭生产效率和效益提升 15%以上,非常适合上屠宰线集约化生产优鲜白条鸭。  实现“内外兼修”,天府农华麻羽肉鸭配套系攻克了育种材料选择、羽色遗传稳定、繁殖性能提升等一系列难题。“团队在肉鸭个体笼养和人工授精育种技术上的创新,促进了育种技术水平提升。”胡深强告诉记者,团队通过鸭育种笼设计、种鸭笼养技术研发、公鸭人工诱情采精技术研究、母鸭人工输精技术研究,首创了基于单笼饲养结合人工授精技术的肉鸭育种技术体系,有效推动了麻羽肉鸭的选育工作。  “简单理解,就是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实现了鸭个体性能数据资料的精准收集,又大大提高了家系繁育后代数量,确保了选种过程的选择强度,从而综合提高育种效率和生产性能。”  天府农华麻羽肉鸭配套系效果如何,还得市场来检验。“天府农华麻羽肉鸭配套系是雅安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的代表性品种之一。雅安市农业农村局科技教育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荥经县宝峰彝族乡杏家村,依托村级集体经济打造的鸭场正加速成型,建成后将年出栏 50 余万只商品肉鸭,实现天府农华麻羽肉鸭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畜禽种业优势在本地转化为畜禽产业优势。  目前,天府农华麻羽肉鸭配套系已在四川、河南等地示范推广500余万只,显示出良好的适应性,市场竞争力强。“在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优质麻羽肉鸭作为我国南方大部分传统鸭肉食品的最佳原料,估计每年鸭苗需求量均在5亿只以上。”王继文表示,天府农华麻羽肉鸭配套系的成功培育,能够满足我国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传统肉鸭产品加工(如卤鸭、板鸭、樟茶鸭、甜皮鸭等)对优质鸭羽色、肉质的需求以及养殖户对肉鸭体型改善、生产性能提升的需求。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正宇 洪愉 文/图  养鱼不易。6月14日晚,成都的一场降雨降温,让不少水产养殖户又紧张起来。按惯例,他们每隔两个小时左右就要去巡塘一次,并凭着过去积累的经验应对,但总觉得心里不大踏实。  从事水产养殖三十多年的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的叶老板却表现轻松,“我们鱼塘都安装了鱼大大‘塘管家’,水中溶氧不足会自动提醒。过去每次降雨或气温变化,或多或少都会死一些鱼,自从安装了这套设备后,不仅不用半夜三更去巡塘,而且再也没有死过鱼了。”  来成都主持召开培训会的上海览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树欣,6月15日正好来叶老板这里调研。如何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解决传统水产养殖的痛点,助其跨入智能化时代,鱼大大“塘管家”等智能化养殖设备研究团队负责人李树欣一路娓娓道来,也让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水产养殖机械化发展的意见》提出的到2025年水产养殖机械化水平总体达到 50%以上这个目标变得触手可及。叶老板的鱼塘使用鱼大大“塘管家”后,管理科学高效。跨界创新 让天下没有难养的鱼  翻开李树欣的履历,妥妥的IT精英:2000年本硕连读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先后任职英特尔、ARM、腾讯等知名半导体和互联网企业,2014年创立腾讯智能设备创新中心,2016年创立小米生态链企业摩象科技,2017年创立AR企业徕尼科技,是智能和互联网领域的资深专家。  “悦悦姐的母亲原来从事鱼病防治研究,后来创办企业用中药生产鱼药。悦悦姐作为水产二代,当年拿到200万元创业资金,就花100万元去读书,眼光独到,在行业也深耕多年。”2018年结识互联网渔需销售平台“鱼大大”创始人李悦悦后,李树欣身上所具潜力被一心想对水产行业进行改变的李悦悦发现,深入沟通后双方迅速达成合作,确定了以物联网和大数据服务水产行业的战略方向。  谈起传统水产养殖的落后,李树欣对在广东的一次考察记忆犹新,“广东常年水温比较高非常适宜养鱼,那里养鱼也很赚钱,一个养鱼的老板来接我都是开的奔驰,但晚上他都是住在鱼塘边条件简陋的铁皮房里,因为要巡塘。水产行业流行这样一句话:巡塘巡得好,三年奔小康;巡塘巡不好,一夜赔精光。”  在进行充分调研后,降维创新发展的李树欣团队2019年8月正式推出第一代产品鱼大大“塘管家”增氧机控制器,让养殖户可以在微信小程序上远程开关增氧机,发生停电或机械故障时还能迅速电话告警,极大降低了发生缺氧泛塘事故的风险。随后两年,团队又陆续推出可以监测水中溶氧含量、对投料机进行远程管理、对水质进行监测等一系列智能化设备,进一步提高了养殖效率和智能化水平,最关键的是将设备成本大幅降低下来,比如水质测量仪市场同类产品市场价一台3000多元,他们把零售价做到418元,“让每一个养殖户都用得起”。  鱼大大“塘管家”的推出解决了水产养殖巡塘投料等痛点,受到水产养殖户的热烈欢迎,上线一个月产品售罄,订单排到次年。李树欣、李悦悦等通过跨界合作与创新,实现了“汗水渔业”向“智慧渔业”的转变,从此让天下没有难养的鱼。  站在叶老板的百亩鱼塘边,只见塘边格桑花开得正艳,水面上正在作业的鱼大大增氧机泛起巨大的水花,但听不到发动机的轰鸣,只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在手机上检查了增氧机作业、水体溶氧、水质等情况后,叶老板看了下时间,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只见远处塘边分布的智能投料机开始自动投料,鱼儿卷动着浪花争相抢食,“巡塘投料很花费人工,原来我们这里要六七个人才管理得下来,安装鱼大大‘塘管家’后,现在两三个人就能轻松完成,并且管理得还更好。”叶老板对此很是满意。李树欣和他研发的鱼大大“塘管家”硬件控制系统。运用数据 结合人工智能不断升级  创新发展,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2020年李树欣团队又推出了鱼大大“塘管家”第二代产品,但在李树欣看来,硬件变化不是很大,“我们只是将原来的2G网络升级为4G,这样用起来更顺畅,体验的感觉也更好。溶氧监测仪由原来的电解法改为更适合鱼塘的不受电磁干扰的荧光法产品,让监控数据更准确。”  利用我国强大的制造业优势,通过与先进制造企业合作,在保证质量将产品价格降下来以让更多养殖户用得起的同时,李树欣强调,管理水平的提升关键来自于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和运用,硬件成熟后基本不需要升级换代,以免增加水产养殖户负担,而通过大数据分析学习,不断更新优化控制软件,从而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我们2021年统计了一下,对软件升级达 251次,其功能是越来越好。”  在鱼塘溶氧管理这个最重要最危险的环节,弄不好鱼就会死光,李树欣介绍,现在鱼大大“塘管家”软件升级后,对停电、跳闸、机械故障等引起的增氧机停止作业,手机上马上就会报警,特别是在夏季水体耗氧高峰期可以争取到及时应对的时间。鱼大大“塘管家”在四川装机量约1.4万台,全国超过20万台,“去年养殖旺季全国电脑电话告警每天超过 16000次,今年6月18日就接通达23000次。”  “如果说水体溶氧曲线像人的心电图,那么水质监测仪得到的数据就像人在验血。”李树欣生动比喻,正是这些关键数据的及时采集,为养殖户提供准确的参考,以及时进行培藻调水、改底去除塘底有害物质等,“利用数据趋势及时做好预防,这是过去单纯凭经验无法做到的。”  据统计,我国水产养殖年产量约5400万吨,占全球水产品总产量的60%以上,共有约400万水产养殖户。在老龄化趋势下,要如何解决生产效率低、养殖风险大等问题,实现传统养殖向智能化养殖转型,实现养殖的机械化、精准化、智能化,鱼大大“塘管家”给出了答案。  据了解,鱼大大“塘管家”全套设备控制在 3000 元以内,性价比非常高,推广使用后可以收集大量一手生产数据,通过数据处理为“鱼儿怎么长得好、用料更科学”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李树欣团队还引入人工智能,自主研发的自动投料机器人已经研制成功,正不分昼夜忙碌在试验基地。  紧随鱼大大“塘管家”的脚步,智能化水产养殖的时代正扑面而来。 查看更多
乡村名品新观察点位:汶川绵虒镇、汉源九襄镇等名品:甜樱桃(车厘子)四川农村日报讯 徐灿红 羊欢 特约通讯员 杨光富 文/图  进入5月,“明星”水果甜樱桃便开始成熟上市,并迅速赢得消费者的“宠爱”,占据着水果市场C位。  甜樱桃的一路走红,是果农们耕耘甜蜜事业所结出的果,更是这个洋品种一步步扎根蜀乡并实现本土化版图扩张的故事。  这个洋品种是如何“落户”四川乡村的?它又凭什么可以占据着水果市场的C位?它在四川乡镇的产业版图还可以长多大? 近日,记者走访了多个甜樱桃产地,详细解读其中的故事。汉源甜樱桃已成熟上市,游客进樱桃园体验观光采摘的乐趣。专家连线这颗甜樱桃本是洋品种  甜樱桃又被称作“车厘子”,是原产于东欧—西亚的欧洲甜樱桃栽培品种,最初引入我国时根据英语单词Cherries(樱桃)音译成“车厘子”。  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樱桃成都综合试验站站长李洪雯告诉笔者,我省甜樱桃产业始于上世纪90年代引种试栽,2002年左右进入快速规模发展期,以汶川绵虒镇、汉源九襄镇等栽培适宜区为代表的主产区。从事“甜樱桃经济”已成为四川多地千千万万种植户们的甜蜜事业。  这颗甜樱桃有多“甜”?李洪雯介绍,由于我省甜樱桃普遍比国内其他主产区提早上市15—30天,且上市时正值水果淡季,因此我省甜樱桃市场价格普遍偏高,一般鲜果亩产可达1—2万元。据笔者观察,目前成都市场甜樱桃价格普遍在35元/斤左右。市场端的走俏,是乡镇发展甜樱桃产业的原动力。产地探访成为致富一方的黄金果  5月28日,笔者走进“中国甜樱桃之乡”汉源县九襄镇。在甜樱桃果园,一颗颗红玛瑙似的甜樱桃缀满枝头,空气中满是甜蜜的果香。汉源县九襄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梁庆飞介绍,该镇1.2万亩樱桃正大面积成熟、上市,年产量1.2万吨,年产值约3亿元。以此推算,当地甜樱桃亩产值预计超2万元,甜樱桃成为当地果农当之无愧的致富“黄金果”。  汉源栽培甜樱桃始于1984年,是四川省乃至西南地区栽培时间最早、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甜樱桃产区。经过近40年的持续发展,目前已有近30个品种的甜樱桃在汉源乡村安家落户,种植规模达到6万亩、产量3.2万吨、产值达7.04亿元,产业规模居四川之首,汉源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甜樱桃之乡”。  汉源所产甜樱桃从5月上旬上市,一直持续到6月下旬,上市周期长达60多天。为让甜樱桃卖得更远、更好,汉源县还推行“农户+商超”商业模式,实现“农+旅”观光采摘模式,搭建“互联网+”电商销售平台,助推甜樱桃远销至北京、上海等地。  一路北上,抵达北纬30度至北纬32度的岷江两岸,河坝高山,去摘取四川甜樱桃产业版图上的另一颗明珠——汶川甜樱桃。满山遍野的甜樱桃树,从绵虒镇绵延到灞州镇,甜樱桃次第转红上市。随着甜樱桃进入采摘季,汶川旅游迎来旺季。  灞州镇、绵虒镇等乡镇是汶川的甜樱桃产业重镇。灞州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东升告诉笔者,镇上发展甜樱桃2300亩,近年来通过对接汶川县农科局开展技术培训,当地甜樱桃品质不断提升,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今年全镇累计售出70多万斤甜樱桃,其中套袋果均价卖到44元/公斤,共创收147.5万元。”  “今年甜樱桃种植面积2.74万亩,产量预计1000万公斤。”汶川县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汶川甜樱桃产业于2000年起开始大面积推广,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已经打造出“汶川甜樱桃”区域性品牌,推动“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进入销售季以来,汶川甜樱桃持续畅销。“截至目前,汶川甜樱桃累计销售 722 万斤,销售金额达2.17亿元。”汶川县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汶川人正把甜樱桃从一个地方的特色农产品变为造富一方的大产业。名品推荐官汉源九襄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梁庆飞  “年均1470小时的日照,让九襄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攀西的第一缕阳光孕育了九襄的春华秋实、满山花果。欢迎大家来九襄实现‘甜樱桃自由’。”汶川县灞州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杨东升“近年来,我们加强技术培训,不断提升甜樱桃品质,让每一颗甜樱桃吃到嘴里都是甜的,让甜樱桃产业真正变成果农的甜蜜事业。”樱桃“蜜”语  ▲樱桃在我国已经有2500至3000年的种植历史,因其果形似桃,而圆如璎珠,所以通常称之为“樱桃”,古名又称莺桃、含桃等。  ▲甜樱桃是原产于东欧—西亚的欧洲甜樱桃栽培品种,最初引入我国时根据英语单词Cherries(樱桃)音译成“车厘子”,是与中国樱桃同属于蔷薇科李亚科李属的不同品种。目前四川的种植户主要栽种有红灯、黑珍珠、宾库、拉宾斯、美早、佐藤锦、布鲁克斯、红蜜等30个甜樱桃品种。 查看更多
(记者 阚莹莹)5月的都江堰,猕猴桃园子里,果子已经有鸡蛋大小,距离成熟还有好几个月。与此同时,园子里另一种特殊的植物已经到了采收期。  每一颗猕猴桃都必须经过雄花授粉后才能结果,作为四川猕猴桃主产区之一的都江堰,花粉年生产量达到3000公斤,已经成为西南片区最大的花粉生产基地。猕猴桃计划创建全国第一套猕猴桃花粉生产标准  5月24日,都江堰市龙池镇望江社区种植户邹华春的猕猴桃园里,5亩雄株正在开花。  一朵猕猴桃雌花能否坐果,坐果后果实形态如何,雄花粉活性非常重要。经过多年的摸索,都江堰正在从品种、采摘、生产、提纯、脱毒等环节,形成一套标准的雄花粉生产技术。  邹华春栽种的,是这几年都江堰广泛推广的优质雄株品种“唐木李”。花期,他需要每天早上4点开工,这个时间段的雄花含苞待放,正是采摘时候。到了上午9、10点,雄花就会完全开花,花粉逐渐掉落。为了保证花粉活性,采摘后的雄花需要在24小时之内完成加工。  天赐猕源农业有限公司是都江堰一家花粉生产企业,这里有一条雄花粉的完整生产线,每天可以生产20公斤花粉。在这条生产线上,经过晾晒后的雄花被送到破碎机,花瓣破碎后,分离出花药。随后,花药被送到烘烤箱,烘干后的花药再被送入花药脱离机,花药和花粉就此分离,进入最后的脱毒环节。  “经过这一套标准的生产工艺,最终获得的雄花粉,已经超过行业一级标准。”公司负责人、都江堰市猕猴桃协会会长晏志强介绍。  现在,都江堰的花粉生产企业都配备花药脱离机、爆粉柜、花粉添加剂等专用生产设备和材料。生产工艺已经成熟,在省农科院专家团队的指导下,都江堰计划在今年创建全国第一套猕猴桃花粉生产标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猕猴桃行业内,一个共识是,商品花粉的推广,对猕猴桃产业发展尤为关键。  以被列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都江堰猕猴桃为例,多年来,大多数种植户偏爱花对花的授粉方式,花粉来源于自家园区或者周边园区。不少从业人员认为,这种授粉方式对于都江堰猕猴桃产业存在威胁。  “猕猴桃溃疡病曾经危害了四川产区的大片园子,这种授粉方式,花粉来源不明,更是提高了溃疡病的感染风险。”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研究员涂美艳说。而商品花粉的雄花,来源于集中栽培的雄株园,或者未发病的园区收集,经过实验室检测不携带溃疡病菌后才上市,减少了溃疡病传播的风险。  另外,商品花粉的规模化生产和应用,可以降低种植园区内雄株配置比例,实现雌雄株分园管理,节约20%左右土地用于雌株种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农户也能实现增收。今年,邹华春种的5亩猕猴桃雄株预计收入在3万元左右。同时进行猕猴桃种植和花粉生产的都江堰果美滋农场负责人邱津成说,今年3月和4月的销售旺季,农场花粉销售量有200多公斤,销售额达400万元。  “今年全市猕猴桃雄株园有2700亩,雄花粉的年产量预计有3000公斤,不仅满足省内产区需求,还能外销。我们计划,在两年之内,新增和改良约2000亩雄花基地,实现雄花粉年产量5吨以上。”晏志强介绍。 查看更多
(记者 王丹)土地像书本一样层层叠放,植物全程智能化高标准流水线种植……兴隆湖畔,中国首座垂直农业大楼将高楼里的“田园牧歌”清晰呈现。在22日-24日举行的国际垂直农业大会期间,全球首座超高层(20层)垂直智慧植物工厂生产系统一亮相就引发热议。全程自动化产量比传统大田翻120番垂直农业大楼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打造,共7层、高44米,主要包括全流程自动化植物工厂、智能水产养殖工厂、药用菌工厂、高附加值园艺作物生产工厂、园艺种植展区、垂直农业技术交流中心六大功能区。在全流程自动化植物工厂内,巨型长方体钢架精确地划成20层空间,层高约40厘米的空间内,种植着162株生菜。在紫红色LDG灯光照射下,处于生长中期的生菜正拔节生长。机械手不时上下游走,灵活地将成熟度较好的生菜转移到指定区间。智能系统上,光、温、水、肥、气等指标数据清晰显示。“这是全球首个超高层(20层)垂直智慧植物工厂生产系统,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自主研发设计。”该所执行所长杨其长介绍,该系统占地100平方米,叶菜年均产量可达50吨。以生菜为例,同等种植面积下,这座无人植物工厂可实现一年收15季,产量比传统大田翻120番。全程智慧化运用在线监测调控等技术全程智慧化是该系统一大亮点。该系统率先突破植物工厂自动播种、育苗、移栽、上下架传送、收获、包装等智能装备与辅助机器人核心技术,实现叶菜从播种到收获、包装整个栽培过程的自动化操作。“该系统结合超高栽培环境统一调控、智能LED精确控光、营养液在线监测调控等关键技术,能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该所科研骨干专家许亚良博士介绍说。该系统在解决植物工厂产品成本高上也有新突破。创新提出植物最优光效光质配比的光配方构建方法,通过采用稀土发光材料、创新封装技术、创制LED节能光源等方式,实现叶菜综合能耗8.25Kwh/kg的国际最高水平。“依托该系统,可以打破传统大田种植‘靠天吃饭’的束缚,最大限度减少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实现农业种植工厂化流水线生产。该系统可根据不同作物调整参数模式,目前主要在对环境产量稳定性要求较高的高附加值作物上试点推广。”该所成果转化骨干专家彭洁博士表示。垂直农业大楼还有哪些看点?1.小麦水稻生育期可缩短50%在育种加速器内,多个品种水稻整齐地种植在实验架上。在模拟自然光照下,水稻生机勃勃。隔壁,金灿灿的小麦已进入籽粒灌浆充实的第一阶段乳熟期。“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农业‘芯片’种业的发展尤为重要。”杨其长介绍,“在这个加速器内,优质小麦、水稻生育期可缩短50%左右,一年可扩繁5代以上,可加快优质品种的选育,助力‘川种振兴’。”2.番茄产量比传统种植多5倍园艺种植展区内,满溢的绿意映入眼帘。在200平方米的空间内,共种植了10个种类的蔬菜水果。五层双排管道上,奶油生菜、小白菜等蔬菜长势良好。另一边,番茄藤蔓爬满支架,恣意生长。“使用智能水肥控制系统,在节水节肥情况下,可在2个月的高产期内实现比传统种植方式多5倍的产量,适合戈壁、沙漠等水资源匮乏的地区。”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说。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5月18日,由中国电信四川公司、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联合主办的“2023‘乡村振兴 智慧三农’数字赋能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协同创新论坛”在成都举办。论坛围绕“乡村振兴 智慧三农”主题,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目标,来自国内数字农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共200余人参加会议。  建设农业强省目标,必须提出更高的工作要求。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蒋刚表示,要持续深耕数字“三农”建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信息优势、数字优势,积极参与数字乡村和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为助力乡村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通过数字转型注入新动能,推动“三农”全面发展。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廖蔚表示,我省农业现代化处于提质增效期,信息化处于动能释放期。必须更好发挥信息化牵引带动作用,加快数字建设。加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全力推进四川“天府粮仓”数字中心建设。  数字赋能乡村振兴行动,要不断推进农村信息服务。中国电信四川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郑成渝表示,四川电信落实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行动计划,制定数字赋能乡村振兴行动方案。将加大农村地区云网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建起一体化、智能化、专业化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和运营服务体系。  数字农业是我国由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的必经之路。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永红介绍,要加快数字科技与农业发展深度融合,共同推进农业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环节,助推全省农业信息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乡村振兴,农业先行。中国科学院智能农业机械装备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张玉成表示,智能农业机械装备工程实验室已经在新一代智能农机装备、农业智能决策系统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共性的底盘技术成果,面向整个四川进行推广,推动四川省农业智能化的进程。  参会专家、学者、大咖一致认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科技要先行,网络信息化是基础,数字化转型是重要的支撑手段。 查看更多
特约通讯员 林巧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洪瑜  5月7日,隆昌市胡家镇双龙村的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核心区,成片的高标准稻虾田纵横交错,身穿下水裤的农人们正忙着起地笼收小龙虾。“好水出好虾。”在当地流转了300亩地的某合作社负责人李峰手拿活蹦乱跳的小龙虾展示给记者,“你看这小龙虾多漂亮,个头大,底板干净,肉质紧实,很受市场欢迎。”  李峰说,这些小龙虾之所以能被客商抢购,秘密就藏在园区西南角低洼处,这个面积8000多平方米的“三池两坝”工程,是让小龙虾养殖尾水变生态活水的秘密武器。  何为“三池两坝”?在隆昌市农业农村局渔业发展中心防疫检疫股副股长杨露的带领下,记者环绕“三池两坝”走了一圈。“这里是沉淀池,稻虾田的养殖尾水从生态沟渠汇流到这里后,通过一道过滤坝再到曝气池,再经过一道过滤坝到生态净化池进一步分解水体中有机质,最后通过水生植物吸收利用水体中的氮磷物质。”杨露介绍,“三池两坝”即沉淀池、曝气池、生态净化池和两个过滤坝。该模式利用物理和生物生态的方法,对养殖尾水进行生态化处理,实现养殖尾水的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据介绍,隆昌市拥有四川省面积最大的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2022年,隆昌市优质水稻、水产品、稻田虾年产量分别是14.6万吨、3.9万吨、1.06万吨,稻渔总产值超过18.43亿元。“渔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被残饵和粪便污染的水体,如果不及时处理,会使养殖水域环境恶化,甚至还会导致鱼、虾、蟹大面积死亡。”隆昌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钟辉介绍,科学治理养殖尾水,促进渔业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产出高效、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是隆昌的重要课题。  “关键是因地制宜,在稻虾田集中的地方建设‘三池两坝’,将促进渔业绿色发展。”钟辉介绍,到目前为止,隆昌已在多个乡镇建成“三池两坝”尾水治理工程3处、养殖尾水处理池4处。通过科学治理养殖尾水,隆昌河水质常年稳定在III类以上,促进了渔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张闻亚 范莉 文/图  20多个枇杷新品种分别摆盘,围成一圈,齐刷刷地亮相……  这是5月6日,在成都市龙泉驿区的桃硅谷科创园里举行的2023年四川省枇杷新品种现场展示及品鉴会的现场。  品鉴会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以下简称“省农科院园艺所”)主办,四川省“十四五”果树育种攻关项目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共同支持,来自全省9个枇杷主产县的相关负责人、种植大户等40余人参加。  “我们省的枇杷种植面积已从高峰期的 88 万亩下滑到现在的60万亩。”品鉴会上,省农科院园艺所所长谢红江研究员表示,这些新品种将是枇杷产业止住下滑趋势、进一步提质增效的“芯片”。品鉴会现场。种植面积下滑,产业面临瓶颈栽培面积全国第一也依然“打脑壳”  枇杷原产于四川,据记载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但现在,我们的枇杷产业遭遇瓶颈。”成都市龙泉驿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曾建国告诉记者,枇杷是龙泉驿两大果树支柱产业之一,以“大五星”为主,占90%以上,品种过于单一。加上极端天气如冬天的冻害、春夏的干旱和酷热,枇杷的产量和品质受到了影响。  记者走访市场发现,最近一周枇杷成为销量最大的水果之一。清一色的“大五星”枇杷,每斤价格从5元到14元不等。  龙泉驿枇杷遭遇的困境,是我省枇杷产业的一个缩影。“我省枇杷种植面积在2010-2012年达到高峰,但枇杷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近年受农村劳动力紧缺、灾害性天气频发等因素影响,枇杷种植面积下滑明显。”省农科院园艺所专家涂美艳研究员说。  “即便如此,我省枇杷栽培面积依然全国第一,占全国总面积的1/3。我国枇杷产量更是占到全球的80%。”涂美艳说,同时因为四川独特的自然禀赋,让大家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枇杷,是世界上唯独一个基本可以实现枇杷周年应市的地区。  这样一个在全世界和全国都具有优势的特色产业,如何突破瓶颈?  商品性能好、产量高、抗性好……找到一个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是曾建国的期盼,也是来自仁寿、德昌、昭化等全省枇杷主产区相关负责人此行的目的。试验田里的枇杷新品种。红肉、白肉……新品种琳琅满目目前选育并推出的系列品种优势在哪里?  在品鉴会现场,桌上摆了23个枇杷品种(系),其中也包括“大五星”这样的老品种。“‘大五星’是作为对比品种来品鉴的。”涂美艳介绍,现场展示的枇杷主要是红肉和白肉两大系列,有引进筛选的品种,也有自主培育的新品种(系)。  现在展示的这些品种(系)中,有些有品种名,有些仅是编号。“有品种名的,主要是我们引进或者自主培育的新品种。只有编号的,则是我们从3000多株杂交后代中选育出的优系。”省农科院园艺所副所长陈栋研究员介绍道。  “这个很甜,风味也足。”“这个果大,果形、颜色都漂亮。”……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评价。  记者现场测试,不少枇杷品种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通俗称“糖度”)都在15%以上,有的甚至超过20%,单果重量普遍能达到50克。  “经过多年培育和比较,红肉枇杷我们重点推荐‘西蜀 2号’‘西蜀 4号’‘西蜀 6号’,白肉枇杷重点推荐‘西蜀 3号’‘西蜀 5号’‘西蜀 7号’,以及‘白早钟2号’和‘阳光白1号’。”涂美艳介绍,这些品种除了口感好、果子大之外,还具有良好的丰产性、抗性和耐贮性,且熟期配套。“我们在观测上百个品种后发现,有些白肉品种,成熟后易缩果,挂树贮藏期只有3至4天,有些品种日灼率高达50%。我们目前选育并推出的系列品种在综合性状上较传统品种具有明显优势。”“如‘西蜀 7号’,白肉、味甜、丰产,抗日灼和叶斑病,且节间短、树形紧凑,有利于机械化生产。”  据专家介绍,优化栽培技术后,推荐的品种产量可达2000斤/亩。目前,我省枇杷主产区的亩产一般在1000斤至1500斤之间。“整形”“迷雾”……好技术保驾护航要吃到一颗美味的枇杷还真不容易!  除了在餐桌上品鉴新品种外,作为生产主体来选品种,田间表现非常关键。  在试验田中,专家们边走边介绍:“这个品种是我们从福建引入的,其商品特性不错,但在栽培上有些问题,容易遭日灼。”“这个白肉品种,采摘期很难控制,采早了,酸味重;采晚了容易在树上就发生缩水现象。”……要吃到一颗美味的枇杷还真不容易。  品种的特点决定了其田间表现,好的栽培技术也能将品种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枇杷到底用什么树形最适合现在的生产需求?  谢红江用“1243”这几个数字来概括,并用麻将和斗地主这两种四川人最熟悉的娱乐方式来解释:“‘1’,就是1个主干,‘2’,就是两层。底层,就像4个人围坐在一起打麻将,第二层,像3个人斗地主。这样的树形保证产量的同时,也方便管理。”  在栽培设施上,涂美艳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加盖避雨大棚,不仅可以起到避雨防裂果,在冬天还有防冻作用,同时可以让枇杷上市时间提前。“树形优化调整后,可以在枇杷树冠顶部加装迷雾系统,这样可以减少干旱、高温、冻害等对枇杷的伤害。”  德昌县乐跃镇高丰村党总支书记杨再平这次希望选点白肉品种回家乡发展。作为当地枇杷种植的带头人,她表示要多学习,这样才能提升市场竞争力。  普格县农业农村局经作站站长蒋安国则希望通过此次学习和交流,为当地特色产业找到发展路径。  握指成拳,科研人员、种植大户、农业职能部门……多方发力,我省的枇杷产业提质增效从“芯”出发。农技能量站四川枇杷地图  从区域和成熟时间早晚来看,四川枇杷产区大致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安宁河流域的攀西早熟区,以米易县、德昌县为代表。这部分区域地处南亚热带,气温高,光照好,果实色泽鲜艳、滋味浓甜,其成熟期在当年11月至翌年3月,在全国属最早熟产区。  第二类是川中丘陵、龙泉山脉带,以龙泉驿区柏合镇、同安街办,天府新区太平镇、白沙镇,仁寿县文宫镇,纳溪区天仙镇,荣县新桥镇等为代表。因为品种和海拔不同,枇杷成熟期从4月下旬开始持续到5月中下旬,是全省枇杷集中上市的主产区,产量大。  第三类是高海拔晚熟区,以阿坝州茂县、石棉县,广元市苍溪县等为代表。由于纬度和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枇杷成熟期在5月下旬到7月上旬。且晚熟区枇杷的个头往往比其他地方更大,味道也是香甜可口。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朱思雨 记者 袁宇君宜宾市翠屏区宗场镇的十里莓香采摘园里,大棚两侧半棚高的藤蔓,如遮阳伞般为草莓苗抵挡着川南“热情灿烂”的日光。仔细一看,这藤蔓竟是蔬菜作物黄瓜。  “草莓套作黄瓜,是我们的一次大胆尝试。”4月27日,该采摘园负责人童永平介绍,这是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延长作物生长季节、提高园区年总产量和产值的一次探索。为此,采摘园还用上了其他“招数”。草莓园里整齐划一的黄瓜藤。 朱思雨 摄创新套作讲科学智慧农业好处多  适宜在温凉环境下种植的草莓,正逐渐淡出消费者视野,待冬日重返各地商超。但在温暖的川南,草莓依旧是地里的当红水果。今年是童永平第一年在草莓地里套种黄瓜。3月气温回暖时,他带着工作人员种下了黄瓜,不到1个月就迎来了收获期,而且黄瓜藤的生长可以遮挡部分阳光,有效延长了草莓的采摘期。  走进园区内黄瓜田才发现,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草莓不仅可以创新地进行黄瓜套作,还可以与南瓜、西瓜等组成“搭档”。不同作物与设施设备分布齐整,令人赏心悦目。  “智慧化”是十里莓香采摘园的一大特点。“这是人工牵藤后的黄瓜,整整齐齐的,这样科学分布有利于统一浇灌和施肥,同时也可以提高坐果率和果实质量。”童永平自豪地介绍创新模式的好处。  在瓜藤之下的土地里,还藏着几根看不见的细细管道。这几根管道在平整土地时被置于底层,并间隔一定距离扎上孔眼,待果苗“入场”后这些管道将实现水分和养分的精准滴灌,切实减少人工压力和干旱天气对作物的影响。村民就业增效益瓜果飘香引客来  2019年,宗场镇立足自身气候、土壤和地理条件,引进业主将接近300亩的荒田发展成了十里莓香采摘园。如今,在智慧农业助力下,荒田成了“一地多用”“瓜果飘香”的良田,加之宜宾新机场至中心城区快速通道东连接线的畅通,从江北出发至宗场镇只需 10余分钟,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周边游客前来体验草莓和瓜果采摘。  “ 最多的时候一天有1000多人来采摘,门口车都快停不下了。”童永平介绍,除了休闲采摘,地里的瓜果也是中心城区商超的“抢手货”。  “采摘热”也带动了基地季节性务工。在基地今年新建的大棚里,工作人员正忙着为新播种的西瓜苗覆膜。这些工作人员都是周边的居民,他们除了流转土地可以获得收入,在采摘基地干农活挣的工资还可以补贴家用,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近年来,宗场镇抢抓机遇、科学施策,在巩固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坚持走农旅融合发展路,大力培养新兴产业,辐射带动农产品种植、乡村旅游等产业共同发展。该镇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全镇还将扩大草莓、葡萄等农产品种植规模,夯实产业基础,同时完善周边配套设施,推动一三产互动,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 查看更多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文/图  当前,正是樱桃成熟季,但4月中旬以来,成都最高气温多次超过30摄氏度。在经历持续暴晒后,成都周边地区不少种植户的樱桃均有不同程度的晒伤和缩水。  高温对樱桃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如何?今年的樱桃价格有什么变化?为此,记者在成都周边进行了探访。正常品质的樱桃,在产地的价格也只有往年的2/3。看园子樱桃晒缩水,种植户忙灌水遮阴  4月18日10时,成都东部新区贾家街道快乐村,室外温度接近30摄氏度。樱桃种植户曾天学蹲在一片樱桃林里,一边拿着水管浇水,一边把樱桃树上晒伤的樱桃摘下。  贾家街道是成都周边樱桃主产地之一,快乐村是核心产区。全村共有2000多亩樱桃,正常情况平均亩产1000斤。  但今年此时,快乐村有点“不快乐”。作为村里的种植大户之一,曾天学一共种了15亩樱桃,这段时间的高温天气给他带来了不小的损失。记者在曾天学的果园里看到,靠近樱桃树底部的樱桃大小均匀,色泽红艳,但在树的顶部,不少樱桃已明显皱皮。  “一亩地减产两三百斤。”曾天学说,“樱桃很‘娇气’,最怕极端天气。像这几天的大太阳,樱桃很容易就被晒‘熟’缩水。”  人工持续浇水,这是曾天学认为当前尽可能减少樱桃缩水最直接的方式。“昨晚浇到半夜,下雨才收工,今天还要继续浇。”  为了尽量减少日晒,曾天学特意留下了今年春天樱桃树新长出来的枝条。“这些枝条本该剪掉,今年情况特殊,留下来给果子遮一些阴,等采收完再剪。”曾天学说,人工浇水是缓解高温影响最直接的方式。看市场零售端价格,相比往年下降  使用人工浇水、留枝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眼下,樱桃已经成熟,最紧要的是赶紧摘下卖掉。  果农告诉记者,正常天气下,樱桃成熟后挂在树上一个多星期都没有问题。但看这几天的天气,最多只能坚持三四天。“往年家里根据每天的订单量,卖多少摘多少。今年只能摘多少卖多少。”另一名种植大户徐永珍说。  这样的方式,带来的结果是樱桃的大量上市和价格下降。  “今年村里的樱桃从成熟到采收也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快乐村党支部副书记何国富说,往年从成熟期开始,樱桃的采收量是逐渐上升的,价格也是平稳降低。但这几天,种植户担心减产,加快了采收速度。  “量多,直接导致价格下降。品质好一些的最开始能卖20多元一斤,现在只能卖15元一斤,这个价格只有往年的2/3。”曾天学掐指一算,预计今年一亩地的收益将减少4000元左右。  地里的樱桃跌价,市场上的价格如何?记者在成都市武侯区簇桥街道的一家水果店里看到,樱桃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为了防止樱桃晒伤,水果店老板吴新在这个位置单独撑了一把伞。“现在最好的本地樱桃能卖到25元一斤,这个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5元左右。”吴新说。看技术滴灌或遮阳,种植户可选择不同技术  高温、暴雨、干旱……曾天学和其他种植户开始讨论,面对极端天气,能做点什么?  在园艺专家看来,不同的种植户可以选择不同的应对技术。  同样在东部新区,距快乐村20公里外的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樱桃实验基地里的樱桃几乎没有出现缩水的现象。“基地全部铺上了滴灌系统,持续灌水,能够最大限度减少高温的影响。”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果树研究室主任刘磊说。  这套设备成本高吗?“滴灌系统主要的投入是主机设备,管网投入较少。对樱桃种植户来说,面积越大,滴灌系统越划算。10亩果园,总投入6万元左右。”刘磊说。  而对于种植面积较小的种植户来说,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研究员李洪雯建议,遮阳网是性价比最高的投入。“遮阳网投入成本低,适合单棵树用一张网,对于面积小的种植户来说更适合。”  根据自家果园的情况,曾天学计划今年选择一部分果园建简易遮阳棚。“需要阳光的时候,简易棚可以掀开;需要遮阳或者避雨的时候,可以盖上。一亩地投入在5000元左右。” 查看更多
(记者 徐莉莎)春光旖旎,四川日报全媒体科考队开启了新一年的科考之旅。第一站——位于德阳什邡的中科院成都平原农业生态试验站。4月上旬,记者随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的麦类分子育种及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团队,来到小麦考种和杂交的现场。  在微风、麦浪、田埂间,记者随科研人员一道俯身田间,挖掘新基因,创制新材料,培育新品种。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研究助理汤燕燕正在进行授粉前母本去雄的操作。 记者 李强 摄量身高数麦穗为小麦“做体检”选拔“优等生”  绿油油的麦子铺满了10余亩平坦的试验田。微风吹起,麦浪涌动,层层叠叠,像无边的绿色海洋。  “这里有4500多个来自不同地区的小麦品种!”随着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副研究员邓光兵的引导看去,一个个2米见方的试验小区里,小麦株或高或矮,叶片或长或短,穗粒或圆或瘪……品种果然都不同。  “94、88、98……”四川农业大学和省农科院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蔡锂和当地老乡,正为眼前这一列试验小区的小麦“量身高”。学术上讲,叫量株高。  隔了几个小区,蔡锂的同学刘颖也在测量小麦的穗长;另一支小分队,在挨个数麦穗上的小穗数。  “他们在为不同品种的小麦‘做体检’,目的是筛选能够为育种所利用的优质种质资源。”邓光兵告诉记者,这一步就叫“考种”。  选拔“优等生”从苗期开始,这两个月里要考察它们在生长动态过程中的各种形状,看它们是匍匐生长还是直立生长,叶片的大小、长势;进入抽穗期,要考察株高、穗长、小穗数等农艺形状;收割后,还要考察籽粒形状,籽粒的颜色、大小。  今年3月中下旬,小麦进入抽穗期后,蔡锂和同学就一直忙活在这里。邓光兵说,小麦的全生命周期大致是180多天,科研人员每季在田间“陪伴”它们的时间累计超过120多天,在田间套袋、授粉、观察,需要长年累月地观察、记录、计算等。“育种工作很需要耐性。筛选出优质的种质资源,再利用这些材料做杂交,再鉴定其基因型。”“针尖对麦芒”授粉杂交是个精细活  在绿油油的麦田间,生物所研究助理汤燕燕“全副武装”——穿戴上帽子、冰袖、长裤。唯独两只手套的拇指、食指“漏了风”。专门剪掉两个指套,方便做授粉杂交。  只见她手持一把医用剪刀,拉过一条还未开花的麦穗,剪去基部和顶部发育较晚的小穗,留下10个小穗;“拦腰”剪掉上半部分的颖壳和麦芒,小心谨慎地伸进镊子把麦穗籽粒中的雄蕊一粒粒剥落,留下中间一根细小的雌蕊;再把另一株父本雄蕊的花粉轻轻敲击沾染到雌蕊的柱头上,然后套上套袋,挂上标注了母本、父本、杂交时间的“身份证”。  4月上旬已是小麦授粉杂交的尾声,汤燕燕在站里忙活了一个多月,即将迎来收官。在不远处的试验小区里,她做过“手术”的麦穗已经长出杂交的“果实”,籽粒逐渐饱满。  邓光兵说,生物育种技术经历了从人工选择、野生种驯化的原始驯化选育,到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的常规育种,再到分子育种的演变。当前,这一领域正在向设计育种或智能化育种发展,基因编辑、生物育种、人工智能等技术将融合发展,实现性状的精准定向改良。  试验站办公楼后,副站长韩思怀带记者来到一间神秘“照相馆”。乍一看,就是一个钢结构大棚,但是里面遍布传感器,可以测量植物的结构、株高、颜色、体积、鲜重、花/果实的数目等物理数据。远在成都的工作人员可以遥控操作,调整摄像机位,为作物拍摄3D照片;在北京也可以实时获取数据。  韩思怀说,要实现种子的精准设计与创制,本质上就是作物生长的“数字孪生”。而要从技术上做到这一点,基础数据至关重要。大量作物表型组数据的获得,必须要依托高通量植物表型平台去完成。这个作物“照相馆”就是西南地区首套高通量田间表型平台。  “这些都属于表型特征,也是植物遗传代码的物理表达。”韩思怀说,可以将这些数据与特定植物的已知遗传数据对比,将基因型-表型及环境因素进行关联分析,从而达到设计育种的目的。 查看更多
(记者 王培哲)灯光交错,机器轰鸣,液压翻转犁将刚刚解冻的土壤打碎、平整……4月18日晚,阿坝州若尔盖县唐克镇草原上,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阿坝综合试验站团队成员雷雄博士还在和同事一起指导当地牧民翻耕土地,为牧草播种作准备。  每年4月中旬到5月底是川西北高原短暂的春天,是牧草播种的“窗口期”。前不久,该团队主持的“抗逆生态型草新品种选育、退化草地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顺利通过验收,项目选育出三个新品种牧草——麦洼老芒麦、雅江老芒麦和梦龙燕麦,具备优秀的抗旱和抗寒特性,为今后川西北退化草地治理、牧民增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新的牧草品种因何而来?又如何培育?为啥选?生态保护所急、产业振兴所需现行推广品种较为单一  “3年之后又3年,说的也是我们这一行。”雷雄说,一个牧草新品种的诞生,背后是10余年的不懈努力。  根据育种目标,首先开展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和种质资源筛选创制,新种质经世代选择形成新品系,再经品比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才能申报国家级或省级审定。  多年生牧草在高原地区,每繁衍一代需 2年,形成稳定性状需要6—8年,品比试验需要4年,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需要4年。在已有种质材料的基础上,选育1个新品种至少需要14年,即使是野生驯化品种,按照程序也需要10年。  有从事牧草选育工作的科研人员说,一生能选育4到5个新品种,就已经“成功”了。  既然牧草选育如此漫长、复杂,为啥还要坚持不懈地研究?川西北高原上现有的牧草不够水土保持和牛羊栖息吗?答案是:真的不够。雷雄介绍,过度放牧导致部分草地退化,需要开展生态修复,而由于过去推广的牧草品种单一,遇到干旱天气造成大面积减产,去年夏天过后,修复需要的牧草种子价格翻了一番。  选育更适合川西北特殊环境的牧草,提高牧草适应性,对于保持水土和治理草地退化有巨大意义;另一方面,随着居民膳食对牛羊肉需求不断增加,高质量牧草需求也在增加。  “我们主要是从川西北高原上的牧草中,选育具备更多优异性能的牧草品种,并加以推广。”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草类植物研究所所长游明鸿说。  目前我省在川西北地区主要推广的牧草品种,是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雷雄记得,他2009年入行时,主要推广的就是这两个品种。“较为单一的牧草品种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旦发生病害,容易造成大面积减产甚至死亡。此外,畜牧业发展也需要多种牧草品种提供多种营养来源,有利于形成优质蛋白质。”雷雄解释。怎么选?先移栽、后观察、再选育优中选优挑出“抗寒”“抗旱”特性  牧草选育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性状,对于川西北的自然条件而言,“抗旱”“抗寒”是两个关键指标。  首先是采集和移栽。2019年项目启动,项目组从川西北以及周边区域采集了上千种牧草资源,移栽到计划开展退化草地治理的地区,在高原种质资源圃中展开观察。游明鸿介绍,在这个环节,有半数以上的牧草因为不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出现生长状态不佳的情况。  “虽然都是川西北高原,但是因为海拔、温度、湿度等条件不同,会出现在某地生长情况较好的草种,移栽到另一地就发生疾病或枯萎的情况。”雷雄补充道。  在种质资源圃内,不同牧草品种将进行性能评价和品比试验。“主要是对抗寒和抗旱这两方面特性展开评价。”雷雄介绍,抗旱是基于青藏高原整体出现气候变暖的趋势,年降水量有减少的倾向。抗寒则是为了保证“越冬率”,提高牧草的存活能力,为水土保持打下基础。  牧草选育的过程,则包括传统手段和综合手段。传统手段的原理是“优中选优”,不断挑选生态价值或经济价值突出的牧草品种。综合手段,则是加入分子标记等现代生物手段,综合采用杂交育种技术,“集各种优势于一身”。  选育出来的牧草品种还会经过品比试验和国家区域试验,以验证性能上是否较当前已有品种有所突破,以及在不同地区的适应能力。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选育的品种有两条途径落地。一种是向草种公司提供原种,批量生产良种,实现商品化。另一种是在自有基地内繁育,作为应急种质资源。  这次通过国家审定的3个新品种,采取了上述两种方式结合,进行落地。“已经在若尔盖、色达等地示范推广了700余亩,辐射推广2万亩以上。”游明鸿说。 查看更多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